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將軍問劍

尋劍-無名英雄蔡威傳奇 作者:蔡威研究會


第一章 將軍問劍

馬文波將軍不是一個沉迷文物的考古愛好者。他的閩東之行,千里尋劍,追蹤的不僅僅是一件珍貴的稀世之寶,而是解開了100多年前的一道歷史謎題;更重要的是,他承載著戰(zhàn)友們的深情囑托,追尋一位在中共隱蔽戰(zhàn)線上埋名了50年的密電研究奇才,一個被譽為紅軍“軍中活菩薩”的功勛卓著的無名英雄,一把將帥們賴以克敵制勝的隱形利劍!

將軍問劍,使閩東人民的好兒子、閩東革命的先驅(qū)者、無名英雄蔡威的身世之謎被發(fā)現(xiàn)、被揭秘、被確認!

老戰(zhàn)友的心愿

3年前,即1982年春節(jié),北京城里雖然還是寒氣砭骨,但春寒料峭中,楊柳枝頭萌動著新春的氣息。

這一年春節(jié),在香山附近的一處寓所里,迎春鞭炮聲中傳出幾位老軍人豪爽的談笑聲。寓所的主人是北京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徐深吉將軍。這位已過古稀之年的老者滿頭銀絲,雙眸明亮,面色紅潤,精神矍鑠,多年的戰(zhàn)火烽煙留給他的是豪爽的性格和健壯的體魄。

徐深吉將軍是湖北省紅安縣徐家河人。1927年,年僅17歲的他參加了黃麻起義,1930年加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鄂豫皖蘇區(qū)一至四次反“圍剿”斗爭中,他從一個交通員一步步成長為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二一八團團長,跟隨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等將領(lǐng)轉(zhuǎn)戰(zhàn)鄂豫皖,開辟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參加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后來升任紅三十一軍九十一師師長……新中國成立后,他在華北軍區(qū)副參謀長、空軍副司令員、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的領(lǐng)導(dǎo)崗位上任職。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進入20世紀80年代,盡管戰(zhàn)火硝煙已經(jīng)散去,但無數(shù)先烈用鮮血寫就的火紅的歷史并沒有褪色,依然深深地烙印在這位將軍的記憶中!

20世紀60年代開始,徐深吉將軍就參與了紅四方面軍戰(zhàn)史的起草工作,成為徐向前元帥家里的???。那部收編了紅四方面軍80多位老同志回憶錄的戰(zhàn)史資料長卷《艱難的歷程》以及《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戰(zhàn)史》《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人物志》等多部著作,傾注了這位老將軍10多年的心血。78歲那一年,徐向前元帥親手把一枚“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佩戴在他的胸前。

徐深吉將軍即將從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的崗位上退下來,徐向前元帥及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李先念就交給他一項任務(wù):“盡早把紅四方面軍戰(zhàn)史修改定稿!”于是,這位文武兼?zhèn)涞睦蠈④娪职咽种械囊恢ЧP當作馳騁疆場的一支鋼槍!

這一年春節(jié),他把兩位老戰(zhàn)友——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宋侃夫和已經(jīng)離休的國家郵電部原部長王子綱請到了家里。

春節(jié)嘛,“邀來老友共相聚,開懷暢飲話當年”,當是人生晚年之樂呀!更重要的是,他們擔負著徐向前、李先念兩位老首長交辦的任務(wù),必須對紅四方面軍的戰(zhàn)史資料做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把史料搞得詳實準確,把相關(guān)的人和事核實清楚。

春節(jié)聚談,輕松歡快,又不失為一次戰(zhàn)史拾遺的好機會。

宋侃夫和王子綱兩位老戰(zhàn)友都是紅四方面軍無線電臺的創(chuàng)始人,跟隨徐帥南征北戰(zhàn),在他們的腦子中珍藏著一部活的歷史。

這一年,宋侃夫還沒有從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的崗位上退下來。他比徐深吉將軍大一歲,樂得接受這位老戰(zhàn)友的邀請,一大早就拄著拐杖來到老將軍的家里。

宋侃夫是江西萍鄉(xiāng)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大革命時期,他曾經(jīng)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干事、杭州支部工作指導(dǎo)委員會書記。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他在杭州被捕入獄,后經(jīng)營救出獄,到上海繼續(xù)堅持地下斗爭,擔任中共上海法南區(qū)委秘書長、組織部長。1931年冬進入鄂豫皖蘇區(qū),參與創(chuàng)建紅四方面軍無線電臺,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電務(wù)處處長,長征中出任紅軍總司令部三局局長……新中國成立后,他一直在湖北省工作,擔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處書記兼武漢市委第一書記。1978年10月,在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已經(jīng)離休的國家郵電部原部長王子綱與宋侃夫同齡,身體似乎更加硬朗些。他是河北省定縣人,原名“楊炳玉”,19歲時在北平香山慈幼院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曾在天津譯報館當譯電員,后被中央“特科”調(diào)到上海參加無線電技術(shù)培訓(xùn)。1931年,奉命進入鄂豫皖蘇區(qū),參與創(chuàng)建無線電臺,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無線電臺第三臺臺長。他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電信”二字。他生命中最艱險的階段是在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喋血大漠的時期,在茫茫戈壁中與數(shù)倍于己的國民黨軍幾番惡戰(zhàn),血染祁連山的悲劇令他刻骨銘心……

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三位老戰(zhàn)友平時難得見面,此時新春佳節(jié),他們歡聚在徐深吉將軍家里縱情敘舊,幾乎無話不談。

他們談親身經(jīng)歷的商(城)潢(川)戰(zhàn)役、蘇家埠大捷、血戰(zhàn)漫川關(guān)、決勝空山壩,也談兵敗鄂豫皖、黃柴畈大突圍、二越秦嶺、三戰(zhàn)關(guān)中、翻越大巴山、保衛(wèi)萬源城;談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的果敢機智,也談張國燾的剛愎自用……

他們沉浸在往事的回憶里,多少征戰(zhàn)事,盡在笑談中!

說著說著,話題便集中到鄂豫皖蘇區(qū)無線電臺的創(chuàng)建上。

一談起電臺,他們顯得格外興奮。

“鄂豫皖蘇區(qū)的第一部電臺就是在你們手上創(chuàng)建起來的!”徐深吉將軍稱贊,“侃夫、子綱,還有蔡威,你們是紅四方面軍無線電情報偵察工作的‘三杰’?。 ?/p>

宋侃夫說:“蔡威,二局局長蔡威功不可沒!”

“二局專門負責偵察工作,在國民黨軍密電研究方面,蔡威的貢獻最大,成績最突出!”王子綱說。

談到蔡威,三位老戰(zhàn)友話語滔滔,交口稱贊。這位操著一口“福建官話”的戰(zhàn)友留給他們的印象太深刻了!幾十年來,他們魂牽夢縈,誰也沒有把蔡威忘卻!

