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表演締造傳奇

好萊塢傳奇巨星 作者:王四新,趙曉星 著


用表演締造傳奇

好萊塢的“獨裁者” 查理·卓別林

出生日期:1889年4月16日

出生地:英國倫敦

代表作品:《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

獲得榮譽:第44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不列顛帝國勛章

如果將好萊塢比作風云變幻的江湖武林,那些在銀幕上盡顯風采的明星無疑就是江湖上縱橫的俠客,正如很少有所謂的“武林至尊”可以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一樣,也很少有哪個大牌明星可以獨霸好萊塢,在這里堪稱“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獨裁者”恐怕就只有卓別林一人了。

一個“小丑”的故事

1914年2月7日,美國上映了一部名叫《威尼斯兒童賽車記》的喜劇電影,這部電影里一個名叫夏爾洛的流浪漢角色格外引人注意,他頭戴圓頂禮帽、手持手杖、足蹬大皮靴、走路活像只鴨子,種種滑稽的動作和夸張的表情引得銀幕前的觀眾捧腹不止。與此同時人們也記住了夏爾洛的扮演者——來自英國的演員查爾斯·卓別林,當時的人們恐怕很難認識到,他們將見證日后好萊塢電影史上最耀眼的一顆巨星的誕生。

一提起卓別林,人們就會想到電影。卓別林開創(chuàng)了另類喜劇表演的先河,后來的很多表演者都在模仿他的表演。

1889年,正值“日不落帝國”英國最后的輝煌年代,查爾斯·卓別林在英國倫敦的一家醫(yī)院里出生了,不少篤信出身論的人認為,卓別林生來便命中注定要成為一名表演大師,因為他的父母均是劇團演員。

在卓別林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已經(jīng)分居,他和同母異父的哥哥雪尼·卓別林一起跟著母親生活。5歲那年,卓別林的母親在倫敦的一個俱樂部公開表演之前嗓子突然沙啞,俱樂部的老板突發(fā)奇想安排了小卓別林代替他的母親上臺,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登臺表演。這次表演之后,卓別林的“好運氣”便也結(jié)束了。

兩年后,卓別林的母親失業(yè)了,在無力撫養(yǎng)兩個孩子的情況下,卓別林和哥哥被送到了倫敦貝斯地區(qū)的一所少年感化院,幾周后,他們又被送入一所收養(yǎng)孤兒的學校。卓別林12歲那年,父親酗酒去世,母親也患上了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家精神病院。

幾年后,卓別林離開了孤兒學校,由于無依無靠,他成了一名流浪兒。為了謀生,卓別林當過報童、雜貨店小伙計、玩具小販、醫(yī)生的小用人、吹玻璃的小工人,他的童年經(jīng)歷完全是狄更斯筆下的“霧都孤兒”的現(xiàn)實翻版。

貧困的童年生活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無疑是悲慘的,但是對卓別林來說,這卻成了他最珍貴的寶藏,日后,他對下層人物的成功塑造便源于這段生活經(jīng)歷,小胡須、細手杖、大號褲子、破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禮服,代表的正是一個年幼流浪兒天真想象中的成人形象。

后來,卓別林來到倫敦的一家游藝場當起了勤雜工,馬戲團里逗人捧腹不止的小丑重新喚醒了卓別林心中的表演欲望。17歲那年,卓別林進了當時倫敦非常著名的卡爾諾劇團,最早的時候他只是一名打掃衛(wèi)生的雜役,偶爾劇團缺人手的時候,也會臨時充當一下龍?zhí)籽輪T,當然這樣的“好運氣”往往一年也遇不到幾回。

直到后來,劇團老板卡爾諾發(fā)現(xiàn)了卓別林的才華,他是卓別林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正是他發(fā)掘并且培養(yǎng)了卓別林的喜劇表演才華。在卡爾諾的提攜下,卓別林成了劇團里最受歡迎的丑角喜劇演員。

“不朽者”夏爾洛

1912年,卓別林跟隨卡爾諾劇團乘船橫渡大西洋來到美國。對于劇團來說,這不過是一場普通的海外巡演,但是對卓別林來說,卻是他演藝事業(yè)的新開端。

當時英國“日不落”的光輝依舊,在藝術(shù)文化方面自然不是美國這個“鄉(xiāng)下表弟”比得了的,卡爾諾劇團作為英國一流的喜劇劇團,讓美國觀眾們大開眼界,作為劇團“臺柱子”的卓別林也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

