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抉擇我做主:敢于沖撞命運的才是強者
“如果不是這件事,我不會走現在這條路。如果他在,也不會同意我來珠海?!?/p>
——董明珠
真正成功的人生是不受命運擺布的人生。危機當頭能調動清晰靈敏的思維和決策力;機遇面前,能抵住安居樂業(yè)的誘惑,迎面接受新的挑戰(zhàn)和事業(yè)制高點;面對他人的質疑,能用堅定而強大的內心承擔起現實。
丈夫病逝,幸福生活何以為繼?
1954年,在六朝古都南京這個有著濃厚文化底蘊、才子佳人輩出的城市,一戶姓董的普通人家里,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呱呱墜地了。雖然家里已經有了6個孩子,但小女孩的出生還是為這個家庭帶來了歡樂,她被父母視若珍寶,也被哥哥姐姐寵愛,父母為其取名“明珠”。
在父母及哥哥姐姐的呵護和疼愛中長大的董明珠,沒有絲毫驕嬌之氣,從小就乖巧懂事的她,有著江南女孩特有的溫婉氣質。
從小到大,董明珠都很讓父母和老師省心,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在她的操行評語上,老師寫著“性格內向、愛幫助人”。
平時的董明珠總是面帶微笑,別人說什么她都會耐心傾聽,不管誰需要她幫忙,只要能做到的,她總是沒有二話地答應。
殊不知,這種溫順只是董明珠展現在別人面前的樣子,她的內心深處更多地吸收了南京城的陽剛之氣,性格堅強而有韌勁,這種和她外表極不相稱的“倔強”在她上了高中以后才慢慢表現出來。
“沒有我做不到的事!”“不!這樣做是不對的!”……
當這些強硬的字眼替代了“好啊”“可以”“行”等字眼,并頻頻從董明珠嘴里說出來的時候,她已經長大了。她有個夢想,這個夢想和同齡很多漂亮女孩想做“演員”“歌唱家”不同,就是當老師或者軍人。
有一次她將自己的夢想悄悄說給最好的朋友時,朋友不相信地瞪著眼睛,看著身材柔弱、長相秀氣的她說:“當老師?吃粉筆灰有什么好的?還有參軍,天天訓練累死了,還只能穿寬肥的軍裝,難看死了。你唱歌唱得那么好,應該去當歌唱家!”
董明珠搖搖頭說:“做老師多好呀,可以在講臺上給學生們講課,能幫助學生們解決不懂的難題,教書育人,太偉大了;還有當軍人,穿上軍裝多威武呀,怎么能說穿軍裝難看呢?而且當軍人還能保家衛(wèi)國,多了不起?。 ?/p>
董明珠說這番話的時候眼神熠熠發(fā)光。在她的眼里,沒有什么職業(yè)比老師和軍人更崇高、更無私的了。
不過,理想和現實總會有差距,董明珠沒有當成老師,也沒能去參軍當一名軍人,她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現在想來,如果董明珠以前的理想實現了,那么我們的國家是不是就會缺少一位商界精英呢?格力電器如果沒有董明珠,是不是還會像現在這樣成為國際知名企業(yè)呢?中國少了位優(yōu)秀女教師、女軍人,卻多了一位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一切好像都有定數。
上天似乎格外寵愛董明珠,從出生到上大學,她一直都順風順水,沒有波折。
1975年7月,她從安徽省蕪湖干部教育學院統(tǒng)計學專業(yè)畢業(yè),沒費多少周折,她便被分到了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
工作不久,她戀愛了,經過“你儂我儂”的戀愛期后,她進入了婚姻的殿堂,丈夫的寵愛、家庭的幸福讓她好像生活在蜜罐里,舒適安逸且甜蜜。
董明珠是個好妻子,她將做家務和做飯當成一種享受。每天一下班她便興沖沖地去買菜、做飯,不讓丈夫插手,然后看著丈夫大口大口地吃著她做的飯,一臉幸福。
幾年后,28歲的董明珠和丈夫幸福的二人世界里多了他們的愛情結晶——兒子東東。東東的出生讓董明珠和丈夫的感情更好了,一家三口過著快樂的日子。
董明珠以為她的幸福日子會一直延續(xù)下去。也許是上天嫉妒董明珠過得太幸福美滿,要從她的人生里奪走一些什么。在東東兩歲的時候,丈夫生了一場病,撒手而去。
丈夫、她、兒子,原本支撐幸福的三點失去了一點,幸福一下子坍塌了,那時候的董明珠不過30歲。
沒有了丈夫的寵愛,幼小的兒子還需要照顧。董明珠沒有時間去悲傷,只能咬緊牙關,將失去愛人的痛苦和淚水往肚子里咽,她知道,她必須堅強。
董明珠內心深處的堅韌好像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了,她獨自帶著兒子,風風火火地過起了艱難的日子,只盼著兒子快快長大。
在忙碌和艱辛中,一晃6年過去了,兒子東東已經8歲了。此時的董明珠回顧起自己36年來的日日夜夜。拋開她和丈夫、兒子在一起生活時的幸福,這樣的生活是否太過平淡?兒子長大后也會有自己的生活,那么自己老了甚至死后,留給世間的又是什么呢?
