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修身篇——自修求強,自己做主

曾國藩家書 作者:(清)曾國藩 著,李問渠 編


第一輯 修身篇——自修求強,自己做主

“誠、敬、靜、謹、恒”是曾國藩的修身五字。修身,須以“誠”為本,要忠信、不欺,戒除浮躁之心,加強修養(yǎng),做謙謙君子;要淡泊、豁達、寬容、勤儉、廉潔、忍讓、恭敬,方能游刃有余,鑄造精神,升華價值。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xiàn)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業(yè)。

致沅弟:至于當(dāng)大事,全在明強二字

【原文】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二十一日來信,俱悉一切。

弟辭撫之意如此堅切,余二十二日代弟所作之折想必中意矣。

來信“亂世功名之際尤為難處”十字實獲我心。本日余有一片,亦請將欽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簡大員。茲將片稿抄寄弟閱。吾兄弟常存此兢兢業(yè)業(yè)之心,將來遇有機緣,即便抽身引退,庶幾善始善終,免蹈大戾乎?

至于擔(dān)當(dāng)大事,全在明強二字?!吨杏埂穼W(xué)、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弟向來倔犟之氣,卻不可因位高而頓改。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

巢縣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后進攻二浦,望弟主持一切,函告鮑、蕭、彭、劉四公。余相隔太遠,不遙制也。

順問近好。國藩手草。弟公文不宜用“咨呈”。用“咨”以符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

【譯文】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到賢弟二十一日的來信,所有情況都已知曉。

既然賢弟對于辭去巡撫之職的決心如此堅定迫切,那么我二十二日代你寫的奏折也一定符合你的心意吧。

你來信中說“亂世功名之際尤為難處”,這十個字實際上說出了我的心聲。今天我有一片折子,也是請求把欽篆、督篆這兩官位分出一席,另外選一名大的官員來擔(dān)任這一職位。現(xiàn)在將稿子抄給你看。我們兩兄弟要常存一顆兢兢業(yè)業(yè)的心,將來如能遇到機會,就能抽身而退,這樣才可以善始善終,這樣應(yīng)該能避免犯大的罪過了吧?

至于擔(dān)當(dāng)大事,全憑“明強”二字?!吨杏埂分兴f的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其要點就是要使愚蠢變?yōu)橘t明,柔弱變得堅強。弟一向本性很倔犟,不可因為處在高位就立刻去改變。要知道凡事沒有倔犟的志氣是做不成的,沒有剛毅的性格也不能成大事,即使是修身齊家,也必須以“明強”二字作為修身的根本。

巢縣既然已經(jīng)攻破,那么和、含等地也一定能夠到手。日后進攻二浦,希望你能夠自己主持大局,并寫信給鮑、蕭、彭、劉四位將軍。因為我離你太遠,不能遙控指揮你。

順便問候近況可好。國藩手草。賢弟的公文不應(yīng)該用“咨呈”來寫,用“咨”才符合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解讀】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要使自己做成大事,內(nèi)心決不能缺少一股倔犟的精神,這一點很重要。在生活中,人人都想爭強,因為都有血氣。但遇到挫折,有人立即脆弱成一攤爛泥,望天長嘆,退步不前。曾國藩終生的信條是:欲成大事,“明強”為本。

曾國藩在給沅弟的信中強調(diào)《中庸》說的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要點就是要使愚蠢的變得賢明,柔弱的變得堅強。其意是說,一個人要想在困難面前成為一個強者,光有勇氣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定的思想,也就是說必須從“明智”的“智”字做出來。這個“智”可以是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也可以是不畏困苦的毅力,或者是另辟出路的智謀。只要能夠自始至終都不屈服順從,而不是一味強硬地去做,那便是明智之舉。

譬如:子路問:“什么叫強?”孔子從容不迫地回答:“有南方的強,也有北方的強。南方的強,意指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面對蠻橫對待也不報復(fù),這是君子的強;用兵器甲盾當(dāng)枕席,面對死亡的威脅也不退縮,這是北方的強。”所以說,和順而不隨波逐流,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政治清明時不改變志向,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正的強。

以勇士北宮黝為例,北宮黝肌膚被刺不退縮,眼睛被戳不逃避,不但如此,北宮黝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國君主的羞辱,聽到斥罵的聲音一定反擊。這種勇氣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備的,是外發(fā)的,這種人有某種體格或武功上的卓越之處。

再以孟施舍為代表,孟施舍對待不能戰(zhàn)勝的敵人,就像對待足以戰(zhàn)勝的敵人一樣,即使自己的兵力比別人少,但士氣高于對方、內(nèi)心堅定,就一定可以打敗對方。孟施舍認為,必勝的秘訣就是無所畏懼,這種勇氣是內(nèi)斂的,很不容易做到。像北宮黝、孟施舍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強者了,但是曾子這個人只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對的,那就會“雖千萬人,吾往矣”,即使面對千軍萬馬也不畏懼。由此看來,北宮黝只是好勇斗狠之輩,而曾子則被后人奉為“宗圣”??沼醒獨庵畯姷挠率?,仍是遠遠不及擁有明智之強的儒者。

因此,曾國藩作為曾子的后人,以自身的成績證明了這一點。在曾國藩的思想中,認為“思必明,柔必強”。從孔子對南方之強的見解來看,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以道德的實踐者為真正的強者。

此外,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一日,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也寫道:強字本是美德,我以前寄給你的信也講明強二字斷不可少。但是強字必須從明字做起,然后始終不屈不撓。如果對事情全不了解,一味蠻橫,等到別人用正確的道理進行駁斥,并用事情的實際后果來驗證,這時候再俯首服輸,這就是京師講的瞎鬧。我也并不是不要強,只是因為見聞太少,看事不明不透,所以不敢輕易要強。再者,我們正處于鼎盛的時候,屬員在外,氣焰囂張,言語放肆,往往令人難以接近。我們?nèi)绻晃稄妱?,不稍稍收斂抑制,那么屬員仆從就會鬧出大禍。

由此可見,明強就是敢爭,當(dāng)一種判斷確定后,曾國藩從不遷就他人的意見,有主見,敢斗爭。

曾國藩的個性,就意志方面來講,也是很堅強倔犟的。從曾國藩的詩文和軍事生涯中都可以看出他意志堅強,并非懦弱之輩。他的詩文,很少有意味平淡之作,而多豪言壯語,雄奇之氣溢于筆端,堅強的性格躍然紙上,如他30多歲做京官時作的一首詩: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

竟將云夢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在書法方面,曾國藩不喜歡纖弱陰柔的字,而喜歡強勁陽剛的字。他說:“杜陵言‘書貴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論?!弊煮w硬而瘦,正是陽剛風(fēng)格的一種表現(xiàn),俗話說:字如其人。寫字雖是小事,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有些善于識才的人僅憑一個人的字,就可以看出一個大概。

致沅弟:凡郁怒最易傷人

【原文】

沅弟左右:

內(nèi)疾外證果愈幾分,凡郁怒最易傷人,余有錯處,弟盡可一一直說。人之忌我者,惟愿弟做錯事,惟愿弟之不恭。人之忌弟者,惟愿兄做錯事,惟愿兄之不友。弟看破此等物情,則知世路之艱險,而心愈抑畏,氣反愈平和矣。

同治三年五月廿三日

【譯文】

沅弟左右:

內(nèi)疾外癥,果然好了幾分。凡屬抑郁發(fā)怒,最傷身體。我有過錯,弟弟盡管可以一一直說,不要埋藏在心里。凡是嫉妒我的人,都希望我弟弟做錯事,只愿我弟弟對我不恭敬。而嫉妒弟弟的人,則希望為兄做錯事,只想我們兄弟不和。弟弟如果看破了這種世態(tài),便會知道世道的艱險,那么心里就會自發(fā)地克制自己的憂郁,而心境也會反轉(zhuǎn)為平和。

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解讀】

曾國藩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多逆境,來自官場內(nèi)部的忌刻,疑謗和攻擊,多于來自同僚的真槍實彈。這使他養(yǎng)成了一種“忍”字當(dāng)頭的性格。

曾國藩對弟弟們常說,“忍”是走出逆境的良方。弟弟曾國荃在湖北的巡撫衙門失了火,他說對外只能說是仆人不小心失的火,不可懷疑匪徒或仇家縱火。如果大驚小怪,胡思亂想,就會節(jié)外生枝,增加許多仇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處之泰然,行若無事。此外,曾國藩認為“忍”也是保養(yǎng)身體的重要因素。他說:“凡郁怒最易傷人?!彼鲝堭B(yǎng)生以少惱怒為本,要少惱怒就必須忍。他的弟弟曾國荃脾氣十分暴躁,身體也不好。他在信中提醒弟弟:“凡是屬于抑郁發(fā)怒的情緒,都最傷身體。弟弟性格十分偏激和暴躁,這恐怕就是導(dǎo)致患有內(nèi)疾外癥的原因。”所以要他修心以忍耐為主。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善于忍耐,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三國時期諸葛亮侮辱司馬懿的故事可謂人人皆知。諸葛亮六出祁山時,駐扎在五丈原。而司馬懿自知不如諸葛亮有智慧,就采取拖延的戰(zhàn)術(shù)而不肯出兵。于是諸葛亮就派人將一套女人服裝送給司馬懿,并寫了一封信說:“如果你不敢出兵,就要恭敬地跪拜在地上接受投降;如果你還有些羞恥心,有點男人的骨氣,就要立刻回信,答應(yīng)出兵迎戰(zhàn)?!彼抉R懿看完信后,十分氣憤。但是他卻忍了下來,依舊堅守不戰(zhàn)。沒過多久,諸葛亮的將士又到營帳前來送戰(zhàn)書,司馬懿便問道:“你的主公近來可好?”將士則回道:“主公每天都軍務(wù)在身,非常繁忙,只是有時候飯吃得少了?”司馬懿聽后,暗喜。在他看來,諸葛亮現(xiàn)在吃飯少,肯定撐不了幾天。結(jié)果正如司馬懿所料,沒過多久,就有人報信說諸葛亮因勞累成疾,病死帳中。而司馬懿則沒傷一兵一將,不戰(zhàn)而勝。這便是“忍”的結(jié)果。正如古人所說:“必須能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觸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別人難及的事業(yè)功名?!?/p>

曾國藩十分明白這一道理,所以他對弟弟說:生活中,如果我有過錯,弟弟一定要直言給我指出,而不要自己深藏在心里,這樣時間長了會生出病來。還有,作為官員,會有很多人都嫉妒我,而且還希望弟弟做錯事情,希望弟弟對我不尊敬。而嫉妒弟弟的人,則希望哥哥我做錯事情,如此來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導(dǎo)致我們不和。所以,弟弟一定要看破這世態(tài),這樣你就知道世道的險惡,而就不會凡事都憂慮和發(fā)怒,心境也會變得平和起來。

事實如此,生活中總會存在這樣的一些人:他們?yōu)榱俗约旱睦娑粨袷侄蔚厝ヌ魮茈x間,而且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甚至?xí)榱艘稽c利益跟別人大打出手。所以,這種人是難以成就大事的。而如果這些人都能看破這些人情世故,那么就會如曾國藩所說:“知道世上道路的艱難,那么內(nèi)心就會更加抑制畏懼,心氣反而會更加平和了。”

致沅、季弟:滿招損,謙受益

【原文】

沅、季弟左右:

沅弟以我切責(zé)之緘,痛自引咎,懼蹈危機,而思自進于謹言慎行之路,能如是,是弟終身載福之道,而吾家之幸也!季弟言亦平,溫雅,遠勝往年傲惰氣象。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進京散館,十月二十八日早侍祖父星岡公于階前,請曰:“此次進京,求公教訓(xùn)?!毙菍唬骸盃栔偈亲霾槐M的,爾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做,更好全了!”遺訓(xùn)不遠,至今尚如耳提面命。

今吾謹述此語,告誡兩弟,總以除傲字為第一義,唐虞之惡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紂之無道,曰強足以拒諫,辨足以飾非,曰謂已有天命,謂敬不足行,皆傲也。

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傲字,以儆無恒之弊,近來又力戒惰字。昨日徽州未敗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見,既敗之后,余益加猛省,大約軍事之?dāng)?,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dāng)?,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p>

余于初六所發(fā)之折,十月初可奉諭旨。余若奉旨派出,十日即須成行,兄弟遠別,未知相見何日?唯愿兩弟戒此二字,并戒后輩,當(dāng)守家規(guī),則余心大慰耳!

咸豐十年十月廿四日

【譯文】

沅、季弟左右:

沅弟因我批評指責(zé)的信,痛加引咎自責(zé),害怕陷入危機,而想走上謹言慎行的道路,能夠這樣做,一定是弟弟終身得福的好事,也是我家的幸運,季弟的信也是平和溫雅,比往年的極具傲慢之氣強多了。

我在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進京入翰林院庶常館。十月二十八日早上在屋階前侍奉祖父星岡公,并請教他說:“這次進京城,請求祖父給予教導(dǎo)訓(xùn)示。”星岡公說:“你的官是做不完的,你的才能是好的,但是不要驕傲自滿。滿招損,謙受益,你如果不驕傲,就更好了!”這個遺訓(xùn)還沒多遠,到現(xiàn)在還如同耳提面命,回響不斷。

現(xiàn)在我用這段話告誡兩位弟弟,總以去掉傲字為第一重要。唐虞時代,有個叫丹朱的惡人,傲慢;有個叫象的人也傲慢;桀紂的無道,說自己能力強,可以拒絕一切忠言,能言善辯,可以粉飾一切過失,說自己的命運受之于天,說敬重不必實行,這些都是傲的表現(xiàn)。

我自從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便努力戒傲,以改正自己沒有恒心的毛病。近來又力戒惰字?;罩輵?zhàn)役沒有失敗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點自以為是;失敗之后,我就更加深入反省。大概軍事上的失敗,不是傲就是惰所造成的,二者之間一定占有一方面。達官貴人家的失敗也如此,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占其一。

我在初六所發(fā)的奏折,十月初可接到圣旨。我如果奉旨被派往外地,十天之內(nèi)便要起程,兄弟遠別,不知什么時候才可以相見呢?唯一希望的是兩位弟弟戒傲戒惰,并囑訓(xùn)誡各后輩子孫也戒這二字,遵守家規(guī),那便是我心中莫大的欣慰了。

咸豐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解讀】

曾國藩為官多年,一直遵循祖父星岡公的訓(xùn)誡:滿招損,謙受益。因而他為人謙虛謹慎,無論對上級還是對手下,絲毫沒有半點傲慢的樣子。也正是因為他這種謙虛謹慎的美德,他才能在官場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處于不敗之地。

在曾國藩看來,無論軍事失敗還是達官貴人家的落魄,都是因為驕傲和懶惰其中一點所造成的,所以他認為去掉傲字為第一重要。同時他還認為不論是聰明絕頂者,還是大仁大智者,都是有欠缺的,不可能完美無缺。相反,愚笨至極的人也有可取之處。本著這樣的想法,尤其是他認為自己屬于“中材”,或接近于“笨”的一類,因而更注意吸取他人之長,以補一己之短。他的幕府就像一個智囊團,自己有什么疑難問題,都讓幕僚出高招、獻良策。湘軍攻占金陵后,朝野官紳奔走相告,曾國藩每天都要多次接見向他慶賀的人,以書信的形式表達同樣意思的更是不計其數(shù)。但大體都是官樣文章,無非說一些“英謀才略、戡定大亂”之類的話。曾國藩自然不會認真。

可是,有一封洋洋三千言、文采恣肆、寓規(guī)于頌的書信卻引起了曾國藩的極大興趣。上書人開頭講了曾國藩一介書生竟能空拳與太平軍相斗,號召學(xué)生子弟忍饑轉(zhuǎn)戰(zhàn),備歷艱阻但百折不回,終于成就大功的過程。文字簡練有力,說到了曾國藩的心里。

書信的最末一段尤其讓曾國藩掩卷沉思:兩江總督不但手挽三省,而且管轄治河、漕運、鹽法、水師等常人難以處理的事。國家和平時期只有才兼文武、有威望又知大體、可以信賴又有魄力的人才能擔(dān)此重任。現(xiàn)在江南哀鴻遍野,西方各國又張開大口,群相逼伺,狡黠不可測度,如果沒有安內(nèi)攘外的本事,沒有戡大亂于未萌的才能,后果不堪設(shè)想。曾國藩讀著讀著,不禁為上書人所嘆服。更讓曾國藩警覺的是,自己位高權(quán)重,應(yīng)該時刻保持謙遜,切勿因功自傲。

曾國藩之所以成大事,有一條重要的秘訣就是“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這與曹操的名言“吾任天下之智力”的意思差不多??梢哉f,曾國藩是把眾人的智慧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胸懷廣大,心平氣和,從不居功自傲,看上去就像一位老儒。凡是有人向他進言,對的就采納,不對的他也不予以辯駁。他在安徽祁門時,在官署衙門里設(shè)置了一個信箱,上書告示:“本部堂示:凡言本部堂之過失、文武官之賢否、軍士之騷擾者,投此桶內(nèi)。不收詞訟,投者焚之。”到了晚上,曾國藩就取出來審視,其中不可行的就擱置一邊。

凡是讀書人來求見的,不論是進諫還是來求職,曾國藩沒有不見的。李鴻章曾經(jīng)直言他的老師,說他“懦緩”,即做事膽小、謹慎太過、遲緩、效率低下。曾國藩并不怪其無禮,而是欣然表示同意。

曾國藩行為不傲,與祖父星岡公的教導(dǎo)有關(guān)。曾國藩離家進京之前,他侍奉祖父于階前,向祖父請示:“此次進京,求公教訓(xùn)?!毙菍f:“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能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边@段話對曾國藩影響很深,多年以后,他回想到這,仍如同“耳提面命”。

曾國藩為官不傲,也與自己在官場上的磨煉有關(guān)。道光年間,他在京做官,年輕氣盛,時有傲氣,“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咸豐初年,他在長沙辦團練,也動輒指責(zé)別人,與巡撫等人結(jié)怨甚深;咸豐五六年間,在江西戰(zhàn)場上,他又與地方官員有隔閡;咸豐七八年,在家守制,經(jīng)過一年多的反省,他認識到自己辦事常不順手的原因。他自述道:近歲在外,惡人以白眼蔑視京官,又因本性倔犟,漸進于愎,不知不覺做出許多不恕之事,說出許多不恕之話,至今愧恥無已。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

驕傲自滿是人生的大敵,盛氣凌人是人際交往中的敗筆?!渡袝ご笥碇儭吩唬骸拔曷再t,反道敗德。”以自滿對己,則止步不前;以自滿待人,則貴己賤人,導(dǎo)致人際關(guān)系的緊張。自滿者必自貴,自貴者必賤人,人與人之間不能相互尊重,就不能建立起和諧的關(guān)系。要形成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就必須打掉傲氣,謙遜待人。謙遜就是對自己的短處和不足有高度的自覺,永遠以自己的短處和他人的長處相比較,虛心向他人學(xué)習(xí),以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自滿自足的人總是只見自己的長處和他人的短處,總覺得自己什么都好,而別人一無是處,于是自高自大,瞧不起任何人。而謙遜的人能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點,虛心向他人學(xué)習(xí),集眾人之長,補己之短。謙遜作為一種美德,既能在人際交往中體現(xiàn)出對他人的尊重,又表現(xiàn)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積極的進取精神。

不但做人要謙虛謹慎,為官更要戒除傲氣,虛懷若谷,采納他人諫言。位高權(quán)重并不代表自己一定強過手下之人。只有虛心納言,才能聚眾人所長補己之所短,為國家出力。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試想如果項羽不是剛愎自用,能戒除傲氣,虛心納言,在鴻門宴中殺了劉邦,那歷史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寫法!劉邦若不是聽取三杰的諫言,又如何能得天下?可見,驕傲自大的人難以成就大事!

