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別把曾國藩當“人”

曾國藩的藏與露 作者:施宏哲 著


第二章 別把曾國藩當“人”

曾國藩是一頭獅子,因為他帶出了一支戰(zhàn)斗力強大的隊伍;曾國藩是一條狗,因為他對其主人大清統(tǒng)治者忠心耿耿到了愚忠的地步;曾國藩是一匹狼,因為他深諳“狼道”!曾國藩還擁有一大批影響力非常大的擁躉,因為他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最后一個偶像。

——作者題注

一、曾國藩是一頭“獅子”:領(lǐng)導力卓越

由一頭獅子領(lǐng)導的一群羊,可以戰(zhàn)勝由一只羊領(lǐng)導的一群獅子。

這是西方非常有名的諺語。它告訴世人,一個組織和團隊的成敗,領(lǐng)導者是關(guān)鍵因素。為什么在與太平軍交戰(zhàn)時,清政府的正規(guī)軍八旗與綠營都被打得聞風喪膽、屁滾尿流,而以農(nóng)民和文人為主組成的湘軍,卻能與太平軍相抗衡,甚至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呢?根本原因是,湘軍擁有一頭卓越的“獅子”——曾國藩。

1.“唯滌公馬首是瞻!”

歷史上的曾國藩,既沒有長期真正擁兵,更沒有對朝廷挾軍威以自重,對來自北京的命令也十分服從,軍中一切大事小事都忘不了請示匯報;皇帝在諭旨中也經(jīng)常申斥和敲打他,對此曾國藩不但口頭上很少還嘴,還表現(xiàn)得誠惶誠恐。在戰(zhàn)略決策中,即使他認為朝廷是在瞎指揮,不符合前線的實際情況,也會不厭其煩地向皇帝陳述自己的建議,或者在落實的過程中打一點折扣,既實現(xiàn)了自己的決策,看起來又不違背朝廷的意圖。這比起那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驕兵悍將來,他顯然要有智慧得多。

在整個湘軍體系中,曾國藩是擁有著絕對的領(lǐng)導地位的。后世一提到湘軍,總是以他為實際統(tǒng)帥;同時代的人,也視他為湘軍領(lǐng)袖;湘軍中的將領(lǐng),更是對他敬佩有加、生死相隨,“唯滌公馬首是瞻”。

咸豐七年(1857年),曾國藩因父喪回籍守制,福興奉旨赴江西會辦軍務(wù)。但福興來到瑞州視察湘軍時,湘軍諸將都把他當成是客帥,而非主帥。福興想調(diào)動湘軍,大家根本不聽他的。但只要有曾國藩的一張紙條,湘軍就可以奔赴千里之外,救援身處危局的友軍。由此可見曾國藩在湘軍中的地位,而“唯滌公馬首是瞻”的狀況亦可見一斑。

曾國藩這次在籍守制期間,湘軍的二號人物胡林翼坐鎮(zhèn)湖北,統(tǒng)籌全局,使湘軍的東征取得了重大勝利,并一舉攻克了江西重鎮(zhèn)九江。胡林翼還大力舉薦和任用湘軍大將李續(xù)賓、鮑超等,其聲望、地位之隆,儼然有取代曾國藩之勢。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備受胡林翼賞識的李續(xù)賓,卻專門給胡寫了一封信,公開提出請胡向朝廷說情,讓曾國藩復出。他說,環(huán)顧國內(nèi)大局,唯湘軍是賴,而要實現(xiàn)克復南京、平定東南的戰(zhàn)略目標,就必須請曾國藩再度出山,由“滌帥”主持前方戰(zhàn)事,由“胡公”在后方支撐大局;現(xiàn)在大家都在想念“滌帥”,有的人還說出了一些不利于胡大人的話。

當時的曾國藩身處危難之中,但李續(xù)賓等將領(lǐng)并沒有拋棄他,反而為了能使他盡快復出而努力奔走?;茧y見真情,落魄顯真心。曾國藩與湘軍諸將之間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曾國藩對湘軍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是非同一般的。

2.曾國藩是湘軍的精神領(lǐng)袖

湘軍的高級將領(lǐng)多為書生起家,如人們常說的“悍將”李續(xù)賓其實是羅澤南的得意門生,乃一員典型的儒將,水師將領(lǐng)彭玉麟則能詩善畫。文人之病,在于“相輕”,而曾國藩卻能贏得他們的真心傾服,自然不是只靠嚴格的上下級控制關(guān)系。曾國藩在湘軍中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羅澤南、李續(xù)賓、李續(xù)宜、彭玉麟等人對他的感情,是在長期交往中逐漸培養(yǎng)出來的。

事實上,曾國藩卓越的領(lǐng)導力與強大的個人魅力,已經(jīng)在客觀上使之成為了湘軍上下的精神領(lǐng)袖。那么,曾國藩的地位是如何形成和確立的呢?

在湘軍發(fā)展初期,有3個人可以稱為統(tǒng)帥:江忠源、吳文镕和曾國藩。

三人中,發(fā)跡較晚的江忠源在官場上卻素有“知兵”之名聲,擊敗太平軍的蓑衣渡一役更使得他一舉成名,官運亨通,在兩三年間便升至安徽巡撫的高位。曾國藩在衡州練兵時,打出的旗號便是為江忠源補充兵源??上Ы厦缓茫谘矒岬囊巫由献?個月,就在1854年1月因兵敗而自殺。

吳文镕是曾國藩的老師,在曾國藩初練湘軍時,他任湖廣總督,是湘軍的大靠山。遺憾的是,他在1854年2月戰(zhàn)死于湖北黃州。江忠源、吳文镕之死,使得曾國藩所率領(lǐng)的湘勇成為了兩湖地區(qū)的主力部隊,曾國藩也由此成為了湘軍體系中無可爭議的頭號人物。

其實早在回籍守制之前,曾國藩就在六部中的五個部擔任過侍郎(相當于國家部委的副部長),是和巡撫一樣的二品大員,現(xiàn)在又是皇帝欽命的團練大臣,論資歷,論聲望,湘軍之主都非他莫屬。

1854年2月,當曾國藩坐在統(tǒng)帥座船上,率領(lǐng)著17000余名湘軍將士躊躇滿志水陸并進迤邐北上之時,他的職位其實是有點尷尬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非官非紳”。他有“前侍郎”和“現(xiàn)任團練大臣”的空銜,手中卻沒有實際的權(quán)力;他可以為手下的將領(lǐng)向朝廷邀功請賞(他有向皇帝“專折奏事”的權(quán)力),但卻經(jīng)常受到地方官員的掣肘,難以大顯身手。湘軍是“體制外的軍隊”,像沒爹親沒娘疼的孩子,朝廷希望他們多打勝仗,又不愿意對他們有所付出,因此在發(fā)餉等問題上就寄希望于他們自行解決。這樣,曾國藩實際上成了湘軍官兵既得利益的保護者和將得利益的爭取者。

他利用“官紳之間”的特殊地位,積極籌捐辦厘,保證了湘勇每月都能領(lǐng)到白花花的餉銀;他利用“專折奏事”的權(quán)力,每次戰(zhàn)后都向朝廷列出一份長長的立功者名單和獎勵請求,使那些在與太平軍作戰(zhàn)中不怕死傷、奮勇向前的官兵都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對于曾國藩這樣的能給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zhì)利益和錦繡前程的統(tǒng)帥,試問,哪個部屬不愿意追隨?哪個部屬不愿意死心塌地地賣命?

3.曾國藩打造“鐵軍”有一套

在清末,地方團練的性質(zhì)只相當于現(xiàn)在的民兵,真正的正規(guī)軍是八旗和綠營,因此中央政府歷來都不會向地方團練提供軍餉與武器等后勤支持。但為什么由地方團練發(fā)展起來的湘軍,能在曾國藩的打造下異軍突起,取代了綠營與八旗這些正規(guī)軍,成為抗抵擁有數(shù)倍于己的軍力的太平天國,并最終戰(zhàn)而勝之呢?甚至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后,曾國藩的部屬李鴻章、左宗棠的部隊,還長期擔任清朝末年的主要武裝力量,直到甲午戰(zhàn)爭后才退出歷史舞臺。這個擁有獅子般領(lǐng)導力的曾國藩,究竟在組建“湘軍”時,做了哪些事情呢?

