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西朝廷的“天學國師”

黃虎張獻忠 作者:蔣藍


大西朝廷的“天學國師”

利類思、安文思與《圣教入川記》

關于大西皇帝張獻忠的史料魚龍混雜,所謂靠譜的史料,多取自稗官野史,其余多為道聽途說,呈現良莠不齊、難以廓清面目的狀態(tài)。因為絕大多數作者,并沒有親見過張獻忠本人,更沒有置身大西宮廷耳提面命,領教黃虎的喜怒無常與歇斯底里。因此,法國傳教士古洛東整理印行的《圣教入川記》就凸顯出無以倫比的價值。用現在的話說,這是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關于張獻忠以及大西政權的非虛構之書,并不為過。

利類思(Lodovico Buglio,1606—1682)像

早年,作家李劼人在“菱窠”書齋就藏有一部當時非常罕見的《圣教入川記》,李劼人讀過此書后,曾向朋友提起,等有時間了要為張獻忠寫一個小說。李劼人認為,因為張獻忠其實并不如我們看到的歷史記載那樣“十惡不赦”。吊詭的是,自清代到民國,四川作家竟然沒有一人完成這一夙愿,反而是歷史學家任乃強拿出了一部皇皇史說巨著。但是,李劼人先生對張獻忠有這樣一段準確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他難以動筆的原因:(他)“到底沒有政治頭腦,雖然打了十幾年的仗,卻始終不懂得什么叫政治,以為能夠隨便殺人,便可使人生畏,便可鎮(zhèn)壓反抗,便可穩(wěn)固既得地位。”“總而言之,自有成都市以來,雖曾幾經興亡,幾經兵火,即如元兵之殘毒,也從未能像張獻忠這樣破壞得一干二凈?!?span >(李劼人《二千余年成都大城史的衍變》)。

《圣教入川記》記錄了傳教士利類思、安文思在四川的經歷,尤以兩人在張獻忠陣營所待兩年多時間的親歷為金貴,峭拔于一切轉述史料之上。驚心動魄,冥河滔滔,九死一生。

利類思(1606—1682),原名Ludovico Buglio,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意大利人,貴族出身。1635年4月13日起程赴澳門,1636年抵澳門,取名利類思,字再可。崇禎十年(1637年)來到內地,在江南傳教兩年后,赴北京助修歷法,1640年入川傳教,創(chuàng)建成都教堂。這是天主教進入巴蜀的濫觴,異域的教堂也隨之在天府之國相繼建立。利類思也撰寫有大量的傳講天主教的著作。在當時耶穌會會士中被公認為漢語造詣最高深者,所遺著作、譯作達20余種。利類思于1682年10月7日卒于北京,賜葬滕公柵欄教堂墓地,位于利瑪竇墓附近,墓碑上刻有康熙皇帝的諭旨。

安文思(1609—1677),字景明,原名Gabriel de Magalhaens,葡萄牙人。原名加布里埃爾·德·麥哲倫,意思是“平靜的海洋”,在葡萄牙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姓,代表著一個顯赫的家族,安文思是16世紀著名航海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后裔。

安文思崇禎十三年(1640年)來華,先住杭州。他來四川是因受利類思的邀請。他于崇禎十五年(1642年)八月二十八日由杭州抵達成都。崇禎十七年(1644年)再度入川,張獻忠起義軍攻克成都,兩位傳教士于城陷前逃到山區(qū)避難,不久即為張獻忠手下所獲,遂在起義軍中為大西政權制造天文儀器,并從事傳教活動。清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在西充縣被一箭穿胸斃命,利、安二人又為清軍所獲,被肅王豪格留在軍營,后隨軍到西安,順治五年(1648年)到達北京,先后受到順治、康熙皇帝的優(yōu)遇,允許他們傳教。豪格死后,利類思和安文思獲得自由,參與天文臺的工作,皇室賜給兩人一座宅院,他們在此修建了一座教堂,被稱為“東堂”,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76號。安文思具有一流工匠技藝,善于制造機械,先后曾為張獻忠和清朝政府制造過許多天文儀器與自鳴鐘,康熙帝稱贊其“營造器具有孚上意,其后管理所造之物無不竭力”。除了制造機械,他還于1668年以葡萄牙文寫成《中國的十二特點》一文稱頌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后以《中國新志》為名于1688年刊行于巴黎,這是西方早期漢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著作。何高濟的漢譯本作《中國新史》。

安文思在北京傳教期間,著有《張獻忠記》一書,敘述他和利類思在張獻忠大西宮廷當中的經歷和見聞。古洛東所說他在上海見到的耶穌會神父出示的抄本,當即與《張獻忠記》有關。他對此加以摘錄、編纂、注釋,寫成《圣教入川記》,從而保存了《張獻忠記》的主要內容。由此可見《圣教入川記》的親歷價值。安文思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去世,賜葬滕公柵欄教堂墓地。在北京市西城區(qū)北營房北街(馬尾溝)教堂,保存有清康熙十六年四月六日樹立的“安文思墓碑”。

兩位罹難多厄的傳教士,算是在九泉下相聚了。

四川省綿竹縣天主教堂,其前身為四川地區(qū)最早建立的天主教堂之一,毀于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

1640年意大利人耶穌會傳教士利類思受東閣大學士劉宇亮之助,入川來到劉宇亮在綿竹縣的老家傳教。劉宇亮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后遷吏部右侍郎。崇禎十年(1637年)八月,擢禮部尚書,與傅冠、薛國觀同入閣。劉宇亮矮小精悍,善擊劍。居翰林時,常與家僮角逐為樂。性不嗜書,館中纂修、直講、典試等事情,皆不得與。但劉宇亮結交廣泛,性情直爽,造就了他極大的社會聲望,加之他熱心天主教,在他的影響下,利類思在他老家住了8個月。他的家院里,“為利君將中堂裝飾一新,堂中懸救世主及圣母像,設祭臺,上置黃蠟燭臺及各花草,宛如圣堂然。利司鐸常在此處,不獨向各紳宦講論圣教道理,而各等人民來游玩者亦為之講道(成都人士從未見經堂,聞風來觀者殊不乏人)。聽者皆樂而忘倦。于是進教者實繁有徒?!?span >(古洛東著《圣教入川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4頁)

“1640年,耶穌教會利類思和安文思神父在成都、保寧、重慶等地施洗了教徒,這也是天主教最早進入西南的記錄?!保?span >譚衛(wèi)國《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qū)政治文化建設》,載《湖北師范學院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一個被中土內陸省份視為“異物”的宗教,在尚未成為“異端”之前,人們總是報以稀奇、觀望的態(tài)度。利類思隨即在綿竹天官府講經布道,受洗者達30余人,這應該是四川第一批正式受洗者。隨后,利類思再到繁華的成都播撒上帝之愛。崇禎十四年(1641年),他在成都的達官顯貴中挑選的30位天主教徒,成為四川一地的第二批教徒,其中就有蜀獻王后裔、張獻忠的岳父伯多祿(音譯天主教名)等人,率領家眷受洗禮。1642年安文思從杭州來成都協(xié)助傳教,保寧、順慶等地也相繼建立了傳教經堂,四川逐漸成為重要的傳教區(qū)。隨著天主教在四川的傳播,造型特異的教堂也隨之在天府之國相繼建立,讓居住于山區(qū)、覬覦紅塵動向的道觀中人,大為不快。

