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入宮以后

武則天大傳(精) 作者:羅元貞


二、入宮以后

武則天從小就不是“省油燈”,出生于長安,家庭富貴,身體健康,活潑好動,聰明好學。有九年時間,是在各地都督府里度過的。她的雙親,尤其父親,都督的一言一行,必然對她會有一定的影響和家庭教育作用。后來,武則天對國家政治有興趣、有眼光、有才能,而且愛騎馬射箭,能文能武,成為杰出的政治家,不能說和其父無關。

1.后宮才人

如前所述,武、李兩家的關系,一步比一步深。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武士彟不僅是好友,而且是太原起兵的功臣之一,玄武門政變勝利的得力助手(在武將軍的帶動下,近衛(wèi)軍官兵都站到李世民這邊來了),又是治理地方的能臣。所以,一聽武都督在荊州任上逝世,就命令名將老臣、并州大都督李絃,在太原文水為他主辦喪事,喪葬費由國庫支付。十多年前,武、楊二人的結婚費用也是由政府負擔的。這樣的殊榮,在唐朝及各朝,都是罕見的,可見兩家關系很不簡單。

因此,唐太宗對老友功臣的家屬,特別關心,也給以特殊照顧。第二年,即貞觀十年(636),就召武則天入宮為才人。唐朝制度,各朝都有才人數(shù)名,主要管音樂及制作歌詞,助理宮廷宴會。才人只是能文能武的高級宮女,并非妃嬪。

所謂能武,是說既能騎馬,還會射箭。每當皇帝、皇后出外時,才人們就戎裝佩箭,在儀仗隊后,在車駕前頭,左右分列,氣概昂揚,好像娘子軍。箭法好的,還想借此良機,一顯身手。詩圣杜甫有詩句說道:“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墜雙飛翼。”唐人盧綸的《宮中樂》也說“行遣才人斗射飛”。

《舊唐書》編者說:“則天年十四,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薄缎绿茣返木幷吒纱嗾f:“太宗聞女美,召為才人?!?/p>

不錯,武則天長得好看,國字臉兒,五官端正,兩道蛾眉下面,雙目炯炯有神。但是,說唐太宗召她入宮是因為她長得美麗,則不過是腐儒的庸俗見解和皮相之談罷了。

2.欣然進宮

在封建時代,女兒被選為皇后或妃子,父親會封官或升官,娘家會得到許多好處,所以父母還是愿意的,引以為榮的。但是,如果僅僅是被選為宮女或女官,則父母沾不到多少光;而且宮門一入深如海,從此姑娘永別離,簡直永遠見不上一面。因此,武則天的母親接到太宗諭旨,宣召二姑娘入宮為宮女時,就淚流滿面,失聲痛哭。然而,武則天卻不以為然,反倒泰然自若地安慰母親說:“媽媽不用傷心,女兒這回入宮,能見到和父親有交情的天子,說不定還是咱們的福氣啊!”這件小事,反映出她在少女時期,就不是羞怯膽小,而是別有見識,別具氣魄。

3.練習騎射與制服烈馬

武則天在皇宮,正是青春時期。她身體健康,意氣風發(fā),性格好動;加上宮中條件又好——有馬、有箭、有地方,所以她的日?;顒?,主要是練習騎馬射箭,躍馬彎弓,對著枝葉,或瞄準飛鳥。其次才是張羅宴會或制作樂章。

武則天不僅善騎馬,且善于制服烈馬。

《資治通鑒》卷206記錄了一件武則天當才人時候的活動。據(jù)說,唐太宗有一匹馬,名叫獅子驄,身軀高大,性情兇野,沒有人能制服它。二十多歲的才人武則天卻對唐太宗說:我能制服它,不過需要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槌,三是匕首。如果鐵鞭擊之不服,就用槌擊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太宗聽了,壯其膽略。這是武則天七十八歲的時候親口說出來的。當時有個叫吉頊的大官,在武則天跟前敢說敢道,竟到了狂妄的程度,觸怒了則天。一日,他正在得意忘形,援古引今,滔滔不絕的時候,武則天打斷了他的話,說:你所說的,我都聽膩了,不要啰嗦!接著武則天講了上面那件制服烈馬的故事,并且厲聲說:“今日,卿豈足污朕匕首耶!”這時,強梁如吉頊也嚇得失色流汗,趕忙跪下求饒。

