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壹
1911年7月17日,楊絳出生于北京的一個租來的院子里。此時,楊家已經有了三個孩子。但是,這三個孩子卻未曾影響楊絳在家里的地位;相反,家里人都十分寵愛她。
父親楊蔭杭為她取名“楊季康”,家里人叫她“阿季”。她被更多人所熟知的名字“楊絳”實則是她的筆名,只因她用這個筆名署名的作品名揚于世,所以“楊絳”這個名字才在世人的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她出生時正值古老的中國發(fā)生巨變的一年——辛亥革命的前夕。辛亥革命爆發(fā),結束了封建王朝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統(tǒng)治。
就在北京的這座四合院里,楊絳伴隨著這場風云際變慢慢長大。
她自小就是父親的心肝寶貝。她出生的那一年,就獲得了父親的無限愛憐。那時,父親喜歡吃冰激凌,于是買了一只可以自己做冰激凌的桶。她出生的當天,父親興致勃勃地做了一桶冰激凌,還刻意給她在小嘴唇上點了一丁點,她小小的嘴巴頓時被凍得發(fā)紫,卻還在使勁“吧嗒”著嘴巴品嘗冰激凌的味道,一副陶醉的嬌憨小模樣瞬時讓父親不勝喜愛。
于是,她成了父親的掌上明珠,也成了家中唯一始終在父母身邊成長的女兒。
如此的她,不僅深得父親的喜愛,也深得所有大人的喜歡。
不過,當時正值亂世,無論怎樣幸福,都難真正安穩(wěn)。
他們在北京待了一段時間后,楊蔭杭就被調到江蘇,任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后被調任浙江省審判廳廳長。楊絳和母親便跟著到了杭州。然而時隔不久,楊蔭杭因剛正不阿的性子,得罪了當時任省長的屈映光。此人懷恨在心,到袁世凱面前奏了他一本。所幸當時袁世凱的機要秘書張一麟恰好是楊蔭杭在北洋公學時的同窗好友,于是在袁世凱面前為楊蔭杭說盡好話,極力推薦,才使得楊蔭杭逃過一劫。
隨后,楊蔭杭又被調到了北京。楊絳和母親等人又隨著父親來到了北京。這一年,楊絳四歲。他們全家租住在北京東城的一座院子里,房東是個踩高底鞋的滿族女子。
穿著這種鞋的滿族女子,走起路來搖曳生姿,煞是好看。楊絳對其充滿了好奇,父親開玩笑問她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她煞有介事地琢磨了一番后堅定地說:“要!”
可見,女子的愛美之心自小就有之,不分年齡大小。
六歲的時候,楊絳就讀于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恰好,她的三姑母楊蔭榆在一墻之隔的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
楊絳曾說,她童年的記憶真正開端就是在這里。在《回憶我的姑母》一文中,她這樣寫道:
我還是她所喜歡的孩子呢。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小學生正在飯?zhí)贸燥?,她帶了幾位來賓進飯?zhí)脜⒂^。頓時全飯?zhí)妹C然,大家都專心吃飯。我背門而坐,飯碗前面掉了好些米粒兒。三姑母走過,附耳說了我一句,我趕緊把米粒兒揀在嘴里吃了。后來我在家聽見三姑母和我父親形容我們那一群小女孩兒,背后看去都和我相像,一個白脖子,兩撅小短辮兒;她們看見我揀吃了米粒兒,一個個都把桌上掉的米粒兒揀來吃了。她講的時候笑出了細酒窩兒,好像對我們那一群小學生都很喜歡似的。那時候的三姑母還一點不怪僻。
彼時的楊絳冰雪聰明、天真爛漫,非常惹人喜愛。不止姑母喜歡她,女高師的那些學生也很喜歡她。在她放學后,她們時常帶著她到大學部玩耍,陪她一起蕩秋千;還邀請她參加懇親會的表演,讓她演戲里的花神;運動會上也不忘帶著她一起玩?!?/p>
