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臨川小子登臺,亮瞎你的眼

北宋大神晏殊傳 作者:鄒曉春 著


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公歷1055年2月27日)晚上十時左右,晏殊撒手人寰,走完了六十五年的輝煌人生路。

看到文壇大咖晏同叔的微信公眾號銷號,四海震驚,九州哀悼,很多公眾場所下半旗致哀。晏殊門生、文壇泰斗歐陽修得知噩耗后,悲痛不已,揮筆寫下了三首詩,題為《晏元獻公挽辭三首》。其中一首寫道:“富貴優(yōu)游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一時聞望朝廷重,余事文章海外傳?!?/p>

縱觀晏殊的仕宦之路,雖略有波瀾,起起落落,但整體較為平穩(wěn),一生經(jīng)歷了少年成名、青年得志、中年顯達、晚年遭貶幾個階段,最終仍然獲得宋仁宗的厚愛。與北宋多數(shù)大臣的沉浮不定相比,歐陽修以“富貴優(yōu)游五十年”概括晏殊五十年的宦海生涯總體恰如其分。而后人也給晏殊貼了不少標簽,譬如“太平宰相”、“富貴宰相”、“宰相詞人”等等。

話說回來,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很多人看到了晏殊“富貴優(yōu)游”一面,卻不想一想一個來自鄉(xiāng)間的草根少年憑什么位極人臣?光環(huán)背后的辛酸和汗水他們看到了嗎?

一 臨川小子登臺,亮瞎你的眼

神童從天而降,搶盡了風頭,臨川再次為天下士子所矚目。

此前,王羲之、謝靈運、顏真卿、戴叔倫、馮延巳等文化大咖,曾先后在這塊山明水秀的土地上擔任父母官。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有幾人了解神童背后的艱辛呢?

而當晏殊順利進入秘閣,師承一代名儒陳彭年時,我們知道,一條金光大道已然伸展到晏殊的腳下。

1.這個小孩不簡單

什么叫神童?天賦異稟,迥越超倫。說直白一點,就是年齡小本事大。放眼歷史,中國是一個盛產(chǎn)“神童”的國度。從項橐、甘羅算起,曹沖、孔融、元嘉、王勃、楊炯、劉晏……英才輩出,俊采星馳。

在曉春看來,其中最令人佩服的是王勃。理由嘛,不必在此贅述,上百度百科搜“王勃”詞條,再多讀幾遍《滕王閣序》,你就會同意我的說法了。有專家統(tǒng)計,773字的《滕王閣序》使用典故46處,使用成語40個,其中不少是因為王勃“臨幸”才被認可為成語,而華章麗句,數(shù)不勝數(shù)。甚至可以說,不讀《滕王閣序》等于沒有讀過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美文。

步入北宋,肇始于唐朝的“童子舉”得到傳承和進一步規(guī)范,尤其在宋真宗時期風生水起。

原因很簡單,真宗皇帝好這一口。

據(jù)《宋會要輯稿》統(tǒng)計,宋太宗朝二十一年“童子舉”僅兩次,但宋真宗朝二十六年“童子舉”達十二次。由此可見,宋真宗趙恒對“神童舉”情有獨鐘。且不說以前的資深“神童”賈黃中、郭忠恕、楊億、譚孺卿,單單宋真宗親試的“神童”,就有段祐之、邵煥、重軻、陳炫、張待用等。

稍晚于晏殊的北宋神童汪洙曾寫詩述及當時的氛圍: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呵呵,“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也太快太神了!是的,就是這么快、這么神!當時的大氣候正是如此,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人趨之若鶩。

我們再看看當時江西的情況。

唐朝后期,著名詩人白居易曾評論江西說:“江西七郡,列邑數(shù)十,土沃人庶,今之奧區(qū),財賦孔殷,國用所系?!?/p>

什么意思?