在蔡威離開的日子里,在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中的一段經(jīng)歷,令宋侃夫、王子綱兩人刻骨銘心:

那是在蔡威犧牲后,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奉中革軍委命令,西渡黃河,準備執(zhí)行黨中央部署的寧夏戰(zhàn)役。宋侃夫、王子綱率領(lǐng)三局的電臺隨部隊一起渡過了黃河,二局的電臺卻被國民黨軍胡宗南部擋在了河?xùn)|。已經(jīng)過河的部隊改稱“西路軍”。后來因敵情發(fā)生變化,寧夏戰(zhàn)役取消,西路軍沿著河西走廊繼續(xù)西進。

中共中央要求西路軍在永昌建立甘北根據(jù)地,并向新疆方向前進,打通國際路線。西路軍遠離黨中央,遠離主力紅軍,孤軍西征,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最大的困難是對青海國民黨軍馬步芳部的密電研究工作跟不上,對敵情所知甚少。馬步芳的騎兵在荒漠戈壁上機動性強,飄忽不定,橫行無忌,經(jīng)常突襲西路軍,而大漠深處的西路軍對馬家軍的行蹤卻難以把握,常常吃虧。以往偵察敵情主要靠蔡威領(lǐng)導(dǎo)的二局電臺,對馬家軍的密碼,蔡威了如指掌。蔡威犧牲后,對馬家軍的密碼偵察工作一時未能跟上。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總政委陳昌浩焦急萬分:不能掌握敵情,這仗怎么打呀?

顯然,此時的情報工作關(guān)系到西路軍的生死存亡!

陳昌浩說:“如果蔡威在身邊,如果蔡威這尊‘軍中活菩薩’還能洞察馬家軍的行蹤,我們何至于如此被動……”

軍情緊急,徐向前、陳昌浩找來宋侃夫、王子綱二人,下達了一道命令:“你們馬上把馬家軍的密電偵察工作抓起來!”

命令必須堅決執(zhí)行,但掌握馬家軍密碼非一日之功!宋侃夫、王子綱提出了條件:“給我們3個月時間?!?/p>

“3個月?不行!”急性子的陳昌浩幾乎吼起來,“時間就是生命!必須……越快越好!”

“是!越快越好!”宋侃夫、王子綱深刻理解這“快”字包含的分量!

于是,他們立即架起收報機,不分晝夜地偵聽、搜索……沒過幾天,終于從國民黨蘭州行署副主任朱紹良的電臺中順藤摸瓜,掌握了馬家軍的密電碼。

……

宋侃夫、王子綱二人的這一段回憶,讓坐在一旁的徐深吉真切地感受到研究敵軍密電碼的艱辛和蔡威曾經(jīng)作出的特殊貢獻,他稱贊說:“蔡威同志是我們無線電偵察戰(zhàn)線的光輝榜樣!”

“蔡威對無線電偵察工作的貢獻是獨特的!特別是他對四川軍閥的密電研究,在我們紅四方面軍可以說數(shù)量最多,貢獻最大!”王子綱懷著深深的敬意反復(fù)說這兩個“最”字。

“蔡威,還有子綱同志,那時我們?nèi)擞H如兄弟,一塊兒吃飯,一塊兒工作。我們是兄弟之情加革命情誼,情深誼長啊!”宋侃夫動情地說,“蔡威這樣的一位好同志,這樣的一位好兄弟,離開我們快46年了。想到他,想到那些往事,我就心里難受,總覺得有一塊石頭壓在心頭?!?/p>

“是呀,想到蔡威,我總覺得我們應(yīng)該為他做點兒什么。”王子綱也說。

徐深吉表示贊同:“我們有責任宣傳他的特殊功績?!?/p>

“我們這些活著的老同志、老戰(zhàn)友,有生之年,無論如何要把蔡威的籍貫和后代查清楚,找到他的親屬,通知他的親屬,否則,我們無法向蔡威烈士、向歷史交代??!”宋侃夫這一席話,說出了王子綱、徐深吉的心聲。

可是,蔡威的親屬又在哪里呢?他們僅僅知道蔡威是福建人,至于家住福建什么地方,在哪個地區(qū)、哪個縣市、哪個鄉(xiāng)村,他們一點兒也不知情。

三人緊鎖雙眉,靜靜地思考著,沉默著……

“這樣吧,”宋侃夫打破了沉默,“我提議,由深吉同志寫一篇紀念文章,送給《福建日報》發(fā)表,把蔡威的事跡好好宣揚一下,說不定會引起他的親屬和知情者的注意,這樣,也就可能找到他的家鄉(xiāng)和他的親屬了?!?/p>

“好主意!”王子綱興奮地說,“我贊成!”

“這是個好辦法!”徐深吉這些年都在搜集整理軍史資料,執(zhí)筆撰文不成問題,便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好,我會很快把稿子寫出來!”

宋侃夫又說:“我再找一下馬文波和陳福初同志,他們和蔡威在一起的時間也很長,而且朝夕相處,感情很深,說不定對蔡威的具體情況知道得更多?!?/p>

“如果需要我做點兒什么,侃夫同志,你說一聲,我一定盡力去辦!”王子綱十分懇切地說。

春節(jié)相聚,三位老戰(zhàn)友就這樣完成了追尋蔡威烈士故鄉(xiāng)和親人的第一次籌劃。

投石問路

接受囑托后,徐深吉將軍立即與總參謀部某部的馬文波、陳福初、李永悌、胡正先等幾位老戰(zhàn)友作了溝通,從他們的記憶中補充搜集了許多珍貴的資料。

春節(jié)期間,他幾乎沒有休息,叫來助手一起查閱軍史檔案。查閱中發(fā)現(xiàn)一張“花名冊”記錄著“蔡威,福建福鼎人”,他興奮異常,文思泉涌,立即揮筆疾書,很快寫成一篇緬懷蔡威的文章。

1982年2月24日,徐深吉將軍的署名文章在《福建日報》上發(fā)表了,題目是《懷念一位“無名英雄”——回憶紅軍長征中的蔡威烈士》。

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

在回顧我黨我軍光輝業(yè)績時,人們總是把今日的勝利和昔日馳騁疆場、壯烈犧牲的英雄聯(lián)系起來。但對許多我們所熟悉的、為黨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死后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作為一個經(jīng)過艱苦歲月而幸存下來的老戰(zhàn)士,我更是心潮難平,他們的形象經(jīng)常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蔡威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這是一篇寄托著老戰(zhàn)友們一片深情的文章,也是尋找蔡威祖籍及其親屬的投石問路的一枚小石子。

文章中,老將軍簡要介紹了蔡威的生平:

蔡威同志1906年出生于福建省福鼎縣的一個小康家庭,在上海大學(xué)讀書后,又在亞美無線電學(xué)校進修過無線電。上海大學(xué)是在1922年創(chuàng)辦的,瞿秋白、蔡和森、肖楚女、惲代英、鄧中夏、張?zhí)椎染谀抢锶芜^教。蔡威同志就是在那里接受黨的影響,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黨的領(lǐng)導(dǎo)下從事地下工作的。

徐深吉將軍的回憶文章全文3000多字,發(fā)表在《福建日報》文藝副刊“武夷山下”頭條位置,標題十分醒目。

無獨有偶,此后不久,遠在西北邊陲的烏魯木齊軍區(qū)司令員肖全夫?qū)④娫凇稇?zhàn)勝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無名英雄,英名永在——懷念蔡威同志》的回憶文章。在這篇6000多字的長文里,將軍深情回憶了蔡威1931年至1935年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表達了對這位英烈無限的崇敬之情。文章最后說:

