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喜歡翻閱地圖的學生時代

冰川之父:施雅風傳 作者:李伶伶 著


第一章 喜歡翻閱地圖的學生時代

一年暑假,只有十來歲的施雅風在院子里和表哥乘涼聊天。表哥比他多讀了幾年書,有些自得地考問他當時的中國所有鐵路起訖地點。幾乎不假思索,自上海經(jīng)江灣到吳淞的淞滬鐵路,起于哈爾濱終于大連的南滿鐵路,以及濟南到青島的膠濟鐵路等等,他逐一報出,無一錯漏。略通地理知識的表哥愣了,也驚著了一旁的大人們。

雖然并不能因此將施雅風日后的職業(yè)選擇完全歸于天賦,但不可否認,自小對地理知識的敏感的確讓他比同齡人更快地找到了學習方向而明確了人生目標。也巧,他入高等小學時正值“九·一八”事變,中國版圖的變化牽動著國人的心,加重了他對地理的偏好。其間,陳倬云、何簣庵老師的地理啟蒙尤為重要。

1、長兄施成熙:人生楷模

施雅風說他受長兄施成熙的影響很大?!坝绊憽辈粌H僅在于哥哥人生的成功,更在于向成功攀登過程中的努力與堅持以及個人奮斗。

位于江蘇省海門市新河鎮(zhèn)(今樹勛鎮(zhèn))的施家世代為農。年長施雅風九歲的哥哥施成熙是施家家族第一個跳出農門闖入高等學府的大學生,當然也就成為施家的驕傲。

1937年施雅風(左一)與母親和哥哥的合影

對于樹勛鎮(zhèn)施家歷史,施雅風有所耳聞,但只略知一二,直到2000年他參與編寫《海門樹勛鄉(xiāng)施氏家族通訊》和《江蘇海門樹勛鄉(xiāng)施臣祿公支系家譜初稿》時才算真正弄清楚。施臣祿是施雅風高祖父,原籍江蘇句容,因戰(zhàn)亂和旱災不得不攜家?guī)Э谶w居上海崇明,最終在海門定居下來。

不能不說施雅風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有遺傳因素。海門是經(jīng)長江沖刷泥沙淤積而成的沙洲,土壤沙性重,不宜種水稻,只能在冬季種小麥、夏季種豆子和棉花,這都不足以維持生計。高祖父施臣祿遷居此地后,以務農為主也兼行醫(yī)。因為苛捐雜稅沉重,農民的日子不好過。粗通文墨的施臣祿寫了狀子,讓大兒子步行去京城告御狀。這個狀告得大膽,卻令人意外地告贏了,海門一帶的捐稅在朝廷的干預下減輕了不少。膽子大,不懼權貴,敢說真話,高祖的這些品質都被施雅風繼承了。這是他革命精神、奮斗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基石。

施雅風的祖父是個鄉(xiāng)村醫(yī)生,七十多歲白胡子飄飄仍然經(jīng)常推著獨輪車出門看診,很受四鄉(xiāng)八鄰的村民尊重。他與妻子育有九個子女,七兒兩女,老三叫施登清,也就是施雅風的父親。盡管施家世代為農,但從高祖開始很注重子女讀書。祖父曾希望長子讀書脫農,很可惜他沒有讀出來。愿望常常與現(xiàn)實相距甚遠。因為孩子多,務農行醫(yī)收入有限,施雅風的父親和叔伯都沒能如父親所愿,不得不繼續(xù)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生活。

看得出來,施家雖然世代務農,從高祖到祖父都不太有能力培養(yǎng)孩子讀書,但畢竟在務農同時又兼行醫(yī),生活尚不至于貧困潦倒。沒有債權,當然也沒有債務。每到年節(jié),村上貧家都會擁進討債的人,施家既不需要上別人家催債,也不會被他人討債,日子倒也閑適安穩(wěn),甚至在施登清成親分家時,還能分得八畝地和兩間半瓦蘆葦墻的房子。