顯然,能夠打造出一支“鐵軍”,曾國藩自有其一套非凡的“秘籍”。下面就是曾國藩打造“超級團隊”的四大核心秘籍。

秘籍一:重視思想教育,練出“鐵軍”。

作風頑強:扎硬營,打死仗。

筆者經(jīng)過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湘軍與八旗綠營相比,堪稱“鐵軍”,其戰(zhàn)斗力強大的關(guān)鍵是“扎硬營,打死仗”。所謂的“扎硬營”就是號令嚴明;“打死仗”就是有壓倒對方、以小搏大的必勝決心。

思想教育:拉水準,聚共識。

來自社會基層、熟悉中國國情的曾國藩深知,必須要有嚴格的思想教育,才足以去管理好由書生(軍官與幕僚)與農(nóng)民(士兵)為主體組成的湘軍。

為了把湘軍打造成一支紀律嚴明、敢打敢拼的部隊,他擬訂出了“勤教、轉(zhuǎn)移與嚴繩”的思想教育策略,用密集的精神訓話(勤教)、賞罰分明的獎懲升遷制度(轉(zhuǎn)移)以及制定嚴格的部隊操練準則(嚴繩),來統(tǒng)御湘軍。

盡管當了很多年的官,但曾國藩對敷衍塞責的官僚習氣極為痛恨。為了在湘軍中消滅掉“僚氣”,他在部隊中大力推崇實事求是的“鄉(xiāng)氣”。

剛開始招募兵勇時,曾國藩會每天都坐到招募處,觀察前來報名的每一個人的氣質(zhì)。如果來者說話油腔滑調(diào),曾國藩就會請他另謀高就。如果是樸實言拙者,曾國藩便會盛情邀請其加入湘軍。這就是用“鄉(xiāng)氣”取代“僚氣”。

為了讓文化程度很低的士兵能迅速明白遵守軍紀的重要性,曾國藩寫了《愛民歌》、《保守平安歌》等,通過淺顯易懂的軍歌,來教育士兵們要善待老百姓,不要橫行霸道,不能讓老百姓反感。

在每個月固定的全軍操練日上,他會不厭其煩地親臨訓話。他還把“四書”、《孝經(jīng)》等書籍,下發(fā)到每一個士兵手里,營造學習氣氛,將部隊打造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

秘籍二:鼓勵內(nèi)部創(chuàng)業(yè),做大局面。

鼓勵獨立:與門徒共同做大局面。

作為一個領(lǐng)導者,作為一名領(lǐng)袖,曾國藩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一直很重視從湘軍的內(nèi)部去培養(yǎng)人才,很注意給左宗棠、李鴻章等頂級人才提供揮灑才華的舞臺。其實,一直以來,中國人的傳統(tǒng)都是不鼓勵門生與屬下出去自立門戶,甚至超越尊長的。但曾國藩不這樣,當湘軍的規(guī)模日益龐大時,他便鼓勵湘軍將領(lǐng)搞“內(nèi)部創(chuàng)業(yè)”,支持他們獨立發(fā)展,一起把局面做大。

當李鴻章向曾國藩提出前往上海操練淮軍的構(gòu)想時,曾國藩不但欣然同意,還親扶李鴻章上馬,這般如山師恩,令李鴻章終生難忘。當李鴻章招募起淮軍后,曾國藩除了親臨祝賀,還調(diào)撥了八個營的湘軍兵力,供李鴻章驅(qū)馳。

兵權(quán)下放:打通將才舒展能耐的出口。

任何一個建立偉大功業(yè)的人,都必定是自己成功的同時讓別人也跟著成功,自己發(fā)達的同時也讓別人跟著發(fā)達的人。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

當湘軍打敗了太平天國起義者,成功地挽救了大清朝后,湘軍的各級將領(lǐng)和幕僚均飛黃騰達。當時清朝有18個行省,其中的13個省的一把手,是出身于湘軍的將領(lǐng)!

要讓部隊發(fā)揮出最大的戰(zhàn)斗力就必須下放兵權(quán),充分發(fā)揮下屬的主觀能動性。這是走向上下共贏的最可行之路。事實上,客觀因素也逼著曾國藩必須要兵權(quán)下放。

到同治三年(1864年)時,湘軍的氣勢達到了頂峰,曾國藩統(tǒng)領(lǐng)著近30萬湘軍,其中,李鴻章部12萬人,左宗棠部6萬人,曾國荃部5萬人,沈葆楨部1萬人。在這樣的形勢下,曾國藩必須鼓勵部將們出去獨立發(fā)展,否則根本沒法紓解人才擁擠的狀況,更無法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

曾國藩在150多年前所遇到的人才升遷瓶頸,直到今天,絕大多數(shù)的企業(yè)與組織也還會經(jīng)常遇到。在發(fā)展過程中,企業(yè)的高階職位有限,部分高階人才在碰到升遷的問題時,企業(yè)倘若不適時地鼓勵內(nèi)部創(chuàng)業(yè)或者提供更大的工作舞臺,最終必定會使高階管理人員流失。事實上,“內(nèi)部創(chuàng)業(yè)”已成為現(xiàn)今眾多成功企業(yè)發(fā)展出新事業(yè)的一條快捷方式。

秘籍三:善于識人用人。

曾國藩識人用人的功夫著實了得。他所帶出來的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與沈葆禎等大將,個個都是“超級人才”,影響了清末50年的歷史發(fā)展。

談到曾國藩的其他方面,可能眾說紛紜,但有一點,100多年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持異議,那就是曾國藩識才用才的能力。李秀成認為太平天國的失敗是因為天王不識賢臣,而湘軍的成功則是因為曾國藩善識人才。元帥、軍事家劉伯承同志也曾說過,曾國藩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就是會用人。

那么,曾國藩在識人用人上,有哪些值得世人學習的呢?

第一,他很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他知道,辦什么事要用什么樣的人才,辦天下大事要用天下才,辦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

第二,他很愛才惜才。他認為自己一生有“三樂”:“一樂”是讀書時發(fā)出金石般的聲音;“二樂”是在辛苦勞動之后能好好地休息;“三樂”是獎勵人才,使其一天天進步。

第三,他看人很準。他死后的聲名比生時更為隆盛,主要原因是找對了接班人。他的學生李鴻章繼他而起,執(zhí)掌晚清的政治、軍事、外交足有30年,權(quán)傾天下。但李鴻章任何時候?qū)λ睦蠋熢鴩际前l(fā)自肺腑地尊敬,這對曾國藩身后地位與形象的鞏固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那么,曾國藩是怎樣識人的呢?他常用的秘訣有兩個:情境測驗和日常觀察。

情境測驗:洗腳難倒李鴻章。

用不同的情境來考驗對方,是曾國藩常用的識人之道。

為了考驗門生李鴻章的耐心,喜歡洗腳養(yǎng)生的曾國藩想到了很妙的一招。有一天,當李鴻章登門求教之時,曾國藩故意在他的面前繼續(xù)洗腳洗了一刻鐘。這讓李鴻章感覺受到了很大的侮辱,于是便臉紅脖子粗地拂袖而去。憑借這一觀察,曾國藩知道李鴻章尚年輕氣盛,在短時間內(nèi)很難委以重任,于是繼續(xù)把李鴻章留在身邊歷練。

日常觀察:一顆稻谷見真章。

曾國藩經(jīng)常利用與部屬吃飯的機會,暗中觀察他們。每天中午,他都會與幕僚們一起用餐。有一次,大家在用餐時發(fā)現(xiàn),飯里面有沒去殼的稻谷,大多數(shù)人都是把殼弄掉,然后吃里面的米。但這時曾國藩忽然發(fā)現(xiàn)一位戚姓幕僚,他居然仔細地把每一顆稻谷都挑出來扔掉。當時曾國藩并沒有說話,但飯后他立即差遣賬房拿出20兩白銀給這位幕僚,請他走人。眾幕僚忙問其故,曾國藩解釋道:“他從農(nóng)村到湘軍總部還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忘記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若留在軍營里,難免見異思遷?!?/p>

