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言

黃庭堅詩選 作者:潘伯鷹 著


導言

自來研究我國古典詩歌的學人,都習慣于以“漢魏”、“六朝”、“唐宋”等等朝代的名稱分別那一時期的作品。這種名稱雖然只是朝代的名稱,但其涵義兼有某種特殊風格體制的意思。誠然,我們?nèi)羰菄栏窈饬?,這種名稱是用得不精確的。例如“唐宋”一詞只是對“漢魏”“六朝”而言,才成為一個有統(tǒng)一意義的名詞。若單就“唐”與“宋”而言,則唐宋之間,區(qū)別仍然很大。不僅如此,唐有“初”、“盛”、“晚”等等區(qū)別;宋有“西昆”、“西江”、“蘇黃”、“北宋”、“南宋”等等區(qū)別。這是一個文學史上的問題。

一般說來,宋詩自元明以至清朝,有時被人提起,有時就被人忘卻。在明朝,有些著名的宋人詩集竟然不曾被所謂“通人”看過。其最顯著的例,如趙孟曾經(jīng)寫過一首黃庭堅的七古馬詩,誤以為是杜甫作。明朝的王穉登就說:“今日杜集中無此詩,可見是遺落了的!”如清朝袁枚批評王安石的詩完全搔不著癢處。這些事實都說明了宋詩至少被忽略的情況。清朝末期,宋詩漸漸有抬頭的趨勢。(清康煕及乾隆間,宋犖刻蘇詩,王文誥注蘇詩,紀昀批蘇詩。那是蘇詩特例,不等于宋詩抬頭。)有一時坊間所刻韻本,選了押韻腳的例子都是蘇詩。蘇詩在那時已成為時尚了。接著有所謂“同光體”的名號出來,宋詩越發(fā)流行了。所謂“同光體”,大概是歸為兩大流派,一派是以晚唐(尤其是李商隱、溫庭筠、李賀、杜荀鶴等)的辭藻色澤作表面,而以有托諷、有內(nèi)容的單行健舉的筆力驅(qū)遣這種辭藻,名之為“宋骨唐面”;一派是專從“江西派”入手,而參之以韓愈、盧仝、孟郊等的逋峭艱澀的音調(diào),卻在艱澀之中仍存回甘的風味或兀傲的神情??偠灾?,近五十多年來,說是宋詩復盛的時期,不大會錯的。這又是一個文學史上的問題。

我不想在此詳細敘述以上的兩個問題。這本小書是黃山谷詩選。我只想就宋詩中與黃山谷有關的一些地方,在此略談,作為初學黃詩的讀者引路之助。

為什么呢?因為山谷在宋詩中,是一個特出的大家。他的詩在當時已經(jīng)與蘇東坡隱若一敵國。因之影響所及,學他的人非常之多。而當時呂居仁畫出《江西詩派圖》,甚至推他像個大教主一樣,從而生出了“江西派”這樣的名號出來。名號既立,毀譽遂多。拼命捧山谷的人,未必即真看到他的深處,搔著他的癢處;信口罵山谷的人又往往是不細讀他詩的人。

平心論之,宋初的詩仍然是沿襲了五代以來晚唐詩的馀波,涂澤饾饤,縱極精工也是晚唐的假骨董。當時楊、劉的西昆體,實在是窮剝李義山的皮,爛嚼甘蔗渣。當時優(yōu)人打諢,穿了破衣裝作李義山出臺說:“吾為館閣諸公挦撦至此!”這的確是如實的諷刺。詩風至此,不容不變。所以梅堯臣、王禹偁、蘇舜欽、歐陽修等人出來,或以寫實的手法,或以流暢的筆調(diào),老實自在的作詩。而舊的作風就逐漸煙消火熄,新的作風就日月經(jīng)天了。從歐陽以后,王安石、蘇軾實在是兩大詩家。由于王氏的政治地位,文名相形得不重要了,遂使蘇氏以在野的反對派,而專以文學大大顯名。尤其蘇軾的詩,在當時傾動天下。文學豪俊之士,歸之如百川赴海。因此,其中特別出色的便成為“蘇門四學士”。山谷即是其中之一人。但山谷雖并列四學士之中,而日久遂居四學士之上。他不能被“四學士”的名稱所限,而與東坡并駕齊驅(qū),成為“蘇黃”了。很清楚的,革楊、劉之命要數(shù)歐、梅,繼歐、梅而光大起來,就是蘇、黃。蘇、黃的力量,一直使南宋詩家,乃至南宋以后的詩家都直接受其影響。

山谷的詩在文學史上,既然是這樣的地位,而他的詩又被一些捧的罵的鬧得烏煙瘴氣,所以今日,研究它,看清楚它,是我們應有的態(tài)度,也是我們應負的責任。不揣淺陋,試作初探;訂訛補闕,望之大雅!