革命勝利幾十年了,也未曾聽說有誰打聽過蔡威的下落。據(jù)此,我懷疑蔡威同志是否還有另一個姓名。這是可能的,在那殘酷的斗爭歲月里,參加革命的人為了不牽連家屬親友,大多是要更名改姓的,來自白區(qū)的知識分子尤多如此。可惜戰(zhàn)爭年代無檔案可查……據(jù)講,蔡威同志對戰(zhàn)友親自說過:他的祖父是清末翰林,他在學(xué)校搞革命活動時,曾被國民黨抓捕,經(jīng)他母親花了很多錢才保釋出獄。這些情況,都有助于查證烈士的祖籍及其親屬。因此,我希望同時代的戰(zhàn)友,能有更多的回憶,為這位無名英雄譜寫傳記。我也希望地方民政部門,繼續(xù)進行查找,以慰烈士英靈。

肖全夫?qū)④姷奈恼潞髞肀煌踝泳V部長推薦給《人民郵電報》全文轉(zhuǎn)載。《人民郵電報》向全國發(fā)行,王子綱部長希望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宣傳蔡威、學(xué)習蔡威,并借以尋找蔡威。

兩位將軍,兩篇文章,是不滅的記憶,是深情的緬懷,是對戰(zhàn)友的追尋,更是對弘揚紅色精神的強烈的社會呼喚!

張白弟是蔡威嗎?

好消息首先從閩浙交界的福鼎縣傳來。

當時,福建各地黨史資料征集工作機構(gòu)剛剛恢復(fù)重建,地處閩東北的福鼎縣委黨史資料征集編寫委員會(簡稱“福鼎縣委黨史辦”)建立不足半年。徐深吉將軍的回憶文章在《福建日報》發(fā)表的當天下午,福鼎縣委黨史辦干部莊友柱一上班就看到了。

“?。〔掏歉6θ??”莊友柱感到意外。

莊友柱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xué)外語系,曾在福鼎縣教育局工作過幾年,利用業(yè)余時間進修了法學(xué)。他知識面廣,查證推理能力強,像所有法律工作者一樣,遇到問題總愛多問幾個“為什么”。他讀著徐深吉將軍的回憶文章,被蔡威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他雖然調(diào)入縣委黨史辦工作剛幾個月,研讀過不少地方革命史、黨史資料,但從未聽說有“蔡威”這個人。徐深吉將軍回憶中的蔡威,無疑是福鼎縣最早入黨、最早參加革命的一名紅軍干部。這是福鼎地方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

蔡威究竟是福鼎何區(qū)、何鄉(xiāng)人?他的親屬還在不在?有沒有后代,情況如何?莊友柱和他的幾個同事都一無所知。

尋找、查證蔡威烈士,意義特殊,刻不容緩!

為此,莊友柱專程跑去福州拜訪時任中共福建省委紀委副書記的福鼎籍老紅軍王烈評,告知這一情況和自己的想法。

王烈評聽了,也很感動:“小莊,尋找蔡威親屬是一件大事,你要盡快著手調(diào)查。蔡威是不是福鼎人,首先要查清楚?!?/p>

在王烈評的支持下,莊友柱立即給福建日報社發(fā)去一封公函,請求報社提供《懷念一位“無名英雄”——回憶紅軍長征中的蔡威烈士》作者徐深吉將軍的通訊處。

福建日報社很快讓他與徐深吉將軍取得了聯(lián)系。

徐深吉將軍得知此事,喜出望外,沒有想到他這篇投石問路的文章竟如此迅速地有了反響。他馬上給莊友柱寫了回信:“我之所以在《福建日報》上發(fā)表這篇紀念文章,就是想在蔡威烈士的故鄉(xiāng)尋找到烈士的后代。希望福鼎縣委黨史辦大力支持、配合?!辈⑶姨峁┝瞬掏皯?zhàn)友宋侃夫、王子綱、馬文波、陳福初、肖全夫、徐明德等人的通訊地址。

據(jù)此,莊友柱立即給這幾位老首長一一發(fā)了函,請求他們提供更多有關(guān)蔡威烈士的資料。

幾位老將軍、老部長接到福鼎縣委黨史辦的來函,喜不自禁:“我們有望找到蔡威的親人了!”他們立即復(fù)函,從不同角度提供了許多蔡威烈士的相關(guān)資料,也提供了一些可供查尋的家庭情況。烏魯木齊軍區(qū)司令員肖全夫?qū)④娺€寄去了載有他的紀念文章的《戰(zhàn)勝報》。

一封封的復(fù)函、一聲聲的囑托,都滿懷老將軍、老部長們對蔡威烈士的緬懷之情、眷念之心!

蔡威是福鼎人?他的家鄉(xiāng)在哪個區(qū)、哪個鄉(xiāng)、哪個村呢?“蔡威”是真名還是化名?莊友柱的腦海里天天盤旋著這些問題。

就在函調(diào)的那段日子里,莊友柱也查閱了福鼎縣好幾家蔡姓家族的族譜,同時走訪了曾在上海求學(xué)的幾位老人和長期在本縣工作的老同志。

一天,他走訪了福鼎縣政協(xié)副主席李海。李海當年是隱蔽戰(zhàn)線的一名共產(chǎn)黨員,曾在國民黨福鼎縣政府當過議員,交往認識的人多。據(jù)李海介紹,福鼎縣管陽鎮(zhèn)西山里有個名叫“張紹榘”的失蹤者很有調(diào)查價值。李海說:“張紹榘讀過高中,其家庭確系‘小康’之家,有可能外出念大學(xu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福鼎外出讀書的人不多,張紹榘便是其中之一。而且張紹榘至今下落不明,其妻姓蔡,有可能更名蔡姓參加革命,而親屬認為他失蹤了?!?/p>

于是,福鼎縣委黨史辦決定對張紹榘展開調(diào)查。

張紹榘確有其人,因為皮膚長得白,鄉(xiāng)間人都叫他“白弟”。張家兄弟姐妹共五人,白弟排行第四。大哥張紹周還健在,住在北京。二哥張紹華和弟弟張紹毅都在本村。還有一個姐姐張瑤英,已經(jīng)過世了。相比之下,大哥張紹周對白弟的情況了解更多一些。

莊友柱馬上給北京的張紹周發(fā)了信。幾天后,張紹周復(fù)函稱:“張白弟(張紹榘別名)的情況,我知道得很簡單。他是在四川大學(xué)畢業(yè)以后,在校被吸收在教務(wù)處工作。后因該處中共地下黨組織暴露,他隨后就失蹤了。”

張紹周提供的情況雖然簡單,但至少有兩點與蔡威相似:一是張紹榘讀過大學(xué);二是他可能參加過中共地下黨組織,因黨組織遭破壞而失蹤。莊友柱認為,對這個張白弟有進一步調(diào)查的必要。

這一年的12月底,莊友柱和他的同事又一次去了管陽。這一次,他們走訪了張紹榘的私塾同窗張芝玉和同宗侄兒張時康,并查閱了管陽《張氏宗譜》。

據(jù)張芝玉回憶:“張白弟是我的私塾同學(xué)。如果他還活著,歲數(shù)與我差不多,也應(yīng)該是66歲左右。”

