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周恩來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
對魯迅和周恩來他們兩人的家族關(guān)系,感興趣的人很多。幾十年來,學(xué)術(shù)界一直在進(jìn)行著有關(guān)的研究。1998年,曾先后有好幾篇研究此事的文章發(fā)表。其中,紹興魯迅紀(jì)念館館長裘士雄和上海魯迅紀(jì)念館研究員吳長華的考證較為翔實。年初,裘士雄發(fā)表《魯迅與周恩來之關(guān)系研究二題》,以他所看到的幾部周氏族譜資料為據(jù),作了深入的研究,梳理了兩個周氏分支的關(guān)系,廓清了一些不實的說法。吳長華則以重印的魯迅家族族譜《越城周氏支譜》參以周恩來家族資料《老八房祭簿》,排出了兩家的輩份關(guān)系。但是,兩人的說法也是不一致的:吳長華認(rèn)為兩人的親屬關(guān)系已基本弄清了,而裘士雄認(rèn)為還存在疑問。當(dāng)年報刊的說法很多,更多的說法是認(rèn)為既然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那么兩人的家族淵源關(guān)系就已經(jīng)清楚了。但是,事實上現(xiàn)有的資料表明,事情并沒有真的弄清楚。這個秘密的最后破解還有待于進(jìn)一步的資料發(fā)現(xiàn)。
最早探究此事的是周恩來
本來,中華民族從周朝以來,姓周的人何止千萬,誰都知道,魯迅生長在浙江紹興,而周恩來出生于江蘇淮安,誰會想到考察他們兩人的家族淵源關(guān)系呢?其實,最早對這個問題產(chǎn)生興趣的是周恩來本人。
有資料表明,魯迅與周恩來最早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是在“五四”時期的1919年。那年6月19日,魯迅與周作人一起到北京的第一舞臺觀看北京大學(xué)學(xué)生劇團(tuán)演出的新劇《新村正》。魯迅在日記里寫道:“晚與二弟同至第一舞臺觀學(xué)生演劇,計《終身大事》一幕,胡適之作,《新村正》四幕,南開學(xué)校本也,夜半歸?!边@個《新村正》就是周恩來等人在南開學(xué)校時編演過的。但當(dāng)然,周恩來與魯迅那時還沒有發(fā)生直接的聯(lián)系。
1939年3月,周恩來在紹興大禹陵與鄉(xiāng)親合影
后來在蘇區(qū),馮雪峰到了瑞金后,向毛澤東等人談到了魯迅,使周恩來逐漸了解了魯迅。到1936年,馮雪峰回上海重整上海地下黨,這時候,周恩來對魯迅的印象已經(jīng)非常清晰了,而且也與當(dāng)時中共中央達(dá)成了共識:讓馮到上海后首先通過魯迅了解情況,然后逐步打開局面。馮到上海后,果然通過魯迅順利了解了上海地下黨的狀況,從而打開局面。同年7月,張聞天、周恩來又寫信給馮雪峰,還特地談到魯迅,對魯迅當(dāng)時的郁悶心情多所勸慰,言辭懇切。
到這時為止,周恩來還沒有表示出對這個問題的特別興趣。但其實,他已經(jīng)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并且確信自己與魯迅是有親屬關(guān)系的了,只是還沒有公開表示罷了。1938年10月,周恩來正在武漢,武漢各界舉行魯迅逝世二周年紀(jì)念活動,周恩來前往出席并發(fā)表了演說。在演說中,周恩來出人意料地提到了這種關(guān)系。他說:
在血統(tǒng)上我也許是魯迅先生的本家,因為都是出身于浙江紹興城的周家。