什么也沒有!那么,自己的人生價值又是什么?好像也沒有。
單位——家,家——單位,這種簡單的兩點一線的生活難道要過一輩子嗎?董明珠不甘心,她不甘心過這么平淡甚至有些平庸的生活,她要出去闖蕩!
去哪兒呢?董明珠突然想到了廣東。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南下打工潮盛行的時候。董明珠決定將兒子暫時交給父母,讓他們幫著照看孩子,自己則辭掉現在的工作,南下打工。
董明珠的決定遭到了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反對,他們覺得她瘋了,一個年近中年的女人竟然要拋下8歲的兒子,辭去穩(wěn)定的工作,非要去做打工仔,去陌生的地方闖蕩,簡直不可思議。
父母和哥哥姐姐輪流做她的思想工作,母親甚至抹著眼淚說:“你這么走了,你的兒子怎么辦?他兩歲就失去了爸爸,你現在又要讓他失去媽媽,他才8歲,你忍心嗎?”
董明珠的心里也不好受,她一抹眼淚,眼神堅定地說:“他不會失去媽媽,永遠都不會!我們只是暫時分開,等我在那邊穩(wěn)定下來,我會接他過去的!”
誰也不能說服董明珠。這時候父母和哥哥姐姐才發(fā)現,他們心里那個溫順柔弱的小女孩已經不在了。他們想不明白,董明珠剛烈的性格來自于哪里。按理說像董明珠這樣的江南女子大多習慣于過安分守己的日子,闖蕩江湖是男人的事。
有著姣好面容、舒適工作的董明珠,完全可以重新再找個愛她的男人,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她為什么要去折騰呢?
可董明珠就是董明珠,她不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她需要的不僅是衣食無憂。在她的內心深處,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和男人女人的性別沒有關系,男人能去闖蕩,女人同樣也可以,她要去尋找自己的夢想。
凡是決定了的事,董明珠是不會改的。父母和家人磨破了嘴皮,她依然執(zhí)意辭職南下。見說服不了她,父母和哥哥姐姐只好依了她。
于是,36歲的董明珠辭去了工作,告別了年老的父母和幼小的兒子,進入了南下的打工潮中。
“和大多數女性不一樣,我從小就有做一點事業(yè)的追求!”這是若干年后,董明珠對決絕辭職、執(zhí)意南下打工的解釋。
不甘平庸,投入南下打工潮
“火車喲,汽笛響,小妹妹送情哥去南方。”這首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傳遍了大江南北的歌,成為那個時代的符號,也是那個時代的特殊寫照。
那是一個新觀念、新思想不斷涌現并異常活躍的時代。自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南方“畫了一個圈”后,“春天的故事”便響徹全國,浩浩蕩蕩的打工潮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無數人懷揣著夢想和激情,告別家人,背上行囊,踏上了南下的列車。
廣東成了很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向往的地方,他們響應著“東西南北中,發(fā)財到廣東”的口號,向南方蜂擁而去,向那個奮斗與欲望交織的地方涌去。
在那里能不能實現夢想?沒有人知道,但那里卻是夢想開始的地方。在這股“尋夢”的人潮中,也有了董明珠的身影。
36歲的董明珠,過了30年的平靜日子。30年里,她是乖巧可愛的女兒、溫柔賢惠的妻子、善良能干的媽媽……直到30歲那年,她經歷了丈夫的去世,她的人生從30歲發(fā)生了改變。
