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湘山比丘

石濤傳奇 作者:伍祿香


一、避難

公元一六五〇年十一月十六日黃昏,桂林城北二百余里外的全州湘山寺。

凌厲的罡風(fēng)呼嘯著,牛毛細(xì)雨裹挾著棉絮似的雪花忽東忽西地飄忽著。青石板鋪就的驛道沿著湘江邊像蛇行般,穿過陡峭的磐石腳,穿過湘山寺山門,最后像蛇入洞般鉆入青石砌成高大城墻的全州城西門——廣安門內(nèi)。

棉雪堆積在青石板官道兩側(cè),飄忽的雨雪砸落在雪白的積雪中、青色的石板上,消逝得無影無蹤,白與黑涇渭分明,格外刺眼。

雨雪中、石板路上,踉踉蹌蹌地走著兩位穿戴著僧衣、僧帽、僧鞋的小和尚,趔趔趄趄,相互拉扯著、扶攜著,疲憊、困倦、饑寒、饑渴,全堆在污垢的臉上、襤褸的僧服上、跌跌撞撞的腳步上。

看看快攏近湘山寺龍鳳山門,驀然,小和尚一跤跌倒在雪地里,稍大一點的和尚忙不及迭地將小和尚攙扶起背在肩上,一步一挪地蹣跚著走到山門前,吃力地舉起手拍打著鑲滿紅漆金涂銅釘?shù)乃麻T。

“吱”的一聲,紅漆寺門洞開,開門的僧人一驚:“是阿亮!”

“快,問濤,先把若極抱進(jìn)去!”阿亮邊說邊從背上卸下早已凍得渾身發(fā)紫的朱若極,喚作問濤的僧人一把抱起朱若極直奔大殿而去。

大殿上香煙裊裊,木魚聲聲,槌鼓鏘鏘,數(shù)十名僧人雙手合十,正端坐在蒲團(tuán)上朗誦阿彌陀經(jīng)做晚課,湘山寺住持釋湘圓法師眼瞼微閉,左手作十,右手敲著木魚,口中念念有詞。

湘山寺

“師父,若極他……”問濤抱著小若極氣喘吁吁地闖進(jìn)大殿。

湘圓法師連忙轉(zhuǎn)身,看著昏迷中的小若極:“阿彌陀佛,問濤,快將若極抱到皇殿去吧?!?/p>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眾人緊跟著法師穿過皇宮,手忙腳亂地抱著若極匆匆奔向里內(nèi)的皇殿。

大殿左側(cè)的皇殿原本叫萬壽宮,因永歷元年(1647)正月永歷帝朱由榔由肇慶移駕桂林途經(jīng)全州時改作臨時駐蹕的行宮,故稱為皇殿,自然具幾分皇家豪華氣派。

一碗冒著騰騰熱氣的姜水灌下,小若極緩緩回過神來,微睜開眼瞼,一眼見白眉慈藹的湘圓法師:“法師!”一聲驚呼,竟一頭埋在法師的懷里,撕心裂肺般號啕大哭起來。

湘圓法師望望小若極襤褸不堪、瘦骨嶙峋的身子,一手撫摸著小若極幼小的頭顱,不覺眼眶濕潤,哽咽道:“阿彌陀佛,吾佛慈悲。阿亮、問濤,若極就交給你二人照看?!?/p>

原來,那日阿亮帶著小若極逃出王府,沿著青石板鋪就的驛道往北二百余里外的全州湘山寺疾趕。

罡風(fēng)嘯嘯,雨雪紛紛,驛道上擠滿了南逃的難民,攜兒挈女,扶老背羸,四野狼藉。

誰知乘船剛渡過大溶江,抵達(dá)北岸時,便碰上正南下的清廷八旗兵。

渾身盔甲的士卒將碼頭一守,便逐個嚴(yán)盤厲查起來。更讓人感到惶恐的是,清兵們一見留著頭發(fā)的難民,便強(qiáng)拉硬扯地吆喝著強(qiáng)按在碼頭旁的瓜棚下,強(qiáng)行剃頭。

“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兇神惡煞的清兵毫不手軟地將長矛捅進(jìn)了一因企圖躲避剃頭而掙扎逃跑的難民后背心。

“小和尚,快滾!”阿亮、若極慌忙撿起被清兵強(qiáng)行脫掉摔在地上的僧帽,邊戴邊忙不及迭地往北疾走。

二人緊趲一陣,沿途凍死的、餓死的、被清兵殺死的,拋尸荒野,慘不忍睹。

遠(yuǎn)遠(yuǎn)望見嘉定年間廣西提刑方信孺題榜在關(guān)隘上的“嚴(yán)關(guān)”二字,剛被戰(zhàn)火洗劫后的凄慘場景,愈加觸目驚心。

關(guān)上關(guān)下,橫七豎八地擺滿了官兵的尸體,明軍的、清兵的,一個個血肉模糊,斷臂殘腿的,一片狼藉。

興安古嚴(yán)關(guān)始筑于漢時,介于獅子山與鳳凰山之間,扼守楚南進(jìn)入嶺南驛道的咽喉。十一月四日,孔友德率清兵二萬與據(jù)關(guān)而守的明軍鏖戰(zhàn)竟日,一時血流成河,尸堆如山。

朔風(fēng)冽冽,旌旗獵獵,空氣中仍溢滿了嗆人的硝煙味和血腥味,戰(zhàn)火洗劫后的古嚴(yán)關(guān)在雨雪中顯得愈加肅穆森嚴(yán)。

門樓上、城垛處,執(zhí)戈持槍的清兵肅立在雨雪中。

關(guān)口前,橫攔著拒馬架,兩列清兵執(zhí)戈而立,正盤查著南來北往的行人。

搜身、搜查攜帶包裹什物,尤其對北往的行人盤問、搜查更嚴(yán)。

阿亮挽著若極瘦削的肩膀,蹣跚地來到關(guān)口前。

持戈的清兵將戈一橫,厲聲喝道:“你等是何人?今欲何往?”

阿亮忙雙手合十,嘴里念聲“無量壽佛”,答道:“軍爺,我二人乃是湘山寺僧人,外出化緣歸來?!?/p>

清兵見是兩名小和尚,隨手取過阿亮手里的包袱翻搜起來。筆硯、經(jīng)書、僧服,驀地翻出一枚小印章。

“快說,阿長是何人?”清兵揚(yáng)揚(yáng)手中的印章,兩眼緊瞅著阿亮、若極。

阿亮一驚,旋即謹(jǐn)慎地答道:“阿長乃是小師弟的俗名?!?/p>

“那他的僧名呢?”清兵乜斜小若極一眼。

阿亮隨口答道:“石濤。”

清兵見盤查毫無破綻,正欲放行。忽見一輕騎徑往關(guān)口奔來:“定南王有令,為防明王府皇族孑遺逃竄,凡北往的行人一律暫拘到興安縣城的湖南會館嚴(yán)審?!?/p>

小若極惶恐地緊攥著阿亮的手,被清兵推推搡搡地押往縣城的湖南會館。

逃難的、經(jīng)商的,會館內(nèi)擠滿了被強(qiáng)行拘留的行人。

三五日后,年輕力壯的被清兵強(qiáng)行挑出做挑夫壯丁,老弱病殘的放行,阿亮、若極因身材瘦小且又是僧人,看守的兵丁稍盤問了幾句,便將人放了。阿亮帶著若極一路乞討方抵達(dá)全州,真?zhèn)€如杜甫《哀王孫》所言:

腰下寶玦走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通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未幾,小若極在阿亮、問濤的悉心照看下,臉色紅潤起來,有了精神氣,自此便居住在湘山寺內(nèi),與阿亮、問濤劈柴、挑水、煮飯、種菜。

說起湘山寺,小若極宛如小魚兒入水,再熟悉不過的了。

崇禎十四年秋,狼煙四起,天下大亂。那靖江王朱亨嘉見群雄并起,也野心勃勃,躍躍欲試。

麾下謀士孫金鼎趁機(jī)進(jìn)言道:“王爺,有道是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又道是亂世出英豪。臣觀天下之勢,與三國無異,正是英雄豪杰大展宏圖、開創(chuàng)偉業(yè)之天賜良機(jī)。微臣今有一計,可助王爺稱雄天下。”

朱亨嘉故作不解:“此話怎講?”

孫金鼎神秘一笑道:“靖藩地處南陲,欲成一方雄豪,定然要手握兵權(quán)。廣西總兵楊國威與微臣乃兒女親家,王爺若以重金結(jié)納,他日定有大用,此其一也。再者,想我太祖高皇帝起事之初,多得佛僧襄助。今桂林府轄全州有一名剎湘山寺,寺內(nèi)聚集嵩山少林寺南游之武僧?dāng)?shù)十,王爺可即日前往古寺敬香禮佛,以求僧徒效力,以備急需之用。”

那朱亨嘉原本就有稱帝之心,又幻想百年之后修得正果,聞言大喜,當(dāng)下即令內(nèi)使胡清打點重金,教孫金鼎結(jié)納楊總兵,又教胡清備辦車馬,擇定九月初四日,啟程前往湘山寺禮佛。

靖江王巡游,內(nèi)侍相陪,又教身懷六甲、即將分娩的次妃同行,以祈福祉保平安,前呼后擁的一百余人,煞是威武壯觀。

緊趲了一日,天黑時分方抵全州官驛,那全州知州馬鳴鑾聞訊率地方百官及諸紳士早迎候在官驛。

當(dāng)晚,觥籌交錯,山珍海味款待,一直鬧到深夜方罷。

次日一大早,馬知州便陪同王爺來到龍鳳山門外,住持釋湘圓法師早迎候在山門前,引著王爺一行穿過山門,直抵大雄寶殿。

朱王爺忽而在臺階前停步,抬頭仰望著鐫刻在廊柱上的長聯(lián):

那邊消息,見半點兒,有些巴鼻,莫非千幻萬幻,說不盡百樣即當(dāng),因此的雪山中忙倒我釋迦吃麻吃麥,辛苦操持,生怕放逸魔,花費了眼前日子;

這些事情,到十全處,還未稱心,忽然七旬八旬,嘆原來一場扯淡,不覺得漆園里笑殺彼莊周應(yīng)牛應(yīng)馬,閑散逍遙,都將順逆境,交付與頭上天公。

釋湘圓法師見朱王爺眉頭微皺沉吟不語,似有不悅之色,忙近前作十道:“無量壽佛!此聯(lián)乃萬歷年間重建此殿時,本寺住持親撰,意欲規(guī)勸世人莫生貪念、毋生非分!”

那朱王爺聽罷,眉梢稍斂,旋即堆下一副笑臉,攜著次妃拾級而上,步入大殿。

釋湘圓法師敲響木魚,單掌作十誦經(jīng),朱王爺攜著次妃點燃香跪在蒲團(tuán)上,閉目祈禱一番,然后虔誠地拜了三拜。

朱王爺站起身來,正欲教次妃也站起身,沒料得次妃剛拜完第三拜,便和身撲倒在蒲團(tuán)上,臉若涂蠟,香汗淋淋,雙手緊摟著凸起的腹部、張著櫻桃小口痛苦地呻吟著。

“快,快叫醫(yī)副馮慶春!”朱王爺慌忙抱起次妃往寺西的小院疾走。

半晌,醫(yī)副馮慶春方走出禪房,跟站在院內(nèi)的朱王爺稟報道:“王爺,次妃因沿途鞍馬勞頓,恐將早產(chǎn)。”

朱王爺一聽,兩手互搓著,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一旁的孫金鼎進(jìn)言道:“王爺,佛門圣地,不便玷污,不如暫移居寺外民宅?!?/p>

馬知州忙吩咐衙役到寺門前騰出一套民房,又命人尋來一名穩(wěn)婆接生。

看看破了羊水,順生在望,誰料偏是難產(chǎn),哼哧了老半天,那小家伙賴在次妃肚子內(nèi)拳打腳踢不停地折騰著,硬是不肯出來,攪得朱王爺、馬知州等一眾人急如火焚,坐臥難安。

那馬知州教衙役又請來兩名穩(wěn)婆助產(chǎn),折騰了半夜,方產(chǎn)下一男嬰。

中年得子,朱王爺笑得合不攏嘴,忙歡腳喜步地走進(jìn)內(nèi)房,迫不及待地抱起襁褓中的嬰兒一看:小家伙瘦骨嶙峋的,眉目、嘴唇緊閉,既不哭也不鬧,仿若安睡般。醫(yī)副馮慶春、穩(wěn)婆諸人急得手足無措,冷汗淋淋。

朱王爺正愁容滿面,不知如何是好。忽聽得外堂上傳來釋湘圓法師的念佛聲:“無量壽佛!”那抱在懷里的嬰兒像感應(yīng)似的,旋即手舞足蹬,搶天呼地般號啕啼哭起來。

朱王爺一驚,連忙吩咐內(nèi)侍將嬰兒包裹好,遮著小傘抱至外堂去見法師。

說來也怪,只見那湘圓法師伸出佛手在那小家伙額上輕輕一拂,那小家伙便麻不麻休不休地不再哭鬧,反睜開一雙嫩眼直怔怔地望著法師竟傻笑起來。

釋湘圓法師嘴里輕聲道“阿彌陀佛”,掐指算了算,喃喃自語道:“此子與吾佛有緣,但八字太硬,命里克父母,須拜認(rèn)個比他命更硬的寄父方能祛災(zāi)解難。以老衲之見,就拜寺內(nèi)的飛來石為寄父吧,取名石濤,以期他日能弘揚(yáng)湘楚之精華膏澤?!?/p>

朱王爺聞言大喜,忙謝道:“承蒙法師賜名,本王感激不盡?!?/p>

朱王爺?shù)贡持鴥墒衷谔脙?nèi)踱了幾步,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道:“按太祖皇帝所賜,當(dāng)是若字輩,俗名就叫若極吧,乳名阿長,期望他能發(fā)揚(yáng)光大?!?/p>

次日一早,釋湘圓法師便來到民宅,那朱王爺教次妃抱著小王子,在眾跟仆的前呼后擁下,徑往湘山寺內(nèi)的飛來石而去。

那湘圓法師早讓寺中僧人在飛來石前備下案桌,擺上水果等諸般供品。朱王爺與次妃抱著小王子焚香化紙,行了拜認(rèn)寄父的三拜九叩之禮。

次妃仍帶著小王子住在寺門前的民房內(nèi),朱王爺也就近擇了間民房陪住。

說來也怪,那小王子打從一落地,釋湘圓法師“開光”啼哭后,待法師一轉(zhuǎn)身離去,便又啼哭起來,任他人怎么哄都沒用,攪得伺候的傭人們無所適從。但只要聞得僧人念“阿彌陀佛”,或抱到寺內(nèi)聽得僧人誦經(jīng)之聲,便不哭不鬧了。

朱王爺瞧見此般模樣,整日價繃著張煩躁不安的老臉,束手無策。

那謀士孫金鼎獻(xiàn)言道:“依微臣之見,不如將小王子暫且寄養(yǎng)在湘山寺內(nèi),一則小王子與佛有緣;二來眼下正值多事之秋,免得王爺分心?!?/p>

朱王爺也正為小王子的舉止暗自詫異,聽孫金鼎如此一說,細(xì)細(xì)一想,的確有理,當(dāng)下便教次妃及隨行的宦官阿亮等留住在湘山寺內(nèi)。

九月十二日,朱王爺在僚屬的簇?fù)硐拢L(fēng)塵仆仆地回桂林去了。

讓朱王爺沒想到的是,這一暫別竟成父子倆的永訣,從此陰陽相隔,天各一方。

更讓襁褓中的小若極沒想到的是,正因這一暫別,竟僥幸救下了自己一命,從此浪跡天涯,命運(yùn)多舛。

如今國破家亡,再度回到湘山寺避難,幾遭驚恐,數(shù)度變故,小若極變得更加沉默寡語,抑郁寡歡,時常呆坐著發(fā)愣。

好在湘圓法師時常過問,又有問濤、阿亮等人在身旁看顧,小若極倒也不愁吃不愁穿的,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

晨鐘聲聲,暮鼓陣陣,大雄寶殿上湘圓法師正娓娓講授著《無量壽經(jīng)》:“佛說,清凈者,謂意樂清凈,戒行清凈,證清凈。意樂清凈者,謂于佛寶等,遠(yuǎn)離疑惑。不稀世事,謂作吉祥。戒行清凈者,謂能圓滿所有學(xué)處。證清凈者,謂能證得世出世清凈故?!?/p>

小若極、阿亮學(xué)著眾師叔伯、師兄弟模樣,盤膝、雙手合十地端坐在蒲團(tuán)上,虔誠地聆聽著法師講法。

小若極聽得似懂非懂的,扯扯一旁問濤的衣著,嘀咕道:“何謂清凈?”

那問濤白了一眼,低聲道:“師父講的是清凈禪,也就是佛法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所謂正心也?!?/p>

小若極似有所悟地點點頭。

聽湘圓法師講法,那是每天必做的功課,雖然聽得一知半解,煩躁沒心思學(xué),但不得不強(qiáng)捺住性子聽。然而更讓小若極感興趣的乃是聽湘圓法師講湘山寺開山祖師壽佛爺?shù)膫髡f以及湘山寺的傳承故事。

無量壽佛殿中、妙明塔下、洗缽巖泉旁,小若極聽得如醉如迷,百聽不厭,對佛法無邊的壽佛爺頂禮膜拜,佩服得幾乎五體投地。

湘山寺開山祖師壽佛爺佛名全真,俗姓周,名宗慧,唐開元十六年(728)十二月十二日亥時,出生于湖南郴州資興縣程水鄉(xiāng)天壽里周源山村。其母受孕時,曾夢見金色神人手執(zhí)一寶珠,入室投懷。

全真少時有神悟,吐語成詞,聰明過人。七歲入塾就學(xué),拈書問塾師:“這是什么?”沒等老師回答,全真自答道:“天以此高覆,地以此厚載,人以此成圣賢,豈空空叫我讀些之乎者也之便了!”

