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張軌

人物中國·兩漢魏晉南北朝 作者:《人物中國》編委會 編


第12章 張軌

安定河西 維護統(tǒng)一

張軌

Zhang Gui(255~314)

務安百姓,上思報國,下以寧家。素棺薄葬,無藏金玉。 --張 軌

張軌是十六國時期政治家。出生于三國時期魏正元二年(255),字士彥,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人。有記載說是西漢初年常山景王張耳的第17世孫。漢魏時代的張氏家族,是地位顯赫的儒學世家,幾代均為孝廉。張軌的祖父張烈,是曹魏時期魏國外黃縣(今河南杞縣東)的縣令。父親張溫,為太官令,專管皇帝的飲食。張軌年少時明敏好學,與同郡人皇甫謐十分要好,一起隱居在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山中。后為安定河西,維護統(tǒng)一作出貢獻。

放眼河西

張軌走上仕途,與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選官制度有很大的關系。按當時的規(guī)定,一些士族高門的子弟,可以憑借家族的門第入仕為官。張軌因家庭世代為官的背景,于西晉泰始初年,大約十五六歲時,被賜給五品官。張軌經常與中書監(jiān)張華談論經義及時政損益,很受張華器重。張華以擅長評人著名,認為張軌是"二品之精",即第二流人才里面最強的。當時能得到張華品評的人,已經不簡單了。張軌不久也迅速升遷,晉惠帝即位時,官至散騎常侍、征西將軍司馬,頗有權勢。

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張軌以涼州刺史、護羌校尉之職,前往西北河西走廊的涼州,也稱姑臧(今甘肅武威)。說到河西,西晉統(tǒng)治時期,沿用曹魏時期的建置,設立了涼州。涼州刺史兼領戍己校尉,統(tǒng)轄范圍除去舊有的 7郡外,新增設西郡(今甘肅山丹縣東南),共轄有 8郡 46縣。晉武帝時期,統(tǒng)治集團內部政權奪利斗爭異常激烈,社會局勢也混亂不堪,波及至隴右、河西一帶。

晉武帝泰始五年(269),西晉為了有效的管理河西,以冀縣為中心,分雍、涼和梁州的一些地方,新設了秦州(今甘肅甘谷縣東),胡烈為刺史。不過,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時居于河西的鮮卑首領禿發(fā)樹機能起兵反晉,在萬斛堆(今甘肅靖遠縣西)全殲胡烈。泰始七年(271),又圍涼州刺史牽弘于青山(今甘肅環(huán)縣西),牽弘戰(zhàn)敗身亡。涼州騷亂持續(xù)十年之久, 禿發(fā)樹機能的勢力大增,約在咸寧五年(279),禿發(fā)樹機能已經占領了涼州。

涼州事件發(fā)生之時,正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前夕。正可謂:鮮卑反叛,寇盜縱橫。一些有識之士已經預感到天下將要大亂,也有預言家說:今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唯有涼州之地了。張軌似乎也洞察了這一點,于是自行上書朝廷,請求派往涼州,立志收回河西,保境安民。張軌到任后,很快平定了河西的反晉斗爭,立威西州,社會局面得以安定。為全面經營河西走廊,張軌開始籌謀劃策。

維護統(tǒng)一

張軌到涼州不久,西晉八王之亂,中原混戰(zhàn),大大削弱了西晉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一些有勢力的地方長官,已經脫離西晉中央而自立為王。對此,處于相對安定環(huán)境中的張軌依然站在地方官員的立場上,維護西晉中央政權,以維護統(tǒng)一的局面。晉惠帝永興二年(305),隴西太守韓稚就擁兵自重,殺秦州刺史張輔。對此,張軌認為不利于社會安定,是乘亂截獲。所以一面致書指責韓稚不忠行為的同時,又發(fā)兵兩萬,決計討伐。好在韓稚得張軌書信后,不戰(zhàn)而降,隴右地區(qū)處于相對安靜的局面之中。在西晉中央勢弱,地方叛離的情況下,張軌效忠西晉皇室,幾次行派兵勤王之舉,匡扶王室。懷帝永嘉二年(308),山東東萊人王彌進攻洛陽。張軌立即派北宮純、張纂率涼州勁旅進軍洛陽,打敗王彌,解洛陽之圍。之后,北宮純又率軍北進,在河東擊敗前漢匈奴人劉聰?shù)能婈?。使垂危中的西晉得以喘息一段時期。洛陽地區(qū)的百姓,為感謝涼州軍隊的援助,還編制了歌謠,唱道:涼州大馬,橫行下。涼州鴟苕,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