驕傲是軍事上最忌諱的。諸葛亮揮淚將驕傲自滿的馬謖斬首,只因為馬謖自恃熟讀兵法,滿于厚重的兵家書卷,不聽取他人的良言,最后失守街亭。要知道,作戰(zhàn)兵法多變神奇,又怎能因飽讀詩書而滿?可謂人滿則虧,物無止境!

官宦之家,因為手中有權(quán)有勢,而比別人多了些許優(yōu)越感,所以做起事情來,常常不會顧及很多,更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言談舉止則會表現(xiàn)出張揚和蠻橫,處處給人一種仗勢欺人的印象,時間長了,就會養(yǎng)成一種傲氣和惰氣,衰敗也會逐漸顯現(xiàn)。

因此,曾國藩寫信給弟弟說,做官和做人一定要力戒驕傲和懶惰。告誡他們唐虞時代,丹朱就是傲慢的典型例子。真正有學(xué)問的人,則從不自滿。

譬如,古代圣賢孔子可謂知識淵博,但他卻從不自滿。他始終教導(dǎo)自己的學(xué)生:“滿招損,謙受益”。一天,他帶著弟子子路去參觀周天子的太廟,在那里他看到一個外形很精巧的陶器,就問看廟的人:“這叫什么陶器呀?”看廟的人則回道:“這是放在座右的欹器?!?/p>

孔子聽后,則說:“這個欹器,我聽說如果裝滿水,它就翻倒;如果空著,也同樣倒下。只有把水裝得正好,它才能立著。是這樣嗎?”看廟的人回道:“是的,先生說的話沒錯?!?/p>

于是,孔子就叫子路取水來試驗一下,結(jié)果確實如此。這時候,孔子嘆了一聲,說道:“世界上哪有‘滿’了不倒的呢?月盈則虧,水滿則溢,這里面一定有深刻的道理啊!”

子路聽后,也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問道:“老師,你有什么辦法能讓它不倒嗎?”

孔子則說:“不能自滿啊!這和做人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就要謙虛而恭敬,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一個富貴的人,要勤儉節(jié)約,財產(chǎn)才不會減少;為官的人要勤于職守,不能懈??;做學(xué)問的人,則更要聽取別人意見,不要固執(zhí)己見。我想這個放在座右的欹器大概就是要告訴人們這些道理吧!”

孔子一生就是因為受到這個欹器的啟示,所以從不自滿,直到晚年,他還說:“如果能夠讓我多活幾年,多讀點書,那么我就可能知道得更多些,犯的錯誤也會更少些。”

由此可見,古代圣賢如此,何況我們現(xiàn)今的人們,更應(yīng)該明白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曾國藩就做到了這一點,他處處自謙自抑,揚人抑己,虛懷若谷,無論治軍還是公示都以謙字為先,從不與人爭奪功名,貪圖權(quán)勢。相反,他還主動請求減權(quán)。

正是這種謙讓退卻的態(tài)度,使曾國藩保身有道,安享晚年。所以說,一個人要想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或者是每天都有進步,那么就要常有一顆謙虛之心。

致沅弟:咬定牙根徐圖自強

【原文】

沅弟左右:

十四、十五六日接弟初十日函,十二日酉刻及四更二函。賊已回竄東路,淮、霆各軍將近五萬,幼泉萬人尚不在內(nèi),不能與之一為交手,可恨之至!

豈天心果不欲滅此賊耶?抑吾輩辦賊之法實有未善耶?目下深慮黃州失守,不知府縣尚可靠否?略有防兵否?山東、河南州縣一味閉城堅守,鄉(xiāng)間亦閉寨堅守,賊無火藥,素不善攻,從無失守城池之事,不知湖北能開此風(fēng)氣否?

鄂中水師不善用命,能多方激勸,扼住江、漢二水,不使偷渡否?少泉言捻逆斷不南渡,余謂任逆以馬為命,自不肯離淮南北,賴逆則未嘗不窺伺大江以南。屢接弟調(diào)度公牘,從未議及水師,以后務(wù)祈留意。

奉初九、十三等日寄諭,有嚴行申飭及云夢縣等三令不準草留之旨。弟之憂灼,想尤甚于初十前。然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訣,不料被申夫看破。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quán)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岳州之?dāng) ⒕父壑當(dāng)?、湖口之?dāng)?,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

弟此次郭軍之?dāng) ⑷h之失,亦頗有打脫門牙之象。來信每怪運氣不好,便不似好漢聲口。唯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

子美倘難整頓,恐須催南云來鄂。鄂中向有之水陸,則格格不入者,須設(shè)法籠絡(luò)之,不可灰心懶漫,遽萌退志也。余奉命克期回任,擬奏明新正赴津,替出少泉來豫,仍請另簡江督。

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夜

【譯文】

沅弟左右:

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收到弟弟初十來的信,十二日酉刻及四更兩封信。敵人已經(jīng)向東路返回流竄,淮軍、霆軍各近五萬人,幼泉部的萬人還不包含在內(nèi),而還不能與捻軍進行一場交鋒,真是可恨到極點!

難道這是上天的意愿不想剿滅這股敵人嗎?還是我們對付敵人的方法確實有些不完善的地方?眼前很擔(dān)心黃州失守,不知道府城及其各縣還可靠嗎?是否有部隊防守?山東、河南州縣一向閉城固守,鄉(xiāng)村也是閉寨堅守,敵人沒有火藥,一直不善于進攻,從來沒有丟掉城池的事情。不知道湖北是否先開丟掉城池這個風(fēng)氣?

湖北水師不善于用命抵抗,能否多方面來激勵他們,堅守長江和漢水,不讓敵人偷渡呢?少泉說捻軍絕對不會向南渡江,我則認為任柱以馬為命,自然就不會離開淮河南北,賴文光也何嘗不打江南的主意。幾次接到你調(diào)動部隊的公文,從來沒有提到水師,日后還希望老弟一定要留心。

接到初九、十三等日所傳來的皇帝諭旨,對湘軍這次失敗進行了嚴厲批評,革除了云夢等三縣的縣令。你的憂慮,我想一定比初十以前更嚴重。然而此時心力困頓,憂心忡忡,正是磨煉英雄,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時候。李申夫曾說我慪氣從不說出,一直忍耐,慢慢地圖謀自強的方法,因此引用諺語說:“好漢打脫牙,和血吞?!边@兩句話是我平日咬緊牙關(guān),立下大志的秘訣,沒想到被申夫看破。我在庚戌、辛亥年間被京城權(quán)貴之人所唾罵;癸丑、甲寅年間被長沙的人所唾罵;乙卯、丙辰年間被江西所唾罵;以及兵敗岳州、兵敗靖港、兵敗湖口,大概打掉牙的時候多著呢,沒有一次不是和血而吞。你這次和郭軍的戰(zhàn)敗,三個縣的丟失,也如同打掉門牙的樣子。你來信經(jīng)常埋怨運氣不好,這可不是好漢說的話。只有一個字都不說,咬緊牙關(guān),慢慢圖謀自強才可以。

子美如果很難整頓,恐怕必須要督促南云來湖北。湖北以前的水師陸軍,有格格不入、與我之間有阻礙矛盾的,必須想法去籠絡(luò)接觸,不能灰心喪志,馬上生出引退的念頭。

我奉命在限定的日子里回去擔(dān)任兩江總督,打算奏請皇上讓我在新年之前去往天津,替出少泉到河南來,依舊請朝廷另選人擔(dān)任兩江總督。

順便問候近來狀況可好。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夜。

【解讀】

曾國藩一生之所以成功,歸結(jié)于“堅忍”二字。用梁啟超的話來說:“如果曾國藩沒有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忍耐,那么他的一生也必是失敗的?!?/p>

由此可見,要想成就事業(yè),堅忍是必不可少的。曾國藩一生遇到的困難無數(shù),但他最終卻能夠克服困難,取得令人敬仰的成就,可見他具有鋼一般的意志。對此,曾國藩這樣看待堅忍:君子穩(wěn)重而有威嚴,有堅強的忍耐性格,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即使刀架在脖子上也不畏懼。這樣才能夠所向無敵。生活中如果有了這樣的堅忍,就會大有所為。

1864年4月底,曾國藩組織了八九千名湘軍官兵對徽州城發(fā)動攻擊,希望再占領(lǐng)該城,疏通皖南到浙江的糧道。這場仗關(guān)系十分重大,如果能取勝,則周圍三縣都有糧餉接濟;失敗,則三縣皆保不住。

為此,曾國藩內(nèi)心十分焦慮。他多次登樓觀望,但依舊忐忑不安。到中午一場大雨的降臨,更讓他心如火燎。傍晚的時候,接到報信說各部因雨而失敗,心中又擔(dān)心又氣憤。曾國藩看到進攻一直都無法取得戰(zhàn)果,心中更是著急,完全忘記了湘軍多年來攻城作戰(zhàn)的教訓(xùn),只顧盲目地下令官兵攻占城墻,結(jié)果被太平軍瞄準時機,派出一隊精兵出城劫營,打敗湘軍。

曾國藩狼狽地帶著殘兵逃回了祁門。他悲觀地交代手下為自己準備好后事。但傷心之余,他并沒有因此而退縮,放棄再次應(yīng)戰(zhàn),而是重新考慮戰(zhàn)略。為了穩(wěn)定軍心,他分別在安慶和祁門兩處派兵堅守。為了吸引太平軍的一部分兵力,曾國藩自己駐守皖南,以減輕湘軍在皖北方面的壓力。同時,他給咸豐皇帝寫了一封奏折,預(yù)測駐守皖南與安慶會戰(zhàn)的關(guān)系:如果皖南能再堅持兩三個月,則皖北、安慶一定能攻破,那么局勢就會有大的轉(zhuǎn)機。他愿意苦守堅持。

結(jié)果,正如曾國藩所料,他的這一部署牽制李秀成等部太平軍于皖南,從而減輕了皖北主戰(zhàn)場上湘軍的壓力。而且還使太平軍兩大主力之間產(chǎn)生了矛盾,兩軍互相仇殺,為安慶會戰(zhàn)作了充分的準備。

這便是困難面前,堅忍的表現(xiàn)。所謂: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fù),產(chǎn)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事情的成功與否,就在于你的意志是否堅定。因此,在這封書信中,曾國藩勸誡弟弟心力困頓,憂心忡忡,正是磨煉英雄,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時候。還說失敗就如同打掉門牙的樣子,只要你能忍住,咬緊牙關(guān),慢慢圖謀自強,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困難而放棄的人有許多,更多的則是他們因放棄而產(chǎn)生的后悔。所以,艱苦磨煉能鑄造成功的品質(zhì)。面對困境,具有一顆堅強的心是取勝的關(guān)鍵因素。因為堅強的意志可以堅定必勝之心,將自己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

總之,我們一定要記住,當(dāng)苦到極點和難到極點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力氣,更不是放棄,而是堅忍和打脫牙和血吞的精神。

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二月初一日唐長山等來,接正月十四日弟發(fā)之信,在近日可謂極快者。

弟言家中子弟無不謙者,此卻未然。余觀弟近日心中即甚驕傲。凡畏人,不敢妄議論者,謙謹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弟于營中之人,如季高、次青、作梅、樹堂諸君子,弟皆有信來譏評其短,且有譏至兩次三次者。營中與弟生疏之人,尚且譏評,則鄉(xiāng)間之與弟熟識者,更鄙睨嘲斥可知矣。弟尚如此,則諸子侄之藐視一切,信口雌黃可知矣。

諺云:“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狈潜劐\衣玉食、動手打人而后謂之驕傲也,但使志得意滿毫無畏忌開口議人短長,即是極驕極傲耳。余正月初四日信中言“戒驕字,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戒惰字,以不晏起為第一義”。望弟常常猛省,并戒子侄也。

此間鮑軍于正月二十六大獲勝仗,去年建德大股全行退出,風(fēng)波三月,至此悉平矣。余身體平安,無勞系念。

咸豐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譯文】

澄侯四弟左右:

二月初一這天唐長山等人到來,為兄就收到了正月十四日弟弟寄出的信,在近些日子到達的信件中,速度也算是很快的了。

弟弟說家里子弟沒有一個不謙和恭謹?shù)?,我看事實并非如此。我觀察弟弟近日就開始心生傲氣了。凡是敬畏別人、不敢對人妄加評論的人,都是謙和恭謹?shù)娜?;凡是喜歡譏笑評論他人短處的,都是驕傲的人。對于營中的人,如季高、次青、作梅、樹堂諸位君子,弟弟都在來信中譏笑評論了他們的短處,而且有兩三次之多。對于營中與你比較生疏的人,你都要毫不留情地譏笑評論,那鄉(xiāng)間與你熟悉認識的人,自不必多說,你對他們的睥睨和斥責(zé),更是可想而知了。弟弟尚且如此,那其余的子侄目中無人、藐視一切、信口雌黃的行徑想必也不在少數(shù)。

古時有諺語說:“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睆拇司鋪砜?,并非只有錦衣玉食、對人動不動就拳腳相加才稱得上是驕傲,其實言語間流露出的志得意滿、毫無顧忌,開口閉口議人短長,這就是驕傲的極端體現(xiàn)。我正月初四的信中說戒除“驕”字,就是要以不輕易非議嘲笑人為第一要義;戒除“惰”字,就是要以不晚起為第一要義。望弟弟常以這兩點來反省自己,并時時告誡子侄謹守。

這里鮑軍于正月二十六日大獲勝仗,去年建德大股敵軍全部退出,三個月的風(fēng)波,至此終于全部平息了。我近來身體無恙,健康平安,無須掛念。

咸豐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解讀】

曾國藩說:若想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完人,要始終懷著敬畏的心對待別人,如果能作到不輕易對任何人進行評論,那么就能夠使鬼服神欽,見識日進,正氣日剛。否則,不知不覺墜入卑污一流,必定有被別人看不起的那一天,所以不可不慎重。

曾國藩在這封書信中,對弟弟說,凡是屬于敬畏別人而不敢妄加議論別人的人都是謙和恭謹?shù)娜?。凡是屬于喜歡諷刺和批評別人短處的人都是驕傲的人。其意是告誡我們在修身做人上,一定要謹慎行事。這正如《周易·系辭下》中所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彼枷胄摒B(yǎng)好的人,言語簡潔,不亂發(fā)議論;而性情浮躁的人,滔滔不絕,卻言之無物。一個極力想表現(xiàn)自己某一方面長處的人,一定有某一方面的短處。

要知道,尊重他人,才能受人尊重。曾國藩實際上是個十分倔犟的人。特別是早年,曾國藩的脾氣很暴躁,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常常出口傷人,不顧及別人的臉面。

曾國藩常對家人說:“仁者,即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庇每鬃拥脑捳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來教導(dǎo)子侄尊重他人。他對同僚也非常友善,主張“說人長每長一分,說人短每短一分”。

毛澤東曾經(jīng)這樣評價羅榮桓:“這個同志有一個優(yōu)點,對同志有意見,背后少說,當(dāng)面多說,不背地議論人,一生始終如一?!绷_榮桓元帥歷經(jīng)百戰(zhàn),還當(dāng)過總政治部主任,值得稱贊的地方有許多,而毛澤東同志特別贊揚他“不背地議論人”,令人深思。

對于背后議論人短長,古人也是十分慎重的,三國時名人李秉說:“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輕論人,勿輕說事,如此則悔吝何由而生,患禍無從而至矣?!钡拇_如此,一個喜歡在背地亂評價人的人,如果不在言語上謹慎,那么往往禍患就由此而出。

