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家道中落

丁玲的青少年時代 作者:涂紹鈞 著


一 家道中落

蜿蜒的澧水,從湘西北崇山峻嶺中奔涌而出,流經(jīng)臨澧縣境內(nèi)因司馬相如在此鼓琴而得名的停弦古渡南岸。離停弦渡約莫十多里的丘陵深處,有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山村,丁玲的老家——佘市鎮(zhèn)黑胡子沖蔣家大屋便在這里。蔣家大屋曾是明清兩代數(shù)位官員的府第,如今,那鱗次櫛比的莊園已不復存在,我們只能從一處處殘磚斷瓦中,揣摸它昔日的威嚴與榮耀。

湖南省臨澧縣(原名安??h)蔣氏家族自明清以來,是聞名遐邇的名門望族。據(jù)《蔣氏族譜》記載,臨澧蔣氏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朱元璋稱帝后,江南行武出身的蔣氏七十一世祖蔣官一因南征有功,先后被封為永定衛(wèi)、九溪衛(wèi)總兵。蔣官一晚年,落屯澧州長樂西村,今屬臨澧縣馬鞍村。其后五百多年間,族中朝廷命官不乏其人。丁玲原名蔣冰之,屬蔣氏九十二世。其祖父蔣定禮,為咸豐武陵辛酉科拔貢、同治庚午科舉人,歷任四川補用知縣、貴州補用道侯知府,署理貴州普安廳同知,充光緒丙子科貴州鄉(xiāng)試內(nèi)簾試官,欽加鹽運使司銜,光緒五年(1879年)病故于貴州任上。

丁玲的老家黑胡子沖,便是蔣氏二房祖屋。蔣氏家族另有縣城、清水堰、蔣家坪、花林坪幾處豪宅,其規(guī)模之宏偉,建筑之豪華,更甚于黑胡子沖丁玲老家。當年流落民間的蔣氏家族部分器物,現(xiàn)陳列在臨澧縣博物館內(nèi),這些文物足可見證當年蔣氏家族確曾富甲一方。

據(jù)《臨澧縣志》所載,蔣氏家族擁有土地六十多萬畝,從常德到京城沿途均設有蔣氏會館,并有48家典當鋪,72家錢莊。蔣氏子孫赴京應試,不必寄宿他人客棧。蔣氏家族源遠流長,據(jù)《蔣氏族譜》記載,蔣氏歷代為官,遠在宋代,蘇東坡、文天祥等就為《蔣氏族譜》寫過序文,且歷代子孫繁衍,無不記載詳盡,有據(jù)可考。

隨著丁玲的母親蔣慕唐先生所著《丁玲母親自述》首次在中國丁玲研究會編輯的《丁玲研究》(湖南師大出版社1992年版)上發(fā)表,讓我們了解到,丁玲雖是臨澧人,卻是出生在常德城中外婆家,周歲以后才被接回臨澧。

洞庭湖濱湘西北重鎮(zhèn)常德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先秦時代起即進入典籍。該城始建于距今兩千二百多年前的戰(zhàn)國后期,秦為臨沅縣治,一條云貴和川東南通往中原及京城的古驛道橫貫其間,歷為湘西北軍事要塞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史稱“控引巴蜀,襟帶洞庭,連荊楚而接滇黔”。自漢高祖所置武陵郡治以來,曾先后改稱義陵、嵩州、朗州、鼎城。清澈的沅水在城垣下蜿蜒東去,留下一串串悠遠的故事、傳說。

