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子三十年不臨朝——明神宗朱翊鈞

皇帝秘史 作者:薛晉蓉,弓健 著


天子三十年不臨朝——明神宗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十歲登基,五十八歲駕崩,是明代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上谖浑m久,卻疏于理政,創(chuàng)造了三十年不臨朝的紀錄,致使明王朝官員空缺,政府行政能力低下,逐漸走向衰落。

聰明仁孝的小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六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他自幼聰慧機敏,很受父親穆宗的喜愛。有一天,穆宗朱載騎著馬在宮中飛馳,朱翊鈞擔心父親的安全,就操著稚嫩的口音對父親說:“陛下是萬乘之軀,千萬要小心龍體?!甭牭絻鹤舆@么關(guān)心自己,而且年紀小小就懂得如何勸諫,穆宗皇帝非常欣慰,當即給了他很多賞賜。

朱翊鈞雖然不是陳皇后親生的兒子,但是卻待她比親生母親還要恭敬和孝順。每天,朱翊鈞都要跟隨生母李氏去陳皇后養(yǎng)病的別宮探望請安。陳皇后也很喜歡這個乖巧的小兒子,還時不時拿出經(jīng)書來考問他的學業(yè),這時候朱翊鈞總是能對答如流,讓兩位母親都很高興。即便當了皇帝之后,神宗依然對兩位皇太后一視同仁。當時人稱神宗之孝順,乃“古今帝王之孝所稀有也”。

由于兒子自幼表現(xiàn)出來的過人天賦,穆宗皇帝對他寄予了很大期望。所以,朱翊鈞從小就被按照儲君的身份嚴格教育和培養(yǎng)。當時,擔任太子太傅的是一代名臣張居正,太子對他甚為敬重,從來都不直接稱名道姓,而是尊稱“先生”。即便是即位之后,所下的詔令凡提及張居正都寫“首輔”。

除了名師的影響之外,朱翊鈞的母親李氏也對他起到了積極作用。李氏對兒子從不過分寵溺,而是非常嚴格地約束他的言行,時時刻刻關(guān)注兒子的舉動。據(jù)史書記載,每次太子讀書之時,李氏總要在一旁伴讀。一旦看到兒子有所松懈,便讓他跪在地上反省。小皇帝即位之后,每逢上朝之日,李太后五更時分就去叫皇帝起床,催他上朝。

有一次,朱翊鈞不小心喝多了酒,便借酒撒瘋,讓身邊的內(nèi)侍給自己唱歌。因為內(nèi)侍不會唱歌,小皇帝一怒之下,便拿起劍要斬首問罪。在左右的勸解下,天性善良的小皇帝并沒有濫殺無辜,只是玩耍般地割了兩個內(nèi)侍的頭發(fā)。這比起很多暴虐的皇帝,本來就不算什么大事。但是一向家法很嚴的太后聽說之后,當即罰跪,并嚴厲地批評了他,直到他認錯才算饒過一次。

還有一次,小皇帝受身邊的太監(jiān)挑撥引誘,將司禮太監(jiān)馮保的兩個養(yǎng)子打傷了。第二天馮保告到了太后那里,太后一聽氣得換上了青布衣服,揚言要召集大臣,廢了無道昏君。小皇帝朱翊鈞本來就心有悔意,一聽說母親要廢了自己,趕緊主動前去請罪,跪在地上痛哭多時,才求得太后的原諒。

明·平番得勝圖

《平番得勝圖》是一幅描繪萬歷三年(1575)明政府出兵平定西北少數(shù)民族叛亂的歷史畫卷。

正是有了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嚴母,朱翊鈞自小才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受人蠱惑,做出什么離經(jīng)叛道的荒唐事兒來。

三輔臣權(quán)力之爭

隆慶六年(1572)五月二十五,穆宗病危,臨死之前,他將十歲的太子朱翊鈞托付給內(nèi)閣大學士高拱、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馮保和太子太傅張居正三人,并下遺詔,命太子繼位之后要進學修德,用賢使能,凡事多和三位首輔大臣商議。這一托孤的決定對明朝萬歷年間的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三位托孤老臣和小皇帝的關(guān)系都很密切,而且在宮中的地位都舉足輕重。但是這三人之間卻也有很大嫌隙。神宗繼位之時只有十歲,凡事都得仰仗三位首輔,這三人之間的權(quán)力之爭便拉開了序幕。