從這時開始,周恩來似乎對自己的紹興祖籍興趣大為增加。1939年3月,周恩來隨新四軍抵達(dá)浙江,在借道紹興轉(zhuǎn)赴時,特地到自己的祖居地———紹興城內(nèi)保佑橋百歲堂———拜謁了祖居老宅。在拜訪自己的堂姑夫王子余時特地問及魯迅與本家族的關(guān)系。王子余當(dāng)時正在主持紹興縣志的纂修工作,而且,他也曾經(jīng)為此專門向魯迅征集過個人有關(guān)資料。王子余以肯定的語氣回答周恩來:“你們是后馬周。”周氏在紹興有很多分支,王子余這話的意思就是說,魯迅、周恩來屬于紹興周氏不同的分支,周恩來家族屬于紹興周氏住在后馬地方的一支。3月29日,周恩來偕族曾祖周熙農(nóng)(希農(nóng))、周炳文(守白),族叔周云峰、周金麟,堂房姑表弟王貺甫等一行下鄉(xiāng)祭祖掃墓回到城里,又在老宅查閱了族譜《老八房祭簿》,并親手續(xù)補了族譜,添寫了整整一頁。補上了祭簿中所缺的自己這一輩一些人的情況:
周恩來在其族譜《老八房祭簿》上親手續(xù)寫了一頁自己這一輩及下一輩的情況
這之后,周恩來似乎對他與魯迅的家族關(guān)系已經(jīng)了然于胸了。后來又兩次明確地確認(rèn)。一次是1952年,魯迅夫人許廣平到周恩來家里作客,周恩來對許廣平說:“廣平同志,排起輩份來,我應(yīng)該叫你嬸母哩。”
另一次是1969年4月,周恩來在黨的“九大”期間,專程去北京飯店拜訪周建人時說:“建老!我已查過哉,你是紹興周氏二十世孫,我是紹興周氏二十一世孫,你是我的長輩,我要叫你叔叔!”
周恩來這樣熱切地與魯迅族人一再“認(rèn)親”,有點異乎尋常,連在“九大”時期對于家族關(guān)系之類頗有“封建色彩”的東西特別忌諱的時候,他都不避諱。而且周恩來向來做事嚴(yán)謹(jǐn),決不虛飾,他說他已經(jīng)查過了,他的說法一定是有道理的。但在當(dāng)時那樣的情況下,不知他是如何查來的。尤其是,他居然說得那么精確:他們是二十世與二十一世的關(guān)系。他的根據(jù)究竟是什么呢?這可誰也沒有見過。
周氏淵源
現(xiàn)在我們根據(jù)周恩來當(dāng)年所續(xù)寫的族譜來查證。
《老八房祭簿》并不是家譜或族譜,而是一本手抄的家譜資料?,F(xiàn)收藏于紹興魯迅紀(jì)念館。這本家譜資料記載了周恩來家族從始祖周茂(字元泊,號茂庵)在南宋末年從紹興周橋遷居到紹興郊外后馬居住及后來的情況。
紹興風(fēng)俗,在祭祀祖宗的時候,要將參加祭祖的族人名字及家屬等情況都一一列在祭簿上。這本《老八房祭簿》就是周氏“老八房”這一支的祭祖記錄簿。至于為什么叫“老八房”,現(xiàn)在還說不清楚,可能是其中有兩代人都是兄弟八人,各各成家后,就稱為“老八房”“小八房”。例如魯迅家族中就有“老七房”“小七房”,就是因為兩代人都是七兄弟。
另外,在這本祭簿中還有“五十房”的記載,周恩來在補寫時也這樣寫。為什么稱“五十房”?據(jù)我看,可能是出于排行的次序。據(jù)《老八房祭簿》記載,第十一世周懋章在族中排行第五十,其兄懋文排行第四十九。所以,“五十房”可能就是從周懋章開始的。
據(jù)裘士雄查證,周茂的四世孫周慶在元代末年因躲避兵禍而遷入紹興城內(nèi)保佑橋,建立了“百歲堂”的宅基,而十一世孫周懋章長壽至91歲,其妻壽100歲,巡撫頒給“百歲壽母”匾額,從而產(chǎn)生了“百歲堂”的堂名,一直延續(xù)到周恩來的祖父因為到淮安做官而舉家遷居淮安。但似乎他們家從來就沒有把自己家族當(dāng)作淮安人,而是一直自認(rèn)紹興人。所以有“因為都是出身于浙江紹興城的周家”的說法。
但是看這本家譜資料卻找不到任何與魯迅家族有關(guān)的證據(jù)。
