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萬年毋狃于旦夕,成大事毋見于小利。
——陳廷敬
人活一世,想成功不易。很多人為了出人頭地,不惜放棄安定的生活和平靜的內(nèi)心,劍走偏鋒,托關(guān)系,走捷徑,最后卻仍一無所得。其實,與其埋怨世道的不公,埋怨自己的運氣不好,不如像陳廷敬一樣,用心做人,踏實做事,以平常心看待名和利,這樣反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第1節(jié) 謙遜謹慎不驕傲
筆者問曰:擁有他人沒有的天分是否能成為驕傲的資本?
陳廷敬答曰:為人當謙遜,否則易招損。
謙遜是一種做人的態(tài)度。無論自己多出色、多有才華,都不應自滿、高傲、目空一切,而是應該懷有一種謙遜的心,時刻意識到自己還有不足,并且時時向身邊的人學習,這樣才能不斷取得進步,成長為更加優(yōu)秀的人。反之,則難以接受他人的意見和新的事物,無法得到提升和成長。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損”的意思為損害。自滿的人學到一點知識,就認為自己已經(jīng)通曉全部,再沒有其他方面值得自己學習,從而不能讓自己在此領域更加深入,得到更多發(fā)展,這是其一。自滿的人總認為世上只有自己才是最優(yōu)秀的人,于是目中無人,對身邊的人頤指氣使,諸多挑剔,招來他人的厭惡,這是其二。
“益”的意思為有益。謙遜的人總有無窮的求知欲,對于世上所有知識都樂于學習和接受,于是他們學到的知識會越來越多,個人能力也會不斷提升。此外,謙遜的人由于懷有謙遜之心,待人和氣,即使是身份地位底于自己的人,他們也不會看輕對方,還會“不恥下問”,使身邊的人都喜歡他。
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之人,幾乎皆是謙遜之人,陳廷敬也不例外。正因如此,他才能從小時候的“神童”成長為青年才俊,成為康熙帝最敬仰的老師,最后成為受人尊重的大學士。
陳廷敬的聰慧為太多人有目共睹,教書先生甚至因自己才學不足以教他而主動請辭,可見他當時的天分有多高。換作其他人,或許已沾沾自喜,恃才傲物,放心地去玩耍了,可是陳廷敬卻沒有。他沒有因此輕視學習,也沒有因此對自己有所放松。更可貴的是,他沒有因此得意忘形,失了謙遜。
歷史上歷朝歷代都出過神童,然而并不是所有神童最后都能夠成才成名,也不是所有神童都能夠一帆風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固然重要,比如方仲永因其父不明理,拉著他表演掙錢,使他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期,最后白白浪費了天賦。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在于孩子自身,有的孩子在贊揚聲中變得自負,以為自己不需用功便能高人一等,不再用功學習,還有的孩子忽略了世人都會遇到失敗和挫折,稍有打擊就一蹶不振,自暴自棄。
宋朝的柳永出身官宦之家,自小聰慧,詩詞典故一教便通,讀過幾遍即能背誦。鄉(xiāng)鄰皆稱他是“神童”,認為這孩子長大之后必然能夠考得功名,入朝為官,為柳家光宗耀祖。他的父親也非常高興,更加重視對他的教育,并時時提醒他長大后一定要入仕。柳永也很聽父親的話,用心學習,不曾放松。
柳永十三歲那年,他的父親突然去世,這讓柳永深受打擊。少了父親的教誨和提點,柳永的心態(tài)漸漸發(fā)生了變化,他開始出入秦樓楚館,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也開始偏向于伶工之詞,雖然詞句優(yōu)美,可是缺少深度。青樓女子對他詩詞的稱贊讓他有些忘乎所以,他以為憑自己的才華一定能夠一舉考中,卻沒想到初考失利。
對于任何人來說,失敗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有些人會從失敗中總結(jié)教訓,用心彌補其中的不足,然后重新再來;有些人則只會報怨、不甘,將失敗的原因歸結(jié)于種種外在因素,唯獨不反省自己的不足。很明顯,柳永屬于后者。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失敗,他一向自恃高傲,難以接受這個現(xiàn)實,為了緩解心中的憂愁,他將自己推入溫柔鄉(xiāng),在那些女子們的勸慰聲中尋找安慰。
