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鄂倫春族的起源

鄂倫春族 作者:王莉 編


第一章 鄂倫春族的起源

大興安嶺的一個黃昏,太陽漸漸地沉入了重巒疊嶂之后,參天的樺樹林沐浴著落日的燦爛余暉。幾座圓錐形的“撮羅子”一字排開,上面覆蓋的樺樹皮泛著柔和的金光。獵狗正趴在“撮羅子”旁的架子下,津津有味地啃著一塊骨頭,獵馬打著響鼻隱現(xiàn)在附近的草甸子上。在“撮羅子”旁邊,已經(jīng)架起了篝火,篝火正在熊熊燃燒,打獵歸來的獵人們,勞作一天的女人們,還有對打獵充滿好奇與渴望的少年們圍坐在篝火旁,他們都結(jié)束了一天的勞動與學(xué)習(xí),開始享受著夜晚給他們帶來的寧靜。年輕的小伙子、姑娘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少年們正纏著獵手讓他們講述在森林里的奇遇,婦女們圍在一起,聊著天,談著心……這就是森林里的獵民鄂倫春族傳統(tǒng)生活的寫照。物產(chǎn)豐富的大森林給鄂倫春族帶來了悠然的生活,而這種悠然的生活讓他們感到無比的滿足與幸福。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認(rèn)識生活在茫茫林海中勤勞、勇敢、善良的鄂倫春族吧。

廣袤的黑龍江流域,大、小興安嶺,外興安嶺,以及貝加爾湖以東至庫頁島,都留下了鄂倫春族獵人的足跡。莽莽的原始森林,沉寂秀美的草原,藍(lán)幽幽的河川峽谷,擁抱著善良、勤勞、勇敢的鄂倫春族。鄂倫春族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

鄂倫春族起源的傳說

相傳古時候,興安嶺上長著一望無際的大森林,高大的樹木遮天蓋地,這里鳥語花香,飛禽走獸應(yīng)有盡有,但美中不足的是還沒有人。天上一個名叫恩都力的神仙,同女媧一樣,可以造人,只是他用的不是泥土,而是飛禽走獸的骨頭和肉。恩都力想到別處都有人了,唯獨興安嶺沒有人,于是,就用飛禽走獸的骨頭和肉為原料,用泥把骨頭和肉糅合在一起,捏成人樣。他打算做十個男人和十個女人。

捏完十個男人后,他發(fā)現(xiàn)飛禽走獸的肉不夠做十個女人了,就多加了些泥土做補充,所以做出來的女人力氣很小,不能干重活。恩都力一看男女力量差得太懸殊了,這可不行,他又給女人身上添加了一些骨頭和肉,結(jié)果女人的力量又太大了,連男人也比不了了。恩都力不得不又抽下一些骨、肉,把女人的力量減小,這回男女的力氣相差不多了,他們生活在一起,有了許多后代。

這些人不知道穿衣服,赤身露背,全身長毛,冬天就冬眠,春天才蘇醒過來。他們餓了就摘山上的野果吃,但總吃不飽,于是恩都力抓來野獸,給他們吃獸肉。先給十只狍子,他們一天就吃光了;又給了五十只狍子,很快又吃光了;再給一百只狍子,不到十天也全吃光了。吃光以后,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去找食物,就等著恩都力給他們送吃的。恩都力終于忍不住了,大發(fā)雷霆,他發(fā)脾氣的聲音好似打雷一般,震天撼地,嚇得十男十女拔腿就逃。他們跑得飛快,因為他們沒有膝蓋。但是他們畢竟不是神仙,逃不出恩都力的手掌心,恩都力邁出幾步就把他們追回來了。

恩都力為了使他們與野獸相區(qū)別,把他們追回來后,用開水燙掉了他們身上的毛,只僥幸剩下了腋窩和嘴邊的毛。恩都力看他們個個都是光頭,不好看,又用仙術(shù)讓他們長出了頭發(fā)。恩都力為了制服他們飛跑的雙腿,又給他們吃食鹽。這還真靈驗,他們慢慢長出膝蓋骨了,跑得也就不那么快了。這下恩都力才放心,又給他們送了些野獸。

狍子,鄂倫春族獵人一年四季的主要獵殺動物。狍子皮很軟,保暖性能極佳,聰明的鄂倫春婦女們利用狍子皮制作皮袍、手套、帽子等生活用品。

恩都力想,他們僅靠我給他們提供食物,早晚有一天會餓死。怎么辦呢?于是就教他們自己捉野獸來糊口,教他們一塊兒打圍,抓野獸,扒皮,吃肉,用獸皮做衣服。從此,鄂倫春族的祖先誕生了。