張時康也說:“白弟曾在溫州念過高中,畢業(yè)后出走。如果還活著,今年應(yīng)是67歲左右?!?/p>

《張氏宗譜》上記載:“張紹榘生于民國五年(1916年)十月二十日申時,后失蹤。”

從初步調(diào)查的情況看,莊友柱做出了基本判斷:出生于1916年的張紹榘與徐深吉將軍回憶的1906年出生的蔡威年齡相差10歲。張紹榘不可能在1926年10歲時在上海讀大學(xué),12歲時入黨。因此,福鼎縣委黨史辦決定暫時終止對張紹榘的調(diào)查。

正當此時,張紹榘的一個侄兒張時銳(張紹毅的兒子)多次來福鼎縣委黨史辦反映,其伯父張白弟年齡是78歲,而不是68歲,并說《張氏宗譜》是管陽大地主張文山叫他的一個心腹修的,張文山一派的人對張紹榘一家有成見,故意將張紹榘的年齡寫錯了,甚至連他的父親張紹毅的名字都沒有寫上(經(jīng)查,《張氏宗譜》上確實沒有張紹毅的名字)。

張紹榘的其他族親也給蔡威烈士生前戰(zhàn)友寫信,并寄去許多證明材料,說明張紹榘確是出生于1906年,而不是1916年。

老首長們在回憶中曾提到“蔡威祖輩有人中過舉人”,在北京的張紹周及其孫女也給老同志寫信反映,他們的先祖中有人當過“審判官”。

福鼎縣委黨史辦的調(diào)查與張紹榘親屬的反映不一致,這引起老首長們的思考:革命戰(zhàn)爭年代,許多志士因投身革命而與家庭失去聯(lián)系,以至于失蹤或者犧牲了,他們的親屬和后代都不知曉,還在不斷尋查中,希望找到自己的親人。此情此理,無可非議,可是,這些年張冠李戴認錯了人、冒充冒認別有所圖的事也屢有發(fā)生。

張白弟是否就是蔡威呢?在京的幾位老將軍、老部長通過電話交換了各自的看法,未能做出明確的判斷。

“既然張紹榘的大哥張紹周就在北京,我們何不前往拜訪一下?”宋侃夫提議。

“對!趁熱打鐵,明天就去!”總參謀部某部原政委陳福初表示贊同。

第二天上午,宋侃夫、馬文波、陳福初約了徐深吉、王子綱一同驅(qū)車來到張紹周家。

年已八旬的張紹周是一位搞技術(shù)工作的老知識分子,看到這么多老首長來到家中,喜不自禁,熱情相迎。

寒暄中,幾位老首長心中不禁暗喜:眼前這位老人的外貌多像蔡威?。?/p>

張紹周明白首長們的來意后,便把張白弟的情況又做了一番介紹。他所說的和福鼎親屬反映的情況基本相同??吹贸觯@位老知識分子說話是嚴謹?shù)?,誠懇的,并無故意造假之嫌。

或許是心情太急切的緣故吧,有兩位將軍幾乎當場就認定張白弟就是蔡威。

馬文波將軍雖然也想很快找到蔡威的親人,但他多了一層考慮:外貌相像不應(yīng)成為主要依據(jù),必須查到“實證”。他突然想起蔡威生前在金川河畔對他說過的一件事——蔡氏家族中藏有一把石達開佩劍。

馬文波將軍突然問:“你們家中是否有一件傳家寶?”

張紹周蹙眉尋思:“傳家寶?……”

馬文波將軍提醒說:“一把石達開佩劍?!?/p>

“石達開佩劍?”張紹周又尋思了一陣,便十分肯定地回答,“沒有!翼王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而我們張家地處閩東北小鎮(zhèn),他的佩劍怎么會到我們那里呢?”

“哦?”馬文波將軍沒有再問下去。他的這一聲“哦”似乎在提醒老戰(zhàn)友:不可操之過急!

走出張紹周家,馬文波將軍才對大家說:“這件事我不會記錯!這是當年蔡威親口對我說的。他從無戲言,不會瞎說的?!?/p>

蔡威溫文爾雅,性格內(nèi)向,平時很少說話,從來不茍言笑,這是熟悉他的戰(zhàn)友們都知道的。蔡威說家里藏有這樣一件“傳家寶”,就絕對不會是空穴來風。

大家也都同意馬文波將軍的意見:再做進一步調(diào)查!

特別工作小組的查證

南國早春,花團錦簇,生機盎然。

1984年2月12日,由中顧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宋侃夫帶領(lǐng)的中共中央整黨工作聯(lián)絡(luò)員小組抵達福州。

中央本來安排宋侃夫去上海當聯(lián)絡(luò)員,領(lǐng)命時,他向中共中央整黨工作指導(dǎo)委員會提出:“給我調(diào)個地方,讓我去福建吧。我們有個戰(zhàn)友名叫‘蔡威’,是福建人,犧牲在長征途中,至今還沒有查到他的祖籍和親人。我想借這個機會讓福建省委協(xié)助查一查。”

中央非常理解從革命戰(zhàn)爭烽火硝煙中走過來的老同志的這種心愿,同意改派他擔任福建整黨工作聯(lián)絡(luò)員小組組長。

宋侃夫一行下榻在福州西湖賓館。

新上任的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對宋侃夫的革命經(jīng)歷十分了解:這位曾任武漢市委第一書記、湖北省委書記的老同志為人正直,工作能力強,有著豐富的地方工作經(jīng)驗。中央派他來福建指導(dǎo)整黨工作,項南感到由衷的高興。

同項南一起來看望宋侃夫的還有福建省委副書記伍洪祥,人們都尊稱他“伍老”。他是一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紅軍。

第一次見面,宋侃夫便道出自己的一樁心愿:“中央本來安排我去上海,我向中央請求來福建,是想借此機會辦一樁私事?!?/p>

“什么事需要我們幫助辦的,你就交辦,我們盡力而為?!表椖险f。

“是這樣,你們福建有一個紅軍烈士,名叫‘蔡威’,是福寧府人。當年他跟我們一起受上海黨中央派遣進入鄂豫皖蘇區(qū),是我們黨培養(yǎng)的早期無線電通信專業(yè)人才,為革命作出了特殊貢獻。他犧牲在長征路上,英年早逝,太可惜了!我們幾個老戰(zhàn)友都想尋找到他的親屬,了解一下他們的生活情況?,F(xiàn)在已經(jīng)有些眉目了,但還不能確定,必須做進一步調(diào)查。這件私事,得請你們幫忙辦?!?/p>

“哎呀,這哪是私事?分明是一件大事哦!”一說到革命先烈,伍洪祥就動感情了,“我們福建紅軍、游擊隊戰(zhàn)士在長征中犧牲了一批,在‘皖南事變’中犧牲了一批,在3年游擊戰(zhàn)爭中也犧牲了一批……初步查明全省烈士有50000多人,還有不少同志失蹤了,無法查清。這兩年,我們都在查訪。革命勝利這么多年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那些英勇犧牲的先烈!”