柳永會有這樣的舉動,也正是因為他的自負。自負的人總會對事情的發(fā)展盲目樂觀,認為凡是自己想做的事就必然能夠成功。自負的人總是不愿面對失敗,不肯相信其原因在于自己能力的不足,而是將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認為是別人不懂欣賞,是其他人嫉妒自己、陷害自己等等。所以柳永才會認為自己的落榜是因為朝廷不懂賞識真才學,不是自己才華不足。
在溫柔鄉(xiāng)舒緩了多日的情緒,柳永的心情才得以好轉(zhuǎn),準備迎接下一輪考試。歷代考生備考之時都非常艱苦,娛樂活動一概取消,整日都閉門不出,苦讀典籍,不分晝夜,即便出門,也只是為了向著名學者請教??墒橇绤s沒有這樣做,他仍然自負,雖然會復習功課,但同時也沒停止與青樓女子們的來往。由于不夠用心,他的第二次考試也失敗了。
相比于柳永的自負,陳廷敬在次考試失利時能夠積極反省,用心查缺補漏,終于順利通過了第二次考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被人們稱為孔圣人,仍然以一顆謙遜之心,時時想著以身邊人為師,向身邊人學習,可見謙遜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自負。一個自負的人就像一個灌滿水泥的杯子,難以再裝進其他東西。對于這樣的人來說,想要學習新的知識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在他們心中,自己已經(jīng)擁有了全部,再不需要其他人的教導了。
自負不但會阻礙人在學術(shù)方面的進步,也會影響德行的提升。忠言逆耳,自負之人聽到忠言勸告,不但不會感激,反而會認為對方嫉妒自己,故意雞蛋里面挑骨頭,貶低自己的身份。謙遜之人則不然,對于別人的勸告,會虛心聆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老子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又說“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意在于告誡人們,做人要謙遜謹慎,不要自我吹噓,驕傲自滿,不肯聽別人的意見。自以為是的人往往沒辦法聲名遠揚,總是自我夸耀的人最后沒辦法真正取得功勞,總是自以為高大的人沒辦法得到人們的尊重。自恃過高、自以為是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容易判斷不清事情的真相,導致最后的失敗。只有謙遜才能使人站得穩(wěn),走得穩(wěn),走向成功。
大禹能夠被人們稱為賢君,其原因之一也是由于他為人謙遜,肯聽他人的良言勸告。早在堯帝時期,大禹就因成功治理了水災而深受堯帝的欣賞和百姓的愛戴,但是大禹并沒有因此而驕傲,時常對人說,所有人的長處都值得他學習。等到他自己為帝后,也保持了這樣的謙遜態(tài)度,每當有人向他進諫有益于民的建議,他都會非常高興,并且向?qū)Ψ桨葜x。自古君王高高在上,對身份地位格外看重,即使有下屬獻上良策,大多也不過是重金打賞。而大禹卻能走下寶座,誠心向獻策之人拜謝,足以看得出他是位謙遜的君王。
大禹為帝后,以先帝所劃分的諸侯國為基礎,又增設了多個諸侯國。在祭祀典禮上,他表明自己日后會將皇位傳賢不傳親,并說“茲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圣智,夙著功德,今謹薦于皇天,祈皇天允許,降以休征,不勝盼禱之至”。可是眾諸侯聽完,心里都不太相信他,也不愿服從他的統(tǒng)治。大禹得知諸侯們的不滿后,誠心反省了自己的做為,最后將諸侯們召集于涂山,召開了“涂山大會”。
大禹在“涂山大會”上向各位諸侯聲明,他深知自己德才不足以服眾,將大家召集于此,為的是希望大家能夠?qū)λM行勸誡,指出他的不足,讓他能夠改正以往的錯誤。他說,自己將驕傲視為最不應有的性格,但不知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若是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當面指出,他必然會虛心接受。諸侯們被大禹的德行所感動,再也沒有對他有任何不服之心。
