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李白詩選 作者:


前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代是中國詩歌最繁榮的時代,尤其盛唐,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期,李白就是盛唐詩歌的最具代表性的詩人。

李白經(jīng)歷了唐玄宗和唐肅宗兩朝,與盛唐時代相始終。唐玄宗時代是一個最富于戲劇性的時代,唐玄宗也是一個最富于戲劇性的皇帝。他早期是一個勵精圖治的英主,而晚期又是一個昏庸腐敗的昏君。開元盛世使唐代走上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而安史之亂又使中國的封建社會從極盛中一下子衰落下來,從此走上了歷史的下坡路。在這個時期,理想與現(xiàn)實、美好與丑惡、光明與黑暗、文明與野蠻、理智與愚昧的沖突表現(xiàn)得極為激烈突出。李白,作為一個敏感的時代歌手,這個歷史時代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及酸甜苦辣,都鮮明地體現(xiàn)在他的詩歌中。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自稱“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贈張相鎬二首》其二),即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靜寧),為漢飛將軍李廣之后裔,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其先人在隋末被流放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武則天長安元年(701),李白出生于西域,神龍初年(705),隨其家“潛還廣漢”之昌隆縣(玄宗即位后改名為昌明縣,即今四川江油)的清廉鄉(xiāng)。李白的父親,名不詳,因從外地來此,人稱李客,大約是個商人,他“高臥云林,不求祿仕”(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但很有些文化修養(yǎng),李白年輕時曾從他學(xué)習(xí)過詩賦。

李白的生平基本上可劃為五個時期:即蜀中的學(xué)習(xí)準(zhǔn)備時期,以安陸和東魯為中心的交游求仕時期,長安的翰林待詔時期,以梁園和宣城為中心的漫游隱逸時期,安史之亂中的報國、流放時期。

李白“五歲通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少任俠擊劍,習(xí)縱橫之術(shù)。曾與梓州著名學(xué)者趙蕤從游,學(xué)習(xí)《長短經(jīng)》,又喜好求仙學(xué)道。在二十歲左右,李白在蜀中曾有一次漫游。他南游成都、峨眉,東至渝州(今重慶)。在去成都的途中,曾拜謁由禮部尚書出任益州長史的蘇颋,受到熱情的鼓勵:“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fēng)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xué),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長史書》)而在渝州謁見當(dāng)時的大名士渝州刺史李邕時,則受到了李邕的冷遇。李白對李邕輕視后學(xué)的態(tài)度非常不滿,毫不客氣地作詩一首作為回敬:“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上李邕》)詩中以大鵬自比,顯示出李白的少年豪氣和凌云壯志。開元十三年(725),李白懷著“欲將書劍報明時”(《別匡山》)的愿望,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東出三峽去了。