“伍老兼任福建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編寫委員會主任?!表椖险f,“這件事就請福建省委黨史部門的同志協(xié)助查一查?!?/p>

“這是我們分內(nèi)的事,我們一定想辦法查清!”伍洪祥向宋侃夫表了態(tài),并很快把這項任務(wù)落實下來,交由中共福建省委黨史資料征編委和原福寧府所在地——寧德地委黨史辦開展調(diào)查。

伍洪祥十分清楚:與英雄輩出的閩西一樣,在血與火的歲月里,閩東同樣是英勇不屈、紅旗不倒的。閩東紅軍獨立師自1934年成立之日起,堅持武裝斗爭,打擊國民黨反動勢力。紅軍主力長征后,閩東紅軍在閩浙兩個省20個縣的廣大區(qū)域開展了艱苦卓絕的3年游擊戰(zhàn)爭。就在蔡威烈士犧牲前后,閩東紅軍還經(jīng)歷了名聞遐邇的官嶺、坂頭、百丈巖和親母嶺戰(zhàn)斗?!鞍僬蓭r九壯士”的事跡更是驚天地、泣鬼神:120名紅軍戰(zhàn)士被3個連的國民黨軍包圍,支隊長阮吳潤率20名紅軍戰(zhàn)士奉命掩護撤退,血戰(zhàn)到最后的9名勇士毅然登上陡峭的百丈巖,向國民黨軍射出最后一顆子彈后砸爛槍支,縱身跳崖,全部壯烈犧牲。

親身經(jīng)歷了南方3年游擊戰(zhàn)爭的伍洪祥自然把查訪烈士家鄉(xiāng)和烈士親屬的下落看作神圣而緊迫的工作。

福建的整黨工作全面鋪開了。宋侃夫忙著開會、聽匯報,根據(jù)中央的指示精神指導(dǎo)整黨工作,稍有閑暇,便惦念、詢問尋查蔡威祖籍地和后代的進展情況。

當時,寧德地委黨史辦根據(jù)省委的要求已經(jīng)介入了此項工作,但除了福鼎張白弟這條線索外,并無其他進展。

時間過去幾個月了,張白弟就是蔡威嗎?這個問題還一直懸而未決。

在北京的幾位老首長得到宋侃夫的情況通報,感到很焦急,因為宋侃夫在福建幫助整黨時間只有一年,他們生怕錯過這一難得的尋找機會。這時,馬文波、陳福初兩位老將軍提議“雙管齊下”:以總參謀部某部的名義,讓福州軍區(qū)也介入調(diào)查,把情況搞清楚,該確認的確認,該否定的否定。

于是,一個“特別工作小組”成立了。

南國8月,烈日如火。特別工作小組的劉友燧(宋侃夫的老秘書)、黃仕珍(福州軍區(qū)某部參謀)和楊的鶯(中共福建省委黨史資料征編委干部)從福州驅(qū)車8個多小時奔赴福鼎。他們不想驚擾福鼎縣委,當晚只與莊友柱交換了意見,決定第二天就出發(fā)去管陽、白琳、點頭3個鄉(xiāng)開展調(diào)查。

特別工作小組的行動似乎有點兒神秘,因為尋找蔡威烈士親屬的事在閩東北這個小縣城已經(jīng)傳揚開了,他們想盡量避免意外的干擾,讓調(diào)查工作進行得更順利些。

然而,這一次查訪,讓莊友柱感到意外!

在管陽,特別工作小組召集張氏家族部分老人開了一個座談會。與會者幾乎眾口一詞:“張紹榘是1906年出生的?!?/p>

莊友柱詢問張芝玉、張時康兩位老人:“上一次調(diào)查,你們都說張白弟的年齡跟你們差不多,大約六十六七歲,這次卻說是1906年出生的,相差10年。為什么前后兩次說法不一?”

兩位老人支支吾吾,推脫說:“記不清楚了?!?/p>

看來,受訪者受到了干擾。老人們的心情可以理解:如果張白弟被確認為犧牲在長征途中的一名英烈,這不啻是張氏家族的無上榮光。

座談會后,特別工作小組又到管陽西山里張家所在的村子,訪問了一位名叫“楊月英”的張家媳婦。楊月英回憶:“我8歲來到張家,給白弟近房侄兒當童養(yǎng)媳。第二天,就是我來到張家的第二天,白弟父親過世了。辦喪事時,我還看到張紹周和張白弟兩兄弟?!睏钤掠⒌挠洃浐芮逦?,說的話很坦誠。據(jù)推算,楊月英8歲那一年,應(yīng)是1932年。

得知張紹榘的姐姐張瑤英家住點頭鄉(xiāng),特別工作小組又立即前往。

張瑤英已經(jīng)過世了,只有她的女兒方素琴在家。她顯然并不知道來訪者的身份和動機,便把自己知道的事如實說了出來:“我外祖父共有5個孩子:大舅張紹周,二舅張紹華,下面是我媽,再下面就是三舅張白弟……我8歲時看到過張白弟舅舅。那時,我們家住在福鼎城關(guān)。有一次,他來我家,坐在桌邊念英語。當時的情景,我記得很清楚?!?/p>

方素琴時年58歲,按年齡推算,那次見到張白弟應(yīng)是1934年,而張白弟那時正在讀中學(xué)。

關(guān)于張白弟的年齡,管陽張氏家族座談會上的眾口一詞與楊月英、方素琴兩個人的回憶顯然是矛盾的。

當晚,特別工作小組回到福鼎縣招待所,討論分析調(diào)查的結(jié)果。

學(xué)過法律、有過律師查證工作經(jīng)驗的莊友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張紹榘的年齡尚不能肯定,理由有三:一是在座談會上,張芝玉、張時康為什么推翻原證詞?講不出理由,只說‘記不清楚’;二是根據(jù)楊月英、方素琴兩人的年齡推算,她們親眼看見張紹榘的時間是1932年和1934年,這時,張紹榘還在中學(xué)念書,推算他的年齡也才十七八歲;三是據(jù)張紹榘的二哥張紹華講,他今年虛齡79歲,出生在1906年農(nóng)歷五月初十,張紹榘怎么可能與二哥同一年出生呢?”

莊友柱的分析有根有據(jù),福州軍區(qū)黃仕珍表示同意。

在福鼎查訪無果,怎么辦?宋老的心情焦急!

莊友柱提議:“張紹榘在溫州一中讀過書,老同志回憶他在上海讀過大學(xué)。我們工作小組可分成兩路,一路去上海調(diào)查,一路去溫州一中調(diào)查?!?/p>

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成。3天以后,莊友柱和他的另一位同事去了溫州。

溫州一中即浙江省立第十中學(xué),其校史館資料非常齊全。莊友柱查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的一本《同學(xué)錄》記載著“張紹榘·福建福鼎(籍貫)”字樣。

這可是一條重要的線索,證明張紹榘確實在溫州一中讀過書。

莊友柱又到該校教導(dǎo)處,請求提供張紹榘的學(xué)籍卡片。

功夫不負有心人。學(xué)籍卡片終于找到了,上寫:“張紹榘,男,19歲,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八月入校,家住福建省福鼎管陽西山里?!笨ㄆ澈笥浿鴱埥B榘1935年度、1936年度及1937年度上、下學(xué)期的學(xué)業(yè)成績。卡片上還貼有一張張紹榘半身免冠照片,上面注明:“張紹榘,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八月畢業(yè)?!?/p>

據(jù)此,莊友柱確認:張紹榘出生于1916年,19歲即1935年入學(xué)浙江省立第十中學(xué)(后改名“溫州一中”),1938年在該校高中部畢業(yè)。這與《張氏宗譜》的記載及楊月英、方素琴的回憶相符。

張紹榘1938年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學(xué)高中部畢業(yè)時,蔡威已犧牲兩年了。由此可見,這個張白弟絕不是蔡威!