此外,曾國藩還告訴我們?nèi)伺c人之間應(yīng)該互相尊重,不該輕易去嘲笑別人,因為有時候當(dāng)你在嘲笑別人的時候,其實也嘲笑了自己。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就是兩軍交戰(zhàn),有一方士兵大敗而逃,只要逃離戰(zhàn)場有五十步的距離,對方就不會對自己的性命構(gòu)成威脅。所以,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撤退五十步的士兵嘲笑撤退一百步的,因為他們比自己更膽小。

其實,撤退五十步的人的這種嘲笑是愚蠢的。因為按照戰(zhàn)場規(guī)則來說,他們或許是聰明的失敗,而撤退一百步的人將最起碼的尊嚴都丟失了,是徹底的失敗。但這種嘲笑是不對的,因為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同樣也是臨陣脫逃?。∷哉f,嘲笑別人的同時,也嘲笑了自己。

為此,曾國藩說,要成為一個不驕傲的人,就要以不輕易議論和譏笑別人為第一要點。這是為官、做人所必須具備的品德,也是當(dāng)領(lǐng)導(dǎo)的處理好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關(guān)系的準則。

譬如說: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難免會產(chǎn)生一些矛盾,這時就應(yīng)該坦誠相見,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增進友誼。如果對同事的做法不滿或同事身上有錯誤,就要當(dāng)面指出,幫助分析其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后果及改正的辦法,這樣不僅可以使同事少犯錯誤,及時改正錯誤,還能增強同事之間的情誼,別人會把你當(dāng)成好朋友。

還有,如果一個領(lǐng)導(dǎo)能夠做到“不背地議論人”,那么他的手下也會被他坦然的胸懷和與人為善的高尚人格所感動,無后顧之憂,工作起來心情舒暢,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這樣不但能夠增強人的人格力量,還會贏得員工的愛戴,使領(lǐng)導(dǎo)與員工團結(jié)一心,創(chuàng)造出更輝煌的業(yè)績。

因此,我們一定要謹記曾國藩的告誡,不輕易議論和譏笑別人,讓自己凝聚更多的人脈,被更多的人所欣賞,開創(chuàng)出一片新的天地。

致九弟:毋存郁損之懷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在湖口專丁送去一緘,至南昌由驛遞發(fā)去一函,均接到否?不接我弟家信已四十日,焦灼之至,未審弟病已痊愈否?余于二十四日出省城登舟,二十五日開船,二十六午刻至瑞洪。聞吳國佐二十七八可至南昌,故在此稍等。茲因謝興六赴吉安之便,再寄一緘,詢問近狀。如吉安尚無克復(fù)之勢,千萬不必焦急。達生編六字訣,有時可施之行軍者,戲書以佐吾弟之莞爾。

余向來雖處順境,寸心每多沉悶郁抑,在軍中尤甚。此次專求怡悅,不復(fù)稍存郁損之懷。《晉》初爻所謂“裕無咎”者也。望吾弟亦從“裕”字上打疊此心,安安穩(wěn)穩(wěn)。

順問近好。兄國藩手具(于瑞洪舟次)。

咸豐八年七月廿八日

【譯文】

沅甫九弟左右:

在湖口我曾經(jīng)派專人送去一封信,到達南昌后又由驛站寄出了一封,不知道信都已經(jīng)收到了嗎?從上封信開始,我已經(jīng)四十多天沒接到弟弟的家信了,心中十分焦慮不安,不知道弟弟的病是否痊愈。我在二十四那天登船,二十五日船行駛,二十六日中午時刻到達瑞洪。聽人說吳國佐在二十七八日可以到達南昌,所以我在這里等候。如今因為謝興六想要奔赴吉安,我順便再寄信一封,詢問弟弟的近來狀況。如果吉安近日還是無法攻破,弟弟千萬不要太過焦急。達生編的六字訣,有時候也可以用在軍隊上,現(xiàn)在我寫下來,希望弟弟能夠見之一笑。

我雖然常常處于順境,但心中仍然有抑郁沉悶積壓,在軍中更是如此。我這次之所以專門尋求快樂,就是不想再有憂郁存在心中。《晉》初爻所說:“初六爻不能見信于人,所以應(yīng)當(dāng)寬裕緩行,待時而動,方可無咎。”希望弟弟能夠從“?!弊稚舷鹿し颍舶卜€(wěn)穩(wěn)地為人處世。

順便問候近況可好。兄長國藩手具(于瑞洪舟次)。

咸豐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解讀】

順境比逆境更能考驗一個人。一個人戰(zhàn)勝了逆境,那么他是一個強者,如果一個人戰(zhàn)勝了順境,那么他就是一個理智的強者。

孟子說,上天要把重大的使命降落到一個人身上時,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煉,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才能激發(fā)他的心志,磨煉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在逆境中劈風(fēng)斬浪,卻在順境中觸礁擱淺。越王勾踐在一次戰(zhàn)爭中被吳國打敗,只能向吳王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還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后,為了奮發(fā)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斗志。最終,越王勾踐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臥薪嘗膽二十年,終于打敗吳國,使越國富強了起來。

曾國藩在信中對弟弟說,自己雖然常處于順境,但是心中卻常常被憂慮和沉悶所積壓,尤其在軍中更是如此。這便道出了曾國藩每天都要面臨許多事情,如果自己不能妥善處理,那么就會因此而使自己心中抑郁沉悶。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自己去尋找快樂,讓自己的身心保持樂觀和積極,這樣才能夠想出事情的解決辦法。

曾國藩引用《晉》初爻所說:“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逼湟馐钦f在晉升之初就受到挫折,堅守正道可獲吉祥。不被人信任,那就暫時等待,不會有害處。

這也正如《論語》中所說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奔床灰獡?dān)心沒有職位,而要擔(dān)心自己沒有勝任職位的才能。不要擔(dān)心沒有人了解自己,而要通過事實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總之,“裕無咎”里的這個“?!弊钟袃蓪右馑迹浩湟?,是暫緩,待時,有退一步之意,就是懂得忍耐;其二,就是寬闊、寬廣,即心胸寬廣。能以寬廣的胸懷對待晉升中的挫折,所謂大肚能容,能容領(lǐng)導(dǎo)的不信任,能容競爭對手的打擊,能容晉升受挫的事實。

這也是曾國藩要求弟弟為人處世,應(yīng)從“?!弊稚舷鹿し虻年P(guān)鍵所在。所以作為今人,我們也一定要做到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凡事都去憂慮和煩惱,那樣只會給我們徒增更多的不快樂。而一個能成大事的人,他會胸懷自然之心,做到順境勿喜,逆境勿憂。

稟祖父母:大器晚成,不必憂慮

【原文】

孫男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九月十三日接到家信,系七月父親在省所發(fā);內(nèi)有叔父及歐陽牧云進制致函,知祖母于七月初三日因感冒致恙,不藥而愈,可勝欣幸!高麗參足以補氣,然身上稍有寒熱,服之便不相宜,以后務(wù)須斟酌用之,若微覺感冒,即忌用。此物平日康強時,和入丸藥內(nèi)服最好,然此時家中想已無多,不知可供明年一單丸藥之用否?若其不足,須寫信來京,以便覓便寄回。

四弟、六弟考試又不得志,頗難為懷。然大器晚成,堂上不必以此置慮。聞六弟將有夢熊之喜,幸甚!近叔父為嬸母之病勞苦憂郁,有懷莫宣。今六弟一索得男,則叔父含飴弄孫,瓜瓞日蕃,其樂何如?唐鏡海先生德望為京城第一,其令嗣極孝,亦系兄子承繼者,先生今年六十五歲,得生一子,人皆以盛德之報。

英夷在江南,撫局已定,蓋金陵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據(jù)要害,不得不權(quán)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去年逆夷在廣東曾經(jīng)就撫,其費去六百萬兩,此次之費,外間有言二千一百萬者,又有言此項皆勸紳民捐輸,不動帑藏,皆不知的否?現(xiàn)在夷船已全數(shù)出海,各處防海之兵陸續(xù)撤回,天津亦已撤回,議撫之使,系伊里布、耆英及西江總督牛鑒三人。牛鑒有失地之罪,故撫局成后即革職拿問。伊里布去廣東,代奕山為將軍,耆英為兩江總督。自英夷滋擾,已歷二年,將不知兵,兵不用命,于國威不無少損,然此次議撫,實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從此永不犯邊,四海晏然安堵,則以大事化小,樂天之道,孰不以為上策哉!

孫身體如常,孫婦及曾孫兄妹皆平安,同縣黃曉潭薦一老媽吳姓來,渠在湘鄉(xiāng)苦請她來,因其妻凌虐婢仆,百般慘酷,黃求孫代為開脫,孫接至家住一日,轉(zhuǎn)薦至方夔卿太守(宗鈞)處,托其帶回湖南,大約明春可到湘鄉(xiāng)。今年進學(xué)之人,孫見《題名錄》,僅認識彭惠田一人,不知二十三上都進入否?謝黨仁、吳光照取一等,皆少年可慕,一等第一,《題名錄》刻黃生平,不知即黃星平否?孫每接家信,常嫌其不詳,以后務(wù)求詳明,雖鄉(xiāng)間田宅婚嫁之事,不妨寫出,使游子如仍未出里門。各族戚家,尤須一一示知,幸甚!

敬請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余容后呈。孫謹稟。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譯文】

孫兒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我在九月十三日接到家信,是七月間父親在省城所發(fā)的,信中還有叔父和歐陽牧云的信函,從信中得知祖母在七月初三那天不小心著涼而導(dǎo)致感冒,沒有吃藥就自然康復(fù)了,真是令人十分欣慰。高麗參具有補氣的療效,但是倘若身上稍微有些寒熱就貿(mào)然服用很不合適,因此,以后一定要謹慎用藥。平常身體并無大礙的時候,可將它同丸藥一起吃最好。我想現(xiàn)在家里也沒有多少剩余了,不知道能否供應(yīng)明年一個單子的丸藥用量。如果不夠用,就寫信到京城,以便我托人順便帶回家。

信中還說四弟、六弟考試又沒有考中,十分難為情,其實大可不必。成大事者往往成名都比較晚,堂上大人也不必因此而過多費心焦慮。聽說六弟家有將要生兒子的喜兆,真是我家很大的幸運!近來叔父因為嬸母的生病辛苦憂郁,心里很苦但無處訴說,每天都郁郁寡歡。如今六弟家第一胎就懷上了一個男孩,那么叔父便可頤養(yǎng)天年了,子孫滿堂的晚景,該是多么的美滿?。√歧R海先生的品德威望在京城里首屈一指,他的兒子對他也十分恭順孝敬,也是從兄長處過繼過來的。先生今年六十五歲,又喜得貴子,人家都說這是他一向積德行善所得到的補償。

英國人在江南一帶,當(dāng)局已經(jīng)制定了安撫的決策,大概英國人已經(jīng)扼住了金陵這個南北的咽喉之地,這可是重要的軍事要害,所以我方只能采取和戎的策略,以安撫百姓,平息戰(zhàn)火。去年在廣東,英國侵略者曾經(jīng)受到了安撫,其花費用了六百萬兩銀子,這次的費用,外面?zhèn)髀務(wù)f是二千一百萬,又傳說這項費用都是勸說紳士和百姓的捐款,沒動用國庫,都不知道這些是否是真的?,F(xiàn)在洋船已經(jīng)全部出海,各處防海的兵陸續(xù)撤回,天津也已撤回,和談的使節(jié),是伊里布、耆英以及兩江總督牛鑒這三個人。牛鑒具有守地失守的罪過,所以和談后,會立刻革職拿問。伊里布去往廣東,代替奕山為將軍,耆英為兩江總督。自從英國侵略者挑釁生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兩年的時間了,這兩年內(nèi),我朝軍中帶兵的將領(lǐng)不懂得如何打仗,當(dāng)兵的不奮勇作戰(zhàn),甚至不聽軍令,這些現(xiàn)象嚴重損害了我朝的威望。這次的議和,實在是出于不得已,但是如果能讓英國人從此不再侵犯邊界,四海都安然平靜不受騷擾,大事化小,這種承受天命的舉動,又何嘗不是上策呢!

孫兒近來身體很好,孫媳婦以及曾孫兄妹都平安健康。同縣黃曉潭向我舉薦一位吳老媽子給我們家做下人。他在湘鄉(xiāng)苦苦央求這位老媽子來,但是得知黃曉潭的妻子虐待下人,十分殘忍無道,因此黃曉潭求我為她開脫,讓吳老媽子到孫兒這,孫兒接她來家里住了一天,便轉(zhuǎn)薦到方夔卿太守家,托他將她帶回湖南,大約明年春天就能夠到達湘鄉(xiāng)。今年進學(xué)的人,孫兒看了《題名錄》,只認識彭惠田一人,不知我鄉(xiāng)二十三歲以上是否有人進學(xué)。謝黨仁、吳光照取一等,都是年少得志,真是讓人羨慕,一等第一名《題名錄》上刻黃生平,不知道是不是黃星平。孫兒每次接到家中的來信,總是感覺信寫得不夠詳細,以后請務(wù)必寫得詳細明了些,即使是鄉(xiāng)間田地房屋、婚姻嫁娶的事情,不妨都寫上,以使在外的游子如同身在家中一樣熟知各種事情。尤其是各族親戚家的事,一定要一一告知,拜托了!

敬請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其余容我以后再稟告。孫兒謹慎稟示。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解讀】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在年輕時就出人頭地,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容易得意忘形。人生總有不得志的方面,大器晚成也是一種成功,因此不必拘泥于暫時的失意和挫折。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是人們解決矛盾的辦法。曾國藩一生屢遭大風(fēng)大浪,但他的本領(lǐng)就在于實踐了他化大為小的戰(zhàn)術(shù),結(jié)果處處平安,一步一步走上成功的臺階。這種技巧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

縱觀古今,很多大人物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在嶄露頭角之前,總比一般人要花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完成,只要你堅持得夠久,生命總是會有所回饋的。

東漢時,有個名叫馬援的人在12歲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是他哥哥將他撫養(yǎng)成人。馬援少年時期很有理想,但是他天性并不聰明。當(dāng)時和他同村的有個叫朱勃的人,和他同樣的年齡,卻能夠張口背誦《詩經(jīng)》、《尚書》。馬援知道后,自愧不如,便向哥哥提出要去邊疆放牧。哥哥很了解弟弟,便安慰他說:“你是很有才能的人,只要發(fā)奮努力,克服自卑,時間長了,定成大器。”馬援聽后,更加努力學(xué)習(xí),堅持不懈,終于在55歲時被封為伏波將軍。而且在東漢建立的過程中,他還屢建奇功,成為了“大器晚成”的名將。

大器晚成的還有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xí)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拜師學(xué)習(xí)。由于他刻苦努力,學(xué)問也逐漸淵博了起來。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一事無成,也沒有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但崔琰卻很器重他,他經(jīng)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苯Y(jié)果,崔林果然當(dāng)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同樣,八十幾歲的畫壇耆宿劉其偉先生,38歲才開始無師自通地拿起畫筆,40歲就舉辦了生平第一次畫展。習(xí)畫兩年就可以開畫展,而且劉先生從來都沒有拜師學(xué)畫,完全靠自修學(xué)習(xí)。為了繪畫,他深入生活,結(jié)果又使他成為了人類學(xué)家。

由此可見,大器晚成的人很多。從這些大器晚成的偉大人物的發(fā)展歷程里,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們都是不斷刻苦鉆研,朝著自己感興趣的山峰不斷攀登。不在乎起步遲早,無論年齡大小,只要為成功付出了相當(dāng)?shù)呐?,就有希望成功?/p>

曾國藩在信中得知,四弟、六弟考試又沒有考中,便安慰弟弟不必因為一次的失敗而羞愧。只要發(fā)奮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并且還說成大事者往往成名都比較晚,還勸慰祖父母更不需要因此而過分憂慮和擔(dān)心。

的確如此,只要將成功寄希望于長期努力上,不急于求成,一旦悟透“大器晚成”的道理,不求速度、不求數(shù)量,始終堅持把眼前的事情做得更完美,那么就會比別人更快地獲得人生的成功。

稟父母:做事當(dāng)不茍不懈

【原文】

男國藩跪稟: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四月十四日,接奉父親三月初九日手諭,并叔父大人賀喜手示,及四弟家書。敬悉祖父大人病體未好,且日加沉劇,父叔率諸兄弟服侍已逾三年,無晝夜之間,無須臾之懈。獨男一人,遠離膝下,未得一日盡孫子之職,罪責(zé)甚深。

聞華弟、荃弟文思大進,葆弟之文,得華弟講改,亦日馳千里,遠人聞此,歡慰無極!男近來身體不甚結(jié)實,稍一用心,即癬發(fā)于面。醫(yī)者皆言心虧血熱,故不能養(yǎng)肝,熱極生風(fēng),陽氣上肝,故見于頭面。男恐大發(fā),則不能入見,故不敢用心,謹守大人保養(yǎng)身體之訓(xùn),隔一日至衙門辦公事,余則在家不妄出門?,F(xiàn)在衙門諸事,男俱已熟悉,各司官于男皆甚佩服,上下水乳交融,同寅亦極協(xié)和。男雖身在禮部衙門,為國家辦此照例之事,不茍不懈,盡就條理,亦所深愿也。

英夷在廣東,今年復(fù)請入城;徐總督辦理有方,外夷折服竟不入城,從此永無夷禍,圣心嘉悅之至!術(shù)者每言皇上連年命運,行劫財?shù)?,去冬始交脫,皇上亦每為臣工言之。今年氣象,果為昌泰,誠國家之福也!