現(xiàn)在的人小時候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都知道這個故事的意義在于告訴人們,一旦自負,無論擁有多么強大的優(yōu)勢和天賦,最后也可能失敗。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經(jīng)驗的增加,有些人便漸漸忘記了這一定律,或者忽略了這一定律。正如民間流傳的一句話,叫“淹死會水的”,許多水性很好的人最后會被淹死,正是因為他們過于自負,過于大意,忽略了各種意外的存在,最后才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賈思伯曾說:“驕至便衰。”《漢書·魏相傳》中有云:“恃國家之大,矜人民之眾,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弊鋈诵枰t遜,做事更需要謙遜。驕傲自負之人,總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在做事時不肯聽從別人的意見,在用人時看不到他人的優(yōu)點,最后導致人心盡散,自食惡果。待到他真的需要幫助時,也沒有人會愿意出手搭救。
謙遜不是表面上的卑微,口是心非的敷衍,而是一種內(nèi)在的修養(yǎng)。在生活中,應切記謙遜使人進步之理,避免驕矜之氣的產(chǎn)生,在生活中與人相處和睦這樣便可使自己不斷取得進步。
第2節(jié) 為人沉穩(wěn)不沖動
筆者問曰:遇到非常令人憤怒的事應該怎么辦?
陳廷敬答曰:為人處事當以穩(wěn)字為先。
在古代的官員里,有一人的人生軌跡與陳廷敬非常相似,而結(jié)局卻大不相同,此人便是晏殊。晏殊與陳廷敬一樣,自小被人們視為“神童”,加之他天資聰慧,又好學,五歲時便已能獨自創(chuàng)作詩詞。對于周圍人的贊美,晏殊也沒有放在心上,仍然保持著謙遜有禮、踏實好學的態(tài)度,認真學習,充實自己。
陳廷敬在歷次考試中幾乎都是一帆風順,而且他的運氣比較好,剛通過鄉(xiāng)試,就遇上朝廷增加的恩科會試,并且一舉考中。在這一方面,晏殊的經(jīng)歷也與他很相似,不過晏殊的運氣比他還要好,在張知白的推薦下,直接進入了殿試,也是一舉通過。
兩人都曾受先皇賞識,也都曾任帝師,一心輔佐皇帝,得到皇帝的信賴和器重,也對皇帝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后來,晏殊卻因過于耿直沖撞了太后,又因一時沖動傷人,使太后有了處置他的理由。
《晏殊傳》中記載:“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太后謂東宮舊臣,恩不稱,加給事中。預修《真宗實錄》。進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上疏論張耆不可為樞密使,忤太后旨。坐從幸玉清昭應宮從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齒,御史彈奏,罷知宣州。”
太后為了報恩,本想授予一位恩人張耆武官的最高軍銜,晏殊得知此人對軍事一竅不通,便上書直言反對,此事讓太后深感不悅,可太后也知晏殊是為了朝廷著想,所以只能暫忍下心里的不痛快。偏偏在這時,晏殊的一位下屬官員因為跟著皇帝駕臨玉清昭應宮,錯過了約定好的時間,來得晚了些,晏殊一氣之下,便將此人手中的笏板奪過,用笏板狠狠地打了他一頓。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分別用玉、象牙或竹制成?,F(xiàn)在的人在開會時都會拿一個本子,上面寫著會議上要說的話,要講的事,會議開始后,還會在本子上記下會議的主要內(nèi)容或者重要信息。古代沒有本子,在清朝以前,笏板便是官員們用來記錄重要內(nèi)容的物品。
不同官員手中的笏板材質(zhì)各有不同,唐代武德四年(621年)以后,五品官以上執(zhí)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zhí)竹木笏。無論象牙笏或是竹木笏,用來打人都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被晏殊用笏板痛打的官員牙齒被打斷,有御史看到這一幕,便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
禮部是掌管禮儀禮教之事,晏殊身為禮部侍郎、樞密副使,竟然因一件小事動手痛打下屬官員,并且將對方打傷,有失德行,于是先被貶宣州太守,后被調(diào)往應天府做知府。
有人認為晏殊被貶一事的主要原因在于他駁了太后的意思,但試想,太后雖身份高貴,卻也不能僅憑自己的好惡處置一名賢臣,若不是他打傷了人,太后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處置他?所以歸根結(jié)底,真正導致晏殊被貶的原因,還是他的沖動。