王勃在《滕王閣序》里說江西“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白居易就是在這句話的基礎上加了一句:“銀子大大的有,國家財政的靠山?!?/p>

而從五代十國時期到北宋,江西戰(zhàn)亂比較少,社會發(fā)展沒有中斷,經(jīng)濟實力繼續(xù)增強,且發(fā)展速度持續(xù)加快,終于成為全國舉足輕重的地區(qū)。

據(jù)許懷林先生《江西通史·北宋卷》統(tǒng)計,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80年前后),江西人口為65.9萬戶,占全國人口的10.79%。但一百年后即元豐三年(1080),江西人口驟然增至172萬戶,絕對值凈增106萬戶。同時,教育事業(yè)興旺,書院發(fā)展迅速,北宋時期見于史志記載的書院即有53所。相應地,登進士第的讀書人大幅度增加,北宋一朝,江西考中進士的士子達1729名,平均每縣26.6名,說“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并不是自我麻醉的大話。

撫州的情況又怎么樣呢?

仍然按照上文的統(tǒng)計口徑,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撫州(含建昌軍)人口約8萬戶,到元豐三年則增至27萬戶,增速超過江西其他地區(qū)。而北宋時,撫州(含建昌軍)考中進士的讀書人達391人,占江西的22.6%,遠遠超出其人口在江西的占比。

尤為重要的是,此前,王羲之、謝靈運等文化名人給撫州播撒下了生命力強大的文化種子,成為臨川文化之肇始。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所寫“光照臨川之筆”指的正是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鼻祖謝靈運。這些文化大咖對撫州產(chǎn)生的影響不可估量,臨川文化得以快速發(fā)展。

據(jù)虞文霞、王河《宋代江西文化史》統(tǒng)計,“兩宋時期江西有進士5442名,其中臨川文化區(qū)域就有1180名”。

有人要質(zhì)疑了,“臨川文化區(qū)域”是什么意思?你不會把大半個江西都包進去吧?

當然不是打糊涂牌的意思?,F(xiàn)在,撫州市的轄區(qū)達九縣二區(qū),包括北宋時的撫州及建昌軍(治所在今江西撫州市南城縣),“臨川文化區(qū)域”指的正是這九縣二區(qū)。其中南城縣兩宋時期有進士437名,臨川區(qū)為395名,分別列江西省第一、第二位。

而另外一個口徑更為驚人,撫州(含建昌軍)在兩宋時期的進士數(shù)量為1282名,遙遙領先,居全省第一,且其中文學家的人數(shù)多達69人。這正是后世將撫州稱為“才子之鄉(xiāng)”的原因。

當然,在宋太祖、宋太宗兩朝,江西考中進士的學子不多,僅53名。撫州(含建昌軍)也不多,名氣較大的有樂史和他的兒子樂黃裳、樂黃目、樂黃中,以及陳彭年和曾致堯。

晏殊正是在這么一種大背景下橫空出世,登上歷史舞臺的。這注定成為撫州文化發(fā)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至今日,在晏殊的家鄉(xiāng)仍流傳著許多關于他的神奇故事。

譬如說他三歲多了還不會說話、走路,可就在家人將他視為廢物、打算扔掉的關鍵時刻,他突然開口了,而且舌燦蓮花,出口成章。

另一個說法是,晏殊三歲了還不能說話、走路,適逢村里挖了新井(今晏氏古井),自從晏殊喝了新井里的水,就變得伶牙俐齒,健步如飛。

這些說法顯然難以讓飽讀詩書的帥哥美女相信,估計是后人為了突出顯示晏殊“天賦異稟”而以訛傳訛,甚至刻意編排的橋段。

類似橋段在關于解縉的傳奇故事中也能看到。解縉四歲時仍是啞巴一個,且矮小瘦弱,在他父親將要把他活埋時才打開金口說話。而“千古完人”王陽明的傳說也差不多。他出生前,其祖母做了一個奇夢,兆頭很好,可他到五歲時還不會說話,一個路過的高僧指點說:“好個寧馨兒,可惜道破?!睘榇?,其祖父將他的名字由“王云”改為“王守仁”。自此,王陽明不僅能開口說話,還聰明機靈,博聞強記。

從資料看,晏殊在私塾讀書時善于對對子倒是事實。

有一次,私塾先生出上聯(lián)“圣賢書中求富貴”,小晏殊應聲而對“龍虎榜上爭魁豪”,贏得一片喝彩。下聯(lián)對仗工整還在其次,關鍵是他的格局、氣度,非凡夫俗子所能及。

也許有人會說,格局、氣度如何是比較主觀的事情。好,那曉春另外抄錄一首詩讓大家感受一下,所謂的格局、氣度并非虛無縹緲。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是唐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寫的《不第后賦菊》。怎么樣,感受到詩中的霸氣和殺氣了吧?

