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堅守桐包山,反敵人“六路圍攻”
桐包山位于平溪壩至空山壩之間。山上有很大一座廟,只有幾家老百姓。
1933年秋末,蔣介石封四川軍閥劉湘為“剿共”總司令。四川軍閥加上胡宗南的部隊,敵人先后投入了140個團共計25萬多人,向我根據(jù)地發(fā)起六路圍攻。我軍遂由外線進攻,轉入內線防御。
當時,我們這個團從西線邊打邊撤,又叫“收緊陣地”??偛考按兪∥?、政府各機關部門已全部撤至空山壩一帶。如果前沿陣地堅守不住,總部機關就會受到直接威脅。為此,我們二營受命堅守桐包山。
這是一個軍事要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敵人的飛機從早到晚不停地偵察掃射,再加上大炮亂轟。所以,必須修筑堅固的防守工事,減少傷亡。
當時,最難修的就是壕溝。戰(zhàn)士們要在山坡上挖出近兩米深的溝,大約四五千米長,隊伍可以在溝內來往運動,而且,每隔一米左右,就要設一個槍口,上面用樹木像蓋房子鋪地板似的蓋起來,再墊上將近半米厚的土。這樣,無論是敵人的飛機掃射或者大炮轟炸,都無法打垮。
白天,我們就在蓋溝里睡覺。那個時候,最困難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每逢下大雨,壕溝幾乎全部倒塌,灌滿了泥水。大家只得又將大樹從泥土中拔出來,把溝里的淤泥清理干凈,等于是重新再做。但是,這樣做,比新修還要費力。
當時,大約是陰歷4月左右,天氣還比較冷,我們都是身著單衣,扛樹把衣服和肩膀都磨破了,太陽一曬,整個肩膀脫了一層皮,痛得像針刺一樣。
另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糧食。山上僅有少數(shù)幾戶老百姓,又正是青黃不接之時,只好采野菜充饑。但是,人多野菜少,怎么辦?營部決定,我們連3排的主要任務是,每天除上午修筑工事外,下午休息,晚上過河到敵人營房去搞糧食。
川陜蘇區(qū)反“六路圍攻”圖
因不知敵人的糧食放在哪里,要事先偵察。當時,我是3排排長,就帶著三個班長穿過樹林摸到河邊去偵察。我判斷,一般情況下,糧食會放在伙房,就重點偵察敵人的伙房設在什么地方,等發(fā)現(xiàn)了敵人伙房的準確地點后,夜里再下山涉水過河,趁敵人剛換過哨后,悄悄摸到敵哨兵身后,猛地捂住他的嘴,問清楚伙房和糧食在什么地方,講好,只要不叫喊絕不傷害他,待我們拿到了糧食過河后,他可以朝天放兩槍,這樣,就能保住敵哨兵不受懲罰。
為解決部隊吃飯問題,當時,只要是能吃的糧食,不管是大米、玉米、谷子及各種豆、食鹽、油、肉,我們統(tǒng)統(tǒng)都要。
那個時候,我們的條件差,沒有專門裝運糧食的工具,就自己想辦法。好在,那時我們穿的全是農村老百姓穿的那種大襠褲,不是現(xiàn)在的西式褲,脫下褲子用繩子將兩只褲腳綁住,就成了可裝八九十斤糧的大口袋。將裝滿糧的褲子口袋往脖子上一扛,好像馬鞍子似的非常方便,前后大約只用二十幾分鐘就能離開。
糧食搞回后,由營部統(tǒng)一分配給三個連,但真正分到每個人時,數(shù)量還是少得很。有時,連著三四天下大暴雨,河水猛漲,夜間無法渡河,所以,每人一天只有一小洋磁碗炒熟的玉米。
就這樣,我們在山上堅守了半個多月,敵人也無力向我軍發(fā)動攻勢,不久我軍就開始大反攻。
當時,我們279團總是作預備隊,哪里需要增援或某個陣地兄弟部隊遇到困難,特別是某個陣地久攻不下時,我們的任務就來了。
接到命令后,一律都是輕裝快速前進,除槍支、手榴彈外,其他一切行李都不準帶,拼命向敵人追擊。有時,一天要跑出去50多千米地,平均一小時十一二里地。但這種情況不是太多,因每個部隊都有決心打勝仗。結果,我們跑路最多,打仗卻比較少,所以,部隊特別疲勞。
這次,我們團一直追到嘉陵江東岸,在倉溪元壩子休整了一周。之后,我們排奉命調去江邊警戒。我當時還是兼職的連隊宣傳隊長。夜間,就用師政治部統(tǒng)一印發(fā)的對敵喊話材料,向敵宣傳,內容很簡單,但很有力。
經過這些宣傳,效果很好,在以后的歷次戰(zhàn)役中都發(fā)揮了很大作用。我軍戰(zhàn)士發(fā)現(xiàn)不少敵人士兵在和我軍作戰(zhàn)時,有的一槍不放就投降了,有的是槍朝天上打。當時,這種情況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