黃庭堅,字魯直,宋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宋仁宗慶歷五年乙酉(1045)生。他的父親黃庶是慶歷年間的進士。一生都是做府和州的從事官,最后才“攝知”(代理)了一次康州。因此他是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的。他的母親是舒州李常的妹子。李家是一個比黃家地位還要高的仕宦讀書人家。李常不但有學問,并且好藏書。蘇軾曾為他的藏書作過記。此文今存東坡集中。因此,他的外家也是文化水平極高的。

他在幼年即有讀書警悟的聲譽。舅舅李常到他家來,隨便取架上的書問他,他都對答如流。李常非常驚奇,說他真是一日千里。他的少年讀書環(huán)境和基礎是這樣,所以他探求知識的范圍是非常廣闊的,六藝之外,更博涉老莊和內(nèi)典,乃至小說雜書無不縱覽。他生平在文藝方面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他的文章,如散文如古賦都學西漢人,骨力既強,法度更謹。他的書法成為宋朝四大家之一,稱為蘇(軾)、黃、米(芾)、蔡(襄)。他對于古代繪畫的鑒賞力極高。當時的鄧椿稱頌他的評論古書畫,有時比米芾還切實。他的小詞也成為有宋的一家。這些,在此都不想談論了。

宋仁宗治平三年丙午,他兩次以第一名貢于鄉(xiāng)。次年,神宗登極,他也以進士登第。登第后調(diào)葉縣尉。次年為熙寧元年,他赴官。熙寧五年,舉行學官考試。他試中了,除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jiān)教授。他在北京一直留到元豐二年,共計八年。這八年中他作了許多詩。當時的大佬文彥博非常器重他。然而在此期間,對他最重要的,還是他和蘇東坡文字結(jié)好的一件事。在元豐元年,他寫了一封信,并附了兩首詩給做徐州太守的東坡,表示他的欽敬。東坡和了他的詩,并復了信,贊美他:“古風二首,托物引類,得古詩人之風!”這兩位大文學家就是如此締交,以至沒齒不渝的。而他也因為有了這樣的締交,就在當時的政治上決定了他的關系,終身受其影響。

元豐三年,他改官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從汴京(開封)到江南赴官。他在路過舒州的時候,曾游三祖山山谷寺的石牛洞,喜歡那個地方,因取山谷寺名以自名。這就是他別號山谷道人的由來。到太和后居官三年。那時正是王安石新法中的鹽法厲行之時。他在太和行了一些寬和適中的辦法,老百姓很親愛他。到了元豐六年,他被調(diào)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今山東德平縣),一直到元豐八年的春天。這是他居外六年的一段經(jīng)歷。

元豐八年三月,宋哲宗即位,事實上是神宗的母親宣仁太后高氏聽政。王安石一派的新政勢力跌落了,轉(zhuǎn)移為司馬光以及一切反王的舊派得勢了。這年四月,他被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因此,他入京了。在京師一段期間,他的主要職務是修《神宗實錄》。這一時期,東坡兄弟都做了朝廷顯要。此外并有許多知友。所以交游文字,頗有樂趣。他初除為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告成,又升為起居舍人。后來他丁母憂,服除,被命為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這一段時期,自元豐八年秋至元祐八年冬,一共將近九整年。

次年為紹圣元年,政局又改變了。因為宣仁崩了,哲宗此時已長大親政。章惇、蔡卞等人做了宰執(zhí)得勢了。章、蔡是所謂新政的分子。他們這時乘勢打擊一切舊派的人。紹圣二年,山谷貶官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黔州居?。?,后來又移到戎州。這是現(xiàn)今四川瀘、敘(編者按:敘州即今宜賓)邊境一帶的地方,在當時是極邊遠險阻的處所。這一段時期是他生平最艱難困苦的一段光陰,自紹圣二年至元符三年,一共六年。