下面,我們來看看《晏氏宗譜》記載的晏殊第一首詩:

白塔青松古道棲,塔高松矮不能齊。

時人莫訝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

這首詩本身未必好到什么程度,但如果出自一個牙牙學語的五歲孩童之手,就相當難得了,至少讓人感受到他的遠大志向。你想想,農(nóng)村這個年齡是不是還有一些孩子正站在媽媽的胸前啃乳頭呢?

當然,《宋史·晏殊傳》和歐陽修《晏公神道碑銘》等多數(shù)史料記載,晏殊七歲時善于寫文章,被譽為神童,而不是五歲。

可惜的是,因時間久遠,晏殊詩文大多散佚,“舉神童”之前的文字更是稀少。

《晏氏宗譜》記載了他七歲時寫的一首“吟松”詩:

矮矮青松倚曲欄,標姿無奈雪霜寒。

如今正好低頭看,他日擎天仰面難。

此詩與上面那首詩取意相似,也有可能是小晏殊五歲時已聲名遠播,七歲時縣令聽說他是小神童,善于寫詩,故意再次以“吟松”為題,小晏殊隨機應變,化用前詩。

不管真實原因如何,至少《宋史·晏殊傳》中“七歲善為文”的說法沒有爭議。

在晏殊故里,時至今日,仍流傳著他七歲時如何解救一個遭遇家暴的女子的故事。

一天,小晏殊走出書齋,來到二仙橋,忽然聽到一陣凄厲的女人哭聲。

怎么回事?

小晏殊站在橋頭,豎起耳朵仔細聽。

哭聲來自橋邊一幢飛檐高聳的大宅子。

小晏殊走進宅院一看,只見一個相貌堂堂、身穿長袍的男人正手持馬鞭抽打一個年輕女人??雌饋?,他們是一對夫妻。

聽到女人哭得可憐,小晏殊來不及多想,上前阻止:“叔叔,別打了?!?/p>

男子停手,回頭一看,呵斥道:“傻小子膽敢干我家政?”

耶!是個讀書人嘛,那就好辦,我給你來個以文會友。

小晏殊朗聲答道:“好大叔豈可撻汝賢妻!”

男子聽到小晏殊出口不凡,一驚,又說:“大人事小孩休管?!?/p>

小晏殊上前一步,理直氣壯地說:“皇帝錯子民可規(guī)。”

男子見小晏殊有禮有節(jié),對仗工整,心中有了幾分憐愛之情,又想看看這小孩到底有多大能耐,便加大了難度,問:“婦人家豈容與我爭長論短?”

小晏殊見男子語氣和緩,拱手施禮:“男子漢理宜同他辨是明非?!?/p>

男子見晏殊小小年紀,才思敏捷,很是佩服,便把自己搞家暴的原因說給晏殊聽。

原來,男子也是一個讀書人,本來夫妻恩愛。最近,他的妻子鬧著要讀書,甚至要外出會親訪友,游山賞景。這可挑戰(zhàn)了這個男子的底線,一頓爭吵之后,顧不得讀書人的身份,拋開斯文,將妻子一頓胖揍。

小晏殊勸道:“叔叔,不論男女,讀書怎么有錯?訪親朋、觀花草也在情理之中。那武則天也是美眉一枚,做皇帝不比男人差,嬸嬸這點追求,咋就過分了?何況你還是孔門弟子讀書人,應該通情達理才對啊?!?/p>

男子慚愧地連連點頭:“你說得對,我白讀這么多書了。你真是神童!”

這個故事傳開后,撫州城里沒幾個人不知道晏殊的大名了。

單單有天賦其實遠遠不夠,王安石筆下的撫州金溪才子方仲永也是神童,可后來“泯然眾人矣”。王安石為此分析原因說,即使天縱之才,沒有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也會變回凡夫俗子。

晏殊就是晏殊,不是方仲永,吉人自有天相。他的求學之路絲毫沒有走偏,日日早起晚睡,刻刻筆管在握。

到十三歲時,晏殊同學已然胸藏萬卷詩書,口吐蓮花字字珠璣。晚秋一日,天高氣爽,撫州一伙文人在崇因寺雅集。

此時的崇因寺,楓葉似火,秋菊如金,林茂竹深,遠處江面波光粼粼,恰巧前幾天一場大雨,苔徑上堆積了厚厚一層紅葉,極富詩情畫意。

文人在一起,當然要顯擺顯擺吟詩誦詞。

第一個吟詩的是撫州市詩詞協(xié)會呂副主席。

朗誦完畢,李副主席帶頭鼓掌:好詩好詩,真是我們大宋的李太白、杜子美!