在大家為他求情的情況之下,曾國藩最后勉強留下了他,但將他從幕府的參謀調(diào)去負責管理菜園。戚某在了解了這件事情的始末后,馬上改過,每天都與菜園的仆役一起耕作,甚至比別人更努力地去勞動。

曾國藩則一直都在觀察他的改變。一年后,曾國藩又起用他。后來,戚某從一個鄉(xiāng)下人,一路因功晉升,最后官至觀察使。

秘籍四:建立人才庫,賞罰分明。

曾國藩除了是一位擁有一套縝密的用人選將哲學的識人用人高手,同時還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培訓大師。

對于真正的人才,對于給湘軍做出貢獻者,曾國藩從來都是不遺余力地提攜簡拔的。當然,他對于將才的標準,也有嚴格的界定。他認為,將才必須具備四條標準:第一,才堪治民;第二,不怕死;第三,不急名利;第四,耐受辛苦。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曾國藩自稱為覓得良將,“夢想以求之,焚香以禱之,蓋無須臾或忘諸懷”。一旦遇到可心之才,他又成為善于發(fā)現(xiàn)、使用和培育良將的高手。一旦擁有了人才,他又善于提供其發(fā)揮才能的舞臺。

對于手下的將領(lǐng)與幕僚,在管理和交往中曾國藩也有自己的原則,即寬嚴相濟,“應寬者,利也,名也;應嚴者,禮也,義也”。因戰(zhàn)功而獎賞、保舉時,他毫不吝嗇,也不太較真;涉及“禮”“義”等他所認為的原則性問題時,則毫不留情、從嚴處理。通觀整個湘軍發(fā)展史,可以看出曾國藩對部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時候居多,很少對他們施展雷霆手段。

[經(jīng)典案例]論功行賞,自建功勛:全軍備受激勵

要想人才死心塌地地為你所用,就必須賞罰分明。曾國藩是很懂得利用自建功勛,來激勵士氣的。據(jù)史料記載,有一回,當湘軍在連續(xù)攻克湖南岳州、湖北武漢與漢陽之后,曾國藩為打了勝仗的湘軍將領(lǐng)向朝廷申請了該得的封賞后,忽然覺得自己個人也該向這群陪著他出生入死的湘軍弟兄表示感謝了。

在想了整整一天之后,他終于有了一個極妙的可以讓全軍都受到鼓舞激勵的招兒。他找人打造了100把精美的腰刀,并在刀面上刻上了“滌生(曾國藩的號)曾國藩贈”字樣,還為每把腰刀打上了編號。在頒獎前一天的晚上,他最終決定只頒發(fā)50把腰刀,以彰顯立功者的身價。

曾國藩安排了一個隆重的授刀典禮。他把近400名湘軍軍官集合到了操場上,所有與會軍官都穿著正式的朝服,大家都翹首期盼著曾國藩即將頒發(fā)的獎賞。這時,兵勇抬來了一個沉甸甸的木箱。曾國藩從木箱里取出了第一把腰刀?,F(xiàn)場所有的人都睜大了眼睛,注視著曾國藩手中的腰刀,心想到底這把編號為第一的腰刀是要頒給誰呢?很快答案揭曉,是湖南水路提督塔齊布!接下來,剩余的49把腰刀也陸陸續(xù)續(xù)地找到了它們各自的主人。

從此,曾國藩所贈的腰刀,成為了湘軍重要獎勵的象征,每個人都拼命地在沙場上奮勇殺敵,以期爭取到這難得的榮譽。

二、曾國藩是一條“狗”:忠心耿耿

君王喜歡忠臣,猶如人類喜歡看家護院的狗。

在世人心目中,狗往往被作為對主人“忠誠”的代名詞。狗可以幫助主人保護其財產(chǎn)免遭侵犯,因此,沒有主人會不喜歡維護自己利益的狗。當然,站在敵對的立場上看,對敵人忠心耿耿的狗,就會被稱為“走狗”。但這也證明了“走狗”是多么維護主人的利益。

忠臣,其實就是君王的“看家狗”。當然,也有不少忠臣認為,自己是為天下老百姓看家的狗。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為什么幾千年來會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臣子,像狗一樣對其君王忠心耿耿呢?因為“忠”可以使“狗”名利雙收。

事實上,“忠”不僅是一種道德律令,而且還是成就人生的黃金法則。以“忠”字自修,可以安頓心神,培養(yǎng)剛強之氣;以“忠”字待人,可以交到真朋摯友,互濟互助;以“忠”字辦事,則有一種專注精一、勇往直前的精神,無堅不摧。

“忠”字實乃升遷晉職的必由之徑,也是名垂史冊的不二法門。試看古往今來,又有誰會討厭忠心耿耿之人呢?

言歸正傳,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對皇帝最忠心耿耿的臣子,曾國藩絕對可以被列為候選人之一。因為曾國藩不但在維護清廷統(tǒng)治上嘔心瀝血,還把“忠”字發(fā)揮到了極致——愚忠。事實上,曾國藩確實是晚清統(tǒng)治者手下維護主人權(quán)益最為得力的“狗”。

1.滿門愚忠,以忠誠為天下倡

晚清的社會動蕩,給傳統(tǒng)的封建秩序以前所未有的沖擊,人們的思想與從前相比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由于歷史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湖南的經(jīng)濟文化一直比較落后,一方面是由于遠離政治文化中心,另一方面,也很少跟得近代風氣之先的南方沿海地區(qū)發(fā)生聯(lián)系。這就使得此時的湖南人在思想上相對比較保守,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最深厚的三綱五常觀念依然深入人心,在學術(shù)文化上,程朱理學一直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

湖南這種渾厚的理學氛圍對曾國藩的影響非常大,另外曾國藩的不少好友,例如左宗棠、羅澤南、郭嵩燾、劉蓉等都是在湖南接受的傳統(tǒng)教育,共同的生長環(huán)境,共同的文化氣氛,造就了他們在思想道德、人倫價值方面的認同感,這也是后來他們能夠同心協(xié)力辦好湘軍的一個重要因素。曾國藩對于這一點也非??隙?,在他看來,社會風氣的轉(zhuǎn)變,要有幾個中心人物,由這幾個中心人物作為垂范,社會風尚才會慢慢好起來。

千古以來的無數(shù)事實證明,社會風氣的好壞跟賢哲的垂范有關(guān),榜樣的力量再借助國家權(quán)威的強化,往往很容易成為普通民眾的楷模。聯(lián)系到他自己貢獻了大半生精力的湘軍,他更是深有體會,如果不是他和一幫朋友堅決地豎起忠義的大旗,創(chuàng)辦湘軍,就根本不會取得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勝利。

1860年以后,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危機進一步加深,內(nèi)外交困的局面使統(tǒng)治階級頭痛不已。曾國藩作為受儒學倫理教育的知識分子,理所當然地把維護君主統(tǒng)治當作自己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正是從這種道德榜樣的理論出發(fā),曾國藩強調(diào)要加強對官吏“忠義”的教育與培養(yǎng)。

曾國藩在剛剛開始在京擔任官員時,就對當時的吏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當時的曾國藩初出茅廬,社會影響力太小,因此沒有受到什么重視。后來曾國藩奉朝廷的命令,興辦團練,組織湘軍,逐漸擁有了軍事大權(quán),其理論才開始有了實踐的渠道。

在曾國藩周圍,有著為數(shù)眾多的受過傳統(tǒng)封建教育的知識分子,他們和曾國藩都致力于為國家培養(yǎng)忠義之才,他們對于清政府來說,就像是一粒粒種子,在不斷地傳播著封建倫理,不斷地培育出為國盡忠的將帥之才。

當然,曾國藩的“忠”基本上局限在非理性的范圍內(nèi),也就是所謂的“愚忠”。曾國藩自己也是這樣評價自己的。1863年初,曾國藩在給自己死去的弟弟作墓志銘時,思考了一個晚上,還是一個字也沒有寫出來,反而想出了一副挽聯(lián):