《圣教入川記》屢屢提及為難天主教的“道黨”,乃是道教教徒。當時成都道教盛行,從教者廣泛,官紳較多。一見洋教吸引聽眾,他們立即采取了很多攻擊措施。四川武官閻督系明蜀王府禁衛(wèi)軍統(tǒng)領,皈依天主教之后,奮力保護教眾,還在自己家中設立圣母堂,可見當時天主教對于絕望世人的大光普照。

本書里,顯示出作者拘于教派之爭的狹隘立場,遠沒有寬厚仁愛的立場:“道黨種種暴行,攻擊圣教。后刑司暨官府查實,分別首從,將為首滋事三八嚴辦;余皆薄責,充留省外多,其余附和之輩,亦受應得之罰。因張獻忠占據蜀川,虐殺僧道,是其顯報也?!?span >(《圣教入川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13頁)最后一句,不應該是真正得道者說得出口的話。

崇禎十七年(1644年)八月一日,成都狂風大作,雷雨交加,夾雜冰雹而下,蜀王府的寢殿為雷擊中起火……天示種種異象,城內兵民驚恐萬狀。第二天,大西軍順利翻越龍泉山到達距成都約70華里的大面鋪。五日,黃虎集中20營的兵力圍定成都。他事前利用沿途繳獲明軍的旗幟,選派偵察部隊化裝混入城內,又趁新任四川巡撫龍文光率隊入城之際,魚目混珠,守城士兵真假不辨。

八月九日一早,成都暴雨如注,這是成都城失守之日。

龍文光的最后一招,就是“水漫金山”。他派人到灌縣將都江堰挖開,讓江水注入錦江,溢滿城壕,以此保住成都。但他未能料定,黃虎早已經派出部隊直插灌縣,捕殺了執(zhí)行這一任務的縣尉趙嘉煒。當時已挖掘了一半的堤堰,水量減弱,推遲了預定的放水時間。在岷江水還沒有到達成都之前,大西軍就里應外合奪取了成都。

清代張廷玉所著《明史》記載:“黃虎……遂進陷成都。蜀王朱至澍率妃、夫人以下投于井。巡撫龍文光被殺?!?/p>

崇禎十七年八月九日,張獻忠率軍用數萬斤炸藥炸開西北城墻,打破成都城池(《圣教入川記》記錄的張獻忠進入成都城的時間為九月五日)。沈荀蔚《蜀難敘略》使用了一句驚心動魄的話來形容爆炸的情景:“木石如飛,鳥蔽天者久之。守陴者皆走,賊遂入城。”城池與人心,簡直就像渙散的煤渣。末代蜀王朱至澍走投無路,帶妃妾自沉于蜀王府內的“菊井”(另外的記載是,蜀王朱至澍于當日中午與周貴妃在端禮殿自縊。我估計是太監(jiān)再將其尸體填埋于井),此井就是“菊井秋香”所在地,被譽為成都八大景之一;朱至澍的四弟“太平王”朱至淥也前赴后繼投了井;四川巡撫龍文光、巡按御史劉之渤、按察副使張繼孟等明朝派駐四川的主要官員因拒不投降,均被大西軍處死。張獻忠分軍四掠,迅速控制四川大部分地區(qū)的州縣。

這一天,恰好也是一個很有深意的忌日,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極猝然病逝。

崇禎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據蜀王府宣告建立大西政權,即是大西國。改元“大順”稱帝,以成都為西京。

年號非同小可,更不可兒戲。大西朝把年號定為“大順”,并無淵源可查。這顯然是張獻忠故意以李自成的大順國號作為自己的年號,他再次展示了“拿來主義”的勇氣。對于張獻忠這樣的意圖,姚雪垠在《李自成》第5卷第26章中,借王兆齡之口解釋說:“別看李自成占了西安,破了北京,可是他興時不會多久,真正奉天承運的皇帝是我家萬歲。萬歲要舉國臣民都明白這個道理,不要把李自成看得有多了不起,所以把他的國號用作我們大西國的年號。這是何等胸懷,何等睿智!”以張獻忠之性情度之,這一解釋不無道理。

此時,躲避在綿竹縣劉宇亮老家的利類思與安文思,見到了從成都逃出來的教堂執(zhí)事安當先生,聽他講成都屠殺慘狀后,幾乎是面無人色。估計綿竹縣即將成為瓦礫,他們連夜墜城逃跑,來到幾百華里之外的雅安天全縣。

鑄造術、天象與《天書》

《圣教入川記》沒有交代清楚的是,兩位傳教士是如何返回成都的?他們之所以要返回成都,主要是風聞張獻忠雄才大略,“有勇有為,能任國事”;其次,在于曾經擔任成都縣令的吳繼善,已搖身一變,升任大西國的禮部尚書了。這個吳繼善是何許人也?他為什么要推薦兩位司鐸?出身江蘇太倉的吳繼善,乃是寫《圓圓曲》和《綏寇紀略》的著名詩人和歷史學家吳偉業(yè)(梅村)的族兄。崇禎十一年(1638年)進士,后在翰林院任庶吉士,認識被崇禎重用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吳繼善奉命到成都做縣令,離京前他與湯若望告別,湯請吳給利類思帶了一封書信,吳到成都接印視事后即到圣堂拜謁利類思,“暢談間,殊為相得”,遂成為朋友。

吳繼善向皇帝大力推舉兩位洋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張獻忠早已知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萬歷皇帝的交往,進呈自鳴鐘、《圣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貢品,加上崇禎皇帝重用教士湯若望,順勢而導之,奇技淫巧,令人腦洞大開。對此,張獻忠也渴望一睹為快。他下令,派遣禮部尚書立即請兩位洋人出山覲見。

見到大西國禮部來人,不敢敬酒不吃吃罰酒,他們星夜從天全縣趕往成都。當日黃昏,入住成都內城的原光祿寺署,受到國宴款待。次日一早,他們忐忑不安來到修葺一新的蜀王府,見到了高高在上的皇帝。

當時,這兩個人都還算年輕,畢恭畢敬,他們看上去精神很好,身材高大。兩人穿著傳教士的黑袍,胸掛十字架,一手捧西文版《圣經》,一手不斷比畫,上帝保佑!

張皇帝靜靜端詳,并不發(fā)聲,沉默就可以醞釀鋪排巨大的威儀。份兒必須拿捏到妙處。

一名傳教士自我介紹道:“我是天主教的耶穌會士,中文名叫利類思,是意大利人?!?/p>

另一名傳教士也自我介紹道:“我是葡萄牙人,中文名叫安文思?!?/p>

兩人的漢語都說得不錯,為了傳教,他們下過很大的語言功夫。利類思道:“我們在澳門學了兩年的漢語,風聞皇帝雄才大略,所以我們就來拜見……”

大西威儀已經讓洋人拜服于腳下!那天大西皇帝心情很好,他希望給洋人留下深刻印象。再一想,這兩人膽子夠大,能夠進入正在戰(zhàn)亂的四川積極傳教,可以說是明末時期最有冒險精神的兩名傳教士。他們對傳教的那份執(zhí)著,為了傳教所能做到的犧牲精神,讓久經沙場的黃虎暗暗稱奇。

胸懷大西國的人,總是渴望放眼全世界。黃虎放低身段:“問泰西各國政事,二位司鐸應對如流。獻忠大悅,待以上賓之禮,請二位司鐸駐成都,以便顧問。并令遵己命,同享國福。且許將來輔助教會,國家太平之后,由庫給貲,建修華麗大堂,崇祀天地大主,使中國人民敬神者有所遵循云云。二司鐸唯唯而退。”(古洛東著《圣教入川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20頁

看起來黃虎并不反感天主教,至少口頭上是如此,他的外交辭令毫無瑕疵。他拋出的烏托邦計劃,要在“國家太平之后”才能付諸實施。他同時又是最求立竿見影效果的人,不喜歡口惠而實不至。兩位洋人前腳一回光祿寺署,他已經派人送來了各色點心、數匹綢緞、60兩白銀、大西朝袍各兩件。兩人受寵若驚,翌日上朝拜謝。一見洋人沒有穿戴大西朝衣、朝冠覲見,黃虎有些不悅,洋人不要狗坐箢篼不識抬舉啊。單刀直入發(fā)問:為什么?為什么?