元符三年五月,哲宗崩,徽宗即位。自此時起以至于崇寧四年的六載時間,政局凡兩次波動。最初情況與哲宗初立時相同,由皇太后向氏聽政。章惇貶了。舊派又有得勢的傾向。但向太后聽政只有七個月,徽宗就親政。新派大起,舊派再落。這一次的所謂新派換了蔡京獨當大權(quán),目舊派為奸黨,大起黨禍。因之山谷也在這政海大波瀾中初若起復,終于貶死。原來在元符三年,徽宗即位之時,他就被起復為宣德郎,監(jiān)鄂州酒稅。十月又被改奉議郎,簽書寧國軍節(jié)度判官。但他都請辭,并且不曾出川,只在戎州、江安之間。直到次春正月(建中靖國元年)方從江安東下。三月被改知舒州,又召入京。四月,他到了沙市以至過冬,請免恩命,求知太平州(州治在今安徽當涂)。次年(崇寧元年)春,回到老家。六月赴太平州,做了九天的官,又罷為管勾洪州玉隆觀。這樣,他就移到鄂州(今湖北武昌)住下了。這時候,與他同時貶到儋耳去的東坡,也自海外北歸,已在常州逝去了。他在鄂州住到次年,被除名羈管宜州(今廣西宜山)。他的罪名是“幸災謗國”。那時朝廷里有個執(zhí)政的熱官趙挺之和他以前有小小間隙,因之轉(zhuǎn)運判官陳舉為了奉承趙挺之,遂挑剔山谷在荊州所作的《承天院塔記》中字句,鍛煉出罪名來。這年十二月十九日,他從鄂州起行到宜州去,至崇寧三年二月才過洞庭湖,五六月間方達宜州貶所。次年(1105)九月三十日,這位六十一歲的老詩人長逝了!

綜觀他的一生,以才德而論,東坡為侍從時即曾舉他自代,說他“瓌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以官職而論,卻從來未曾居高位,握大權(quán);以思想上和文學上的造詣而論,他成就了一代卓特的大作家。在《五燈會元》第十七卷又說他“以般若夙習,雖膴仕澹如也”。這是略舉一個輪廓。究竟怎樣才能明了其中的所以然呢?為了研究他的詩,就不能不研究他的人;為了證明他的人,卻又不能不向他的詩中看。因此在此小冊中除了將每一首詩盡可能地加以說明之外,仍須從當時的政治背景,他的思想淵源,以及他詩中的特點等等方面再加若干探討。

在宋仁宗以至于徽宗之初的一段時期內(nèi),乃至后來南京偏安局勢形成,雖然因果推移,事勢萬變,但其最根本的原因卻早在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之初就伏下來了。我們可以這樣說,作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的趙匡胤定下“國策”,才奠定了兩宋文治的根基,但同時也留下了積弱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由官僚逐漸造成,而養(yǎng)育官僚的即是趙匡胤自己。

原來他目擊五代以來承襲唐季藩鎮(zhèn)跋扈,武人擁立的禍根,并且他自己也就是以武人竊據(jù)軍權(quán),組織兵變,導演黃袍加身而攘奪到柴周的統(tǒng)治權(quán)的。對于作為一個統(tǒng)兵官的他,最有利的形勢,換到對于作為一個統(tǒng)治者的他來,就立刻變成最危險的形勢了。因之,他日夜所焦慮深思的中心問題,便是企圖如何根絕這種形勢以及如何保證鞏固他和他的子孫統(tǒng)治權(quán)的問題。他在實現(xiàn)這一大企圖上“成功”了。他的原則是要建立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王朝,而從幾方面以具體的措施去實現(xiàn):第一,以兵力對內(nèi),平定南方取得統(tǒng)一,而對外則放松而取守勢,最后“杯酒釋兵權(quán)”以根絕武人篡位之禍。而“禁旅更代”制度的確立,更使任何地方的兵力都無從叛變。第二,更進一步,再積極地加重文臣的權(quán)力。中央宰執(zhí)既有權(quán)力,而又用“臺諫”鉗制之。地方的首長不僅由中央委任文臣,并且同時還派副手如通判之類實行監(jiān)察。最后中外皆歸大權(quán)于皇帝一人。這種文官全是由地主階級中用科舉、學校等方法選拔而來,成為宋室統(tǒng)治權(quán)的基礎。培養(yǎng)扶持這班地主出身的官僚階級,使之壯大臨民,便是鞏固皇權(quán)的最好保證。第三由于這樣的根絕藩鎮(zhèn)之禍的軍制,和培養(yǎng)地主階級的官制,自然就生出與此相配合的中央集權(quán)的財政制度來,以為營養(yǎng)的命脈。北宋的財賦,除了地方政府必需的經(jīng)費之外,一概是經(jīng)中央派出的轉(zhuǎn)運使悉數(shù)直輸朝廷的。食鹽、茶葉、香類、明礬,以及酒類等等,都是朝廷專賣的。并且皇家、貴族、官僚、世閥、僧尼、道士等等又都是占有大量田地,享受種種特權(quán)的。他們將所有的負擔都轉(zhuǎn)嫁到老百姓身上來。這就是北宋統(tǒng)治者集中財賦、厚待官僚,“思逮于百官唯恐不足,財取于萬民不留其馀”的財政制度的精神所在。

