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 不凡苻堅

風云南北朝之苻堅 作者:周思源 著


第一講 不凡苻堅

苻堅(338—385),這個名字有點耳熟。是否就是那個在與東晉對壘的淝水之戰(zhàn)中大敗,與“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著名成語聯(lián)系在一起的苻堅?

不錯,正是此人,前秦主苻堅。

從淝水之戰(zhàn)的大敗中足以看出苻堅根本不懂軍事,失敗后只顧自己狼狽逃竄,還被流矢所中,單騎逃往淮北。如此敗軍之主,在戲曲舞臺上多半要勾白臉的人,也值得大講特講,大寫特寫?

值得。

何以見得?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著眼其一生而非一時一事。俗話說,一俊遮百丑。這當然不對。苻堅正好相反,他簡直是“一丑遮百俊”。人們對苻堅的印象主要來自于初中歷史課。中國歷史悠久,信史就長達三千余年。而歷史課課時有限,教材單薄,因此,老師講南北朝東晉和前秦對峙這段歷史時,通常不可能花時間全面介紹此人一生功過,而只講淝水之戰(zhàn)。于是,苻堅就只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無能之輩的印象。

其實,苻堅此人很不尋常,淝水之戰(zhàn)只不過是他人生的一個根本轉折點,是他從事業(yè)頂峰迅速跌落及晚年巨大悲劇的開始。簡單地說,苻堅多半生英雄蓋世,最后一年多窮途末路。有興趣者不妨找一本寫魏晉南北朝的專門史或多卷本的通史看看,當不難發(fā)現(xiàn),歷史學家對前秦主苻堅的評價絕非由淝水之戰(zhàn)大敗便簡單地一概否定,而是對其歷史性貢獻皆有肯定。而且我認為,苻堅從英雄蓋世到英雄末路的悲劇人生,其深刻的歷史教訓即使到現(xiàn)在依然不失其現(xiàn)實意義。

為什么?

因為苻堅有三大歷史貢獻。

一、基本上統(tǒng)一中國北方

公元280年,司馬氏的晉滅吳,統(tǒng)一全國,僅僅十一年后就發(fā)生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由于朝廷力量在內戰(zhàn)中被大大削弱,國內匈奴、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武裝紛紛趁機割據(jù),擴大自己的勢力。接著晉室被迫南渡,成為東晉。中國北方陷入了長達一百二十多年的“十六國”時期,形成了南北朝對峙。這種分裂局面直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才徹底結束。在長達兩百余年的北朝時期,北方出現(xiàn)了主要由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二十多個國。其中只有兩個國基本上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一個是北魏(386—534),于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時統(tǒng)一。另外一個就是氐人建立的前秦(352—394),而前秦就是在苻堅手里實現(xiàn)了基本上統(tǒng)一北方,結束了西晉滅亡后半個多世紀的動亂局面,比北魏的統(tǒng)一北方要早五十余年。前秦疆域比北魏還大。僅此一事,就足見苻堅不簡單!

二、大力提倡學習漢文化,促進文化融合與民族融合

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之所以會這么龐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自古以來少數(shù)民族領袖帶頭進行文化融合和民族融合,苻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苻堅自幼就熱愛漢文化,有很高的漢文化修養(yǎng),登基后提倡儒學,重用漢族文人在朝為官,按照漢朝和魏晉制度治理國家。他十分重視辦好太學與各地學校,曾經(jīng)一個月內三次到太學視察。苻堅要求歸順秦國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領袖也努力讀書,這對漢文化在北方的傳播影響深遠。秦國滅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代國后,苻堅不但沒有殺掉被俘的代王什翼犍,反而讓他到太學去讀書。因為苻堅認為,什翼犍之所以叛亂和在他統(tǒng)治的地區(qū)對百姓暴虐,就是由于沒有文化,不懂仁義。苻堅到太學視察時還專門把什翼犍叫來,問他學習得怎么樣。這什翼犍在秦國的太學還真是沒有白學,從此他不但自己熱愛漢文化了,而且要求子孫必須刻苦讀書。淝水之戰(zhàn)后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恢復了代國,后來代國改稱魏國,史家習稱北魏。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首先辦的大事之一就是將太學擴大到三千人。北魏歷代皇帝都有很高的漢文化素養(yǎng),大量重用漢族文人協(xié)助治國。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的種子和一百年前他的祖宗什翼犍被苻堅送入秦國太學有重要淵源。

