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學教育
通過了解公司的一些基本情況,你可以知道哪些公司有可能會增長繁榮,哪些公司卻不能。你無法確定將要發(fā)生什么情況,但是每一次出現(xiàn)的新情況——例如收益大幅提升、出售賠錢的子公司、公司正在開拓新市場等——就跟正在翻開一張新牌一樣,只要這些新的情況就像新翻開的牌一樣表明你的勝算較大時,你就應該繼續(xù)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就像你繼續(xù)持有一把好牌一樣。
——彼得·林奇《戰(zhàn)勝華爾街》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的經濟開始呈增長態(tài)勢,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占了優(yōu)勢,完成了由戰(zhàn)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經濟轉變。美國經濟從1955至1968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增長4%。雖然在同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lián)邦德國為5.1%、英國為2.8%、日本為7.2%),但在戰(zhàn)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美國經濟仍占絕對優(yōu)勢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xiàn)連續(xù)106個月的持續(xù)增長,這個紀錄直到20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新經濟”之后才被打破。
二戰(zhàn)后,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此時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美國民眾對未來充滿了野心。在這種樂觀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美國新一代青年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也沒有遭受過貧窮。這些青年被分化成兩種人,一類是因無所事事而墜落為“嬉皮士”,另一類在經過良好的教育后很快進入美國的主流社會,在各行各業(yè)中取得成功。
波士頓學院和美國的很多大學一樣,集聚了一群雄心勃勃的未來的精英人物。彼得·林奇也在其中。他對美國的經濟發(fā)展充滿信心,而且也自信所學到的東西會使自己成功。在大學里,彼得·林奇的成績名列前茅,再加上他英俊的外表,使他很快得到一些女孩子的青睞。
但彼得·林奇卻并沒有像一般的男孩子一樣去忙著追女孩子,因為彼得·林奇是那種比較本分的人。
這種性格和彼得·林奇小時候的生活經歷有關。比起很多同學來,幼年喪父的他更早地經歷過生活的磨難。他的家庭僅僅能夠勉強維持生活,這還是靠彼得·林奇和他的母親拼命賺錢的結果。
與其他國家的大學教育方法不同的是,美國大學生入學后是沒有固定班級的。美國大學由學生自選專業(yè),并按照規(guī)定學科門類和學分要求自選課程、自選授課教師,因此美國大學班級是流動的。班級的學生因課程選擇的不同而變化,往往在一個班級里既有大一的,也有大四的,每個教學班的人員構成都是不同的。與中國大學從大一到大四不變的班級相比,這種班級由于人員不固定,缺少相對穩(wěn)定性,從而也缺少同學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之間很難培養(yǎng)起深厚的感情。但另一方面說,這符合美國社會對個性化的要求,因為完全由學生自己主宰學習行為,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彼得·林奇感覺這種各自為戰(zhàn)的學習方式,雖有某些缺欠,但它給了學生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
美國大學的輔助教學活動非常豐富。學校組織的各種討論課很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深入鉆研。各種學生俱樂部活動內容豐富多樣,刺激了個人興趣愛好的發(fā)展。各種學術講座,大都是邀請美國學術界知名人物來做報告,從而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
彼得·林奇在上大學期間一直熱心研究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
彼得·林奇還喜歡閱讀每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以便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商機。波士頓學院的金融教育,教會他如何從一家公司的公開信息材料中得到對其證券價值的客觀評判。彼得·林奇對這些知識的運用不僅僅局限于理論上,他總會利用課余時間,跑到股票交易所,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股市行情結合起來,以便分析出老師沒有講的操作理念。
彼得·林奇在學習時,并不一味地死學。他所看的書,都經過大腦思考過很多遍,才決定哪些關點是他接受的,哪些是他感到懷疑的。
彼得·林奇還是一個愛看書、善思考的人??磿潜说谩ち制嬉簧凶畲蟮膼酆?。如果說買賣股票是他的工作,那么看書和思考則是他的樂趣。
在讀大三和大四時,彼得·林奇不斷地自學,課余時間常常讀書、看報,并對不同的事物作出不同的認知和理解。遇到有關投資方面問題,他更加要認真地思考。
美國大學暑期比較長,一般在三個月左右。彼得·林奇一方面利用假期到高爾夫球場打工,一方面大量閱讀關于金融投資和股市方面的圖書。
在大學期間,彼得·林奇通過自學初步了解了有關投資方面的知識,也為他后來的投資打好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