一日,全真聽同座生硬地讀“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一句時,不覺撫掌大笑道:“何己可克,何仁可歸?孔夫子定有別傳,若守常談,真?zhèn)€眼中著楔?!?/p>

那小若極每逢聽到此處,屢屢偏著小腦袋發(fā)問道:“法師,祖師爺是說孔夫子一定還有別的東西要告訴人們,如果抱守著老生常談或者循規(guī)守矩落入俗套,那就像眼里鑲?cè)肽踞?,什么也看不清了??/p>

釋湘圓法師喜憂參半,喜的是小若極小小年紀(jì)竟具此般悟性,見識超群,憂的是擔(dān)心他日后會像天馬行空,無束無拘。

一日,小若極與眾僧徒圍聚在伽藍(lán)殿上,又聽法師講起祖師爺出家受戒之事。

全真十六歲時便拜辭父母,到郴州城西開元寺出家受戒,后到徑山拜道欽禪師為師,天寶七年(748)隨師入京面謁唐玄宗,賜紫色袈裟。

沒料得小若極又感慨道:“俗氣,俗氣,看來佛門也難抵功名利祿之誘惑!”

湘圓法師猛瞪了若極一眼,微有不悅之色,緊接著又講起祖師爺?shù)膫髌妗?/p>

唐至德元年(756)四月,全真溯湘水而上,抵達(dá)湘源縣尋幽選勝,登湘山筍布臺眺望,見五華圍繞,三水匯流,左有缽盂山,右有圣禪嶺,遂剪棘結(jié)茅,躬畬自給。湘源縣的黎民百姓見全真乃修行高僧,便爭相出工出料,替他修建了凈土院,以讓他在此長住下來。

唐太和八年冬,全真一百零六歲,寺中僧人和信徒萬余人進(jìn)奉法師尊號“湘山圣化主人”“無量壽佛”。

唐太和九年(835),朝廷下令毀佛像、焚佛經(jīng),全真隱居覆釜山達(dá)十二年之久,修行、傳法的閑暇之余,創(chuàng)作了《牧牛歌》。

全真遵從佛教“修行在心不是身,主在修而不在為”的法旨,強(qiáng)調(diào)“佛自我生”或“佛自心生”。勸告眾善男信女:“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勸達(dá)官顯貴的說:“忠孝是佛”;勸農(nóng)夫工匠說:“勤儉是佛”;勸商賈販夫說:“公平是佛”。也就是說,佛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佛自我生,佛自心生!法師,祖師爺此話之意就像市井所言‘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坐’嗎?”小若極稚眉微斂,問得一本正經(jīng)。

眾僧聞言,不覺哄堂大笑起來。

湘圓法師嗔責(zé)道:“你等休要取笑,石濤小小年紀(jì),便具此般慧根,實屬難得,他日成就必在你等眾人之上!”

眾僧被法師一嗔斥,連忙斂容作十,全神貫注傾聽法師禪道。

唐大中元年(847),全真回到凈土院,繼續(xù)開壇講演大乘佛法。

唐咸通八年(867),全真吟罷“秋去葉須落,春來花自開”偈語,寂然而化,享年一百三十九歲,人們尊稱為無量壽佛。其徒在筍布臺下建院龕,收藏其遺骸,至乾符元年(874),始修古塔,將其遺骸移藏其間。其所作歌偈達(dá)數(shù)十萬言,輯為《遺教經(jīng)》十二卷和《湘山百問》。

數(shù)載滄桑,幾度風(fēng)霜。凈土院演變成為興唐顯宋的楚南第一名剎——湘山寺。

后晉高祖石敬塘天福二年(937),楚王馬希范向朝廷奏請,說湘川(因在五代唐時,為避皇帝李嗣源名諱,改為湘川)有名僧全真法師,建議縣城遷往湘山寺東南,并將湘川縣提升為州,改名為全州??h以佛名,世所罕見,由此可見全真影響之大。

那全真法師的名聲,像珍藏的陳年老酒般,愈久愈香,到宋代時達(dá)到巔峰。公元一一〇一年宋徽宗南巡南岳時,親臨湘山禮塔,封全真為“慈佑寂照妙應(yīng)普惠大師”(又稱“寂照大師”),賜名湘山名剎;紹興五年(1135),宋高宗趙構(gòu)賜古塔名“妙明塔”,改凈土院為“景德寺”,將原匾額改為“報恩光孝禪寺”。宋徽宗、宋高宗、宋寧宗、宋理宗先后五次授勒加封。

元代武宗至大四年(1311),高麗國王派專使出訪湘山寺,并送來金輪相頂(夜明珠)、如來佛像、鳳翅帽、金字《嚴(yán)華經(jīng)》、金繡千佛袈裟、金缽盂等六件寶物。

湘山寺名聲大振,晨鐘暮鼓不絕,善男信女如織,遂有“楚南第一禪林”之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湘山寺歷經(jīng)宋、元、明諸朝修繕、擴(kuò)建,至清初時,規(guī)模宏大,已成江南四大名剎之一。

其實,單從現(xiàn)存的史料記載看清初時湘山寺的建筑規(guī)模,也能知端詳。

龍鳳山門始建于唐代,外豎“無量洞天”石牌坊,南面鐫刻壽佛像,北面鐫刻觀音像、二十四諸天像、十八羅漢像、十二圓覺像、八大金剛像、四菩提像、二神將像達(dá)六十余尊。

山門后是大雄寶殿,寶殿后是伽藍(lán)大殿,殿柱上的楹聯(lián)明白曉暢,令人虔心歸附:

三千世界掌中收,任伊孫行者會翻筋斗,何曾跳出;

十八伽藍(lán)鼻孔嘯,饒他韓昌黎極磨牙根,也索來皈。

再進(jìn)便是布經(jīng)樓,布經(jīng)樓之后即妙明塔,也叫兜率宮。

圍繞中軸線兩側(cè)分別建有護(hù)塔天龍?zhí)?、無量壽佛大殿、真空亭、四金剛臺、敕書樓、大悲閣、天臺院、大施堂、萬象閣、準(zhǔn)提閣、佛庫、法堂、旃檀林、隱德堂、戒律堂、香積廚、昆廬殿、協(xié)天宮、關(guān)帝殿、三教堂、鐘樓、雨花林、種福堂、永興庵、青龍庵、佛母堂、大士閣、水晶宮、映瑞堂、君子閣、鼓樓、十方院、轉(zhuǎn)輪藏殿、華嚴(yán)殿、洗缽庵、護(hù)法堂、回尤庵、慈慧庵、極樂庵、龍泉庵、西竺庵、云歸庵、甲亭、露勝亭、蒸秀亭、全勝亭、翠光亭、濯纓亭、卷煙閣。大小殿亭、樓臺、庵堂蜂房水渦。

梵剎崇興,樓閣相望。浩大的寺院建筑物遍及湘山上下,綿延數(shù)里,直至湘江之濱。

無量壽佛開創(chuàng)湘山寺之功德,恰如妙明塔門聯(lián)所云:

錫杖飛空,選得塊袈裟片地,試觀七十諸峰總不如湘山寶藏;

金身覺化,鎮(zhèn)住個??谟膸r,諦言五百余年轉(zhuǎn)什么衡陽回鷹。

晨鐘暮鼓,耳聞木魚誦經(jīng)之聲,目睹香火鼎盛之繞煙,穿行紅墻碧瓦之殿堂,小若極耳濡目染,那顆孤寂的心倒也漸漸安寧下來。

冬去春來,湘江邊光禿禿的柳枝上綴滿了嫩綠芽,清澈見底的江水綠波如紋。寺門前臨江的碼頭上,暖融融的春日下,一群垂髫的稚童或戲水、或打著水漂,正頑皮地嬉耍著。

碼頭石階上,像孤雁落群般坐著一身僧服、雙手撐腮的小若極。瘦削的長臉、瘦削的身子,瘦骨嶙峋的,兩眼直愣愣地望著江面直出神:

如紋的水波中,高大堅固的王城城墻若隱若現(xiàn),雄峻威嚴(yán)的承運(yùn)殿若隱若現(xiàn),高聳入云的獨秀峰若隱若現(xiàn),皎如一泉清水的月牙池若隱若現(xiàn)……

忽然間天崩地裂,化作成一片殷紅的血水……

小若極雙唇緊抿,眼神漸漸迷蒙起來,兩行晶瑩的淚珠順著鼻側(cè)涎淌著。

“快,若極,定南王孔友德禮佛來了!”阿亮喘著粗氣,慌里慌張地跑到碼頭,一把拖起若極便走。

“孔友德,就是那屠戮王城的劊子手?”若極一把掙脫阿亮的手,兩眼圓睜睜的怒火欲噴。

“正是。法師特意吩咐要你我到妙明塔后的鎖龍巖暫避一時,以免露出破綻,招來不測之禍!”阿亮一把抓住若極的小手。

“干嗎要躲到鎖龍巖,反正我倆如今就是兩個小和尚,量他也認(rèn)不出來!”小若極邊跑邊咕噥著。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走漏了風(fēng)聲,你我二人便有性命之憂。”一邊扯著若極疾跑一邊不時回過頭來望望小若極的阿亮氣喘吁吁,盡管初春的空氣中仍有些許寒意,但阿亮的額角上因過度的緊張而汩著汗水。

龍鳳山門內(nèi)外,肅立著執(zhí)戈持槍的八旗兵,一直延至大雄寶殿的石階前。

兩個小和尚跌跌撞撞地闖入山門,迅即消逝在殿堂、亭臺林立的古寺中。

“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的洪鐘聲和“啵、啵、?!钡哪爵~聲,回蕩在湘山湘水間。

二、剃度

一六五一年初春,全州湘山寺大雄寶殿。

鐘聲陣陣,鼓聲“嘭嘭”,香煙繚繞。佛座下香案右側(cè),住持湘圓法師一手作十、一手有節(jié)奏地敲著木魚,嘴里念念有詞;香案前黃綾鋪就的蒲團(tuán)上,定南王孔友德微閉著眼瞼、雙手合十地跪著,默默作著祈禱;蒲團(tuán)旁站著協(xié)守全陽副總兵于文科、全州知州李令聞諸人。

那孔友德跪在蒲團(tuán)上,虔誠地拜了三拜,方立起身,將點燃的香插在香爐中,然后在釋湘圓法師、于文科、李令聞的陪同下步出大殿,在寺內(nèi)游覽起來。

南明動蕩不寧的亂世,戰(zhàn)火連綿不斷,扼守湘桂走廊咽喉的全州首當(dāng)其沖,飽經(jīng)戰(zhàn)火熏灼,今日清兵殺過去,明日明軍打過來,僅一六四九年八月、十二月間,全州就兩度易手;次年九月,清兵又再度攻占全州。

湘山寺雖為佛門,也未能幸免。寺院因兵亂而衰敗不堪,荒榛蔓草,瓦礫塵垢,灰劫淪習(xí),昔日的莊嚴(yán)肅穆不再。

“本王借浩蕩皇威,方得平定南方,開拓疆土,戎車暇豫,顧瞻勝概?!眲偲蕉戏降目子训乱荒樀拇猴L(fēng)得意之色。

“阿彌陀佛,孔施主秉承天威,揮戈南疆,數(shù)載征戰(zhàn),方臣服嶺南,建不世之功勛?!毕鎴A法師應(yīng)承著。

一行人走至伽藍(lán)殿前,那孔友德忽而駐腳不前,兩眼直愣愣地望著破敗不堪的伽藍(lán)殿沉吟不語。

伽藍(lán)殿既窄又小,長寬不過二三丈見方,斷墻殘垣的,幾近廢墟。

孔友德又環(huán)顧周遭一眼,濃眉微斂,半晌方嘆息道:“沒料得佛門并非清凈之地,也難避戰(zhàn)亂之災(zāi)?!?/p>

孔友德忽而轉(zhuǎn)身望著湘圓法師說道:“法師,本王愿捐資修葺,將伽藍(lán)殿擴(kuò)建成三間,山門外另造兩座鐘鼓樓,從山門外至廊廡、禪堂,倒塌的整修,蠢陋的換掉,破舊的改造,裂縫的加固,剝落的粉刷,堆砌而亂草叢生的修剪、整理。”

湘圓法師合掌作十:“阿彌陀佛,修廟建寺功德無量。將軍拳拳之心,老衲心領(lǐng)了?!?/p>

孔友德的目光忽而落在副總兵于文科身上:“此事就有勞于總兵監(jiān)修!”

“喳!”于文科連忙屈著單膝行了禮。

一眾人繞行至妙明塔之后,那孔友德瞥了山上的鎖龍巖一眼,像煞有介事地言道:“法師,今有一事相求,但祈法師能成全?!?/p>

“施主所言何事,有話但請直說無妨。”事出突兀,湘圓法師不明何意。

那孔友德與湘圓法師四目相對,沉寂了好一陣子,方不急不慢地言道:“想我大清王朝,自世祖平定大順,四夷拱手,八方服臣,天下初定,然明王朝朱氏皇族孑遺不甘花落水逝,仍企圖茍且偷安,更有一幫舊臣遺民相追隨,四下里滋事生亂。為天下安寧計,當(dāng)今圣上嚴(yán)諭各省府務(wù)必竭力追拿朱氏皇族孑遺,以期斬草除根,穩(wěn)固社稷。”

孔友德掃視寺內(nèi)外一眼,目光如灼地落在湘圓法師那張溝壑縱橫的古銅色臉上:“去冬余誕皇威,一舉攻占桂林靖江藩王府,奉命緝拿朱氏族人。據(jù)王府宮人所言,破城頭日,前王朱亨嘉之子朱若極在一小太監(jiān)的攜帶下逃離王府,不知所終,或云躲藏在寶剎內(nèi),若果真如此,還祈法師協(xié)助官府緝拿歸案,以正法典?!?/p>

湘圓聞言白眉稍一抖,旋即鎮(zhèn)靜下來,避開孔友德犀利的目光,合掌作十道:“阿彌陀佛,佛門乃清凈之地,與世無爭。施主所言之事,純系子虛烏有,空穴來風(fēng)?!?/p>

“既如此,那就多有叨擾了!”孔友德眉梢一聳,臉一拉,瞥了法師一眼,在知州、副總兵陪同下?lián)P長而去。

“阿彌陀佛,吾佛慈悲!”湘圓法師目送著孔友德遠(yuǎn)去,連忙抬腿走進(jìn)了鎖龍巖。

那孔友德果不食言,未隔幾日,副總兵于文科便令工匠們進(jìn)駐寺內(nèi),大興土木,“叮叮當(dāng)當(dāng)”不過一載,古寺修葺一新,煥然改觀。

生逢亂世,福禍難測。小若極在湘山寺剛躲過一劫,沒料得次年六月,桂王朱由榔的永歷王朝部將李定國率大西軍由湖南向廣西進(jìn)攻,再度攻克全州。

那時節(jié),永歷帝朱由榔已移蹕柳州,也不知李定國從哪兒探得的消息,說朱若極隱匿在湘山寺中,欲將叛臣逆子緝拿歸案,斬草除根,同時以免遭清廷屠戮之辱,遂派兵在寺中搜尋了一日。幸虧湘圓法師事先聞得風(fēng)聲,教問濤帶著小若極和阿亮躲藏到鄉(xiāng)下,方僥幸逃過一難。

當(dāng)年七月,李定國攻破桂林府城,直入靖江王府。危境之下,定南王孔友德先將妻兒焚死,然后自縊而亡,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靖江王府也被付之一炬,煙滅灰飛。也算是一報還一報,昔日孔友德做下屠城的虧心事,終于得到了現(xiàn)世報應(yīng)。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yīng),果然不爽,無量壽佛!”那湘圓法師跟小若極說罷王城被焚之事,唏噓不已。

國破家亡,少年喪父,孤苦伶仃,顛沛流離,像一塊沉甸甸的巨石壓在幼小瘦弱的小若極肩上,稚嫩弱小的心靈承載著過重的悲憤,亡命天涯的命運(yùn)關(guān)閉了與外界交往的那扇心扉,小若極常愛在妙明塔后的飛來石前,面壁而坐,終日沉默寡語,落寞抑郁,像離群的孤雁,哀鳴著,迷惘地飛翔著。

忽一日,早課已畢,眾僧散去,湘圓法師獨將若極、阿亮、問濤三人留下。

法師先在如來佛祖塑像前虔誠祈禱一番,方轉(zhuǎn)過身來,慈容滿面地望著小若極:“世人皆以為佛門乃清凈之地,出家之人可一心向佛,跳出紅塵外,不在五行中。然值當(dāng)今亂世之秋,戰(zhàn)事頻繁,佛門也不能幸免?!?/p>

法師慈眉微斂:“俗話說:寧做太平犬,不做離亂人。此番明軍雖占領(lǐng)桂林,老衲料定不出數(shù)月,清兵必重占桂林,兵來將往,戰(zhàn)火連綿不絕,你等自然難以潔身事外?!?/p>

法師眼眶微微有些濕潤:“若極、阿亮你二人避難寺中,雖暫時躲過一劫,然終非長久之計。俗話說躲得過一時,躲不過一世。而今國破家亡,已無家可歸,尤其是若極,為躲避官府追查,需終身隱姓埋名,方能保全性命。好在甚有佛緣,獨具慧根,為長久計,不如早日皈依佛門,求得佛祖庇護(hù),以免凡世折騰?!?/p>

山水冊

那小若極聽湘圓法師如此一說,不覺眼眶一紅,“撲通”一聲雙膝拜跪在湘圓法師跟前,淚下如雨:“多謝法師再造之恩。弟子如今國破家亡,走投無路,唯有寄身寶剎方能保全性命。弟子愿皈依佛門,虔心向佛?!?/p>

一旁的阿亮見狀,也連忙拜跪在地:“法師,小的愿與王子同生死共患難,懇求法師將我二人一并剃度。”

少年雖不知愁滋味,然螻蟻尚且貪生,何況人乎!