出峽之后,在游江陵(今湖北宜昌)時,李白遇見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氏夸他“有仙風(fēng)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對這位道教大師也十分欽佩,作《大鵬遇希有鳥賦》(后改名為《大鵬賦》)以志之。李白早年就受求仙學(xué)道的影響,只是此時的李白志在社稷,求仙學(xué)道的愿望并不熱烈,但對道教超越現(xiàn)實、思入八荒、心游萬仞的精神自由十分向往。這篇賦就是對自由精神的謳歌。接著,李白又南游瀟湘(今湖南),北至汝海(今河南中部),東泛金陵(今江蘇南京)、揚州(今屬江蘇),遠涉吳會(今蘇州、紹興一帶),“散金三十馀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上安州裴長史書》)。盛唐之世的社會繁榮、崢嶸氣象和大江南北、吳越之地的美麗風(fēng)光、美好的風(fēng)物人情及民歌給他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寫出了《渡荊門送別》《荊州歌》《望廬山瀑布》《楊叛兒》《長干行》《越女詞》《采蓮曲》等一系列充滿著青春浪漫氣息及具有濃郁民歌風(fēng)情的作品。開元十五年(727),他到了安陸(今屬湖北),娶高宗朝宰相許圉師孫女為妻,“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從侄耑游廬山序》),這是李白以安陸為中心的漫游時期。在此期間,他曾干謁過安州的李長史、裴長史、安州都督馬正會、荊州長史韓朝宗等地方官吏,以求舉薦,但均未果。他曾與元丹丘偕隱嵩山,又與襄陽大詩人孟浩然等人交游。開元二十二年(734)李白北上東都洛陽,親睹東都宏麗氣象和朝儀之盛:“隱隱五鳳樓,峨峨橫三川。王侯象星月,賓客如云煙。”但也看到了王公貴族斗雞走馬、舉手遮天的烜赫氣焰:“斗雞金宮里,蹴鞠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保ā豆棚L(fēng)》其四十六)在洛陽他結(jié)識了后來的“酒中八仙”之一的崔宗之和玄宗皇帝之妹玉真公主,并向此時正在洛陽駐幸的唐玄宗獻《明堂賦》,但也沒有結(jié)果。其后便與元演一起北游太原(今屬山西)。此行回安陸后,不久便舉家移居?xùn)|魯(今山東南部),先后寓家任城和瑕丘(今山東濟寧和兗州)。在東魯期間,李白與孔巢父、裴政、陶沔、張叔明、韓準(zhǔn)等聚會于徂徠山,縱酒吟詩,號為“竹溪六逸”。由于李白長期隱逸和干謁活動,名聲大噪,又經(jīng)元丹丘、玉真公主等人的舉薦,終于在天寶元年(742)秋奉詔入京。他“仰天大笑出門去”(《南陵別兒童入京》),躊躇之志,溢于言表,認(rèn)為施展其安國濟民之志的機會終于到來了。

李白初至長安(今陜西西安),遇賀知章于紫極宮(即太清宮),賀讀其《蜀道難》等詩,嘆其詩“可以泣鬼神”,并呼李白為“謫仙人”(孟棨《本事詩·高逸》),復(fù)薦入朝。唐玄宗很重李白才名,一開始便給予他特殊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暫命待詔翰林,準(zhǔn)備日后委以大任。在朝中他曾一度參與過國政:“置于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保ǔ鎏幫希┰诖似陂g,他曾草過《出師詔》《和蕃書》等詔誥和《宣唐鴻猷》一類的賦文。但由于李白傲岸的性格、狂放不羈的舉止,頗得罪了一些朝中的達官貴人,也引起了皇上的不悅:“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天子尚且如此,況論他人!如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的傳說,就頗為傳神地刻畫出了李白蔑視權(quán)貴的兀傲精神。后因張垍等人讒毀,也因不悅他的桀驁不馴的性格,玄宗對李白逐漸疏遠。李白遂與賀知章、李適之、崔宗之、張旭等人沉飲酒市,號為“酒中八仙”。天寶三載(744)春,賀知章辭官歸鄉(xiāng)為道士,李白也主動要求還山,玄宗以其“非廊廟器”,賜金放還。在長安待詔翰林的幾年里,李白最大的收獲是對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內(nèi)幕有了深刻的了解,原來唐玄宗所看重的不過是他的寫詩才能,讓他當(dāng)一名粉飾升平的御用文人,而對他的王霸大略和治國方策并不重視和關(guān)心。此時的玄宗不再是一個宵衣旰食勵精圖治的英主,而成了一個湎于聲色聽信讒言的昏聵之君。朝中的忠耿之士不是被逐出朝就是不被信用,而奸佞小人卻一個個當(dāng)?shù)罊M行。大唐已由開元盛世逐漸走向衰落的下坡路。李白滿懷激憤,心中的理想和黑暗的現(xiàn)實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使他寫出了像“大車揚飛塵”(《古風(fēng)》其二十四)、“蟾蜍薄太清”(《古風(fēng)》其二)、《玉壺吟》《行路難》等一系列揭露批判宦官擅權(quán)、小人當(dāng)政、讒佞惑主的黑暗現(xiàn)實及自己報國無路的悲憤詩篇。這段宮廷生活使他的思想認(rèn)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使其詩歌有了更加深刻的豐富內(nèi)涵。