兒婦及孫女輩皆好,長孫紀澤前因開蒙太早,教得太寬。頃讀畢《書經(jīng)》,請先生再將《詩經(jīng)》點讀一遍,夜間講《綱鑒》正史,約已講至秦商鞅開阡陌。

李家親事,男因桂陽州往來太不便,已在媒人唐鶴九處回信不對。常家親事,男因其女系妾所生,且聞其嫡庶不甚和睦,又聞其世兄不甚守儉敦樸,亦不愿對。紀澤兒之姻事,屢次不就,男當(dāng)年亦十五歲始定婚,則紀澤再緩一二年,亦無不可,或求大人即在鄉(xiāng)間選一耕讀人家之女,或男在京自定,總以無富貴氣習(xí)者為主。紀鴻對郭雨三之女,雖未訂盟,而彼此呼親家,稱姻弟,往來親密,斷不改移。二孫女對岱云之次子,亦不改移。

謹此稟聞,余詳與諸弟書中。男謹稟。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四月十四日接到父親三月初九日的手諭,和叔父大人賀喜手示以及四弟的家信,得知祖父的病還沒有好,而且日益加重,父親、叔父帶著諸位兄弟服侍已經(jīng)超過三年,不分晝夜,沒有片刻可以松懈。只有兒子一個,遠離膝下,沒有盡一天孫子的職責(zé),罪責(zé)太深重了。

聽說華弟、荃弟的文思大有進步。葆弟的文章,得到華弟的講解和改正,也一日千里。這讓遠方的我聽了,十分欣慰。兒子近來身體不是很好,稍微操些心,臉上的癬便發(fā)了出來。醫(yī)生都說這是心虧血熱,才導(dǎo)致不能養(yǎng)肝,熱極生風(fēng),陽氣上肝,所以表現(xiàn)在臉上。兒子擔(dān)心癬疾大發(fā),不能覲見皇上,所以不敢用心,謹記父母保養(yǎng)身體的訓(xùn)示。隔一天到衙門去辦公事,其他時間都待在家里不隨便出門?,F(xiàn)在衙門的各種事情,兒子都已熟悉了。屬下各司官對于兒子都十分佩服,上下水乳交融,同僚也很和睦。兒子雖然身在禮部衙門,依章為國家辦事,很認真從不松懈,一律按規(guī)矩辦理,這也是我心甘情愿做的。

英國人在廣東,今年又請入城。徐總督辦理有方,令外國人佩服竟然沒有進入城內(nèi),從此再也沒有英國人的騷擾,皇上為此進行了嘉獎十分高興。算命先生每次都說皇上連年命運,交上了劫財運,去年冬天才脫離?;噬弦步?jīng)常對臣子說,今年的氣象,果然國泰民安,真是國家的福氣。

兒媳婦和眾孫女都很好,長孫紀澤,因為啟蒙早,教得十分廣,現(xiàn)在已讀完《書經(jīng)》,請先生再把《詩經(jīng)》點讀一遍,晚上講《綱鑒》正史,大約已講到秦商鞅開阡陌。

李家親事,兒子因為桂陽州往來不方便,已經(jīng)在媒人唐鶴九處回信表示抱歉。常家親事,兒子因他家女兒是小妾所生,并且聽說他家嫡庶不太和睦,又聽說他世兄不夠儉樸,也不愿對。紀澤兒的婚事,多次不成,兒子當(dāng)年也是十五歲才訂婚,紀澤再緩一兩年,也沒什么不可以的?;蛘哒埜改冈卩l(xiāng)里選擇一耕讀人家的女兒,或者兒子在京城為他確定,總要以沒有富貴氣習(xí)為主,紀鴻對郭雨三的女兒,雖然沒有訂盟,雙方呼親家,稱姻弟,往來親密,絕對不可改變。二孫女對岱云的次子,也不可改變。

謹此稟聞,其他詳細地寫在給弟弟的信中。兒子謹慎稟告。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解讀】

曾國藩的一生是勤奮的一生,讀書、做事、為官,無一不是兢兢業(yè)業(yè)。在他看來為國家做事,就該認真不能松懈,一律按規(guī)矩辦理。

做事盡心盡責(zé),一絲不茍,能夠培養(yǎng)人堅毅的品格,它能帶領(lǐng)人走向好的方面,又能鼓勵優(yōu)秀的人成就一番大的事業(yè)。如果一個人能夠凡事都領(lǐng)悟其中的道理,就打開了成功的大門。

曾國藩一生能夠有所成就,用他自己的話說:“真正的圣人君子的行為準則,在于責(zé)任,并且以此去倡導(dǎo)天下的人們。世道之所以變得混亂,就是因為多數(shù)人心中都充滿了物欲,每個人都為自己考慮,自私自利。從而給社會帶來了危害。當(dāng)災(zāi)難來臨的時候,這些自私的人就會首先四處逃避,而不肯出一點力氣來為國家做事。而那些有責(zé)任感的人,就會在這時候挺身而出,為治理國家的動亂而參軍報效朝廷,為保護兒女而犧牲自己的前程去承擔(dān)各種困難。于是人們就會以有責(zé)任心的人為榜樣,將茍活的人看做是羞恥?!?/p>

事實如此,君子之所以能夠鼓舞人心,歷經(jīng)戰(zhàn)亂并且能夠平定戰(zhàn)亂,都是因為他們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責(zé)任感。

曾國藩對于國家就是如此盡責(zé)的。他親身實踐,提出“躬身入局”,也就是說不當(dāng)旁觀的人,而是從自己做起,虛心從事,盡力辦事。這就是把責(zé)任感和具體的行動結(jié)合起來。所以他在這封信中,對父母說,兒子雖然身在禮部衙門,依章為國家辦事,很認真從不松懈,一律按規(guī)矩辦理,這也是我心甘情愿做的。從中可見他對國家的忠心,以及讓父母放心自己在外做事的孝心。

縱觀那些古代圣賢,凡是有才能的人都被舉薦任命,委以重任,也正是他們這些人收復(fù)失地,平定叛亂,社會才會太平和安定。

殷商時期,商紂王親近奸臣,排斥良臣,殘害百姓,變成了人人憎恨的暴君。他的哥哥微子幾次勸說,他都不聽,最后微子只好離開了他。他的叔父箕子對他的行為進行了指責(zé),商紂王便將他囚禁起來。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勸諫,致使有的人投奔到周武王那邊去了。

有個名叫比干的人,為國家重臣,他知道自己責(zé)任重大,就苦苦規(guī)勸紂王要改正自己的行為,但紂王執(zhí)迷不悟。無奈中,他嘆息說道:“君主有過錯不勸諫是臣子的不忠,怕死而不敢說真話是不勇敢,即使勸諫不聽導(dǎo)致殺身之禍,也算是盡到了忠臣的責(zé)任了。”于是他再次勸諫,紂王被他責(zé)問得無言以對,就問比干:“你為什么要如此堅持?”比干回答說:“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作為朝中大臣,勸諫君王痛改前非,為的是保住商朝的江山?!钡碳q王卻依舊不以為然。接連幾天,比干依舊進諫,最后紂王惱羞成怒,對他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現(xiàn)在我要挖你的心來驗證一下!”于是他就令人將比干的心挖出來觀看,最終比干因為進諫而被摘心而死。

這便是忠臣所體現(xiàn)出來的偉大精神和高尚品格。曾國藩便有這種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品質(zhì),所以他一路走來,官運亨通,被人們所敬仰。

所以說,世上成功的人,他們無不是對自己負責(zé),對別人負責(zé),以國家利益為重。他們具有廣闊的胸懷和出眾的品質(zhì),勇敢而又堅強,成為了人上人。其實,每個人都能夠做到這樣,但是需要你真正懂得“責(zé)任”這兩個字,做事當(dāng)不茍不懈。

致諸弟:牢騷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

【原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日來京寓大小平安。癬疾又已微發(fā),幸不為害,聽之而已。湖南榜發(fā),吾邑竟不中一人。沅弟書中言溫弟之文典麗矞皇,亦爾被抑。不知我諸弟中將來科名究竟何如?以祖宗之積累及父親、叔父之居心立行,則諸弟應(yīng)可多食厥報。以諸弟之年華正盛,即稍遲一科,亦未遽為過時。特兄自近年以來事務(wù)日多,精神日耗,常常望諸弟有繼起者,長住京城,為我助一臂之力。且望諸弟分此重任,余亦欲稍稍息肩。乃不得一售,使我中心無倚!

蓋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廢;場中又患眼疾,自難見長。溫弟天分本甲于諸弟,唯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余心即甚憂之。近聞還家以后,亦復(fù)牢騷如常,或數(shù)月不搦管為文。吾家之無人繼起,諸弟猶可稍寬其責(zé),溫弟則實自棄,不得盡諉其咎于命運。

吾嘗見友朋中牢騷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吳枟臺、凌荻舟之流,指不勝屈。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yīng)之理,自然隨之。溫弟所處,乃讀書人中最順之境,乃動則怨尤滿腹,百不如意,實我之所不解。以后務(wù)宜力除此病,以吳枟臺、凌荻舟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騷欲發(fā)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nèi)省,決然去之。不唯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養(yǎng)此和氣,可以消減病患。萬望溫弟再三細想,勿以吾言為老生常談,不值一哂也。

王曉林(植)先生在江西為欽差,昨有旨,命其署江西巡撫。余署刑部,恐須至明年乃能交卸。袁漱六昨又生一女,凡四女,已殤其二。又喪其兄,又喪其弟,又一差不得,甚矣,窮翰林之難當(dāng)也!黃麓西由江蘇引見入京,迥非昔日初中進士時氣象,居然有經(jīng)濟之才。王衡臣于閏月初九引見,以知縣用。后于月底搬寓下洼一廟中,竟于九月初二夜無故遽卒。先夕與同寓文任吾談至二更,次早飯時,訝其不起,開門視之,則已死矣。死生之理,善人之報,竟不可解。

邑中勸捐彌補虧空之事,余前已有信言之,萬不可勉強勒派。我縣之虧,虧于官者半,虧于書吏者半,而民則無辜也。向來書吏之中飽,上則吃官,下則吃民,名為包征包解,其實當(dāng)征之時,則以百姓為魚肉而吞噬之;當(dāng)解之時,則以官為雉媒而播弄之。官索錢糧于書吏之手,猶索食于虎狼之口,再四求之,而終不肯吐。所以積成巨虧,并非實欠在民,亦非官之侵蝕入己也。

今年父親大人議定糧餉之事,一破從前包征包解之陋風(fēng),實為官民兩利,所不利者僅書吏耳。即見制臺留朱公,亦造福一邑不小。諸弟皆宜極力助父大人辦成此事。唯捐銀彌虧則不宜操之太急,須人人愿捐乃可。若稍有勒派,則好義之事反為厲民之舉。將來或翻為書吏所借口,必且串通劣紳,仍還包征包解之故智,萬不可不預(yù)防也。

梁侍御處銀二百,月內(nèi)必送去。凌宅之二百亦已兌去。公車來兌五七十金,為送親族之用,亦必不可緩。但京寓近極艱窘,此外不可再兌也。

邑令既與我家商辦公事,自不能不往還,然諸弟茍可得已,即不宜常常入署。陶、李二處,容當(dāng)為書。本邑亦難保無假名請托者,澄弟宜預(yù)告之。

書不詳盡。余俟續(xù)具。兄國藩手草。

咸豐元年九月初五日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近幾天京城家里大小平安,我的癬疾又已經(jīng)復(fù)發(fā),幸運的是病情還不算嚴重,任由它去吧。湖南的科舉考試榜單已經(jīng)發(fā)布,但我們縣中竟然沒有一個中榜。沅弟來信說,溫弟的文章富麗堂皇,才思出眾,也同樣被壓抑,不知在各位弟弟中,將來科舉考試能取得什么樣的功名。以祖宗的積德,父親、叔父的修心立行,各位弟弟應(yīng)該可以多得到些好報。憑借各位弟弟現(xiàn)在的風(fēng)華正茂,即使稍微晚一點獲取一科狀元,也不會過時。只是哥哥近年來公務(wù)繁忙,精神也逐漸耗損,所以心中希望各位弟弟中能有繼我而起的人,可長期住在京城,助我一臂之力,成就大業(yè)。而且還希望各位弟弟能夠為我卸去一些重擔(dān),能使我稍微休息一下,輕松些過日子,但這個愿望卻一直都沒有實現(xiàn),致使我心里孤苦無靠。

植弟今年這一病,使什么事情都荒廢了,再加上在考場中又患眼疾,學(xué)問自然就很難見長。溫弟的才能,在各位弟弟中首屈一指,只是牢騷太多,性情太懶惰。前些日子在京城不用心看書,也不寫文章,我心中便開始擔(dān)憂。最近聽說他回家后,性情還是依舊,常常空發(fā)牢騷,甚至好幾個月都不動筆。我家中之所以無人繼起,對其他各位弟弟都無法指責(zé),只有溫弟不能推卸責(zé)任,實在是自暴自棄,不能把責(zé)任都歸結(jié)于命運的不公。

我經(jīng)??匆娕笥阎幸灿忻刻彀l(fā)牢騷的人,結(jié)果一定會歷盡坎坷,一生遭受挫折,如吳枟臺、凌荻舟等人就是如此,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毫無緣故地怨天,天一定不會允許;無緣無故地埋怨別人,人也不會服氣。天人感應(yīng)之理,只能順其自然,不要過于強求。溫弟現(xiàn)在所處的境遇,正是讀書人最有利的境遇,但是時常滿腹牢騷怨言,處處不如意,這實在讓我無法理解。我希望他日后一定要努力改掉這個毛病,以吳枟臺、凌荻舟為前車之鑒,時刻告誡自己,每當(dāng)想發(fā)牢騷的時候,就深刻反省思考,到底是因為哪些不足而積蓄了這些不公平的怨氣,你就會豁然醒悟,堅決舍棄。若真能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心中平和謙虛,早取得科名,還可以養(yǎng)成平和的心態(tài),略微減輕病痛。萬望溫弟再三細想,不要認為這些話又是老生常談,不放在心里,不值得理會。

王曉林先生在江西任欽差職位,昨天傳下圣旨,任命他擔(dān)任江西巡撫,我掌管刑部,這份差事恐怕要等到明年才能交卸。袁漱六家中昨天又出生了一個女兒,現(xiàn)在他家一共是四個女兒,不過早已死了兩個,再加上又失去兩兄弟,而且沒有謀得一個差事,窮翰林真是難當(dāng)啊。黃麓西近日由江蘇引見入京,得到了皇上的召見,他與過去初中進士時的氣象大不一樣,現(xiàn)在竟然有管理經(jīng)濟的才能。王衡臣在二月初九引見,皇上任命為知縣,后來在月底搬到下洼一個廟里住,竟然在九月初二日晚無緣無故死了。前一天晚上,他還同一起住的文任吾談到二更。第二天早飯時,便奇怪他怎么不起床,推開門一看,他已經(jīng)死了。生與死的這種道理,好人的這種報應(yīng),實在令人無法理解。

家鄉(xiāng)勸說捐款,彌補虧空的事情,我前不久在信中說道,萬萬不可勉強勒索,我縣的虧空,一半虧于官員,一半虧于書吏,老百姓是無辜的。向來書吏都是從中得利,上面吃官,下面吃民,名義上是包征包解,其實當(dāng)征的時候,就把百姓當(dāng)做魚肉而吞吃。解送的時候,又以官為招引的雉媒而從中作梗。官員從書吏手上索取錢糧,好比從虎狼口里求食,再三請求,還是不肯吐出。之所以積累成大虧,并不是民眾的拖欠,也不是官員獨自侵吞。

今年父親商議糧餉的事情,一破從前包征包解的陋風(fēng),實在是官民兩處得利,而不利的只有書吏。就是見制臺留朱公,造福一方的功勞也不小,各位弟弟都應(yīng)該幫父親大人辦成這件事。只是捐錢補虧空這事,不可操之太急,一定要讓人自愿捐才行。如果稍微有人勒索,那么一件好的事情,反而成了危害人民的舉動,將來或者反而成為書吏的借口,并且一定會串通各處劣紳,鬧著要恢復(fù)包征收包解送,千萬不能不提前作好準備。

梁侍御處的二百兩銀子,月內(nèi)一定要送去。凌宅的二百兩,也已經(jīng)交納。舉人來交納的六七十兩,作為送親族之用,也一定不能耽擱了。但京城家里最近艱難窘迫,除上述幾處不可再交納。

縣令既然與我家商量辦公事,便自然互相應(yīng)酬,然而諸弟若可以的話,就不該常常進入縣衙。陶、李兩處,等我稍后回信。本縣很難保證沒有假借他人名字請托的,澄弟應(yīng)該預(yù)先告訴我。

信寫得不夠詳細,其他內(nèi)容以后再寫。兄國藩手草。

咸豐元年九月初五日

【解讀】

曾國藩在談求學(xué)處世的方法中,強調(diào)了力除牢騷的重要,并且告誡他的四個弟弟不要一味發(fā)牢騷,凡要發(fā)牢騷的時候,必須躬身自問:有什么事情使你不滿足?為何你心中懷不平之氣?積極反省自己的內(nèi)心,心懷一團和氣,養(yǎng)本固元,這樣就沒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接受的。接受后,再想法去改變;能改變的改變它,不能改變的接受它,沒有什么值得埋怨的。

牢騷太多,是無故而怨天,如果真有天在,天必不允;無故而尤人,他人無故而遭謗,心必不服。責(zé)人先責(zé)己,就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方可求萬事順?biāo)?;事事怨他人,也反襯著你的無能。沒有人愿意聽你的牢騷,他們只需要結(jié)果。任何事情,結(jié)果最重要。

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在遇到艱難困苦時、遭到各種打擊時怨天尤人。圣人也和我們一樣有時會發(fā)出感慨,但是,圣人與我們不同的是,他不會陷入苦惱之中,不會因為大道不能推行于天下而怨天尤人,更不會牢騷滿腹不付諸行動。

對此,孔子告誡我們應(yīng)該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里一個“慍”字,有著“怨天尤人”的意思。也就是說,人如果能夠真正具備了很深的修養(yǎng),就會不怨天,不怨人。

遇到事情,能夠經(jīng)常反省,自己內(nèi)心里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那么我們也就會很快找到問題的所在,并能冷靜處理,找出一種解決辦法。

所以說,“人不知,而不慍”是一種胸襟、一種氣度。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胸襟、氣度,才能做到知識越多,地位越高越不得意忘形;事不順而不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否則,就必然會“直到天門最高處,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致九弟:息怒忍耐很重要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十二日申刻,代一自縣歸,接弟手書,俱審一切。十三日未刻文輔卿來家,病勢甚重,自醴陵帶一醫(yī)生偕行,似是瘟疫之證,兩耳已聾,昏迷不醒,間作譫語,皆惦記營中。余將弟已赴營,省城可籌半餉等事,告之四五次。渠已醒悟,且有喜色。因囑其靜心養(yǎng)病,不必掛念營務(wù),余代為函告南省江省等語。渠亦即放心,十四日由我家雇夫送之還家矣。若調(diào)理得宜,半月當(dāng)可痊愈,復(fù)原則尚不易耳。

陳伯符十二日來我家,渠因負疚在身,不敢出外酬應(yīng),欲來鄉(xiāng)為避地計。黃子春官聲極好,聽訟勤明,人皆畏之。弟到省之期,計在二十日,余日內(nèi)甚望弟信,不知金八、佑九,何以無一人歸來,豈因餉事未定,不遽遣使歸與?

