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遇見終身伴侶燕妮——《愛之書》
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曾說過,在馬克思的生命中,燕妮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大地說,沒有燕妮·馮·威斯特華倫,就不會有今天的卡爾·馬克思。他們兩人志趣相投,互相取長補短。
燕妮·威斯特華倫于1814年2月12日生于德國威斯特華倫的一個貴族家庭,年長卡爾·馬克思4歲。燕妮的父親路德維?!ゑT·威斯特華倫,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智者。燕妮的母親是普魯士官員的女兒卡洛琳·坎伯爾。燕妮的父母共育有兩個子女,即燕妮和燕妮的弟弟埃德加爾。在此之前,馮·威斯特華倫還有過一段婚姻,共留下了四個孩子,其中有一個男孩叫斐迪南,是后來普魯士著名的反動大臣。他對馬克思和燕妮一家極端不友好,甚至參與了對他們的迫害。1816年,燕妮的父親攜家搬遷到特利爾,并擔任特利爾城的政府樞密官。在這期間,馮·威斯特華倫一家和馬克思一家距離較近,兩家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共同成長。馬克思的姐姐索菲亞和燕妮年紀相仿,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馬克思和燕妮的弟弟埃德加爾是很好的朋友,兩人不僅一起成長,還同時在特利爾中學讀書,并結下了終生的友誼。燕妮和馬克思則經歷了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
思念
致燕妮[1]
燕妮,任它物換星移、天旋地轉,
你永遠是我心中的藍天和太陽,
任世人懷著敵意對我誹謗中傷,
燕妮,只要你屬于我,我終將使他們成為敗將。我的思念比茫茫宇宙還要寬廣,
它無比崇高,勝過寥廓的穹蒼,
它無比美麗,勝過夢中的仙鄉(xiāng),
它無比深邃,勝過驚濤澎湃的海洋。
這思念無窮無盡,熱情奔放,
這思念猶如上帝的遐想,
時時在他崇高的心中回蕩,
正是你讓這種思念縈繞在我的心房。
你自己就是這思念的化身,
思念二字難表達一腔衷腸,
熾熱的深情無法用言詞訴說,
這熱情將在我心中越燒越旺。
隨著馬克思和燕妮的深入接觸,他們對彼此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年輕的馬克思被燕妮的善良、智慧和美貌折服,而作為特利爾城的“公主”和舞會上的“皇后”的燕妮也喜歡上了馬克思正直的品格、敏捷的思維、淵博的知識。在實際的相處過程中,馬克思和燕妮產生了愛情的火花。1835年,馬克思中學畢業(yè),進入波恩大學攻讀法律,并于第二年轉學到柏林大學。1836年夏天,也就是在從波恩大學轉入柏林大學的那個暑假,回家探親的馬克思向燕妮求婚,并和燕妮在沒有征得父母同意的情況下秘密訂婚。對此,恩格斯指出:“當馬克思進大學的時候,他和自己未來的妻子已經知道他們的生命將永遠連結在一起了?!?sup>[2]這樣,兩個年輕的生命就走到了一起,并立志一生攜手并進、榮辱與共。
馬克思和燕妮的秘密訂婚在當時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這不僅是因為他們的訂婚沒有得到雙方父母的知曉和同意,更是因為他們在各方面條件的差異。雖然這對年輕人彼此深愛著對方,但是在一般人看來,他們并不合適,不僅是因為年紀方面的差距——燕妮比馬克思大四歲,更是因為身份地位方面的差距——燕妮出身于貴族家庭,她的父親是特利爾城的樞密官。相比于燕妮顯赫的出身,馬克思僅僅是出身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普通青年,兩個家庭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燕妮家的一些親戚并不滿意這樁婚事,并對之進行百般刁難。在他們看來,以燕妮的條件,她至少要嫁給一個貴族青年,繼續(xù)過錦衣玉食的生活,而不是選擇馬克思這樣一個普通青年,將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交給未知的未來。就連馬克思的父親也認為,從世俗的角度看來,這樁婚姻預示著燕妮這個被一家人寵愛的女兒可能會面臨著一個陰暗的未來,“真的,千千萬萬的父母都不會同意的。你自己的父親在憂郁的時刻也幾乎希望他們這樣做——因為我太關心這位天使的幸福了,我愛她猶如親生女兒,但正因為如此,她的幸福才令我十分擔憂”[3]??梢姡赣H曾擔心馬克思不能給燕妮帶來幸福。令人欣慰的是,馬克思和燕妮的父親都十分贊賞和支持這樁婚姻,因為兩位老人是看著他們成長的,并且深愛著他們,并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竭盡全力地為他們的愛情保駕護航。