燭光高照,木魚聲聲,伽藍(lán)殿上正舉行著剃度儀軌。

剛羯磨告眾已畢的湘圓法師,一邊口里念念有詞:“毀形守志節(jié),割愛無所親,棄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币贿吺殖痔甑短嫒魳O剃去頭上最后一綹青發(fā)。

在眾僧唱贊誦經(jīng)聲中,為若極授披袈裟,受沙彌十戒。

那湘圓法師又賜法號,按僧輩原字,以臨近的濟(jì)山為字,賜石濤法號為原濟(jì),又賜阿亮法號為喝濤。

剃度儀軌已畢,眾僧正待散去,忽見石濤哭叫一聲“師父”,竟長跪在釋湘圓法師跟前:“師父,佛說人的一張臉,兩眉便是草字頭,眼鼻合成一個十字,嘴是一張口,人臉合成一個‘苦’字。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人的一生,猶若在苦海中行舟,在苦難中煎熬。徒兒命若那苦瓜,皮青綠而心朱紅,味苦寒,便斗膽自稱別號苦瓜和尚吧,特叩請師父恩準(zhǔn)!”言畢,連迭叩了三個響頭。

釋湘圓法師沒料想石濤小小年紀(jì),竟然能說出如此這般的一番道理,心底一酸,眉棱微微聳動,一臉慈容道:“阿彌陀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徒兒自名苦瓜,望潛心修持,以期早日脫離苦海,到達(dá)涅槃之彼岸?!?/p>

香煙裊裊,木魚聲聲,油燈、燭光映照著紅漆圓柱的大雄寶殿,小石濤單手作十盤腿打坐在蒲團(tuán)上,雙目微閉,雙唇嚅動,默誦著經(jīng)文。

驅(qū)除異思,排盡雜念,竭心向佛!

然而,嘴里念叨著經(jīng)文,腦里卻不時浮起兒提時的光影:堅固高大的王城,金碧輝煌的承運(yùn)殿,富貴安逸的王子生活,轉(zhuǎn)眼間鏡花水月,宛若南柯一夢,更為悲愴的是父母棄世而去。

狠心的父母,為何將孩兒孤苦伶仃地拋棄在亂世之中?

孩兒將靠何人照看?依賴何人生存?

排斥不盡的凡塵俗念,像揮之不去的夢魘,無休止地吞噬著,不間歇地折騰著。

半晌,石濤睜開眼瞼。

鍍金的西天如來佛祖一臉肅穆地端坐蓮花臺上,十八羅漢或坐、或站、或臥,一個個面目猙獰,兇神惡煞的,在油燈燭光的映襯下,愈加顯得陰森森地恐怖可怕。

佛祖所說的西天極樂,難道也像人間一樣,爾虞我詐,骨肉相殘,充斥著丑陋與兇惡?

佛祖所說的凈土,究竟在何方?

修行在心不是身,主在修而不在為!小石濤忽然想起師父所說過的祖師爺秉承的法旨,一下子恍如醍醐灌頂,剎那間大徹大悟:佛自我生,佛自心生,心靜則佛!

似乎悟道的石濤抑郁的心境豁然開朗,心態(tài)坦然,身子步子仿佛輕飄飄地走出了大雄寶殿。

夏日如烤,熱氣炎炎,妙明塔后樹蔭遮蔽下的飛來石前,滿臉汗?jié)n的石濤,爬在一幅碩大的石刻上正用手指一筆一畫地?fù)芾伎痰脑娢摹?/p>

飛來石上鐫刻最大的一幅是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廣西巡撫楊芳的《游湘山寺》詩:

寶剎名山兩擅奇,相傳無量涅槃時。

禪參落日明初觀,境托浮云接九疑。

會見藏舟窮窈窕,諦觀習(xí)坎詠漣漪。

湘源風(fēng)景圖難盡,誰是王丞畫里詩。

鐵畫銀鉤,筆力遒勁,氣勢磅礴,筆斷意連。意象與意境,令人遐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

“學(xué)如逆水行舟,不進(jìn)則退。師弟若欲學(xué)書法,當(dāng)學(xué)海納百川,博采眾家之長,融會貫通,且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樹。此乃行楷,遒勁灑脫。何不以此為帖,臨摹入手?!币慌缘暮葷?,見石濤用手指比畫來比畫去的正起勁。

“那師兄教教我該如何臨?。俊笔瘽剡^頭來,咧嘴一笑。

“看著,學(xué)寫字就該這樣。”那喝濤先將一張薄紙蒙在石刻上,然后拿起毛筆蘸好墨,一筆一畫地蒙寫起來。蒙寫了兩三個字,然后將筆交與石濤,教石濤依樣畫葫蘆。石濤在喝濤的悉心指點下,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臨摹起來。

矻矻當(dāng)年苦,悠悠萬世功。原來,自唐代全真開創(chuàng)湘山寺,宋代州守柳開又在寺旁的柳山開辦了書院,歷經(jīng)數(shù)代經(jīng)濟(jì),至明清時雖更名為清湘書院,但規(guī)模逐至宏大,成為與岳麓書院等齊名的五大書院之一。

湘山寺、清湘書院一時名噪神州,柳宗元、范成大、黃庭堅、徐霞客、解縉、王夫之等數(shù)以千計的歷代騷人墨客慕名紛至沓來,或探幽覽勝,或懷古悲飲,或激揚(yáng)文字,留下了不朽遺作和千古神話。

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暢游湘山寺后,欣然揮毫吟哦出一闋《題湘山大施堂》,堪稱千古絕唱:

重倚春林淚竹枝,南游風(fēng)物鬢成絲。

難尋桂嶺千峰夢,更了湘山一段奇。

來去別無心外法,行藏休問塔中師。

若論大施門前事,竿木逢場且賦詩。

那清湘書院緊鄰湘山寺,朗朗的讀書聲不時飄蕩到寺中,與眾僧誦經(jīng)聲交響輝映,令小石濤欣羨不已。

小石濤在釋湘圓法師的攜帶下,時常到清湘書院拜謁,聆聽法師與書院教授們縱談經(jīng)史子集,吟詩作對,剖經(jīng)析義。耳沾目濡,對先賢碩儒滿懷敬慕之情。

一日,小石濤又隨法師到書院拜謁,法師與書院的主持談經(jīng)論道去了。小石濤閑得無聊,便獨自溜了出來,東瞧瞧西望望地胡亂閑逛,忽聽得遠(yuǎn)處傳來一陣誦讀聲:

陶生巖畔草青青,唐介墳前江水聲。

兩岸鷓鴣啼不盡,畫船撾鼓到全城。

小石濤循聲走至教室窗戶外踮起腳尖往內(nèi)一望,只見一位身著長袍的老先生正在講授著解縉與全州的事兒。

解縉(1369—1415),字大紳,明朝第一位內(nèi)閣首輔,主持纂修了《永樂大典》,歷經(jīng)明太祖、建文帝、成祖三朝。永樂五年(1407)二月解縉被貶至廣西,降為布政使司參議,逗留全州,暢游湘山寺和清湘書院后,詩興勃發(fā),乘興吟哦出《全州雜興》一詩,成為千古絕唱。

接下來,那老先生又談起四部尚書張粲卜居全州的趣聞逸事。

張粲原本是廣西平南人氏,其父張廷倫曾任南京戶部主事,后因彈劾巡倉御史不法,得罪權(quán)貴,遭貶黜去官,南歸時寓居全州,因愛其風(fēng)土淳厚,有卜筑之意。后張粲辭官,遵其父意,便在全州定居下來,安度晚年。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十五歲登基,張粲從侍讀學(xué)士升為學(xué)士、國子祭酒、禮部侍郎。正德四年(1509),張粲升為南京禮部尚書,后又改任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兵部尚書。

張粲定居全州,正值顧璘知全州。顧璘乃金陵(南京)三才子之一,原為開封府知府,正德八年(1513)因得罪太監(jiān),貶至全州。當(dāng)時全州僻荒遠(yuǎn)陋,顧璘卻“不鄙夷其民而撫教之”,張、顧兩人一見相知,在柳山石壁凹深處,“日與賢士大夫登眺詠觴為樂”。

顧璘對這位官場前輩禮遇有加,他不僅把與張粲每日坐臥其中的石壁凹處,表為司馬巖(因兵部尚書又稱司馬),并賦詩一首,其中不乏敬慕之詞:

司馬真天人,輔世應(yīng)帝謫。

稅駕歸故鄉(xiāng),徜徉此投跡

草樹征文章,煙霞衛(wèi)巾舄。

俯仰皆有余,動靜隨所適。

我愿標(biāo)嘉名,大刻示無易。

盛美垂千秋,留光照山澤。

顧璘還在《附驥集引》中自謙地說:“璘守湘源既二年,索居無徒,舊學(xué)日墜,徒惴惴耳。乙亥冬(1515),大司馬涇川相公致政來歸,不謂璘為不肖,弘之大雅,剪其荊棘,示以周行。雖駑蹇局促,莫企高步,庶幾知所鞭策乎?太史公曰:蒼蠅附驥尾,一日而千里,貴有依也?!辈炎约号c張粲唱和的詩集,取名為《附驥集》。

張粲在翰林院時,主持纂修憲朝(即明憲宗朱見深)實錄,在國子祭酒毅然以師道自任,課諸生不輟,認(rèn)為“為學(xué)當(dāng)求諸心,心之理得則本立,而文章事業(yè)舉而措之”。

張粲曾兩次主持會試,擔(dān)任過順天府鄉(xiāng)試的主考官以及廷試。嚴(yán)嵩曾是他的考生。嚴(yán)嵩年輕時才華橫溢,詩文俱佳。弘治乙丑(1505),張粲為受卷官,見嚴(yán)嵩“制策驚人,擊節(jié)稱賞”;嚴(yán)嵩未能進(jìn)入一甲之選,他又為嚴(yán)嵩扼腕嘆息。后來嚴(yán)嵩以編修出使兩廣,路過全州,特意看望退休家居的恩師,張粲贈詩一首云:

回首玉堂天上游,驚看玉樹過南州。

登科豈必傳三唱,受卷曾知讓一籌。

館閣栽培他日地,文章經(jīng)濟(jì)古人流。

湘山夜雨黃華驛,傾倒能令老病瘳。

嚴(yán)嵩則酬詩云:

曾隨玉署瞻先達(dá),愧謁龍門已后時。

往事殷勤勞晤語,非才流落負(fù)心知。

湘山夜雨留觴久,漓浦春波放棹遲。

別后雙魚定難覓,但吟佳句一相思。

嚴(yán)嵩為了拜訪當(dāng)年的主考官,寧可推遲開船,師生相互推崇,情誼非淺。

這一年嚴(yán)嵩在全州陪老師度過了一個難忘的除夕之夜,并邀致仕在家的原南京戶部尚書的蔣昪互相唱和。嚴(yán)嵩特作五言律詩《全州歲夜》以紀(jì)之:

殊俗聊相值,空堂誰與同?

燈明深雪里,歲盡漏聲中。

野暗孤城柝,庭高古樹風(fēng)。

頻年遠(yuǎn)為客,此夕意何窮。

后來,嚴(yán)嵩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提升為武英殿大學(xué)士,入直文淵閣,并為首輔。在內(nèi)閣二十一載,植黨營私,培植爪牙,權(quán)傾一時,成為明代臭名昭著的奸相,以致明代元氣大傷。此可謂天變?nèi)艘嘧?,則不可苛求張粲失之于知人也。

沒料得全州雖地處嶺南偏隅,卻屢得朝廷垂顧!聽老先生講明朝趣聞逸事,身為朱氏皇族后裔的石濤像聽天書般癡迷。

曾聽他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猶以為戲言,沒料想讀書原來有如此妙處,難怪古今有偌多的讀書人!

“聽書,不如多讀書!阿彌陀佛。”不知幾時便站在石濤身后的釋湘圓法師忽然愛憐地?fù)嵛恐瘽男∧X袋微笑道。

自此,那小石濤便嗜書如命,一見古書便愛不釋手地收藏起來,卻不知道如何閱讀。

那師兄喝濤見了笑道:“師弟只知藏書,卻不讀它,收藏它有甚用?”

石濤稚臉一紅:“既如此,師兄何不指教!”

那喝濤原本在靖江王府侍讀,書琴棋畫也略知一二,如今見石濤求知若渴,心中自然歡喜,師兄弟二人一個肯教,一個愿學(xué),果真一字一句地讀起書來。

清湘書院古籍眾多,經(jīng)史子集、唐詩、宋詞、元曲,包羅萬象,殆乎咸俱,再加湘山寺藏經(jīng)閣內(nèi)藏書又廣,石濤如蹬書山似墜書海,終日沉浸其中,廢寢忘食。

那喝濤見石濤醉心于學(xué),又言道:“古人云博聞強(qiáng)記,博覽群書用心用眼讀書可助博聞,但要強(qiáng)記,還需用手。也就是說在閱讀時,名言佳句,要動手抄寫一遍,有助于記憶。”

所喜石濤天資聰穎,那喝濤稍一點撥,石濤心有靈犀一點通,便依樣畫葫蘆,埋頭苦干起來。

各式各樣版本的古籍,正楷、行書、隸書、草書、篆書,字體各異,抄抄寫寫中,石濤忽而對古人之書法又萌生了濃厚的興趣,閑暇之余,喝濤即教石濤臨古法帖,臨摹、拓印,尤其喜歡臨摹顏真卿的顏體。

顏真卿乃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大師,他自幼學(xué)書,又得到張旭親授,并師法蔡邕、王羲之、王獻(xiàn)之、褚遂良等人,融會貫通,加以發(fā)揮,形成個人獨特之風(fēng)格。創(chuàng)造出方嚴(yán)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楷書書法審美范式,他的行草也傳遞出沉著痛快、豪邁灑脫的大師氣勢。

顏體是相對顏真卿的楷書而言的,其楷書結(jié)體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qiáng)圓厚,氣勢莊嚴(yán)雄渾,人稱“顏體”。其行草書縱橫跌宕中具凝練渾厚之勢,為盛唐書法樹立一面旗幟。

或涉獵古籍,或臨摹古法帖,石濤終日浸淫于學(xué),日子倒也過得安然。

忽一日,石濤正在僧房臨摹顏體,那問濤在旁觀摩良久,嘆惋道:“師弟,恕師兄直言,當(dāng)今推崇的乃是董體,無論官場行文,還是民間往來,都盛行董體。師弟,何不改學(xué)董體?!?/p>

董體乃董其昌所創(chuàng)。董其昌,明萬歷十七年(1589)進(jìn)士,選為吉士,后授編修,知起居注,后出任湖廣按察副使、湖廣提學(xué)副使、山東副使、凳萊兵備、河南參政等職。

董其昌,書法天資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于楷墨間。每于不經(jīng)意處,封神獨絕。如微云卷舒,清風(fēng)披拂,尤得天然之趣。觀其結(jié)構(gòu),字體皆源于晉人,生平所臨摹《淳化閣貼》,于《蘭亭》《圣教序》,能得其運(yùn)腕之法,而轉(zhuǎn)筆處古勁藏峰,似拙實巧。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根底則皆出于晉人、趙孟頫,又規(guī)模二王。董其昌淵源合一,故慕諸子,軋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砣,有古法,甚心賞。其用筆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瓊絕。臨摹最多,可謂天資功力俱優(yōu)。

明亡清興,朝野推崇董其昌書法,于是乎,法董體一時成為書法界崇尚的時髦。

石濤生逢其時,自然難脫世俗的束縛,鋪紙研墨,練起了董體,然日長月久,厭倦其蹈規(guī)守矩,了無新意,心底仍偏愛顏體。

清人李麟在《大滌子傳》中記述了小石濤的這段生活經(jīng)歷:

年十歲,即好聚古書,然不知讀?;蛘Z之曰:“不讀,聚奚為?”始稍稍取而讀之。暇即臨古法帖,而心尤喜顏魯公?;蛟唬骸昂尾粚W(xué)董文敏,時所好也!”即改而學(xué)董,然心不甚喜。

飽覽群書,臨法古帖,寄居湘山古寺的石濤暫且將國仇家恨深埋在心底,潛心于學(xué),恣意縱橫于古籍古帖之中,如醉如癡,屢遭創(chuàng)傷、冷若死灰的那顆稚心漸慢地復(fù)蘇過來,孤獨中找到了慰藉,凝固的血液注入旺盛灼熱的強(qiáng)心劑,靜寂的生命泛起層層漣漪,揚(yáng)起了希望的風(fēng)帆!