后來,她曾有文章如此寫道:“演戲借我做‘花神’,運動會叫我和大學生一同表演等等,準是看三姑母的面子。那時候她在校內有威信,學生也喜歡她。我決不信小學生里只我一個配做‘花神’,只我一個靈活,會鉆在大學生身邊圍繞著她跳繩?!?/p>
或許確有這方面的原因,但在后世人看來,拋開她的姑母不論,她的天真無邪、機靈可愛也是一大惹人喜愛的因素。
不過,她也有淘氣的時候。剛開始念書時,她是不安分的,喜歡在課堂上搗亂,常常吹一種小絨球,并且吹著吹著還笑了起來。這讓老師十分生氣,于是刻意為難她,讓她站起來回答剛剛課文中的內容,誰知每次她都可以全部準確無誤地回答出來。
老師又氣又驚,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好讓她繼續(xù)坐下來聽課。
當時年少,天真爛漫,擁有的是大好時光和無盡快樂。
貳
小孩子的快樂來得總是容易,大人的快樂卻并非那么輕易獲得。這種安穩(wěn)的生活還沒持續(xù)多久,就發(fā)生了變故。
當年,交通部總長許世英涉嫌貪污,作為京師高等檢察長的楊蔭杭便傳訊了他,同時派遣檢察官到其官邸搜查證據。因為證據確鑿,楊蔭杭便將貪污巨款的總長拘捕扣押了一晚。也就是在那個晚上,楊家的電話被打爆了,全是上級打來的。但楊蔭杭一向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即使有高官干預此事,他也不允許任何人保釋。
結果,次日,國務會議認定許世英沒有犯罪的證據,宣告他無罪,反要追究檢察長楊蔭杭的責任。許世英隨即辭去了交通部總長的職務。然而,楊蔭杭卻就此被停職停薪了。
本來,楊蔭杭的薪水是一家人的經濟支柱,這一停薪,家里的生活便沒了著落。加之此時還發(fā)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更加堅定了楊蔭杭回南方的決心。
事情是這樣的,由于時局動蕩,楊絳的大姐、二姐一直在上海上學,并沒有跟著父母一起來到北京。那時,她們也就只有十五六歲的年紀。不幸的是,二姐在學校感染風寒,住進了醫(yī)院。
得此消息,家里所有人都很焦急,尤其是楊絳的母親。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楊絳的母親南下的途中,碰巧趕上了天津發(fā)大水,火車的軌道中斷了,她不得已只得換乘輪船。
當楊絳的母親到達上海時,二姐已經病入膏肓,早已看不清母親的樣子了。她只是緊緊地拉著母親的手大哭,止不住地哭,哭得人心都碎了。最后,上天還是無情地帶走了她,留給全家人無法忘卻的悲痛。
也正是經歷了如此變故,父親楊蔭杭義無反顧地辭官要離開北京。事實上,北方這座森冷的城市給了他太多灰冷的記憶。
那時,楊絳八歲,還在上初小三年級。
回南方的決定是臨時的,出乎預料,也十分匆忙。那天,楊絳還在院子里玩耍,這時三姐過來,告訴她咱們要回南方了,楊絳這才意識到生活里的一些異樣:平時不大出門的母親,會常常去一些北京很有名的景點,買很多北京各式的特產;平時忙碌的父親也突然閑了起來,不去上班,時常和一位好友去山上采標本,一去就是一個星期。
原來,家中這些不尋常的變化下暗涌著的是一次離開。
在去火車站的路上,她偶遇了一個平素不怎么熟絡的同學,心里生出了深深的惆悵,恍惚懂得了分別的無奈和傷感。她很想讓這位同學幫自己給曾經朝夕相處的同班同學們帶去個招呼,說自己要回南方了??傻阶詈?,她也未能開口,或許不訴離愁最好。
那一天,到火車站來給父親送行的人很多。在那個時局里,人們太不舍得這樣一位“清廉的好官”離開。面對如此多送行的人,楊絳只覺自豪,雖不怎么明白為何大家如此擁護父親,卻深感光榮。后來,在過去了60多年之后,她還可以清晰地回顧這一切。
汽笛聲響起,火車載著楊家一家老小,開啟了南下的旅程。
隨著火車的南下,北方的童年歲月成了楊絳心頭一幅神秘的畫,被深深收藏在心中。
再回首,無數細枝末節(jié)紛紛浮現于腦海;再憶起,令人萬千動容。
出自《楊絳作品集》第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