燕妮·馬克思
和燕妮訂婚后,馬克思就去柏林大學繼續(xù)求學,而燕妮則留在家中等待著他學成歸來。因此,他們主要的聯系方式就是通信和馬克思給燕妮寫情詩。在大學期間,馬克思創(chuàng)作了三本詩集,分別給燕妮、父親和姐姐。其中,給燕妮的詩歌有三個部分,分別是《愛之書》第一、二部和《歌之書》。通過詩歌,馬克思表達對燕妮的思念和熱愛:“只是由于你那含情目光朝我一望,才使我從那魔法下獲得解放?!?sup>[4]同時,詩歌也表達了馬克思希望和燕妮榮辱與共、白頭偕老的誓言。在《夜》中,馬克思這樣寫道:“我們的心意、行動和愛情將譜寫命運的偉大篇章,一旦激情的火焰使我們結合,深沉的痛苦定會消亡。那時我愿永遠駐足,與你呼吸與共甘苦同嘗,我愿在你懷里燃盡烈焰,幸福地安息在你的身旁,活著我們同呼吸,死后我們合安葬?!?sup>[5]顯然,馬克思和燕妮的命運已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收到這些詩后,燕妮感動地掉下了悲喜交加的眼淚。在燕妮的一生中,不管多少次被驅逐,不管如何貧病交加、顛沛流離,無論到哪里,燕妮都將這些詩歌隨身攜帶,小心翼翼地保存,并收藏起來。對此,拉法格回憶說:“馬克思具有豐富的詩意的想象力。他最初在文學上的嘗試就是詩。他的夫人曾小心地收藏著她丈夫青年時代的詩作,但不給任何人看?!?sup>[6]這充分反映了燕妮對馬克思的真摯情感。對燕妮的來信,馬克思也是倍加珍惜,一遍一遍地閱讀。在1837年11月10—11日給父親的信中,馬克思指出:“請向我溫柔美麗的燕妮致意!她的來信我已經看了12遍,每一遍我都發(fā)現引人入勝的新東西。這是一封在一切方面包括文體在內我所能想像的出自一位女子之手的最美好的信?!?sup>[7]這也充分彰顯了馬克思對燕妮的深厚感情。
和馬克思訂婚后,燕妮面臨著沉重的世俗壓力。燕妮的親戚們讓她離開馬克思。這給燕妮帶來了巨大的苦惱,以致她的身體也遭受了疾病的打擊。與馬克思在大學期間潛心讀書,可以忘掉一切世界的紛繁復雜不同的是,燕妮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針對世俗的壓力給燕妮帶來的苦惱,馬克思這樣寫道:“盡管你們掀起狂瀾,盡管你們怒氣沖天,愛情會毅然沖決一切阻攔,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間?!?sup>[8]可見,這是馬克思和燕妮對命運的反抗和斗爭,他們要扼住自己生命的咽喉。值得欣慰的是,馬克思的家人都非常喜歡燕妮,給她力所能及的幫助,晚上不到十點鐘絕不放她回家。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馬克思的父親扮演了一個為兩人的愛情保駕護航的角色,既幫助馬克思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也幫助燕妮排解感情上的困難和生活中的壓力,成為他們愛情的守護神。
亨利?!ゑR克思對燕妮非常了解,也非常喜歡這個善良、聰明和高尚的女孩,將她視為自己的女兒,因此,他不希望燕妮受到任何傷害,包括馬克思可能給燕妮帶來的傷害。然而,大學期間馬克思是一個思想極其發(fā)散和活躍,甚至是天馬行空的人,再加上他和燕妮的戀愛經受了很多世俗的不公正的對待,因此,為了與馬克思結合,燕妮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對此,亨利希·馬克思指出:“她為你作出了難以估量的犧牲——她表現出的自制力,只有用冷靜的理智才能衡量。如果在你的一生中什么時候忘了這點,那就太可悲了!但是,目前只有你自己才能有效地干預了。你應當確信,你雖然年輕,卻是一個值得世人尊敬、很快就會使世人折服的堂堂男子漢;是一個保證始終如一、保證將來認真努力,并迫使指責你過去錯誤的那些貧嘴薄舌者無話可說的人。”[9]在父親看來,馬克思應該證明自己的才能和品德,成為一名真正的男子漢,這樣,才能讓別人信服并給燕妮帶來幸福。