有地有房,日子就能過了,只不過在施登清看來,光能過日子還不夠,還得讓孩子進學堂?!斑M學堂”的念頭固然來自于父親,也與現(xiàn)實遭遇有關。盡管忠厚老實,也樂于幫助鄉(xiāng)鄰,施登清很受村民愛戴,但免不了還是會被欺負。他明白,只有自立自強才不會被欺負,而自立自強的先決條件是有知識有文化。

另一方面,他妻子的娘家是有文化的。施雅風的母親劉佩璜也是海門人,出生在大洪鎮(zhèn),父親是秀才,哥哥是拔貢。書香門第的劉家在那一帶頗有名氣。劉佩璜是劉家最小的女兒,雖身為女兒家不能入學堂,但也識得一些字,更明事理。培養(yǎng)孩子讀書,是施登清、劉佩璜夫妻的共同心愿。

進學堂必須得有錢,于是施登清一門心思多掙錢。雖然他不會行醫(yī)只能種地,但他的頭腦很靈活,除了按常規(guī)種植小麥、豆子、棉花外,他還大膽嘗試種菜,蔬菜、大蒜,他都種。別人家種就種了,他卻把種地當作一門技術活加以鉆研,種得就比別人好,收成也就比別人高;收成高,便有節(jié)余。他留下自家吃的,將多余的糧食和蔬菜挑到鎮(zhèn)上去賣。與此同時,施雅風一向勤勞的母親和待字閨中的姐姐一有空就紡紗織布。漸漸地,家里就有了閑錢,長子施成熙入學了,小兒子施雅風也能讀書了。

施登清無疑是聰明的。施成熙和施雅風遺傳了父親的聰明,也繼承了母親的勤勞。

施成熙一口氣讀到高中。他是想繼續(xù)讀大學的,但弟弟施雅風也長大了,也要入學,家里負擔不起。從江蘇省立南通中學畢業(yè)后,他考入江蘇省測量人員養(yǎng)成所,從事土地測量工作,每個月有30塊錢的收入。施雅風還記得當時的哥哥穿著呢子制服的樣子,“很神氣”的印象一直留在他的記憶里。

用自己的勞動所得,施成熙重入學校,考入杭州之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畢業(yè)后,他先在國立同濟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教書,后轉到江蘇省建設廳任助理工程師。又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他再次進入學校。這次,他遠渡重洋,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系學習了一年并取得碩士學位?;貒?,他先在水利部門任職,后來在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之江大學土木系、鄉(xiāng)村教育學院水利系任教授,撰寫過航空攝影、土地整理、農田水利、港務管理等方面的論文。

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如此循環(huán)往復,施成熙靠個人奮斗終于功成名就?!八膶W家”、“教育家”、“中國湖泊水文學的奠基者”是他主要的頭銜。解放以后,他先后擔任過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水文資料整理委員會副主任、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測驗處副處長,華東水利學院(今南京河海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湖泊室主任、學術委員等。

很明顯,施成熙求學時專攻的是土木工程,他的理想是當個工程師,他也一直這么希望弟弟施雅風。當上高中的施雅風寫信給哥哥,告訴他日后想當?shù)乩韺W家時,施成熙明確表示反對,他的理由是,“學工可以為國家建設多做貢獻,找工作比較容易,而學地理,大學畢業(yè)后只能到中學當個地理老師”。然而,恐怕他自己都沒有料到,他自1950年代初進入華東水利學院從事陸地水文學的教學和研究起,一步步由工學轉入了地學。

一個“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讓人們看到施家兄弟研究方向的共同之處。施雅風晚年是這個所的研究員,施成熙是這個所湖泊研究室的主要建立人。施雅風清楚地記得,1957年11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學家竺可楨為了籌建湖泊學科,特別主持召開了湖泊工作座談會,邀請華東水利學院協(xié)助。于是,施成熙參與組建了中國第一個湖泊綜合研究機構:南京地理研究所的湖泊組。之后,湖泊組擴展為研究室,下設水文氣象、地質地貌、水化學、水生物四個小組。1988年,南京地理研究所改名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三年前的1985年,施雅風接受該所的聘書,來到他哥哥曾經(jīng)工作的地方。