李白路過東都時與杜甫相會。天寶三載(744)秋,又與杜甫、高適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他們一起登臨吹臺,狩獵孟諸,慷慨懷古,縱酒狂歌,以抒泄心中的憂憤。次年,李白又與杜甫同游齊魯,過了一段“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的快意日子,二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后來二人在泗水邊依依告別,從此,這兩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就再也沒有能夠見面。

李白在回東魯期間,曾到齊州(今山東濟南)高如貴天師那里受了道箓,正式成了一名“名在方士格”(《草創(chuàng)大還贈柳官迪》)的道士。天寶五載(746)李白辭別了東魯親友,南游江東,從此開始了他以梁園為中心的漫游,多次來往于江南與中原。他如鳥兒出籠,脫離了功名利祿的羈絆,在自然的天地里,他不臣天子,不向權(quán)貴折腰,像一只自由的大鵬,凌空翱翔。他的足跡踏遍了江南的錦山秀水,寫出了一篇篇壯美秀麗的山水詩,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在自然中陶冶性情,向山水間揮灑豪情。但此時的李白并沒有真正忘卻蒼生社稷,他雖身在江湖卻心懸魏闕:“去去復(fù)去去,辭君還憶君”(《擬古》其十二),“遙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jīng)為近臣”(《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天寶六載(747),李林甫大興冤獄,殺害了李適之、李邕、裴敦復(fù)等一批朝廷大臣,李白聞此消息后,極為憂憤,提筆寫下了《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詩,在詩中他抨擊了盤踞要津為非作歹的李林甫等奸佞之輩,大罵他們是得意鳴春風(fēng)的“蹇驢”,是點污貝錦而到處喧謗的“蒼蠅”,是一群雞狗,對李邕等人的被害,他大聲喊冤叫屈,表示極大的憤慨。他時時在憂心國事,憂心大唐的社稷江山:“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他多么希望能夠出現(xiàn)像堯舜時皋陶那樣的賢臣,擁著像彗星一樣的大掃帚,“直上青天揮浮云”(《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將那些朝中的小人像掃浮云一般一掃而光!天寶十一載(752)國事日蹙,安祿山反狀日露,其年冬,李白便“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留別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北上幽州(今北京),一探虛實。安祿山果然在厲兵秣馬,準(zhǔn)備反叛:“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羅星。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崩畎讓抑巴緲O為憂心,但他卻“彎弧懼天狼,挾矢不敢張”(《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因為玄宗對安祿山極為寵信,李白的意見根本無法上達玄宗,他雖然有著“君失臣兮龍為魚,權(quán)歸臣兮鼠變虎”的憂國之虞,但最終還是懷著“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遠別離》)的憂慮心情,返回梁宋,再度漫游江南。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祿山公然反叛,起兵范陽(今北京),河北諸郡及東都洛陽紛紛陷落,李白聞此,急忙由江南趕回梁園家中,接家人到南方,隨著逃難的人群南奔江東,后隱居在廬山屏風(fēng)疊。至德元載(756)冬,永王李璘受玄宗命領(lǐng)山南東道及嶺南、黔中、江南西道四道節(jié)度使,率軍東巡,路過潯陽,遂邀李白入其幕府。李白救國心切,懷著“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的平叛愿望,應(yīng)其所請。但擅自即位的唐肅宗卻視永王璘為心腹之患,命永王入蜀覲見太上皇,永王不聽,肅宗遂視其為叛逆,發(fā)兵進剿,永王兵敗,李白因受永王之累,以“從璘附逆”之罪,被囚潯陽獄中。雖經(jīng)崔渙、宋若思等人的營救,也無濟于事,終被判長流夜郎(今貴州正安北)。雖然后來在行至巫山途中遇赦,但赦還后仍無政治和生活出路,只好徘徊江湘,流落吳楚。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李白仍念念不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心想為國收復(fù)中原,掃除叛亂。上元二年(761)秋,太尉李光弼節(jié)鎮(zhèn)臨淮(今江蘇盱眙),李白自金陵前去投軍,但終因患病未能如愿,只好“半道病還”,去當(dāng)涂(今屬安徽)投靠族叔李陽冰。