沖動是人性之中的弱點,容易沖動的人極容易失去理智,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推入危險的境地。社會上有太多人都是因為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沖動,最后犯下無法彌補的大錯。
中國有句老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逼淠康木褪歉嬖V人們不要沖動行事。沖動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把事情變得更糟。就以晏殊這件事情為例,且不論晏殊當時為何如此沖動,若是他當時性情能夠隨和一些,脾氣能夠收斂一些,對遲到的官員寬容一些,也不至于被太后抓住把柄。
容易沖動的人是無法在官場中站穩(wěn)腳跟的。陳廷敬為官五十多年,仕途中雖然沒有大的波瀾,但所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也必不會少。身為漢人,能夠在滿人主導的朝廷中屹立多年不倒,其原因之一也是他的沉穩(wěn)和隱忍。他在兩黨相爭時沒有站到任何一黨,也沒有與人發(fā)生過任何沖突,從來只是別人找他的麻煩,他則從來不會找別人的麻煩。
若是性格沖動之人,遇到別人挑釁,不等對方表現(xiàn)得多么激烈,自己就先被憤怒沖昏了頭腦而亂了陣腳。此時再不需對方多么用心籌謀,只要輕輕一帶,就會自動掉進對方設下的陷阱。而陳廷敬卻格外理智、冷靜,不易沖動,所以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面對他時束手無策,找不到可以將他拉下馬的辦法。
一個人是否足夠冷靜,還可通過一件事情看出,那便是受了委屈如何處置。一個沉穩(wěn)冷靜的人,即使受了天大的委屈也能保持鎮(zhèn)靜,不輕舉妄動。陳廷敬當初被張汧案牽累時,他心中的委屈豈是一星半點?對于一個視清廉為生命的人來講,被人冤枉收受賄賂,這種委屈之大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伤麉s沒有爭辯,也沒有抱怨,只寫下一篇奏章,表達了自己的忠心和清白,便再沒有其他動作了。
康熙是了解他的,所以自然相信他,體諒他的委屈,即使他休官賦閑,仍然對他關(guān)愛有加,并且一有機會就將他調(diào)回原職。
同樣是受了委屈,柳永卻用了不一樣的方式,于是導致了不一樣的結(jié)局。相比于陳廷敬,柳永所受的委屈顯得微不足道,只不過科舉未中,他便寫下一首言詞激烈的《鶴沖天》,以一種看似淡泊名利的語言抒發(fā)自己滿腹的怨氣,結(jié)果差一點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陳廷敬十七歲時也曾在鄉(xiāng)試中失利,未能中舉。他當時的反應很平靜,回到潞安府學和家中繼續(xù)安心讀書,三年后再考,便中了。從此事的結(jié)果可以看出,這三年里,陳廷敬必然是將心思都用在了讀書上,若是他也如柳永一般因一次失敗便自暴自棄,自哀自憐,也就不會有之后的陳廷敬了。
想當年,柳永也是當?shù)厝搜壑械摹吧裢?。由于從小生活在人們的稱贊聲中,他的心氣漸漸地高了起來,認為“失敗”二字必定與自己無關(guān)。所以當他第一次考試未中之后,沒有反省自己的不足,心里有的只有不服氣,認為是皇帝不識才。
第一次落榜后,柳永寫下了一首《如魚水》。他在詞里寫道:“浮名利,擬拚休。是非莫掛心頭。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莫閑愁。共綠蟻、紅粉相尤。向繡幄,醉倚芳姿睡,算除此外何求?!北砻婵慈ニ麑γ⒉辉谝猓聦嵣?,正是因為他在意,才會如此不甘心。
第一次的失敗讓柳永更加沉迷于舞榭歌臺、酒樓妓館,為的是在那里尋求安慰。他知道,那里的女子會欣賞他,稱贊他,讓他的心里好過許多。酒醉歌迷之中,他安慰自己,一定是皇帝失了慧眼,看漏了他這樣一位才俊。流連于秦樓楚館之中數(shù)日,他終于恢復了往日的自信,等待下一輪考試。但由于沒有好的心態(tài),柳永第二次考試也失敗了。這一次他更怒了,揮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寫下這首詞時只是一時沖動,等到怒氣再次被溫柔鄉(xiāng)驅(qū)散,他便又恢復了風流才子的本性。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首《鶴沖天》在民間傳誦甚廣,最后傳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