洋人解釋說,我們早已絕世俗榮華。黃虎錦心繡口,對此發(fā)表了一通宏論:“吾固知爾等是傳教司鐸,已絕世榮世爵。吾賜袍之意,是出自愛慕之誠,非有任官賜爵之心。然按中國風氣,凡入朝見君者,非朝衣朝冠不能入朝,若用小帽素服入朝者,是褻瀆至尊,乃有罪之人也。且爾等深通天文地理,又知各國政治,又是西國學士,吾當屢次請見。若衣素服在王前往來,與朝臣不同,令人詫異,非吾尊敬賢人之心,亦非顧問人員之所為也。爾等勿得推卻?!?/p>

這是一番入情入理的話,思維嚴密,滴水不漏,藏匿著綿綿不絕的威脅,這也成為后來的學者們引之為張獻忠“智識非凡”的鐵證。

兩位洋人理屈詞窮,只得領受了大西國的重禮——朝服。張獻忠一見,一箭雙雕,目的已經達到,不禁龍心大悅,才宣布封洋人為“天學國師”。每人每月獲得10兩銀子的俸祿。這就是說,他們已經是大西國的御用國師了。

自此,黃虎經常在金鑾殿求學問道,天文地理,金屬鑄造,表達出了好學上進的君子勢頭。洋人老實,豈能探之水深。

轉眼就到了1644年冬至日,在成都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一直到請春酒的正月十七,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費著《歲華紀麗譜》載,南宋的成都冬至,毫無例外的成為一個宴樂的由頭,當時成都地方長官,在冬至日均要在大慈寺里設宴。

陜西有冬至吃餃子和羊羹的民俗,甚至更為隆重。張獻忠決定不能一味追求花天酒地,而是要過一個“有意思”的冬至日。他在蜀王府大宴官僚與賓客,“列筵豐美,堪比王家,賓客眾多,難以盡計”;宴會設在“宮內正廳,此廳廣闊,有七十二柱分兩行對立,足壯觀瞻”。這表明此時明蜀王府宮殿雖然經過政權易手,依是蔚為大觀,宏麗雄偉。

在成都崇州市,有一座1∶30比例還原蜀王府原貌的模型,宮殿模型不僅外形考究氣勢宏偉,還可以拆卸、重組,結構精妙完善。宮殿模型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廢報紙。這座模型的制作者是68歲的季國忠先生,耗時15年復原蜀王府原貌,被稱為國內用廢紙做古建筑模型的第一人。據《成都商報》圖片

蜀王府明遠樓復原模型據《成都商報》圖片

張皇帝開了金口,請兩位洋人國師升座。

皇帝首席,閣老次席,洋人竟然位列第三,黃虎的老丈人列第四,余下才是文武百官。

大西國的冬至日宴會,其實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思想盛宴。

酒席開始,張獻忠噓長問短,首先問及天主教以及傳教事情。他關心的是“西學”,問及算學之事甚多。更有意思的是,張獻忠每每聽完洋人的答復,轉身就與左右辯論。除了“天學國師”,大西國已經羅致了一批堪輿高人充作幕僚。皇帝舌燦蓮花,出天文、進算學,手揮五弦,目送飛鴻,看起來他已經頗有心得。洋人耳濡目染,不得不承認:“其智識宏深,決斷過人”,他們暗暗稱奇,進而忘情山呼萬歲:皇帝“天姿英敏,足智多謀,其才足以治國”。這一評語,已是一代明主陡然崛起之兆。奇妙的是,恰在于緊接此句之后的一句話:“然有神經病,殘害生靈,不足以為人主。”看起來,反而讓我疑心,國師寫作此書時飽受刺激太巨了,頭腦已不大正常。

張獻忠重用傳教士的動機,首先在于鑄造天象儀、地球儀和日晷。能夠將虛無的天象、地球予以具象的科學,這滿足了他極大的好奇心。

西漢時,蜀地奇才落下閎就提出了“渾天說”,是極富想象力的天文理論,他認為整個天體渾圓如一個巨大的蛋,天如同蛋殼,而地就像蛋黃。天上的日月星辰,每天都繞著南北兩極不停地旋轉。其可貴之處在于承認宇宙是運動變化的,而且這種運動和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他發(fā)明制作了渾天儀,用來證明“渾天說”。那是一架巨大的天文儀器,是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天體觀測儀,肉眼能看到的星座,都被精確地標刻在他的儀器上,儀器的轉動,能演示出它們在天空運行的軌跡。在落下閎提出“渾天說”之后一千六百年間,世界上一直沒有其他理論比他的想象說更為正統(tǒng),地是中心,宇宙圍繞地球轉動。

對此,以斗爭為職業(yè)的張獻忠并非一竅不通。他渴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何況,他已有前車之鑒。因為勁敵李自成之所以稱帝,就是獲得了天象啟示。

1669年—1674年,南懷仁為北京觀象臺主持設計制造了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各1架。此為天體儀。儀重3850千克,儀高2.735米。此儀用一個直徑為6尺的銅球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著大小不等的鍍金銅星1876顆,并把它們分為282個星官。球面上刻有赤道圈,與鋼軸垂直。銅球外邊南北直立的是子午圈,其上最高點代表天頂的銅制火球。球面外與地平平行的是地平圈,四根立柱托著地平圈立于底座上。該儀用途有60多項,但它主要用于黃道、赤道和地平三個坐標系統(tǒng)的相互換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位置等。該儀曾于1900年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1921年才重新安放在北京古觀象臺上,至今球面上還留有侵略者打下的彈痕。

宋獻策為河南永城人,學識淵博,尤精“術數”,云游為人占卜吉兇。由于身材矮小,簡直是武大郎,因而被呼為“宋矮子”或“宋孩兒”。他初見李自成時,李攻汴梁剛被射傷眼睛在寧陵邏崗李莊療養(yǎng),正處于傷感頹廢時刻。宋獻策見到李自成,縱論天下大勢,指出明王朝政治腐敗,“國運將終”(《明季北略》卷二十三),并神秘地對李自成說:“夜觀天象,通過對古代典籍中各種預言的考證,接下來便是‘十八子,主神器’的時代了?!笔俗蛹蠢?,神器即社稷,即李自成當成帝王而主宰天下意?!睹魇贰だ钭猿蓚鳌分赋觯骸敖鹦怯炙]卜者宋獻策,長三尺余,上讖記云:‘十八子,主神器。’”

南懷仁像

李自成能夠在宋獻策那里得到天機,張獻忠為什么不能在洋人國師的智慧中獲得玄機?

