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幼年期的民族思想

章太炎傳 作者:胡澤,吳其昌,許壽裳 著


第一節(jié) 幼年期的民族思想

幼年的民族思想和外祖的啟發(fā)

古來偉大的天才,其萌芽每見于幼年時期,但亦須有啟發(fā)導(dǎo)引之人,知所愛護(hù),不使它中途摧折,才能欣欣向榮,開燦爛無比的花,結(jié)碩大無朋的果。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者,大概由于環(huán)境或教育違背了自然,不能遂其發(fā)展的緣故。章先生從小聰慧,讀書多悟,內(nèi)心所含的民族主義的種子發(fā)芽最早,憤滿洲統(tǒng)治之虐,明春秋夷夏之防,而又有外祖朱有虔及時啟導(dǎo),在先生十一二歲的時候,外祖就把蔣氏《東華錄》中曾靜案,講給他聽,并且說夷夏之防不可不嚴(yán)。

先生便問:“以前的人有談過這種話沒有?”

朱答:“王船山、顧亭林已經(jīng)談過,尤其是王氏的話,真夠透徹,說道‘歷代亡國,無足輕重;只有南宋之亡,則衣冠文物亦與之俱亡了’?!?/p>

先生說:“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闖?!?/p>

朱答:“現(xiàn)在不必作此說。如果李闖得了明的天下,闖雖不是好人,他的子孫卻未必都是不好的人,但現(xiàn)在不必作此說?!?/p>

(參閱朱希祖所記《本師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跡》)

章先生的民族主義伏根之早如此!年十三四,就能夠讀《東華錄》,年二十就讀全祖望文,于鄭成功事,憤然欲與清朝拼命。

民族思想的發(fā)達(dá)和運用

青年楊度

可是返觀當(dāng)時一般的情形,大不相同。凡是反對革命最烈的人,都是反對民族主義的,如康有為(章先生痛駁康氏見第七節(jié))、如楊度便是。楊度曾作了一篇《金鐵主義說》來反對民族主義,其大意略說:中國云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yuǎn)近也;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則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tǒng)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義,無論同姓之魯、衛(wèi),異姓之齊、宋,非種之楚、越,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jìn)為中國,專以禮教為標(biāo)準(zhǔn),而無有親疏之別。其后經(jīng)數(shù)千年混雜數(shù)千百人種,而其稱中華如故。先生本其卓識,發(fā)為鴻文,痛斥楊氏之有三惑,最足以看出先生民族思想的發(fā)達(dá)和運用。其言曰:

為是說者,蓋有三惑:一曰未明于托名標(biāo)識之事,而強(qiáng)以字義皮傅為言。夫華本華山,居近華山而因有華之稱。后代華稱既廣,忘其語原,望文生訓(xùn),以為華美,以為文明,雖無不可,然非其第一義,亦猶夏之訓(xùn)大,皆后起之說耳?!穹蛐U夷戎狄,固中國所以表別殊方者。其始畫種為言,語不相濫,久之而旃裘引弓之國,皆得被以斯名。胡本東胡,久之而稱匈奴者亦謂之胡,久之而稱西域者亦謂之胡。番本吐蕃,久之而稱回部者亦曰西番,久之而稱臺灣之野人者亦曰生番。名既濫矣,而不得謂同稱者即為同國同族。況華之名,猶未同也。特以同有文化,遂可混成為一,何其奢闊而遠(yuǎn)于事情耶?二曰援引《春秋》以誣史義。是說所因,起于劉逢祿輩,世仕滿洲,有擁戴虜酋之志,而張大公羊以陳符命,尚非公羊之舊說也。按中國自漢以上,視蠻、閩、貉、狄諸族,不比于人,故夷狄無稱人之例。春秋嘗書邢人、狄人伐衛(wèi),齊人、狄人盟于邢,公羊不言其義。夫引異類以剪同族,蓋《春秋》所深誅。狄不可人而邢人、齊人人之,則是邢人、齊人自儕于狄也。非進(jìn)狄人,實以黜邢人、齊人。老子有言,正言若反。觀于《春秋》書狄為人,其言有隱,其聲有哀,所謂志而晦哉!……夫棄親昵而媚諸夷,又從而則效之,則宜為人心所深嫉。今人惡范文程、洪承疇、李光地、曾國藩輩,或更甚于滿洲,雖《春秋》亦豈有異是?若專以禮教為標(biāo)準(zhǔn)者,人之無道。至乎弒父、烝母而極矣。何《春秋》之書此者,亦未嘗賤之如狄也。……夫子本楚之良家,而云楚為非種,以憂勞主父,效忠穹廬。故遂不憚污辱其鄉(xiāng)人,慮大義滅親之泰過也。蓋《春秋》有貶諸夏以同夷狄者,未有進(jìn)夷狄以同諸夏者。杞用夷禮,則示貶爵之文。若如斯義,滿洲豈有可進(jìn)之律?正使首冠翎頂、爵號巴圖魯者,當(dāng)退黜與夷狄等耳。三曰棄表譜實錄之書,而以意為衡量,如彼謂混淆殊族至千百種,歷久而稱中華如故是也。夫言一種族者,雖非銖兩衡校于血統(tǒng)之間。而必以多數(shù)之同一血統(tǒng)者為主體。何者?文化相同,自同一血統(tǒng)而起,于此復(fù)有殊族之民,受我撫治,乃得轉(zhuǎn)移而翕受之。若兩血統(tǒng)立于對峙之地者,雖欲同化莫由。……或曰:若如是,則滿洲人亦居少數(shù)而已,稍稍同化于我矣,奚不可與同中國?為答曰:所以容異族之同化者,以其主權(quán)在我,而足以翕受彼也。滿洲之同化,非以受我撫治而得之,乃以陵轢顛覆我而得之。二者之不可相比,猶婚媾與寇之例。以婚媾之道,而歸女于吾族,彼女則固與吾族同化矣;以寇之道,而據(jù)我寢宮,入我床笫,亦未嘗不可與我同化,然其為怨為親,斷可識也。吾向者固云所為排滿洲者,亦曰覆我國家、攘我主權(quán)之故。若其克敵致果,而滿洲之汗,大去宛平,以適黃龍之府,則固當(dāng)與日本、暹羅同視,種人順化,歸斯受之而已矣。然主權(quán)未復(fù),即不得舉是為例?!ā段匿泟e錄》卷一——《中華民國解》)

此外,如《檢論》中之《序種姓》上、下二篇,如《清建國別記》,都是辨章族類的名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