弟性褊急似余,恐怫郁或生肝疾,幸息心忍耐為要!茲趁便寄一緘,托黃宅轉(zhuǎn)遞,弟接到后,望專人送信一次,以慰懸懸。家中大小平安,諸小兒讀書,余自能一一檢點,弟不必掛心。

咸豐七年九月廿二日

【譯文】

沅甫九弟左右:

十二日申時,代一從縣城回來,接到弟弟的手書,知道了一切,十三日未時文輔卿回到家,病勢非常嚴重,從醴陵帶了一個醫(yī)生陪同,好像是瘟疫的病癥,兩只耳朵都已經(jīng)聾了,昏迷不醒,偶爾還會說夢話,都是惦記軍營中的事情。我把弟弟已經(jīng)去軍營,省城可籌半餉這些事情,給他說了四五次。他已經(jīng)醒悟,而且臉上有了喜色。因此叮囑他靜心養(yǎng)病,不要掛念軍營中的事務(wù),我代他傳話通知南省江省。他也便放心了。十四日由我家雇人送他回家,如果調(diào)理有法,半個月就應(yīng)當(dāng)可以好轉(zhuǎn),復(fù)原則還不太容易。

陳伯符十二日來到我家,他因為心懷愧疚,不敢外出應(yīng)酬,想要到鄉(xiāng)里來躲避一下。黃子春官聲非常好,辦理訴訟案件勤政明斷,人人都害怕他,弟弟到省城的日期,算下來在二十日。我每天都十分盼望你來信,不知金八、佑九,為什么沒有一個人回來,是不是軍餉沒有敲定,不急著派人回嗎?

弟弟褊急的性格像我,恐怕會生出肝病來,息怒忍耐很重要?,F(xiàn)在趁著方便寄信一封,托黃宅轉(zhuǎn)寄給你,弟弟接到信后,請派專人送信,以安慰我的懸念。家中大小平安,幾個小孩讀書,我自己也能一一檢點,弟弟不必掛念。

咸豐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解讀】

人處在心煩意亂的時候,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抉擇,會使事情難以成功;如果長期讓自己的心情處于這種狀態(tài),也會容易生出病來。所以,息怒、忍耐很重要,只有靜心凝神才能萬事可達。

人生中,麻煩和挫折誰都會遇到,但是卻很少有人能作到耐煩。曾國藩曾告誡弟弟,在軍中做事,遇到麻煩的事情會很多,有時候處理一件兩件可以,但是多件就會讓你措手不及,以至于讓你因此而大動肝火。這時候,你就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為官之人,之所以要作到耐煩,就是因為要接連不斷地應(yīng)對這些麻煩事情,不讓這些麻煩事情牽絆著你,所謂“無官一身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不做官,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煩心事。

因此,做官修養(yǎng)心性,首先就要訓(xùn)練自己處事不煩,不急不躁,無怨無悔,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才能對事情進行清晰地分析和判斷,也能為部下帶個好頭。否則,一味發(fā)火動怒,焦急憂慮,只會讓事情更加混亂,部下也會失去方向。

三國時期,著名將領(lǐng)張飛就是因為經(jīng)常對屬下發(fā)怒并且對他們進行刑罰,最終使屬下忍無可忍,趁他熟睡的時候,將他殺死在帳房中。這便是憤怒所引起的災(zāi)難。

此外,一個人如果凡事動輒就發(fā)怒,當(dāng)怒不可遏的時候,正所謂“火”從心頭起,“怒”向膽邊生,就有可能做出些偏激的事情來,甚至還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因此,發(fā)怒是致病的第一因素。

《孫真人已生歌》指出:“衛(wèi)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傷真元氣。”《老者恒言·戒怒》中也說:“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營養(yǎng)。所忌最是怒。怒氣一發(fā),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這些都指出了發(fā)怒而導(dǎo)致人體受害的原因及其嚴重的危害性。

憤怒是人的一種消極情緒,當(dāng)人對客觀現(xiàn)實不滿的時候,或者欲望得不到滿足,遭受挫折、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人們就會產(chǎn)生一種憤怒情緒。要知道,人在憤怒的時候,交感神經(jīng)處于興奮狀態(tài),心跳會加快,血壓會上升,人的呼吸也很急促。長期發(fā)怒,會使人患上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同時,憤怒還會讓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對于一些疾病患者,憤怒還會導(dǎo)致他們很快死亡。正如中醫(yī)所說“怒傷肝”“氣大傷身”等。

所以,曾國藩十分明白憤怒產(chǎn)生的危害,勸誡弟弟凡事都要以不發(fā)怒為之,要使自己心態(tài)處于平和狀態(tài)。這是值得我們今人學(xué)習(xí)的,也是應(yīng)該加以重視的,時刻記?。骸伴L壽應(yīng)止雷霆怒,求健須息霹靂火。”這樣便能使身心永遠健康。

致沅,季弟:天地之道,剛?cè)峄ビ?/p>

【原文】

沅、季弟左右:

沅于人概、天概之說,不甚厝意,而言及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此豈自今日始哉?蓋從古已然矣。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御之意。

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cè)峄ビ?,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dāng)強矯,爭名逐利,則當(dāng)謙退;開創(chuàng)家業(yè),則當(dāng)強矯,守成安樂,則當(dāng)謙退;出與人物應(yīng)接,則當(dāng)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dāng)謙退。

若一面建功立業(yè),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內(nèi)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此余所深信,而弟宜默默體驗者也。

同治元年五月廿八日

【譯文】

沅、季二位賢弟:

沅弟對于人概、天概的說法,不十分確切。而說到“勢利的天下,強欺弱的天下”難道是從今天才開始的嗎?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從古代的帝王將相以來,沒有一個人不是從自強自立做出來的。就是圣賢也各有自立自強的方法。所以他們能夠獨立、不驚慌、不害怕,堅強得不可動搖。我過去在京城時,喜歡與有聲名、有地位的人作對,頗有點特立獨行、不怕強暴、不受支配的氣概。

近來悟出天地間的道理,剛?cè)峄ビ茫瑑烧叨疾豢善珡U。太柔了會順風(fēng)倒下,太剛就會折斷。剛不是暴虐,是堅強;柔不是低下軟弱,是謙遜退讓。辦事情、赴公差,要強;爭名逐利的事,要謙遜退讓;開創(chuàng)家業(yè)時要堅強,守成享樂時要謙遜退讓;出去和別人辦理交涉要堅強,回到家里和妻子兒女享受時要謙遜退讓。

如果一面建功立業(yè),聲名遠揚;一面置田建屋,貪圖舒適,這兩種情況都會有盈滿的跡象,沒有一點謙退的念頭,那么肯定不會長久,這是我十分堅信不疑的。兩位弟弟最好能夠默默地去體驗。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解讀】

為人處世,孔孟主張直率、誠實,而申韓等法家卻主張以強碰強,硬對硬,老莊則主張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曾國藩用道家的言論對比自己過去的行事,發(fā)覺自己處處直截了當(dāng),用的是儒家的至誠和法家的強權(quán),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強者,結(jié)果處處碰壁,實質(zhì)上是失敗,是弱者。到頭來弄得上上下下到處是敵人,前前后后處處是障礙。

因此,他總結(jié)出柔非怯懦,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權(quán)變,一種驕敵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極高計謀。自己示弱,可以使敵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剛”者,鋒芒太盛,容易招惹是非,暴露自己之不足,為“柔”者所敗,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1858年6月7日,一度抑郁不得志的曾國藩再次出山,品味了“大柔非柔,至剛無剛”這一處世哲學(xué)的妙處。出山后,曾國藩首先去見了駱秉章和左宗棠,以取得湘湖實力派人物的理解與支持。隨后他遍走各衙門,連小小的長沙、善化縣衙他也親自造訪。堂堂湘軍大帥,如此不計前嫌、謙恭有禮的舉動,使長沙上下的官場人人都感到再次出山的曾國藩的確像換了個人,既然曾大帥如此謙恭,他們紛紛表示全力支持湘軍,消滅太平軍。曾國藩的一番拜訪、聯(lián)絡(luò),贏得了湖南省大小官員的好評,他們表示要兵給兵、要勇給勇、要餉供餉。

自古以來,常人受到的教誨都是:人要表現(xiàn)堅強,不要表現(xiàn)柔弱;人要表現(xiàn)聰明,不要表現(xiàn)愚笨。而事實上,凡事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應(yīng)該既柔又剛,不可推崇其中一面,否則就會讓事情夭折或失去控制。真正的成事之道就在于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用柔的方法,成剛強之事,才是真諦。

致九弟:樹大招風(fēng),不圖虛名

【原文】

沅弟左右:

此次洋槍合用,前次解去之百支,果合用否?如有不合之處,一一指出,蓋前次亦花大價錢買來,若過于吃虧,不能不一一與之申說也。吾因近日辦事,名望關(guān)系不淺,以鄂中疑季之言相告,弟則謂我不應(yīng)述及。外間指摘吾家昆弟過惡,吾有所聞,自當(dāng)一一告弟,明責(zé)婉勸,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豈可秘而不宣?鄂之于季,自系有意與之為難。名望所在,是非于是乎出,賞罰于是乎分,即餉之有無,亦于是乎判。

去冬金眉生被數(shù)人參劾,后至抄沒其家,妻孥中夜露立,豈果有萬分罪惡哉?亦因名望所在,賞罰隨之也。眾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有才者忿疑謗之無因,而悍然不顧,則謗且日騰;有德者畏疑謗之無因,而抑然自修,則謗亦日熄。吾愿弟等之抑然,不愿弟等之悍然。愿弟等敬聽吾言,手足式好,同御外侮,不愿弟等各逞己見,于門內(nèi)計較雌雄,反忘外患。

至阿兄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有顛墜之虞。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quán)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深恐吾全盛之時,不克庇蔭弟等,吾顛墜之際,或致連累弟等,唯于無事時,常以危詞苦語,互相勸誡,庶幾免于大戾??釤岵荒苤问?,深以為苦。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

【譯文】

沅弟左右:

這次的洋槍合用,先前解送去的一百支是否合用?如果不合用,要一一指出來。因前一次的槍是花大價錢買來的,如果太吃虧,不能不一一向?qū)Ψ秸f明原因。我由于近來辦事有些名望,關(guān)系也較密切。故把湖北懷疑季弟的說法告知,弟弟卻說我不該談到。外面指責(zé)我家兄弟的過失,我聽后,自然一五一十地告訴弟弟,當(dāng)面責(zé)備、委婉勸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怎么可以放任而不說呢?湖北對待季弟,自然是有意與他為難,名望在了,是非便出來了,對人要賞罰分明。就是軍餉的有無,也應(yīng)該在這里判斷。

去年冬天金眉生幾人被人參奏,后來,抄了他的全家,他的妻子和兒子半夜站在露天地,難道果然有萬分的罪過?也是因為名望太大,賞罰也就跟著來了。眾口鑠金,開始不知道從何說起,也不知如何停止。有才能的人憤恨這種沒有根據(jù)的毀謗,因此全然不顧,但毀謗依然沸沸揚揚。有品德的人,害怕這種沒有根據(jù)的毀謗,壓抑自己繼續(xù)修德,而毀謗也逐漸平息。我希望弟弟取抑然自修的辦法,不希望你取全然不顧的態(tài)度。弟弟要認真聽我的建議,兄弟采取同一個姿態(tài),來抵御外來的侮辱。不希望弟弟各逞己見,在門戶之內(nèi)計較勝負,反而忘了外面的憂患。

至于阿兄竊居高位,又竊取虛名,時刻都有顛覆墜落的危險。我通觀古今人物,像這樣的權(quán)勢,能夠保全得到善終的極少。生怕我全盛的時刻,都不能庇護弟弟,而到我顛覆墜落的時候,卻連累到你們。只有在平安無事的時候,常常用危詞苦語,互相勸誡,也許可以免于大難吧!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

【解讀】

曾國藩一生崇尚內(nèi)斂與務(wù)實。他向我們闡述這樣一種思想:做事應(yīng)該盡力而為,為人更要腳踏實地,堅決避免僥幸、投機取巧,竊取虛名的行為。

儒家經(jīng)典里也有個故事,孔子的弟子看見一個老頭抱著甕去汲水,弟子好心告訴他用機械可以省力,老頭說我知道有這種投機取巧的東西,我就是不用,用投機取巧的東西就會有投機取巧的心,孔子稱贊說老頭是賢人。

孔子曾說:“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他看來富是求不到的,假使真的求得來,就是替人拿馬鞭,跟在后頭跑,他也愿意干。假使求不到,那么對不住,還是干自己喜歡的吧。這種靠投機取巧而得來的財富,對孔子來說,就像浮云一樣,飄浮不定,不可捉摸,免談!

孔子的話中含著“可求”和“不可求”一正一反的道理。天下事有可為,也有不可為,有的應(yīng)該做,有的不應(yīng)該做,必須對事物有是非判斷的能力。如“不可求”,就不應(yīng)該去做,這和富貴沒什么太大的聯(lián)系。因為富貴只是生活的形態(tài),不是人生的目的,還是應(yīng)該腳踏實地,走好自己的路。

呂不韋原不過是一位“陽翟大商人”,《史記》稱他“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也不過一投機取巧、左右逢源、機靈奸詐之商人。呂不韋經(jīng)常用金錢財物資助子楚,但是他覺得這樣做還不能徹底籠絡(luò)住子楚,他發(fā)現(xiàn)子楚一直對自己的小妾趙姬很感興趣,于是,他便忍痛割愛,把趙姬獻給了落難公子子楚。他把這個漂亮女人作為控制嬴異人的籌碼,最后呂不韋當(dāng)上了宰相。從買賣的角度看,呂不韋是個大贏家。如果呂不韋就此住手,本本分分地做他的宰相,靜下心來編他的著作,也許能在宰相的職位上求個善終。但呂不韋骨子里就缺少本分,心也靜不下來,結(jié)果只能是身敗名裂,自殺身亡。

由此看來,投機取巧乃不正當(dāng)?shù)氖侄?,不用投機取巧的人,就是圣人。相反,會用投機取巧的人,只能是小人,最終只會落得一無所有。

對此,曾國藩力倡本分做人,不做投機取巧之事。常言道:“樹大招風(fēng)”。在他看來,由于家業(yè)大,兄弟等人又在朝廷做大官,所以一定會招來別人的注目。他縱觀古今,深知像他這樣的位高權(quán)重的人,能善始善終的很少。因此他很擔(dān)心在自己全盛的時候,不能保護弟弟,而一旦衰落,又連累弟弟。所以他叮囑眾弟弟做事情一定不要固執(zhí)己見,萬事都要腳踏實地,在平日里要以修心來勸勉自己,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在官場中不會招來災(zāi)難。

致九弟:積勞之人,非成名享福

【原文】

沅弟左右:

接初四、初六日兩次來信,知初五夜地道轟陷賊城十余丈,被該逆搶堵,我軍傷亡三百余人,此蓋意中之事。城內(nèi)多百戰(zhàn)之寇,閱歷極多,豈有不能搶堵缺口之理?

蘇州先復(fù),金陵尚遙遙無期,弟切不必焦急。古來大戰(zhàn)爭、大事業(yè),人謀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積勞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此次軍務(wù),如克復(fù)武漢、九江、安慶,積勞者即是成名之人,在天意已算十分公道,然而不可恃也。吾兄弟但在積勞二字上著力,成名二字則不必問及,享福二字則更不必問矣。

厚庵堅請回籍養(yǎng)親侍疾,只得允準,已于今日代奏,苗逆于二十六夜擒斬,其黨悉行投誠。凡壽州、正陽、潁上、下蔡等城,一律收復(fù),長、淮指日肅清,真堪慶幸!

郭世兄于十二日到此,大約暫留安慶小住。牧云定于十五以后回湘。弟近日身體健旺否?吾所囑者二端:一曰天懷淡定,莫求速效。二曰謹防援賊、城賊內(nèi)外猛撲,穩(wěn)慎御之!

順問近好。國藩手草。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譯文】

沅弟左右:

接到初四、初六兩天的來信,得知初五晚上用地道轟陷敵人的城墻十余丈,后被敵人奮力搶著堵塞,我軍傷亡三百多人,這是預(yù)料中的事情。城內(nèi)的敵人多數(shù)都身經(jīng)百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哪有不去搶堵缺口的道理?