而從魯迅家族的族譜看,也找不到任何與周恩來家族有關(guān)的證據(jù)?,F(xiàn)存魯迅家族的族譜是《越城周氏支譜》,周以均(魯迅的曾叔祖)編纂,1877年木活字版印刷。1931年周作人曾在這部族譜上寫了題記,證明這是可靠的。這顯然是比《老八房祭簿》更正規(guī)的族譜,它記載了他們家族從始祖周逸齋,于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遷居到紹興城內(nèi)竹園橋居住。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和父親周鳳儀列其中第十二世和第十三世。那就是說,魯迅是周逸齋第十四世孫。但這卻不能說明與周恩來家族有什么關(guān)系。因此,幾十年來人們雖然相信周恩來說的話,但卻無法證實。這個問題也就一直是個懸案。
但實際上,無論是周恩來家族的族譜還是魯迅家的族譜,都沒有記載其始祖的來歷。這既是人們一直感到困惑的,也正是這個謎案無法破解的癥結(jié)所在。所以,人們就把目光轉(zhuǎn)向了更早的周氏家族譜系資料。
事實上,早在清嘉慶年間,紹興后馬周氏的周蚏等人就對其家族作過考證。周蚏作《周氏家譜·序》說:“余家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源遠(yuǎn)流長,久為浙東望族?!薄吨苁霞易V·姓族考》說:“譜傳周氏出于平王少子,食采于周,子孫因之為姓,而南宋益國公諱必大者作家譜序,但云周之先本姬姓,黃帝裔孫,后稷至太王,文王邑于周,子孫以邑為氏,世望汝南,不云平王少子。”
1996年,在南京發(fā)現(xiàn)了一部大型的周氏族譜,叫做《錫山周氏大統(tǒng)綜譜》,里面將周氏的譜系一直上溯到了軒轅帝。因為傳說軒轅帝之后姓姬,后來封邑于周地,后來便有周朝,平王東遷,周烈就是周家的最早直接始祖。宋代的周敦頤則是直系嫡傳。但是,這部綜譜對于解決魯迅與周恩來的家族關(guān)系卻沒有多大幫助,因為它仍然缺少直接的證據(jù),連上述清代的家譜都不肯說直接來自平王少子。
在王子余主持編纂的《紹興縣志資料》中,關(guān)于周氏的歷史有這樣的記載:
先世 譜載先世居汝南,唐永泰中有名崇昌者,仕至廉州刺史,居于道州寧遠(yuǎn)。其裔孫名從遠(yuǎn)者遷于營道濂溪。從遠(yuǎn)子智強。智強四子,其第四子曰輔成,宋大中祥符八年進(jìn)士,仕至桂嶺令。三子,其仲子即濂溪先生敦頤也。二子:壽、燾。燾官徽猷閣待制,隨父徙居南康蓮花峰下。三子:其次子名彝(初名),紹圣四年進(jìn)士,仕至禮部侍郎,出知河南祥符縣,遂家于祥符東鎮(zhèn)關(guān)。一子靖,號天錫,宣和間進(jìn)士,為國子監(jiān)博士,隨宋室南渡,初寓于杭,至紹興十一年,由杭遷諸暨之紫巖盛厚里。靖子亥,仕至大理評事。三子:勤、謹(jǐn)、和。謹(jǐn)號克順,為節(jié)度行軍司馬。三子:治、、恪。恪號梅軒,仕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居諸暨之南門。三子:文喬、文郁、文實。文郁二子:茂森、茂林。茂林二子:淇、澳。澳仕元為行省令史,元貞間贅于山陰周家溫瀆村俞氏。
這實際上是根據(jù)魯迅族譜《越城周氏支譜》概括而來的。據(jù)此知道,周家原來住在汝南,唐代遷居道州寧遠(yuǎn),又遷營道,后又輾轉(zhuǎn)遷居南康、祥符、杭州、諸暨,后來,周澳入贅山陰,終于到了紹興?,F(xiàn)在有一點是很明確的了:這位周澳,就是紹興周氏各支系的共同祖先。但是,至此還并不能說明魯迅與周恩來的真正譜系關(guān)系和輩份。
