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叔父的“禮物”——包辦婚姻

季羨林先生:聽見海棠花未眠 作者:張光璘 著


叔父的“禮物”——包辦婚姻

1929年,季羨林18歲時,遵叔父母之命結(jié)了婚。叔父當年把侄子從農(nóng)村接到濟南來,本來就有兩件任務(wù):一件是培養(yǎng)他讀書,以圖將來為季家光大門楣;另一件是為季家續(xù)香火,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到了1929年,在叔父眼里,侄子的第一件任務(wù)完成得十分讓人滿意,他在學校已經(jīng)成了佼佼者,前途十分光明。于是,叔父自然就想起季羨林該完成的第二件任務(wù)——結(jié)婚生子。

按常情,一個18歲的青年學生,正值青春年少,學業(yè)初始,對未來懷著無限憧憬之時,一般是不愿有家室之累的。但季羨林當時寄人籬下,絕對無力反對這樁包辦婚姻。所以,當叔父提出婚事時,他只得服從,接受這件“叔叔的禮物”。于是,在這一年,遵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終于結(jié)婚了。

季羨林的妻子叫彭德華,濟南人,比他大4歲,只念過小學,就住在他家前院,兩家門當戶對。

1933年,他們有了女兒,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兒子延宗。

這樁包辦的婚姻,既無愛情可言,又由于文化水平差異懸殊,缺少共同語言,讓季羨林從一開始感受到的就不是歡樂,而是痛苦。他在1932年9月12日的日記中,回憶這樁婚姻時寫道

“五三慘案”剛過,我精神是受刺激萎靡到極至了。又失學一年(生平未曾失過學),在家里蜷伏著。同時,使我最不能忘的(永遠不能忘的)是我的H.(指妻子彭德華)竟然(經(jīng)過種種甜蜜的階段)使我得到der Schmerz(德文:“痛苦”)的真味。我現(xiàn)在想起來仍然心里突突地跳——雖然不成的東西,也終于成了東西了。

——《清華園日記》

這便是季羨林當時對這樁婚姻的真實想法與感受。無論如何,他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這就是生活,這就是命運。

1930年夏天,季羨林高中畢業(yè)了。回首19年來走過的道路,有得有失,有喜有憂?!暗谩焙汀跋病钡氖牵航?jīng)過叔父和老師們的精心培養(yǎng)和自己的努力,他從一個毫無前途可言的農(nóng)村孩子,變成了品學兼優(yōu)、前程無量的有為青年;“失”和“憂”的是:離開母親,失去人生最重要的母愛,這使他終身負疚,永遠不能原諒自己。他還必須承受叔父母包辦婚姻之痛,這痛苦將伴隨他的一生。人生有得有失,誰也不會十全十美。誠如他85歲時,在《人生》一文中所說的:“我覺得,我們‘人’的‘生’都絕對是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先制訂一個誕生計劃,然后再下生,一步步讓計劃實現(xiàn)。只有一個人是例外,他就是佛祖釋迦牟尼?!?/p>

不過,這些復雜的人生問題,還是留給哲學家們?nèi)ビ懻摪?!不管怎么樣?930年,展現(xiàn)在19歲的季羨林面前的,是光輝燦爛的錦繡前程。他已經(jīng)有實力,有自信,在未來的人生舞臺上,一展身手,與那些高官顯宦、書香門第的富家子弟,一比高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