帝王最忌諱被人稱作昏君,見竟然有人這樣公然寫詞諷刺自己,宋仁宗的心里一陣憤怒。他想,好一個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之人,就這樣,柳永上了宋仁宗的黑名單。而柳永對此事完全不知情,隔了三年又去參加科考。
這一次,柳永終于考中了,可是宋仁宗一看到他的名字,就想起當初他諷刺自己是“昏君”之事。確定此人就是當年那個柳永后,宋仁宗抬筆便在中榜名冊上勾掉了柳永的名字,并批注道:“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柳永成為了“奉旨填詞”的柳三變,直到他年近五十,宋仁宗才體恤他的才華,賜他進士身份,并給了他一個官職。
只為一時泄憤,便失去了半生的仕途。對于柳永來說,他完全想不明白為何事情會變得如此,他認為自己這是真性情,釋放了便罷了,時間一久自己都不記得,卻不知這種沖動會對別人造成怎樣深刻且長遠的影響。如果他也能學會陳廷敬那般的沉穩(wěn)冷靜,或許就不需要坐那么多年的冷板凳了。
所以說,沉穩(wěn)冷靜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zhì)之一。不沖動,才不至于把屬于自己的機會推開到遠處。
第3節(jié) 急功近利易傷人
筆者問曰:怎樣才能最快達成心中的目標?
陳廷敬答曰:成大事毋見于小利。
農(nóng)歷馬年時曾流行一組圖畫,分別是在馬的身上畫上兩沓人民幣、一對象、一枚寫有“車”的象棋、一幢房子之類,以此寓意“馬上有錢”、“馬上有對象”、“馬上有車”、“馬上有房”等等。一時間,“馬上有……”成了人們拜年時最喜歡聽到的拜年話,各商家也開始制作“馬上有……”系列的玩偶和擺設,這些東西都廣受消費者們的喜愛。
從文學角度來看,“馬上有……”是一種借物抒懷的文體,而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看,這也表現(xiàn)出人們一種焦躁的心態(tài)。也許是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讓人們感到時間緊迫,從而越來越?jīng)]有耐心,總是希望什么東西都能夠“馬上”擁有,但事實上,這種焦躁不安的心態(tài)對人們的生活并沒有好處。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都需有耐心和恒心,不貪圖眼前的利益,才能有長遠的發(fā)展。急功近利容易使人走上歧途,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較大的利益,一旦事情敗露,不但得到的會失去,而且還會失去更多。更何況,很多時候,懷著急功近利之心所做的事不過是揠苗助長的行為,表面上看似乎取得了成效,而事實上卻什么都得不到,還會毀壞原有的基礎。
陳廷敬為官五十多年,不但沒有犯下一點過錯,還能在最后被康熙稱為“完人”,其原因之一便是他從不急功近利。觀其一生,此人為人謹慎有耐心,做事規(guī)矩細心,并且在他心中,功利一事向來是最微不足道的。對于這樣一個人來說,自然不可能與急功近利之行為有關(guān)聯(lián)。
陳廷敬自小刻苦學習,雖然依家訓而視入仕途為目標,但他并不是為了讓自己的身份變得高貴,也不是為了有機會大肆斂財,而是為了能夠光耀門楣,不負祖先之期望,此乃孝心使然。此外,他還希望能夠像伯父一樣幫助百姓,成為一名好官,這是他接受多年儒家教育而產(chǎn)生的利民思想。
在當時,急功近利者即便求學讀書,心里也不踏實安分,他們從不愿花費大量時間打牢基礎,而是利用一些小聰明,臨時抱佛腳,或是買通考試相關(guān)官員,套取考題來背。還有些人家則采用更加直接的方式,為求金榜題名而賄賂考官。陳廷敬家境殷實,卻從未考慮過這方面的事情。對他而言,讀書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提升自己思想的方式,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在朝中,一些官員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會極力討好朝中要員以及皇帝身邊的紅人,希望對方能夠幫自己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以助自己快些升官發(fā)財。對于一些新進官員來說,朝中官員眾多,若是自己不努力爭取出頭的機會,皇帝不知要過多少年才會注意到自己,所以他們也將心思用在了討好上級和當紅官員上。