勇氣,那繼續(xù)生存下去的勇氣,像一團(tuán)熊熊燃燒的烈火,烘焙著酷冷的心,釋放出驚人的能量。

全州,那璀璨悠久的歷史文化像肥沃的土壤,孕育、滋潤著石濤這棵弱小的幼苗破土而出,并迎著風(fēng)雨霜寒頑強(qiáng)地茁壯成長著。

三、慕賢

公元一六五二年四月五日,清明節(jié),全州城南恩德鄉(xiāng)尹家塘村后籠山。

一塊無邊無際的青灰色霧幕繃滿了天穹,霏霏細(xì)雨像牛毛般被微帶寒意的春風(fēng)恣意地蹂躪著,一忽而東一忽而西地飄蕩著。

翠綠的嫩草在風(fēng)雨中搖來擺去,滿山遍野的映山紅沐浴著春雨,愈加顯得鮮艷誘人,秀色可餐。

路旁、山上、山下,三三兩兩的人們攜著家小祭祀祖墳,鞭炮聲此起彼伏,煙柱裊裊。

山腰間,青松翠柏交相掩映下,一條約半里長的青石鋪就的階梯延伸到林蔭深處一座碩大的古墓前,石階兩側(cè)依次排列著石獅、石龜、石馬、石人。

石階前右側(cè)豎立著一塊碩大的石碑,石碑上鐫刻著一首詩文:

歸去來兮歸去來,故鄉(xiāng)也有好池臺。

許多花鳥供心賞,無數(shù)松筠是手栽。

詩文左下側(cè)落款為:明內(nèi)閣首輔蔣冕題。

此刻,霏霏細(xì)雨中,湘山寺住持釋湘圓法師領(lǐng)著石濤、喝濤、問濤諸弟子,攜著冥紙、香等諸般祭品,拾級而上,穿過石像,佇立在石階盡頭的古墓前。

古墓用環(huán)形的青石條固成,祖巷、祖首皆為條形青石塊環(huán)拱,墓前聳立著一塊青石墓碑,墓碑上鐫刻著一行隸書體大字:

明少傅謚文定冕公之墓

湘圓法師教喝濤將水果、豆腐做成的豬肘子等諸般供品一一擺放好,一邊嘴里念念有詞,一邊焚紙燒香,又教諸弟子在墓前一一行了祭拜大禮。

祭祀已畢,湘圓法師神色凝重地環(huán)視古墓一眼,然后望著石濤語氣沉重地問道:“石濤,你可知這是何人之墓嗎?”

小石濤不解地望著法師答道:“師父,這碑上不明明白白刻著是蔣冕之墓嘛!”

法師又道:“你可知蔣冕是何人?”

小石濤搖搖頭顱。

法師深邃的目光望向煙雨迷蒙的遠(yuǎn)方,嘴里喃喃自語道:“直言敢諫,有古大臣之風(fēng)……”

先賢墓前,釋湘圓法師徐徐而談。

全州地處湘江上游,背依湘山,前瀕湘水,扼嶺南關(guān)鑰。自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始置零陵縣,直至明代時(1394)由湖南永州府改隸廣西桂林府,隸屬楚南之地達(dá)一千六百多年之久,元代置府,并修筑了堅固高大的石城墻,墻外修有護(hù)城河,是歷代州、路、府的治所。

白云千載,湘水悠悠。自秦始皇始置縣,全州就源源不斷地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滲透,舜王、劉邦、孔明、徽宗等數(shù)不清的風(fēng)流人物均到此指點江山,逐鹿全州。

更讓人感慨的是,全州納湘山之靈氣,汲湘水之膏澤,歷來有“廣然指數(shù)文學(xué)之盛者必首全州”之說。鴻彥碩儒,代不乏人,明代宰相蔣冕、青年探花舒宏志、力主抗倭的曹學(xué)程等,編纂出一幅幅群星燦爛、文采斐然的俊雄圖。

明中葉官至首輔大臣的蔣冕,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蔣冕(1462—1532),字敬之,一字敬所,號湘皋,縣城北隅人。

明成化十三年(1477)舉鄉(xiāng)試中第一解元,成化二十三年(1487)與同父異母兄蔣昪同登進(jìn)士。

后人曾贊譽(yù)兄弟倆:同氣而出,同榜而賓興,同時而為公輔,其德行同溫克,器識同深沉,其學(xué)問同博雅,故施于事業(yè)也同為有聲。

蔣昪始授南海知縣,一生多為京外官,嘉靖初官至留都南京戶部尚書。蔣冕則入翰林院,一生為京內(nèi)官。兄弟倆歷經(jīng)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出仕達(dá)三十五六載之久。

明弘治十三年,蔣冕歷司經(jīng)局校書;正德中,累官至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典誥敕,進(jìn)禮部尚書,仍掌府事;正德十一年入閣為大學(xué)士,十二年加太子太傅,十四年扈從武宗南征還,加太子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正德十六年,武宗崩,蔣冕協(xié)助首輔楊廷和密謀誅殺了奸臣江彬。

因武宗帝無嗣,蔣冕與楊廷和等內(nèi)閣大臣擁立武宗堂弟、興獻(xiàn)王之子朱厚熜為皇帝。

嘉靖三年二月(1524),首輔楊廷和因“議大禮”反對世宗為生父立廟而免職,蔣冕繼任內(nèi)閣首輔。

然而,讓世宗始料不及的是,新任首輔蔣冕雖從政多年,但那種直言敢諫、剛正不阿且一旦認(rèn)定死理、縱使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典型的全州人倔強(qiáng)性格仍絲毫未改。

全州三江口

蔣冕一繼任首輔,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不顧前車之鑒,仍固守古禮,復(fù)請罷建廟之議,忤逆世宗之意。當(dāng)年四月底,世宗恩準(zhǔn)蔣冕致仕還鄉(xiāng)。

實際上,皇上要給生父立廟立便立吧,是朱氏家事,又不關(guān)乎國計民生,蔣冕卻以關(guān)乎禮義之名執(zhí)意反對,最后反落得個丟掉烏紗帽的下場。更沒想到三年之后,竟被嘉靖帝下詔削去所有職銜。

嘉靖十一年七月十二日(1527),抑郁中的蔣冕卒于老家全州,享年七十歲。

一直到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繼位之后,才下詔復(fù)蔣冕原職,并賜謚號文定。

蔣冕出仕,正值大明王朝由盛轉(zhuǎn)衰之際,君主貪逸縱樂不理朝政,宦官專權(quán)愈演愈烈。蔣冕不畏皇權(quán),體恤民隱,持正不阿,直言敢諫,著有《湘皋集》,收集蔣冕為皇帝起草的詔書、向皇帝的奏稿、序言、墓志銘以及策問、隨筆、辭等,共三十二卷。

“可惜一代才臣,不為俗世所容,遭奸佞嫉恨,竟抱恨而終!”釋湘圓法師言罷,唏噓不已。

“師父所言的蔣冕難道就是替安肅王撰寫神道碑的蔣閣老嗎?”石濤望著兩眼濕潤的法師問道。

“正是此人!”法師答道。

“徒兒還讀過他的《臨江仙·病起》哩?!毙∈瘽龘u晃著小腦袋,竟然吟哦起來:

六十三年真一夢,光陰可惜悠悠。鏡中白發(fā)早盈頭。浮生能幾許,擾擾更何求。

多少英雄成敗事,長江日夜東流。今人誰替古人愁,乾坤千萬古,吾道自滄州。

原來,蔣冕致仕歸鄉(xiāng)后,因德高望重,鄉(xiāng)間民里都尊稱他為蔣閣老。

那靖江王朱邦苧久仰蔣冕才學(xué),為祭祀其先父靖江王朱經(jīng)扶,特遣人備重禮趕至全州,盛情敦請蔣冕撰寫神道碑文。

那蔣冕將靖江王赍送的厚禮一一退還,不受絲毫,數(shù)日內(nèi)便撰成《大明靖江王安肅王神道碑》,一千八百余言,洋洋灑灑,周備而翔實地記錄了朱經(jīng)扶一生:

生而穎異不凡。年甫八九,端懿疾,委以國事,已一二區(qū)劃有條。年十二,敕掌國事,賜一品服。待襲爵后,日益老成慎重,事無小大,動尊成憲。

接下來,蔣冕對朱經(jīng)扶平生行事稱善者列項而數(shù)。

親親:尊卑等差與夫稱謂禮揖之間,未嘗一愆于度;

篤敬:歲時有事宗廟,必竭誠致敬,牲、帛非躬親省視,不敢以獻(xiàn),拜稽灌奠,儼乎祖考臨之在上,于奉祀山川亦然;

純孝:性尤克孝,至于父母之疾也,晝夜躬侍湯藥,未嘗離側(cè),或中夜焚香吁天,誠意懇到;

好學(xué):平居喜學(xué)問,審理周堯,質(zhì)而有文,日必延之講究經(jīng)史,改容禮貌,稱之為先生而不名;

修身:于獨秀峰間鑿石為盂以盥手,而銘之以著自新之義;

儉行:食不重味,每飯一簋羹,一碗肉,數(shù)盤時蔬而已,且不喜飲酒,廢王府大酒坊,只令釀造少許,以備年節(jié)祭祀;

愛民:國中山場土田所入,歲有常數(shù)。先是,不計豐歉而斂之,至有破家不能償者。王則因其豐歉而增損焉,遇歉率量減其入數(shù);

峻浩:心雖慈仁,用法不私于近習(xí);

明達(dá):薨前一年則備置棺殮之具,屬纊三日前。

碑文之末,蔣冕言猶未盡地銘道:高皇諸兄,長唯南昌。撫孤守節(jié),厥配則王。孤翊興遠(yuǎn),勛業(yè)未究。乃有賢嗣,克承厥后。國封肇啟,曰維靖江。建藩樹屏,以殿遐邦。修德礪行,允循圣諭。國史大書,日星昭著。歷七八傳,百五十年。世驚忠孝,有光于前。懿哉安肅,志勤繼健。未竟厥旋,遽殞于疾?;是榈繎懀襞c誕加。壽雖弗永,名則孔遐。堯山之原,穹碑百尺。太史勒銘,昭示無極。

碑銘落款:光祿大夫上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知制誥兼知經(jīng)筵事、國史總裁致仕蔣冕撰。

蔣冕乃有明一朝近三百年,桂林府人任職最高的官員。小石濤在藩王府內(nèi)常聽人談起蔣閣老的逸聞趣事,沒料得今日竟有幸拜謁其墓,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覺又回轉(zhuǎn)身在墓前恭恭敬敬地又拜了三拜,這才隨法師回寺去了。

自此,那石濤言必蔣冕,行必蔣閣老,并暗自立志,要做蔣閣老那樣以才情、賢能流芳后世之人,益發(fā)勤奮于學(xué),整日價沉默寡語,埋頭案幾,一腔心思全浸淫于字間行里。

四書五經(jīng),唐詩宋詞,凡能看到的、借到的,石濤饑不擇食般涉獵著。

忽一日,石濤偶從法師處借得蔣冕《湘皋集》一書,剛打開扉頁,便愣住了。

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蔣冕畫像:頭戴金線緣邊冠帽,身著仿古玄端寬袖大袍忠靜服,橢圓形臉,長髯飄飄,精神矍鑠,神采奕奕,正氣凜然。

上題:明少傅謚文定冕公像;右上角題:樞政少傅蔣公敬所壽真;左側(cè)題:正德已卯冬月大西洋荷蘭通問使穆蘭阿那多遵照于京邸凌云西院。

那喝濤一眼見石濤怔怔地望著畫像呆坐著,打趣道:“師弟如此崇拜蔣閣老,何不將閣老畫像臨摹下來,掛在床頭,日夜可睹?!?/p>

石濤聞言一怔:“如何臨?。俊?/p>

喝濤笑道:“這有何難!師弟不是臨摹過字帖嘛,可將薄素紙蒙在畫像上,然后依樣畫葫蘆即可。”

石濤一喜而起,忙拿來紙筆,在喝濤的指點下,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描繪起來。

蒙畫已畢,石濤拿起畫像跟書本上的一比較,自覺只有幾分像,但筆墨粗細(xì)不均,筆跡歪歪扭扭的,眼珠無神,嘆息道:“畫畫雖寥寥幾筆,看似簡單,但真要做起來卻并非易事?!?/p>

“古人云:水滴石穿;又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世上之事大抵如此。師弟所為恰如民諺所言:路都走不穩(wěn)就想先學(xué)跑了。師弟若果真想畫好此像,還需勤學(xué)勤練,并持之以恒?!焙葷蛔忠痪?,說得一本正經(jīng)。

“嗯?!笔瘽錾竦赝种械漠嬜?,微微頷首。

自那之后,讀書、練字閑暇之余,石濤又多了一個嗜好——臨摹古畫。

先蒙畫,再臨摹,畫來畫去,所喜石濤悟性極高,不消半月,果然將蔣冕畫像畫得與原作絲毫不差,若非行家里手?jǐn)嗳浑y辨真?zhèn)巍?/p>

石濤將自己覺得畫得最好的一張?zhí)舫?,張貼在自己的床頭上,隨時可見。

那時節(jié),湘山寺所藏畫作甚多,荊浩、關(guān)同、董源、巨然、唐伯虎、米襄陽等風(fēng)格各異的山水作品琳瑯滿目。石濤一有空閑,便一頭扎進(jìn)藏經(jīng)閣內(nèi),仿如孫猴子初進(jìn)花果山,奇珍異卉,目不暇接,一筆一畫細(xì)細(xì)觀摩,觀到賞心會意處,不覺手舞足蹈,情不自禁。

不過數(shù)月,石濤將寺中藏品一一觀摩畢,又遵師兄喝濤所囑:用口、用心、用手,摹仿繪畫。

光陰如箭,轉(zhuǎn)眼間已是順治十二年(1655)。那小石濤已在湘山寺內(nèi)待了五個春夏秋冬,幾載苦讀苦練,詩文、書法、繪畫技藝大有長進(jìn),十四歲的石濤身量也漸漸長成,身板頎長,骨骼清奇,長長的瘦臉上綴著濃眉大眼,英俊中透著幾分秀氣。

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也許是經(jīng)歷了常人沒遭遇過的苦難的磨練,石濤比同齡人顯得更加成熟穩(wěn)健,書畫之余,常愛獨坐一隅沉思冥想,思人生無邊苦海,想書畫無涯學(xué)海,尤其是身世的不幸變故,讓他過早的品嘗到人生的艱難與辛酸。每念及此,常常以淚洗面。

生不逢時,命途多舛,石濤的淚是苦的,石濤的心是苦的。

春來了,萬物復(fù)蘇,可人生的春天在哪里?自己的春天在哪里?

迷惘?茫然?

正當(dāng)小石濤百思難求其解之際,仿佛似壓在五指山下的孫猴子遇到觀音菩薩般,王夫之到湘山寺替困擾中的石濤指點迷津來了。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nóng),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杰出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清三大學(xué)者。

王夫之乃湖南衡陽人,明朝滅亡后,他在衡陽揭竿而起,組織抗擊清兵。然書生舉兵,宛如螳臂當(dāng)車,幾經(jīng)折騰挫敗,未免意冷心灰,遂隱居衡陽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人們稱之為船山先生。

這一年的春天,踏著春露,頂著春雨,王夫子走進(jìn)了湘山寺,他是沖著“楚南第一名剎”的銜頭慕名而來拜謁的。

讓王夫之沒想到的是,他無意之中成了石濤的解惑者!

焚香、焚冥紙、三叩首已畢,王夫之在釋湘圓法師的援引下,步出大雄寶殿,有說有笑地走向住持室。

對于這位堅決反清復(fù)明的斗士,釋湘圓法師敬重有加,剛招呼王夫之坐下,便教石濤奉上香茶。

沒料得那王夫子剛一落座,旋即便站起身來,倒背著兩手,一臉肅穆地瀏覽起室內(nèi)張掛的琳瑯滿目的字畫來。一張張、一幅幅,看得十分仔細(xì)認(rèn)真,不時露出驚訝、贊賞之色。

王夫子佇立在蔣冕畫像前,觀賞良久,忽而問道:“法師,據(jù)在下所知,蔣閣老畫像乃荷蘭通問使穆蘭阿那多所作,此畫像雖是臨摹之作,然足可以假亂真,技法之高巧實屬罕見。但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阿彌陀佛,施主不妨且先猜一猜!”湘圓法師淡淡一笑。

王夫之環(huán)視室內(nèi)諸般字畫一眼,笑笑道:“恕在下眼拙,我觀室內(nèi)字畫,荊浩、關(guān)同、董源、巨然、唐伯虎、米襄陽等作品,雖然風(fēng)格各異,但讓人隱隱約約感覺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內(nèi)在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東西。說句見笑的話,依我所見,室內(nèi)諸般字畫皆出自同一位德行高深的高人臨摹之作!”