既然北宋的官僚在政治上形成了這樣的一個重要階級,且看他們受到具體的待遇如何吧。一個人只要做了官,朝廷就給他極優(yōu)厚的俸錢,給他綾和絹穿著(例如宰相,春冬綾各二十四,絹各三十匹,絲綿一百兩),給他米吃(宰相每月一百石),給他官房住,再給他“職錢”,再給他仆(傔)人的衣糧,再給他仆人的“餐錢”,再給他“茶酒廚料”,再給他“薪蒿炭鹽”,再給他“飼馬芻粟”,再給他“米面羊口”。巧立名目,愈出愈多。不僅如此,還要供給他歌舞的官妓。(宋太祖在“杯酒釋兵權(quán)”的時候就勸石守信等拿“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北宋的官僚享受歌舞是極普遍的。因此遂產(chǎn)生了文學上宋詞的特色。)不僅如此,他年老退官,還給他優(yōu)厚的干薪,那就是著名的“恩禮”、“祠祿”。不僅如此,他死了之后,還要大量“蔭補”他的子孫親族!此外,還有許多皇帝逢時過節(jié),郊禮慶典的大小賞賜更不勝枚舉。尤其可詫的是這些官僚縱然犯了貪污不法等等罪行,也很少受到嚴肅的處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加之以對外的屈辱,金幣買和所費日重,老百姓擔負不起了。朝廷財政日益虧空;社會基礎日益動搖。后來費用雖然日多,兵額雖然日擴,而軍隊的素質(zhì)卻愈來愈壞,外侮也愈來愈嚴重。因果循環(huán),內(nèi)外交迫,到了宋神宗即位以后,這種種危機使得王安石的變法成為必至之勢了。

王安石的變法與清季康有為的“維新”,比勘起來,有許多異同之點,姑不詳論;但在大體上我們今日不能不肯定這一運動在當時的進步性,尤其不能不肯定其有一定的成功。因為這一政治改革是符合當時要求的。

所謂新法,是通過中央總機關“制置三司條例司”的研討、決定,頒發(fā)全國施行的。其中青苗、農(nóng)田水利、免役、市易、均輸、方田均稅等措施,針對了當時的財政,起了解救危機和培育新生力量的大作用;其中的保甲、保馬、軍器監(jiān)、置將等措施,針對了當時軍隊的腐敗、國防的廢弛而起了重振旗鼓、抵御遼夏的大作用。在長期堅決執(zhí)行這些政策之后,社會改革相當?shù)睾侠淼貙崿F(xiàn)了。這使得地主、官僚和商人的特權(quán)利益受到限制。他們不能不也像老百姓一樣地負擔些賦稅,而一般老百姓的負擔未有增加。這樣國庫才充盈了,軍隊才堅強了??偠灾捎谶@次的變法,趙氏皇權(quán)的命運方能賴以延長。這是毫不夸張的。

但是當時投入政治潮流中的大小官吏,真正公忠體國的人總是極少。若是無道德品質(zhì)做基礎,越是有才干的人越會揀當軸所喜歡的地方,逢迎趨奉,變本加厲地去干,以期達到他自己升官攬權(quán)的最后目的。其最顯著的例,便是蔡京。蔡京本是“新黨”,但他在最頑固的舊黨司馬光當權(quán)的時候,能夠做出使司馬光最高興的成績來!然而樹立元祐黨籍碑的也就是他!至如呂惠卿,原事安石,后來傾軋安石無微不至,更不用提了。

這樣的結(jié)果,便是利用王安石的新法起了極壞的極端相反的作用。剝削聚斂全國老百姓辛苦生產(chǎn)的財富,集中于朝廷,來做奢侈荒淫的消費。這就是后來從紹圣時章惇的執(zhí)政起以至于宣政間的惡劣政治現(xiàn)象。從最無恥的“花石綱”為例,無數(shù)破百姓家要百姓命的“綱”紛紛起來了。以至于蔡京“得君之專”的“豐亨豫大”的口號都出來了。窮天下之力以奉趙氏一家主仆的糜費。