據(jù)鄂倫春族老輩人講,鄂倫春、鄂溫克和赫哲族是一個祖先,原來住在外興安嶺(今俄羅斯境內(nèi)斯塔諾夫山脈)、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后來由黑龍江北遷至南岸。過江以后一部分人很喜歡興安嶺(包括大小興安嶺)上的廣袤森林,便留下不走了,所以這部分人成為“烏熱千”(鄂倫春);一部分人不愿意住在山嶺上,就走到山下居住,這部分人稱為“鄂溫克”,意思是從山上下來的人們;還有一部分人不愿意住在山嶺上,也不愿意住在山下,便乘木筏順江而下,一直走到“三江”完達(dá)山地區(qū),這部分人就是赫哲族,意為沿江居住的人們。當(dāng)這三部分人分別的時候,一位老者囑咐說:“我們就要離別了,以后見到頭戴‘滅塔哈’(狍頭帽)、腳穿‘其哈密’(一種短靴)、手上戴著骨箭環(huán)的,就是我們自己人?!痹诙鮽惔?、鄂溫克和赫哲族服飾中,都有這三樣?xùn)|西。

專家們證實了鄂倫春族老輩人的說法。鄂倫春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根據(jù)鄂倫春語的特點,可以斷定它與滿族、赫哲族等民族的語言相同,因此,這幾個少數(shù)民族都是由東北某一古代民族發(fā)展而來的。

鄂倫春族生活在我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接壤的地方。據(jù)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鄂倫春族共有8196人,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

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民族稱為人口較少民族,在我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有22個人口較少民族。

“鄂倫春”這一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清初。此外還有“俄倫吞”、“俄羅春”、“俄樂春”、“俄倫春”等幾種說法。這些稱謂雖然不同,但都是“鄂倫春”一詞的諧音。鄂倫春族的主要姓氏有5個,即吳、葛、關(guān)、魏、莫。下面這個故事講的就是鄂倫春族這五大姓氏的由來。

鄂倫春族姓氏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興安嶺大河西岸住著很多勤勞勇敢的人家。他們有的開荒種地,有的上山打獵,有的下河捕魚。一天晚上,突然天降大雨,突如其來的大雨把很多人都淹死了,只剩下一個姑娘和一個小伙子幸運地活了下來。姑娘抱著根木頭,小伙子坐在一個大樺皮簍里,兩個人漂呀漂,一直漂進(jìn)大山里,好不容易上了山,保住了命。兩人上山以后,用幾棵小樹綁在一起,又找來些樺樹皮一張連著一張地鋪在小樹的外圍,搭成了撮羅子,總算能擋風(fēng)避雨了。他們靠采山上的蘑菇填飽肚子,夏天時又把蘑菇曬干,留著過冬。后來,姑娘和小伙子結(jié)成了夫妻,生下了五個男孩。

男孩們長大以后,都纏著父親讓父親給起名字。于是,父親對他們說,從今天起,你們五個分頭去辦一件好事,三天后回來見我,那時,我再給你們每個人起個好名字。

三天后,老大拿出了五張用紅木做成的大弓,父親滿意地點了點頭,給他起了個名,叫“魏拉依嫩”,意為“紅木頭”,從此老大就姓魏了。老二扛回了一只又大又肥的狍子,父親就給他起名為“古蘭”,意為“公狍子”,從此,老二就姓關(guān)了。老三拿出了一頂狍頭帽,帽子上還有兩個原模原樣的狍子耳朵,跟真狍子頭沒什么區(qū)別,于是父親給老三起名為“葛鋇”,意為“真聰明”。從此,老三就姓葛了。老四把打來的狍子不慌不忙地放在地上,抽出刀子“刷刷”分成六塊,先把狍頭獻(xiàn)給父親,然后把割下的四條腿分給四個兄弟,最后才把沒什么肉的狍腔子留給自己。父親很感動,給他起名為“吳恰它堪”,意為“沒有私心,辦事公正”。從此,老四就姓吳了。老五把這三天打來的獵物堆放在一起,有狍子、野豬、飛龍、香鼠等,沒等父親開口,四個哥哥齊聲稱贊:“莫日根”,意為“打獵能手”。于是,老五就姓莫了。這五個兄弟后來各自成家立業(yè)了。鄂倫春人呢,從此也就有了姓。

狍頭帽,即狍頭皮帽子,是用完整的狍腦袋皮縫制而成的。據(jù)說,戴這種帽子可以起到偽裝的作用,獵人在打獵時,不容易被動物發(fā)現(xià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