當時美國著名導(dǎo)演、啟斯東電影公司老板麥克·塞納特看了卓別林的表演后,被卓別林的精湛演技所折服,他決定邀請卓別林出演自己的電影。當卡爾諾劇團結(jié)束了在美國的演出即將回國的時候,卓別林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究竟是跟隨摯友、同事們返回故鄉(xiāng)英國繼續(xù)做他的劇團演員,還是一個人留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國進軍電影行業(yè)。

最終卓別林選擇了后者,因為他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

1914年2月7日,在卓別林的一生之中,乃至整個電影發(fā)展史中都是值得牢記的一天,這一天,他所主演的電影《威尼斯兒童賽車記》正式上映,頭戴禮帽、手持手杖、足蹬大皮靴的夏爾洛邁著滑稽的步子在銀幕上亮相,一個屬于卓別林的好萊塢時代即將到來。

此后,卓別林和塞納特合作,共同拍攝了大量無聲電影。卓別林憑借著精湛的啞劇表演技巧和富有視覺沖擊力的銀幕形象贏得了無數(shù)觀眾的喜愛,隨著一盤盤的電影拷貝被送到歐美各國大大小小的電影院放映,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卓別林便擁有了傳統(tǒng)劇場演員一輩子都不可能有的觀眾人數(shù),他成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明星”。

就在卓別林的演藝事業(yè)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的時候,他又遇見了新的問題。卓別林在和塞納特共同合作的影片中所扮演的大多數(shù)都是些輕浮、散漫、狡猾的角色,影片通過對這類小丑式人物的捉弄來達到引人發(fā)笑的效果,這一點很符合塞納特導(dǎo)演的“商業(yè)片”需求,但是卓別林對此卻十分苦惱,日后當他回憶這段生涯的時候曾對人說:“我并不很喜歡自己的早期影片,因為在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兩塊奶油蛋糕飛到人的臉上,也許還有點兒逗趣,可是如果整個喜劇性僅僅依靠這種辦法,那么影片馬上就會變得單調(diào)而索然寡味了。也許我并沒有能夠一貫做到實現(xiàn)我的意圖,不過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歡用一種俏皮的姿態(tài),而不愿用粗鄙和庸俗的行為去贏得笑聲?!?/p>

作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喜劇大師,卓別林越來越強烈地認識到,藝術(shù)表演中的幽默應(yīng)當根植于現(xiàn)實生活,于是他漸漸地開始擺脫早期那種“撓癢癢”式的滑稽戲的桎梏,試圖把嚴肅的社會問題和喜劇片的表現(xiàn)手法相結(jié)合,在給人們帶來歡笑的同時引人深思。

1918年,卓別林的新片《狗的生涯》上映,這部電影的主角依舊是“不朽的流浪者”夏爾洛,他在影片所講述的故事中衣食無著、露宿街頭,處處遭人捉弄,種種滑稽的行為既讓人覺得可笑,又讓人辛酸。當他從職業(yè)介紹所碰壁后狼狽地走出來時,茫然地看著門口的幾只狗正在爭奪一塊骨頭,這一筆正是殘酷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卓別林童年生活的親身經(jīng)歷。

《狗的生涯》的成功代表著卓別林的電影徹底擺脫了早期的低級趣味,從此以后,發(fā)人深省的笑成了卓別林戲劇電影的典型風格。

同樣也是在1918年,卓別林自己的電影制片廠在好萊塢正式落成。在落成儀式當天,卓別林穿上了他那雙早已舉世聞名的夏爾洛大皮鞋,在制片廠門前還未干透的水泥地面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腳印,這意味著他的演藝道路從今往后將由他自己做主,不再受別人的干擾。

“獨裁”好萊塢

20世紀20年代,已經(jīng)“單飛”的卓別林憑借著多部電影的成功,奠定了他在好萊塢的地位。雖然自從1927年開始,有聲電影逐漸代替了無聲電影,成為一種新時尚,但是作為一名“保守的英國人”,卓別林在1940年之前一直拒絕拍攝有聲電影。

1929年,美國爆發(fā)的經(jīng)濟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西方世界,這就是今天的人們依舊耳熟能詳?shù)摹按笫挆l”,在這場經(jīng)濟危機中,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矛盾變得越發(fā)激烈。卓別林于這一年拍攝的電影《城市之光》便演繹了那個特殊年代的人生百態(tài)。

在《城市之光》中,我們所熟悉的流浪者夏爾洛萌發(fā)了對愛情的向往,他愛上了一位賣花的盲女,盲女卻誤認為他是一個既善良又富有的紳士,為了給賣花女治療眼疾,夏爾洛吃盡苦頭,鬧盡笑話,終于搞到了一筆錢。當賣花女重見光明之后才知道,幫助她的并不是什么紳士,而是一個流浪漢。