“王施主真知灼見,果然超凡。實不相瞞,室內(nèi)諸般字畫皆為一人臨摹之作?!毕鎴A法師面露自得之色。

原來,湘山寺享譽(yù)嶺南,寺中收藏歷代名人字畫甚多,釋湘圓法師見戰(zhàn)亂不絕,唯恐有甚閃失,見石濤整日浸淫于繪畫,便教石濤一一臨摹,然后將真品另行收藏,卻將臨摹作品懸掛于室中,以防不測,沒料得今日竟被王夫之識破。

“法師,不知此人現(xiàn)在何處,可否勞為引薦一晤?”王夫之一臉的渴盼之色。

“王施主,此人遠(yuǎn)在天邊,近在眼前?!毕鎴A法師捋捋銀白長髯,用眼神示意王夫之身后。

“哦,是他?!”王夫之扭頭一望,竟然是一位長得眉清目秀、年方十四五歲的少年僧人,滿臉露出驚愕之色。

“阿彌陀佛,王施主,小僧石濤這廂有禮了!”石濤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

“小徒石濤,字原濟(jì),又號苦瓜和尚,室內(nèi)字畫皆他一人臨摹之作?!毕鎴A法師面呈歡愉自慰。

“原濟(jì)師父,年庚幾何?師從何人?”王夫之兀自難以置信,急不可待地追問起來。

“小徒年方十四,乃無師自通?!毕鎴A法師面綴微笑。

“哦,無師自通!小小年紀(jì)便具出神入化之繪畫技藝,天分、悟性非常人所能及,他日成就必在諸子百家之上!”王夫之大手一揮,橫掃室內(nèi)字畫。

“雕蟲小技,何足掛齒。施主過獎了!”石濤單手作十,傾身鞠了一躬。

“原濟(jì)師父年不過二八,書、畫便具此般功力,若假以時日,持之以恒,必成大器!”王夫之眼神炯炯,贊賞、贊嘆、贊羨之情溢于言表。

那石濤也久仰王夫之之名,敬佩他誓不二臣的錚錚傲骨,如今不僅得睹尊容,而且親耳聆聽他的贊譽(yù),名人與常人原來只在咫尺之間,不覺臉兒一紅,竟不知如何以答。只好微低著頭,雙手互搓著,一副窘態(tài)。

“阿彌陀佛,王施主博學(xué)廣識,閱人無數(shù),對小徒偏愛有加,謬贊了,謬贊了!倘若能得到施主點撥,那是小徒前世修來的造化了!”一旁的湘圓法師垂涎的白眉一展,遮掩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

王夫之沉默了,仍兩眼如灼地審視著石濤,透過那張清秀的長形臉龐,他仿佛看見了石濤那顆桀驁不馴的心,看見了石濤那股志存高遠(yuǎn)的氣,看見了石濤那份博大如海的情。他還看見了石濤波濤洶涌的內(nèi)心世界,有酸、有苦、有甜、有辣,五味俱全。

看見了石濤……

王夫之喟然長嘆一聲:“清風(fēng)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王夫之仍微斂著濃眉,兩眼如炬地緊盯著渾身顯得羞澀而不知所措的石濤:“俗話說詩以言志,文如其人。這書畫境界各異,原濟(jì)師父是如何達(dá)到這般修行的?”

石濤聞言,抬起頭來,迎著王夫之犀利的目光,情態(tài)坦然:“祖師爺無量壽佛曾云:修行在心不是身,主在修而不在為;又云:佛自我生,佛自心生。小僧領(lǐng)悟為畫從我生,畫從心生,佛與畫貫然一理?!?/p>

王夫之滿臉驚異之色:“沒料得原濟(jì)師父年紀(jì)雖少,但佛學(xué)、畫學(xué)造詣頗深,且融會貫通,獨具智慧,實屬難得,可賀可喜!”

王夫之撫掌大笑一陣,忽而笑容一斂,臉色凝重:“那么請問原濟(jì)師父,佛學(xué)最高境界是什么?”

“心靜!”石濤隨口而答。

“何解?”王夫之緊追。

石濤濃眉一揚(yáng):“佛法所講的安心之道就是求心不求境,所謂正心也。小僧領(lǐng)悟為心靜,心靜,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心靜,則去留無意,辱寵不驚;走入人心很難,走入己心更難,心靜則安?!?/p>

“那么,繪畫呢?”王夫之緊追不舍。

“心靜則智生,心亂則愚起?!笔瘽摽诙觥?/p>

王夫之稍凝神沉思片刻,臉綻笑絲,微含頷贊許。旋即反問道:“原濟(jì)師父所言的心靜,本身追求的過程就是不靜,何來心靜之說?”

石濤無言以對,怔怔地望著王夫之,眼神兩個斗大的問號拋向眼前這位能思善辯的大哲學(xué)家、思想家王夫之。

“再則,普天下的黎民百姓,誰不盼望太平盛世,安居樂業(yè),老婆孩子熱炕頭,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日子?然而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歷代帝王為一己之權(quán)欲,掀起一場場血雨腥風(fēng),屠戮生靈,弄得百姓骨肉分離,餓殍遍野。面對破碎山河,悲慘人世,誰能熟視無睹,屏氣斂息,置身于事外,心靜則清!”

王夫之說得慷慨激昂,小石濤聽得振耳發(fā)聵。

王夫之愈說愈激動:“依老夫之見,一個人的心胸大小決定了他事業(yè)的大小,換而言之,心胸有多大決定了事業(yè)有多大。若能以天地為胸、山水為懷,何愁事業(yè)不成,何來蹉跎歲月、虛擲光陰之憾!”

王夫之殷切、期盼的目光落在石濤消瘦的臉上,忽而話鋒一轉(zhuǎn):“如果老夫會畫的話,老夫就會畫天地之正氣,畫山水之錚骨,畫天地之神,畫山水之魂!”

石濤聽得如醍醐灌頂,張嘴結(jié)舌地仰望著王夫之高大的身軀,內(nèi)心像潮水般洶涌起伏,像巨浪撞擊著巖石“砰”然作響,像鼎沸的開水翻滾著。

天地?山水?

漆黑如鍋底的天隅裂開一絲長縫,透射出一束奪目耀眼的光芒;靜若死水的生命之海蕩漾起一層層漣漪……

巨錘鑿石!

“大師在上,請受小僧一拜!”豁然開朗的石濤突然拜倒在王夫之跟前,連迭磕了三個響頭。

突如其來!王夫之一怔,旋即捻須頷首微笑。

年僅十四歲的小石濤與比他年長二十二歲的王夫之結(jié)成了忘年之交。

藏經(jīng)閣內(nèi)、妙明塔前、大雄寶殿里、伽藍(lán)殿外,石濤如影隨形,津津有味地聆聽著王夫之這位哲學(xué)大師極富哲理的高談闊論,聚精會神地品味著王夫之這位思想大家那不時閃爍的思想火花。

像鴻蒙初開,像混沌始分。

笑聲、腳步聲,遍及湘山山上山下。

雨后放霽,一輪紅日不聲不響地懸掛在東山上,玉宇澄凈。在湘山寺羈旅半月之久的王夫子啟程返鄉(xiāng)。

龍鳳山門外,小石濤眼眶濕潤,默然不語將行囊包裹放在小毛驢上;王夫子向湘圓法師拱手作別,然后神色凝重地望著小石濤,期待、期望、期托,神情錯綜復(fù)雜,包羅萬千。

王夫之伸手拍拍小石濤瘦削的肩膀,微點點頭,然后一轉(zhuǎn)身,騎上驢背,頭也不回地走了,“嘚、嘚、嘚”的驢蹄聲,愈響愈遠(yuǎn),愈響愈弱,最后消逝在廣安門外的青石板上。

王夫之回到衡陽石船山,仍矢志不渝地做著探究天地萬物起源的學(xué)問,在理學(xué)主宰一切的帝王專制統(tǒng)治下,難能可貴地成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更讓后人景仰的是他那堅貞不屈的氣節(jié)。

王夫之晚年時體弱多病,生活朝不保夕,甚至連筆墨紙硯都要靠朋友周濟(jì),但仍堅持每日著述,以至腕不勝硯,指不勝筆。在他七十一歲時,清廷官員來拜訪這位大學(xué)者,想贈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雖身在病中,窮困潦倒,但認(rèn)為自己是明朝遺臣,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禮物,最后在病患、饑餓中走完了一生。

王夫之走了,可他在湘山寺點燃的那顆幼弱的火苗,卻愈燒愈旺,愈燒愈烈,延續(xù)至今,走向神州,走向……

四、畫蘭

公元一六五五年農(nóng)歷六月十九日上午,全州城西八十里外的寶鼎嶺。

一條石級小徑蜿蜒在峭壁、茂林之間,或像蛇行般曲伸在嶙峋山石間,或隱沒于粗壯虬曲的原始林木中。彎曲的山道上,攢動著上山求圣拜佛的善男信女們。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釋湘圓法師與石濤、喝濤、問濤師徒一個個喘著粗氣,一步一撐吃力地往山上挪動著身子。

那寶鼎嶺乃湘山寺祖師無量壽佛爺開辟的佛教圣地,因山頂形似一口碩大無朋的覆鍋,故又名覆釜山,海拔一千九百八十八米,號稱華南第二高峰。唐太和九年(835),朝廷下令毀佛像、焚佛經(jīng),全真隱居覆釜山,修神煉珠,達(dá)十二年之久。每年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生日、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日,全真上山前遣散的湘山寺眾信徒,皆從四面八方云集到寶鼎嶺聆聽壽無爺講經(jīng)傳教。

是以湘山寺歷代住持,每年六月十九日必上寶鼎嶺朝拜祭祖。

驕陽剛從東山巔上探出紅撲撲的臉龐,湘圓法師師徒沿著崎嶇山道登山。古木蒼藤,含煙凝霧,流水潺潺,瀑布飛簾,霏若良工削玉,洶然有聲若雷,響震林谷。

爬行數(shù)里,便至苦煉庵??酂掆炙闹墉h(huán)山,左右兩條涓涓小溪相匯于庵前。

石濤等隨法師步過木橋,只見一座占地約百余平方米的宮殿式庵堂依山而建。庵堂住持早迎候在堂前,將師徒引入堂內(nèi)。

石濤諸人一看,只見中堂靠后設(shè)佛臺,佛臺上供奉著一尊壽佛爺佛像,正堂北面懸一面皮鼓,南面掛一口大鐵鐘。

那湘圓法師口念“阿彌陀佛”,雙手合十跪拜在佛像前的蒲團(tuán)上,石濤等眾弟子也跟著敬香、焚了冥錢,合十跪拜了三下,方起身隨法師步出堂外,朝庵堂左側(cè)的小溪走去。

湘圓法師邊走邊說道:“當(dāng)年祖師爺為避劫難,隱居到覆釜山中,春、夏、秋三季就居住在山頂?shù)氖ニ畮r里,嚴(yán)冬一到,便下山到這里修煉,后人為紀(jì)念祖師爺,便在祖師爺修煉之處修筑了這座庵堂。”

眾人邊說邊走到小溪的水塘邊,湘圓法師接過喝濤提著的幾尾小魚小心翼翼地放生水里:“這水塘叫五蛙二魚塘,乃是祖師爺親自取名的。當(dāng)年祖師爺沿庵前小溪而上,未見一條小魚,一問才知因庵右側(cè)前有一百丈瀑布,下游魚兒上不了灘?!?/p>

湘圓法師立起身來:“祖師爺聽后,特地從山下買來五只山蛙和兩條魚放在水塘里繁殖,告誡人們多放生,多念佛,多行善事。”

聽畢湘圓法師一席話,石濤不覺凝目一看,只見溪水澄明如鏡,澈可見底,水中游魚可數(shù)。蹲下身子,雙手探入水中,清涼透骨,捧起一喝,甘洌沁人心脾,頓覺神朗氣清。

師徒在庵中吃罷齋飯,沿著羊腸小道繼續(xù)登山。

登寶鼎嶺,從山腳到極頂有三處最為險要,分別叫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湘圓法師師徒屢登屢息,汗透布衫,方行至一天門。

石濤抬頭一望,只見一塊高丈余的石壁直立于前,光潔如砥,石上豎行陰刻“白云洞天”四字,筆力遒勁。

“無量壽佛?!毕鎴A法師面壁雙手合十,方娓娓說起石壁的佛緣。

原來,每年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壽佛爺必整天端坐在石壁下誦經(jīng),比時,霧籠群山,云海茫茫,云霧之下,細(xì)雨霏霏,云海之上,則艷陽普照,有如海市蜃樓,煙靄云霞,宛如仙境,故有一天門之稱。

師徒攀緣人鑿石級而上,東繞西彎數(shù)里,只見兩側(cè)石壁巉峭,石徑中虛若排闥,是為二天門。

師徒們汗淋淋地翻過二天門,一座大殿聳立在眼簾。石濤微瞇眼一望,只見門額上書有“白云庵”三個大字。待近庵細(xì)看,但見白云庵疊石為墻,鐵瓦為蓋,石柱承梁,堂中供奉著一尊壽佛爺塑像。

湘圓法師攜著眾愛徒跪拜已畢,坐在庵前檐下休息。法師忽而指著遠(yuǎn)處東南山腰上一巨石言道:“此石叫飛船石,相傳乃祖師爺將半邊渡的渡船扔在此處,旁邊跪著的便是艄公。”

石濤等師兄弟抬眼觀望,果見一巨石宛若一船只覆扣在矮林中,一石人面船而跪。

石濤笑笑道:“此山距半邊渡八十余里之遙,祖師爺怎的將渡船扔到山上,難道果真是佛法無邊?恐怕是后人瞎編的吧?!?/p>

法師瞥視石濤一眼,語重心長告誡道:“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故古人有言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湘圓法師凝神沉思片刻,捻須緩緩而談。

一日,壽佛率眾弟子早課已畢,忽然一弟子闖進(jìn)大雄寶殿大聲喊道:“全真大師不好了,半邊渡打死人了!”

壽佛爺心急火燎地趕到半邊渡碼頭上一看,只見一對中年男女躺在地上,男的鼻青臉腫口流血,女的口吐白沬,奄奄一息。壽佛爺忙施法救治,半晌二人方醒轉(zhuǎn)過來。

原來,這對夫婦乃寶鼎嶺西北新寧縣人氏,男的姓胡名遠(yuǎn),因樂善好施,鄉(xiāng)里俗稱為胡善人。夫妻倆床第間恩愛數(shù)載,雖年已過不惑,仍膝下無子。夫妻倆仰慕壽佛之名,遂在家齋戒七日,特趕到全州凈土院求佛送子。

那時節(jié),全州城西因磐石腳臨江聳峙,崖下無路,從半邊渡到凈土院只能乘坐渡船。

這日清晨,夫妻倆趕到半邊渡搭船到凈土院,沒料得那艄公見胡氏夫婦是外地人,陡生劫財歹心,將二人渡至碼頭,見四下里無人,便將二人打傷,搶走了財物。

壽佛爺一聽,氣得七竅生煙,當(dāng)下便施起佛法,將船提起竭力一扔,船就被扔到了寶鼎嶺上,又掌劈肘撐,一頓拳打腳踢,在崖石下硬生生地開辟出一條路來。

那胡氏夫婦因結(jié)佛緣,次年便生下一對龍鳳胎。為感念壽佛爺救命和送子之恩,花重金雇名匠,在崖下鐫刻了“無量壽佛”四字,如今真跡猶在。

石濤、喝濤、問濤師兄弟聽罷,唏噓不已,對祖師爺?shù)某缇粗橛制教砹嗽S多分。

湘圓法師說完此段傳奇,環(huán)視諸弟子一眼,嘴里喃喃道:“世上萬物皆有因果,善惡亦如此!”

一行人不顧疲倦,動身往山頂再行。

不多時,旋即見一石脊如梁直臥崖壁間,寬不過尺余,長約數(shù)丈,兩側(cè)皆深壑,行人從石脊上走過,莫不心悸目眩。盡頭處聳立一崖巖削立如壁,一條人鑿石徑蜿蜒而上。

湘圓法師立在崖下,叮囑道:“這叫定心橋,過時能定則真神定矣?!?/p>

師徒小心翼翼如猿猴般攀緣而上,一陣幽香襲來,令人心曠神怡,精神為此一爽。

盡頭處赫然現(xiàn)出一石洞,石洞臨淵而立,巖口如屋,外高里低,洞頂?shù)氖谌绲杜饕话悖制秸?,洞?nèi)石床、石凳、石盆、石碗俱全,更奇的是石壁上沁出的泉水,晶瑩透亮如串珠般滴落石盆中,澄清如鏡。

一步入洞,那湘圓法師神色凝重,雙手合十地朝石床虔誠地鞠了三個躬,然后鄭重其事地言道:“此叫圣水巖,乃當(dāng)年祖師爺潛心修煉演經(jīng)之地。相傳凡飲過此水之人,能解渴消食、止痛除疾、明目定神?!?/p>

山水花卉

石濤聞言,探手入盆,捧起便喝,果真清寒透骨,清爽潤肺。正咂舌品味,忽然一股清香撲鼻而入。石濤一怔,扭頭一望,原來是洞前崖邊遍長著密密麻麻的野蘭花,株大如盆,粉綠相襯,正散發(fā)著陣陣沁人心脾的幽香。

石濤一喜,情不自禁地蹲下身子細(xì)看起來。

絢麗的晚霞下,株株蘭花如同仙女的紗裙般,秀麗淡雅,一片片弧形的花瓣,繞著那金色的花蕊,淡淡的粉色,在那片片花瓣中,畫出了一道道絢麗的弧形,花蕊旁的花瓣似張非張,像一個害羞的少女似的,宛成一個花苞狀兒,那淡淡的粉色也形成了一個菱形,宛如潔白的紗裙,在風(fēng)中翩翩起舞,淡綠色的莖沿花瓣而上升,純凈的白色中,透過淡淡的綠色,蘭花清新的香味,從花蕊而滲出,隨風(fēng)飄散。

石濤左聞右嗅,如醉如癡。忽聽得法師在一旁言道:“阿彌陀佛。此處蘭花相傳乃當(dāng)年祖師爺躬身種植的,專用來替人驅(qū)鬼避邪的。”