為了減輕燕妮的壓力,馬克思的父親于1838年經常與她談心。根據燕妮的回憶:“那天我們兩人曾單獨在一起,兩三個小時地談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談論最高尚、最神圣的利益,談論宗教信仰與愛情。他說了一些精彩有趣的話,他的金玉良言銘刻在我的心頭。他和我交談時帶著一種慈愛、帶著一種真摯、帶著一種親切,這只有像他這樣情感豐富的人才能做得到?!?sup>[10]這樣,馬克思的父親成功開導了燕妮,獲得了她的無限信任。無論面對多大的壓力,善良的燕妮首先考慮到的還是馬克思,生怕會對他不利,使他過分勞累。在1837年12月9日給馬克思的信中,父親指出:“這位姑娘按其出眾的才干、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她是作了巨大的犧牲的:她以自己優(yōu)越的地位和錦繡前程換取一個靠不住的、陰暗的未來,把自己和一個比她年輕的人的命運聯結在一起。簡單而實際地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為她在現實中創(chuàng)造一個配得上她的前途,而不是讓她在煙霧騰騰的房間里守著一盞放在一個放蕩不羈的學者身旁的昏暗的油燈。”[11]在父親看來,馬克思應該有所改變和作為,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要以堅定的精神和男子漢的勇氣使得燕妮相信自己,能夠平靜和堅定不移地向往著未來,這樣才能配得上燕妮的付出和犧牲。
馬克思的父親對馬克思和燕妮的付出,得到了兩個孩子的衷心感謝和信任,也使得馬克思發(fā)生了很大改變,逐漸地擔負起了一個男子漢對愛情的神圣責任。不幸的是,馬克思的父親于1838年5月10日去世。在1838年6月24日給馬克思的信中,燕妮寫道:“每一天,每一瞬間都提醒我:如今一切都變了,過去的一切都一去不復返了,那為我們的愛情祝福的卓絕的人不再和我們在一起了,他已再也不能把祝福我們的、給我們力量的太陽的光芒投入今日的黑暗中,他被永遠地從我們身邊奪走了,他永遠地走了?!?sup>[12]可見,燕妮將馬克思的父親當作自己的父親,從內心感激他對自己的愛情的保駕護航。雖然父親的離世給了馬克思和燕妮很大的打擊,也使得他們的愛情少了一位保駕護航的長者,但是在父親的教導和幫助下,馬克思已經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可以和自己心愛的燕妮一道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任何困難,他們的愛情也曲折但是堅定地向前發(fā)展,并且在不遠的將來開花結果。
在馬克思的青少年時代,他就遇見了將與自己攜手相伴一生的燕妮,并將自己的生命和燕妮完全地結合在一起。這是馬克思人生中的一件幸事。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48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4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4-56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0-481.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回憶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8.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5.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7.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4.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