三、平定西域,延續(xù)了漢代以來對西域的管轄和影響

公元382年,西域有幾個小國派使者向秦國控訴大國龜茲欺負他們。苻堅派大將呂光為使持節(jié)、都督西討諸軍事,率領包括鐵騎五千的七萬大軍,征討西域反叛秦國和欺負各小國的龜茲等國。呂光的大軍經(jīng)過幾百里無水的大沙漠,克服了種種困難,焉耆等許多國家都歸降秦國。而龜茲糾集與脅迫各國的總兵力十倍于秦軍,多達七十余萬。呂光恩威并用,以計破敵。龜茲為首的各國聯(lián)軍迅速土崩瓦解,龜茲國王逃走,三十余國都歸降秦國。呂光還從龜茲帶回來一位著名高僧鳩摩羅什,他對推動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佛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當時雖然各國爭斗不息,但是都信仰佛教,佛教對于中國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起了積極作用。呂光平定西域是漢代以來中原文化又一次大規(guī)模進入西域的重要事件,影響巨大深遠。它顯示了中原經(jīng)濟、文化、軍事力量的強大,僅僅呂光這一支軍隊就把一直稱霸西域任意欺凌小國的龜茲等國打敗。小國深感中原軍隊文明,不任意殺戮搶掠,善待弱小民族,是他們的依靠。他們把漢朝所賜表示權力的標志節(jié)杖和文字記載的文書都拿來證明自己的身份,以示與秦國通好,呂光一一給他們上表朝廷,換來了新的身份證明,也就是各種頭銜封號。各地國王“不遠萬里皆來歸附。上漢所賜節(jié)傳,光皆表而易之。”(《晉書·呂光載記》)。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西域各族人民心向華夏,是中華文化凝聚力的表現(xiàn),也是中國古代疆域史上的一件大事。北魏后來之所以能夠與西域經(jīng)常保持往來,西域各國定期朝貢,佛教在北魏大盛,都和這次苻堅派呂光通西域有密切關系。

為什么叫前秦

或許已經(jīng)有讀者注意到苻堅被稱為“前秦主”,而不叫前秦“帝”、前秦“皇”或前秦“王”;為什么叫“前”秦主,他不是比秦始皇還晚嗎?

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史上叫“秦”的國有好幾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建立了幾百年的“秦國”,后來秦王嬴政統(tǒng)一天下稱其所建立的帝國為“秦”。而在苻堅于淝水之戰(zhàn)中大敗后,境內大亂,公元383年羌人姚萇分裂出去,建的國也叫秦,公元384年鮮卑人乞伏國仁建的國也叫秦。為了區(qū)別,歷代史家就叫氐人苻氏的秦國為“前秦”,羌人姚萇的秦國叫“后秦”,鮮卑人乞伏國仁建的秦國叫“西秦”。中國古代史上,用同一個字為國號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北朝時期尤其突出。雖然這兩百余年中建立的國多達二十余個,基本上都是匈奴、鮮卑、羯、氐、羌族所建,但大家都要表示自己才是華夏正宗,都用古代華夏大地上強國或著名州郡名作為自己的國號。比如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燕”就多次被用為國名,先后有鮮卑人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北燕五國。匈奴人的前趙和羯人的后趙顯然是表示自己乃春秋戰(zhàn)國趙的后繼者。氐人建立的后涼和鮮卑人建立的南涼則因地處古代大州涼州之故。這些都反映出各少數(shù)民族崇尚華夏,表示自己是華夏正宗的文化心理。