1645年新春,張獻忠給兩位天學國師下令:制造天象儀與地球儀。二司鐸接旨,立即繪制設計圖并指揮數十名工匠,加班加點,儀器用紅銅鑄成,另造日晷配合。成都周邊彭州以及滎經縣、洪雅縣瓦屋山歷來產銅,那是鄧通鑄錢留下的遺址,但大西國使用的銅應該不是來自銅礦,而是直接用搶劫而來的銅器皿、佛像熔鑄而成,這與大西國鑄造“大順通寶”和“西王賞功”錢幣近似。

南懷仁制品,陳列于比利時魯汶大學歐中研究院的天體儀復制品

經歷8個多月的連夜奮戰(zhàn),兩個機器怪獸一般的銅質儀器終于完工。

“按二球之大,須二人圍之。天球有各星宿及其部位,七政星官環(huán)列其上,配以中國天文家所演各畜類;又分二十八宿,以合中國天文家之天圖。而地球分五大部洲,國名、省名、城名及名山大川歷歷可數;經線、緯線、南北兩極與黃道、赤道、南北溫道無不具備。至于日晷,列有黃道午線及十二星官與各度數,日月軌道如何而明,歲時因何而定,了如指掌。”完成后,“見者莫不稱奇,獻忠尤為稱羨,視若異寶。飭令將天、地球儀排列宮中大殿上,以壯觀瞻。又令厚賞司鐸”。“獻忠深贊二司鐸之才能,尤加敬重。不獨厚愛司鐸,即司鐸之用人亦均賞賜。”(《圣教入川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23—24頁)

在黃虎的大歡喜里,罕見地出現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境遇。

這一段敘述里,出現了“日晷”一詞。漢代的日晷,學名叫“地平日晷”,即以太陽投射在地平面的石盤上來顯示刻度,其石盤上的刻度并不均勻。取而代之的是“赤道日晷”。清代學者梅文鼎記載,最早的“赤道日晷”,應該出現在唐朝,并歷經唐宋元明幾個朝代的演變,故宮太和殿漢白玉基座上,那斜立著的圓形石盤,就是古代中國最精確的“赤道日晷”。

蜀王府主殿為承運殿,這是一座工堅料實的大殿,氣象雄偉。堂前樓后的空地,皆鋪以青磚,其間嵌以紅彩天花,可謂富麗堂皇?;实垡恍南颉疤臁保绺某羞\門為“承天門”,改承運殿為“承天殿”。張皇帝獨坐承天殿上,與這些儀器對視,相看兩不厭,猶如李白之于敬亭山。張獻忠由此成為中國帝王里,率先實現中土堪輿學與西方天文學予以空中對接之人。

西蜀之地,畢竟見識西洋的“奇技淫巧”太少了。這讓我注意到,在重慶作家潘傳學、潘傳孝合著的歷史長篇《張獻忠》里,提到:“張獻忠在東園,先是李綬將李麗華、許若瓊獻上,緊接吳繼善又獻上一架西洋自鳴鐘,都很討張獻忠歡喜,也因此對降官的乖巧留下了深刻印象?!?span >(潘傳學、潘傳孝著《張獻忠》,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656頁)

這一段敘述不可能成立之處主要在于,明末時節(jié),成都知縣吳繼善不可能在成都找得到極其稀罕的西洋自鳴鐘。當時蜀王以及利類思、安文思為大西政權制作的應該是“赤道日晷”。如果張獻忠擁有西洋自鳴鐘的話,《圣教入川記》里絕不可能不提及這一舶來品。何況,安文思本就是機械制造專家,后來他專門為康熙皇帝制造過好幾架自鳴鐘。

古人認為天上星辰代表神靈。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是中國最早最為完整記錄星象的著作,一共記錄了783顆星。其中記載:“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宮之屬也。環(huán)之匡衛(wèi)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一共78顆星。二十八宿分屬于東西南北四宮。北極星附近的星辰為中宮、紫宮。北極星恒定不動,其他星辰都是圍繞它而轉動,北極星就是天帝星、太乙星。在北極星旁邊,還有很多星星代表了天帝的后妃、內宮、三公、警衛(wèi)官以及藩臣。東宮為蒼龍,有94顆星;南宮為朱雀,有134顆星;西宮為咸池,有117顆星;北宮為玄武,共134顆星。西漢劉向《淮南子·天文訓》也指出:“太微者,太一之庭也。紫宮者,太一之居也。咸轅者,帝妃之舍也。咸池者,水衡之囿也。天河者,群神之闕也?!?/p>

南懷仁編著的《坤輿圖說》

面對這一璀璨的、可與天地同輝的權力譜系,張獻忠知道終南山就是太一山,那是太一神的居所。

他自認,自己就是恒定的北極星。

現在,張獻忠不但睜眼看清了世界,而且還可以伸手撫摸宇宙。他終于發(fā)現“老天”的權力構造了。那是可以觸及的絕密“指掌圖”。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尋找上天入地的路徑了。

既然自己擁有了地球與宇宙,已經是“天子”,那么天子的言論,就是“天言”,匯而成書,就是“天書”。他立即下令把自己的語錄編為《天書》一冊,“謂此書所言無人得知,惟天子獨知,因天子奉天之命,獨能解釋故也。此書多隱語,乃獻忠偽作”。《天書》的本質是預言之書,預示大西國未來諸事。任乃強先生指出張獻忠“初通文墨”,舉他的幾首順口溜為證,其實,他有意回避了《天書》的公開寫作,“張獻忠語錄”才是其本體論到方法論的集成。張獻忠死后,《天書》下落成謎。為此,一個學者侃侃而談:“可惜這本書的詳細內容沒有流傳下來,但可斷言是一部別開生面、富于哲理性的著作。”(黎邦正著《淺析張獻忠思想的兩重性》西南師范大學,1987年版)

真是“張道不孤”也。你憑什么能“斷言”呢?這些學者啊,都是《天書》的超級粉絲,簡稱“張迷”。

張獻忠迷信甚深。在我看來,他熱衷“天文”,主要是渴望在“天象”的星圖里,看到對于大西國運、個人氣數的預兆。他經常圍繞銅球逡巡,忽然背手狂笑,忽然又陷入憂思。他反復摩搓,紅銅越來越紅,突然間,發(fā)出沖天血光。

自從擁有了天象儀與地球儀,張獻忠經常站在大西府中心空曠的壩子里(現在的天府廣場以北)獨立向天,這分明是屈原“天問”的函授弟子。這對于習慣以聲音政治來統(tǒng)攝三軍的黃虎而言,是十分難得的靜默時刻。

某一天,他似有所悟,發(fā)出一道圣旨:自己親眼在天上看到了弓、看到了箭、看到了刀、看到了矛?!白约悍钌咸熘?,不特為中國之皇,且將為普世之帝。隨令百官仰視天空,百官等一無所見。獻忠謂今日天不晴朗,故爾等未能見之,且其中亦有天意存焉。天顯奇異,只令天子獨見,以便將來代天行之?!?/p>

由此可見,張獻忠這番話并非向天虛構,他極可能與晚期的洪秀全一樣,陷入了對“天”的極度癡迷與虔信。

天象儀、地球儀存列于皇宮大廳,宛如天外來客,凡人不可靠近。矛與盾一直圍繞著它們旋轉,跳起了急促的狐步舞。某天,引起了一場“何以天圓地方”的形而上討論。憂思多日的張獻忠向兩位國師提出了這個終極問題。

洋人詳細闡釋地方天圓之理,并引多方證據:“地球非方形也?!?/p>

久走山路的張獻忠心目里的“地理”,就是江湖的草灰蛇線與山林的羊腸小道所組構的世界。他顯然不能在洋人的學理面前露怯,非常詭詐地回答:“地球渾圓之說,吾亦信之。然據中國天文家之理想,地系方形,中國在中央,四方為外國,故名中國,其堅穩(wěn)可知。當有八百年之久長?!边@段話,表明張獻忠并非一無所知,他承認西方的科學知識,但又要維護國粹,問題在于,中國的穩(wěn)固如何是八百年呢?所以有學者說,大西皇帝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東方文化為世界中心的大力提倡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最早實踐者。

呵呵,各位看官同意嗎?