事實上,官員們的巴結(jié)討好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并不大,特別是當皇帝是位明君時,這種行為就更沒什么意義了?;实坌枰氖悄軌驗槌⒆髫暙I的官員,若是沒有才能,即使有機會在他人的推薦下身居要職,也無法盡到相應的職責,最終還是會被降職處罰。所以與其走捷徑,不如先提升個人的素質(zhì)。是金子總會發(fā)光,讓自己具備了足夠的能力和素質(zhì),并在所處之職上作出一番成就,如此,想不被人注意也難了。
做人就當腳踏實地,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的位置。有上進心是好事,但所謂上進心,是以自己尚未達到的標準為目標,并為之努力,而不是一心覬覦自己無力承擔其責之位,想方設法通過不正當?shù)氖侄稳サ萌 ?/p>
為官之后的陳廷敬沒有試圖采用任何捷徑,他能引起順治皇帝的注意,完全是憑借他的才學。面對順治的提問,他總能對答如流,并給出獨到見解,讓順治眼前一亮,對他自然也就刮目相看了。
官員一旦急功近利,就容易不顧大局和社會的長遠發(fā)展,勞民傷財,大做面子工程,傷了百姓的心,也傷了國之根本。一些官員為了討上級歡心,剝削百姓,大肆斂財,用民脂民膏為上級購買稀世珍寶,以博上級一笑;一些官員得知上級下來視察,便對百姓三令五申,命他們營造出一種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富饒安定的假象,令百姓苦不堪言。
急功近利是導致許多犯罪行為的主要原因。大到官員們?yōu)榱吮M快變得富有而收受賄賂,不分是非黑白,幫助惡人洗脫罪名,為了擁有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以權(quán)謀私,成了貪官;小到普通人為了盡快擁有大筆財富,進行搶劫、偷竊和欺詐。
急功近利的人是難以得到幸福的,因為他們的心里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欲望,太多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期望,所以他們想要的、希望的都很難遲到。由于期望過高,而且想要以最快的速度達成期望,一旦達不到期望,得不到想要的,這些人就會變得更加焦躁和憤怒,以至于鋌而走險,將自己逼上絕路。
成年人的急功近利之心也會對孩子們產(chǎn)生影響,家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水平,不體諒孩子的能力,一味要求孩子考高分,要求孩子在各項比賽中脫穎而出。孩子面對巨大的壓力,不知如何對待,只好在考試中作弊。這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陳廷敬曾說:“至于世道休明之日,人心聯(lián)合之時,正當大有為之際,必有紀綱宏遠之規(guī)模,為社稷靈長之大計,慮萬年毋狃于旦夕,成大事毋見于小利。此又憂盛危明,防于未暌之道也?!奔惫艘驗橹豢囱矍?,不作長遠考慮,所以往往更容易失敗。
公元1409年6月,明永樂皇帝朱棣派丘福率精騎十萬前去討伐謀叛的韃靼主本雅失里。朱棣了解丘福的為人,驍勇善戰(zhàn)而計謀不足,于是他再三叮囑丘福,敵人狡詐,切不可急于進攻,一定要小心謹慎,以免中對方的埋伏。丘福接下了圣旨,然而一開始作戰(zhàn)便將朱棣的叮囑忘到了腦后,特別是在連敗韃靼兩支部隊后,丘福認為對方已經(jīng)無力還戰(zhàn),更加急于一舉成功。然而當他率兵進入韃靼腹地后,韃靼大軍突然殺了過來,將明軍打得落花流水。最后,丘福戰(zhàn)死沙場。
丘福命喪韃靼,便是因為他既輕敵,又急功近利。若不是他太急于取得功績回朝復命,而是多研究一下之前的兩場勝利中是否有漏洞,進而制訂嚴密的作戰(zhàn)計劃,也不會中了敵人的圈套,直接進入敵人的埋伏圈。
做人、做事,都要有一種不急功近利的良好心態(tài)。做人不急功近利,就不容易被人利用,不容易掉入別人設下的陷阱。做事不急功近利,按部就班,就能避免在事情的小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漏洞,將整件事情做到最好。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學者們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們有耐心、有恒心,從不急功近利,所以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就。陳廷敬也是如此,否則便不能在七十歲高齡時帶領眾人編纂出《康熙字典》。