至于為什么稱苻堅為前秦“主”而不稱“帝”或“王”,是因為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在國君名號上用過好幾個不同的稱謂。前秦是苻堅的祖父蒲洪所建,至苻堅時已經(jīng)是第四代國君。蒲洪原先是東晉的征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他見幾個漢族、鮮卑族、羌族的軍閥都先后稱王稱帝,自己手下也已經(jīng)有了幾萬人馬,于是膽子也就大了起來,干脆與晉分裂,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從“大單于”這個尊號中可以明顯看出游牧民族的色彩?!叭亍本褪侵戈P中一帶,可見蒲洪當時還比較謹慎,不敢以天下帝王自稱。蒲洪死后,其子即苻堅的伯父蒲健即位。他顯然覺得“三秦王”這個頭銜小了點,也不利于自己在三秦以外的地區(qū)發(fā)展,就自稱天王、大單于,立其妻為天王皇后,立兒子為天王皇太子。所以蒲健雖然叫“天王”,實際上就是皇帝。不過蒲健當了一年天王、大單于之后就覺得這兩個頭銜還不過癮,干脆就直接當皇帝了,把大單于的稱號給了太子。蒲健死后兒子苻生即位為帝。后來苻堅從堂兄苻生手里奪取了皇帝寶座,可是他不稱帝,而是叫天王。苻堅尊母親為皇太后,封妻子為皇后,兒子為皇太子,也不再用大單于這個頭銜。所以苻堅這個天王就是皇帝。由于前秦祖孫三代四人的國君頭銜這么變來變去,而且古代史家認為他們不是正統(tǒng),所以在稱呼上就稱苻堅為前秦主或者秦王。如唐代房玄齡等撰的《晉書》就把苻堅即位說成是“偽位”,是“僭稱大秦天王”(《晉書·苻堅載記上》)。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稱當了皇帝的苻堅的伯父蒲健和堂兄苻生都是“秦主某”,稱同時期其他國的皇帝也多叫“燕主某”“趙主某”“魏主某”,很少稱“王”,只有對苻堅格外客氣,稱“秦王堅”。由此亦可見這位大史學家對苻堅的評價之不一般。

由姓“蒲”到姓“苻”

可能有讀者已經(jīng)注意到,前秦第一代國君苻堅的祖父叫蒲洪,第二代國君苻堅的伯父叫蒲健,第三代國君苻堅的堂兄叫苻生,祖孫三個怎么不姓一個姓?因為蒲洪后來把姓氏改了。苻堅剛生下來的時候就叫蒲堅。姓氏可不能隨便改,很顯然,其間必有非常道理!

他們之所以姓蒲,是因為其家中長的蒲草格外高大,形狀也特別?!笆?,其家中蒲生,長五丈,五節(jié)如竹形,時咸謂之蒲家,因以為氏焉。”(《晉書·苻洪載記》)。所以別人就叫他們?yōu)槠鸭?,他們就把蒲作為自己的姓氏。后來蒲洪領兵出征,官越做越大。已經(jīng)南遷到南方的晉朝封蒲洪為“氐王、使持節(jié)、征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封蒲洪的兒子蒲健為“假節(jié)、右將軍、監(jiān)河北征討前鋒諸軍事、襄國公”。(《資治通鑒·晉紀二十》)晉國雖然已經(jīng)封蒲洪為“氐王”了,可是蒲洪覺得這個“氐”王太小,只管“氐人”。不過他明白自己實力不夠,不敢自稱皇帝,那樣容易惹火燒身??墒欠Q王最好要有點來頭,這樣才有合法性,表示自己不是自封的,而是天命所賜,從而更加具有號召力。當時流行圖讖,就是某種圖畫或者文字、歌謠之類暗示著某人某國的命運?!稌x書·苻洪載記》說,有人勸蒲洪干脆稱王或者稱帝,其實可能就是蒲洪自己的意思,讓別人出面說出來罷了。