高拱在外廷的顧命大臣中資歷和聲望最高,馮保雖然是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卻和小皇帝關(guān)系最親密,被神宗自小稱作“大伴”。但是,馮保與高拱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卻非常緊張,彼此都想除掉對方。高拱是朝廷元老,門生故吏很多,他便授意自己的黨羽彈劾馮保。馮保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利用高拱當年隨口所說的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在皇帝和太后面前挑撥離間,說高拱有謀反之意。這一招甚為陰險,直接將素來高傲的高拱趕出了京城。此間,內(nèi)閣大學士張居正名義上站在高拱一邊,實則暗中和馮保交好。高拱被逼走之后,便剩下張居正和馮保一外一內(nèi)輔佐小皇帝,可謂相得益彰。

在神宗親政前的近十年中,多虧了這兩位托孤老臣盡心輔佐,才得以保持了數(shù)十年的安定清明局面。而且神宗雖然年幼,卻頗明事理,對首輔張居正非常信賴。在神宗的支持下,張居正得以在政治、經(jīng)濟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明王朝的面貌煥然一新,為日后神宗親政做好了準備。

萬歷三大征

萬歷十年(1582),明神宗開始親政。他雖然三十年不臨朝,但是這并不能說明他是一個無能的庸主。明神宗自幼聰慧過人,再加上受到過嚴格的教育,十歲登基以來又跟隨張居正學習理政,雖然沒有掌握實權(quán),卻也受到很大影響和鍛煉。明神宗親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張居正,從對這件事的處理上也可以看出他對政治權(quán)力的欲望。他早就不甘心居于幕后,受人擺布了,而是渴望親自建功立業(yè),這從“萬歷三大征”便可得出最好的證明。所以明神宗親政前期,是非常勤勉的。

所謂萬歷三大征,是指在東北、西北、西南邊疆幾乎同時開展的三次軍事行動:平定寧夏拜叛亂;援朝戰(zhàn)爭;平定楊應(yīng)龍叛變。從這三次大型軍事活動來看,明神宗并不是一個不問政事的糊涂皇帝。相反,他非常迷戀權(quán)力,而且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所以,不臨朝并不代表不關(guān)心朝政,不處理政事。只是到了執(zhí)政后期,明神宗因為酒色傷身,自顧不暇,才導致綱紀廢弛,官員任免不力。

三十年不臨朝的天子

明神宗親政初期非常勵精圖治,也確實有所作為,但后期為何轉(zhuǎn)變成一個不臨朝的荒怠皇帝呢?歷史上對此有很多解釋。根據(jù)晚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說法,神宗不臨朝的原因,先是因為寵幸鄭貴妃,后是因為厭惡大臣之間的朋黨斗爭。俗話說,酒色傷身,明神宗雖然想有所作為,但也還是貪戀酒色,最終導致身體虛弱。據(jù)史書記載,年僅二十四歲的神宗就曾傳諭內(nèi)閣,說自己“一時頭昏眼黑,力乏不興”。當然,這也可能是不想臨朝的借口。

還有一個原因,張居正死后,繼任首輔大學士的是張四維和申時行。這兩人目睹張居正生前的尊榮和死后的屈辱,所以謹言慎行,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扶持皇帝,不敢輕易諫言。據(jù)史書記載,申時行為人極具城府,做事也很圓滑。他在朝之時開創(chuàng)了兩項很惡劣的先例——章奏留中和經(jīng)筵講義的進呈。所謂“章奏留中”,是指皇帝對大臣們送上來的奏疏不予理睬,放在宮中,既不批示,也不發(fā)還。而“經(jīng)筵講義的進呈”,就是皇帝不需要參加經(jīng)筵,經(jīng)筵講官們只需要把他們的講義送到宮中就可以了。有了這兩項規(guī)定,皇帝自然可以名正言順地不臨朝了。所以,有史學家認為申時行應(yīng)該為神宗的“荒怠”負很大責任。

總之,由于神宗無暇理政,萬歷前期開創(chuàng)的良好局勢漸漸衰落。到了后期,各地官員空缺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政府的行政效率大為下降,明王朝也開始漸漸走上了敗亡之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