小晏殊涉世不深,還沒學會“裝”,忍不住“撲哧”一笑。

呂副主席正想謙虛幾句,聽到晏殊的笑聲,頓時一臉通紅。

李副主席喝道:晏殊,你笑啥呢?我說錯了嗎?呂副主席的詩寫得不好嗎?

小晏殊無處可躲,上前一步,實話實說:“呂副主席年高德劭,可惜這首詩寫得一般般,發(fā)揮得不好,才情貧乏,對仗不工?!?/p>

文人雅集無非圖個熱鬧,你吹我,我捧你,一團和氣。小晏殊此話一出,大伙兒當即被雷到了,無語!

好大一會兒,李副主席才惡狠狠地反擊:“你晏同叔幾斤幾兩,敢這樣批評我們德高望重的呂副主席?”

旁邊一位詩人起哄說:“人家是神童,想C位出道的!”

晏殊同學鎮(zhèn)定自若:“我只是講了一句實話?!?/p>

詩詞協(xié)會主席老章為人寬厚,見氣氛緊張,上前解圍:“晏同叔七歲能詩,想必是有好詩的,拿出來分享吧?!?/p>

晏殊沉吟片刻,說:“本來還輪不到我這個晚輩,既然章主席發(fā)話,我獻丑了。請各位指教?!?/p>

老章微微一笑:“好!”

晏殊先吟出兩句:“蕭寺林巒近水村,卓然幽境畫難分?!?/p>

“很一般,平庸!”李副主席奚落道。

晏殊不為所動,繼續(xù)吟誦:“卷簾山色眼前有,入夜?jié)曊砩下劇!?/p>

大家默不作聲,這兩句寫得不錯嘛。

晏殊接著又用撫州方言說:“苔徑雨余堆落葉,石樓風斜入閑云?!?/p>

章主席聽罷,叫道:“好詩,好詩!最后兩句怎么說?”

晏殊不急不緩:“更期他日重游處,白馬紅纓頓貴群?!?/p>

聽罷晏殊的詩,幾個人紛紛稱贊:“不愧是神童,有志不在年高!”

章主席問呂副主席:“你覺得怎么樣?”

呂副主席點點頭:“這首詩的確寫得不錯,只是怎么證明一定是晏殊寫的呢?我們昨天就知道要來崇因寺,假如他請高人代筆,當然會很好哦。”

章主席搖搖頭:“這怎么可能呢?不過,你的懷疑也有道理,以前有過這樣的例子。要么,晏殊,你再來一首?”

晏殊自信地說:“好,既然這樣,我依照原韻,再來一首?!?/p>

晏殊稍稍思忖,一首新詩傾瀉而出:

浮綠微茫水國村,四天垂賢地廣分。

玄中魚語龍還聽,夢里鐘聲鶴不聞。

野日只今稀湛露,大風終古學浮云。

來過車馬應無數(shù),只訝紅纓是出群。

晏殊話音剛落,眾人齊聲喝彩:“果然文思敏捷!名不虛傳!神童!”

呂副主席也抱拳祝賀:“晏同叔才高八斗,真是當代曹子建、謝靈運,佩服佩服!”

章主席說:“神童,把你這兩首詩題寫到壁間吧。”

“那怎么行?不能多吃多占??!我留第一首吧?!标淌庹f罷,飽蘸濃墨,筆走龍蛇,題寫在寺廟墻壁上。

2.做了大V,就不愁沒有美女

咸平五年(1002),宋真宗簽署了一道人事任命。

正是這個人的到來,讓草根神童晏殊的人生命運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這個人是誰呢?