電影《尋子遇仙記》海報

此片1921年上映,講述了流浪漢查理(卓別林飾)和他收養(yǎng)的一個棄兒之間的感人故事,給人的感受同樣是既搞笑又辛酸。

拍攝于1934年的電影《摩登時代》對社會問題的諷刺更加尖銳深刻,這部作品在思想性方面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卓別林作品。電影中貪得無厭的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不顧工人死活,無限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甚至異想天開地發(fā)明“吃飯機”,連工人短短的午飯時間也不放過。

《摩登時代》作為一部無聲電影,上映于有聲電影早已一統(tǒng)天下的20世紀30年代,為了照顧那些已經(jīng)不習慣觀看無聲電影的觀眾,卓別林在電影中加入了收音機、電話、機器運轉(zhuǎn)等聲音。雖然影片中的角色之間沒有聲音對話,但是在這部電影中,觀眾們終于可以聽到表演大師卓別林的真實聲音了,這部電影的片尾曲正是卓別林自己哼唱的。

●二十來歲時的卓別林

在電影史上,恐怕任何人都沒有像卓別林這樣受到全世界的愛戴,他的每部影片的觀眾數(shù)都達到3億多人。

1940年,卓別林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大獨裁者》,這是一部專門諷刺納粹德國獨裁者希特勒的影片,由于當時美國尚未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所以這部電影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顯得十分激進。

在這部影片中,卓別林一人飾演兩角,一個是一名讓人一下子就會和希特勒聯(lián)系在一起的獨裁者興格爾,另一位則是一名和這個獨裁者長相十分接近的猶太理發(fā)師夏爾洛。在塑造這兩個人物的時候,卓別林使用了完全相反的手法,對夏爾洛是詼諧幽默、富于詩意的描寫,而對興格爾則是辛辣的諷刺與丑化。

有意思的是,比希特勒早“成名”二十多年的夏爾洛一直以來留著小胡子的樣子恰好與這名獨裁者的形象十分接近,而酷愛藝術(shù)的希特勒也恰恰是卓別林的影迷,雖然《大獨裁者》在納粹德國被禁播,但是希特勒卻在自己的私人影院一連觀看了兩次。

《大獨裁者》不僅是卓別林的首部有聲電影,同時也是他票房最好的電影之一,影片上映后轟動英美影壇,正如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最終它奠定了卓別林在好萊塢稱霸影壇的“獨裁者”位置。

離開好萊塢的日子

1947年,卓別林推出了他的新電影《凡爾杜先生》,這部電影借銀行小職員凡爾杜在經(jīng)濟大蕭條期間的遭遇,譴責了當時美國的戰(zhàn)爭販子、壟斷資本家的種種行徑,引起了巨大的社會轟動。

因為影片直指美國社會的許多黑暗面,美國政府掀起了對卓別林的迫害,好萊塢其他同人也趁機排擠卓別林,《凡爾杜先生》在美國許多大城市都被禁止放映。這一年12月,卓別林在法國巴黎的一家報紙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我向好萊塢宣戰(zhàn)》的文章,向全世界揭露了美國當局對他的迫害。

1952年9月,卓別林為了參加他的新電影《舞臺生涯》在歐洲各國的首映典禮,準備離開美國到歐洲旅行半年。當卓別林所乘坐的輪船在大西洋上航行的時候,美國政府通過廣播發(fā)表了禁止卓別林再入境的聲明。當輪船在法國靠岸的時候,卓別林面對一百多名恭候多時的記者發(fā)表了演講,他說:“我信仰自由,這是我全部的政治見解……我為人人,這是我的天性?!?/p>

1953年年初,卓別林的妻子奧娜代表丈夫回美國出席聯(lián)美公司董事會,賣掉了卓別林在美國的全部財產(chǎn),并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貴資料運往瑞士。從這以后,卓別林下定決心不再返回美國。他在日內(nèi)瓦湖北岸、風景優(yōu)美的維薇鎮(zhèn)定居下來。從定居瑞士起,卓別林就著手撰寫回憶錄,20世紀50年代末完成了40萬字的《我的自傳》,他以驚人的記憶回憶了自己艱苦奮斗的一生。

1972年,卓別林在奧斯卡有史以來最熱烈且持續(xù)時間最長的起立鼓掌聲中,接受了美國電影學院頒發(fā)的奧斯卡終身成就獎。1972年造訪美國期間,83歲高齡的卓別林說自己早已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1977年12月25日,88歲高齡的世界杰出的喜劇大師與世長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