蘇州已經(jīng)收復(fù),金陵的攻克還是遙遙無期,但弟弟大可不必著急。自古以來大戰(zhàn)爭、大事業(yè),人的謀劃只占十分之三,天意占十分之七,往往勞累多的人并非是成名的人;成名的人也并非享福的人。以這次軍事而言,如果攻克收復(fù)武漢、九江、安慶,勞累多的人就是成名的人,從天意上說,已算十分公道。然而,不可以居功。我們兄弟在積勞二字上下工夫,成名兩個字則不必太在意,享福兩個字就更不必去提它了。

厚庵堅決要求回家贍養(yǎng)父母,侍奉病中的親人,我只好答應(yīng),已在今日代他上奏朝廷。苗逆已在二十六日晚被擒獲斬首,他的黨徒全部投降。壽州、正陽、潁上、下蔡等城,一律收復(fù),長江、淮河之間不日可以肅清殘敵,真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郭世兄在十二日到來,大約暫時停留在安慶小住一段時間。牧云定于本月十五日后回到湖南。

弟弟近日身體好嗎?我所叮囑的有兩條:一是淡泊寧靜,不要求速效;二是謹防援救的敵人與城內(nèi)守敵內(nèi)外猛撲,要穩(wěn)妥謹慎加以防御。

順問近好。國藩手草。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對弟弟說:“自古以來大戰(zhàn)爭、大事業(yè),人的謀劃只占十分之三,天意占十分之七,往往勞累多的人并非是成名的人;成名的人也并非享福的人?!边@體現(xiàn)了他的“求闕”精神。闕就是“不知足”的意思,時時告誡人們物極必反的道理?!袄塾媱诳嗟娜?,并不是功成名就的人,而成名的人,也并非是真正享福的人。”其意是說萬事講求留有余地,不求至善至美,懂得知足常樂;還有就是說等待時機,再發(fā)制人,絕不是心甘情愿屈居第二。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就是告誡人們過分自滿,不知道適可而止,就會難保長久,金玉滿堂,往往是人無法長久擁有的,富貴而驕傲,一定會自取滅亡。只有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淡泊一切功名利祿,才符合自然法則并且保持長久。也就是說人只有知足,才能常常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韓非子《說林·下篇》中說:工藝木雕的要領(lǐng),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還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便把鼻子給刻小了,就沒有辦法補救了。為人做事也是一個道理,凡事要留有余地,留有后路。只有這樣,才不至于遭遇失敗。

曾國藩參加科舉考試,考中翰林,又從軍,做官,這被很多人羨慕。但是他歷經(jīng)多年的磨煉,深知世態(tài)的險惡。所以他在信中對弟弟說,軍事上,如果能夠取得勝利,那么你勞累最多,可謂是成名的人,從天意上也是十分公道的。但是你萬不可居功。因為曾國藩為官多年,深知其中的險惡,在他看來官場最容易喪失權(quán)威和榮耀。在官場中有一些“規(guī)矩”,這些規(guī)矩要內(nèi)心知曉,而背后遵循。這些規(guī)矩,一是忌直言說人長短;二是懂得取悅別人,也就是說與人保持和氣最重要;三是小心小人搗亂。并舉例說,蘇東坡可謂才華橫溢,但是正是由于他不懂得這些官場上的潛規(guī)則,才屢次遭貶。所以,曾國藩叮囑弟弟,我們在官場上,一定要謹慎行事,時刻認識到顛覆的危險。我們?yōu)楣僖诜e勞二字上下工夫,成名兩個字則不必太在意,享福兩個字就更不必去提它了。

由此可見,大凡成功的人,名望越高,他就越珍惜自己的名譽。曾國藩的過人之處就是,他對自己從未抱有任何大的希望,在自己的弟弟身上讓他看到了名望掩蓋下的裂痕和隱患,由此想到自身,所以他將自己的深刻認識和擔(dān)心傳達給弟弟們,鼓勵、勸勉他們?yōu)楣僖酁榘傩兆鍪?,不要被名望二字所累?/p>

曾國藩的勸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人生中名利乃身外之物,而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功名視為塵土。人世間的喜悅榮耀很多,并非只有功名一種??赐高@些,你就會使自己的身心處于一種淡泊的境界,不被外界的誘惑所累。

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

【原文】

沅弟左右:

九月初六接弟八月廿七八日信,初十日接初五樊城所發(fā)之信,俱悉一切。

順齋一事業(yè)已奏出,但望內(nèi)召不甚著跡,換替者不甚掣肘,即為至幸。

弟謂命運作主,余素所深信;謂自強者每勝一籌,則余不甚深信。凡國之強,必須多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guān)乎天命,不盡由于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

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田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蕭、陳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wěn),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賊匪此次東竄,東軍小勝二次,大勝一次,劉、潘大勝一次,小勝數(shù)次,似已大受懲創(chuàng),不似上半年之猖獗。但求不竄陜、洛,即竄鄂境,或可收夾擊之效。

余定于明日請續(xù)假一月,十月請開各缺,仍留軍營,刻一木戳,會辦中路剿匪事宜而已。余詳日記中。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譯文】

沅弟左右:

九月初六收到弟弟八月二十七、八日的來信,初十收到了你于初五在樊城寫給我的信,了解到所有情況。“順齋”的事已經(jīng)上奏,只希望內(nèi)廷詔諭能不露痕跡,接任者不很掣肘,那我就很慶幸了。弟弟認為是命運做主,我是深信的。至于說自強的人,每次都能勝券在握,而我不是很相信。凡是國家富強,一定擁有許多賢臣;凡是家庭強盛,一定擁有許多賢子弟。這也關(guān)系到天命,不全在于人的謀劃。至于一個人自身的強大,不外乎北宮黝的勇敢、孟施舍的仁厚、曾子的義理三種,孟子集仁義于一身而仍不滿足,也就是曾子的反躬自問,約束自己的意思。

只有曾子、孟子和孔子告訴仲由的強,略微可以久長些。此外,斗勇斗力的強,有的因此而大興盛,也有的為之大敗。古代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他們的智力都橫行獨秀于一世,他們的禍敗也與尋常人大不一樣。近代如陸、何、蕭、陳都又自以為是英雄,而都得不到善終。所以我們在自修方面求強是可以的,在與人爭勝負時求強就不可以了。福益這一家人如果專門為爭奪勝負而逞強!其能力是否能強到底,未必知道,即使一生因強橫而安穩(wěn),也是君子所不屑一提的。

敵人這次東竄,山東軍隊小勝兩次,大勝一次,劉潘部大勝一次,小勝多次。敵人似乎已經(jīng)受到重創(chuàng),不像上半年那樣猖狂了。但求敵人不流竄到陜、洛,即使流竄鄂境,或者可以收到夾擊的效果。

我定于明日續(xù)假一個月,十月請開各缺,仍然留在軍中,刻一方木印,辦理中路剿匪事宜罷了。其余詳細記在日記中。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解讀】

曾國藩作為一個政壇上的大人物,區(qū)別于其他政治家的一個最為顯著的地方,就是在建功立業(yè)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時又以人格修養(yǎng)的完善來促進功業(yè)的建立。

在曾國藩看來,人生是一個努力追求自己目標(biāo)、自強不息的過程。所以他所立下的志向,“其大者”,“欲行仁義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欲寡過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鄉(xiāng)黨”。不管是否有成,均“以此畢吾生焉”。從中可以看出,曾國藩這兩個目標(biāo)正如孟子所說的:“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边@便是君子的自處之道。

在中國歷史上,曾國藩可謂是追求成功者心目中的完人,他有道德,有軍功,有文章。他的一生中把修身當(dāng)做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即:誠、敬、靜、謹、恒。

首先是誠實、誠懇,為人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煉自己的誠。第二個是敬,所謂敬就是敬畏,人要有所畏懼,不能無法無天,要有敬畏,表現(xiàn)在內(nèi)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現(xiàn)在外就是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第三個是靜,是指人的心、氣、神、體都要處于安寧放松的狀態(tài)。第四個是謹,指的就是言語上的謹慎,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第五個是恒,是指生活有規(guī)律,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

上述五個字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獨”,是指人應(yīng)該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獨處,也就是說人在沒有任何監(jiān)督的情況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標(biāo)準,按照最高準則來對待自己的獨處。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國藩慎獨的手段是記日記,每天都對自己一天的言行進行檢查、反思,對自己在修身方面進行檢討。

道光二十二年,他在一天的日記里這樣記載:昨天夜晚做了一個夢,夢到別人得到一筆額外的好處,自己很羨慕。醒來之后對自己痛加指責(zé),說自己好利之心如此嚴重,做夢居然夢到,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飯,席間得知某人獲得一項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羨慕。他在日記里寫明,剛剛上午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謂下流”。

最為可貴的是,從三十一歲開始的修身,一直貫穿了曾國藩的后半生。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即便身為軍事統(tǒng)帥,每天在殺戮聲中度過,他仍然堅持每天反省以修養(yǎng)身心??梢哉f,修身是曾國藩事業(yè)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致九弟:能立能達,不怨不尤

【原文】

沅弟左右:

鄂署五福堂有回祿之災(zāi),幸人口無恙,上房無恙,受驚已不小矣。其屋系板壁紙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只可說打雜人役失火,固不可疑會匪之毒謀,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細。若大驚小怪,胡思亂猜,生出多少枝葉,仇家轉(zhuǎn)得傳播以為快。唯有處之泰然,行所無事,申夫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所謂“有福之人善退財”,真處逆境者之良法也。

弟求兄隨時訓(xùn)示申儆,兄自問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lǐng)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無本領(lǐng),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fā)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恒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dāng)之語、自夸之詞。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于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制而克去之。

弟若欲自儆惕,似可學(xué)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后痛下箴砭,必有大進。立達二字,吾于己未年,曾寫于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強,但于能達處尚欠體驗,于不怨尤處尚難強制。吾信中言皆隨時指點,勸弟強制也。趙廣漢本漢之賢臣,因星變而劾魏相,后乃身當(dāng)其災(zāi),可為殷鑒。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

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

【譯文】

沅弟左右:

鄂督署的五福堂遭受了火災(zāi),幸運的是人沒事,上房也沒事,只是受到了很大的驚嚇。那里的房子是木地板,墻壁是用紙糊的,本來就容易著火。凡是遇到這種事情,只能說是打雜的人失的火,不要懷疑是敵軍的陰毒詭計,尤其不要責(zé)怪是仇家的奸人所做。如果大驚小怪,胡亂猜疑、添枝加葉,那么流傳出去非??臁V挥刑┤惶幹?,裝做沒事,如同申夫說的話那樣,“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說的,“有福的人善于退財”,這才是處于逆境人自安的好辦法。

弟弟要我隨時訓(xùn)示,我自問,近年來全在于一個“悔”字訣。我以前很自負,認為自己本領(lǐng)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時常看見別人的錯誤。自從丁巳年、戊午年大大悔悟后,才知道自己并非有本領(lǐng)。凡事都看別人有幾分正確。所以自從戊午年到現(xiàn)在九年間,我與四十歲以前完全不一樣。大致上是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就是發(fā)奮自強,站得住的意思。達,就是辦事周到,行得通的意思。

我九年以來,痛下決心改掉這個沒有恒心的毛病,看書寫字,從來沒有間斷。選擇將士操練士兵,也是時常留心,這都是自強自立的功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沒有一句過分的語言,沒有一個自夸的詞語,這都是辦事圓融練達方面的功夫。至于說到怨天原本不敢,尤人還不能避免,也都隨時強制自己去克服。

弟弟如果想自己警惕,似乎可以學(xué)為兄丁、戊兩年的悔悟,然后痛下決心改正,一定會有所收獲。立達二字,我在己未年曾經(jīng)寫在給弟弟的手卷上,弟弟也時刻想自立自強,但對于達字還缺乏體驗,對于不怨天尤人,還難以克制。我在信中隨時指點,勸說弟弟要強制自己。趙廣漢原本是漢朝的賢臣,因為星變而彈劾魏相,后來身受災(zāi)禍,可以引以為鑒。心里暗自存一個“悔”字,沒有什么事是不可以挽回的。

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

【解讀】

曾國藩闡述了一個重要觀點:為人的氣魄應(yīng)該能立能達,對命運與他人的態(tài)度要不怨不尤。這是人處于不同時期對待人生、調(diào)整心態(tài)的根本大法。

立者,發(fā)憤圖強,能站得住,不容易倒下。人生在世,要想立得住腳,就應(yīng)該努力向上,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孔子也說,“三十而立”,“不學(xué)《禮》,無以立”。他說的“立”,是事業(yè)有所成就,在某方面已經(jīng)深深扎根,立足成“家”,這是大范圍的“立”。

關(guān)于達,是說辦事圓融,行得通。辦事要想行得通,就該懂規(guī)律,懂得怎樣做得圓融。為人處世,單靠自己的發(fā)憤圖強往往行不通,還需要別人的幫助。行得通,就能達?!兑捉?jīng)》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p>

能立能達是根本,就像房屋里的大梁?!傲ⅰ笔菧仫?,“達”是發(fā)達富裕。能立不一定能達,但能達一定已經(jīng)能立了。

如果說“以能立能達為體”是對自己的要求,那么“以不怨不尤為用”就是對天命和別人的態(tài)度??鬃釉f:“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不怨天,那是因為孔子知道,天命不可違背,不可改變,一個勁埋怨,無濟于事。

古今中外,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時刻關(guān)注著人類的命運,為我們提供了了解生活與命運的不同方式及各種看法。盡管他們觀點不一,但都存在普遍認同:為人自立自強、能屈能伸,對人生與他人的態(tài)度應(yīng)是心存感激,切不可怨天尤人。

我們都熟知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面對屠夫的譏諷:“你韓信不是厲害嗎?有種你拿匕首殺我,如果你不想,那么馬上從我兩條腿之間爬過去?!表n信并沒有大動干戈,而是忍受了這個恥辱,從那個人的胯下爬了過去。之后,韓信找到劉邦,把張良給他的推薦信呈上去,最后當(dāng)上了大將軍。試想如果韓信當(dāng)初殺死那個小混混,殺人償命,韓信也不會當(dāng)上大將軍,更不會幫助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天下。這便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與境界。

因此,人生在世,“立”要靠自己,而“達”并非一人就能如愿,這就需要學(xué)會變通方可成事。當(dāng)然,現(xiàn)代社會并不提倡人們做兩面三刀的人,而是要掌握處事圓通的技巧。這樣辦事情才能順利,人際關(guān)系才能和諧,你才能在世上立足。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勸誡弟弟一定要能立能達,凡事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從內(nèi)心深處去反省自己的行為,這樣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取得事情的成功。這也是作為今人的我們應(yīng)該謹記的要點。做一個立達之人,就能在這個21世紀人才輩出的時代,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致九弟:人生要有“硬”字與“悔”字訣

【原文】

沅弟左右:

接李少帥信,知春霆因弟復(fù)奏之片,言省三系與任逆接仗、霆軍系與賴逆交鋒,大為不平,自奏傷疾舉發(fā),請開缺調(diào)理。又以書告少帥,謂弟自占地步。弟當(dāng)此百端拂逆之時,又添此至交齟齬之事,想心緒益覺難堪。然事已如此,亦只有逆來順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訣、硬字訣而已。

朱子嘗言:“悔字如春,萬物蘊蓄初發(fā);吉字如夏,萬物茂盛已極;吝字如秋,萬物始落;兇字如冬,萬物枯凋?!庇謬L以元字配春,亨字配夏,利字配秋,貞字配冬。兄意貞字即硬字訣也。弟當(dāng)此艱危之際,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以悔字啟春生之機,庶幾可挽回一二乎?