“哦?”眾愛徒滿臉狐疑地望著法師。

法師凝望著綻放的蘭花,捋著粗長的白須言道:“當(dāng)年山里的百姓因見識淺陋,一旦患上疑難雜癥,都認(rèn)定是鬼魔纏身或撞了邪氣,不再求醫(yī)吃藥,反砸鍋賣鐵花重金請巫師施法驅(qū)鬼,或問仙娘祈求避邪,常弄得傾家蕩產(chǎn),家破人亡的。打從祖師爺隱居寶鼎嶺,又常趕至嶺上求助。祖師爺見百姓愚昧非一朝一夕可以破除,為寬慰求助于他驅(qū)鬼避邪之人,便告訴求助之人,只要在寶鼎嶺圣水巖旁扯一株蘭花帶回家,掛在家中的香火臺上,便能有鬼驅(qū)鬼,有邪避邪。百姓對祖師爺之言深信不疑,此后,凡登上寶鼎極頂?shù)南憧突蛴稳?,只要知道祖師爺?dāng)年說過的話,總要到此扯一株蘭花帶回家?!?/p>

湘圓法師言罷,竟捻須吟哦起來:

野草為伍貌平凡,幽蘭吐秀眾草旁。

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汗芳。

“原來如此,無量壽佛,吾佛慈悲為懷!”石濤雙手合十,竟對著蘭花祈禱起來。

小小蘭花耐寒耐暑,平素并不起眼,竟有此般用途,看來天地造萬物,一草一木,一鳥一魚,自有它的靈性,自有各自生存的道理和用途。

那石濤意猶未盡,又蹲下身子,細(xì)細(xì)地觀望株株神態(tài)各異的蘭花。凝神專注了好一陣子,嘴里喃喃道:“救世花……救世花……”

一定要畫出它的高風(fēng)亮節(jié)的氣質(zhì)!石濤盤腿而坐,取出隨身攜帶的筆硯紙墨,一筆一畫聚精會神地畫起蘭花來。

眾僧在圣水巖憩息片刻,湘圓法師言道:“今夜就在祖師爺圣水巖安歇,趁天色尚早,不如登頂一觀?!?/p>

眾人依言,沿著狹窄的石級攀上絕頂石峰,只見一塊碩大無比的巨石光禿禿的圓若蒼壁,赤若丹砂,竟無一草一木。極目四望,但見七十二峰環(huán)拱,若金剛,若觀音,若哪吒,各見真形,獻(xiàn)花供果,執(zhí)磬捧盂,頂禮而圍繞;俯瞰山下,村落、稻畦、林屋,伏倚淺塢,恍如畫圖。更令眾人感到驚奇的是,平潔的石頂上赫然印著幾個碩大的足印,凹凸的腳板、腳趾痕跡清晰可辨。

望著眾徒驚異的目光,法師笑笑道:“此叫仙人腳,乃祖師爺當(dāng)年帶眾弟子在頂峰練功時踩出的石腳印?!?/p>

不多時,夕陽在西邊的天隅僅露出半張赤紅的臉龐,霞光萬道,諸峰涂抹上紫色,山腳下云霧奔騰若浪,大地化作了琉璃海般,白茫茫的一片,景象萬千,蔚為壯觀。

落日歸山,晚風(fēng)縱橫,湘圓法師帶著眾弟子盤腿打坐在圣水巖,“阿彌陀佛”誦經(jīng)不斷,做起晚課。

忽然間,一群羽翼多彩的鳥兒從巖前的舍身涯下“撲撲”飛起,傳來陣陣“阿彌—陀佛”的鳥叫聲,與師徒念佛聲遙相呼應(yīng)。更為奇者,又有雌雄蛤蟆抬杠似地相互叫喚,一只叫哪吒山高,一只叫寶鼎山高。

眾弟子一驚,不覺停下功課,好奇地引頸觀望。

湘圓法師微睜慧眼:“無量壽佛,吾佛慈悲。此鳥原叫五彩鳥,大如竹雞,因羽有五彩故名,原棲息在圣水巖內(nèi)。祖師爺隱居此洞后,五彩鳥便與祖師爺為鄰,日夜相處,祖師爺在此做功課念佛,日積月累,鳥兒因受感悟遂忘了原來叫聲,每日清晨或日暮,祖師爺一念佛,五彩鳥都會齊聲念佛,因此改叫念佛鳥。”

湘圓法師稍緩了口氣,繼而言道:“鳥念佛,蛤蟆叫,飛禽走獸皆能感化,足見祖師爺佛法無邊?!?/p>

山風(fēng)呼嘯,如萬馬奔騰。圣水巖內(nèi)油燈燭光,螢火點點,搖曳不停。昏暗的光照中,湘圓法師盤腿坐在石床上,眾弟子盤著腿、豎著耳,環(huán)坐其旁,正津津有味地聆聽著法師講演祖師爺偈語《牧牛歌》。

夕陽下,未經(jīng)馴服的野牛恃著一雙犀利的硬角亂沖亂撞,闖山林涉溪水肆無顧忌,狂心劣性,如虎似龍;沒料得忽一日倏然間被人抓住,被穿上牛繩,關(guān)入牛欄。牧童喂水喂草,悉心照料,約束管教。日子一長,野牛雖經(jīng)馴化,但仍偶爾發(fā)狂,用角頂人,牧童便毫不容情,舉鞭收繩,加以鞭撻,使畜生知道法度規(guī)矩,聽候主子使喚;野牛漸漸收斂了野性,不再任性狂奔亂跑了,再將它牽到山窩放牧,盡管它服服貼貼地吃草,仍不時用鞭子繩索來管教它;經(jīng)精心調(diào)教,野牛改邪歸正,丟掉了那桀驁不馴的狂心,能在泉水邊、樹林旁從容自在地飲水吃草。牧童將牛收來放去,牛繩放松又收緊,牛的劣性完全改掉已徹底降伏,牛鞭、牛繩也就沒用了,它已規(guī)規(guī)矩矩聽從主子支使,又何必費心費力去牽它趕它哩!

湘圓法師說得妙趣橫生,眾弟子聽得如迷如癡。

牛變得懂事聽話了,不用牛鞭牛繩便可任意放養(yǎng),不再擔(dān)心它任性胡來,惹是生非,糟蹋莊稼。綠綠的嫩草,餓了可從容地大吃大嚼一頓,渴了可隨意地到溪水邊埋頭就飲;而牧童則可放心地橫躺在柳蔭下或綠草叢中,心無牽掛地悠然吹著橫笛。藍(lán)天白云,牛無拘無束,牧童自由自在,相互融通了,也就相互解脫了,世間萬物,還有什么比這更快活的哩!

湘圓法師說到這里,忽而神色凝重地環(huán)視眾弟子一眼,慈眉善目地言道:“凡人與佛也是這個道理。人們只要破除偏激,完滿通融,凡人與圣人也就融化為一了。冰河里發(fā)出火焰,照得滿天通紅;枯樹枝頭開滿燦爛的鮮花,死了的與活著的焚香信佛就可以相通一致了。”

法師話音剛落,那問濤便搶過話茬說道:“師父講的祖師爺所作《牧牛歌》,乃是拿野牛與牧童作比,闡釋凡人與佛的道理?!?/p>

喝濤雙手合十:“我佛慈悲,以普度蕓蕓眾生為懷。祖師爺作《牧牛歌》,拿野牛與牧童作比,乃是告誡佛門弟子,如何像牧童馴服野牛般普度眾生。”

湘圓法師聞言,捻須微笑,唯見石濤獨坐一旁,蹙著眉頭,凝目而思,緘默不語。

湘圓法師笑著問道:“不知原濟(jì)有何見解?”

石濤見師父直喚己名,忙答道:“師父,徒兒在想牧童將野牛穿上鼻繩,悉心照料,又加牛鞭牛繩管束,那野牛才得以馴服,最終牛與牧童各得其樂。我佛普度眾生,如何才能使蕓蕓眾生做到佛自我生,佛自心生?”

湘圓法師指著巖旁正滴入石盆的圣水笑笑道:“你等細(xì)心看看那一滴滴入盆之水,便能悟出其中所蘊(yùn)含的道理?!?/p>

喝濤、問濤探頭湊近石盆觀望良久,異口同聲道:“積少成多?!笔瘽宰⒛磕计?,獨道是“水滴石穿”。

湘圓法師捋須頷首道:“你等所悟出的道理都不差。不過喝濤、問濤所言積少成多,也就是積沙成堆、集腋成裘之意,大多指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教化眾生當(dāng)從小小善事做起,日積月累,自然成佛?!?/p>

湘圓法師話鋒一轉(zhuǎn):“原濟(jì)所言水滴石穿,含鍥而不舍、持之以恒之意。就是說普度眾生像牧童馴服野牛般,需耐心、恒心、細(xì)心,日長月久,使之感化,佛自心生,佛自我生,如此方能共達(dá)西天極樂世界?!?/p>

湘圓法師感慨道:“世間萬事,貫然一理。信佛修行需持之以恒,謀事成事需持之以恒,就像原濟(jì)練書法、學(xué)繪畫,若能勤學(xué)苦練,不懈堅持,必有成大器之日。正所謂:不經(jīng)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撲鼻香。”

是夜,湘圓法師師徒在圣水巖禪經(jīng)悟道,暢談經(jīng)文,通宵達(dá)旦。

次日天剛泛亮,師徒打坐做早課,那念佛鳥果然成群結(jié)隊地圍繞著巖洞飛來飛去,人與鳥共念著“阿彌陀佛”。

吃罷早膳,師徒開始下山。臨行前,石濤扯了兩株蘭花,小心翼翼地用紙包裹好株蔸,放入背簍內(nèi),方才啟程。

那問濤一見,笑問道:“師弟扯兩株蘭花,難道真的要帶回寺里驅(qū)鬼避邪嗎?”

石濤亦笑應(yīng)道:“師兄說哪里話?小弟因昨日所畫蘭花,甚不順手,總覺沒畫出它的風(fēng)骨。特扯兩株帶回寺里栽種,以便隨時揣摩觀望,臨摹繪畫。日日對著它畫它,我就不信畫不好它?!?/p>

石濤濃眉一揚(yáng):“再說這蘭花生在這高山之上,他人求助需翻山越嶺跋涉方能得之,他日我若畫蘭成功,畫一紙?zhí)m花圖便能助他人驅(qū)鬼避邪,一則免人勞力之苦,普度眾生,二則可保祖師爺圣水巖蘭花不遭損害,豈不兩相便利!”

湘圓法師聞言一喜:“阿彌陀佛,原濟(jì)具此般心志,實屬難得。此番寶鼎朝圣,不虛行矣。”

石濤一回到湘山寺,果然便找來兩個花缽,先填滿沃土,將蘭花栽種好,澆水、施肥,悉心照料,那兩株蘭花仿佛通人性般,益發(fā)長得惹人喜愛。

石濤則一有空閑,便展開畫板,臨摹而畫。

冬去春來,石濤繪畫蘭花技藝日臻嫻熟,幾乎爐火純青,隨手涂抹幾筆,蘭花風(fēng)骨便躍然紙上,惟妙惟肖。

好事傳千里。全州鄉(xiāng)民聞訊,到湘山寺燒香拜佛的紛至沓來,求得石濤所畫的蘭花圖帶回家,張掛在堂內(nèi)香火臺上,用以驅(qū)鬼避邪,無須再翻山越嶺費時費力到圣水巖扯蘭花。

石濤繪畫蘭花之事,一時名傳遐邇。

對于少年在湘山寺學(xué)畫蘭花的這段往事,數(shù)十年后的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石濤晚年在揚(yáng)州大滌子草堂創(chuàng)作《花卉冊》(共十頁)時,特繪畫了一幅《雙勾蘭竹》,并題跋:

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

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從前多食肉。

湘水孕穗,湘山遺情,已登臨畫壇之巔、寄居他鄉(xiāng)的石濤不時用濟(jì)山僧、清湘遺人、清湘陳人、清湘老人、湘源谷人等款名,來寄托對魂繞夢牽故里的思念之情。

五、訪道

公元一六五六年深秋,全州文橋江頭村北端的甑山庵。

煞白刺眼的秋日一大早便懸浮在混沌的天空中,白云懶散地飄浮在天隅,秋風(fēng)一陣勁、一陣弱,恣意嬉游。一條嶙峋的山道像蛇行般彎彎扭扭地伸向莽莽蒼蒼的深山中,林蔭遮道,紅的、黃的、綠的,樹葉像涂抹染料似的,赤橙黃綠,色彩斑斕,令人賞心悅目。

山道上,釋湘圓法師與石濤、喝濤、問濤諸弟子低一腳高一腳、步履蹣跚地行走著,一個個氣喘吁吁的,額上、鼻上綴滿了細(xì)微的汗珠。

爬上一座大山,又轉(zhuǎn)著S形的彎道下到半山腰上,眼前豁然開朗,但見一座孤峰聳立在群山環(huán)繞的谷地中央。

“瞧,那便是甑山庵?!贬屜鎴A法師喘著粗氣,指指山腳下不遠(yuǎn)處的孤峰言道。

石濤等諸弟子聞言聚目一望,但見孤峰森林蓊郁,一懸崖峭壁高聳于西北端,高數(shù)十丈。懸崖下一座庵堂依山勢而建,青瓦紅墻隱映在一片參天古木的綠蔭之中,山前一彎小溪潺潺而流。

眾弟子一時喜出望外,或席地而坐,或傍樹而立,七嘴八舌地眾說紛紜。

喝濤雙掌合十道:“阿彌陀佛,一大早便起程趕路,馬不停蹄地緊趲了這大半日工夫,皇天總算沒負(fù)有心之人?!?/p>

問濤一本正經(jīng)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師父平素苦心婆口地教誨我等以行踐學(xué),行要重于學(xué)。今日之行,想必定有所獲?!?/p>

獨坐路旁石塊上的石濤,一手撐腭、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甑山庵默然不語。

秋風(fēng)習(xí)習(xí),迎風(fēng)而立的釋湘圓法師舉袖拭抹掉綴在額角、鼻梁上的汗珠,瞥了一眼獨坐的石濤:“濤兒,你在想什么?”

石濤一怔,扭過頭望著釋湘圓法師道:“師父,這甑山庵山環(huán)水繞的,別有洞天,好一處修身養(yǎng)性的幽靜所在。徒兒欽慕道教的先賢們選擇此地修行,超然物外,過著神仙般日子,好不逍遙自在?!?/p>

“佛與道重在修身養(yǎng)性,故大多選取名山名水或幽靜之地修寺建庵,借以避開喧囂的塵世,這甑山庵便是世外桃源?!贬屜鎴A法師眼神內(nèi)也露出一絲欽慕,抿了一下有些干渴的嘴唇。

石濤忽而眨巴著眼瞼不解地問道:“師父,徒兒有些困惑,同是出家修行,為何有佛與道之分,莫非師出同門,見解分歧所致?”

釋湘圓法師見石濤一臉的困惑之色,就著身旁的石頭坐下,一手捋捋稀疏的白須,緩緩言道:“徒兒休得胡亂猜測,以免褻瀆佛祖。這佛教乃是由古印度傳入中華的,而道教卻是由先秦道家演繹而成的?!?/p>

眾弟子忽聽得師父說出此語,紛紛圍坐在釋湘圓法師跟前細(xì)聽端詳。

原來,佛教乃是公元前五至六世紀(jì)印度人釋迦牟尼所創(chuàng),但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紀(jì)古印度孔雀王朝時始得廣為流傳,此后傳入西域。公元前二年西漢哀帝時,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漢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jīng)》。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十八人赴西域迎請佛法,在大月氏邀請到天竺(古印度)“沙門”(僧侶)攝摩騰和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jīng)和佛像抵達(dá)東漢都城洛陽。次年,東漢朝廷特在洛陽城西修筑了第一座寺院——白馬寺,供兩位高僧居住,翻譯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和傳播佛教。

三國時,佛教開始在民間流傳,并出現(xiàn)了第一個出家為僧之人——朱士行,朱僧于公元二六〇年西行求法,開西行求法之先河。

“佛教在中華廣為盛行,乃魏晉南北朝之時。因朝廷倡導(dǎo),佛教經(jīng)典也大量翻譯過來,僅魏晉時期即譯經(jīng)七百零二部、一千四百九十三卷。比時,各地廣修佛寺,削發(fā)出家者甚眾。尤其是南朝梁武帝,還親自制文發(fā)愿,舍道歸佛,四度舍身同泰寺,將佛教奉為國教,一時朝野皆尊,香火興盛。僅建康(南京)一地建有寺廟五百余座,僧尼達(dá)十萬余之眾?!?/p>

全州甑山庵

釋湘圓法師眼泛異彩:“北魏末年,全境內(nèi)有僧尼近二百萬,寺院三萬余所?!?/p>

“唉,百代興亡朝復(fù)暮,不廢江河萬古流!”釋湘圓法師一臉的郁悶之色。

誰料想到北魏武帝、北周武帝時,毀塔寺、焚經(jīng)像、僧還俗,舉國滅佛,史稱“二武法難”。到了隋唐時,朝廷制定度牒制度(出家人證書),寺院僧侶不僅不納稅、不當(dāng)差,還敕予大量田地、山林作寺產(chǎn),寺院方得穩(wěn)定,形成了三論宗、天臺宗、慈恩宗、律宗、華嚴(yán)宗、凈土宗、密宗和禪宗等諸多宗派,一時智頤、吉藏、玄奘、窺基、法藏、慧遠(yuǎn)、慧可、慧能等名家大師代承輩出,人才濟(jì)濟(jì),佛教進(jìn)入鼎盛時期。

到了唐末武宗時,第三次滅佛,毀佛寺數(shù)萬座,強(qiáng)令僧尼還俗達(dá)二十六萬五千余人。五代末年,后周世宗又廢佛寺三萬余座,收銅像鑄錢,令無數(shù)僧尼還俗。自此,佛教一蹶不振,佛教史稱“三武一宗法難”。釋湘圓法師雪白的眉梢緊鎖,心情沉甸甸的。

宋代太祖趙匡胤除派人到成都雕大藏經(jīng)版,還遣人到國外求法和宣教,元氣大傷的佛門方稍有起色。宋徽宗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有排佛之舉,令佛教之僧尼改稱道教稱謂“德士”“女德士”,欲使道佛合一。

元代忽必烈封西藏名僧八思巴為帝師,掌管全國佛教,統(tǒng)西藏政教,佛門方能勉強(qiáng)維持。

前朝太祖朱元璋因少時曾在安徽皇覺寺為僧,開國后支持漢傳佛教各派,禪宗、凈土宗、律宗、天臺宗等又得以恢復(fù),并設(shè)僧錄司,管理宗教、僧侶事宜,禪宗諸系并起。

“而道教則相傳起源于上古時代的黃老之道,黃帝于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從而了悟大道。春秋戰(zhàn)國時諸子百家之李耳又稱老子的,創(chuàng)立了道家。漢朝時,益州(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三國時益州五斗米教演變?yōu)榈澜?,至南北朝時形成宗教。唐代尊封老子為唐室先祖,道教遂廣為流傳起來?!贬屜鎴A法師又娓娓談起了道教。

眾弟子聽得佛、道此番淵源,一個個唏噓不已。嘆息之余,跟隨著釋湘圓法師朝甑山庵走去。

行至山門前,見一童顏鶴發(fā)、一身道裝的老道長手執(zhí)拂塵恭迎在山門外的石階前,白須飄飄,仙風(fēng)道骨的,令人肅然起敬。那老道長一見釋湘圓師徒,忙滿臉綴笑地迎上前,相互施過禮,寒暄了數(shù)語,便引著釋湘圓師徒步上石臺階。

石濤邊走邊抬眼觀望四周景物,但見門左側(cè)筑一供香客游玩、歇息的涼亭,山石、樹木和諧映襯,給庵堂平添了一份靜謐、安詳之感。石階盡頭乃是一石門坊,門額上鑲嵌著“八九一曲”四個大字。

石濤仰著脖子凝視良久,冥思苦想仍不明其意,忍不住問道:“小僧冒昧求教,這‘八九一曲’究竟是何意?”