蒲洪決定從改姓氏入手來給自己造聲勢。改姓氏牽涉到的不是一個家庭十幾個幾十人,而是一個宗族幾百幾千人的大事。不能改得自己人怨聲載道,外人鬧不清你是誰。從前識字的人極少,所以應該大家一聽就明白,都覺得好極了,真是天命所歸。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改個同音字。和“蒲”同音的字做姓氏的有好幾個,比如濮、普、浦、樸。古今語音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許多讀音現(xiàn)在和古代不同?!肮艧o輕唇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沒有“fu”這個音,只有“pu”。付、傅、甫、富、符、伏、扶、福、苻、邞、婦這些現(xiàn)在讀“fu”的字當時都讀“pu”,和“蒲”讀音是一樣的,后來才變成讀輕唇音的。所以這些字也都可以作為姓氏。那么為什么在這十幾個都讀“pu”的字當中蒲洪不選別的字做自己的姓氏,比如吉利的、有名的或者筆畫更少的,偏偏選了這個“苻”呢?由于蒲洪“其家中蒲生”才以蒲為姓,所以最好找個與“蒲”有點關系的字才好。蒲屬于草本植物,而那十幾個和蒲同音又能夠做姓氏的字里,只有這個“苻”字才帶個草字頭,連竹字頭的“符”都不行。“苻”成為不二之選。

這時候社會上流傳起了四個字的讖語:“艸付應王?!薄捌H”就是草字頭的古體字,“付”字上面加個“艸”不就是“苻”嘛!這四個字里的這個“王”讀第四聲,是動詞,意思是做王。全句意思是姓草字頭付的人應該當王。而且當時還流傳說,蒲洪的孫子蒲堅出生時,他后背隱隱約約有兩個字“艸付”,這不就是“苻”字嗎?很明顯這是蒲洪為了使自己稱王具有合法性,編造了這個讖語,仿佛自己稱王乃天命所歸,命中注定。至于剛剛誕生的孫子苻堅后背有這兩個字,誰也不敢說沒有,誰敢得罪氐王!于是蒲洪“遂改姓苻氏,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晉書·苻洪載記》)。因此原來的蒲洪就這樣變成了苻洪,“蒲堅”就成了“苻堅”,史書上的記載也發(fā)生了變化。所以苻堅應該讀作“pu堅”而不是“fu堅”。1948年我上小學時,老師特別叮囑我們:這個苻堅的“苻”字是草字頭,不是竹字頭符號的符,千萬不能讀錯,必須念“pu”而不是“fu”!所以后來我聽電視臺主持人一口一個“fu堅”,頗為吃驚。這次為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做這個節(jié)目時,我堅持要用“pu堅”而不是“fu堅”,在第一講中還專門講了這個讀音變化過程,引用《辭?!贰掇o源》等為證。不過最后終于只好“與時俱進”,這些內容統(tǒng)統(tǒng)略去,念作“fu堅”。百家講壇編導反復斟酌后讓我改也有根據(jù),因為《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就標注讀“fu堅”?!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這樣做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類似這種由于古今讀音變化帶來的姓氏還有不少,干脆一律以今音即通用音為準了。

苻堅從小愛學習漢文化

苻堅從小就聰明過人,規(guī)規(guī)矩矩,十分懂事,祖父三秦王大單于苻洪在眾多孫子中格外喜歡他。苻堅八歲時就主動求祖父給他請專門的老師在家教他讀書。苻洪驚奇地說:“你是戎狄人,我們和漢族是很不一樣的呀,世世代代就知道喝酒,哪曉得學習呢?,F(xiàn)在你竟然想求學啦!”于是就高興地答應了苻堅的請求,為他延師課讀。(“八歲,請師就家學。洪曰:‘汝戎狄異類,世知飲酒,今乃求學邪?’欣而許之?!薄稌x書·苻堅載記上》)由于苻堅從小就對學習漢文化有強烈興趣,多年來打下了良好的漢文化基礎,對于他的成長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為苻堅日后的事業(yè)取得巨大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礎。