聞左帥近日亦極謙慎,在漢口氣象何如?弟曾聞其大略否?申夫閱歷極深,若遇危難之際,與之深談,渠尚能于惡風(fēng)駭浪之中默識把舵之道,在司道中不可多得也。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

【譯文】

沅弟左右:

接到李少帥的信,知道春霆因弟弟在奏章里說省三是與任逆接仗、霆軍是與賴逆交鋒,大為不平,自奏傷疾復(fù)發(fā),請開缺調(diào)理。又以信向少帥訴說,說弟弟行事霸道。弟弟處于這種百事不順的時候,又加之與好朋友鬧矛盾的事,想你心緒更加難堪。但事已至此,也只有逆來順受了。仍然不外悔字訣、硬字訣罷了。

朱子常說:“悔字如春天,萬物蘊藏積蓄的生機開始生發(fā);吉字如夏天,萬物茂盛已極;吝字如秋天,萬物開始敗落;兇字如冬天,萬物開始枯萎凋謝?!庇殖S迷峙浯禾?,亨字配夏天,利字配秋天,貞字配冬天。為兄以為,貞字就是硬字訣。弟弟處在艱危的時候,如果能夠以硬字訣效法冬天收藏的德行,以悔字開啟春天的生機,也許可以挽回一二吧。

聽說左帥近來也很謙慎,在漢口情形如何?弟弟知道大致的情況嗎?申夫的閱歷極深,如果遇到危險,可和他深淡,他還能在惡風(fēng)駭浪之中把好舵,領(lǐng)好航,在司道人員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

【解讀】

曾國藩強調(diào)“硬”、“悔”兩種人生要訣?!坝病弊衷E者在儲藏實力,“悔”字訣者在迸發(fā)生機。這是幫助一個人度過危機的辦法。

“硬”者,對他人態(tài)度而言,是指倔犟之氣。人立于世,必須有一股“浩氣”支撐著,對待不同的人應(yīng)該有不同的態(tài)度,對自己正確的行為應(yīng)該始終堅守,而不能隨波逐流。對那些兇惡的人,就該以惡治惡,決不能面慈手軟,錯過整頓的最佳時機。

孟子曾說:“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間?!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在孟子看來,一個人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也好、威脅也好,都能處變不驚,鎮(zhèn)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

歷史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如不怕殺頭仍秉筆直書的晉國史官董狐;堅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載的蘇武;被俘后大唱“蜀中只有斷頭將軍,而無投降將軍”的嚴顏;率部渡江北伐、中流擊楫、發(fā)誓收復(fù)中原的東晉名將祖逖;還有充滿忠貞正直之氣的《出師表》的作者諸葛亮等。

“悔”字啟春生之機,這的確是渡過難關(guān)與危難的妙計,其奉行的是陰陽消長,剛?cè)嵯嗤频娜松軐W(xué)。

“悔”者,是從自身角度來說,即對自己言語和行為的檢點和反省。人只有知其短,才能補其過;只有知其陋,才能補其缺。自省是促使自己繼續(xù)進步的動力,不斷提高聰明層次的“智慧樹”。

人生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挫折。有些人面對挫折,往往就此沉淪,而有的人則從自省中感悟生活的真諦,汲取人生的智慧,開拓新的旅程。

不僅逆境時要自省,順境時更要自省。當(dāng)自己得到滿堂喝彩的時候,應(yīng)及時反省自己的紕漏,梳理自己的言行,從而找到前進的方向。自省,還要有開闊的胸襟,做到“宰相肚里能撐船”。只有容得下過去,才有進步的動力。另外,要知識淵博,善于自省。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只有時時自省、彌補缺點、糾正過錯,才能了解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才能在這其中找到生活的真諦。

曾國藩之所以能成為圣賢,就是因為他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過錯,從不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并且能發(fā)現(xiàn)錯誤并及時改正,還時刻反省自己,這樣才使他的性格逐漸完善。

例如:有一次,曾國藩同好友竇蘭泉一起討論理學(xué),在討論中,曾國藩并不理解竇蘭泉所說的意思,就妄自發(fā)表意見,而且言語十分刻薄,使兩人處于十分尷尬的局面。事后,曾國藩指責(zé)自己,表示當(dāng)時由于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而口出狂言,這個毛病自己一定改掉。但在1843年的正月,曾國藩的兩位同僚來看他。飯后,下人有件事情做得讓他十分不滿,他就大發(fā)脾氣,一發(fā)不可收拾,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決心。友人對此勸阻,但他依舊是破口大罵,肆無忌憚。事后,曾國藩反省后,又開始檢討。

由此可知,認識自己是個好的開端,但只有付諸行動才是關(guān)鍵。于是,曾國藩給自己約法三章:凡是和自己往日游戲爭逐的人,態(tài)度不能馬上變得孤僻嚴厲,只能是減少往來,相見必敬,這樣才能改掉互相爭逐的毛?。黄饺胀约嚎淇淦湔劦呐笥?,不能很快就沉默不語,只能逐漸低卑,少說話,多聽,謹慎思考才能改變狂妄的性格。曾國藩的這種自省,痛下決心的改正固然好,但是他卻走向了極端,自己刻意要疏遠朋友,認為保持距離,就能增加幾分敬意,殊不知這是一種破壞人際關(guān)系的表現(xiàn)。

要知道,與人交往一定要有真誠和謙遜的心,而不是客觀地去抑制,真正想要改掉自己的毛病是從內(nèi)心開始的。他的朋友吳竹如曾對他說,人與人之間的友情雖然是上天賜給的一種緣分,但是好多時候都是由人力決定的。所謂“人能勝天”,不要把一切都歸于天,比如知道一個人的智慧,朋友的投緣,君臣的巧遇,原本是有定分的,然而也是因為積誠所致。曾國藩聽后,十分受啟發(fā),他開始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缺陷,從此每天都對自己的言行進行檢查,嚴格要求自己,同時把檢點自己看做是事關(guān)身心修養(yǎng)的大事,逐漸地使性格完善起來。

《周易》中說:“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曾國藩的一生就是在每日的言語自律中度過的。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會犯錯誤,但重要的是你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對待。所以說,有錯必改,有過必糾,這是正確的選擇。

曾國藩這種嚴于律己的反省精神和行為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作到不欺人也不自欺,這才是修身的必備條件,也是為人處世應(yīng)該注意的環(huán)節(jié)。

致鴻兒:功名得失,命里皆有定數(shù)

【原文】

字諭紀鴻兒:

家中人來營者,多稱爾舉止大方,余為少慰。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xí)勞習(xí)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xí),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fēng),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xí)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nóng)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fēng)。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爾之所知也。

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xué)作圣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學(xué)為圣賢,少時欠居敬工夫,至今猶不免偶有戲言戲動。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fā),則入德之基也。手諭。(時在江西撫州門外)

咸豐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譯文】

字諭紀鴻兒:

從家中到軍營來的人,許多人都稱贊你舉止大方,我心里少許寬慰。多數(shù)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做大官,我不愿意讓自己的子孫做大官,只希望他們能成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勤儉自持,習(xí)慣勞苦,可以享受安樂,也可以適應(yīng)節(jié)儉度日,這就是君子。

我為官已有二十年,從不敢沾染一點官場的陋習(xí),飲食起居,還恪守貧寒樸素的家風(fēng),極其節(jié)儉可以,稍微豐盛些也行,太豐盛我就不敢了。凡是官宦的家庭,都是由節(jié)儉進入奢侈容易,由奢侈返回節(jié)儉很難。你的年紀還小,切不可貪慕奢侈的享受,不可以養(yǎng)成懶惰的習(xí)慣。不管大家庭還是小家庭、士農(nóng)工商,只要勤苦節(jié)儉,沒有不繁榮興旺的;如果驕傲奢侈倦怠,沒有不衰敗的。你讀書寫字不能間斷,早晨要早起,不要忘記曾高祖以來歷代承襲的家風(fēng)。我的父親、叔父,都是黎明就起來,這些你都是十分清楚的。

富貴功名之類的得失,都是命中定數(shù),一半靠人力,一半在于天命。只有學(xué)做圣賢,全靠自己的努力,與天命沒有一點關(guān)系。我有志向?qū)W做圣賢,可是少年的時候忽視了居家恭敬謹慎的修養(yǎng),所以到現(xiàn)在還不免有戲言和戲謔的行為。你應(yīng)該舉止端莊,言語謹慎,這樣就能為道德修養(yǎng)打好基礎(chǔ)。手諭(此時在江西撫州門外)。

咸豐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解讀】

對于做官一事,曾國藩認為:“凡是富貴功名,都是命中注定,一半是靠人的努力爭取,一半是由上天決定。”對于不可必得的功名富貴,如果一味追求,反而會迷失本性。所以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做圣賢,多讀書,因為這件事全由自己做主,誠如孟子所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币詫W(xué)做圣賢為目標(biāo),才不會誤入歧途。

道光十五年,曾國藩寓居在京城的長沙郡館,參加了全國的會試,沒有取中,便留在京城里研讀經(jīng)史。道光十六年再次出榜,仍沒有取中,他意識到“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過”。

于是,他便走出京城,決定前往江南漫游一次。道光十六年,曾國藩經(jīng)過清江、揚州、往金陵溯江而歸。因在京城住久了,所帶的錢財所剩無幾,弄得經(jīng)濟很緊張,他便向時任睢寧縣知縣的同鄉(xiāng)易作梅先生借了一百兩銀子。在經(jīng)過金陵古城的時候,他將借來的銀子全部買了書。因所借銀兩還不夠,他又將隨身攜帶的衣服、皮袍賣掉加以補充?;氐郊抑袝r,他將自己所購的《廿二史》全部擺出來,其父非常吃驚。問清其緣由,竹亭公高興之余又告誡兒子說:“你借錢買書,我一定會為你還債。你如能圈點一遍,這才不辜負我對你的殷切期望?!?/p>

曾國藩聽了父親的話很震動,從此以后,黎明即起床讀書,直到半夜才休息。他足不出戶,幾乎整整一年,硬是將《廿二史》圈點了一遍。

此后,曾國藩由考試途徑一路晉升,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由道光十八年的賜同進士出身,先后晉升為翰林院庶吉士、國史館協(xié)修官、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士、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到道光二十七年的二品大臣——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至道光二十九年,三十九歲的曾國藩正月詔授禮部右侍郎,八月兼署兵部右侍郎,充任宗室舉人復(fù)試閱卷大臣。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余生平科名,極為順?biāo)??!?/p>

人生中有得有失,得可以使人歡天喜地,失可以使人捶胸頓足,這是生活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有些人得意忘形,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有些人因為失望而徹底絕望。一個人一生不要因為一點成績,就竊喜起來,要知道還有更大的目標(biāo)等著你去追求。同時,也不要因為一點挫折,就怨天尤人,要知道,有多少人都是從逆境中闖出來的,從而取得了成功。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huán)境和事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而是所謂“得失隨緣”、“得不足喜,失不足憂”。

致諸弟:茍能發(fā)奮自立,人人可做圣賢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接九弟在長沙所發(fā)信,內(nèi)途中日記六頁,外藥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無日不憂慮,誠恐道路變故多端,難以臆揣。及讀來書,果不出吾所料。千辛萬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鄭伴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實不勝感激。在長沙時,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為祖母買皮襖,極好極好??梢匝a吾之過矣。

觀四弟來信甚詳,其發(fā)奮自勵之志,溢于行間。然必欲找館出外,此何意也?不過謂家塾離家太近,容易耽擱,不如出外較清凈耳。然出外從師,則無甚耽擱;若出外教書,其耽擱更甚于家塾矣。

且茍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xiāng)、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數(shù)奇,余亦深以為然。然屈于小試,輒發(fā)牢騷,吾竊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xué)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瘎t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試,自稱數(shù)奇,余竊笑其所憂之不大也。

蓋人不讀書則已,亦即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于《大學(xué)》?!洞髮W(xué)》之綱領(lǐng)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nèi)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圣賢立言,必能明圣賢之理,行圣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做官,與用牧豬奴做官何以異哉?然則既自名為讀書人,則《大學(xué)》之綱領(lǐng),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條目有八,自我觀之,其致功之處,則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誠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謂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國、天下皆物也,天地萬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何?即格物而窮其理也。如事親定省,物也;究其所以當(dāng)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隨行,物也;究其所以當(dāng)隨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養(yǎng)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齊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切己體察、窮究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進,下學(xué)在此,上達亦在此。

吾友吳竹如格物功夫頗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則誠意工夫極嚴,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于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蓋其慎獨之嚴,雖妄念偶動,必即時克治,而著之于書。故所讀之書,句句皆切身之要藥。茲將艮峰先生日課抄三頁付歸,與諸弟看。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樣,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于冊,以便觸目克治,亦寫楷書。馮樹堂與余同日記起,亦有日課冊。樹堂極為虛心,愛我如兄,敬我如師,將來必有所成。余向來有無恒之弊,自此次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矣。蓋明師益友,重重夾持,能進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課冊付諸弟閱,因今日鏡海先生來,要將本子帶回去,故不及抄。十一月有折差,準抄幾頁付回也。

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令人對之肅然。吳竹如、竇蘭泉之精義,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吳子序、邵蕙西之談經(jīng),深思明辨。何子貞之談字,其精妙處,無一不合,其談詩尤最符契。子貞深喜吾詩,故吾自十月來已作詩十八首。茲抄二頁,付回與諸弟閱。馮樹堂、陳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遑,亦良友也。鏡海先生,吾雖未嘗執(zhí)贄請業(yè),而心已師之矣。

吾每作書與諸弟,不覺其言之長,想諸弟或厭煩難看矣。然諸弟茍有長信與我,我實樂之,如獲至寶。人固各有性情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記日課,念念欲改過自新。思從前與小珊有隙,實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門謝罪。恰好初九日小珊來拜壽,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談。十三日與岱云合伙,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前隙盡釋矣。

金竺虔報滿用知縣,現(xiàn)在小珊家,喉痛月余,現(xiàn)已全好。李碧峰在湯家如故。易蓮舫要出門就館,現(xiàn)亦甚用功,亦學(xué)倭艮峰者也。同鄉(xiāng)李石梧已升陜西巡撫。

兩大將軍皆鎖拿解京治罪,擬斬監(jiān)候。

英夷之事,業(yè)已和撫。去銀二千一百萬兩,又各處讓他碼頭五處?,F(xiàn)在英夷已全退矣。兩江總督牛鑒,亦鎖解刑部治罪。

近事大略如此,容再續(xù)書。兄國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譯文】

四位老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我接到九弟在長沙所發(fā)出的信,信中有路上日記六頁,另外有藥子一包。二十二日我接到九月初二寄出的家信,感到很欣慰。

自從九弟離開京城以后,我沒有一天不擔(dān)心憂慮,恐怕道路變故多,有意想不到的困難??戳司诺艿男牛徊怀鑫业念A(yù)料。千辛萬苦,總算到家了。真是幸運!姓鄭的伙伴靠不住,我早就知道了。郁滋堂這樣好,我實在感激不盡。在長沙的時候,沒聽九弟說起彭山屺,這是為什么?又知道你為祖母買了皮襖。這很好,可以彌補我的過失了。

四弟寫的信很詳細,他發(fā)奮自立的志向,流露在字里行間。不過他一定要去外面找學(xué)堂,邊學(xué)習(xí)邊教書,這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釋說是因為家塾離家太近,容易耽誤學(xué)習(xí),不如外面安靜。然而到外面從師求學(xué),不會有什么耽擱;如果像你說的到外面邊教書邊學(xué)習(xí),那耽擱的時間比在家里還要多。

況且真的要發(fā)奮自立,那么不要說家塾可以讀書,就是荒郊野外,熱鬧場所也可以讀書,背柴放牧,都一樣可以讀書;如果不能夠發(fā)奮自立,那么不要說家塾讀不了書,就是清凈的地方,神仙一樣的環(huán)境,都不適合讀書。何必要選擇地方?何必要選擇時間?只要問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運不好,我也深表同情。不過,要是僅僅因為小的科舉考試不中就發(fā)牢騷,我暗自笑你志向不大,心中裝不下大事。君子的立志,有包容萬物萬民的氣概,有內(nèi)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稱霸天下的功業(yè),而后才不辜負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不愧為天地間的一個完人。

所以君子憂慮的,是因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而憂慮,以德行沒有修整、學(xué)問沒有長進而憂慮。所以,會為頑固的刁民難以感化而憂慮,會為野蠻的夷族擾亂華夏而憂慮,會為小人得志上進的人無路而憂慮,會為黎民百姓得不到恩澤而憂慮。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悲天命而憐憫百姓的窮苦,這才是君子應(yīng)當(dāng)憂慮的。至于是個人的得與失,一家人的饑和飽,世俗的榮辱與貴賤和流言飛語,君子是沒有時間想這些的。六弟科舉沒中,就抱怨命運不好,我暗笑他所憂慮的東西太小了。

人如果不讀書就算了,只要自稱是讀書人,就應(yīng)該按照《大學(xué)》里的要求去做?!洞髮W(xué)》的綱要有三點: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這都是我們的分內(nèi)事情。如果讀了書卻不能聯(lián)系到自身,說這三點與我絲毫沒有關(guān)系,那讀書又有什么用處?即使能寫好文章作出好詩,博學(xué)雅聞自己吹捧自己,也只能算是個識字的牧童而已,這樣的人怎么能夠稱得上是明理有用的人呢?朝廷以制藝來錄取士人,也是說他能代圣賢立言,能夠明白圣賢的道理,以圣賢為榜樣去做,可以做官管理民眾,待人接物恭敬有禮。如果明德、新民為分外事,那么雖說是能寫文章能作詩,而對于修身治人的道理實際上是茫然無知,朝廷用這樣的人做官,和用牧童做官有什么不同呢?

既然自稱為讀書人,那么《大學(xué)》的綱領(lǐng)應(yīng)該是自己所關(guān)注的事情,這是明顯的?!洞髮W(xué)》應(yīng)修的科目共有八個方面,依我看來,能使人成功的,只有兩條:一條叫格物;一條叫誠意。格物,就是說要弄清事物的原理;誠意,是說凡事要身體力行。物是什么?就是事物的本與末。身體、精神、意念、知識、家庭、國家、天下都可以稱為物,天地萬物都是物。日常所用的,所做的事情都是物。格是什么?就是考究事物以及追求它的原理。比如侍奉雙親,定期探望親人,這是物;探究為何要侍奉雙親,就是格物。跟隨兄長,這是物;弄清為什么要追隨兄長,這是格物。我的心,是物;深入考察自己內(nèi)心,就是格物了。我的身體是物;探究養(yǎng)生之道、如何保養(yǎng)身體的道理,這就是格物。每天所看的書,句句都是物;結(jié)合自身深入思考,認真研究其中含義就是格物。以上是對事物的認識。所謂誠意,就是要遵循自己所弄清楚的道理而力身行事,這才是誠實的態(tài)度。弄懂一句,就實踐一句,這才是身體力行的做法。格物和誠意同時并進,那么就可以達到下學(xué)上達的境界。

我的朋友吳竹如在格物上下的工夫十分深,每件事物,都要弄明白它其中的道理。倭艮峰先生在誠意上下的工夫很深,每天都寫日記,一天中的一念之差,一件事情的過失,一言一行都要記載下來,字都是正楷。三個月合訂一本,從乙未年起,已訂了三十本。因為他處世十分謹慎嚴格,雖然有時也有雜念,但必須立刻糾正,并記載下來。因此他讀的書,句句都是切合自身的良藥?,F(xiàn)在我將艮峰先生的日記,抄三頁寄回,給弟弟看。

我從十月初一日起,也以艮峰為榜樣,每天一個念頭,一件事情,都寫在冊子上,以提醒自己糾正過失,字體也用正楷。馮樹堂和我一樣,從同一天開始記日記,也有日記的冊子。樹堂非常虛心,愛護我就如同他的兄弟,敬重我如同老師,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我一向具有沒恒心的毛病,從這次寫日記后,也可以保證自己一生有恒心了。有名師益友的幫助,我只有進步?jīng)]有退后。本想抄我的日記給弟弟看,由于今天鏡海先生來,要將本子帶回去,所以我就沒來得及抄。十一月再有信差來,我一定抄幾頁寄回去。

我的好友中,如倭艮峰的冷靜端莊,令人肅然起敬;吳竹如、竇蘭泉要求盡善盡美,一言一行,實事求是;吳子序、邵蕙西擅長經(jīng)學(xué),深思明辨;何子貞喜歡談?wù)摃?,他精妙的看法,與我不謀而合,我特別喜歡聽他談?wù)撛?。子貞很喜歡我的詩,所以我從十月以來,已作了十八首,現(xiàn)在抄了兩頁,隨信寄回與弟弟看一看。馮樹堂、陳岱云志向高大,急切而不慌忙,也是我的好友。鏡海先生,我雖然沒有拿著禮物去請求授業(yè),但心里是把他當(dāng)成老師看待。

我每次給各位弟弟寫信,總會不知不覺就說多了,我想你們或許已經(jīng)厭煩得看不下去了。但是弟弟要是寫長信給我,我會十分愿意看,就像獲得珍寶一樣。人本來就是各有性格的啊!