寶應(yīng)元年(762)十一月,李白因患“腐脅疾”臥病當(dāng)涂。臨終前“枕上授簡”(李陽冰《草堂集序》),委托李陽冰為其編詩文集,賦《終路歌》赍志而卒,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是我國盛唐時代思想文化所哺育出來的時代驕子,他的思想和詩歌具有典型的盛唐時代特征,即昂揚奮發(fā)的進取精神和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意識。盛唐前期,即開元時期,是唐代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盛世,整個社會洋溢著奮發(fā)向上的開拓精神,人們滿懷希望和理想。此時的思想也比較開放,不僅儒、釋、道三教并行,而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人們思想活躍,眼界開闊。但在盛唐社會的后期,即天寶時期,由于唐玄宗逐漸由開明走向昏聵,朝政日益腐敗,國勢也日益衰落。盛唐前期的進取精神、活躍思想孕育了李白的理想主義和自由精神,而盛唐后期的腐敗和墮落,則引起了李白心中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強烈的沖突,激起他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強烈的批判意識。

李白從青年時代就胸懷“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安社稷、濟蒼生的崇高理想,為實現(xiàn)這個理想,他終生不懈地尋找報國機會,與現(xiàn)實中的黑暗勢力進行頑強的斗爭,對社會上一切不合理的丑惡現(xiàn)象進行大膽的揭露和批判。儒家的理想主義和進取精神,使李白胸懷大志,關(guān)心國事,熱衷仕進;而道家的自由精神和批判意識,又鼓舞著他敢于追求個性解放、思想自由,傲岸不屈地與王公權(quán)貴抗禮,勇敢地揭露批判統(tǒng)治者的腐朽和黑暗。儒家的用世精神、功名思想與道家的鄙棄功名糞土公侯的超越意識、出世思想,這兩種看似對立的意識,在李白身上兼收并蓄,得到了統(tǒng)一,按照李白的說法,那就是“功成身退”。李白的人生理想是“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xué)士》),是“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若其功不成,則其身不退:“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這說明,在用世和出世問題上,他是以用世為主的,由此可以了解,他交游干謁,熱衷仕進,參加永王幕府,投李光弼軍等一系列的活動,都是與儒家的用世思想緊密相關(guān)的。而他的出世之舉,也是因其道不行,與“乘桴浮于?!保ā墩撜Z·公冶長》)和“獨善其身”的儒家信條有關(guān)。但在他的身上,道家的個體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也顯然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他辭京還山的舉動,就是公開與統(tǒng)治者決裂的表現(xiàn)。他那些飄然出世的詩歌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和許多游仙詩,也都是借自由光明之仙境,來批判現(xiàn)實之丑惡與黑暗。

龔自珍說:“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保ā蹲钿浝畎准罚├畎讖V泛吸取了歷史文化遺產(chǎn),融合百家之說,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思想面貌。他的思想是復(fù)雜的、多面體的,各個不同的思想側(cè)面,都在程度不同地影響著李白。儒家的仁民愛物的思想,使李白的詩歌充滿了熱愛人民、關(guān)心百姓的高尚情感。如他的《丁都護歌》《宿五松山下荀媼家》《秋浦歌》其十四等,對下層勞動者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進行了大力歌頌,對他們的痛苦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他的《采蓮曲》《越女詞》等則對江南女兒的美麗形象進行極力刻畫,對他們的勞動生活作了極力贊美。儒家的大一統(tǒng)思想使他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民族分裂方面,表現(xiàn)出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在“西上蓮花山”(《古風(fēng)》其十七)、《猛虎行》《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永王東巡歌》中有充分的表現(xiàn)。道家的批判意識和變化觀,給了他揭露批判統(tǒng)治者的思想武器,擦亮了他的眼睛,使他透過社會繁盛的外表,看出了大唐盛世由盛變衰的種種跡象和隱藏的種種弊病。這在待詔長安時期的一系列詩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墨家任俠的博愛精神,使他仗義疏財,樂于助人,他的《俠客行》《少年行》等詩中古代俠士的英風(fēng)俠氣,就是李白自己任俠精神的寫照。縱橫家的膽識和博辯,使他敢于“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蘇軾《李太白碑陰記》);屈子追求理想的浪漫和執(zhí)著,使他展開想象的翅膀,神游八極,上天入地,苦苦求索;而兵家的機敏權(quán)變和釋家的空靈超脫,則又給他的詩歌增添了縱橫變幻和空靈玄遠的意趣和色彩,這在他的七言樂府歌行和五七言絕句中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傊?,李白的兼蓄百家為我所用的自由開放思想及熱烈追求光明理想、勇敢批判現(xiàn)實的斗爭精神,使得他的詩歌既有強烈的時代精神特色,又具有獨特鮮明的個性色彩。

