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者自序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2 作者:楊天石 著


作者自序

本書是拙著《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的第二輯。

人的正確的歷史觀念從哪里來?答曰:從史實研究中來。客觀存在的歷史實際是檢驗一切歷史觀念的標準。符合史實的觀念是正確的,反之則為謬誤。既往的一切歷史觀念都要經(jīng)受客觀存在的歷史實際的檢驗。正確者堅持,不正確者修正。這是歷史學不斷發(fā)展、更新的基礎,也是必由之路。

不研究史實,不可能獲致正確的歷史觀念,這是常識。但是,有時人們面對史實,卻也未必就能得到正確的觀念和判斷。這是因為,人的思維,包括人的歷史研究活動,都常常受到許多主客觀條件,如立場、利益、環(huán)境、經(jīng)歷、經(jīng)驗和知識結構等因素的制約。這些因素,有時有助于人們的認識,有時則反之。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是,史實明明擺在那里,有的人就是看不到,看不全,或是看到了也不承認,甚至做出超越常情的另類解釋。歷史學家的責任和可貴之處,就在于能擺脫各種不利于其研究活動的制約因素,盡最大可能還原歷史真相,使人的歷史觀念符合客觀存在的歷史實際。

眾所周知,在近代中國史上,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有過兩次合作,兩次分裂,并有過多年對峙。合作的時候,雙方并肩對敵,同生共死;分裂的時候,刀兵相見,不共戴天。這種合作和分裂自然會對人們的認識活動造成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1945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曾經(jīng)特別提到一種負面的影響——“內戰(zhàn)時期的情緒”。他說:

我們黨內有一種情緒,不喜歡孫中山,這種情緒在相當廣大的黨員中存在著。認真說,這種情緒是不大健全的,是還沒有真正覺悟的表現(xiàn)。這是反映了內戰(zhàn)時期的情緒。

那時候,因為環(huán)境不同,連孫中山也不要了。那個時期為什么我們不大講孫中山?因為我們被國民黨一下子打倒在地,爬起來也紅眼了。蔣介石手里打著孫中山的招牌到處亂殺人。這時候,群眾對孫中山也就不喜歡。在十年內戰(zhàn)中不要孫中山,這也很難怪,因為我們的力量小得很。[1]

毛澤東所指的“內戰(zhàn)時期”,說的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1927年至1937年那一段。那時候,國共兩黨彼此互斥為“赤匪”與“白匪”,你殺我,我殺你,彼此都殺紅了眼,自然,作為國民黨的創(chuàng)建人的孫中山在部分共產(chǎn)黨人的眼中會變形,覺得不值得尊崇,可以“不要”了。毛澤東在另外的場合還說過:“那時我們被打倒在地上,不把孫中山丟開自己就站不起來,如同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一樣。”[2]毛澤東的這段話講明了另外一個影響人們認識的因素,這就是人們在不同時期的利益需要。

孫中山作為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的地位,今天已經(jīng)得到舉世公認。為什么在1927年至1937年的內戰(zhàn)時期不受許多共產(chǎn)黨人的歡迎,毛澤東講得很清楚,那是“內戰(zhàn)時期的情緒”。毛澤東提出:“現(xiàn)在不同了。對黨內一些人存在不尊重孫中山的情緒,應該克服?!比藗儚倪@一段話里,完全應該得到啟示:在歷史研究中,要注意克服、擺脫各種不利于獲致正確認識的制約因素。

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打過多年仗,人們有“內戰(zhàn)時期的情緒”是必然的,這種“情緒”影響人們的觀念以至歷史研究也是必然的。不妨舉兩個比較突出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在消滅歐洲的德國法西斯和亞洲的日本法西斯的先后次序中,有所謂“先歐后亞”,或“先亞后歐”的分歧。蔣介石是主張“先亞后歐”的,多年來,中華民族深受日本侵略之苦,蔣介石持這一主張完全可以理解,然而,蔣的這一主張卻曾經(jīng)被批判為企圖借以延長法西斯德國和一切法西斯,包括蔣自己對于中國人民的法西斯統(tǒng)治的壽命。這大概可以算作“內戰(zhàn)時期的情緒”了吧?