施成熙在湖泊研究室的研究傾向于中國河流的分類,他根據(jù)河流的水源與徑流的年內分配,將中國河流分為三類15型。相似的是,施雅風研究的一大貢獻是對中國冰川資源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編目。在他的主持下,歷時24年,完成了《中國冰川目錄》12卷23冊,對49206條冰川的名稱、位置、長度、面積、儲量等30多項信息進行了采集和記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全面完成冰川編目的國家。

對于建所,施成熙的貢獻不僅在于參與籌建了湖泊研究室,更在“文革”后力使“文革”中被下放到地方上的南京地理研究所回歸中國科學院。而從1960年代初在蘭州掛牌的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冰川積雪凍土研究所”,到“冰川凍土研究室”,再到“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施雅風都參與了創(chuàng)建。

都說“長兄為父”,施雅風在父親早逝后對這句話體會得尤為深刻。

兄妹三人的合影。大哥施成熙(中),大姐施文熙(右),施雅風(左)

施家原本有六個孩子,三個早夭,只留下年長施雅風15歲的姐姐施文熙和施成熙施雅風兄弟。施雅風11歲時,施文熙出嫁,嫁妝是她自己織的在母親和很多人看來一輩子都用不完的幾十匹布和二十多條被子。姐姐出嫁后不多久,父親施登清病了,也不知何病,只是雙腿無力,走不了路,只能在床上躺著。起先,由村里的中醫(yī)治,治不好,家里便從外面請來一位針灸大夫。幾針下去,稍有起色,施登清居然能在家人的攙扶下下地了,一家人都很高興。可惜,好景不長。施雅風一直忘不了,父親臨死前的腿是紫色的。

那時,施雅風只有12歲,卻因為在南京工作的施成熙一時來不及趕回來而承擔起了為父入殮事宜。他記得:事先沒有準備好遺像,照相館的人被請到了家里,家人將已經(jīng)停止呼吸的父親扶坐起來,讓照相師照了一張遺容;木匠也被請來,連夜趕制了一口厚實的棺材;入殮時,該由孝子托著死者的頭,幼小的施雅風托不動,只好由來幫忙操辦后事的七叔代為托頭,而他托著父親的腳,叔侄合力將施登清抬進棺材。

幾天后,施成熙趕了回來,帶回了同事們送的寫著“哲人其萎”足有一扇門那么大的挽幛。42天后,施雅風看著父親下葬在自家的一塊耕地。他不會忘記父親對他的嚴厲教誨,也難忘父親對他的疼愛。出生在一個農耕家庭,施雅風卻并不善農活,因為父親只要他讀好書,而不讓他干更多的重活兒。家鄉(xiāng)的夏天炎熱似火,他卻沒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苦感受。他干過的活兒只是執(zhí)枷打麥子、提籃拾棉花、拎水澆菜地,或者在父親推著百斤重的獨輪車時,拽著車前面的繩子幫忙拉一拉車。

相對于父親的嚴厲甚至粗暴,母親慈祥而溫暖。因為承擔著一家人的生計,父親只忙于干活,識得一些字的母親便承擔了啟蒙教育的責任。從她那里,施雅風聽故事、明道理。父親去世后,生活重擔落在了母親身上,她并不因此阻攔兄弟倆讀書,而是一方面將家里多余的土地租出去收租,一方面更加辛苦勞作,種地、紡織,同時鼓勵兩個孩子繼續(xù)學業(yè),并教育他們勤奮、誠實、正直。

初中之前的施雅風并不十分勤奮。其實,要求一個孩子勤奮不太現(xiàn)實。幼時,他很調皮貪玩,踢球、游泳,常常玩得天昏地暗。他經(jīng)常做的一個“游戲”是約上堂兄弟,在身上涂滿泥巴,站在河溝岸邊,一旦看到有人走過來,便大叫一聲跳下河去,用來嚇唬人。即便入了學,也是如此。