張獻忠心雄萬丈,決定舉行一場辯論大會。他命令宮廷太監(jiān)與洋人進行學理駁難。他相信:真理,越辯越明嘛。

他耳聽八方。突然插話:“外國有無菩薩?”

太監(jiān)們揣測旨意,大肆詆毀天主教。但張獻忠顯然更為宏闊,他不以褻瀆天主之言為本意,反而頌揚起天主真神,他站起身,放聲高禱:“天主命我到川剪除道黨,以救二位司鐸,因司鐸所傳之教律大而且圣。不幸中華人民固執(zhí)于惡,未能守之。”張獻忠悵然,向司鐸云:“我今亦在教,謹守圣律,若將爾等之長須讓生我之頷下,必能成一善教友,與爾等無異。”這個話,讓洋人大驚。其實是他們沒聽懂。頭發(fā)長,見識短;老龍王,胡子長。張獻忠的意思是洋人見識多,學問淵博,如果他獲得了洋人的智慧,那么就彼此彼此,都是教友。

張獻忠重用傳教士的動機,其次在于鑄造大炮。如果說天象儀、地球儀滿足了張獻忠的玄學向往,那么鑄造大炮則極大地滿足了他的實用性。畢竟,他是最大的實用主義者。鑄造大炮的原始材料,記載并不見于《圣教入川記》,也不見于《中國新史》,我估計實有其事,是在于傳教士根本不敢與人闡述這傷天害理之舉。鑄造大炮出自佚名之作二卷本《大西通紀》,任乃強認為這是“作者自記親身經歷,實見實聞的原始資料”,他認為“是獻忠戰(zhàn)友逃死遁世后所寫的私史。原叫《劫余傳信》”。

張獻忠從兩個銅球的制作工藝上,看到了洋人的工匠精神,他又命二位司鐸造一尊紅夷大銅炮。所謂紅夷大炮,乃是荷蘭人發(fā)明,原名叫“荷蘭雷”,因中國人稱荷蘭為紅毛國,故稱為紅夷大炮。

利類思說:“這種大炮的優(yōu)點是炮管長、管壁厚,而且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形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整射角,配合火藥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威力巨大,一發(fā)炮彈可傷人無數。西洋人的海軍橫行海上全靠此炮,我雖多次見過,但未學過制造之法。安文思是葡萄牙人,精習算術物理,或許可以幫助你們制造?!?/p>

安文思承認:“本人沒有學過制造軍火之術。但軍火也是根據物理學原理制造出來的,要認真研究的話應該可以找到其方法。承蒙皇帝準許我們傳教,為了大西國的國運昌盛,我愿助一臂之力。”

當時成都尚有遺存的明軍火炮,兩位洋人依葫蘆畫瓢,摸索出紅夷大炮的原理,繪出了圖紙。原來那幫協(xié)助鑄造天象儀、地球儀的工人已經熟門熟路,按圖施工,先鑄炮管,再造炮彈,最后將炮身裝載在炮車上。兩個月內,紅夷大炮鑄造成功。

事有巧合。彭縣(今彭州)傳來急報:彭縣民眾造反,叛民與南明殘軍聚結于關口(丹景山)、海窩子一帶的山寨,抗稅抗糧,抵抗大西軍。張獻忠決定牛刀小試,讓紅夷大炮大展神威。炮車輪子大,加上車軸寬,一般道路根本無法通行。張獻忠命令沿途的鄉(xiāng)鎮(zhèn)修運車道,與成都街面同寬,直達彭縣。但兩位洋人畢竟不是軍人,由于沒有造好炮架子,發(fā)射時要把沉重的大炮抬到地面操作,操作費時費力。他們來到了一處地主山寨之前,那是對抗大西政權的一處山坡上的堅固堡壘。因需要仰射,操作更為困難。最終是連炮帶騾子滾落下山溝,這是一次頗為丟臉的科學實驗。但張獻忠沒有重責洋人,他自有他的金算盤。

大西國的元宵節(jié)

安文思于1648年到達京城后,一住29年,中國成為他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xiāng)。他以葡萄牙文寫成了《中國新史》,原名《中國的十二特點》,為西方早期漢學的奠基作之一。本書寫完,沒有刊印。時值中國教團總監(jiān)柏應理神父要去羅馬教廷復命,晉見紅衣主教德斯特列。主教詢問有關中國特別是北京的情況,柏應理神父遂將攜帶的手抄本《中國的十二特點》交給主教閱讀,主教交伯農譯為法文,予以刊布。全書共分21章,記述了中國的歷史與明末清初時的社會狀況,特別對中國社會的禮儀風俗、城鎮(zhèn)特點、官僚貴族體制和皇城建筑等作了較為詳盡的記述。安文思以獨特的視角、思維方式、價值觀去認識、去感知與他的祖國完全不同的東方國度,在生活、傳統(tǒng)、習俗、信仰等方面無從避免的沖突與默契、真知與謬誤、失望與敬仰……《中國新史》里充滿細節(jié)呈現,文筆與《圣教入川記》的簡略干澀相比,真是云泥立判。

順治二年(1645年)元旦前后,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正在艱難地向河南湖廣轉移,黃虎與大西軍政官員在成都歡度新春佳節(jié)。元月三日,他在成都舉行迎新春佳節(jié)宴請百官,發(fā)表一番重要講話:三國以來,漢中原屬四川,而今我定都于川,不取漢中,能免他人得隴望蜀乎?聽說闖王已退出西安,遣馬科守漢中,馬科是個庸才,若不及早奪取漢中,日后換作能人來守,那就難辦了。我再三考慮,因四川新定,士民尚需治理,故遲遲未做決斷?,F在春和日麗,可遣平東、虎威二將軍北行,平定漢南。至于川南楊展、王祥何足介意?唯川東曾英宜從速消滅,重慶為楚、蜀要沖,不可為人所控制。都督張廣才遐邇咸服,可早剿滅曾英,以便東下,可無憂慮。眾官應諾。

這一“元旦講話”高屋建瓴,清楚地表明了張獻忠及其大西政權的政治立場與態(tài)度,可以看出防范李自成大順軍入川與控制內部叛亂一直是他著力思考的兩大問題,所以兩手都要抓,他立即進行了相應部署。

《中國新史》里,安文思描述了在成都大西國宮廷,與張獻忠等一同度過元宵節(jié)的盛況:

在中國人的節(jié)日中,他們感到最歡樂且隆重慶祝的是新年頭一個月的第十五日。這一天,他們點上許多燭火,燃亮許多燈籠,如果當時從高山之頂去看全國,你會認為它在一片煙火的光輝之中。無論城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無論海岸還是河畔,到處都裝點著各種形狀的彩燈,或者鳴放煙花爆竹,在天空發(fā)出亮光,似舟、似塔、似魚、似龍、似虎、似象,一般有上千種令人驚奇的煙火。這使我有機會談談我在1644年的親眼所見。我和利類思在四川省被暴君張獻忠拘留時,他邀請我們觀看他命令在正月十五日那天晚上燃放的煙火,確實有無數奇異新穎和美妙的表演,但最令我驚奇的是下述的裝置:這是一株覆蓋著紅葡萄藤的樹,它的各個連接部分一直在放光,而在另一邊,葡萄藤的干、枝、葉及葡萄的光亮逐漸熄滅。然而僅如此,你還可以辨別葡萄串的紅色、樹葉的青蔥、藤干的褐色,栩栩如生,以致你會堅信那是天然的東西而非仿造。但更令我驚異的是,作為一種元素的火,非?;钴S,可以吞噬一切,此時卻如此徐徐行動,看來它拋棄了自身本性,服從藝術的指揮和安排,只表現樹的生命力而不燒毀它。(安文思著、何高濟譯,《中國新史》,大象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第72頁)

這是一段《圣教入川記》完全不載的都市生活記錄。需要指出的是,安文思在成都參與的元宵節(jié)盛況,時間應該是1645年的正月,而不是1644年。也可以看出,張獻忠進入成都的第一年,也渴望蕭規(guī)曹隨,只要當地百姓擁護新政權,俯首稱臣,照章納稅,日子也就過下去了。從安文思的描述里,我們可以發(fā)現,成都的工匠以及燈作藝人仍然在新政權下繼續(xù)展示著自己的手藝,因為這些巧奪天工的花燈、走馬燈,絕不可能是出自大西士兵之手。

元宵節(jié)在成都也稱燈節(jié),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王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于是滿城皆燈,大紅燈籠高高掛,那就必須要有賞燈的人。所以觀眾不可能只有張獻忠一個。

成都少城。美國地質學家張柏林1909年攝

明朝的成都過年,彩燈掛滿街頭,獅子龍燈竹馬全。尤其是元宵節(jié)這天晚上,成都城內華燈萬盞,熱鬧非凡,有詩云:“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燈照人。燈如火樹披銀花,星群燦爛到仙家?!边@是對成都元宵燈會最貼切的贊美。以前,成都的公館門口都要在過年期間高懸紅燈籠,初九開始就要上燈了。燈籠是方形的,用白油紙糊,外面套上紅綢紙,里面點上蠟燭。

明朝楊慎的《鷓鴣天·元宵后獨酌》:“千點寒梅曉角中,一番春信畫樓東。收燈庭院遲遲月,落索秋千翦翦風。魚雁杳,水云重,異鄉(xiāng)節(jié)序恨匆匆。當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边€有清朝李調元的《元宵》:“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翠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錦城年景竹枝詞》:“花燈大放鬧喧天,獅子龍燈竹馬全??催^錦城春不夜,愛人唯有采蓮船?!?/p>

有一首竹枝詞《春節(jié)游竹枝詞》描寫成都元宵猜燈謎的情況:“春燈迷子遞相猜,惹得過迂學子來。露下二更人影散,可憐燈下尚徘徊?!庇稳硕甲咄炅耍@些迂夫子還在猜,哎呀,這個燈謎出得是太精巧了,就是猜不出來……引人聯(lián)想的是,置身五光十色花燈下的張獻忠,是否也被搖曳的燈盞,勾起了一番值得銘記的回憶呢?!

元宵節(jié)這一時間節(jié)點,對于張獻忠難以忘懷。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元宵節(jié)之前,已進入西安的“闖王”李自成志得意滿、建國稱尊。此時,偏處湖南一隅的“大西王”張獻忠,則在長沙城內召開了一次名為“長沙決策”的重要會議。會議議題是,“八大王”從哪里來?應該到哪里去?

軍師汪兆麟畢竟是靠智慧吃飯的,建議非同凡響:明軍重兵沿長江兩岸防守,且武昌被明軍將領左良玉攻占,南京黃得功、劉良佐之部皆為勁敵。當下李自成正在北方與明軍將領孫傳庭激戰(zhàn),我軍不如趁此時機,效法武侯諸葛亮之策,奪取天府之國,至少也可像劉備一樣,三足鼎立,雄視天下。汪兆麟的提議,深得張獻忠首肯。但張獻忠迷信甚深,處于理智無法說服感情的心境,他決定占卜問鬼神。眾人屏聲靜氣,由神的二傳手汪兆麟進行占卜。他首先以下江南事進行占卜,不吉;繼以上西蜀事占卜,大吉。

汪軍師說:“人心固合天意也。請大王不要再懷疑了?!?/p>

鬼神冥冥,明崇禎十七年元宵節(jié)后的第二天,即正月十六,張獻忠率三十萬水陸大軍、木船萬余只,離開長沙,經荊州,對四川實施餓虎撲食。

……

大西國的安穩(wěn)日子并不是走馬燈,也不可能只是火樹銀花而不燒到自己的奇妙花燈?;实弁蝗话l(fā)現,映照在寬刃大刀上的燈火,一旦有血的加盟,似乎有一種驚心動魄的美。川北重鎮(zhèn)南充的元宵節(jié),情況就與成都完全相反。

南充至今有元宵節(jié)舉行蠐蟆(四川方言,指青蛙)節(jié)習俗,就起源于張獻忠。相傳張獻忠據守川北,遭官兵圍剿,死傷無數,血流成河,無數將卒死于五洞橋后山,常年戰(zhàn)亂,導致瘟疫橫流……百姓紛紛燒香拜佛,祈求趕走瘟疫,但無濟于事。后經云游道士點化,說是戰(zhàn)亂濁血,污染河水,觸犯河神,降下“蠐蟆瘟”禍害人間。于是百姓們紛紛組織起來,在農歷正月十四的晚上,吃罷團圓飯,扎蠐蟆燈就成了最重要的活動,家里有多少人就要做多少個,必須人手一個。有的從一大早開始,就動手自制蠐蟆燈。晚上他們高舉自制的蠐蟆燈,揮舞火把、抬著彩龍,敲鑼打鼓舉行隆重的儀式,祈求河神趕走蠐蟆瘟神。年復一年,這祈求幸福健康,拜祭河神的習俗一代代傳承下來。當地方圓數十里的鄉(xiāng)親舉著蠐蟆燈,唱著“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樣高……”的民謠,一起將蠐蟆送到河邊,祭奠酒神,送走瘟神,祈福平安。

這一習俗,應該是張獻忠下令而得到貫徹執(zhí)行的。

滔滔血海浮起了天地

在鑄造之外,張獻忠得隴望蜀,更希望洋人把他平時講述的“箴言”翻譯為西文,寄往在西方傳播,以揚其聰慧。洋人認為這是“諺語”,而且狂悖荒誕。他們不知道的是,中國自古有“語錄”傳統(tǒng),圣者之言,方為“語錄”。

張獻忠的這一番比熱烈擁抱地球儀還要狂悖的念頭,是依靠如下言論支撐的——

張獻忠說:“天造萬物為人,而人受造非為天。”

張獻忠又說:“造天之神,即造地之神也?!?/p>

張獻忠還隨口吟誦:“高山有青松,黃花生谷中。一日冰雹下,黃花不如松?!?/p>

……

張獻忠口述完畢,“請洋人速寄歐洲,使文人學士先睹為快?!弊⒁?,張獻忠使用了“請”字。這就是說,笛卡爾死于1650年,彌爾頓尚在奮力寫作史詩,如果真的把張獻忠的作品翻譯為西文,他們就是第一批西方讀者。再假設一下,如果當時有諾貝爾文學獎,說不定張獻忠依靠“語錄”與《天書》兩本著作,就將首開華人問鼎之先河。

熱衷于天文研究與發(fā)表作品的大西皇帝,畢竟不是意氣書生。突然之間,張獻忠虎目圓睜。

“臉,突然就黃了。”

他怒不可遏,七竅生煙,人神皆不能當。簇新的宮殿開始搖晃。受到戰(zhàn)事不利消息影響,皇帝憤怒指出:兩個洋人均為奸細。

他們是誰的奸細?李自成的?還是清軍的?或是明軍的呢?