河西自古以養(yǎng)馬著名,馬踏飛燕中的大馬,就是健馬的模特。鴟苕,是一種兇惡的大鳥。這里用大馬、鴟苕來形容涼州軍隊的剽悍、勇猛,具有極強的戰(zhàn)斗力。永嘉五年(311),劉聰和王彌再一次圍攻洛陽時,張軌依舊命張裴、北宮純率精騎五千前往京師,實施保衛(wèi)之責。只是,援兵未到,劉聰已攻陷洛陽,俘虜了晉懷帝。

張軌不僅多次出兵勤王,還不斷地向洛陽輸送兵源和急需的戰(zhàn)略物資,一次就獻馬五百匹,毯布三萬匹。建興元年(313),晉愍帝即位,張軌即上表擁戴,并遣前鋒都護宋配和兒子張寔先后率軍七萬,前去護衛(wèi)。張軌去世后,愍帝封其子張寔繼續(xù)管理涼州軍政事務。

張軌的言行為后人樹立了榜樣,在他的后裔經營河西的六十余年中,始終尊奉東晉王朝,幾次通過成漢、前秦控制的地區(qū),與江東取得聯(lián)系。苻堅滅前涼后,前涼主張?zhí)戾a被俘。淝水之戰(zhàn)苻堅敗后,張?zhí)戾a乘機渡江回到東晉,為十六國君主亡國后唯一投附江南者。

立足河西

張軌以涼州刺史任經營河西十三年,實施了一系列保境安民的政策,河西成為西晉末年中原戰(zhàn)亂之外的一塊靜土。中原避難者紛紛逃亡涼州,尤其是永嘉五年(311)洛陽陷落后,中州避難來者日月相繼,張軌對流民進行了妥善安置。在姑臧城西北,新設置武興郡(今甘肅武威西北),后又分西平郡設置晉興郡(今青海西寧東)。在遷移到河西的人中,有許多是中州士人,主要來自洛陽西北及關中。他們有很高的儒學修養(yǎng),張軌重用這些知識人才,使得涼州儒學大興。在關隴、河西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儒學大家,如索靖、段灼、傅玄、皇甫謐、宋纖、郭瑀等。宋纖、郭瑀等人,還在河西招收弟子,授業(yè)解惑。宋纖在酒泉南山,有受業(yè)弟子三千多人。郭瑀在臨松郡有著錄弟子千余人。這對保留和傳承中原學術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軌在河西時,為建立穩(wěn)固的統(tǒng)治,緊緊握住西晉這張正統(tǒng)王牌,增強號召力,吸引了中原流民的同時,重用河西大族中有威望的士人,以宋配、陰充、汜瑗、陰澹為股肱謀主,以索氏、宋氏、陰氏、令狐氏等參與政權。立法行令,打擊豪強。設立學校,征集河西、隴右九郡官員子弟五百人入學。勸課農桑,注意改進農業(yè)技術,興修水利。制定幣制,鑄五銖錢,促進商業(yè)經濟發(fā)展。使河西成為國內比較安定和繁榮的地區(qū),為前涼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張軌始終以維護西晉統(tǒng)一為己任。臨終前召集文武囑咐道:務安百姓,上思報國,下以寧家。素棺薄葬,無藏金玉。善相安遜,以聽朝旨。建興二年(314),西晉封張軌為太尉、涼州牧、西平郡公。同年去世。兩年后西晉滅亡,張軌后裔建前涼政權,經營涼州六十余年。東晉永和十年(354),其曾孫張祚稱涼王,改元和平,追謚張軌為武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