大地干戈十二年,舉室皆愚忠,自稱家國報恩子;

諸兄離散三千里,音書寄涕淚,同哭天涯急難人。

這副挽聯(lián),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曾國藩一家人為維護清政府的統(tǒng)治而立下的不朽功勛,同時也點明了曾國藩愚忠的角色。在曾國藩的眼里,君可以不仁,但臣不可以不忠,臣子要無條件地服從君主的意志,維護君主的利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臣對君的忠就被稱為了“愚忠”。

2.忠孝持家,奠定人生基石

作為一個飽讀經(jīng)史、深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熏染的人,三綱五常在曾國藩的心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家族里,他非常重視處理家族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強調(diào)以孝悌為本,始終將“孝友傳家”作為自己家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曾國藩希望通過這些準則來規(guī)范家庭成員的行為,進而達到家族關(guān)系的團結(jié)和睦,從而使曾氏家族長盛不衰、香煙永傳。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也是一個很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他通過言傳身教讓子女們通曉孝敬祖先的道理,他還非常注重處理好親族鄰里的關(guān)系。曾國藩的祖母則是一個很懂得傳統(tǒng)孝道的婦女,她專心致力于相夫教子,不與妯娌們爭利,忍辱負重。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因為資質(zhì)不高,屢屢受到曾玉屏的責罵。對此,曾麟書的態(tài)度仍然是“畢恭畢敬”,沒有任何反抗之意。后來,曾玉屏病重,曾麟書又朝夕服侍,毫無怨言。

有如此家學淵源,養(yǎng)出一個像曾國藩這樣的封建時代標準的忠臣孝子,自然順理成章。

曾國藩強調(diào)的孝悌為本,是“忠”在家族內(nèi)部的表現(xiàn)形式,也就是要求家庭成員對整個家族負責,對家庭盡忠,不要做對不起家族、不利于家族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事情。為家族盡忠的原則,更多地強調(diào)了家族成員對家族的義務(wù),從思想根源上斷絕了家族成員維護個人利益的企圖。這種以犧牲個人利益來維護整體利益的做法,就是幾千年來封建秩序得以維護的重要基礎(chǔ)。

另一方面,家族不可能完全無視家族成員的存在,也要關(guān)心他們的生老病死,以此來顯示家族的親情,但這從根本上來說并沒有超出家族利益的范疇。而且,在個人利益和整個家族的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家族的領(lǐng)導往往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選擇,犧牲個人利益,維護整體利益。這就是“忠”字的基本內(nèi)涵。

后來,隨著曾國藩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曾氏家族的聲望也逐漸達到頂點,此時的曾國藩不僅沒有驕傲自大,反而處處謹慎小心。在家書中,曾國藩曾不斷地告誡家人,要夾著尾巴做人,不可欺凌族人,也不許欺凌鄉(xiāng)人。如曾國藩在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三日的家書中就曾強調(diào):

以勤儉自持,以忠恕教子,要令后輩洗凈驕惰之氣,各敦恭謹之風,庶幾不墜家聲耳。

曾國藩在家庭中推行的孝悌同“忠”是密不可分的,治國與治家只是大小的不同,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在家族內(nèi)部講求孝道,推而廣之,就是對國家的盡忠。

3.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忠臣孝子是中國幾千年來人們的道德楷模,入則孝,出則忠,是忠臣孝子們?yōu)槿颂幨赖牡赖乱?guī)范。入則孝,出則忠,這二者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在家族內(nèi)部,家長會從小就培養(yǎng)子弟們的孝道,以使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時,為國家盡忠,為君主盡忠。

曾國藩的儒學修養(yǎng)很好,忠君報國的思想自然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他極力推崇“忠義”二字。他在給弟弟的家書中寫道:

吾輩所以忝竊虛名,為眾所附者,全憑“忠義”二字。不忘君,謂之忠;不失信于友,謂之義。

從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曾國藩思想中的忠是忠于君主,也就是忠于國家民族。在曾國藩的眼里,君主就是國家,國家就是君主。

太平天國起義后不久,因母喪守制在家的曾國藩,受命到長沙幫湖南巡撫辦理團練,抵抗太平軍的節(jié)節(jié)進犯。從此,曾國藩從一個知識分子逐漸轉(zhuǎn)變成帶兵打仗的軍事將領(lǐng),開始了在他一生中占有很大分量的軍事生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痹鴩獋€人的生死已經(jīng)同封建王朝的興衰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大清王朝,維護大清王朝的統(tǒng)治就成了曾國藩為國盡忠的基本形式。

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嚴格以“盡忠報國”來約束自己的言行,激勵自己不斷地克服戰(zhàn)斗中的艱難困苦。他信奉“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也就是說,作為大清王朝的一名臣子,不論君主怎么樣,是否信任自己,是否重用自己,臣子都必須對君王忠心耿耿。正是靠著這一點,曾國藩作為一個漢族地主才得以取得清政府的信任,從一個幫辦地方團練的編外人員逐步爬上了封疆大吏的重要位置,手中握有軍事、財政、行政大權(quán),其勢力所及,遍布東南半壁江山,用“權(quán)傾朝野”四個字來形容也一點都不為過。曾國藩之所以會取得如此顯赫的地位,固然跟當時清政府面臨的險惡軍事局面有關(guān),更根本的還是曾國藩表現(xiàn)出的赤膽忠心使清政府放心讓他去擔剿滅太平軍的重擔。

隨著曾國藩地位、影響的提高,他為國盡忠的觀念更加強烈。他不僅要求自己做到“忠君敬上”,而且要求他周圍的人也這么做。他認為在禮崩樂壞、王道不興的亂世,只有各級官吏都把“孝悌仁義之經(jīng)”作為教化天下萬民的工具,使人人都懂得綱常倫理不可違的道理,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在曾國藩寫給兄弟子侄的家書中,他更是屢次強調(diào)為國盡忠的大義。要求他們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遠游,無論是在朝為官還是在野為民,都要關(guān)心國家大事,想方設(shè)法維護正常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維護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為此,曾國藩專門寫了一副對聯(lián):“入孝出忠,光大門第;親師取友,教育后昆。”

曾國藩一生盡忠報國,克己省身,器量過人,戰(zhàn)功赫赫,功高蓋主。在長期的作戰(zhàn)生涯中,他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了不少精忠報國之才,如江忠源、羅澤南、李續(xù)賓等戰(zhàn)死沙場,塔齊布、李續(xù)宜、江忠義死于勤勞。另外,曾國藩的不少幕僚偏將,或者從書生投筆從戎,或者由很低的職位被提拔重用,他們都沒有辜負眾人的期望,最終成為了各個領(lǐng)域的佼佼者,為維護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不遺余力、忠心耿耿。

湘軍和后來的淮軍的勢力不斷地擴大,成為了遍及東南半壁江山的龐大集團,而曾國藩則是這個集團的精神領(lǐng)袖。如果沒有曾國藩及其訓練的湘軍,清政府的綠營、八旗兵是不可能戰(zhàn)勝來勢洶洶的太平軍的。

曾國藩打敗太平軍,占領(lǐng)南京,在軍事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在事業(yè)上達到巔峰之時,有不少知己朋友和幕僚勸他趁機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自己當皇帝。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都曾經(jīng)向曾國藩試探:“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結(jié)果全遭到了曾國藩的拒絕,很多人對此難以理解。其實,曾國藩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他沒有絕對取勝的把握,另一方面,他內(nèi)心深處忠于君主、忠于朝廷的思想也在制約著他。一旦造反,他一輩子轉(zhuǎn)戰(zhàn)南北、辛辛苦苦得來的聲譽將會毀于一旦,死后還會背上千古罵名,他可不愿意擔這個風險。

正是因為曾國藩保持了一生盡忠報國的聲譽,他死后,安徽巡撫英翰具上奏折,希望為曾國藩建立專祠,以表彰他為國盡忠的事跡。曾國藩的家族和后人,也都獲得了巨大的榮譽和獎賞。

三、曾國藩是一匹“狼”:深諳“狼道”

如果說曾國藩是一頭“獅子”,那是因為他帶出了一支戰(zhàn)斗力強大的隊伍;如果說曾國藩是一條“狗”,那是因為他對其主人大清統(tǒng)治者忠心耿耿到了愚忠的地步。其實,曾國藩更是一匹“狼”,因為他深諳“狼道”!