于是,莊友柱寫成了《關(guān)于張紹榘是否就是蔡威烈士的問題調(diào)查始末》,呈送宋侃夫、徐深吉、馬文波等有關(guān)老同志及福建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編寫委員會。張白弟這條線索的調(diào)查就此結(jié)束了。

與此同時,寧德縣也展開了調(diào)查。

在寧德城關(guān)——蕉城,蔡氏家族遠近聞名。這個家族中有沒有叫蔡威的人呢?似乎沒有人知道,但有一個叫蔡景芳、學(xué)名蔡澤的青年,50多年前在上海失蹤了,其三代嫡親幾十年苦苦追尋,至今杳無音訊。

宋侃夫家的來客

有關(guān)張白弟的調(diào)查終止之后,在京的幾位老將軍、老部長思念蔡威之情不但沒有冷淡,反而與日俱增。

大約過了半年。一天,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來到宋侃夫家大院門口按響了門鈴。門衛(wèi)打開小窗口,問:“你找誰?”

“我是福建來的,找宋侃夫爺爺!”年輕人說的是福建普通話。

門衛(wèi)向宋侃夫通報后,便打開大門,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幢二層小樓,說:“喏,宋老就住在那幢樓。”

年輕人按門衛(wèi)指的方向慢慢走向小樓。他畢竟是生長在小縣城的一個小青年,來到北京的感覺只有一個字:“大”——大城市、大街道、大宅院、大首長……現(xiàn)在要求見的這位宋爺爺也是個大人物,見了面,將會怎樣呢?

小樓的門開了,迎接他的是宋侃夫的家人。

走上二樓,他看見一位老人端坐在桌子后面,神色有點兒冷峻。

“宋爺爺好!”年輕人自報家門,“我叫蔡述波,是從福建省寧德縣來的?!彼f過一張中共寧德縣委黨史辦出具的介紹信。

宋侃夫點點頭,示意年輕人坐下。

年輕人又遞上一沓帶來的材料。宋侃夫戴上一副老花眼鏡,慢慢地翻看材料。

“蔡威是你的什么人?”老人問。

“是我的爺爺!”蔡述波的回答很肯定,“我?guī)砹藸敔數(shù)囊粡堈掌?。?/p>

宋侃夫接過照片,端詳著,凝視著,思考著,過了許久,才摘下老花鏡,幾乎用審視的目光看著蔡述波,又是許久沒有說話。

這一刻,蔡述波感覺時間很長很長,好像長達幾十年!

“你是坐火車來的?”

“是的,從福州坐火車來的?!?/p>

“來北京住哪兒?”

“住在大姑婆家。我大姑婆就是我爺爺?shù)拇蠼?,她還健在?!辈淌霾ɑ卮稹?/p>

過了一會兒,宋侃夫說:“你先回大姑婆家等幾天,把住址留下,有事再通知你。”

蔡述波寫下大姑婆家的住址和電話號碼,便告辭了。

走出大院,蔡述波的心情并不感到輕松。第一次見到祖父的老戰(zhàn)友宋侃夫,他很緊張,也很拘謹。宋爺爺不多問話,神態(tài)上還有些疑慮,是不是不相信我?是不是懷疑我假冒蔡威的小孫子上門誆騙他老人家?……回到大姑婆家,他有點兒坐臥不安。

等待是很折磨人的,但等待中隱藏著美好的希望。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

大姑婆對蔡述波說:“不必急,是真的假不了?!?/p>

她找出一張蔡述波父親蔡作祥的照片,說:“這是你爸爸的照片。你爺爺年輕的時候,跟你爸爸一模一樣。”

蔡述波拿過照片一看,是他父親于“文化大革命”前拍的一張免冠照片,年齡大約30歲左右。

“下一次,你把這張照片帶去,讓宋爺爺他們看看?!贝蠊闷艊诟?。

好不容易等到第三天,宋侃夫的司機找上門來,告訴蔡述波:“明天上午,宋老在家等你?!?/p>

第二天上午9點,蔡述波再次走進宋侃夫家。

這一天,宋老的家里多了三位老首長——王子綱、馬文波、胡正先。蔡述波一進門,三位老首長就不住地盯著他看,上上下下打量他,卻都不出聲,那目光既謹慎,又親切。

在三位老首長目光的審視下,蔡述波顯得手足無措。他不敢問三位老首長的姓名和職務(wù),只感覺他們一定是祖父的老戰(zhàn)友。

蔡述波從小提包里掏出一張小照片遞了過去,說:“這是我父親的照片。我大姑婆說,這張照片很像我的祖父?!?/p>

照片在幾位老首長的手上傳看。突然,幾位老首長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像!非常像!”

客廳里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蔡述波看到幾位老首長的臉上都綻開了笑容。

于是,問話開始了:“你家在什么地方?”

“福建省寧德縣?!辈淌霾ɑ卮?。

“福寧府在什么地方?”

“福寧府?”蔡述波愣了一下,搖搖頭,說,“不知道。”

宋侃夫拿出一封信,問:“你哥哥是叫蔡述道吧?”

“是的,是叫蔡述道。”

宋侃夫接著說:“你哥哥剛剛來信,說他做了調(diào)查,現(xiàn)在的閩東地區(qū)就是過去的福寧府,寧德縣隸屬于福寧府?!?/p>

王子綱接過蔡述道的來信看了一下,說:“不錯,是福寧府,不是福鼎縣,這就對上了!”

馬文波問:“你祖上有誰在外地做過大官嗎?”

蔡述波想了想,回答說:“有,聽說我的舅公林振翰在寧波當過鹽官。”

“還有誰在四川當過官?”

“在四川當官?”蔡述波眨巴著眼睛,“沒聽說,好像沒有。”

馬文波進一步追問:“祖上有沒有留下什么寶貴東西?”

