瑞鷓鴣
觀潮
碧山影里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注釋】
【評析】
熙寧六年(1073)八月十五日,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于杭州觀潮,遂作此詞。
這首詞上闋通過寥寥四句勾畫了參加水戲的弄潮兒們純真、活潑、自由自在、自舒自適的形象。連綿的青山影里小紅旗隨風舞動,這是弄潮兒們出場的前奏,于遠處青山和洶涌江潮的背景風光中,一點紅旗之色又顯得那么顯眼耀眼。詞的首句采用對比襯托的手法,以遠山之高大相對紅旗之微小,而這微小的紅旗卻又是弄潮兒的象征,這萬綠叢中的一點紅美得肆意灑脫,極致自然。“儂是江南踏浪兒”一句表明了這些人的身份,同時也對前句中的“小紅旗”有補充說明的作用。三四句的“拍手欲嘲”和“齊聲爭唱”以簡樸自然的語句表現(xiàn)出了這些弄潮兒的開朗樂觀?!吧胶喿怼保瑒t更是用晉時山簡的灑脫不羈表現(xiàn)出弄潮兒的活潑自在,他們無所顧忌地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令人喜悅,令人欽羨。
下闋時間一轉(zhuǎn),描寫錢塘潮退,這些弄潮兒以一曲“使君詩”唱別錢塘潮。西興渡口賽舟的船帆才剛剛落下,漁浦山頭的那輪紅日還未偏移。若是想要唱一支送潮的曲,那還是對酒高唱陳太守的詩更合心意。下闋前兩句以“渡口帆落”和“山頭紅日”寫時間的流逝,初時潮起,而此時已然潮落,詞人并未用大片的景物來表現(xiàn)潮落時的萬般狀態(tài),卻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潮起時爭相唱和浪婆詞,潮落時也以一曲“使君詩”相送,潮起潮落終有時,這一番美景也因有陳襄同游而更得妙趣。
總的來說,這首詞是蘇軾詞作中風格比較特別的一篇,詞中多用口語,內(nèi)容為描寫當?shù)仫L俗,可看出受民歌影響的痕跡。
[1] 踏浪兒:參加水戲的選手。
[2] 山簡:字季倫,晉時人,好酒。
[3] 浪婆:波浪之神。
[4] 欹:傾斜。
[5] 使君:指杭州太守陳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