張皇帝目光如炬:“借傳教為名,暗行其私意,偵探中國底蘊,報知外國?!?/p>

這就是說,張獻忠提出了“國際間諜”的嚴重問題。這的確體現出張獻忠的國際視野,非同尋常。兩個洋人雙股戰(zhàn)戰(zhàn),叩頭作揖,毫無效果。最后沉默了,只得聽天由命。突然間,皇帝又和顏悅色,一派風和日麗,伸出巨手扶他們起身。

張獻忠的岳父,根據傳教士轉述,原是南京的一個老儒生,他從洋人處得到一本利瑪竇所著的《畸人十篇》后,一讀狂喜,再三索書,他們又把《天學實義》給了他,也是利瑪竇所著。張獻忠岳父一讀再讀,竟然產生了皈依之心。但張獻忠耳聽八面,知道洋人竟然還藏匿了自己不知道的“天書”,疑心大起,“鋤奸”的神經立刻繃緊了。他以為司鐸尚有天文、算學諸書匿而未獻出,遂命令將各書悉數交出,以便檢閱。張獻忠檢閱各書,其中見有巨書一冊,書之第一篇有二赤身兒童像,童背有二羽翼,如天神模樣。就問:這是為何?

1885年山東青州英浸會重刊利瑪竇撰《畸人十篇》

洋人回答:“此乃西國風氣使然,凡學問之書多用圖畫,以醒眉目。獻忠見之,即詢其故。司鐸答以此書所言各事均以圖畫詳明,使人易為理會云云。”

張獻忠聞之,狂吼云:“真正野蠻!”言完,又索要天文書。

“野蠻”一詞出自黃虎之口,足見他良知未泯。歷史就是如此妙不可言。

他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屠殺四川人?張獻忠對洋人講述了一番至理名言,也可以收入《天書》:“四川人民未知天命,為天所棄。因天前生孔圣宣傳圣道,早知川人弗從,故生孔圣于東省。而東省人民愛圣人、遵圣道,而川人反是。故天厭之,并屢降災殃以罰之。今遣我為天子,剿滅此民,以懲其違天之罪。又遣爾等司鐸航海東來,到此四川傳揚圣道,力挽人心,而人民亦弗之聽。若輩之罪,擢發(fā)難數,故天震怒,遣我天子以罰之?!?span >(古洛東著《圣教入川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34頁)

這是一番絕對虛構不了的話,恰在于其滔滔雄辯的殺人邏輯。替天行道,吊罪伐惡。反過來看,張獻忠堅持認為,自己與孔圣人是“同一個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

某一天,張獻忠正在對科考學子大開殺戒之際,成都一共有3座文廟,其中一文廟突然起火。張獻忠感到疑慮,就問左丞相汪兆麟:“孔圣人是不是不愿意咱們殺這些讀書人哪?”

汪兆麟是一踩九頭翹之輩:“不!這是孔圣人告訴我們,四川的文運走到盡頭了?!?/p>

張獻忠哦哦幾聲,撫掌大笑,看來真理在大西一邊的。

張獻忠曾經繳獲有一面寶鏡,名曰“千里鏡”。他仰視天象,俯察四方,常用千里鏡予以照射。大西國官員對此寶鏡的威力深信不疑:“能聞此異事者乃有福之人,而未能聞者乃無福人也?!蔽夜烙?,張獻忠應該也使用千里鏡“獨照”過兩個洋人,顯然,他的“X光”設備透射出了“赤膽忠心”,否則,洋人早早就被拉去喂皇宮里的獒犬了。

張獻忠對各類天文書具有一種病態(tài)的癡迷,尤其是湯若望的著作,大西皇帝起早貪黑誦讀不已。

大順三年(1646年)七月,為了北上陜西抗擊南下的清軍,張獻忠決定放棄成都,“盡殺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撲殺之”。他對孫可望說:“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為人所擒,汝終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統(tǒng),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大西軍兵分四路,并命令四位義子將軍,各率兵十余萬人馬向川北進發(fā)?!卑嗽铝眨瑥埆I忠率部離開了化作焦土的成都。由于沉重物件無法帶走,他下令把皇宮里存立的開明時期雕刻的石犀等掀翻下埋。我估計,那兩個紅銅天文儀器也一并埋入了地下。

大西軍經廣漢、金堂、什邡、綿竹抵達順慶,人馬輜重,綿延數十里。農歷九月七日在南充軍營駐扎下來之后,這一帶尚有明朝殘余部隊,張獻忠指揮大軍橫掃蕩滌明將雄應瑞、馮友慶和知府史覲震的部隊,九日正式占領順慶。大西軍60萬兵馬在此停留24天,于十月三日開始移居西充縣之南的金山堡。金山堡又名金山鋪,即現在西充縣金山鄉(xiāng),當時此地為順慶通往西充縣的一個驛站。

金山鋪的鳳凰山一線旌旗遮空,營壘隨山勢而綿延,木城、戰(zhàn)壕逐一安排妥當,戰(zhàn)船也開始伐木制造,海拔不高的鳳凰山成為大西軍的大本營。稍事安穩(wěn),張獻忠似乎并沒有如史家們所鼓吹的那樣,全力準備“抗清”。他念念不忘的是大西宮廷中的天象儀等,思念就是最大的心魔。他實在忍不住了,鑒于地球儀、日晷等一并制造費時費力,他必須具備鑒別主次的辯證法。他下令:“勞役二位司鐸,令造天球儀一具,與前日在成都宮中所造稍為較小,凡各經星部位須按次排列,趕急造作,不分晝夜,不得有誤?!便~材、制造設備、人工,一時間就調度妥當。在我看來,天象儀的重要性之所以超越了一切,是張獻忠急于從中窺視自己的劫數與宿命,一旦窺破天機,就可以找到破解之道。畢竟,狡黠的黃虎,已經多次成功執(zhí)行頓開枷鎖走蛟龍。

但這一次“出川抗清”,他似乎有了非常詭異的預感。

插圖選自德國耶穌會學者基歇爾的《中國圖說》,《中國圖說》是推動歐洲“中國熱”的最重要、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位于北京王府井的天主堂,即東堂,又名圣若瑟堂