在艱辛和孤獨中獨自撫養(yǎng)兒子6年后,她要去南方尋找她的夢,那個夢是什么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她必須去尋找。因此,她背上行囊,不讓任何人送行,就這樣離開了家。帶著對兒子和父母的深深不舍,進入了擁擠的火車站。
那時的火車站,凡是通往廣東方向的候車室都是人山人海,站著的、坐著的、躺著的……全是人。
在大喇叭吆喝著去廣州的人開始檢票時,候車室里呼啦一聲,四面八方的人全都涌了上去。董明珠也是乘坐這趟列車的,稀里糊涂地被人浪卷進了檢票口,擠上了火車。
車廂里擁擠不堪,腥臭、汗臭味令人窒息。董明珠在人縫中穿行,尋找著自己的座位,直到擠出一身汗她才坐了下來。
車廂里站著的人比坐著的還多,他們說著各種各樣的方言,每個人的臉上似乎都流露著期待與迷茫的復雜表情。
夾雜在這群年輕面孔中的董明珠顯得格格不入,但與他們相同的是對未來的期待與迷茫。她不知道破釜沉舟的想法會為她帶來什么,但她知道,無論怎樣她都要去努力,努力面對一切變化,尋找夢想并實現它,給自己和兒子創(chuàng)造一份不一樣的未來。
晚飯時間到了,火車還在不知疲倦地行駛著,擁擠的車廂里彌漫著各種氣味,站著、坐著的人全都拿出了食物:方便面、煮雞蛋、餅干、面包、蔥油餅……
看著大家大聲說話、大口吃東西時那種什么都不顧忌的樣子,董明珠的肚子雖然也餓得咕咕叫,但她卻沒有動,只是雙手托腮,看著窗外。
包里也有父母為她準備的食物,但她卻沒有拿出來吃,她不愿意讓自己不顧形象地吃東西,只為飽腹。不管身處什么環(huán)境,即使再糟糕的環(huán)境,她都不能讓自己失去優(yōu)雅,這就是董明珠的生活態(tài)度。
夜深了,面前是東倒西歪、流著哈喇子、打著呼嚕的人,董明珠依然托著腮看著漆黑的車窗外,聽著列車行駛在鐵軌上發(fā)出咣當咣當的聲響,董明珠的心里泛起了酸意,她想她的父母、哥哥姐姐,尤其是她8歲的兒子。
此時的兒子一定睡著了吧!不,他一定在找媽媽!
一想到在她離開時8歲兒子那撕心裂肺的哭聲,董明珠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心也一陣陣地抽搐著。
“兒子,對不起!”她喃喃說完,又一抹眼淚,對自己說,“董明珠!你不能流淚!既然已經走出了這一步,怎么都要堅持下去!”
在火車上過的第一夜,即使周圍人睡得呼嚕喧天,董明珠依然睜著大大的眼睛看著窗外,尋找窗外那黑暗中忽閃而過的一點點亮光……此刻的她,是那么的單薄、孤獨、無助和茫然。
列車是在晚上到達廣州的。
隨著擁擠的人流,董明珠走出了火車站,站在廣州的高樓大廈下,仰頭看著璀璨的燈光與星月爭輝,董明珠深深吸了一口氣。她知道,自己已經離開了熟悉的出生地南京,來到了陌生的城市。
“偌大的城市,到底哪里才有我的夢想?我的夢想又是什么?”董明珠輕聲地問自己,問夜空。
轉戰(zhàn)珠海,“菜鳥”立志賣空調
董明珠南下的目的地是深圳。
20世紀90年代初,深圳那條筆直的深南大道上總是人滿為患,堵車現象也十分嚴重。20公里的深南路兩邊荊棘叢生,荒涼中零零落落地散落著正在修建的樓房。
坐在公交車上從深南大道路過的時候,除了看到正在修建的樓房,還能看到路旁綠油油的菜地和菜農用竹架搭起的簡易房子,有些是石棉瓦搭的,有些則是油氈紙搭的,一塊塊材料和毛坯矗立在那里,觸目驚心。
一切都顯得那么空曠遼闊,一切又都表現出百業(yè)待興的樣子。
“輕踏著尋夢的腳步,徘徊在他鄉(xiāng)燈火闌珊處……”這是所有滿懷激情的年輕人踏進深圳時的第一個感觸,董明珠也不例外。
在南京坐慣了辦公室、習慣了悠閑工作的董明珠突然面對這個走路都要小跑的城市,除了有一絲不適應之外,更多的是新奇和激動。當然,初到深圳,她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工作,要先找一份可以謀生的工作,可找什么工作好呢?