由于苻堅既聰明又好學,因此年紀輕輕就已在同輩中嶄露頭角,顯示出過人的眼光與才干。十四歲那年,苻堅的伯父天王苻健夢見天神派遣穿了紅衣、戴了紅帽的使者告訴他,讓他拜苻堅為龍驤將軍。于是次日苻健就趕緊派人專門筑壇拜將,將龍驤將軍這個尊貴的軍職授予苻堅,并且流著眼淚對他說,你祖父(苻洪)當年(在羯人建立的后趙)當過龍驤將軍,后來成為咱們大秦國的開國國君三秦王大單于。所以龍驤將軍這個頭銜特別吉利,是不能輕易給人的。現(xiàn)在是神明讓我把它給你,你能不好好干嗎!(“汝祖昔受此號,今汝復為神明所命,可不勉之!”《晉書·苻堅載記上》)他“性至孝,博學多才藝,有經(jīng)濟大志,要結英豪,以圖緯世之宜”(《晉書·苻堅載記上》),而且苻堅治軍嚴格,身先士卒,在軍中有很高威望。

不過當時苻堅的“大志”還不是統(tǒng)一天下。因為當時秦國東部和南部分別面臨著燕國和晉國的巨大威脅。在秦、燕、晉三國中鮮卑族慕容部建立的燕國最為強大,占據(jù)著今河北、河南、山東大部和山西中部,華夏大地上最富庶的中原基本上都屬于燕,人口眾多,經(jīng)濟發(fā)達。而在淮水南邊和長江流域還有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人才濟濟的晉國(東晉)。和強大的燕、晉相比,主要占據(jù)今陜西中部和南部以及山西東南角與河南最西邊的秦,土地人口都少得多,也弱得多。當時晉一心要光復故土,重新統(tǒng)治全國。燕已經(jīng)占有中原,想要統(tǒng)一天下。而秦則是要在燕晉兩強的擠壓下生存下去,發(fā)展壯大。此外,在今山西北部,內蒙古東南部還有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代國,在今陜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匈奴還有相當大的勢力,而羌族人姚弋仲和他兩個兒子姚襄、姚萇的羌軍對秦的威脅也不小。因此那時候龍驤將軍苻堅的遠大志向并不是有朝一日要當國君,他根本不會這么想。因為皇帝是他伯父,父親是丞相,權力僅次于皇帝,而且伯父和父親兄弟感情極好。文臣武將中論輩分論地位論實力都還數(shù)不著苻堅。苻堅的理想顯然是怎么能夠幫助伯父和父親使秦國能夠牢牢地站住腳跟,強大起來。

邀請王猛

苻堅深知人才的重要,在他身邊已經(jīng)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將。有些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父兄輩戰(zhàn)友,如呂婆樓、強汪、梁平老等,有些是從戰(zhàn)敗者那里歸順過來的謀士將領,還有的則是苻堅聽說此人頗有才干,專門邀請來的。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王猛??梢院敛豢鋸埖卣f,苻堅成功,半在王猛!如果苻堅沒有得到王猛,他后來的事業(yè)絕不可能做得如此之大之輝煌,直到基本上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而苻堅后來如果不是失去了王猛,那么很可能他就不會犯那個巨大的歷史性錯誤,而且一錯再錯,一蹶不振,直到身死國亡。因為前秦只有王猛一人有這個能力,阻止苻堅邁出那決定前秦國家和苻堅本人命運的關鍵性一步,并且在前秦命運危殆之際挽狂瀾于既倒。所以講苻堅必定要交代王猛的前世今生。

