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胸懷如此之坦蕩
從后來的結(jié)果看,顧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如果神童不經(jīng)歷磨難,就會容易自驕自傲,時間久了便會成為泛泛之輩,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王安石的《傷仲永》里的方仲永;東漢末年,陳韙曾評價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其中也是同樣的含義。而顧也是考慮到這些方面,如果張居正第一次參加鄉(xiāng)試就穩(wěn)穩(wěn)地拿一個頭名,那么他極有可能因此而懈怠。顧認為應(yīng)該讓他經(jīng)歷一次挫折,這樣他就會更加發(fā)奮地讀書,他的前途也就會越來越好。
可是,在這樣的打擊下,在所有人寄予厚望的前提下,落榜后的張居正又是作何感想的呢?有史料記載,落榜之后的張居正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認為顧完全是為自己著想。后來,張居正在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了這件事,他說:“仆自以童幼,豈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報,中心藏之,未嘗敢忘。”這些話的意思是,我當時還小,不知道將來會有怎樣的結(jié)果,但是我十分確定的是,顧巡撫的好意。此后的這些年,我一直想報答他,哪怕是鞠躬盡瘁、以死相報。
如果成年人說出這些話并不奇怪,但是當時張居正年僅十三歲便有如此大的胸懷,這就不得不讓人欽佩。張居正對顧的好意記在心里,一直希望找一個機會報答他。在落榜后的第三年,十六歲的張居正再次參加了湖廣的鄉(xiāng)試。結(jié)果不容置疑,他順利地考中頭名并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舉人。中舉后的張居正沒有驕傲,而是特意前往了顧的府中道謝。顧在看到張居正之后感到非常意外并且十分高興。他解開了一直不離身的犀帶并將其送給了張居正,并且對張居正說:“古人云,大器晚成,此為中才說法罷了。而你并非中才,乃大才。是我延誤了你三年功名,使你直到今天才中舉。但是你千萬不要自滿,更不要就此不求進取。”張居正謙虛地回答道:“學生一直謹記您的教導(dǎo),大人實乃學生的再生父母,指點之恩沒齒不忘!”
張居正在晚年時,在寫給友人的信中仍然回憶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依然記憶猶新。張居正在信中寫到,顧第一次見到他之后,連連稱贊他為“神童”、“國士”,并且將他當“小友”,還在與同僚的交談中多次提到張居正,稱贊他是治國的“相才”,甚至可以與歷史上眾所周知的李鄴侯(唐朝宰相李泌)相提并論。有一天,顧邀請張居正到府中吃便飯,然后特意讓自己的小兒子顧峻與張居正相見,并且對兒子說:“這位就是荊州有名的張秀才,如果將來他擔任要職,你可以去求見,他會念在昔日老友的兒子的情分幫你一把。”后來,再次回憶起這些事情時,張居正已經(jīng)權(quán)傾朝野了,他經(jīng)常跟好友說這段恩情令自己沒齒難忘。在后來顧去世以后,顧家家道中落,張居正經(jīng)常照料顧家的后人。對張居正來說,這樣也是報答當年顧對他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