我從十月初一日開始寫日記,總是想改過自新。回憶起以前與小珊有點矛盾,實在是一時氣憤,不近人情,本來是想立刻登門道歉。正好初九小珊來拜壽,當(dāng)天晚上我到小珊家談了很久。十三日我和岱云合伙,請小珊吃飯。從此我們又開始有說有笑,冰釋前嫌了。

金竺虔報滿之后擔(dān)任知縣,現(xiàn)在居住在小珊家中,喉嚨疼痛有一個多月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痊愈了。李碧峰還在湯家。易蓮舫要外出讀書,現(xiàn)在十分用功,也在以倭艮峰為榜樣。同鄉(xiāng)李石梧已經(jīng)升官擔(dān)任陜西巡撫。

兩大將軍都被押到京城治罪,準備處斬。英國人的事情,現(xiàn)在已經(jīng)議和。用了兩千一百萬兩銀子,又在全國讓出了五個碼頭,現(xiàn)在英國人已經(jīng)全部撤退。兩江總督牛鑒,也被押到刑部定罪。

近期的事情大致就是這樣,容我以后再寫,兄國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解讀】

曾國藩家書中,一直勸弟教兒立志向?qū)W,可見他非常重視“立志”對一個人人生的重大影響。他曾給自己寫過一個對子:“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只問耕耘?!彼旬?dāng)圣賢視為自己最大的目標(biāo)。因為圣賢在中國人的概念中是圣人和賢人的合稱,那是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完人,所以中國歷史上能夠稱得上是圣人和賢人的人屈指可數(shù)。在他看來,無論帝王將相,無論圣賢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志向,只要你朝著這個目標(biāo)去努力就好了,莫問收獲,只問耕耘,重點在耕耘兩個字上??梢娫鴩闹鞠蛑?。

曾國藩從剛開始走上科舉之路,到后來平定了太平天國,直至做到直隸總督,不同階段他都有自己的志向。在一次秀才考試中,曾國藩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績,為此他十分高興,于是為自己取了“滌生”這個名號,希望自己能夠借助這一好成績,蒸蒸日上。從表面意思看,“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而生者,則采用了明朝袁了凡的話:“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也就是說我今后所做的事情,就仿佛我要重生一樣。這可以說是他立下了一個非常大的志向。

隨著人生的不斷向前,曾國藩在道光十二年參加湘鄉(xiāng)縣學(xué)考試時卻被學(xué)臺亮了紅牌,認為他文理不通。后來再次應(yīng)試,他也僅得了一個備榜,即秀才的最后一名。這對于一向不服輸?shù)脑鴩獊碚f,簡直就是奇恥大辱。于是他告別家鄉(xiāng),進入省城就讀于當(dāng)時極富盛名的岳麓書院。在岳麓書院,他勤學(xué)苦讀,每一次考試都力爭第一,后來在參加省城的鄉(xiāng)試時,終于不負眾望,考中了舉人,后來又考中了進士。在進士及第之后,他又立下了更加宏大的志向。

由此看來,曾國藩這樣一個農(nóng)家出身的孩子一路走來,遭受了很多挫折,真不容易??梢哉f,當(dāng)年的立志正是曾國藩克服這些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每當(dāng)他在科舉路上遇到困難時,人們總能看到他為此立下志向,并付出努力這樣一個過程。

古往今來,仁人志士無不將“立志”看做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并把它作為排除萬難、駛向理想彼岸的原動力。撫今追昔,古人立志的勇氣與精神、毅力值得我們借鑒學(xué)習(xí)?,F(xiàn)在,我們擁有開闊的眼界,悠久的傳統(tǒng)歷史積淀,更該立下較古人更遠大的抱負和志向:成為一個社會棟梁之才,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致沅弟:存倔犟以勵志

【原文】

沅弟左右:

十九日接弟十四日緘,交林哨官帶回者,俱悉一切。

肝氣發(fā)時,不唯不和平,并不恐懼,確有此境。不特弟之盛年為然,即余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強自禁制,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兩關(guān)不過,亦不僅余與弟為然。要在稍稍遏抑,不令過熾。降龍以養(yǎng)水,伏虎以養(yǎng)火。古圣所謂窒欲,即降龍也;所謂懲忿,即伏虎也。儒釋之道不同,而其節(jié)制血氣,未嘗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軀命而已。

至于倔犟二字,卻不可少。功業(yè)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糜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犟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稟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犟。若能去忿欲以養(yǎng)體,存倔犟以勵志,則日進無疆矣。

新編五營,想已成軍。郴桂勇究竟何如?殊深懸系。吾牙疼漸愈,可以告慰。劉馨室一信抄閱,順問近好。兄國藩手草。

同治二年正月廿日

【譯文】

沅弟左右:

我在十九日接到弟弟十四日捎來的信,是你交給林哨官帶回來的那封。信中的一切都知道了。

肝火上升的時候,身體不只不平和,內(nèi)心也不害怕,的確有這種現(xiàn)象。不只是弟弟年輕氣盛是這樣,即使像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逐漸衰老了,也時常有怒不可遏的時候。但是只要強迫自己控制它,便可以降伏這樣的心情。正如佛家所說的降龍伏虎:龍是相火,虎就是肝氣。多少英雄豪杰都過不了這兩關(guān),也不只是我們兄弟是這樣的。重要的是稍加控制,不要讓肝火過分強烈。降龍用以養(yǎng)水,伏虎用來養(yǎng)火。古代圣賢所說的熄滅欲望,就是降龍;所說的控制怒火,就是伏虎。佛教、儒教的道術(shù)雖然不同,但在節(jié)制血氣這一點上,還是相同的,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其宗旨就是克制自己的嗜好欲望,以免殘害自己的身體性命。

至于“倔犟”這兩個字,是不可缺少的氣質(zhì)。功業(yè)文章,都需要有這兩個字的精神貫穿其中,不然一生都會委靡不振,一事無成。孟子所說的至剛,孔子所說的貞固,都從“倔犟”二字引申而來。我們兄弟繼承了母親許多的品德,其精髓就是倔犟二字。如果能夠消除仇恨的欲望,來保養(yǎng)自己的身體,而多些倔犟來激勵心志,那么就可以有無限的長進。

新編的五個營,想必已經(jīng)成長成一個軍旅了。郴、桂的士兵到底操練得怎樣了?我心中很是掛念。最近我的牙疼已漸漸減輕,可以稍微欣慰,不必過于掛念了?,F(xiàn)將劉馨室的一封信抄寄給你看。

順便問候近來可好。兄長國藩手草。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

【解讀】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著重闡述了“倔犟”這兩個字,告誡弟弟這是為人不可缺少的氣質(zhì),建功立業(yè)、修學(xué)都離不開這兩個字,否則就會讓自己變得懦弱而一事無成。

曾國藩一生遭遇過很多挫折,但縱觀他的一生,每每遇到挫折的時候,總有一種“倔犟”的精神支撐著他,使他走向成功之路。

曾國藩在鄉(xiāng)試中考得不錯,位列第三十六名舉人,然后就去考會試。會試經(jīng)歷了兩次失敗,第三次才通過,可殿試只得了一個三等第四十二名。這三等如同進士出身,享受進士的待遇。曾國藩覺得沒有臉面見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但他骨子里卻有種不服輸?shù)臍赓|(zhì),再加上周圍的朋友勸他說還有機會,殿試之后的考試如果能取得好成績,你還是能夠改變命運的。

于是,在這個挫折面前,曾國藩便咬牙堅持了下來,第三次考試的時候,他居然考得一等第三名,正是這個成績使他進入了翰林院。翰林院是清代科舉人才的最高機構(gòu),只有進入翰林院才有機會接觸最高統(tǒng)治者,否則只能成為下層默默無聞的小吏。而曾國藩面對挫折,迎難而上,憑借自己的倔犟,在科舉之路上取得了成功。

面對挫折的態(tài)度,其實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自卑地退縮,認為自己把志向定高了,于是退而求其次;還有一種則是以無比自信的態(tài)度來面對挫折,曾國藩就是采用了后者。

曾國藩這種倔犟性格,在他剛開始帶兵的時候就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他當(dāng)時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來帶兵的,他沒有地盤,沒有糧餉,每件事情都依靠別人。但曾國藩卻是個骨子里倔犟的人,什么事情都勇于承擔(dān)。因此,他同地方官員的關(guān)系勢同水火,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加上開始同太平軍的作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更使他陷入了困境。但是他依舊沒有灰心喪氣,在與官場政敵和太平軍的雙重搏斗中,造就了他咬牙立志,不肯認輸?shù)钠狻?/p>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边@段話可謂人人都耳熟能詳,或許當(dāng)你看到這段話時,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我也餓過肚子,也受過勞累,更經(jīng)歷過各種痛苦,可是上天并沒有降大任于我呀?”

其實,只是遭遇了挫折、困苦,并不是已經(jīng)完成了全部苦難。要知道困難的完成和升華是需要人們先去克服它。有智慧的人在遭遇挫折之后,他不會怨天尤人,委靡不振,只會冷靜地去思考,如何去解決問題。相反,缺乏智慧的人只會哀嘆命運的不公,整日以淚洗面。受挫之時,正是長進之機,如果你能懂得如何去解決問題,便能關(guān)閉苦難之門了;而不能運用理智果斷解決問題的人,只能永遠活在痛苦之中。

致九弟:言兇德有二端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三日劉福一等歸,接來信,藉悉一切。

城賊圍困已久,計不久亦可攻克。唯嚴斷文報是第一要義,弟當(dāng)以身先之。

家中四宅平安。季弟尚在湘潭,澄弟初二日自縣城歸矣。余身體不適,初二日住白玉堂,夜不成寐。溫弟何日至吉安?在縣城、長沙等處尚順?biāo)旆瘢?/p>

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嚚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身。余生平頗病執(zhí)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筆下亦略近乎嚚訟。靜中默省愆尤,我之處處獲戾,其源不外此二者。

溫弟性格略與我相似,而發(fā)言尤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溫弟之神氣稍有英發(fā)之姿,面色間有蠻橫之象,最易凌人。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則達于面貌,以門第言,我之物望大減,方且恐為子弟之累;以才識言,近今軍中煉出人才頗多,弟等亦無過人之處,皆不可恃。只宜抑然自下,一味言忠信、行篤敬,庶幾可以遮護舊失、整頓新氣。否則,人皆厭薄之矣。沅弟持躬涉世,差為妥帖。溫弟則談笑譏諷,要強充老手,猶不免有舊習(xí)。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聞在縣有隨意嘲諷之事,有怪人差帖之意,急宜懲之。余在軍多年,豈無一節(jié)可?。恐灰虬林蛔?,百無一成,故諄諄教諸弟以為戒也。

九弟婦近已全好,無勞掛念。沅在營宜整飭精神,不可懈怠。至囑。兄國藩手草。

咸豐八年三月初六日

【譯文】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三這天,劉福一等人從軍中回來,接到了你的來信,信中知曉一切。

城內(nèi)敵人已被圍困多日,估計不久便可攻克。只有斷絕敵軍情報是最重要的事,弟弟應(yīng)當(dāng)親自出馬,以免出現(xiàn)差錯。

家中四宅都平安無事。季弟還在湘潭,澄弟初二從縣城回來了。我身體有些不舒服,初二住在白玉堂,晚上輾轉(zhuǎn)無法入睡。溫弟哪天能到吉安?在縣城、長沙等地的行程還算順利嗎?

古人說兇德導(dǎo)致失敗的原因不過兩條:一是驕傲,二是多言。丹朱不成才,就是因為他“傲”,因為他“嚚訟”,即多言的意思??纯锤鱾€朝代的名聲顯赫的公卿大臣,多數(shù)因為這兩條而身敗名裂。我一直有固執(zhí)的毛病,這是德方面的“傲”;雖然不多說閑話,但是筆下卻近乎多言。有時候靜心反省,發(fā)現(xiàn)我之所以處處不順利,其根源不外乎這兩者。

溫弟的性格與我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言談更為尖刻。凡是傲氣凌人之勢,并非只通過言語來表現(xiàn),也有以神氣凌人的,也有以面色凌人的。溫弟的神態(tài)有英姿勃發(fā)的姿態(tài),面色卻有蠻橫之相,最容易給人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以你的性格,心中絕對不可以有所依仗,心中有所依仗就會自然表現(xiàn)在面貌上。從門第上說,我的聲望大減,恐怕子弟要因此而受到牽連;從才識上說,近來軍隊鍛煉出來的人才很多,弟弟也沒有過人之處,都沒有什么可以依仗的。只能抑制自己,一味講求忠信、講求禮儀,行事誠篤敬謹,這樣或許可以彌補自己的過失,顯示新的氣象。否則,人們都會討厭你鄙視你。沅弟為人處世謹慎小心,很穩(wěn)妥,讓人放心。而溫弟卻經(jīng)常與人談笑譏諷,強充老手,不免沾些舊的壞習(xí)氣,所以必須狠狠反?。×⒖掏锤那胺?!我還聽說溫弟在縣城的時候,經(jīng)常放任自己胡作非為,隨意嘲諷他人,還時常責(zé)怪他人的帖子差強人意,這種做法應(yīng)該迅速改正。我在軍中辛苦多年,怎么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呢?就是因為“傲”字而使百事無成。所以我對各位兄弟諄諄教導(dǎo),大家要引以為戒。

近日,九弟妻子的病已經(jīng)痊愈,不用擔(dān)心。沅弟在營中要振作精神,不可有絲毫懈怠。至囑。兄國藩手草。

咸豐八年三月初六日

【解讀】

人的一生中如果能夠做出些引以為傲的事情,是值得人欣慰的。但人不能因此而驕傲,人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因為傲氣長久會令人盛氣凌人,而且還會招來禍患。因此說,驕傲可以留給別人,而不是自己,親戚朋友任何人都可以為你驕傲,但只有自己不能因此而驕傲。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的因素可以導(dǎo)致失敗,“傲”就是其中之一。驕傲能夠使人不知進取,從而懶惰散漫;驕傲還會讓人失去方向,很難作出正確判斷。即使機遇來臨,也會錯失機遇,功敗垂成。

曾國藩深知傲氣的害處,所以他在信中告訴弟弟:“古人說兇德導(dǎo)致失敗的原因不過兩條:一是驕傲,二是多言。丹朱沒有成為棟梁之才,就是因為他‘傲’,因為他多言??v觀各個朝代的名聲顯赫的公卿大臣,大多數(shù)都是因為這兩條而身敗名裂?!币虼?,曾國藩不僅以此修身,而且告誡弟弟也要力戒這兩條。

曾國藩戒傲體現(xiàn)在他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譬如:1863年,曾國荃進軍雨花臺,打了勝仗,立下了戰(zhàn)功。但曾國藩卻要求弟弟不要去爭奪這個功勞。他認為這是在謙虛上下工夫。此外,曾國藩為官也不傲。這也同他的磨煉有關(guān)系。道光年間,他在京城做官,因為年輕氣盛,自然有些傲氣,常與一些有名氣的人爭斗;咸豐初年,他在長沙辦團練,也經(jīng)常指責(zé)別人,與人結(jié)怨;咸豐五六年,在江西的戰(zhàn)場上,他又與地方官員產(chǎn)生了矛盾。咸豐七八年他在家守制,經(jīng)過這一段時間的反省,他逐漸認識到自己之所以辦事情不順利,正是因為自己平時有傲氣,還常常指責(zé)別人。

還有在三十歲以前,曾國藩總愛說話,并且言語中總是帶著一股尖刻的味道,讓人對他十分不滿。雖然他自身有一定才華,但人們都不愿意與他交往,對他敬而遠之。因為無論在飯桌上還是在生活中,他不經(jīng)意的話語總會讓人處于尷尬的局面中。時間長了,他的惡名也逐漸傳開。后來,翰林院的同僚都逐漸疏遠了他。

曾國藩嘗到了被孤立的滋味,開始深深地進行反省,最終悟出了為官之道:長傲,多言兩個弊端,是歷來士卿大夫衰敗以及官場上導(dǎo)致災(zāi)禍的原因,所以一定要避免這兩者的危害。于是他經(jīng)常自勉。就這樣他逐漸改掉了這些毛病,到了晚年,他所達到的“謙”的境界令人十分敬佩。他不僅在官僚之間互相謙讓,就是對手中的權(quán)力也時常謙讓。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對溫弟說,他的性格就如同自己年輕時候的樣子,而且言談上更加尖刻。曾國藩對他進行了指責(zé),說這種傲氣凌人的氣勢會表現(xiàn)在言語、神色和臉色上,一定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同時他還對溫弟經(jīng)常與人談笑譏諷,強充老手的行為,進行了嚴厲批評,要他必須立刻改掉這個毛病。

由此可見,在曾國藩的事業(yè)和修身方面,戒傲是第一要義,也是他人生不敗的法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