“狼道”何來?自從英國動物學家紹·艾利斯發(fā)現(xiàn)在狼的身上,有人類所需要的一切,在所有哺乳動物中,最有情感、最具韌性、最有成就者,莫過于狼后,有些人便從狼身上總結(jié)出了一套適用于人的生存哲學,概稱為“狼道”。

狼道,本質(zhì)上是狼或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發(fā)展所需要的各種素質(zhì),比如堅韌、頑強、耐心、戰(zhàn)斗、合作、分工、策略、溝通、危機意識、適應能力等等。

幾年前,探討“狼道”的書汗牛充棟,但總結(jié)起來不外乎那么幾條。更為有趣的是,如果你有心把這些“狼道”跟曾國藩的生存哲學與處世智慧放在一起比較,將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曾國藩簡直就是一匹“狼”,因為他很懂得如何運用所謂的“狼道”。

由于后面還會詳細探討曾國藩的為人處世智慧,其中有不少和“狼道”智慧類似,因此,這里只選取“狼道”之中的5條,試做解讀與探討。

狼道一:臥薪嘗膽

原理:狼不會為了所謂的尊嚴,在自己弱小時攻擊比自己強大的東西。

解讀:若過早地將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往往容易在以后的交戰(zhàn)中招致失敗。羽翼未豐時,更不可四處張揚。《易·乾》中的“潛龍勿用”亦告訴世人,君子要待機而動,要善于保存自己,切勿輕舉妄動。

案例:初創(chuàng)湘軍時,朝廷屢次下旨征調(diào),但曾國藩都婉拒,為什么?

早在初任京官時,曾國藩便深研《易經(jīng)》,且對潛龍在淵很有心得。初建湘軍時,他的湘軍,水陸兩軍加起來也就一萬來人。這時的湘軍,若去與太平天國的百萬之師相對抗,無異于以卵擊石。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起家資本,曾國藩曾4次抗拒清廷圣旨。

在1853年,當曾國藩把練勇萬人的計劃告訴了愛將江忠源后,不知深淺的江忠源馬上向清廷和盤托出。結(jié)果,船炮未齊、兵馬尚弱的曾國藩,很快就招來了咸豐皇帝的一連串征調(diào)諭旨。

第一次是1853年,太平軍攻打到蘄、黃一帶,武漢危急,于是清廷接連下令,讓曾國藩率炮船增援湖北,但曾氏沒去。第二次是1853年12月,太平軍大將胡以晃進攻廬州,清廷令曾國藩督帶船炮兵勇火速開赴安徽救援,再次抗旨。第三次是1854年2月,太平軍襲破清軍黃州大營,清廷再次催促曾國藩赴援武漢,曾拒絕前往。第四次是眼睜睜看著老師吳文镕被擊敗而沒馳援。

為何曾國藩會屢屢按兵不動呢?原因是,他深知太平軍兵多將廣,訓練有素,絕非一般農(nóng)民起義隊伍可比,沒有一支勁旅是不能貿(mào)然去碰的。況且與太平軍爭雄首先是在水上而不是在陸上,沒有得力的炮船和熟練的水勇,是無法與擁有千船百舸的太平軍抗衡的,甚至連兵力調(diào)動和糧餉供應都會發(fā)生困難。所以他下定決心:船要精工良木,堅固耐用;炮要不惜重金,全購洋炮。船炮不齊,決不出征。

對于自己臥薪嘗膽、潛龍在淵的苦心,曾國藩在給朋友的信中曾這樣訴說:“劍戟不利不可以斷割,毛羽不豐不可以高飛。”

狼道二:自知之明

原理:狼也很想當獸王,但狼知道自己是狼,不是老虎。

解讀:自知之明,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是“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的意思。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正確地對待他人,從而立足于社會,建功立業(yè)。故古人提倡:人貴有自知之明。

案例:曾國藩沒有造反,反而裁軍,為什么?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曾國荃率湘軍挖掘地道,轟開天京城,一場與太平天國歷時10余年的戰(zhàn)爭宣告結(jié)束。二十四日,曾國藩被賞加太子太保銜,賜封一等侯爵;二十九日,曾國荃賞加太子少保銜,賜一等伯爵。七月,曾國藩下令將活捉的洪仁達、洪仁發(fā)、李秀成就地正法,并奏請裁撤江寧城內(nèi)外的湘軍22000余名。

太平天國運動使中華大地的600余座城市陷入了戰(zhàn)爭的旋渦,讓當時的清朝政權(quán)幾乎到達了滅亡的邊緣。對于清政府來說,毫無疑問,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誰消滅了太平天國,誰就是立了開國以來的第一功。當這個功勞被曾氏兄弟拿下后,清政府理應給予他們最高的獎賞。

然而,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清政府歷來對漢人警惕有加,一直在自我提醒著,不能授予漢人很高的軍權(quán),以防危及自己的統(tǒng)治。滅了太平天國后,曾氏兄弟的勢力掌控了大半個中國,于是傳言四起,說曾國荃正想勸其兄長曾國藩,趁著湘軍氣勢正盛,揮師北上,推翻大清,自己去弄個皇帝當當,湘軍將士更是蠢蠢欲動。

從客觀上看,即使曾國荃真的給兄長曾國藩來一個黃袍加身,亦事出有因。原來,當初皇上曾許過諾,誰打下了太平天國的都城,就封誰為王。可是,當曾國荃帶著來自湖南家鄉(xiāng)的弟兄們出生入死,經(jīng)過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的煎熬,以血肉之軀相搏,最終終于拼下這天下第一功后,朝廷卻并沒有完全兌現(xiàn)承諾,僅僅是封了他一個伯爵。因此,性格非常激烈耿直的曾國荃難免會有情緒。但更令他想不通的是,曾國藩上奏要裁撤湘軍。

幸而,曾國藩想得通。他在寫給曾國荃的一首詩“九載艱難下百城,漫天箕口復縱橫。今朝一酌黃花酒,始與阿連慶更生”中很明白地說了:9年來,老弟你確實是勞苦功高,很不容易,可是,這漫天謠言你知道嗎?這黃袍加身的事可不是我們兄弟能玩得了的啊,不要去想那么多,去休息一下吧。對了,你的生日就要到了,我們兩兄弟好好地去慶祝一下!

曾國藩的想法是對的。湘軍在打下天京后,就不再是什么威武之師了,因為一直以來,這些將士跟著曾氏兄弟拼死拼活,其實也就是想著能升官發(fā)財。如今,他們能有的都有了,比如官職、財富;不能有的也有了,比如驕奢淫逸、飛揚跋扈。若是讓他們繼續(xù)存在,就只能像綠營兵一樣給老百姓添亂。

一直以來,曾國藩都是以理學家自居的。他崇尚道德教化,如果真的放縱弟弟去演習“陳橋驛兵變”的往事,這等于是自己背叛自己,那么他所標榜的一切都將不攻自破。熟悉歷史的他非常明白,歷史上那些手握重權(quán)而不知自省的人,到頭來是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他是以衛(wèi)“道”之名而建立起這支軍隊的,如果他自己首先叛“道”,那么他身邊這一大批一直尊崇他為榜樣的文人士子幕僚,也許不用等到朝廷有什么動作,就會上演太平天國楊韋事變自相爭斗的一幕了。

憑曾國藩的睿智,這些他都能考慮得到。為避免功高震主和曾國荃鬧出什么事來,他在奏請裁撤湘軍后,馬上又上奏,稱曾國荃病勢日重,需要開缺回籍調(diào)理。兩個月后,曾國荃離開江寧,回到了湘鄉(xiāng)白楊坪老家。再接下來,曾國藩開始裁撤厘金局,停收因戰(zhàn)爭而不得不收的苛捐雜稅。然后,又恢復江南貢院,開科取士。曾國藩沒有忘記,他是一個儒家信徒,這些讀書人已經(jīng)10多年沒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了,他們的前程都因為戰(zhàn)爭而阻滯,這些事似乎都不能再拖了。

做完這一切,朝廷的猜忌、天下百姓的悠悠之口,幾近消弭。

狼道三:知己知彼

原理:狼尊重每個對手,狼在每次攻擊前都會去了解對手,而不會輕視對手,所以狼往往成為最后的贏家。

解讀:知己知彼,出自《孫子·謀攻》“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是指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泛指如果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的話,根本就不用擔心會失敗。

案例:為什么文人曾國藩能取得與太平天國較量的最終勝利呢?