也許有人會吃驚,王猛怎么這么厲害!怎么過去沒聽說過此人的大名呢?這就又回到開頭的那個老問題了——咱們的歷史課實在太簡單。雖然“厚今薄古”只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喧囂了一陣,但其潛在影響至今依然。三千年古代史所用課時還不敵一百余年的近現(xiàn)代史,許多對中華民族做出巨大貢獻者都講不到。連苻堅都在淝水之戰(zhàn)中一筆帶過,哪還顧得上講王猛!不過多卷本的通史和魏晉南北朝專門史,對王猛都有公允的評價。

苻堅為什么看好王猛,這王猛究竟有何特別能耐?

古代教育不發(fā)達,北朝胡人政權在教育上比漢魏晉差得遠。讀書人少,有學問者更缺,博學而有經(jīng)天緯地之大才者尤為罕見。這樣的人物即使隱居,也必定聲名遠播,何況王猛隱居的華陰山離長安不遠,因此苻堅一定聽別人說起過關于王猛的傳奇式傳聞。古代隱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確實不打算做官,所以找個窮鄉(xiāng)僻壤躲起來,條件再好你請我也不去。還有一種是待價而沽,要求很高,鳳凰非梧桐不棲,一般人根本請不動,非常人則不請自來。王猛屬于后者。

據(jù)《晉書》記載,王猛少年時家境貧窮,以販賣畚箕為生。有一次他在洛陽賣畚箕,有個老人愿意出高價買,可沒帶錢,說我家就在不遠處,你跟我去取吧。王猛覺得這個機會難得,就跟著他去,一直走入了深山。只見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者坐在胡床(相當于現(xiàn)在的馬扎)上,左右站著十幾個人。王猛明白今天是見著異人了。有個人帶他上前參拜,老人說:“王公干嗎拜呀,免禮!”于是就以十倍的價錢買下了他的畚箕,然后派人送他出門。王猛出來,回頭一看,原來是中岳嵩山!那這老者肯定是神仙了?!稌x書》記載的這個故事顯然帶有虛構成分,大概是后人覺得王猛智慧非凡,能力超群,絕非尋??炭鄬W習所能得之,定然是得自神仙或異人傳授。我們只要看那老者稱呼他為“王公”,顯然事先已經(jīng)了解王猛為人,所以才故意說要高價買他的畚箕卻又沒帶錢什么的,讓他跟著去。去了之后出十倍的錢把他打發(fā)走了。既然是神仙,變幾個錢出來給他不就行了嗎?讓他跟著走入深山,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但是《晉書》在這里寫道,王猛十分博學,尤其愛讀兵書。那么這個兵書有沒有可能就是那老者傳授給王猛的呢?我們現(xiàn)在先放一放,下面還有機會討論。《晉書》還說,王猛做事認真嚴謹,氣量宏大,不愛計較小事,也不愿與有權勢者交往,所以一些浮華子弟都看不起他,王猛也不在乎。有個大官曾想讓他出來當自己的幕僚,王猛聽說就躲開了。后來他隱居在華陰山,希望有真正英明的君主出現(xiàn),他才肯出山。(“懷佐世之志,希龍顏之主,斂翼待時,候風云而后動。”《晉書》)

在苻堅還沒派人去請王猛的時候,王猛已經(jīng)另攀高枝。因為這時候王猛并不看好遠弱于燕、晉的秦國,更沒把這個年紀輕輕、地位也不太高的龍驤將軍苻堅放在眼里。王猛看好的是已經(jīng)幾乎攻到長安城下的晉軍統(tǒng)帥桓溫。而在他心目中晉是正統(tǒng),秦是夷狄?!皵恳泶龝r,候風云而后動”的王猛覺得時機終于已到,眼下正值風云際會,自己展翅翱翔的機會終于來臨,于是就主動找桓溫去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