董明珠去了人才市場。不過,當她看到密密麻麻的求職者時便再次震驚了。僧多粥少是當時的求職現狀,只有安徽省蕪湖干部教育學院統(tǒng)計學文憑的她想找一份在南京時那樣的工作根本不可能,當然,那也不是董明珠想要的工作。
董明珠不怕苦,也不怕涉足其他行業(yè),因此,她應聘到了一家化工廠,在寫字樓里做了一名行政人員。
深圳是特區(qū),來到深圳才知道,特區(qū)的生活節(jié)奏原來那么快,這種快節(jié)奏、高強度的工作環(huán)境讓董明珠思念兒子和父母的心情有所緩解,或者說,為了減輕自己對兒子及父母的思念,董明珠拼命地工作著。
然而,在深圳工作幾個月后,董明珠對上班接聽電話、收發(fā)文件的單調工作感到乏味了,總覺得缺少點什么。這樣的生活好像也不是她想要的,太機械、太沒有挑戰(zhàn)了。
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她也不知道。與此同時,深圳這座正高速發(fā)展、由各地涌來的各種人形成的城市繁華、浮躁又忙亂,缺少暖意,這讓董明珠有些不適。
幾個月后,董明珠去珠??匆粋€女性朋友,一到珠海她便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那里既不像深圳那么“匆忙”,也不像南京那么“懶散”,生活節(jié)奏恰到好處。
“我要來這里找工作!”董明珠一見朋友就說。
朋友很驚訝,說深圳那么繁華,你已經在那里找到工作了,為什么還要來珠海?她還正想著去深圳發(fā)展呢。董明珠笑笑說,她預感到珠海以后的發(fā)展一定不會比深圳差。
朋友不相信,因為當時深圳、東莞、佛山等城市的工業(yè)化發(fā)展如火如荼,現代化廠房和高樓大廈取代了昔日的農田和舊平房,它們從漁村變成城市的時候,珠海還停滯不前,只有幾個鎮(zhèn)在啟動工業(yè)化發(fā)展。
“不管怎樣,我喜歡這里。我喜歡和一個地方一起成長,更何況這里讓我有種家的感覺,不像深圳那么浮躁!”董明珠說。
就像她決定辭職南下一樣,董明珠看準了珠海這座城市后便辭去了深圳的工作,然后到珠海找工作。這次,她沒有找坐辦公室的工作,而是找了一份最能考驗人的“業(yè)務員”工作,她希望鍛煉自己,從最底層做起。
“你瘋了!賣空調?你會賣空調嗎?你知道業(yè)務員是怎么做業(yè)務的嗎?你知道做業(yè)務有多辛苦嗎?再說,用空調的人有多少你知道嗎?你怎么去推銷空調?你要推銷給誰?你在珠海有親戚嗎?有朋友嗎?有關系嗎?”朋友把眼睛瞪得圓圓的,噼里啪啦地說了一通,覺得董明珠的腦子出了問題。
“我想試試!雖然我沒有做過,但我覺得我可以!雖然我在這里沒有關系和人脈,但我可以建立關系和人脈?!倍髦槊鎸Σ豢深A知的未來表現得非常鎮(zhèn)定,她淡淡說完后便不再聽朋友說什么了,而是開始了解她應聘的這家工廠。
這家工廠叫海利空調廠,就是格力電器的前身。那時候的海利(格力)沒有核心技術,并不生產空調,只能進行一些空調組裝。
董明珠在選擇進入這家空調廠的時候壓根兒就沒想到,這家投產時間不長、年產量只有2萬臺空調的國營空調廠,最終成就了她;她也沒有想到,她一進海利(格力)竟然會是一輩子;她更沒有想到,海利(格力)就是她尋找的、成就她夢想的地方……
那時的海利空調廠不僅規(guī)模小,而且名不見經傳,年銷售額只有2000萬~3000萬元,全公司只有20名業(yè)務員。業(yè)務員的薪酬只有賣掉空調后才會有,100萬元銷售額可以提成兩萬元,這兩萬元里除了工資還包括差旅費、應酬費等。
這是一份有風險、沒保障的工作,因為賣不出空調就沒有薪水。因此,海利空調廠的業(yè)務員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怎么才能把空調賣出去。
這樣的企業(yè),這樣的產品,想要賣出空調談何容易?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空調用戶多集中在機關、工礦企業(yè)和醫(yī)療衛(wèi)生、教科文單位……對于珠海這類單位,董明珠完全是一摸黑,不僅不知道門開在哪兒,甚至連本地人說話都聽不懂。
那時候不要說家用空調,就是金融保險、郵電等行業(yè)也很少用空調,普通人夏天更多用的是電扇,昂貴的空調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董明珠當時之所以要去做空調銷售員,除了想鍛煉自己、做自己從沒做過的行業(yè)外,還因為敏銳的市場嗅覺讓她覺得,空調產業(yè)的前景非常好。
董明珠喜歡看書、看報紙,了解各類時事新聞。她意識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會不斷地提高,而且從一些資料上她了解到,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地球的溫度每年都在上升……由此想見,未來人們對空調的需求會增大,空調進入尋常百姓家是遲早的事。
出于對產品和市場前景的了解,董明珠對銷售空調有足夠的信心,雖然沒做過銷售員,雖然珠海對她來說是個陌生的城市,但她不害怕,因為她對自己有信心。
“別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別人不能做到的,我相信,通過我的努力,我也一定能做到!”
這就是36歲初涉空調銷售行業(yè),有著“無知者無畏”精神的董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