說到武則天制服烈馬的氣魄,令人又聯(lián)想到“輦前才人帶弓箭”的英武形象。

4.樂章制作

武則天在唐太宗宮里為才人,共十四年,是她從十四歲到二十七歲的青春時代。由于其較低的才人地位以及其他緣故,史書上幾乎沒有她這一時期的記載。清朝康熙年間編的《全唐詩錄》,沒有武則天的作品,現(xiàn)在只見《全唐詩》(康熙四十五年成書)第五卷里有武則天作的樂章多首,其中的《唐享昊天樂》十二首、《唐明堂樂章》十一首,好像是武則天為才人時由于職務上的要求而寫成的作品。樂章都是配合廟堂音樂的歌詞,特點是歌功頌德,典雅堂皇。例如其中的《皇帝行》一首云:

仰膺歷數(shù),俯順謳歌。

遠安邇肅,俗阜時和。

化光玉鏡,訟息金科。

方興典禮,永戢干戈。

但是上述兩部樂章的制作年代很難肯定,作為武則天為才人時期的作品還是有問題的。例如比較原始的史料,即《舊唐書》卷30《樂志》關于這兩部樂章的標題就稍有不同:其一是“則天大圣皇后大享昊天樂章十二首(御制)”,又一是“則天大圣皇后享明堂樂章十二首(御制)”(實存十一首)。而且從“昊天樂章”第一首的內容上看來,不像是給唐天子作的,而像是為周天子(武則天)作的,因為其第一首是:

太陰凝至化,真耀蘊軒儀。

德邁娥臺敞,仁高似幄披。

捫天遂啟極,夢日乃升曦。

武則天在當才人的青春年代,一定寫過不少作品,但由于宮禁深沉,當時也是很少流傳的。

武則天的著作,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了?!度莆摹贰度圃姟贰秾m閨文集》《中國女文學史》《歷代婦女著作考》等書里面有一些,但也有假的。關于武則天的著作,我想放到本書的“附錄”里去談,這里就不多提了。

5.引起的傳說

武則天為才人的時期,相傳有過這樣的事:據(jù)《太平廣記》卷215、《貞觀秘記》條(原引《感定錄》)說:

唐貞觀中《秘記》云:唐三世后,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李淳風訪之。淳風奏言:臣據(jù)玄象,推算已定。其人已生在陛下宮內,從今不滿四十年,當有天下,誅殺子孫殆盡。太宗曰:疑似者殺之,何如?淳風曰:天之所命,必無禳避之法。王者不死,枉及無辜。且據(jù)占已長成,在陛下宮內為眷屬。更四十年,又當衰老,老則仁慈,恐傷陛下子孫不多。今若殺之,為仇,更生少壯,必加嚴毒,為害轉甚。遂止。

(《太平廣記》卷224《相四》“李淳風”條(原引《定命錄》)又說:

武后之召入宮,李淳風奏云:“后宮有天子氣?!碧谡賹m人閱之,令百人為一隊。問淳風,淳風云:“在某隊中?!碧谟址譃槎?,淳風云:“在某隊中,請陛下自揀擇?!碧诓蛔R,欲盡殺之。淳風諫:“不可,陛下若留,雖皇祚暫缺,而社稷延長;陛下若殺之,當變?yōu)槟凶樱磽p滅皇族無遺矣。”太宗遂止。

后來司馬光等作《資治通鑒》的《唐紀》時,也采用了這一傳說,把它寫在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并且說:

時太白屢晝見,太史占云:“女主昌?!泵耖g又傳《秘記》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惡之。會與諸武臣宴宮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羨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爾勇?。 庇忠跃w官稱封邑皆有“武”字(李君羨是左武衛(wèi)將軍、武連郡公,籍貫武安,宿衛(wèi)玄武門),深惡之。后出為華州刺史。有布衣員道信,自言能絕粒,曉佛法。君羨深敬信之,數(shù)相從,屏人語。御史奏君羨與妖人交通,謀不軌。壬辰,君羨坐誅,籍沒其家。

上密問太史令李淳風:“《秘記》所云,信有之乎?”對曰:“臣仰稽天象,俯察歷數(shù),其人已在陛下宮中為親屬……”上乃止。(《資治通鑒》卷199)

我們知道《資治通鑒》是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的,因為它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74)《通鑒考異》條所言:“其間傳聞異詞,稗官既喜造虛言,正史亦不皆實錄;光既擇可信者從之,復參考同異,別為此書,辨正謬誤,以祛將來之惑?!边@就是說,他們當時是考查了許多不同的材料才寫下《資治通鑒》和《通鑒考異》的,所以它的記載是比較可靠的。

比《資治通鑒》更早的史書《舊唐書》卷69《李君羨傳》,也記載著這件因迷信殺人的事。原傳不長,全文如下:

李君羨者,洺州武安人也。初為王世充驃騎,惡世充之為人,乃與其黨叛而來歸,太宗引為左右。從討劉武周及王世充等,每戰(zhàn)必單騎先鋒陷陣,前后賜以宮女、馬牛、黃金、雜彩不可勝數(shù)。太宗即位,累遷華州刺史,封武連郡公。

貞觀初,太白頻晝見,太史占曰:“女主昌?!庇钟兄{言:“當有女武王者?!碧趷褐?。時君羨為左武衛(wèi)將軍,在玄武門。太宗因武官內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羨自稱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羨封邑及屬縣皆有“武”字,深惡之。會御史奏君羨與妖人員道信潛相謀結,將為不軌,遂下詔誅之。天授二年(691,武則天剛做皇帝),其家屬詣闕稱冤,則天乃追復其官爵,以禮改葬?!杜f唐書》是五代時后晉開運二年(945)成書的,是現(xiàn)存最早的唐朝“正史”。它主要是根據(jù)唐朝實錄寫成的,很有原始材料的價值,這是它比《新唐書》可貴的地方。因為更原始的唐代實錄,除《韓愈集》中有順宗一朝的片斷之外,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見了。

我們應該怎樣認識這件事呢?我認為:李君羨因和妖人“潛相謀結”而被處死,這是事實;但說是由于他的封邑及屬縣等都有“武”字,這恐怕是后來他的家屬為了向武則天訴冤以達到追復官爵之目的而有意制造出來的。因為根據(jù)太白星晝見就能占出是“女主昌”的說法,以及“女武王”的謠言,都是武則天做了皇帝之后,后代人才能附會出來的,所以那傳說根本不可靠。再說,唐太宗是相當英明的君主,即使當時就有“女主昌”的說法,他也好像不會緊張到那樣,甚至因此就疑忌自己的將軍,最后還把他殺掉。

其次,這些記載,本身也有矛盾之處。比如:《舊唐書·李君羨傳》說這是“貞觀初”的事情,其時武則天尚未入宮?!顿Y治通鑒》說這事在貞觀二十二年,此時武則天為才人已十三年?!短綇V記》所根據(jù)的兩書的說法也不一致:《感定錄》說是由于《秘記》說:“唐三世后,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李淳風訪之”,李淳風說:“其人已長成在陛下宮內為眷屬?!倍抖洝穭t說武則天一入宮,李淳風就奏云:“后宮有天子氣……”該書并且說:因此唐太宗還在宮里搜查了一番,把宮人分為若干隊,李淳風能指出她在某隊,而唐太宗則分辨不出是誰。按當時宮中“才人”最多不過九人,而武則天是以才貌出眾而被太宗召入宮中的。不管“女主武王”的謠言是在貞觀初年還是二十二年,如果真的檢查起來,其實不用檢查,武則天首先就會被提上記憶而被認出來的。

總之,這些都是迷信、沒有根據(jù)的謠傳,也不可能發(fā)生于唐太宗貞觀年間,而一定是武則天稱周帝前后附會出來的。但是它也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武則天為皇帝是令人驚奇的事,而當時的人受歷史條件所限制,不可能從社會背景上去作科學的分析(馬克思列寧主義誕生之前,中外古今都如此,不能對歷史事件進行唯物主義的分析),因而只能用“天命”等迷信和唯心主義觀點來解釋。

6.青年武則天在宮中的游樂活動

武則天自十四歲入宮當才人,至二十七歲出宮當尼姑,在宮中生活、活動,達十四年之久。

她首先要完成才人分內的工作,例如寫歌辭、安排音樂隊、張羅酒宴。其他時間,她就看書,寫字,騎馬射箭,以及參加宮中的各種游樂活動。例如: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全國大小城市,此夜都懸燈結彩,游人擠擁。當時的唐朝首都長安更是特別熱鬧。

唐人韋述的《西京新記》說長安、洛陽“正月十五日,夜來金吾弛禁(街口警衛(wèi)撤走),前后各一日,以看燈”。唐人劉肅的《大唐新語》說:女皇與中宗的“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彩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人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游。車馬駢闐,人不相顧。王公之家,馬上作樂,以相夸競”。《資治通鑒》卷209說:中宗景龍四年正月上元夜,“中宗與韋后微行,觀燈于市里,又縱宮女數(shù)千出游,多不歸者”。

可見長安元宵節(jié)之熱鬧及其對宮廷誘惑力之強烈。

宮中平時和節(jié)日都有各種游樂活動,例如:

(1)舞蹈 唐代的漢族青年男女,也和現(xiàn)在的少數(shù)民族一樣,很愛舞蹈的。《宋書·良吏列傳序》說:“方內無事……家給人足……幾百戶之鄉(xiāng),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群?!蹦铣瘎⑺稳绱?,盛唐必然過之。

青年武則天,先是都督府小姐,后是皇宮的才人,必然愛好且擅長舞蹈。

唐人段安節(jié)著《樂府雜錄》說:“舞者,樂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驚鴻,或如飛燕。婆娑,舞態(tài)也;蔓延,舞綴也。古之能舞者,不可勝記。有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健舞曲有《棱大》《阿連》《柘枝》《劍器》《胡施》《胡騰》;軟舞曲有《涼州》《綠腰》《蘇合香》《屈柘》《團圓旋》《甘州》等?!?/p>

(2)蕩秋千 高元際所作《秋千賦》之序文說,最初,秋千是漢武帝后庭的一種游戲。后代,宮中、民間女子,都愛蕩秋千,唐朝也不例外。杜甫的《清明》詩有句云:“萬里秋千習俗同?!?/p>

(3)拔河 唐代的拔河游戲,唐人封演寫的《封氏聞見錄》卷6說得很詳細,簡直和現(xiàn)代的拔河一樣。

《資治通鑒》卷209說:中宗景龍三年二月,唐中宗至玄武門(宮中北門),與近臣觀宮女拔河。明年二月,唐中宗至梨園球場,命令文武官員三品以上大官踢球。踢完球后又分隊拔河。韋巨源與唐休璟皆衰老,隨繩倒地上,久久不能起來,中宗與韋后及妃主臨觀大笑。

《唐語林》卷5《補遺》說:拔河有時參加者至千余人,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無不震駭。

(4)摔跤 摔跤古稱角力、角抵、相撲(日本至今仍稱相撲),唐代盛行于民間及宮中,“壯士裸袒相搏而角勝負”。

調露子著《角力記》說,荊楚之間,從正月至五月,都有角力之會。勝者,社出物賞之,彩馬擁之而去,觀者為堵。

令人驚奇的是,唐朝婦女中也有摔跤大力士,女角力士袒胸露腿進入賽場,在戰(zhàn)鼓聲中,迎戰(zhàn)男力士。

晚唐,號稱“勇而多力”的皇家摔跤隊員張季弘,竟被一位山村女力士的高超技藝與力氣,嚇得不敢交手,“流汗神駭,闔扉假睡”。

(5)擊球 人騎馬上,手執(zhí)月牙形球杖擊球,又稱打馬球。兩隊在平整的球場上,以打入對方球門的球多少分勝負。

唐朝不僅許多文武官員喜歡馬球,連皇帝,自唐高宗以后,十多代皇帝及皇族都打馬球。武則天年輕又善于騎馬,很有可能參加此項活動。

唐代中期,興起了適合于婦女的以驢代馬的驢球。這在宮中特別流行,打法和比賽馬球一樣。

(6)其他 其他游樂活動,宮中也不少于民間。例如:圍棋、象棋、彈棋、投壺、藏鉤、雙陸、拋球戲、龜背戲、葉子戲(不是后代的打紙牌)、春游、郊游、賞花、斗百草、放風箏、斗茶、行酒令、斗雞、龍舟競渡、乞巧、賞月、登高等等。

這里說說唐朝圍棋。

圍棋發(fā)展到唐代,已相當完備。棋盤上縱橫十七道線,二百八十九個交叉點(現(xiàn)代的棋盤是縱橫十九道線,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棋子圓形,分黑、白二種,兩人對弈,執(zhí)黑子的先行。以圍困對方、吃子多少定勝負,故稱圍棋。至宋代已有論述圍棋的專著,例如徐鉉的《圍棋義例》。

唐朝,皇帝、貴族、文武官員,都喜下圍棋,唐明皇(玄宗)有“棋待詔”數(shù)人,專門陪他下棋。安史之亂爆發(fā),先陷洛陽,危及長安,唐玄宗率眾西逃入蜀,倉惶中還沒忘記帶上棋待詔王積薪。

唐人馮贄寫的《云仙雜記》卷6說:王積薪“每出游,必攜圍棋短具,畫紙為局,與棋子并盛竹筒中,系于車轅馬鬣間,道上雖遇匹夫,亦與對手,勝則征餅餌牛酒,取飽而去”。

唐朝盛傳:王積薪入蜀途中,某夜聽見房東婆媳二人在床上以口代手落子弈棋,因此學得了“盲棋”弈法?,F(xiàn)代只有高手才能閉目下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