李白現(xiàn)存有詩歌近千首。他的詩歌想象豐富,奇思縱橫,氣勢恢宏,豪放飄逸,既感情奔放,似江河奔騰,又自然清新,如云卷風(fēng)清。李白詩歌的審美特征,是自然美和率真美,屬于道家的真美觀。道家提倡“天然”“天真”,反對雕鑿、失真。李白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風(fēng),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的審美追求。李白的大部分詩歌都具有這種自然清麗真誠動人的審美特征。他的詩任情率真,發(fā)自至情,是和讀者以誠相見的,故千百年來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同時,他的詩很少受儒家“溫柔敦厚”詩教和格律的束縛,寫得縱放恣肆,揮灑自如,呈現(xiàn)出一種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自由美。

李白的詩歌繼承了儒家風(fēng)雅比興的詩歌傳統(tǒng)和屈騷的象征寄托的創(chuàng)作手法。他的詩歌“凡所著述,言多諷興”(李陽冰《草堂集序》),尤其是樂府詩更是“連類引義,尤多諷興,為近古所未有”(胡震亨《李詩通》)。像《古風(fēng)》中的“燕趙有秀色”“美人出南國”“蟾蜍薄太清”及樂府詩中的《長相思》《遠別離》《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還有許多游仙詩,這些寫男女相思、美人遲暮、日虧月蝕、詠山吟水、游仙縱酒的詩歌,多是有比興寄托或象征意義的。有些人看不到這一點,反誣李白“其識污下,十首九說婦人與酒”,是格調(diào)不高,是“社稷蒼生曾不系其心膂”(王安石、羅大經(jīng)語)等,這是對李白的誤解。此外,想象豐富、大膽夸張也是李詩一大特點。他用幻想中的神話世界,來象征一個光明的理想世界,用以反襯人間的齷齪和黑暗,用夸張來顯示他情感的力度,以增加其詩歌的浪漫魅力和豪邁氣度。

李白的各體詩歌都有佳作,尤工樂府歌行和五七言絕句。

李白的二百三十多首樂府和歌行,有《莊子》的縱橫恣肆,屈騷的委婉迭蕩,兵法的奇詭多變,漢樂府的長短參差,他集眾家之所長,融一己之創(chuàng)造,呈現(xiàn)出舒卷自如的自由美。如《蜀道難》《襄陽歌》《江上吟》《將進酒》《西岳云臺歌》《廬山謠》《梁甫吟》等詩,無不寫得縱橫開闔,跌宕生姿。顯現(xiàn)出詩人天才的創(chuàng)造。樂府歌行這一濫觴于楚辭,孕育于漢樂府,脫胎于鮑照,發(fā)展于初唐的自由詩體,到了李白的手中,達到藝術(shù)的極致。李白以他橫空出世、駿馬絕塵的非凡才力,將樂府歌行作為表達他飛騰的想象、縱橫的才思、不羈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適的藝術(shù)形式,這些詩寫得“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趙翼《甌北詩話》卷一),遂把此體裁發(fā)展到盛唐詩歌的頂峰,成為有唐之絕唱。

