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怪人”吳稚暉:我是不做孫文那樣反叛的事業(yè)
從拒絕到合作
孫中山(1866—1925)與吳稚暉(1865—1953)是一對革命摯友,終身致力于中國的自由平等。1905年1月19日,孫中山先生在倫敦拜訪吳稚暉。
雖然孫中山與吳稚暉都生于清朝末年,但不論是教育還是出身背景上,二人均有很大的不同。孫中山是自始至終一心堅持革命,而吳稚暉最初是支持保皇派的,到后來才轉(zhuǎn)變成為革命倡導者,其思想發(fā)生過重大轉(zhuǎn)變,而這一轉(zhuǎn)變正是代表了當時整個知識界的認知變化。
吳稚暉本名為吳敬恒,稚暉是字,江蘇人。他所受的是傳統(tǒng)的科舉教育,6歲入私塾,26歲時中舉。兩次進京參加會試均未成功后,進入天津北洋大學堂教習。1901年奔赴日本留學,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主張維新。就如吳稚暉自己所說:“從溫和的維新黨變成劇烈的維新黨,我終究還是忘不了要扶持光緒皇帝的。”對孫中山的革命事業(yè)他這樣說:“那樣反叛的事業(yè),終究覺得不正當,讓孫汶去做罷,我是不做。”
然而,1898年慈禧發(fā)動了政變,光緒帝的“新政”被推翻,維新運動的失敗讓吳稚暉維新思想開始動搖。1900年,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后裔史堅如因策應興中會的起義,被清兵抓獲英勇就義。讓吳稚暉發(fā)現(xiàn)竟有翰林的兒子為孫文拼命,想必孫文必有來歷,對革命思想又有所接受。后來“八國聯(lián)軍”攻破北京之后,國勢危急,皇帝出走,清廷威嚴掃地,吳稚暉對?;庶h徹底喪失信心。加上身邊朋友都贊同革命,吳稚暉至此心中埋下革命的萌芽。1903年6月“蘇報案”發(fā),吳稚暉遭到通緝,由香港逃至倫敦。
吳稚暉直到1905年才與孫中山在倫敦見面,那時孫中山從法、比、德到英國,打聽到吳稚暉在倫敦的寓所后前去拜訪。孫中山給吳稚暉的印象是“一個很誠懇、平易近情的紳士。然而只覺是偉大。不能形容的偉大稱為自然偉大,最為適當”。吳稚暉于是在1905年加入同盟會,后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
不為人知的吳稚暉
吳稚暉古文底子雄厚,文筆出手不凡,對中國文字的變遷、讀音造詣很深。1912年,時任國民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邀請吳稚暉負責籌組全國讀音統(tǒng)一會,以核定讀音,統(tǒng)一語言。因為清朝末年雖然絕大多數(shù)人說的都是漢語,但長期的封閉隔絕使各地的方言變得千差萬別,以至于同為漢族的異鄉(xiāng)人完全不能自由交談。地方政府的文官一般又不任用本地人交流還需要雇用譯員。即使在閩、粵等省推廣官話一百多年后,科舉出身的維新派領(lǐng)袖梁啟超(廣東新會人),還因為講不好官話無法與光緒帝正常交流,足見得語言統(tǒng)一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此后幾十年吳稚暉一直熱心于普通話的普及工作。1916年編印《國音字典》;1935年任國語推進會會長,審定《國音常用字匯》《中華新韻》《國語羅馬字拼音方式》等著作。如今,普通話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語種,成為聯(lián)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普通話把中國介紹給世界,又把世界介紹給中國。作為普通話的提倡者、推動者,吳稚暉功不可沒。
后來蔣介石北伐完成,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推選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提名吳稚暉。吳稚暉立即站起來說:“介石同志,你跟我有仇嗎?為什么要害我?你知道我不是做官的材料,叫我當主席,豈不是害我早死嗎?”拒絕了蔣介石的提名。他誓不做官,并對做官有獨特見解:“現(xiàn)代做官,確有妙訣。未登仕途之先,必須善于用氣,用之得當,遂能做到大官。蓋氣分為數(shù)種,曰耐氣、忍氣、下氣、使氣,甚至大發(fā)脾氣。同時應當小氣的地方,雖一碗羹,也要小氣。若須大氣的地方,即使自己是一位微員,也要大氣。切不可在該耐氣忍氣地方而使氣,該下氣地方而大發(fā)脾氣。以及該小氣反而大氣,該大氣反而小氣。如能這樣用氣,就不患不達到氣概十足頤指氣使的地位,總而言之,謂之官氣。”
參考文獻
1.黃曉蕾:《吳稚暉和中國現(xiàn)代語言規(guī)劃》,《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第2期。
2.譚秋霞:《吳稚暉與孫中山的早期交往》,《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