“保佑橋周”和“魚化橋周”的關(guān)系
多年來對于紹興周氏的淵源探究,由此打開了堅冰。
《紹興縣志資料》對“后馬周”有這樣的記載:
后馬周氏
始遷 周茂,號茂庵,明初人,始居后馬(今屬柯橋鎮(zhèn))。
先世 其先世與前梅周氏同出自名澳者,始居周橋。有四子:曰德,曰完一,曰完二,曰完三。完二四子:文奇、文惠、文原、文成。茂為
文惠長子,初居小赭,后遷后馬。
這里的“完二四子”有誤。據(jù)《越城周氏支譜》中的《壽一公世系表》:“澳次子完一,以第行,元大德三年己亥生,贅馬氏。四子:文奇、文惠、文原、文城。遷周橋東?!倍甓樱何囊?、文顯??芍督B興縣志資料》有誤。
《紹興縣志資料》對周恩來所屬的保佑橋周氏有如下的記載:
寶佑橋周氏 亦以名茂者為始祖,但不言出于后馬(后馬之始祖茂,譜載系明初人,此則云元代人)。
對于魯迅所屬的魚化橋周氏也有記載:
魚化橋周氏
始遷 周逸齋,明正德間人,其始居在越城竹園橋南(今屬城東鎮(zhèn))。
先世 其先與后馬周同為澳長子名德者之后。
家譜 現(xiàn)譜為清光緒三年所修,凡六冊。
附記 此族支派有竹園橋、清道橋、鵝行街、廣寧橋、跨湖橋、通市橋、合壁樓、華仙弄、保佑橋、圓通寺、覆盆橋、大樹下、松林、半壁街、王府莊、湖南岸、簞醪河、小任家坂、商家村、謝家灣頭等。此稱魚化橋者系就其宗祠所在地而言。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越城周氏支譜》雖然沒有直接記載兩家的關(guān)系,但卻指出了一條線索。
在《越城周氏支譜》中,有一篇淵源考:《南門派分宗》,是追述其始祖逸齋公以前的家族繁衍概況的。其中有這樣的記載:
瓜田(即后馬):楮齋公孫、文惠長子茂居焉。
“瓜田”就是后馬。楮齋公就是周恩來家族先祖周澳,字希衡,號楮齋,生于1263年,他遷居山陰,后定居周橋。生有四子:周德、周完一、周完二、周完三。其中二子完一又生四子:文奇、文惠、文原、文城。文惠的長子叫周茂。這里的記載是說,“周澳的孫子、周文惠的長子周茂住在(瓜田)那里”。這樣,就可以看到,周恩來的家族(保佑橋周氏)的始祖周茂的曾祖叫周澳。這也就把周恩來家族的始祖又推前了四代。
但還是沒有發(fā)現(xiàn)與魯迅家族的關(guān)聯(lián)。
在該族譜的另一篇淵源考《周氏壽一公世系表》中,卻發(fā)現(xiàn)了與周澳的關(guān)聯(lián):
澳長子德:壽一,字俊德,元至元十七年庚辰生,贅江蘇吳江爛溪張氏院判張公女,遂居焉。子希賢。爛溪一稱車溪。按南門譜楮齋公列傳云,宗子德,贅吳江張氏,開族爛溪,六傳吏部尚書用,謚恭肅,十六傳御史宗建,謚忠毅,裔最盛,先世相傳,逸齋公蓋出其后。
從這里,就可以看到,原來逸齋公也是周澳的后代。而且還是周澳長子周德之后。周德出生于元朝初年的至元十七年,就是1280年。而完一生于大德三年(1299年),兩人實際年齡相差近20年。這是因為,周澳先娶了元配胡氏,生了周德,胡氏逝后,又娶繼室俞氏,是山陰人,她又生了完一等三個兒子。這樣一來,我們終于了解到,魯迅家族的早于《越城周氏支譜》八代、按周敦頤為始祖十一世的周德,與周恩來家族的始祖周茂(按周敦頤為始祖的十三世)的祖父完一,是親兄弟,都是周澳的兒子。而魯迅家的先祖周德是長子,周恩來家的先祖周完一是次子。從十一世周德到三十二世魯迅,中間是二十一世,從完一到恩來是二十二世;而從老八房以周茂為一世計算,到魯迅是二十世,到恩來是二十一世。所以周恩來說的:魯迅是周家二十世,而他是二十一世,這是以老八房的譜系計算的。
疑問仍存