因為曾國藩對湘軍和太平軍都非常熟悉,更重要的是,他對戰(zhàn)爭的整個大勢有一個很好的把握,故而他雖然當不了沖鋒陷陣的將,卻能做一個指揮得當?shù)膸洝K38嬲]諸將:

寧可好幾個月不開一仗,也絕不可以在毫無安排、準備和算計的前提下去開仗。

用兵的最基本道理是,本來力量強而故意顯示給敵人以懦弱的多半會打勝仗,本來力量弱小而故意顯示給敵人以強大的多半會打敗仗。

當敵人向我進攻時,若能仔細地考究、衡量而后應戰(zhàn)的,多半會打勝仗;隨意、沒有仔細考究衡量、輕率地向敵人發(fā)兵進攻的,多半會打敗仗。

兵者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應常常存留著一顆不敢為先之心,必須讓對方打第二下,我才打第一下。

與強悍的敵人交手時,要以能看出敵人的漏洞和毛病為第一要務(wù)。如果在敵方完全沒有漏洞、毛病時,我方卻貿(mào)然前進,那么我方必然會有漏洞和毛病,同時也很容易被對方看出來。不要在自己有急躁情緒的時候出戰(zhàn),不要為大家的議論所動搖,這樣,你自然就能夠瞄準敵方可破的漏洞。

狼道四:愈挫愈勇

原理:狼的字典里沒有“失敗”,狼是“失敗乃成功之母”信條最卓越的實踐者。一次失敗的捕獵行動,只是單純地磨煉了狼的技能以及增添了其對成功的渴望。

解讀:沒有失敗,只有暫時還沒成功。

案例:曾國藩在一生中遭遇過什么樣的挫折,他靠什么愈挫愈勇?

曾國藩的一生,其實充滿了挫折。參加7次科舉才中進士;當官后差點被皇帝砍了腦袋;太平天國時,每次親自率軍都吃敗仗。他甚至投江自殺了好幾次。這樣一個人,為什么會讓這么多后人佩服呢?

因為,曾國藩雖然遇到了無數(shù)的挫折失敗,但每次最后關(guān)頭他還是選擇了再戰(zhàn)。追根溯源,曾國藩愈挫愈勇的品格,源自其父親曾麟書的身教。

從小跟在父親身邊的曾國藩,看到父親連續(xù)考了17次科舉才考上秀才,在這樣的耳濡目染的教育下,曾國藩養(yǎng)成了不服輸?shù)膫€性。

在湘軍的起兵初期,曾國藩屢遭挫敗,作戰(zhàn)老是吃敗仗。湘軍在1854年5月的首戰(zhàn)中,水軍險被殲滅。9個月后,曾國藩更是被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攻破湘軍水營,100多艘戰(zhàn)艦全被燒毀,就連曾國藩的座船都被搶走,湘軍的重要數(shù)據(jù)全數(shù)被敵人掠走。1856年夏天,曾國藩還坐困南昌。

曾國藩在接連敗仗的打擊下,曾擬了一份奏章給咸豐皇帝,自責帶湘軍作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但最后被屬下建議修改成“屢敗屢戰(zhàn)”,希望咸豐給予湘軍更多整軍備戰(zhàn)的機會。

咸豐看了這樣一份奏章之后,被曾國藩愈挫愈勇的精神所感動,不再責怪曾國藩吃敗仗的事情。最終,天生湖南“騾子”脾氣的曾國藩,沒有因一時的挫敗而失志,屢敗屢戰(zhàn),重整旗鼓,終于在1864年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這啟示后人:即使是最壞的環(huán)境,你都有機會使之變好。

狼道五:授“狼”以漁

原理:大狼會在小狼有獨立能力的時候堅決離開它,因為狼知道,如果當不成狼,就只能當羊了。

解讀:道家有這樣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币馑际钦f,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捕魚的方法。更深層的理解是,要傳授謀生手段給別人,更要傳授為人處世的道理。

案例:曾氏家族后來長盛不衰,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出現(xiàn),那曾國藩是如何治家和教育兒女的呢?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者,沒有不希望兒女過得比自己好的,也都想給兒女們留下些什么。有的留錢,有的留權(quán),有的留名。曾國藩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人,他認為做父母的,要想讓兒女真正有出息,就不應該給兒女留下太多的金錢物質(zhì)。

他說:兒子如果有出息,那么不靠我的宦囊,他也能自己掙飯吃;兒子如果沒有出息,那么我多積一錢,他就會多造一孽,以后淫逸作惡,一定會大大玷污我家的名聲。所以我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fā)財,也決不肯留銀錢給后人。

他在給弟弟們的信中說:做官的人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們自己明白不能依靠長輩,一天不勤勞就會有饑寒之患,這樣子弟們就會漸漸勤勞,知道要想辦法自立了。

在給兩個兒子的信中,他告誡說:銀錢田產(chǎn),最容易助長人的驕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也斷不可買田,你們兄弟努力讀書,絕不怕沒有飯吃。

曾國藩是一個“閱歷數(shù)十年,對于人世間的窮通得失思之爛熟”的智者。他總結(jié)了一個規(guī)律: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他說:“大約世家子弟,錢不可多,衣不可多,事雖至小,關(guān)系頗大。”因為,錢多就容易驕橫,就容易奢侈,就容易淫逸,就容易放蕩,最后必然導致身敗名裂。

終其一生,曾國藩都嚴格堅持不給子女留余財?shù)脑瓌t。他曾經(jīng)明確規(guī)定,女兒的嫁妝,不能超過200兩白銀。曾國藩的前三個女兒出嫁,都是按照這個規(guī)矩來的。直到第四個女兒出嫁時,歐陽夫人仍然按照這個規(guī)矩來辦。

曾國荃聽說了這件事以后,不敢相信,說:“怎么會有這種事呢?”打開箱子一看,果然如此。于是再三感嘆,以為實在不夠,便又贈送了400兩。

嫁女如此,娶媳婦亦如此。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藩派人送家信和200兩銀子回家,以其中的100兩作為曾紀澤的婚事之用,另100兩作為侄兒的婚事之用。那么大的一個官,辦個喜事用100兩,確實是太難得了。

在給弟弟的信中,曾國藩有這樣一段話:聽說林文忠公(即林則徐)3個兒子分家的時候,各人只得6000串錢;林公為總督、巡撫20年,而其家底清寒如此,高風亮節(jié),實不可及。我們這些人做官,就應該效法這樣的作風。

不過,雖然不留錢財給后人,但曾國藩非常重視接濟自己的親戚。曾國藩曾經(jīng)從俸祿中省下來1000兩銀子寄給家里。他詳細地開了一個單子,說明這1000兩銀子的用處,其中400兩是饋贈族人和親戚的。在給家里的信中,他詳細地說明了為什么要拿出接近一半周濟親戚族人:

我之所以十分重視饋贈,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家的氣運太盛,不能不格外小心,這是持盈保泰的辦法。一旦舊債還清,就會好處太全,恐怕反而會盈極生虧。留有債務(wù)沒有還清,就會感到美中不足,家庭中也就會時時提醒自己了。第二個原因,是家里的親戚們都很貧困,而且上了年紀,現(xiàn)在不周濟他們,他們的日子不知該怎么過呢。家中的債務(wù),雖然現(xiàn)在先不還,以后總是能還上的;饋贈自己的親友,現(xiàn)在不做,恐怕以后后悔都來不及了。