那老道長望望兩邊郁郁蔥蔥的參天樹木和遠(yuǎn)處連綿起伏的山巒,微微一笑道:“乃意指此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p>

“原來如此!”石濤若有所思地微微點頭。

一行人隨著老道長走進(jìn)庵門,但見整座庵堂系三進(jìn)三開間,由前后兩殿組成,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頂蓋小青瓦。前殿供奉著祖師爺伍元龍的木刻雕像,掛簾相襯。

釋湘圓法師帶著眾弟子依次敬罷香,便在殿內(nèi)四下里游覽起來。

那石濤望著大殿上木刻的伍元龍雕像,纏著老道長問道:“道長,這祖師爺伍元龍是何許人?”

老道長捻須言道:“倘若說起本庵祖師爺,卻是頗有些來歷的?!崩系篱L邀釋湘圓法師眾師徒在長凳上坐下。

“祖師爺伍元龍,字辭卿,號清隱,生于宋朝嘉定元年(1208),乃春秋末年吳國名臣伍子胥之后裔。”

“那伍子胥又是何許人?”石濤刨根問底。

“唉,若說那祖師爺?shù)淖嫦任樽玉?,可稱得上是有史以來蒙冤負(fù)屈最奇、昭雪報仇也最奇的第一人!”老道長訥訥而語。

原來,伍子胥(公元前559—公元前484),乃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春秋時吳國的大夫。公元前五二二年,時任太子太傅的伍子胥之父伍奢,因太子建遭奸臣費無忌誣陷,受牽連而入獄。費無忌欲斬草除根,向楚平王獻(xiàn)計:以伍奢為人質(zhì),誘召其二子伍尚、伍子胥入朝一并誅殺掉。沒料得被伍子胥識破奸計,連夜只身逃出都城,楚王遂殺了伍氏一百零八口,伍氏一族慘遭滿門抄斬。

伍子胥忍辱負(fù)重,經(jīng)宋國、鄭國、陳國欲出昭關(guān)到吳國。豈料楚平王圖影緝拿,昭關(guān)守軍盤查甚嚴(yán),伍子胥過不了關(guān),愁得一夜白了須。后得歷陽山隱士東皋公相助,方逃到吳國,投入公子光門下。

比時,吳王僚剛繼王位,差公子光為將軍討伐楚國。伍子胥勸吳王僚趁機(jī)一舉滅楚,公子光卻進(jìn)言說伍子胥欲報私仇,伍子胥只得引退,躬耕于田野。

公元前五一六年,楚平王病死,楚昭王即位。吳王僚趁機(jī)派兵襲擊楚國,公子光見國內(nèi)空虛,暗下里遣伍子胥所薦壯士專諸行刺吳王僚而后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

闔閭志得意滿,召伍子胥入廷,賜官行人,共商國是。

公元前五〇六年,吳王發(fā)兵攻破楚國郢都,楚昭王落荒而逃。伍子胥掘開楚平王之墓,挖出尸首,鞭尸三百,方報得殺父屠兄滅族之仇。

公元前四九六年,闔閭與越王勾踐大戰(zhàn),闔閭中箭傷腳拇指,傷重不治,臨終前囑太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并托伍子胥輔佐少君,封為相國公。

夫差繼位后,在伍子胥的輔佐下,立城廓,設(shè)守備,實倉廩,治兵庫,營造闔閭大城(蘇州),一時民富國強(qiáng),萬民樂業(yè),西克楚國疆土,北邊威鎮(zhèn)齊國、晉國,南邊收服越人,奠定了霸業(yè)。

為爭霸中原,公元前四九四年,吳王夫差舉兵討伐越國。越王勾踐率五千殘兵退守會稽,示弱求和與吳。伍子胥勸吳王“今不滅越,后必悔之”,拒絕越國求和,以免養(yǎng)虎為患。然夫差聽信奸臣伯嚭讒言,急于北上中原爭霸,將伍子胥建言當(dāng)成耳邊風(fēng),置之不理,以越王質(zhì)吳為條件,許降撤兵。

伍子胥見夫差屢諫不從,預(yù)料他日吳國必為越國所滅,遂將兒子托付與齊國的鮑牧。伯嚭乘機(jī)再進(jìn)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

公元前四八四年,夫差賜死伍子胥,贈劍令他自盡。伍子胥仰天長嘆,憤恨之余,吩咐家人于他死后將其眼珠挖出,掛在東城門上,他要親眼看著越國滅掉吳國。

吳王夫差大怒,于五月初五日將伍子胥尸首用鴟夷革裹著拋于錢塘江中。哪知士卒們剛將尸首拋入水中,剎時,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士卒們抬眼一望,江面仍是風(fēng)平浪靜的,但響聲卻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面戰(zhàn)鼓,震耳欲聾。遠(yuǎn)處,霧蒙蒙的江面出現(xiàn)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少再近,白線變成了一堵水墻,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墻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來到眼前,聲如雷鳴,排山倒海,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勢不可當(dāng)。

那潮水仿佛替伍子胥鳴冤似的,“嘩啦”一聲,將士卒們皆吞入潮水中席卷而去,頃刻間消逝得無影無蹤。

吳人敬仰伍子胥忠烈,為其在江上立祠,名之胥山、胥王祠,并將潮水名之為錢塘潮,尊伍子胥為潮神,歷代祭祀。

那越王勾踐夫婦羈留吳國,屈膝為奴替吳王駕車養(yǎng)馬,奴顏婢膝地執(zhí)役三年,騙得夫差信任,方獲釋回國,發(fā)誓要復(fù)仇滅吳。遂臥薪嘗膽,休養(yǎng)生息,重用能臣范蠡、文種諸人,取十年生聚、富國強(qiáng)兵之策。并投吳王夫差所好,將個天姿國色的西施送入?yún)峭ⅰ?/p>

那美女西施亦忍辱負(fù)重,以身報國,勾引吳王夫差終日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將伍子胥生前治理得井然有序的政事,弄得烏煙瘴氣的,國力日衰月減,一年不如一年,天怒人怨,好端端的江山岌岌可危。

公元前四七六年,越王勾踐興兵伐吳,以雪前恥。幾番拼殺,越軍圍困吳都三年后終于破城。夫差被困于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國遂亡,伍子胥生前預(yù)言果然靈驗成真。

石濤聽罷伍子胥此番傳奇,勾想起自己的身世:父母雙親皆死于非命,王府橫遭滅門之災(zāi),與伍子胥身世何其相似。然伍子胥忍辱負(fù)重、矢志不渝于復(fù)仇,最后終于報得殺父滅門之恨。可自己卻躲藏在湘山寺內(nèi)茍且偷生,國破家亡之大仇何日得報?一念及此,不覺淚眼漣漣。

石濤別過淚眼,望向大殿外。只見正殿對面的墻壁上鑲嵌著一幅異常精美的壁畫,兩側(cè)也鑲嵌著一幅顏柳風(fēng)骨的木刻對聯(lián):

祖德統(tǒng)三才士農(nóng)工商祈求如愿福庇一方不已,

仙靈包萬象風(fēng)云雷雨感應(yīng)若時恩施眾姓無窮。

再看那壁畫,中間是鹿、鶴圖騰鑲嵌而成的“?!弊?,有鶴鹿延年之意,尤其是對聯(lián)兩側(cè)那獨具匠心的“竹梅雙喜”圖和“夏日荷塘”圖,精工細(xì)琢,令人嘆為觀止。

看來,伍元龍開創(chuàng)此庵,也享盡四鄰八方香火。

石濤拭抹掉淚水,扭頭望著老道長又問道:“那伍子胥后人怎的又到了此地?”

老道長唏噓一聲,捋捋長須道:“后來戰(zhàn)亂四起,兵災(zāi)連連,為避戰(zhàn)禍,其后人自浙江杭州府錢塘縣鎮(zhèn)江頭遷徙到此地定居下來,方得延續(xù)伍氏一脈?!?/p>

老道長說得滔滔不絕,湘圓師徒聽得津津有味。

伍元龍自小聰明好學(xué),曾在此修建書院,寒窗螢火,苦讀數(shù)年,由太學(xué)生舉薦為孝廉,被皇帝授予秘書省校書郎一職。

伍元龍雅好詩書,以文章名世,但性格剛烈,不善阿諛奉承,因而與時相有忤,被迫淡泊官場,辭官歸里。途中偶遇一異人,授與修煉之術(shù),遂隱居于此,修身養(yǎng)性數(shù)十載。

伍元龍修得真道,鶴發(fā)童顏,健如少壯,享壽九十二歲高齡后羽化。相傳每遇歲旱,遠(yuǎn)近村民到此祈雨,有求必應(yīng),無不靈驗,故被民間封為雨神,敕封雨部真人,后族人特在此為其建祠立像以祀。每月逢初一、十五兩日,臨近香客來庵中燒香拜道,熱鬧非凡,遂成一方道教圣地。

“峣峣者易損。全州人素喜喝酒吃辣,秉性耿直,愛憎分明,故歷代出仕入官者常難為世俗庸禮所容,平生得志者鮮寡,但反倒以剛烈忠心之臣而名垂青史。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釋湘圓法師聽罷,感慨不已。

眾人游至庵堂左側(cè),忽見一簇竹林,奇的是一根根竹子節(jié)短肚凸,宛如彌勒佛腆著大肚。

石濤忍不住好奇,彎著腰伸手摸摸竹子道:“此竹長相奇特,見所未見?!?/p>

一旁的老道長笑笑道:“圣僧休小看這些竹子,乃是祖師爺所遺之物?!?/p>

石濤興趣盎然:“此話怎講?”

老道長凝目眺望著藍(lán)天白云:“此竹叫羅漢竹,非本地之物。相傳祖師爺在四川為官時,其母十分思念遠(yuǎn)在他鄉(xiāng)的兒子,期盼祖師爺能?;乩霞铱赐约?,祖師爺也思母心切,夜間用當(dāng)?shù)氐囊环N羅漢竹作舟神游回故里看望母親,天明又乘此竹舟趕回四川?!?/p>

石濤聽得此番話語,想起棄世而去的父母,如今子欲孝而親不在,不覺悲從心生。

一旁的釋湘圓法師看在眼里,當(dāng)下也不好當(dāng)眾勸慰他,仍陪著老道長有說有笑地四處游覽。

當(dāng)夜,釋湘圓法師師徒在庵堂歇卻。用罷晚膳,油燈燭光下,釋湘圓法師與眾愛徒圍坐在大殿上,聽老道長談起道經(jīng)來。

據(jù)《史記·論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shù)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yīng)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

《漢書·藝文志》亦載: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謙謙,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xué),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道家信仰的是“道”,認(rèn)為“道”乃世間萬物本源及法則。老子曾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qiáng)字之曰道,強(qiáng)為之名曰大。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yùn)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qiáng)名曰道?!崩系篱L引經(jīng)據(jù)典,滿腹經(jīng)綸。

“怎的方能得道?”石濤聽得似懂非懂,索性打破砂罐問到底。

老道長不厭其煩:“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得歸?!?/p>

“清靜,則萬物得歸?”石濤微皺稚眉。

老道長面露微笑:“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遠(yuǎn)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于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yīng)物,真常得性;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可傳圣道?!?/p>

“無欲則剛?”石濤似有所悟:“‘三者既悟,唯見于空’與佛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豈非貫然一理!”

“再則道家所主張的清靜即得真道,與佛門所倡導(dǎo)的佛自心生、心靜則佛,禪佛與傳道融會貫通。師父,徒兒覺得這道教與佛理所言的修行并無二致?!笔瘽^頭顱望向釋湘圓法師,目光中懸浮著一個斗大的問號。

釋湘圓法師瞪了石濤一眼:“老道長傳授的乃是《太上清心咒》,徒兒休得無禮!”

誰知那老道長不僅不惱,反滿臉含笑地跟釋湘圓法師說道:“高徒悟性非常人所及,愚子可教也。老道恭賀法師有緣收得如此高徒,真?zhèn)€可喜可賀!”

釋湘圓法師聽老道長如此夸贊,心里自然歡喜,但礙于老臉上有些不好意思,謙遜一笑道:“道長謬贊了。小徒確有幾分悟性,至于他日成龍或成蟲,則看他的造化了?!?/p>

是夜,釋湘圓師徒與老道長談經(jīng)論道,直至雞鳴方休。

次日,釋湘圓師徒在庵中用罷早膳,方辭別老道長起程回城。

那老道長將釋湘圓師徒送至山門外,望望疊嶂的遠(yuǎn)山,又望望石濤,嘴里意味深長地念了一段詞:“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p>

“妄心生貪求,貪求生煩惱,無妄心則常清靜矣……”石濤細(xì)細(xì)咀嚼著老道長的話語。

老道長捋捋白須:“古人有言云:一念之差,相去十萬八千里……”

石濤只顧低頭喃喃自語著,釋湘圓與老道長依依作別,攜著眾愛徒離去。

數(shù)十年后,石濤悟得真道,在揚(yáng)州脫佛還俗,改入道教之門,并娶妻成家,可見早年甑山庵之游,對晚年的石濤影響之大之深,非同一般。

六、惜別

公元一六五七年一月初,全州湘山寺。

朔風(fēng)料峭,雪花飛舞,一片晶瑩的銀色世界。

厚厚的白雪像一床毫無瑕疵的鵝絨毛毯,將碧瓦捂蓋得嚴(yán)嚴(yán)實實的,并將透明的根須長短不一地垂涎在紅色的屋檐上,煞是晶瑩壯觀。

寒風(fēng)中、飛雪下,湘圓法師、喝濤、問濤等眾僧佇立在妙明塔后的飛來石前,目不轉(zhuǎn)睛地齊聚在飛來石上,凜冽的寒風(fēng)如刀刮在臉上,梨花似的雪花飄落在身上,透過青灰色的僧衣、僧帽、僧褲,浸透了腳、手、身子,使肉體變得冷冰冰地麻木不仁,眾僧仿佛打坐入定般猶自渾然不覺,一雙雙眼睛紅潤潤的,噙滿了淚花,有的嘴唇嚅動,有的拭抹著淚滴,悲傷、憂憤,像白紙黑字般全堆在那一張張凍得發(fā)紫發(fā)青的臉膛上。

飛來石上,一個身材消瘦頎長的少年僧人一手拿著錘子、一手拿著刻刀,正專心致志地在青石上鐫刻著,盡管天寒地凍的,寒氣襲人,少年僧人仍喘著粗氣,額上滲著汗珠。

悲涼、悲憤、悲嘆,交織糾纏,溢滿了少年僧人原本清澄無邪的眼神,發(fā)泄在少年僧人手中的一錘一刀上,淚水、汗水交融在一起,咸淡難辨。

國破家亡,遁跡空門,方僥幸保得一命,得以茍延殘喘。本以為從此不再染紅塵事,不再踏是非門,便可置身事外。沒料得世事變幻莫測,佛門也并非避秦的世外桃源。先是孔友德搜捕皇族孑遺,后是李定國緝拿王子,幸得佛門住持釋湘圓法師傾力庇護(hù),方得躲過數(shù)劫。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隱姓埋名數(shù)載后,明藩王王子的身份,仍給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的隱患,就像一桶隨時可引爆的火藥,動輒有性命之憂!