但是,這里還存在著疑問。我們從周恩來家的系譜可以看到從周恩來一直追溯到周澳甚至追溯到周敦頤,都已十分清楚了。但魯迅家族的《越城周氏支譜》記載卻只有山陰周氏始祖逸齋公。從該支譜的淵源考中也只能了解到從一世周敦頤到第十世周澳、十一世周德、十二世周希賢,而到第十九世的周逸齋,中間缺了六代,看不到逸齋公與他的先祖周澳更具體的承傳關(guān)系。按吳長華排列的周氏譜系,逸齋公是第十九世,但中間既然斷了線索,何以能夠確知其為第十九世呢?也許吳氏是從周恩來說的按保佑橋世系倒推上去算的,但周恩來的說法只能證明周恩來家族,卻不能證明魯迅家族。從現(xiàn)在所見資料來說,似乎并不能確認(rèn)逸齋公是第幾代。盡管從年代來計算,從十二世周希賢(1300年左右)到周逸齋(1490年左右)近200年,以25年為一代,約七到八代,也相差無幾。另外,從周完一到周恩來相距599年計二十三世,而從周德到魯迅相距601年以二十二世計,以此計算,也大體相當(dāng),似乎也可信。但畢竟未見實據(jù),也就沒法真正弄清楚二者的關(guān)系。
但在2000年,江蘇吳江和浙江上虞差不多同時發(fā)現(xiàn)了相關(guān)的兩部族譜,正是關(guān)于漏落的爛溪周氏的。
在上虞,有人發(fā)現(xiàn)一套修于清光緒年間的山陰《天樂周氏宗譜》,上面有“爛溪姑蘇吳江”支系的記載,記錄了周德一脈流入那一帶后的狀況,與上面關(guān)于周德“入贅吳江張氏”的記載一致,但仍沒有更詳細(xì)的記載,而使這個問題仍無法得到解決。同時,在江蘇吳江發(fā)現(xiàn)了另一部族譜,叫做《爛溪周氏宗譜》。其中記載,周德因為“母亡父謫”,飄泊無定而入贅吳江車溪村(又稱爛溪)為張院判的女婿,從而開始了“開族爛溪”,繁衍出爛溪一支。但據(jù)看過這部族譜的裘士雄先生說,根據(jù)這部族譜的記載,仍無法確認(rèn)從周德到周逸齋的傳承關(guān)系。這樣,我們還是沒法明白準(zhǔn)確地畫出從周敦頤到魯迅的整個世系表(見附錄)。
還有,從上面的《周氏壽一公世系表》中看,還有一個地方也很可疑:其中說,周澳的長子周德“六傳吏部尚書用,謚恭肅;十六傳御史宗建,謚忠毅”,就是說,其“六傳”即第七代叫周用,官至吏部尚書;“十六傳”即第十七代叫周宗建,官至御史,而“逸齋公蓋出其后”??墒?,看《越城周氏支譜》的世系表,從周德到周逸齋只有八代左右,根本沒法“出于”第十七代周宗建之“后”。按周德生于1280年,周逸齋約生于1480—1490年間(正德年共16年,取其中,以正德八年[1513年]時逸齋公40歲作為家長主持遷居事宜計算,上推40年,其出生年代應(yīng)在1473年左右,姑以1480年為計算基點。又據(jù)《越城周氏支譜》的《世錄》,周逸齋元配趙氏生于明弘治己酉[1489年],卒于嘉靖庚申[1560年],則周逸齋生卒年應(yīng)大抵與其相當(dāng),可見正德年間他年齡應(yīng)不會太大)。那么,周德與周澳間相差近200年,以25年為一代計算,則正好八代,顯然,其間不可能有十六代。所以這種假設(shè)絕對不能成立。因此,《越城周氏支譜》中的《周氏壽一公世系表》關(guān)于周用、周宗建的記載肯定是錯的。
尤其是,根據(jù)史書記載,上述《世系表》所說的周用和周宗建,都是實有其人的。據(jù)《明史》卷二百二《列傳第九十》,有《周用傳》,其中說:周用字行之,吳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jìn)士,授行人。正德初年擢南京兵科給事中。后歷任浙江山東副使,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等職,嘉靖八年(1529年)擢右副都御史,又任右、左都御史等職,嘉靖二十五年代唐龍為吏部尚書,次年卒。官贈太子太保,謚恭肅。周用為人“端亮有節(jié)概”。又說:“曾孫宗建,自有傳”(意即在《明史》中另有傳)??梢?,周宗建是周用的曾孫,而不是第十世孫。