曾國藩同時說,不要說這些贈送是他的主意,而要說是父母和祖父的主張,這樣才符合恩出于上的情理。曾國藩的父親收到信后,認為這是很好的美德,所以完全按照曾國藩所開的單子饋贈了親友。

曾國藩一生節(jié)儉,他去世的時候,也確實沒有給后代留下什么財產(chǎn)。但他給后代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曾家后來人才輩出,與此有很大的關(guān)系。

曾氏家族后來長盛不衰,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出現(xiàn),像曾紀澤成了杰出的外交官,曾紀鴻在數(shù)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曾廣鈞是著名的詩人。這樣的結(jié)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曾國藩的家訓。

如何治家,很值得后人三思;曾國藩的家訓,很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

四、曾國藩是一個偶像:“粉絲”無數(shù)

當一個人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傳奇之事后,這個人被佩服與崇拜似乎會變得順理成章。

當今傳媒發(fā)達,只要在電視網(wǎng)絡(luò)等傳媒上多露幾次臉,就會有幾個擁躉,更別說你是做出了一些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因此,幾乎每個名人、明星,都會有若干“粉絲”。如果一個人做了驚天動地的事,他的“粉絲”將很可能成千上萬。

成功者擁有幾個擁躉很正常,但是,如果其擁躉不計其數(shù),且當中不乏影響力巨大的人物,那么這位成功者可就值得人們另眼相看了。

曾國藩就是這么一位成功者。他的“粉絲”陣營里,有不少名字真可謂如雷貫耳。比如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大學問家梁啟超、晚清末年權(quán)傾30年備受后人爭議的李鴻章、蔣介石等等。這些人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超過曾國藩,或者至少不輸于他。

當然,在“粉絲”們崇拜和學習他們的偶像時,他們往往還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正因為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夠取得像曾國藩這樣的成就或者影響力,所以才成為了曾國藩的擁躉。

1.贊賞者把曾國藩推崇得極高

晚清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或出于對曾國藩中興功業(yè)的感激,或出于私誼,都對曾氏極盡謳歌,雖不免有夸大粉飾之嫌,但大多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其中,以容閎的評價最有代表性。

容閎贊賞曾國藩說:“曾文正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輩莫不奉為泰山北斗。太平軍起事后,不久即蔓延數(shù)省。曾文正乃于湖南招練團勇,更有數(shù)湘人佐之。佐曾之數(shù)湘人,后亦皆著名一時。平定此大亂,為事良不易。文正所以能指揮若定,全境肅清者,良以其才識道德,均有不可及者。當時七八省政權(quán),皆在掌握。凡設(shè)官任職、國課軍需,悉當調(diào)度,幾若全國聽命于一人。顧雖如是,而從不濫用其無限之威權(quán)。財權(quán)在握,絕不聞其侵吞涓滴以自肥,或肥其親族。身后蕭條,家人之清貧如故也。總文正一生之政績……其正直廉潔忠誠諸德,皆足為后人模范。故其身雖逝,而名聞千古。其才大而謙,氣宏而凝……而為清代第一流人物?!?/p>

到了清末,許多革命黨人也都對曾國藩表示敬佩,但從“革命排滿”的立場和需要出發(fā),對曾國藩幫助“滿人”攻打“漢人”,則又痛惜痛恨。民主革命家宋教仁認為:“曾國藩、左宗棠者,起自布衣書生,而能摧陷大敵,人奉為宗。其是非無足論,觀其識度,無忝英雄?!?/p>

民國時期的歷史舞臺上,毛澤東與蔣介石之間的角逐頗為引人注目。這兩位政壇和戰(zhàn)場上的對手,在對曾國藩的看法上卻異乎尋常地一致。毛澤東年輕時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不僅向其子女推薦《曾國藩家書》,自己也表示要把曾國藩當作老師和榜樣去學習。(毛澤東與蔣介石對曾國藩的學習,稍后有較詳細的探討)

民國時期的史家以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甚至海外史學界,大都對曾氏評價頗高。史學界中,梁啟超最早把“揚曾”的高度拔到了極致:“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彼€滿懷憧憬地說:“吾以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猶壯年,則中國必由其手而獲救矣?!?/p>

著有《曾國藩傳》的蕭一山,以“隔代知音”的姿態(tài),這樣分析和評價了曾國藩的一生功業(yè):

他的救國方案,是分作兩方面進行:一方面要守舊,那就是說,要恢復民族固有的美德,以“公”、“誠”的精神教育來改造舊社會;另一方面要革新,那就是說,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以“炮”、“船”的科學機械來建設(shè)新事業(yè)。革新與守舊同時進行,這是經(jīng)世學的必然道理,也是曾國藩對我國近代史的大貢獻。徒然恢復我國的舊禮教,而不接受西洋文化,我們還不能打破民族的大難關(guān),因為我們不能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來抵抗帝國主義者的機械軍器和機械制造。何況舊禮教本身就有它的不健全的地方,不應完全恢復,也不能完全恢復呢。同時徒然接受西洋文化而不恢復我國固有的美德,我們也不能救國家救民族,因為腐化的舊官僚、舊社會根本不能舉辦事業(yè),無論這個事業(yè)是新的或舊的。何況舍棄了自己民族的立場,根本上又是不可能的事呢。我們佩服曾文正公,就因為他有這種遠大的眼光,就因為我們要救國家民族離不開這種原因?!?/p>

曾國藩既能發(fā)先圣先王之義蘊,以經(jīng)世之禮學為依歸,他的人格修養(yǎng)、道德學問自有特殊的造詣,絕不是一般漢學家、理學家、文學家所能比擬的。后來他以“汗馬勛名,問牛相業(yè)”、兼具圣王雙層的資格,造成精神事業(yè)的領(lǐng)袖,時人稱為“圣相”,真可以當之而無愧。

……

前人被后人評價,毀貶者有之,褒譽者有之,公正者有之,失當者有之。然而很少有人像曾國藩那樣,后人對他的評判有天壤之別,譽者奉他為精神偶像,敬拜推崇無以復加;而毀者指他為千古罪人,切齒恨之唾之猶不滿足。

本節(jié),我們主要探討的是被當作偶像來崇拜和學習的曾國藩。為此,我們將特別探討一下,為什么毛澤東和蔣介石會當曾國藩的“粉絲”,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又是如何當曾國藩的“粉絲”的。

2.超級“粉絲”之青年毛澤東

曾國藩對毛澤東的影響其實很大。

毛澤東年輕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如今收藏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shù)卷扉頁上都有毛澤東手書的“詠之珍藏”。毛澤東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yè)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后世取法。他認為曾國藩編纂的“經(jīng)史百家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在其一生中都很注意這一點。曾國藩認為“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而毛澤東在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毛澤東對曾國藩的評價,曾國藩對毛澤東的重大影響,很久以來即為人所熟知,只是極少見諸文字。20世紀50年代,李銳在《毛澤東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動》一書中,引證了毛澤東在20世紀20年代時“獨服曾文正”的態(tài)度,這對許多人來說應該是一個不小的震撼。也許有些人會說,那是毛澤東“早期”的認識,還有某些不成熟的成分。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毛澤東其實受曾國藩的影響是比較大的,這些都滲透在了他的思想中,并體現(xiàn)于諸多方面。

曾國藩的德行、功業(yè)、言論、治學、為人與做事等多方面都為后世所推崇,這在湖南的影響更大。湖南人每每教子與教學,都多以曾國藩為楷模、為圣哲,皆以湖南出了一個曾國藩而驕傲。作為湖南人,曾在曾國藩的籍地湘鄉(xiāng)讀過書的青年毛澤東,同樣非常推崇曾國藩。曾國藩的許多著作,毛澤東都曾認真讀過,曾國藩的學習方法、讀書路徑,毛澤東都模仿著走過。他曾把曾國藩治學方法的許多言論奉為金玉良言,以曾的言論作為檢查自己、鞭策自己的標尺。例如他檢討自己在學習上不重視課堂的系統(tǒng)知識,卻只是一味追求個人興趣時,曾說:“昔吾好獨立蹊徑,今乃知其非,學校分數(shù)獎勵之虛榮,尤所鄙棄,今乃知其不是。嘗見曾文正公家書云,‘吾閱性理書時,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時,又參以他務(wù),以致百不一成?!搜载M非金玉!吾今日舍治科學,求分數(shù),尚有何事?別人或謂退化,吾自謂進化也。”毛澤東寫這段話時是1915年,這一年他已經(jīng)22歲。如此年齡,尤其對毛澤東這樣成熟早的偉人來說,自然已有了自己的成見,因而不能說是太盲目了。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道德修養(yǎng)、精神境界、經(jīng)世之學等,無不深刻影響著毛澤東那一代知識分子,這在毛澤東的讀書筆記《講堂錄》中有大量記載。毛澤東在這些方面評論曾國藩說:“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前如諸葛武侯(諸葛亮)、范希文(范仲淹),后如孔、孟、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是也。宋韓、范并稱,清曾、左并稱,然韓、左辦事之人也,范、曾辦事而兼?zhèn)鹘讨艘??!?/p>