五歲時,他被父親送到離家一里路的新河鎮(zhèn)鄉(xiāng)村初小,學費是一塊銀元。說是“學?!保鋵嵅贿^只有一間教室,一位先生?!靶I帷彪m然很簡陋,但禮儀規(guī)矩還是很講究的。教室里掛著孔子、孟子的像,學生每天進教室都要鞠躬;老師對學生要求很嚴格,常用戒尺責罰。施雅風也曾挨過打。這樣的“訓練”養(yǎng)成了他做事認真的習慣。

初小讀了四年,施雅風畢業(yè)了,隨即到麒麟鎮(zhèn)北的私立啟秀學校讀高小。相對初小有點私塾的味道,高小則是個正規(guī)的學校,但老師的嚴厲是相似的。如果說施雅風在初小接受的只是基礎教育的話,那么他知識面的擴展,特別是對讀“閑書”的偏愛便是在高小時培養(yǎng)出來的。所謂“閑書”,一開始主要是歷史小說,而他愛上讀小說,是因為在學校聽了歷史老師在課堂上講《三國演義》的故事。當時他聽得來勁,卻感覺不過癮,回到家,向鄰居家的叔叔借了一本石印本的《三國演義》,看得如癡如醉。

從歷史小說起,施雅風成了學校圖書館的??汀吹枚嗔?,竟?jié)u漸養(yǎng)成了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事。有一次他借到一本張乃燕寫的《世界大戰(zhàn)全史》。這本書語言淺顯生動,雖然有兩三百頁厚,但他只一天工夫就全看完了。第二天,他去還書,圖書管理員很詫異,不相信他一天就能把那么厚的一本書看完,決定考一考他,便隨便提起一場戰(zhàn)爭,問他知不知道。他不但知道,而且敘述得完整詳細,令管理員佩服不已。時間一長,他的閱讀面也逐漸擴大,借閱的書刊中更多了地理方面的內容。對四通八達的鐵路線,他了然于胸。這或許是他接觸地理的開始。

“閑書”看得多,字認得多了,知識面也廣了,但畢竟占用了太多的時間,分去了太多的精力,施雅風的成績受到很大的影響,加上貪玩不用功,又時常生病不得不缺課,他居然留了一級。很多年以后,每每回憶往事,他總是會提到1931年,他說這一年對他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年”。就在這年,他家的頂梁柱父親去世了,而他自己在遲了一年之后,高小畢業(yè)了。

父親沒有了、姐姐出嫁了、哥哥在外工作,家里只剩下施雅風和母親。雖然施成熙遠在南京,但他對施雅風的管教絲毫不放松。他一方面在經(jīng)濟上給予支援,除了負擔家里的基本生活費用以外,還時常給弟弟零用錢。施雅風讀高中時,每學期都能從哥哥那里得到十元錢;讀大學時,除伙食主要靠貸金外,其他費用大部分都靠哥哥接濟。

除了生活,在學習上,施成熙對弟弟要求很嚴格。施雅風讀課外書太多而影響了學習,施成熙為此經(jīng)常批評他。上初中一年級時,他的成績一度處于中下等,施成熙很生氣,狠狠地訓斥他:“以后考高中,即使全班人錄取一半,也輪不到你。考不上省立高中怎么辦?我們家的經(jīng)濟條件,不可能讓你上昂貴的私立高中!”在哥哥的規(guī)劃下,弟弟必須走初中、高中而且是省立高中,甚至大學,也就是他自己走過的路。

正是在施成熙的嚴厲督促下,施雅風從初中二年級開始發(fā)奮了,對各門功課都感興趣,學習勁頭很高,成績也扶搖直上,到初中畢業(yè)時,總分排名達到全班第二,地理考了98分,歷史更得了滿分,順利考入省立南通中學。

晚年寫回憶錄時,施雅風特別用了一節(jié)專寫長兄施成熙,反復提到他受哥哥影響很大,特別是哥哥“做事的認真態(tài)度”,最讓他記憶猶新。他從不諱言,哥哥“走出來了”的現(xiàn)實成為他的榜樣。可以說,他其實是按照他哥哥走過的路一路走下來的。

盡管如此,施雅風卻沒有按照哥哥所希望的那樣從事工學當個工程師,而是心隨意動執(zhí)著地選擇了地理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