周恩來曾祖周樵水墓碑,可以辨識的是“邑庠生樵水周公”等字
又據(jù)《明史》卷二百四十五《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周宗建,字季侯,吳江人。尚書用曾孫也。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進(jìn)士,由武康知縣擢御史。天啟元年,魏忠賢亂政,宗建首疏劾之。”他帶頭上疏彈劾魏忠賢,反復(fù)較量之后,天啟六年(1626年),周宗建被魏忠賢矯旨削籍,“誣以贓罪。下獄死”。次年魏忠賢事敗,崇禎“詔贈宗建太仆寺卿,官其一子,福王時追謚忠毅”。周宗建還有一個妾,姓宋,也跟周宗建一起上了《中國人名大辭典》的,其事跡是:當(dāng)周宗建準(zhǔn)備上書彈劾魏忠賢時,宋氏說,“你的諫言若皇帝聽從了,是國家的福分;如果不聽,也是你作為臣子的本分。你不要顧慮親屬,盡忠就是盡孝”,鼓勵他上疏揭露魏忠賢。當(dāng)宗建遇害時,宋氏才21歲。
這些記載都與上述世系表所說相合。都是吳江人,官職也對,連謚號也都對。但是,以史書的記載反觀世系表,發(fā)現(xiàn)世系表本身也有問題。周德第七代周用,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進(jìn)士,1547年去世,到第十七代周宗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中進(jìn)士,天啟六年(1626年)去世,不過相距100年,中間不可能歷經(jīng)十代人。而且,《明史》明確說周宗建是周用曾孫,死于天啟六年;而周逸齋在早于他近100年的正德(1506—1521)年間遷居紹興魚化橋,而周用在1502年中進(jìn)士,恰恰與周逸齋遷居紹興差不多同時。兩人可能倒是同輩??伞妒老当怼穮s說“逸齋公蓋出其后”,顯然說不通。因為是“先世相傳”之說,本來就靠不住的。既然“十六傳周宗建”的說法已不能成立,則事實上“六傳周用”也是可疑的了。如果按周德到周逸齋約200年,應(yīng)有八代,而周用與周逸齋差不多同時代,則輩份差兩代,但有時這也是可能的。舊時大家族中因兄弟間年齡可差20多歲,故族中祖父輩與孫兒輩年齡相同的事,也是常有的。張能耿《魯迅家世》指出:應(yīng)為六傳周用,九傳周宗建,這才與《明史》相合。
即使我們再假設(shè),上面所引的《世系表》所謂“蓋出其后”指周逸齋出于周德之后,也稍嫌牽強了。
不過,現(xiàn)在我們比原來知道的又增加了一點:在周德之后約六代,有周用,周用有個曾孫叫周宗建。而周逸齋與周用是同時代人,兩人間的輩份關(guān)系還是不清楚,所以,魯迅和周恩來的輩份關(guān)系也就不清楚。
但是,到此為止,又沒有更多資料可資更清楚地說明問題,因此,魯迅與周恩來之間的親屬關(guān)系,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確知是同宗,也知道其共同祖先是周澳,但兩人的輩份,是否真如周恩來所說的那樣,是以周茂為始計算的第二十世與二十一世,還是遠(yuǎn)房叔侄關(guān)系,畢竟我們沒有看到準(zhǔn)確的資料,不知他的所據(jù),只能期待新的資料發(fā)現(xiàn)來解決問題了。
附錄:魯迅、周恩來家族世系表