北宋名臣、大孝子李虛己。

李虛己本來在朝廷擔任尚書屯田員外郎,這個職務相當于現(xiàn)在的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墾局副局長。

按理說,做京官挺好的,悠閑自在,可他偏偏請求外調(diào)到南昌。

宋真宗問他:“老李啊,怎么不想見朕了,還想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李虛己說:“皇上,我天天想見您呢,可奶奶年事已高,老爸又身體不好,我想去洪州服侍奶奶,把老爸也接到洪州來,盡享天倫之樂,請皇上一定要成全我啊!”

宋真宗立馬被感動得一塌糊涂:“這樣啊,好,大孝子!朕成全你?!?/p>

就這樣,李虛己來到洪州擔任通判,實際權力類似于現(xiàn)在的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兼副市長。

李虛己同志不但是一個孝子,還是一個能臣;不但是一個能臣,還是一個詩人。

孝子有什么好的表現(xiàn)?

有一次,李虛己被評為先進管理者,于是寫了一首詩,自述他和他的父親李寅的遭遇,順帶感謝祖母養(yǎng)育教誨之恩?;实酆芨吲d,不僅賜給他五品官服,還賜給他祖母五十萬錢。后來,皇帝因南郊典禮施恩封賞群臣的母親和妻子,他又請求把妻子受封的資格轉(zhuǎn)授給祖母。而這次放棄京官不干來南昌,也是為了侍奉祖母和父母。

怎么樣?授予一塊大孝子的牌匾沒問題吧?

我們再看看他是不是一個能臣。

先看他的一段履歷吧。為便于大家理解,曉春直接把地名換成現(xiàn)在的地域,把官職換成相當于現(xiàn)在的崗位。

考中進士后,先擔任安徽臨泉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長。接著,被提拔到陜西城固縣做縣委書記兼縣長。然后到最高人民法院、國務院機關事務局、大型國企任職。轉(zhuǎn)完一小圈,又回來任地方官,擔任四川遂寧市委書記、市長。主動要求下派到南昌之前,在國家農(nóng)墾局擔任副局長。

可能有讀者忍不住要問了,李虛己同志本是遂寧的一把手,怎么左弄右弄搞成副市長了,莫不是犯了錯誤?

當然不是,相反,是受到朝廷表彰了。

可同樣是地級市,咋干成副市長了?這和北宋復雜透頂?shù)墓僦朴嘘P。簡單地說,就是北宋地方官制,府比州大,州又有州格之別,依序排列為都督州、節(jié)度州、觀察州、防御州、團練州、刺史州,官階品級也依次遞減。打個比方說吧,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是副省級城市,而錦州、臺州、撫州、漳州是地級市。當時,遂州(今遂寧)是節(jié)度州,而洪州(今南昌)是都督州。

除了孝子、能臣這兩個標簽,李虛己另外一個標簽就是“詩人”,以他的詩歌贏得無數(shù)崇拜者,甚至頻頻和當時的詩壇老大楊億唱和,羨煞旁人。

身兼多重身份的李虛己同志到了南昌以后,就深入群眾,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很快,他聽說撫州有一個少年才子,年僅十三歲,寫詩很是了得。于是,老李同志關注了紅極一時的晏殊小朋友,搜到小晏殊的詩讀了又讀。接著,老詩人李虛己同志做出判斷,晏殊小朋友才華橫溢,將來有可能接替楊億成為新的文壇泰斗。

放下手機,看到自己的女兒烏黑發(fā)亮的飄飄長發(fā)和日漸豐滿的胸脯,李虛己同志的腦袋嗡的一聲:如果這個神童成為自己的乘龍快婿,該多么好??!

他清楚,在當前形勢下,能詩善文的背后是一條金光大道。筆桿好就可能進入辦公廳、政研室,然后可能做秘書、做大秘,直到位極人臣。

主意拿定后,李虛己不再顧慮小晏殊的草根身份,主動聯(lián)系小晏殊。

很快,小晏殊和詩壇名家李虛己取得了聯(lián)系。

一切都按照李虛己設計的情節(jié)推進。小晏殊長得眉目端正,和自己漂亮的女兒一見鐘情。

李虛己對晏固說:“老晏,你兒子的詩寫得很好,但還要想辦法提高,我來幫他,讓他拜我為師吧?!?/p>

晏固感激地說:“好,同叔遇到貴人了!謝謝李通判,我們晏家八輩子祖宗都謝謝您!”

