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立“三綱五常”的倫理學家·董仲舒
董仲舒出身大地主家庭,從小刻苦好學,“三年不窺園”,以悉心研究《春秋公羊傳》而出名。
名人檔案
姓 名 董仲舒
生卒年 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
祖 籍 廣川(今河北棗強縣)
性 格 刻苦深沉/練達變通/勇于創(chuàng)新
身 份 西漢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
董仲舒少年時與公孫弘一同師承于胡毋生,漢景帝元年與胡毋生一起被立為博士。漢武帝即位之后,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上疏,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求賢養(yǎng)士,實行“量材而授官”的主張,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和采納。但董仲舒的仕途并不順利,任江都相輔佐易王劉非時,受牽連被廢為中大夫;任中大夫期間,董仲舒寫成《災異之記》草稿,被妒忌他的主父偃竊走并上奏給朝廷,漢武帝發(fā)現(xiàn)其中有諷刺時政的文字,便把董仲舒下了大獄;出獄后,又因公孫弘的妒忌,被打發(fā)到恣意放縱的膠西王那兒做丞相,因為董仲舒是個很有德行的大儒,膠西王也還善待他。董仲舒深怕相處日久會得罪他,就稱病辭去了膠西王相之職。
董仲舒是漢朝最有才華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著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他的哲學主張和政治主張,在中華民族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復興了被扼殺達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融會貫通先秦時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并把它們整合為一個嶄新的思想體系。
董仲舒像
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認為“大一統(tǒng)”是“天地之常經”,天意是要大一統(tǒng)的,漢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來進行統(tǒng)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國君。家庭關系上,兒子受命于父親,妻子受命于丈夫,這一層層的統(tǒng)治關系,都合乎天的意志。他還提出“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這是董仲舒的道德哲學。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一切秩序化、合理化。他的政治思想成為漢朝統(tǒng)治者以及歷代封建王朝鞏固中央集權制、維護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
他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學觀基礎之上的。董仲舒的基本哲學觀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他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有意志的,天生萬物是有目的的,人與天是相合的。他還認為“道”源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即是說“三綱五?!薄按笠唤y(tǒng)”等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道”是永遠不變的。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受命于天,包括認識活動。人認識的目的就是了解天意,人通過內省可以判斷是非,達到“知天”的目的,通過對陰陽五行的觀察,能了解天意、天道。他還認為人與神相溝通是通過祭祀來達到的,這一活動能使人知道天命鬼神,看到日常見不到的東西。由此可見,“天人感應”和神學是分不開的,他是正宗神學的奠基者。
《春秋繁露》書影
帛畫 西漢
該帛畫體現(xiàn)了較為濃厚的“天人合一”觀念。
對于皇位的更換和改朝換代等現(xiàn)象,他也做了很好的解釋,他提出了“譴告”與“改制”之說,譴責、警告統(tǒng)治者:如果為政有過失,天就出現(xiàn)災害;如果不知悔改,就出現(xiàn)怪異和驚駭;若是還不知畏懼,大禍就會臨頭,歷史是按照必然的順序循環(huán)不已的。
董仲舒在人性論上主張性三品說:性是由天決定的,天生質樸,但是卻要“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教育的結果,君王對人民的教化也要順乎天意。
董仲舒是思想家、哲學家、神學家,也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他提出“限民名田”“鹽鐵皆歸民”“去奴婢”“薄賦斂、省徭役”等改良主張,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