李白有一百六十多首五七言絕句,其風(fēng)格風(fēng)神瀟灑,自然天成,為人推崇備至。明人胡應(yīng)麟認(rèn)為其絕句“字字神境,篇篇神物”(《詩藪》內(nèi)編卷六),李攀龍推李白為絕句圣手:“實唐三百年一人”(《唐詩選序》)。李白的絕句向來被尊為唐絕句正宗。如五絕《靜夜思》《玉階怨》《獨坐敬亭山》等,寫得語淺情深,含吐不露,空靈蘊藉,馀韻無窮。至于他的七言絕句,更為有名。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山中答俗人》《清平調(diào)詞》《峨眉山月歌》等,都寫得語近情遙,情韻盎然,意在言外,啟人聯(lián)想。此外,像《橫江詞》《早發(fā)白帝城》《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等詩,具有動蕩開闔的氣勢,飛動流走的章法,跳躍騰挪,縱橫捭闔,很有歌行的氣勢和特點。

有人說李白不擅長寫律詩,這種看法失之偏頗?,F(xiàn)傳的李白律詩有一百二十多首,其中不少是歷代傳頌的名篇,如《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渡荊門送別》《送友人》《贈孟浩然》《太原早秋》《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等,前人評其詩曰:“盛唐五言律詩之妙,李翰林氣象雄逸。”(《唐詩品匯·五言律詩敘目》)李白的五律名篇不但可以與王、孟、高、岑等人相比,就是與杜甫的五律相比,也毫不遜色。他的七律《登金陵鳳凰臺》也是一首廣為傳誦的佳作。李白的律詩有個特點,就是他早期的作品都是格律謹(jǐn)嚴(yán)、對仗工穩(wěn)的標(biāo)準(zhǔn)律詩,如在蜀中所作的律詩和在長安待詔時所作的《宮中行樂詞八首》等都是如此。而至其后期,他的律詩風(fēng)格為之一變,常有“以古入律”的特點。或失粘,或失對,甚至整首詩沒有一聯(lián)對仗,如《夜泊牛渚懷古》等。這些詩就如同杜甫晚年所作的七言拗律一樣,被后人以“變律”視之,是詩藝爐火純青的表現(xiàn)。

李白以《古風(fēng)》五十九首為代表的五言古詩則繼承了《詩經(jīng)》二雅、《古詩十九首》、阮籍《詠懷》、陳子昂《感遇》詩的傳統(tǒng),言皆諷興,有明顯的比興寄托,是政治抒情詩的杰作。此外還有像《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等夾敘夾議的五言長篇古詩,可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北征》相媲美。

李白是我國繼屈原之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將我國的古典浪漫主義詩歌推向了頂峰,與盛唐另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雙峰并峙,輝耀千秋。他的卓越詩篇和追求自由理想、批判黑暗現(xiàn)實的斗爭精神,哺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優(yōu)秀詩人和文學(xué)家。

此選本所選的基本上都是李白詩歌中的名篇和重要篇章。李白本以樂府歌行和絕句見長,因此,這里選的比重較大些。同時,為反映李白思想各個側(cè)面和思想發(fā)展過程,各類詩都適當(dāng)?shù)剡x一些,各個時期的詩也都有所照顧。從詩歌題材上講,李白的詩是以寫友誼和山水見長,特別是他一些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尤為讀者所喜愛,適當(dāng)?shù)囟噙x錄一些。

注詩以題解、正文和注釋三部分組成。正文是以宋蜀本為底本。宋蜀本中所錄的異文部分,這里一般都在注中以“一作”的形式注明。間或正文有誤的,就采用宋本的異文,異文中不妥的,就徑取他本改正,并加以說明。題解部分就該詩的寫作背景、時間、交游人物或詩題的本身作些說明。間或?qū)υ撛姷膶懽黠L(fēng)格、藝術(shù)手法、審美特征及歷史評價,稍作點評,盡可能為讀者理解該詩提供一定的啟發(fā)和幫助。注釋部分除了注釋難解的詞語典故外,還對一些較難理解的詩句作了些串講,個別地方還征引了一些學(xué)者對這些字句的看法和理解。

本書在編選中,曾參考和吸取了海內(nèi)外一些學(xué)者的研究成果,但限于體例,未能一一說明,這里特向他們表示謝意。

葛景春

2018年3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