在翰林院多年,陳廷敬已從事過不少古籍的編纂工作,《世祖章皇帝實錄》《明史》《圣訓》等書都出自他手。編纂之事十分枯燥,需要整日坐于案前,面對大量文字,翻閱大量書籍,一字一句都不得有差錯。幸而陳廷敬心靜如水,一絲不茍。如今,由他編纂的《太宗文皇帝實錄》和《世祖章皇帝實錄》等紀實性書籍都成為了當今學者們用于研究清史的重要文獻參考。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命令張玉書和陳廷敬共同領導翰林院眾人編纂《康熙字典》。編纂字典比編纂書籍還要困難,編纂者首先要有足夠扎實的文字基礎,其次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對以往的字典進行逐一校對,整理,填充,最后才能編成一本新的字典。這項工作對已入高齡的陳廷敬而言已非常辛苦,不料第二年,張玉書病逝,陳廷敬只得獨挑大梁,帶領三十多名翰林繼續(xù)從事字典的編纂工作。
生活中,人們常用“羅馬非一天建成”“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之類的話去勸導他人有耐心,而事情一旦發(fā)生在自己身上,關(guān)乎到自己的利益,卻又往往會忽略這一點。
欲速則不達。很多時候,人們越想快些完成一件事,結(jié)果卻越不如他們所希望的那么好。陳廷敬卻穩(wěn)扎穩(wěn)打,以《字匯》和《正字通》為基礎,用心整理修訂,最終完成了《康熙字典》,共收錄了四萬七千多字。
古之立大事者,都是先明白自己要走的路在哪里,然后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目標前進。急功近利是成功的絆腳石。想要成功,就必須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態(tài),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思想準備,從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能力,每一步都穩(wěn)扎穩(wěn)打,如此才可真正走向成功。
第4節(jié) 天分和汗水都不可少
筆者問曰:天賦和后天的努力哪一個更重要?
陳廷敬答曰:天資可助學,然努力亦不可松懈。
有人說,成功需要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個人在學術(shù)方面能夠取得成就,與他的天資聰穎自然有重要關(guān)系,但除此之外,每天的努力更為重要。學習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想要學有所成,必須好學、勤學,每一天都不放松,這樣才能不斷讓學到的知識得到鞏固,對其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徹。
天分和努力缺一不可,自古以來,所有成功的學者、文學家、思想家等,無一不是自小聰慧,并且之后不斷努力汲取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有了最終的成就。他們的這種天分和孜孜不倦的努力,與他們個人有關(guān),也與他們的家庭有關(guān)。雖然后天的營養(yǎng)、環(huán)境、教育等都會對孩子的智力和學習態(tài)度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有一種影響卻可以凌駕于這些影響之上,那便是父母的影響。
陳家自三世祖陳秀起開始“以儒為業(yè)”,漸漸便由務農(nóng)之家變?yōu)榱藭闶兰?。陳家極其重視子女的教育,讓孩子們從小識字,而后習讀儒家經(jīng)典書籍。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增加孩子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道德品質(zhì)。
人們常說,相比于父親,母親的言行容易對兒子產(chǎn)生更強烈的影響,導致兒子在思想和習慣上和母親更相像。對于陳廷敬來說,似乎確實如此。他自己也曾在母親去世后對同僚說:“廷敬兢兢守官,幸而得荷上異恩,微吾母教不及此!”