天大地大,何處才是自己的立足容身之地?

問浩瀚蒼天,無語;

問蒼茫大地,無聲。

兩行淚珠,順著石濤的臉頰簌簌而下。

就在昨天上午,廣西提督線國安親率八旗兵,著便服以禮佛之名闖進(jìn)湘山寺,給住持湘圓法師下了最后一道通牒:限三日內(nèi)交出明靖江王后裔朱若極,否則后果自負(fù)!

廣西提督線國安是順治十一年三月(1654)接統(tǒng)定南王舊部后,進(jìn)駐桂林靖江王府的。

這時節(jié),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南征北戰(zhàn)、東伐西討,天下已大定,大清王朝一統(tǒng)江山。

前朝遺事,本以為時過境遷。沒想到那廣西提督線國安見天下太平,再難依恃馬背上立戰(zhàn)功受賞,閑來無事,竟挖空心思打起靖江王府的主意來,希冀尋得蛛絲馬跡,上報朝廷,以立殊功。

也是合當(dāng)生事。前幾日,線國安與李定國舊部將領(lǐng)飲酒,席間談及李定國當(dāng)年由湘入桂往事時,將領(lǐng)無意中言及李定國在湘山寺追查王子朱若極之事,線國安如獲至寶,當(dāng)下便尋思道:我若將朱若極緝拿歸案,豈不是大功一件!

線國安不動聲色地私下里吩咐心腹暗訪,又得知當(dāng)年孔友德也曾到湘山寺追查此事,又暗訪到當(dāng)年的各種傳言:看來朱若極隱匿在湘山寺之事并非空穴來風(fēng)。遂拿定主意,決計到湘山寺一探究竟。

線國安走后,湘山寺內(nèi)忽然多了些形跡可疑的香客,東張西望地問這問那。

湘圓法師警覺起來,知線國安此番非比尋常。做罷晚課,便將石濤、喝濤二人留至住持室。

“原濟(jì),你該走了?!逼剿卮让忌颇康南鎴A法師一臉的肅穆。

“師父,何出此言,莫非是徒兒做錯了甚事?”石濤一臉的驚愕。

“非你之過,乃時勢所逼也?!毕鎴A法師遂將上午線國安暗訪之事說了一遍,言道:“你主仆二人在寺中避難已多年,幸得佛祖庇佑,方得逢兇化吉,履險為夷。但可憎可悲者,凡世俗人為一己之蠅名蝸利,必窮追不舍。俗話說: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你二人若繼續(xù)待在寺中,終非長久之計。”

石濤、喝濤怔怔地望著法師,默然無語。

湘圓法師白眉一揚(yáng):

“《呂氏春秋》云:水出于山而走于海。原濟(jì)潛心研習(xí)詩文書畫多年,甚有天分慧根,且志存高遠(yuǎn)。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若欲成大器,必遍游名山大川,納天地之靈氣,吸山川之膏澤,方有一番大作為。再說湘山寺雖號稱楚南第一禪林,但畢竟偏居一隅,已無你可學(xué)之物。天高任鳥飛,水闊憑魚躍。見識見識,有見才有識,為長遠(yuǎn)計,你二人也該出去闖一闖!”

湘山寺石刻蘭花

湘圓法師眼眶濕潤,哽咽道:“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全州秀麗的山水哺育了你,養(yǎng)就你的性格,就像全州三辣一樣,辣椒的紅、大蒜的白、生姜的黃,個性鮮明倔強(qiáng)。記住,湘山寺生育養(yǎng)育了你,他日不管身在何方,取得何等成就,切勿忘了湘山湘水的哺乳之恩?!?/p>

“師父,請給徒兒指條明路?!笔瘽?、喝濤“撲通”一聲齊跪在法師跟前,嚶嚶哭泣起來。

湘圓法師嘆口氣道:“為師早年云游廬山時,曾與開先寺雪嶠圓信法師之高徒木陳道忞有一面之緣,你二人可暫往廬山開先寺棲身?!?/p>

湘圓法師舉袖抹抹眼角,喟嘆一聲:“你二人從此就要浪跡江湖,漂泊四海。世事艱難,人心叵測,記住,今后無論在哪里,是龍得盤著,是虎得臥著,夾著尾巴做人。”

石濤、喝濤哭泣著,連迭磕了三個響頭,師徒三人相抱而哭。

清冷的月色透過朱漆的窗欞,照射在僧房的木架子床上,石濤仰躺在床上,睜著一雙大眼直愣愣地望著天花板,一忽而翻轉(zhuǎn)身子向左側(cè)臥,一忽而翻轉(zhuǎn)身子向右側(cè)臥,翻來覆去的,始終無法入眠。

堅固的靖江王府城墻,森嚴(yán)的承運(yùn)殿,雄峻的獨秀峰,澄澈的月牙池,錦衣玉食的王子生活……

巍峨的寶鼎嶺,南國草原天湖,波濤連天的三江口,香煙繚繞的大雄寶殿,如玉筍插入云霄的妙明塔,充滿童趣的兒時歡樂……

古嚴(yán)關(guān)下八旗兵的兇悍,雨天雪地里的潦倒,湘山寺里的避難,湘圓法師視若己出的庇護(hù)……

還有……

一幅幅畫卷,在石濤的眼簾一一閃過,漸漸地變得模糊不清,被淚水遮蔽起來。

身世的凄慘,遭遇的悲愴,孤苦無依的窘境,像一座座大山,排山倒海般接踵向瘦小羸弱的石濤撲來,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壓得他身心欲碎,幾乎窒息。

淚水,那沁人心脾的淚水,順著眼角流淌著,石濤兩手緊緊地抓著被子,緊緊地捂住自己的嘴巴,不讓嗚咽聲發(fā)出來。

難分難舍,全州如詩如畫清雋秀美的風(fēng)光;

難分難舍,全州紅白黃鮮明粗獷豪爽的個性;

難分難舍,全州悠久博大歷史文化的滋潤!

冷月無情,依稀模糊,淚流滿面的石濤竟輕聲吟哦起來:

不信湘中好,江山天下稀。

如何萬里客,終歲淡忘歸。

這是明代州守顧璘昔年滿懷激情撰寫的一首贊美清湘大地的《清湘吟》。

江山輩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十年。全州地大物博,山川秀麗,人物風(fēng)流,尤其是粗獷豪爽的性格,純樸憨厚的民風(fēng),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蜚聲遐邇。

石濤忽而憶起去春隨湘圓法師泛舟三江口之事。

那三江口又稱合江,位于全州城東南端的完山前,因發(fā)源于海洋山的湘江、發(fā)源于都龐嶺的灌江和發(fā)源于越城嶺的萬鄉(xiāng)河,在此三水相匯成湘江主流而得名。

春光麗日,春風(fēng)拂蕩,湘圓法師與石濤興致勃勃地登舟而游。

覽勝三江口,但見南來的湘江像一位胸懷博大的男子漢,左擁右抱著兩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東來的灌江、西至的萬鄉(xiāng)河,相親相融,欣欣然滾滾北流而去。

三水相聚,九曲八彎,曲宛平緩,波光粼粼,氣勢磅礴,湖光山色淡抹濃妝,水闊天際詩情畫意,更奇的是景象變幻莫測,蔚為壯觀。

石濤仿如置身蓬萊仙境,左顧右盼,興趣盎然。

原來,這三江口勝景,一日之內(nèi)早中晚不同。

清晨,江霧或煙雨蒙蒙,浩瀚的水面上籠罩著一層薄薄的羽紗,霧海茫茫,風(fēng)涌云起,宛如裹紗少女,透出一副撩裙弄首之姿。

中午,驕陽似水,湖水湛藍(lán),清澈如鏡,水天一色,碧波千里,有如奔月嫦娥,和著金光,泛出層層青翠之色。

夜晚,皓月當(dāng)空,輕風(fēng)拂江,水光閃閃,銀波萬頃,丘巒如黛,倩影幢幢,有如下凡仙子,披著朦朧月色,露出妖媚之態(tài)。

湘圓法師見石濤看得如醉如癡,物我兩忘,不覺捋須微笑道:“這三江口之景,春夏秋冬各領(lǐng)風(fēng)騷。春日,風(fēng)暴雷鳴,三江水發(fā),春水際天而來,雷霆萬鈞,震撼激射,吞天沃山,猶如萬馬奔騰,勢極雄豪。夏日,則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隨舟劈波斬浪,仿佛暢游大海。秋日,天高云淡,風(fēng)和氣爽,碧波蕩漾,落霞白鷺齊飛,秋水長天一色,風(fēng)帆穿梭,江魚躍波,立竹筏而撒網(wǎng),放鷺鷥以圖魚,垂釣自娛,別有情趣。冬日,綠水如紋,清可見底,風(fēng)平浪靜,清虛空明,令人心曠神怡。”

石濤邊聽邊看,邊看邊問,像初生的牛犢,一切都是那么新穎,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師徒游罷,在城南的二妃廟碼頭棄舟登岸,走入廟前臨江的二妃亭內(nèi)倚欄而坐。

那湘圓法師望望水闊天際的三江口,又望望身后紅墻碧瓦的二妃廟,和顏悅色地問道:“原濟(jì),聽過堯天舜日之說嗎?”

石濤笑笑道:“師父說的不就是那堯帝和舜帝嘛?!?/p>

湘圓法師捻須言道:“這二妃廟便與那舜帝息息相關(guān),且頗有些來歷的哩。”

湘圓法師凝望著二妃廟,緩緩言道:“據(jù)太史公《史記》所載‘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dāng)z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

石濤聽到了一段前所未聞的傳說。

原來,堯帝選舜做繼承人,為考察舜的德行,便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并派九個兒子跟隨舜一起生活。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十分賢淑,輔佐舜帝一心為民。當(dāng)二妃從回來報喪的舜帝隨從口中驚悉舜帝駕崩的噩耗后,即刻命舜帝的隨從帶路,駕著小舟,日夜兼程,趕到全州的三江口。

那時節(jié),全州叫零陵(秦時在境內(nèi)先后設(shè)零陵縣、零陵郡,東漢時遷至今零陵)。為確定舜帝南巡的具體方位,二妃與隨從登上李家山(二妃廟所在地),遙望東南西三條江,一時迷失了方向,不知到底選擇哪條江走?

隨從望著眼前的九個山嶺,皆與舜帝駕崩之地相似,也茫然不知所措。二妃見奔喪無望,扶著身邊的竹子失聲痛哭起來,一時悲痛欲絕,淚下如雨,最后雙雙跳入湘江,以身殉情。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此竹名叫斑竹,又名湘妃竹。

后人為紀(jì)念二妃以身殉情的千古絕唱,便在二妃殉情處修建了二妃廟。

唐代時,柳宗元被貶至永州任司馬,那時節(jié)全州叫湘源縣,歸永州府管轄,屬湘南之地,柳宗元泛游湘源時,特地瞻仰了二妃廟,并寫下《二妃廟記》碑文。唐代張泌也寫下《晚泊湘源》詩:

煙郭遙聞向晚雞,水平舟靜浪聲齊。

高林帶雨楊梅熟,曲岸籠云謝豹啼。

二女廟荒汀樹老,九嶷山碧楚天低。

湘南自古多離恨,莫動哀吟易慘凄。

湘圓法師言罷二妃廟的來歷,似有所悟地感嘆道:“生命之意義,貴在過程,就像那流水一樣,讓人感動的是流水淌過時激起浪花的瞬間。二妃千里尋夫,以身殉情,不正是那流水激起浪花的瞬間,讓后人景仰感慨?!?/p>

那石濤聽罷二妃廟逸事,淚水漣漣,放目三江口,心如潮涌,輕風(fēng)拂面,神朗氣清,不覺詩興大發(fā),隨口吟哦出《湘源》一詩:

按琴獨坐空亭子,地涌如波水面岑,

不打湘源江上過,也須展冊一開襟。

全州的情,全州的義,全州的山山水水,全州的一草一木,蘊(yùn)含在字間行里。

其實,石濤對全州的眷戀之情,融貫一生。妙于丹青的石濤除畫作常署名“清湘石濤、湘源谷人”一類名號,借此抒發(fā)對全州這塊曾經(jīng)活己一命的故土思念之情,在詩作中也不時流露出對全州這塊曾經(jīng)哺育自己成長的故土的眷戀之情。

多年后,石濤在《和張野鶴》一詩中寫道:

讀畫看山似欲顛,盡驅(qū)懷抱入先天。

詩中有畫真能事,不許清湘不可憐。

冷月無語,清輝仍舊。

冷硬的木床板,稀薄的素棉被,襲人的寒氣,更讓人痛惜的生死別離……

人間的冷暖,世道的艱難,兒時的歡歌笑語,鄉(xiāng)音鄉(xiāng)情,這一切的一切……

石濤的腦海里翻騰著、洶涌著、起伏著……

石濤蜷縮著、哭泣著、苦思著……

悠悠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既然蘭花能為全州父老鄉(xiāng)親驅(qū)魔避邪、能為父老鄉(xiāng)親祈福求安,臨別之際,無以為報,何不在飛來石上鐫刻一蘭花圖,讓蘭花永遠(yuǎn)庇佑養(yǎng)育自己的故土的父老鄉(xiāng)親,以略表自己的赤子之心!

少年心性,說干就干。天剛泛亮,石濤便拿著錘子、刻刀“叮叮當(dāng)當(dāng)”地在飛來石上刻了起來。

湘圓法師、喝濤、問濤等眾僧聞聲,紛紛圍將過來。

細(xì)雪、細(xì)雨,沸沸揚(yáng)揚(yáng),飄飄蕩蕩。

肅立在飛來石前的眾僧渾然不覺,凝神專注地聚集在石濤手里的一錘一刀上,唯有“叮叮當(dāng)當(dāng)”清脆的鐵錘聲,回蕩在寶塔、寺殿間。

汗珠、淚珠綴滿在石濤瘦削的臉上,連他自己也難以分辨清楚,只覺得臉頰上濕漉漉的。

約莫一個時辰,“叮當(dāng)”聲終于停下了。

但見石濤拜跪在飛來石前,嘴里念念有詞:“別了,寄父,恕孩兒不孝,不能再長相陪伴?!毖援?,哽咽著拜了三拜。

淚流滿面的石濤緩緩地回過身來,見眾師徒皆默然不語地聚集在飛來石前,一個趄趔,拜跪在湘圓法師跟前,鼻子一酸,竟號啕大哭起來。

那湘圓法師一邊用手撫慰著石濤瘦削的肩背,一邊抬起淚眼望向飛來石上剛鐫刻成的蘭花圖,但見那蘭花碧葉迎風(fēng)招展,欲指行人,暗香隱隱,似從石壁逸出,一筆一畫,巧奪天工,栩栩如生。靜觀石蘭神韻,似有幽香飄來,令人嘆為奇觀。

湘山情,湘水義,躍然石蘭圖上。

千古絕唱!湘圓法師淚眼中蓄滿笑意。

古松蒼勁,直插云霄。林蔭下青石板延伸到鋪雪覆蓋的達(dá)道門外的東門碼頭,浩瀚的三江口水面,綠水如紋。

一葉孤舟傍岸而泊,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艄公一手持篙站立在船尾,飄落的雨雪、浩渺的江水、雪絨的石碼頭、竹篷的孤舟、斗篷的艄公,與冰天雪地構(gòu)成一幅絕美的全州雪景圖。

雨雪中,湘圓法師、問濤佇立在碼頭上,與站在石階上的石濤、喝濤相向而立。

四目相對,流淚眼觀流淚眼,期望、希望,感激、謝忱,無聲勝有聲。

“師父……”突然,一聲撕心裂肺的哭叫,石濤、喝濤長跪在石階上,連迭叩了三個響頭,淚如泉涌。

湘圓法師雙手合十,嘴唇嚅動:“阿彌陀佛,秋去葉須落,春來花自開。該去的終該去,去吧,去吧!”

石濤、喝濤站起身,深情地凝望湘圓法師一眼,毅然轉(zhuǎn)身步下石階,跨上船,佇立在船頭。

艄公解下纜繩,竹篙往石階上用力一撐,小舟離岸順江水而行。

岸邊碼頭上、小舟船頭上,四雙手沉重地擺動著……

漸行漸遠(yuǎn)。小舟順流而下,漸漸變成了一個小黑點,最后消逝在滔滔北去的湘江中。

湘江入洞庭,匯長江,最后注入東?!?/p>

石濤走瀟湘,入中原,最后踏遍神州……

平緩的江面上留下一道道小舟蕩起的長短不一的波紋,越蕩越大,越蕩越寬,久久未能消去……

對于石濤在全州湘山寺那段動蕩不寧的生活,后來成為石濤摯友的屈大均在《石公種松歌》一詩中贊道:

師本全州清凈禪,湘山湘水別多年。

全州古松三百里,直接桂林不見天。

國破家亡,流離顛沛,身無寄所,四處漂泊。數(shù)十年后,石濤在《庚辰除夕詩》中吟哦道:

生不逢年豈可堪,非家非室冒瞿曇。

而今大滌齊拋擲,此夜中心鳳響慚。

錯怪本根呼不憫,只緣見過忽輕談。

人聞此語莫傷感,吾道清湘豈非男?

魂繞夢牽!

他鄉(xiāng)雖有情,他鄉(xiāng)雖有愛,但難鎖石濤思鄉(xiāng)的一片游子之情。

此后數(shù)十年,浪跡他鄉(xiāng)的石濤總懷著游子之心,在夢中數(shù)度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全州,沒齒不忘全州的養(yǎng)育之情,直至抱著遺憾走到生命的終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