晏殊趕緊跪下:“謝謝師父!”

李虛己上前扶起小晏殊:“不要回撫州了,就到我家住下,我天天給你上課?!?/p>

就這樣,李虛己同志開始把幾十年的寫詩心得尤其是詩歌音韻之法傳授給小晏殊。

作為一個見多識廣的官員,李虛己同志深知,單單靠實力是不夠的。如同身在官場,下面要有人推,上面還得有人拉,甚至得有同僚擠一下。有些哥們或許覺得不好理解,哪天去江西龍虎山看一看“懸棺”怎么安放就知道了。

說干就干,全方位地大干。小晏殊負責苦讀詩書,李虛己同志負責疏通關系,開展公關。

要找就找一個大腕來站臺。推薦給誰呢?

李虛己決定推薦給自己的福建老鄉(xiāng)、文壇泰斗、西昆體詩歌的帶頭大哥楊億。

毋庸諱言,李虛己同志給予了小晏殊巨大的幫助。

首先,李虛己好不容易悟透的詩歌音韻之法是無價之寶。有人寫的詩詞朗朗上口,有人寫的東西晦澀生拗,原因是后者不得其法。會飛的鵝叫天鵝,會飛的蛇叫飛龍,而音律就是詩詞的翅膀。如果音律不協(xié)調(diào),再好的東西也傳之不遠。李虛己也是讀到南朝著名文學家沈約關于詩歌要“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的主張后,才茅塞頓開,打通了音韻之法的玄關。試想,晏殊學到這樣的絕招,該少走多少彎路啊。

其次,高級領導干部李虛己同志四處為小晏殊搖旗吶喊、廣而告之,這無疑大大提高了小晏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下一步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何況,李虛己同志來自上層社會,父親李寅、弟弟李虛舟都是當朝官宦,素有清譽。

可以想象,以李虛己家族豐富的人脈資源助推草根神童晏殊的前程發(fā)展,該是多么強大的一種力量!至少能為晏殊爭取更多、更高檔次表現(xiàn)的機會。這正是飽讀詩書而出身寒微的晏殊所最需要的,或許他將因此迎來人生中“鯤鵬展翅九萬里”的光輝時刻。

3.機會,只給有準備的孩子

事遂人意。李虛己同志敏銳地發(fā)現(xiàn),千載難逢的機會悄然來臨。

怎么了?

欽差大臣要來南昌了。

景德元年(1004),江南大旱,宋真宗派張知白前往江南安撫。

張知白是誰?

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也是一個牛人,堪稱北宋名臣。

據(jù)《宋史》記載,張知白在擔任宰相時,使用車服爵號很慎重,沒有任何私心。他經(jīng)常告誡自己不要驕盛自滿,雖然已是達官顯貴,但清廉節(jié)儉如同寒微的讀書人。

當然,此時張知白的職位還只相當于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的辦公廳主任,但深得宋真宗的器重。李虛己同志清楚,如果欽差大臣張知白愿意把小晏殊推薦給朝廷,那就非常有可能獲得宋真宗親試的機會。

張知白抵達南昌后,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賑濟災民、安撫百姓。而李虛己同志則全力協(xié)助,沖鋒在前,兢兢業(yè)業(yè)。在工作中,兩個年齡相仿的同僚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而在閑暇之余,李虛己同志不動聲色地通過多種途徑讓張知白了解晏殊。所以,張知白大人不僅知道有晏殊這么一個神童,還聽到大街小巷不少人吟誦晏殊的詩歌。

一天,李虛己同志鄭重地對張知白說:“張大人,下官有一事相求,請大人幫忙。”

張知白趕忙說:“李大人,別客氣,有事請講,愿效犬馬之勞。”

李虛己說:“張大人聽說過晏殊嗎?”

張知白點點頭,說:“在洪州、撫州聽到很多人說起這個神童,的確能詩善文。”

李虛己故作遲疑不決狀:“下官有一個女兒,和晏殊年齡相仿,本想把女兒許配給他。又怕識人不明,誤了女兒的終身?!?/p>

張知白一驚:“我看過晏殊的詩文,真是一個神童!這等人才做你的乘龍快婿,你還猶豫什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