至于在王安石當時,重用呂惠卿、章惇、曾布等人所生的弊病,部分也是實在的。當時反對的理由如青苗取息過重,富人不愿借,貧人不易還,州縣勒借;如丈量奉行不善,豪強阻撓;如均輸保甲的擾民,也不是沒有事實的。老百姓所受的痛苦是不能遮掩的。何況加之以官僚間參雜私人恩怨,因而誣蔑傾軋,報復不已!在這樣公私復雜的情況之下,又安得而不越弄越壞呢?

再看反對王安石的人們,在當時是極多的。他們的反對理由,最初也不是毫無見解的;但到后來便把王安石個人和新法混起來了,把本來的新法和變質(zhì)的新法也混起來了。他們不問是非,不分前后,都只說壞不說好。到了此時,已經(jīng)純是朋黨之爭,不過表面上拿新法作幌子而已。當新法行時,滿朝的舊臣大老,以司馬光為最顯著的例,無不齊聲痛罵的。元祐司馬光再起,把新政不分青紅皂白一切廢棄,新法中的要人一切斥逐。即使同屬舊派,也因意見不同而不得不分為“洛”、“蜀”、“朔”三黨了。呂大防、劉摯的調(diào)停辦法還未奏效,而紹述的局面已來。章惇為相的報復,更甚于司馬光。及至崇寧間蔡京又將曾布擠去獨專政柄,連曾布的一點類似調(diào)停的辦法也廢棄了,舊派在元符徽宗初即位時的一點轉(zhuǎn)機也斷絕了。

現(xiàn)在且不去研究黨爭的細節(jié),只推尋舊派所以反對新政的原因,大概有如下的幾樣:第一,這一班舊人,或是勛貴,或是大佬,或是名流,不問其表面上有何差別,實際上都是代表大地主和特權(quán)階級的。為了新政正好妨害了他們的利益,一定要反對。第二,在思想上,他們一直自命是正統(tǒng)的儒家,只有他們的傳統(tǒng)守舊是正確的,此外什么都不能動搖其信仰。他們雖然在理論上如此,實際的條理卻往往空疏,其結(jié)果施于政事只好因循。因此他們對于王安石的條理細密,篤實可行,不加研究就已覺得可惡,何況王氏更拿“古”和“經(jīng)”來折服他們,等于拿他們的拳頭打他們的嘴,那就不得不更流入意氣而死爭了。第三,由于王安石的大量斥逐勛舊大佬,這些人在政治上的失勢也必然反對新政。第四,由于新政中的許多壞人作了許多壞事,使反對者也根據(jù)事實振振有辭。

最后還要略為提到蘇軾在這里面的地位。

平心論之,蘇氏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偉大不朽的,在當時政治上所起的作用也是異常有力的。但推尋他的生平,他對實際政治許多設施上遠不如王氏的經(jīng)緯。他在政治上的見解也是偏于空疏的理論的。但由于他的文學高,胸襟闊,應接一時豪俊,聲名洋溢,附從眾多,所以在當時政界隱然成為一派的領袖。他的領袖地位并非政治才能所造成,而是文學聲望所造成的。以蘇氏那種堅強的個性,加之以風發(fā)泉涌的文筆和風采照人的談論,他在政治上當然是王派一勁敵。但也由于畢竟還是文學高,所以政治上的成績少。

如上文所簡敘的背景,取以與山谷生平的行事相對勘,我們自然就會看出他的真際來。

毫無疑問,他在文學上傾倒、肩隨了東坡,因之在政治上自然被人看成是一個反王派。那時“士君子”交友是講究死生不移貴賤不改的。只要是朋友,哪怕見解不同,到了患難之際,還是慷慨鎮(zhèn)靜與之同禍。即如當時的陳師道因為與蘇、黃交好,就寧可齋宿受寒,也堅決不穿趙挺之的絮衣以至于因此而死。趙挺之還是陳的親戚呢!山谷對實際政治上很少發(fā)表政見。以他的出身而論,自然也是維護舊勢力的。但就他的著作尋檢,他與東坡的見解卻不一定相同。因此可以這樣說,他與東坡的交情是生死不移的;但一切見解和努力的方向卻是獨立的。這一點很重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