抗日戰(zhàn)爭是國共兩黨聯(lián)合進行的民族戰(zhàn)爭,兩黨都各自作出了自己的貢獻。2005年9月,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說:“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zhàn)場和敵后戰(zhàn)場的作戰(zhàn)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睉摮姓J,這段話不僅完全沒有“內戰(zhàn)時期的情緒”,而且站在新的歷史高度上,對兩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作用作了科學的、符合實際的評價。

毛澤東說過:“孫中山這位先生,要把他講完全,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是講歷史辯證法的。孫中山的確做過些好事,說過些好話,我在報告里盡量把這些好東西抓出來了,這是我們應該抓住死也不放的,還要交給我們的兒子、孫子。”[3]蔣介石不是孫中山,蔣介石做的好事也不能和孫中山相提并論,但是,他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后來和共產(chǎn)黨兩次合作,領導過北伐和抗戰(zhàn),晚年遷臺后,又反對臺獨,堅持“一個中國”,建設臺灣,總還是做過若干好事的。在促進和發(fā)展海峽兩岸和平關系的今天,人們自然應該按照“歷史辯證法”的要求,將他“講完全”。鑒于“內戰(zhàn)”時期,特別是1946年至1949年的第二次“內戰(zhàn)”時期,人們高喊“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自然集中于講他的“過”,其中有些講得對,有些可能講得不對,或者講過頭了。這就需要依據(jù)實事求是的原則,充分掌握一切有價值的史料,首先厘清史實,尊重史實,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真正地展開“百家爭鳴”。蔣介石研究如是,國共關系史的研究也應當如是。

對于蔣介石的評價,歷來的看法不外分三種:一是有功無過,一是有過無功,一是有功有過。本書作者持第三說。至于何者是功,何者是過,何者是主流,何者是支流,當然可以討論,也需要討論,然而,歷史是實證科學,無征不信,沒有充分、可靠的史實作支撐,人們難以提出任何經(jīng)得起顛撲摔打,可以取信于天下萬世的結論。蔣介石一生經(jīng)歷的大事很多,必須一件件、一項項,逐件逐項地加以研究,只有在這種研究做得比較深入之后,才有可能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綜合,得出的結論才有可能比較科學、比較準確。倘若不充分掌握資料,不研究史實,拘守某些既往的觀念,局限于“內戰(zhàn)時期的情緒”和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做出的某些結論,排斥任何有理有據(jù)的新探索,恐怕無助于揭示歷史真相,無助于兩岸和平關系與政治互信的建立,當然更無助于中華民族的和解與和諧。

研究和評價歷史人物,主要的依據(jù)當然是人物的言與行。蔣介石日記由于主要供個人使用,生前并未公布,其中有比較多的政壇秘密和個人內心世界的記述,因此,值得治史者重視。但是,僅僅依靠日記是不夠的,必須根據(jù)大量的檔案、文獻,鉤沉索隱,稽查考核,才可能揭示奧秘,有所發(fā)現(xiàn)。本書中的若干文章,所依據(jù)的蔣氏日記不過幾句話,但所依據(jù)的檔案和文獻,卻是著者多年奔走于太平洋兩岸的結果。

本書和第一輯一樣,仍然是一件件、一項項的專題研究。全書共收文21篇。其中16篇是新作,另幾篇原據(jù)大陸及臺灣收藏的蔣介石日記的摘抄本寫成,此次收入,根據(jù)近年開放的蔣介石日記原稿本作了修改和校訂。[4]其中有兩篇,只采用了原作中的片段,全文幾近重新寫過。此書出版之后,筆者將繼續(xù)寫作第三輯。

本書寫作中,東方歷史學會蔣介石項目組給予支持,蔣方智怡女士惠允引用蔣介石日記,美國胡佛研究院郭岱君、曹琍璇,斯坦福大學喬志健,臺北“國史館”吳淑鳳,政治大學劉維開,北京大學楊奎松、臧運祜,《南方都市報》劉煒銘,復旦大學王麗,中國人民大學楊雨青,本所聞黎明、黃道炫、張俊義、羅敏、賈亞娟等教授、女士、先生給予各種幫助,謹此致謝。

楊天石

2010年1月19日,北京

注釋:

[1] 《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第125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2] 《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第100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3]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毛澤東文集》(第三卷),第321頁,人民出版社,1996。

[4] 此次再版,對原版篇目進行了部分調整,詳見“再版說明”?!幷咦?/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