在這里毛澤東是說,著名的人物也有“辦事”之人,即只求功業(yè),沒有思想理論的人,也有“傳教”之人,即有思想、有理論,傳播而影響后世的人。他認為諸葛亮、范仲淹是前者,孔、孟等是后者,而曾國藩則是既建事業(yè)又有思想理論的代表。由此可見毛澤東對曾國藩的評價之高。

毛澤東“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一段話是在其論斷“大本大源”時說的。他說:“今之論人者,稱袁世凱、孫文、康有為而三。孫、袁吾不論,獨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細觀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實在何處,徒為華言炫聽,并無一干豎立,枝葉扶疏之妙。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惟學如基礎(chǔ),今人無學,故基礎(chǔ)不厚,時懼傾圮。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毛澤東寫這段話時是1917年8月。1918年4月,他與蔡和森等發(fā)起成立新民學會,已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等新思想,立志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并有了救國救民的大志向。這時的他主張:“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者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

可見,毛澤東當時正是處于尋求救國救民的根本道理與道路,打算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中國之際,大量研究、比較中國前代較有影響的人物,提到了袁世凱、孫中山、康有為、曾國藩四位,其中以“大本大源”論,“獨服”曾國藩一人。那么,毛澤東所說的“大本大源”是什么呢?他說:“故愚以為,當今之世,宜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如此大纛一張,萬夫走集;雷電一震,陰曀皆開,則沛乎不可御矣!”他是想通過改造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創(chuàng)造出一種能根本打動全國人民心靈的思想、能根本號召“萬夫走集”的理論,從而率領(lǐng)億萬人民去革命,去創(chuàng)造一個富強幸福之國家。此時他推崇曾國藩的“大本大源”,就已不再是青年人的突發(fā)奇想,而是以曾為范本,進行中國革命的偉大事業(yè)了。

當然,曾國藩的“大本大源”是以保衛(wèi)中國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來迎合中國人的心理,從而號召大眾去圍殲洪秀全的“異教異理”,對此,毛澤東是很清楚的。毛澤東要建立的“大本大源”不再是照搬曾氏的“大本大源”,但這個“大本大源”究竟是什么呢?毛澤東尚在探索之中。不久,毛澤東便找到了這個“大本大源”,即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然而這個理論也不是從條文中照搬的,而是結(jié)合了中國的實際、中國的傳統(tǒng),其中曾國藩的東西他也吸收、借鑒了不少。有人舉例說,毛澤東為紅軍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曾國藩的《愛民歌》有著淵源和借鑒關(guān)系,這似乎不無道理?!稅勖窀琛犯柙~共560字,摘之如下:

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

……

第一扎營不貪懶,莫走人家取門板。

莫拆民房搬磚石,莫踹禾苗壞田產(chǎn)。

莫打民間鴨和雞,莫借民間鍋和碗。

莫派民夫來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館。

筑墻莫攔街前路,砍柴莫砍墳上樹。

挑水莫挑有魚塘,凡事都要讓一步。

……

無錢莫扯道邊菜,無錢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緊要書,切莫擄人當長夫。

一人被擄挑擔去,一家號哭不安居。

……

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

日日熟唱愛民歌,天和地和人又和。

另外,毛澤東的許多軍事思想、軍事原則、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原則等,都受過曾國藩的不少啟迪,從曾國藩的軍事論述中均能找到印證。如曾國藩“人勝于器”的軍事思想,“靈活變通”的軍事原則,“以主待客”、“后發(fā)制人”、“奇正互用”、“虛實結(jié)合”、“集中兵力”、“以少勝多”等戰(zhàn)術(shù)理論,毛澤東都認真地研究、反復地實踐過。

總之,毛澤東對曾國藩的評價是極高的,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錘煉、治學態(tài)度、生活習慣、文章氣質(zhì)、鍛煉身體、軍事原則等方面都曾把曾國藩作為楷模去學習。這些雖然都是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之前的事情,但曾國藩的諸多方面對他的影響卻是深刻而長久的。當然,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這里只能淺談一二。

3.超級“粉絲”之蔣介石

當毛澤東及其師友們在研究和模仿曾國藩時,蔣介石也在努力地學習著曾國藩,并用曾國藩的思想行為作為自己的指導,還公開地將他奉為宗師。

青年時代的蔣介石也同那個時代的其他有志青年一樣,首先接受的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著堅實的儒學文化基礎(chǔ),他尤其對王陽明的理學有著深入的研究。

由于當時潮流的推動,他也自然把曾國藩作為近世成功的儒者去學習。一種已成定論的說法是,蔣介石的一生學問,最重要的是他的母親嚴格地引導他學習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文化和他自己選擇的曾國藩精神,這才使得他后來能夠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從而成為孫中山倚重的“股肱”人物。

在參加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長期過程中,無論戰(zhàn)斗生活多么緊張,蔣氏都要把倫理學、曾文正當作“日課”來學習,并按照曾國藩的一整套學習、自省等方法去進行。對儒家傳統(tǒng)“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套,曾國藩是個身體力行的典范,而蔣介石亦完全按照這個范例的樣子去實行。他不但用這套思想精神要求自己,還用它去教育子女、治理軍隊和推行政治路線。

蔣介石也曾談?wù)撨^曾國藩打敗洪秀全之事,他的結(jié)論是:曾國藩的學問、精神勝過洪秀全。所以,蔣介石訓練軍隊也是照曾國藩的那一套去做,一部《曾胡治兵語錄》他讀得爛熟,并且還進行了補編。他不僅自讀自效,還用來訓練軍官、教育士兵。他言必稱曾、胡,說:“要救國復興就不可不效法曾、胡”。

蔣介石是舊民主主義革命中在高度評價、極力效法曾國藩方面的代表人物。

4.超級“粉絲”之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盡管以咸豐皇帝、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對曾國藩疑忌重重,但曾國藩畢竟對地主階級政權(quán)赤膽忠心,替他們在疆場上沖殺,除掉了他們的心腹大患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軍。所以,清朝地主階級視之為“中興名臣”,尤其在他死后更是把他樹為忠誠報效朝廷的樣板。除了對曾國藩一生的活動全盤肯定,大加褒揚外,還追賜他為太傅,予謚文正,準入京師昭忠祠、賢良祠,并在原籍和江寧建專祠,宣詔國史館立傳。

他不僅在死的時候得到了最高的褒獎,而且在以后的40余年里,被統(tǒng)治階級抬得越來越高,成為了他們仿效的偶像。包括后來的清朝重臣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對曾國藩的推崇幾乎是無以復加的。他們的思想、行為、政術(shù)、學術(shù)雖與曾國藩有小異之處,但他們都是極力學習、繼承他的那一套,可謂大同。正如清末學者夏震武所說的“合肥(指李鴻章)、南皮(指張之洞)一生所為,其規(guī)模皆不出湘鄉(xiāng)(指曾國藩)”,同時指出不光是李、張二人,“數(shù)十年來朝野上下所施行,無一非湘鄉(xiāng)之政術(shù)、學術(shù)也”。夏震武的評論不無過當之處,然而卻大體描述了曾國藩死后的40余年,清朝統(tǒng)治階級對他至高的評價,也說明了曾國藩的思想、行為對后世的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