陳廷敬的母親張氏是官宦人家之女,祖父是明朝進士,父親是舉人。張家也是書香門第,是以張氏能夠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張氏自幼聰明好學,深得父親的喜愛,于是將許多東西都教給她。張氏雖不比陳昌期那般博學,但在當時的女子中已是非常難得。她從小在父親的教授下學習四子、《通鑒》、《列女傳》等書,熟讀幾遍之后便均能背誦,并且對其中的含意都能夠理解,令她的父親十分欣喜。
清朝對女子的教育主要是針對于婦德的培養(yǎng)。在當時,女子即便讀書,大多也不過是些《女訓》、《列女傳》之類規(guī)范女子品德行為的書。而且一但有了婚約,這些學習便要終止,改為學習女紅、“飲食烹飪之事”、持家之道等。待到嫁人之后,便要將生活的重心放在家庭上,操持家事,侍奉公婆,教育子女,至于學習則成為了最沒有必要的事情。
嫁入陳家后,張氏如其他女子一般開始專心操持家務,侍奉公婆,但同時她卻沒有扔下學習之事,一有空閑時間,就會拿書來讀。陳廷敬出生后,家中需要忙碌的事情更多了,但這也沒有影響她對學習的熱愛。年幼時,她便已能用易懂的語言將所學經(jīng)典向旁人講述,如今有了兒子,她便時常向兒子滲透各種經(jīng)典和詩書,給陳廷敬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除了言傳,還有身教。張氏對陳廷敬要求嚴格,每日都為陳廷敬講書,并要求他記住,這是言傳。同時,她也堅持著讀書的習慣,在教子的同時也讓自己接受教育,這便是身教。言傳和身教并行,更加深了陳廷敬對讀書的熱情。陳廷敬三歲起學習《毛詩》和《四書》,誦讀數(shù)遍即能背誦,令人連連驚嘆“此乃神童”。
在明末清初,一些富貴人家常常會在家中設立家塾,將教書先生請到家中,同時對家族之中多名孩子進行教學。這種家塾一般情況下不收外人,除非是與其交好多年的世家,或是特別親密的朋友,普通人家的孩子是進不得家塾的。
陳家也設有家塾,陳廷敬的祖父陳經(jīng)濟就曾為了兼顧家業(yè),不得已放棄考取功名,承擔起家塾之事,教子侄們讀書。陳昌期和陳昌言兄弟二人的早期教育便是在陳經(jīng)濟眼前完成的。待到兄弟二人長大后,陳昌言先考取了功名,外出為官。陳昌期見大哥離家,擔心家中無人照顧,便效仿了父親陳經(jīng)濟的行為,為了兼顧家業(yè)而放棄考取功名。自此,兄弟二人一人在外為天下百姓奔波勞苦,一人在內(nèi)打理陳家各種事宜。
陳昌言長期在外為官,廉潔奉公,勤于從政,深受百姓愛戴。然而由于過于投入工作,少有回家,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讓他多少有些惋惜。幸好,家中有陳昌期在,陳昌期將兄長的子女接到己所,一并照顧和教育。為使他們成才,他不遺余力,起初他為孩子們請了私塾先生,后先生辭職,他便親自將經(jīng)學典籍和詩書教給孩子們。
陳廷敬六歲那年開始與兄長一起跟家里的私塾先生學習古文。對于其他人家的孩子來說,學習古文非??菰餆o趣,難以專注,陳家兩兄弟卻都非常喜歡古文,常主動向先生請教,先生見了,心里非常欣慰。陳廷敬七歲時初次接觸到理學,興趣萌生,便立志以薛瑄為目標,學習更加刻苦。
在閱讀古人所作經(jīng)典時,陳廷敬看到了他們兼濟天下之心,深受觸動,于是他在九歲時寫下了“牡丹后春開,梅花先春坼。要使物皆春,定須春恨釋”四句詩。先生讀過之后頗為震驚,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能夠有如此的文采已經(jīng)不易,而陳廷敬不但有文采,還有胸懷,這些令先生感到自己無法再承擔教育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