蔡述波想了很久,回答說:“除了房屋,其他的沒聽說?!?/p>

“你家是否有一把祖?zhèn)鲗殑Γ俊瘪R文波單刀直入地問。

“祖?zhèn)鲗殑??”蔡述波思考了一陣,還是回答,“沒聽說?!?/p>

盡管四位老首長心中有了九分的把握,從年輕人送來的材料中已經(jīng)得悉他的爺爺就是蔡威,但由于發(fā)生過險些把福鼎的張白弟誤認為蔡威的事,因此不得不持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

四位老人沒有立即表態(tài),沒有立即確認,但從他們親切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對蔡述波的關(guān)切和信任,而且他們臉上都洋溢著找到蔡威烈士后代的那種情不自禁的欣喜。

馬文波將軍確信:蔡威生前對他說過家里藏有石達開佩劍,那肯定是存在的,蔡述波不知其詳,情有可原,他年齡還小嘛。蔡家的老人肯定知道這件事。只要做進一步調(diào)查,石達開佩劍之謎一定可以解開。

當即,四位老人做出決定:由馬文波將軍代表他們專程去福建,再做進一步的調(diào)查核實。

這一天,蔡述波走出宋侃夫的家,心情顯然輕松了許多。他仰望藍天,感到祖父的在天之靈似乎在護佑著他。

蔡述波離開北京時,宋侃夫請他帶一封信給福建省委黨史辦的楊的鶯:

楊的鶯同志并轉(zhuǎn)省委黨史辦:

關(guān)于蔡威烈士的生前情況,最近有新變化。蔡的長孫蔡述道前不久給我來過信,最近其弟又來京。昨天,我們邀請了王子綱、馬文波、胡正先等同志一起座談,證實蔡述道及其弟所談情況和我們記憶的情況大致相同,這就可以肯定蔡述道及其弟蔡述波確系蔡威烈士的后裔。至于以前我們找到的張紹榘,可以否定。還有個別情況需要進一步查實。5月份擬由馬文波同志來福建,屆時,我們再寫信帶來給你們?,F(xiàn)在蔡威烈士的孫子蔡述波同志回閩,介紹他來和你們見見面,談?wù)勄闆r。至于今后如何處理,待馬文波同志來閩調(diào)查核實后,將由×××出面,和地方有關(guān)部門聯(lián)系解決。

此信閱后,請轉(zhuǎn)地區(qū)黨史辦。并請將此情況轉(zhuǎn)知黃仕珍同志。

你如來京,請來我家做客。致

敬禮!

宋侃夫
1985年3月25日

蔡述波一回福州,就把此信交與了楊的鶯。

楊的鶯一口氣看完信,高興地對蔡述波說:“有希望啦!有希望啦!”她認為沒有必要再對蔡述波保密了,就將信復(fù)印了一份,讓他轉(zhuǎn)交寧德地委黨史辦副主任黃垂超。

蔡述波回到寧德,聽說黃垂超生病住院了,就直奔寧德地區(qū)醫(yī)院,一踏進病房,就喜滋滋地說:“黃主任,有希望了!”

黃垂超是個細心人,聽完蔡述波對上京情況的講述,又認真看了宋侃夫的信,對蔡述波交代說:“馬文波將軍5月份會到福建來進一步調(diào)查核實?,F(xiàn)在最要緊的是,把你祖父的有關(guān)資料和物證都做充分準備,配合組織上搞好調(diào)查?!?/p>

蔡述波也到寧德縣委黨史辦匯報了赴京拜訪宋老的情況。黨史辦的同志一致表示:“這是一件大事!我們?nèi)ε浜希龊脺蕚?,迎接馬文波將軍的到來!”

追蹤石達開佩劍

馬文波將軍南下福建之前,是做了充分準備的。

早在5年前,馬文波將軍特地到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買了一套《清史》仔細閱讀。他想,蔡威祖上如果有人在四川當過大官,那么,蔡家先人就可能在《清史》上留下蛛絲馬跡。

一有空閑,他就研讀《清史》,特別是有關(guān)太平天國的章節(jié)。

研讀中,他終于發(fā)現(xiàn):蔡氏家族在福建的最早落腳地是泉州。

這一發(fā)現(xiàn),使他感到蔡威蹤跡的存在。他不顧身患高血壓和冠心病,毅然決定赴福建泉州調(diào)查。正當準備啟程時,醫(yī)生來干預(yù)了:“不宜遠行!”夫人金瑞英也勸阻:“聽大夫的話,等病情稍好了再去吧!”

這一等,兩年過去了,直到1985年春,健康狀況略微穩(wěn)定,他帶著老戰(zhàn)友的重托,決定南下福建。

這一年6月,寧德蕉城悄悄傳開一條小道消息:北京一位將軍要來調(diào)查蔡家的事,蔡家又要出貴人啦!

小道消息得到了證實,來的正是馬文波將軍。

馬文波將軍中等身材,國字臉,戴一副淡青色墨鏡,著一身灰色中山裝,雖已75歲,但依然英姿勃發(fā),沉穩(wěn)而瀟灑。據(jù)說,“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兼任外交部副部長,常隨周恩來總理接待外賓,協(xié)助處理國家外交事務(wù)。他的記憶力驚人,那么多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那么多中國外交使領(lǐng)館海外駐地、那么多中國外交官的名字,都烙在他的腦子里,隨時都能準確說出來。

要尋人,先尋劍。馬文波將軍抵達寧德,安頓甫定,就提出“先與蔡作柯老人見面”。

蔡作柯已經(jīng)80多歲了,是蔡氏家族收藏石達開佩劍唯一健在的見證人。此前,寧德縣委黨史辦青年干部陳國秋做過相關(guān)調(diào)查,并事先向馬文波將軍作了匯報。

第二天上午,蔡作柯老人在寧德縣文化館陳館長陪同下,來到馬文波將軍下榻的寧德軍分區(qū)招待所。稍事寒暄之后,老將軍開門見山地向蔡作柯老人提出:“談?wù)勀前咽_開佩劍的情況,好嗎?”

“好的。這把寶劍有3尺多長,在劍柄的前面刻有‘青鋼寶劍’4個字,劍身上有‘二龍戲珠’的精細花紋,亮晶晶,光燦燦,非常鋒利,的確是件珍品?!辈套骺吕先似届o地介紹說,“它原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隨身佩劍,后來成了我們蔡家的傳家寶。小時候,我聽蔡家的長輩說,每有祭祀活動,常拿出來舞弄它,日久天長,竟把劍柄上原來的漆帶給磨破了。有一次,因為聽說真寶劍削鐵如泥,他們找來一把砍柴刀,刀鋒朝上放在條凳上,舉起青鋼寶劍,猛力朝砍柴刀砍去。結(jié)果,砍柴刀斷了,而那把寶劍只留下了一個小小的缺口?!?/p>

“這把劍還在嗎?”將軍問。

“交上去了?!辈套骺禄卮?,“1956年,我們這里征集歷史文物時,我的母親交上去的?!?/p>

“交到哪里了?”馬文波將軍追問。

“聽說是中國歷史博物館?!?/p>

老將軍停了一下,說:“來福建之前,我們已經(jīng)查過了,中國歷史博物館從未收藏過石達開的佩劍。”

原來此前,馬文波將軍曾叫部下丁德潤到中國歷史博物館近代史組詢問,對方的回答是:“我們從來沒有收藏過石達開的佩劍?!苯方M的同志提醒了一句:“請到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查一查,如果確實上交了,說不定會收藏在那里?!?/p>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佩劍保存在太平天國京城南京,這是完全有可能的。馬文波將軍說:“那就請南京軍區(qū)的同志幫助查一查吧。”

當天,電話通向南京,說明原委,請求協(xié)助。南京軍區(qū)的同志熱情地答應(yīng)下來。第二天下午,回話說:“我們到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查過了。館方說,這里不僅沒有收藏,甚至從來沒聽說過世上還留有一把石達開佩劍?!?/p>

……

“肯定是交上去了?!辈套骺碌恼Z氣也很肯定。

“有誰可以證明呢?”

