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行走的思想:英美訪學隨記 作者:馮秀軍,李慶霞,白顯良,王智,徐艷國 著


前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很多讀書人的價值追求。為何如此?只因“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孔夫子不滿足于艱苦爬梳他那個時代所見文獻,不滿足于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于是帶領一眾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漫漫長路。他們用了十余年時間,從魯國出發(fā),先后到了衛(wèi)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夫子一路行一路講,腳不停,思徜徉。他沒有想要立言,明確告訴世人自己述而不作。然而,有價值的思想又怎會隨便消失呢?在那個不評教師職稱的年代,在那個評價無須正式發(fā)表文章著作的年代,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一定不會想著要說點什么、寫點什么湊個數(shù)。他的思想在自由地流淌,他的思想是他的雙腳與土地擦出的火花。走著走著,有了思想,便停下來講;講著講著,又有了新的思想,于是再講。在這不覺間,有心的弟子們回憶整理夫子的言論,于是便誕生了千年經典《論語》。這樣的思想,來源于實踐,閃爍著永不褪色的光芒。

少年毛澤東讀了不少書,《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盛世危言》等,便總想走出韶山沖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于是,他走進了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去了省城長沙,來了北京,去了上海,上了井岡山,長征到了延安……一直走到西柏坡,走進北京城。這一路走來,他從懵懂少年成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進而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一路奔走中思考,也在一路思考中成長?!皼]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戰(zhàn)爭要打“持久戰(zhàn)”,“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帝國主義就是紙老虎”……這些征程中的思考,成就了閃耀著真理光芒的毛澤東思想。

偉大的思想,離不開偉人的行走。思想的價值,在于邊走邊想,在于行走的深遠,在于思想的深邃。

在當今世界的輿論場,各種各樣的觀念思潮風云激蕩,這其中有真理,也有偽裝成真理樣子的謊言,有真相,也有試圖以假亂真的假象。謊言、假象往往尾隨真理和真相,但真理和真相卻從不能容忍與謊言和假象共存共生。生活中、網絡上,關于真理、真相與謊言、假象的論爭林林總總、比比皆是,其中最大的分歧或許是關于人類社會未來走向的爭論。當今世界存在兩種主要的社會制度與文明形態(tài),誰更科學、更先進、更具生命力?誰會將人類引入歧途,誰又代表著人類的未來?圍繞著這些問題的較量,眾多謊言與假象紛飛迭起,猶如亂花欲迷人眼,也似淺草想沒馬蹄。在人云亦云中,一些觀念“三人成虎”、謬種流傳。在眾口鑠金中,謊言和假象贏得受眾,事實和真理反被遮蔽。如何認識真相?如何辨識假象?如何把真相告訴人們?如何澄清謊言和假象?怕是不能只靠書齋里的閉門造車,也不能靠紙面上的自說自話,還需要走出書齋的觀察,接上地氣的思考。探尋真理和真相,必須是來源于行走和實踐,而不能靠表面感觀、主觀臆測抑或道聽途說。

在中國高校有這樣一批學者,他們關注當今世界發(fā)展的走勢,思考當代中國發(fā)展的現(xiàn)實,努力在古今中西的比較中探尋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走向,也努力從比較鑒別中明晰中國的道路與方向。他們希望把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分享給人們,特別是那些熱衷于思考家國前途命運的青年學子,幫助他們融入,乃至引領自己置身的時代和世界。因此,辨析真相、辨別方向,是這些高校學者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內容與使命。

幾位從事這項工作的年輕學者偶然獲得去英美國家走一走、看一看的機會。他們生活在當?shù)厝思依铮鬟B于學校、商場、市中心和街巷。他們背上雙肩包,提起筆記本,以素人之面目、平常之心態(tài),馬不停蹄地行走、體驗、思考。他們回來后感到有話要說,于是便有了本書的文字。

本書里的文字是他們對自己在國外所見、所聞、所思的記錄。他們以我腳走我路、以我手寫我心,講了一些自己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并對這些故事做了認真的考證。

作為長期思考和研究社會的專業(yè)人士,他們不會以情感代替理性判斷,不會把個體思想強加于人。但是,他們用獨特的視角來看待一些具體事物,說出了一些頗有新意的感受,并不吝與讀者分享。這些觀點以及支撐觀點的素材和說明觀點的邏輯,對于我們更全面地認識當今時代、當今中國乃至當今世界,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他們去過的那些地方,他們談到的那些事,去過的、經歷的,不妨再溫習一下。沒去過的,也可借此神行一番,觸動一些思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