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學美國成“華僑”

思源·北美 作者:姜斯憲 編


留學美國成“華僑”

1945年從交大畢業(yè)之后,去哪里工作呢?當時同學萬定國已經畢業(yè),在重慶化龍橋的第十兵工廠工作,經他介紹,我和另外一位同班同學陳椿年都去了第十廠,這是我生平第一份工作。廠里供應茶水,記得上班第一件事是為我們發(fā)了一個茶杯,可能是國內辦公的慣例。不到3個月,時局迅速發(fā)展,抗戰(zhàn)勝利了,我被派去參加東北接收工作。這是一份前途不穩(wěn)定的工作,只有初出茅廬、無所牽掛的人才會參加。當時一起去的有5個人,我是其中之一,一個是學會計的,一個是學化學的,另外兩個是學軍工營造的。但因鐵路不通,去不了,我們就折回北京,暫時安頓在當?shù)氐牡诰攀S辦事處。這是我初次到北京,住在西單圣廟附近,倒也安逸。這個時候,我趁機參加了教育部留學考試,考試結束后,我就一個人去了沈陽兵工廠。因為蘇聯(lián)紅軍來了,廠子遭到嚴重破壞,重要的機器都被搬走了,這樣我們只生產一些手榴彈、槍彈等輕武器。原來進兵工廠是為了抗戰(zhàn),在東北卻是為了內戰(zhàn),真是可悲可嘆。

1947年春,我辭職回到了上海,準備出國的事。當時我家也搬回了上海,仍住在教師活動中心后面的宿舍里,這樣我又再度回到交大校園。申請美國入學的事,我不熟悉,便向嚴希孟請教,跟隨他申請了伊利諾伊大學。當時自費留學,家里根本無法供應,這還得感謝國家栽培,準許我們用便宜許多的官價外匯,這樣終于在1947年9月初到了美國。當時嚴希孟、劉長庚都已先到了伊大,我就與希孟同住一房,屋里都是中國學生。為了省錢,我參加了學生自助飯團,在地下室里十幾個人輪流燒飯,后來參加飯團的還有黃子春、董金沂、嚴棣。我在伊大一年讀完了碩士學位,但對專業(yè)沒有興趣,便在一位中央大學同學馮煥的鼓勵和指點下,改行轉入了電機系,當然得補些課,但系里的課程,應付沒有問題。這樣3年后,也就是1951年,我便讀完了博士學位。

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我認識了我的夫人朱家珍,她是伊大化學系同學,原來滬江大學畢業(yè)的,跟我是同船到美國,可是在船上不認識她,到了伊利諾伊才認識,慢慢熟悉起來。1951年家珍畢業(yè)了,我念了電機,所以慢了一點,她比我早半年。畢業(yè)后她到東部新澤西,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因此我也跟來,進了附近一家電子儀器廠,年底我們就結了婚。當時是想回國的,但是朝鮮戰(zhàn)爭正在進行中,祖國那個時候需要的是國防、原子彈方面的人才,我是學電機的,偏向基礎科學,所以我們商量了一番,下不了回國的決心,也就沒能回來。1955年我們的第一個男孩出世,1959年又生了第二個男孩,便生了根,落了戶,“華僑”兩個字的意義對我們不斷改變,因為自己就成了華僑,而且是半個世紀以上的老華僑了,想想多有感慨,只好說隨遇而安,身老滄州了。

1996年,康繼隆、朱家珍夫婦合影于普林斯頓大學

1958年,我來到普林斯頓大學工作,參加了3BEV原子加速器的項目。這個項目在伊利諾伊原來就是一個小的實驗室,后來原子加速器很流行,各所大學都爭相建造。普林斯頓大學錢不夠,就把賓夕法尼亞大學拉進來,合作建成了這樣一個很大的項目?,F(xiàn)在看來,當時的項目很小,80尺那么大,我主要負責RF高頻加速部分,每二十分之一秒出一個BeV。那個時候研究的氣氛很好,基本上是電機工程師這方面的設備,做完了以后,到最后的一兩年已經出貨了,所謂出貨就是出了BeV。后來,學校物理專業(yè)的學生就在那里做實驗,發(fā)表他們的研究成果,還出了兩個諾貝爾獎。到了1968年,原子加速器的項目規(guī)模越來越大,學校3BeV的項目已經微不足道,就關門了。

普林斯頓大學的工作結束之后,我就來到了GE(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去參加李天和的高功率電力實驗室工作,這是弱電和強電的領域。電力工業(yè)算來是基本穩(wěn)定的,但在美國不然,好景不長,后半段明顯往蕭條關閉的方向走。我在這里工作了18年,1986年退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