“我們縣的第一任文化館老館長可以作證。”

此時,坐在旁邊的寧德縣文化館年輕的陳館長插話了:“我沒有見到過這把劍,但聽老館長講過,是他經(jīng)手送到當時的福安專署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寧德縣屬福安專區(qū)管轄。老館長現(xiàn)在泉州,他可以證明?!?/p>

“石達開兵敗川西,他的佩劍為什么會到你們閩東的蔡家呢?”馬文波將軍的這個問題顯然是關(guān)鍵所在。

“是這樣的,”蔡作柯回憶,“我祖父的祖父,也就是我們的高祖蔡步鐘,在清朝的時候曾任四川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府,官署就在今天的雅安。大渡河安順場一帶正是雅州知府的轄區(qū)。石達開兵敗被俘時,恰在蔡步鐘任內(nèi),于是石達開的這把佩劍也就到了我高祖的手里。后來,我高祖被封為云南按察使,有一年回鄉(xiāng)養(yǎng)病,就把劍帶回了寧德。這把劍乃是稀世珍品,我高祖留給長子長孫作為傳家寶。我是蔡步鐘的長門嫡孫,這把劍也就自然傳到了我的手里?!?/p>

這時,陳館長對蔡作柯說:“方才你說石達開是‘兵敗被俘’,恐怕錯了,他是‘自投清軍’,是降清?!?/p>

陳館長也查閱了一些資料:新中國成立前,商務(wù)印書館編印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就有記載:石達開“至大渡河,為川軍唐友耕所敗。至老鴉漩,勢窮乞降,送成都斬之”。新中國成立后,由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印的《辭海》中也記載:石達開于“1863年在四川紫打地(今安順場)失敗,6月自投清軍被殺”。

“不!石達開不是乞降,而是兵敗被俘。”蔡作柯老人說話的語氣很堅定,“我們家不僅保存了一把石達開的青鋼寶劍,還保存了一本石達開的‘口供’。這本‘口供’我看過多遍,那上面寫得很清楚,是兵敗被俘,而不是投降。”

“這本‘口供’現(xiàn)在哪里?”與馬文波將軍一起來的丁德潤感到這是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急忙插問了一句。

蔡作柯老人不無遺憾地說:“因為我在外地工作,‘口供’放在家里,后來找不到了?!?/p>

顯然,“投降”和“被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評說歷史人物千秋功過的重要依據(jù),也是與石達開榮辱攸關(guān)的大節(jié)。如果這份“口供”確如蔡作柯所言存在,那么翼王石達開的這段歷史就應(yīng)該重寫,我們的歷史學(xué)家對于這位被“天王”洪秀全封為“五千歲”的“翼王”,應(yīng)該重新做出歷史評價。

雖然這份石達開的“口供”不是馬文波將軍要尋找的,但它從另一方面證實了石達開佩劍保存在蔡家的真實性。這是馬文波將軍一行原先完全沒有料到的。

馬文波將軍的調(diào)查仍在繼續(xù)。在寧德三天,他又邀請蔡家?guī)孜荒觊L的人來座談,還找來當年與蔡威同在上海求學(xué)的女畫家潘玉珂回憶與蔡威的交往……

三天查訪,讓馬文波將軍確信:寧德——曾經(jīng)的福寧府,就是蔡威的故鄉(xiāng)!

馬文波將軍提出,要去蔡威的故居看一看。

第三天晚飯后,蔡述波、黃垂超、陳國秋三人陪同馬文波將軍和夫人金瑞英走進了蔡氏家廟隔壁的蔡威故居。

這座坐落在蕉城前林路文昌巷的深宅大院是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興建的,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6扇磚木結(jié)構(gòu),穿斗式梁架,縱向多進,四周砌有高大的防火墻,其外觀規(guī)模宏大,十分氣派,具有濃郁的閩東地方特色。

蔡威就是在這座宅院里出生和長大的。

這時,蔡氏家廟連同蔡威故居被一個單位占用,居住著幾戶人家。

薄暮時分,燈光昏暗。馬文波將軍走進蔡威童年住過的房間,停住了腳步。

老將軍沉默著,慢慢地抬起頭,從上到下仔細觀看,一句話不說,也不問。

他默默地巡視著房間的每一個角落,似乎在跟他逝去的老戰(zhàn)友對話,悄悄地訴說著什么……

他的夫人金瑞英也不說話,陪同的幾個人員也大氣不出。

時間好像在這一刻凝固了。

過了好一陣,老將軍才說出一句話:“房子不錯,規(guī)模很大,是個大戶人家的房子?!?/p>

離開前,將軍留下一句話:“地方政府要好好保護??!”

因為將軍的這一句話,于是,幾經(jīng)曲折,便有了今天的“蔡威事跡展陳館”。

將軍問劍,并不到此為止。返回福州后,馬文波將軍立即派他的兩位助手前往福建省博物館,尋查青鋼寶劍的下落。

幾天后,在福建省博物館歷史部藏品卡上,查到了這樣一份記載:

項別:鐵器。

定名:(清)青鋼寶劍。

數(shù)量:一把。

質(zhì)地:鐵。

尺寸:(公分)長81.7,腰寬3.2,把長21。

完殘程度:鐵銹、把紗帶脫損。

來源:福安專署文化科搜交。

入館日期:1957年12月。

后來發(fā)現(xiàn),福建省博物館的這件藏品,有劍沒有鞘。為什么呢?據(jù)說,日軍侵占閩東時,一個日軍大佐不知從何處打聽到蔡家藏有一件稀世珍寶——石達開佩劍,便上門搜查。蔡家人怎么也不肯交出這件傳家寶,謊說“劍已丟了”,只交出劍鞘搪塞了事。

日軍投降后,時任寧德縣承審員的胡爾瑛(福州人)登門觀摩了這把幸存的青鋼寶劍,偶發(fā)感慨,寫下一首“七律”,題為《觀石翼王劍口占》。詩曰:

慷慨河山百戰(zhàn)中,燮門一潰負初衷。
十年如見橫腰壯,三尺猶留殺血紅。
成敗事還歸氣數(shù),摩挲我自拜英雄。
而今胡虜猖狂日,匣底傷心莫效忠。

詩末還有一注釋:“邑人蔡步鐘任四川雅州知府,與總兵唐友耕敗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于大渡河,乃得其佩劍。”

這是蔡氏家族曾擁有石達開佩劍的又一明證。

至此,蔡威生前在金川河畔對馬文波說的話終于得到了證實。

馬文波將軍追尋石達開佩劍,不僅解開了100多年前的一個歷史謎團,更重要的是,一位戰(zhàn)斗在中共隱蔽戰(zhàn)線上的無名英雄,一個隱名了50年的密電研究奇才,一名被譽為紅軍“軍中活菩薩”的功勛卓著的無線電偵察戰(zhàn)士,閩東人民的好兒子蔡威的身世之謎,被追尋、被發(fā)現(xiàn)、被揭秘、被確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