因扼滇黔、川東通往京城的古驛道,歷代文人學士、達官謫臣莫不流寓于此。相傳舜帝曾讓王于上古高士善卷,善卷堅辭不受,隱于常德沅水南岸德山(原名枉山,隋時,嵩州刺史樊子蓋為彰顯善卷之德,將枉山易名善德山,后簡稱德山,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即源于此),乃為中國隱逸文化宗師。愛國詩人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涉江》,其“朝發(fā)枉渚兮,夜宿辰陽”句中的“枉渚”,亦為德山腳下的枉水;當年屈原曾流寓常德,現(xiàn)在城中仍有“招屈亭”、“三閭港”遺跡可尋。春申君黃歇,武陵舊志說他是武陵人,明《嘉靖常德府志·地理志》云:“府北開元寺,相傳為春申君宅”;現(xiàn)在城中仍有“春申閣”及“珠履坊”、“春申君墓”遺址。唐朝詩人劉禹錫因和柳宗元等參與王叔文革新集團,于永貞元年貶為朗州司馬,在常德謫居十年,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文,其名篇《陋室銘》亦寫于常德。晚唐詩人李群玉,史稱“詩篇妍麗,才力遒健”,他在《進詩表》中自云:“以居住沅湘,宗師屈宋”。明清之際獨樹一幟、卓絕千古的繪畫大師髡殘,亦誕生在常德。更有歷代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諸如謝朓、張九齡、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韓愈、白居易、李商隱、司空圖、寇準、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范成大、朱熹、姜夔、袁宏道、王船山、鄭板橋、林則徐、魏源等,均有詩作題詠于斯。及至近現(xiàn)代,著名的反清志士秋瑾,常德籍同盟會員、中國民主革命先驅(qū)宋教仁、劉復基、蔣翊武、林修梅,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林伯渠等,都曾在常德城中居住或求學。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賦予這座江南古城無限神韻,也讓后來在這里度過童年、少年時代的丁玲,得到了最初的文化熏陶。

丁玲的母親原名余曼貞,是常德一個書香世家的女兒。丁玲的外祖父余澤春是清武陵辛酉科拔貢,歷任云南大理、普洱、楚雄等地知府,常德人稱澤春公為余太守。因不滿地方官僚枉法殃民,太守公于1890年辭官還鄉(xiāng),置寓所于常德小西門楊家牌坊。余家老宅早已在1943年11月的“常德會戰(zhàn)”中被日軍炮火毀于一旦,不可復見,只能從丁玲的作品中讀到關于外祖父家的描述。1893年,澤春公病逝于常德。這一年,丁玲的母親嫁到臨澧蔣家。

蔣家雖為大戶,但丁玲的父親蔣保黔3歲亡父,14歲喪母,15歲便與兄長分家單過,門下雖分得一些田產(chǎn),顯然已是家道中落。丁玲的父親作為世家子弟,天資聰穎,15歲便中了秀才。他生性灑脫,亦善揮霍,待到與丁玲母親成婚時,家中已是積蓄無多。俗話說“久病成良醫(yī)”,由于蔣保黔自幼體弱多病,后來便自學中醫(yī),開了一間藥鋪,有時竟還能藥到病除。

清朝末年,國人仍受洋務運動中“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改良派影響,全國各地青年學生紛紛出洋留學。當時由清政府資助的叫“官費”留學,自己出資的叫“私費”留學。丁玲的父親也不甘沉淪,曾于1904年春,與妻弟余笠云同赴日本東京私費留學。一學期結(jié)束,他即回國籌措學費。因家中無人照料,余曼貞只得在常德城中娘家待產(chǎn)。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家里給她取名蔣偉,字冰之。后來,族中兄弟終于不肯借錢給蔣保黔,他的赴日留學只得中斷。這對年輕的蔣保黔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從此郁郁寡歡,一蹶不振。1908年春便撒手人寰,年僅32歲。

◎丁玲的父親蔣保黔

丁玲晚年曾回憶說:

在我最早的記憶中我最害怕的是我國傳統(tǒng)的,前頭吊著三朵棉花球的孝帽。我戴這樣的孝帽的時候是三歲半,因為我父親死了。家里人把我抱起來,給我穿上孝衣,戴上孝帽,那白色顫動的棉花球,就像是成團成團的白色的眼淚在往下拋,因而給我的印象太深了。他們給我戴好那帽子后,就把我放到堂屋里。堂屋的墻壁上都掛著寫滿了字的白布,那就是孝聯(lián),也就是挽聯(lián)。