兩位傳教士采取的辦法是,一人在帳篷里讀經,一人去作坊鑄造趕工,輪流工作。好不容易趕制出來,張獻忠叫來了一位中土的堪輿先生,他以老江湖的眼光,嚴厲審視這一作品。堪輿先生必須顯示自己的門道與精湛法力,他指出,這個天象儀制作完全不對路,甚至沒有顯示太陽赤道,這是故意淆亂國家大運所為。天象儀預示著大西朗朗國運,而大西國眼下出現這么多亂子,顯然是這兩個洋人預以加害昌盛國運吶……張獻忠一聽,怒不可遏,吼聲如雷,但顯然已經不能聲震屋瓦,至多是聲撼帳篷。他終于認定,洋人故意胡亂制作,鬧亂國運,犯此滔天大罪,不唯害國,且害己身。判決:將兩個洋司鐸處以極刑。回到殺人上,他的思維是嚴密的,考慮的是如下幾道身體工藝:時而欲活剮司鐸;時而欲鞭死司鐸;或以炮烙全身,不使流血出外;或以毒刑致死,以致肉盡骨銷……洋人呆在巨大的恐懼里,雙股戰(zhàn)戰(zhàn),閃電雷霆加身,氣都不敢出了。

但張獻忠大喊:“且慢。姑且留下爾等狗命?!?/p>

我估計,張獻忠還是看在天象儀、地球儀的分上,也許他真希望大西軍占領西半球,重振河山之際,再讓兩個洋人國師來制造他心儀的寶貝。

這些事情,一直到二位司鐸隨軍到達西充縣大營也未消散?;实哿疃司妥≡讷I忠鳳凰山的老營(司令部)附近,說是以便“顧問”,實是監(jiān)督。這是因為二司鐸從成都開始就在上層人物中發(fā)展信徒,張獻忠的老岳丈及其夫人,勸化了全家老幼32人悉奉圣教,還有些宮女和軍官等數十人領洗入教。人在困境里,很容易回憶起鮮衣怒馬時候忽略的細節(jié),現在一旦回想起來,張獻忠陡生疑心。他的老營附近天天殺人,二司鐸“飽受驚惶,坐臥不安”,決定上書陳情,請求讓他們離開部隊,返回澳門?!矮I忠閱書,疑為諷己”,他決定找一個出氣筒。他認定這些上書之舉,出自仆人之計和老岳丈支持,下令將其岳丈還有川籍仆人6名一起逮捕處死,只留下澳門人安當未殺,但須受鞭刑一百……由此足見張獻忠的心智蛻變。極度焦慮,轉為出離的滔滔憤怒,憤怒的趾爪撕扯自己,到了不堪承受之痛的程度,他必然要把這劇痛,轉移到他人身上。一句話,皇帝要瀉火,眾人必須為之排憂解難。性命,就成為最為直接的靶子。

北斗七星

佛說北斗七星延命經

農歷十一月十五日,張獻忠舉行大朝儀式,他對雙股戰(zhàn)戰(zhàn)的軍士們朗聲宣布:“自十七日起,朕一人也不殺了。爾等要團結一直向前看,赤心報國,勿懷二心,相互猜忌。”

到底是誰在猜忌?他真的金盆洗手了嗎?

鳳凰山的鑄造工坊里爐火熊熊,換人不熄火。很顯然,兩位洋人國師的主要職責是在此鑄造天象儀與地球儀。但張獻忠還有一些金屬嗜好,另外的工匠們也鑄造了一批精美銅器?,F在藏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兩面銅鏡,銅鏡的鈕上清楚地鑄有“大順三年孟秋月造”八字楷書銘文,據此,這兩面銅鏡的鑄造時間完全可以確定。大順三年為1646年,孟秋月即夏歷七月(公歷9月)。同年冬月末張獻忠即猝然被殺身亡,這兩面銅鏡是據張獻忠死亡之前3個月所鑄。而類似的銅鏡,在國內其他地方也有發(fā)現。

這一銅鏡也暗示我們,張獻忠顯然在天象里得到了一些對他緊迫性的緩解暗示,他并不以為大西氣數已盡,不然,鑄造這些銅鏡來干什么?

《老子》有箴言:“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惫畔ED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過:“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边@個道理,曾讀中外典籍的張獻忠,應該懂吧。

時間過得特別慢,就像被粘接弓胎的牛膠黏著了。

1647年1月2日清晨。

這一切,距離滿族人的彎弓彈射而出的利箭,像歸巢的雨燕那樣飛撲皇帝胸口,僅有幾個時辰了。他是活到死、學到死的榜樣。

好了,列位看官,我們就讓那一支利箭,多飛一會兒吧。

關于老虎的喻體與本體

《圣教入川記》絕非是關于張獻忠言行的“偽經”。其一言一行,鑄就了一根屹立中土語境的“謗木”;一本書注定不會把大西皇帝釘上十字架,只能是恥辱柱。

本書里有三處涉及老虎。

“黃虎”是屢屢出現的詞語,大西王張獻忠也。黃虎是他的本體,抑或喻體?或者我們承認,他可能才是合二為一的典范。

而率軍南下征伐大西國的肅武親王豪格,全名愛新覺羅·豪格,生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作為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驍勇善戰(zhàn),可謂虎父無犬子。豪格在滿語里有“耳垂”的意思,朝鮮人又尊稱他為“虎口”或“虎口王”,這一尊稱伴隨豪格的征途一路播撒。豪格率清軍進入四川后,“黃虎”終于落入了“虎口”,成為一種絕大的歷史巧合。

“皇城”是明蜀王朱椿的王府,中軸線上,自南向北的建筑是:正門端禮門、龍門、明遠樓、石牌坊、致公堂、清白堂、文昌宮和后子門。美國人那愛德攝

《圣教入川記》里斜插一筆,黃虎被一箭貫胸、大西軍四散而逃之后,在兩位傳教士隨豪格部隊抵達西安府之后的記載里,提到了著名的西安司鐸方德望,某次畏艱難翻越大嶺去傳播福音,但有老虎縱橫山嶺。沒有武松的哨棒與膽略,方德望決定以滔滔雄辯征服老虎。

走到頂上,一群老虎來了。司鐸向老虎說:“你們害人性命,實在不好,如今我靠全能天主的名字,命你們以后不再害人了。”老虎聽得這話,立刻走了。從此以后,那個山上再沒有老虎為患。(古洛東著《圣教入川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60頁)

與虎謀皮,與虎促膝對談,這樣的話語水準,臻于全能之神感天動地,完全達到了“活死人、肉白骨”之境。如果方德望是對“黃虎”說出這一番宏論,結果會如何呢?!這一推論,引我浮想……

1648年,安文思、利類思二神父歷經劫難回到京城以后,一場反對湯若望的風暴就在耶穌會內刮起,這場風暴直到湯若望逝世后才趨于平息。一波暫平一波又起,湯若望的追隨者南懷仁又遭到了猛烈攻擊。這場風暴的主要制造者就是安文思神父。

安文思與湯若望的矛盾起源于兩點:一是湯若望曾經指責安、利二神父不應該在張獻忠屬下當官;二是安文思認為湯若望在北京對于營救他們二人沒有盡力。關于第一點,根據鄧恩(George H.Dunne)公布的資料:“(湯若望)第一次得知,利類思和安文思因為曾經在張獻忠政權里做過官,而被視為是強盜和反叛者,這類人通常是要被處死的……湯若望將這些事實報告給傅凡際(當時中國傳教區(qū)北方傳教會長),他以他坦率的個性清楚地表達了他的觀點,即利類思、安文思的行為是愚蠢的,一旦落到暴君手中,他們應該寧死也不接受官職?!?/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