注:自周希賢以下至逸齋公近200年無考,故周敦頤十二世以下無據(jù)。但據(jù)《越城周氏支譜》,其逸齋公系下十世列有“文”字輩,十一世列有“元”字輩,而十二世列有“光”字輩,均與周恩來家族同輩相同,其間似有關(guān)聯(lián),故姑列之。又,周恩來家族稱“五十房”,不知是怎樣排列出來的,現(xiàn)見第十一世懋文行四十九,懋章(即周恩來所屬一支)行五十,不知是否由此稱“五十房”。
續(xù)記
本書出版后,2003年5月3日《文匯報》發(fā)表倪墨炎《魯迅是周恩來的叔叔嗎》一文,對本文提出質(zhì)疑,主要是:1.認(rèn)為既然目前還無法弄清魯迅與周恩來的輩份關(guān)系,又怎能排出世系表?把魯、周輩份列為叔侄,是以訛傳訛;2.指本世系表為抄襲吳長華的世系表,只是加了一點細(xì)枝末節(jié),以顯示與前者不同,不僅違反學(xué)術(shù)規(guī)則,而且違反法令規(guī)章;3.指此世系表連抄也沒有抄對,標(biāo)線錯誤導(dǎo)致魯迅家的列祖列宗變成了周恩來家族的成員。這幾個問題其實都是針對文末所附《世系表》的,但口氣卻是針對全篇的,而且把問題提到了法律層面。
同年5月16日,《文匯報》發(fā)表陳??档摹丁翱甲C魯、周輩份”議》一文,指出,首先把魯、周輩份說成叔侄的,是周恩來,而且明確說“我已查過”,我們雖然不清楚其證據(jù)是什么,但其必有所據(jù),“人們?nèi)绻麤]有確鑿的證據(jù),是不該隨便懷疑和否定的”,王錫榮等人都以周恩來的說法為基礎(chǔ)排列該表,而對中間一段情況不明的,注明“不明”,是實事求是的做法,而倪墨炎卻徑將以周恩來的說法為基礎(chǔ)排列的該表稱為“以訛傳訛”;其次指出,倪所稱本表為“照抄照搬吳長華”的說法也是失之公允的,本表并非吳長華所發(fā)明,前人早有排列,且不僅糾正了前人所有表中的多處錯誤,而且補充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并且還有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對于進(jìn)一步查清魯、周關(guān)系有重要啟示,不是深入研究第一手資料,是絕對做不到的;至于第三點,陳文指出,實際上大家都明白系排版錯誤,而倪文仍加以調(diào)侃,“有失厚道”。
關(guān)于這個問題,迄今仍無新進(jìn)展。我在文末提出的魯迅家族魚化橋周第十世到第十二世有“文”“元”“光”,正和周恩來家族的保佑橋周同輩相同,如能證明其有關(guān)聯(lián),則周恩來說可以確證,但還需要進(jìn)一步查證。鑒于這一情況,我特地說明了我接受如此排列的理由:一是明確聲明“周敦頤十二世以下無據(jù)”;二是考慮到上述跡象,“似有關(guān)聯(lián),故姑列之”,意即既承認(rèn)這個問題尚有不清楚之處,但暫且以周恩來說為依據(jù),并不是確認(rèn)。
參考文獻(xiàn):
《越城周氏支譜》,周以均纂,清光緒三年(1877年)活字版印刷,1981年重印?!独习朔考啦尽罚殖?。
裘士雄:《魯海拾貝》,大連出版社2000年8月版。
吳長華:《周恩來與魯迅》,載《上海魯迅研究》第9輯,百家出版社1998年版。
張能耿、張款:《魯迅家世》,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年版。
- 張能耿確定為懋文、懋章各四子,合稱“老八房”(見《周恩來家世》第64、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