可我不懂,只看到白布上亂七八糟地畫了很多東西。我的母親也穿著一身粗麻布衣服,跪在一個長的黑盒子的后面。家里人把我放在母親的身邊,于是,我就放聲大哭。我不是哭我的命運,我那時根本不會理解到這是我一生命運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從此以后,我的命運就要和過去完全不同了。我覺得,我只是因那氣氛而哭。后來,人們就把我抱開了。但那個印象,對我是深刻的,幾十年后都不能忘記。我常想,那時候,我為什么那么痛哭,那樣不安靜呢?是不是我已經(jīng)預感到我的不幸生活就要從此開始了?

是不是我已經(jīng)預感到那個時代——那個痛苦的時代,那個毫無希望的,滿屋都是白色的,當中放一口黑棺材的時代?那就不知道了,反正那是我的第一個印象,家里人后來告訴我,那是死,是我父親的死。父親死了,我母親就完了,我們也完了,我們家的一切都完了。

誰知蔣保黔尸骨未寒,一群群鄉(xiāng)紳便來逼債。余曼貞這才知道,丈夫前幾年蓋房子加上賭博,已欠下一身債務。此時,她只得狠心變賣家中一切財產(chǎn),僅留祖塋田數(shù)畝作母子生活費用,共得三千余元大洋,將丈夫生前所欠債務悉數(shù)還清。至這年8月20日,她在空空蕩蕩的大宅內(nèi)產(chǎn)下一名遺腹子,取名蔣宗大。孩子剛滿月,她便接到城中弟弟的來信:“母已于九月仙去,并囑遲給姊。現(xiàn)已淺葬祖山,明春等兄回,再令人來接。”此時的余曼貞,五內(nèi)俱焚,禁不住縱聲嚎慟,幾致昏厥。

1909年春節(jié)過后不久,余曼貞便又收到弟弟來信,云:“兄已回,定期于某日深葬母親。特告現(xiàn)社會上有先覺者,欲強國家,首先提倡女學。因女師缺乏,特先開速成女子師范學校,定期兩年畢業(yè)……”并得知弟弟余笠云也是這所學校創(chuàng)辦者之一,這無疑是給孤立無援的她打了一針強心劑。她暗自思忖,眼下家破人亡,一雙幼小的兒女嗷嗷待哺,孤兒寡母,如此空守在這蔣家大宅,終將不是長久之計。好在自己還不過三十來歲,如能咬咬牙,前去投考女師,將來謀個小學教員的職位,或可絕處逢生,完成兩個孩子的教育培養(yǎng)。主意打定,她一方面復函弟弟,囑代為報名,一方面還得去征得蔣保黔兄長的同意,因為在他們蔣家,如所有封建士族家庭一樣,女眷對外無絲毫權(quán)利,有事非告房族伯叔不可。好在族兄深曉世理,待弟媳申明事之輕重,倒也沒有怎么為難她。

不幾日,余曼貞便將大門鎖閉,帶著一挑行李和兩個孩子,凄然別此傷心之地。沒想到剛出村口,轉(zhuǎn)過一個山坳,突然冒出兩名大漢,攔住她們的轎子,高聲吼道:“不還錢就走, 休想! 快還錢! ” 此時,兩個孩子嚇得哇哇大哭,只見母親一邊鎮(zhèn)地讓轎夫落轎,一邊從容走出轎門,嚴厲地說道:“我已將所有的賬都還清了,還欠你們什么錢?你們這是欺負我們孤兒寡母。要錢,你們跟我上縣衙門去要!”攔轎人見要去縣衙門見官,連忙賠笑道:“三太太,我等……不過是二老爺家當差的……那錢,以后再說吧?!闭f罷,便灰溜溜地走開了。

此時,年幼的丁玲看見母親剛毅的臉上,滾落兩行晶瑩的淚珠……

◎丁玲的母親余曼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