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把日子過得像花兒一樣
陳光威與王言卿是在陳家的一間小廂房里結的婚,婚后不久,夫妻倆和父母分了家,帶著家里分給他們的一些糧食,拿破木箱裝上僅有的幾件衣物,就搬去了他們的新家。
他們的新家是從村里租來的廢棄柴房,這是一間土壘的草房,已經有些年頭,原本用來放置柴火,所以搭得很簡陋,冬天漏風、雨天漏雨,看上去搖搖欲墜,只能勉強棲身。剛搬進草房時,陳光威和王言卿可謂一窮二白,連吃飯的碗和筷子都湊不齊,最值錢的家當就是那點兒糧食。那個年頭,誰家的日子過得都不寬裕,每次做飯他們都要精打細算,就怕吃完了存糧還得去找人借。
無論生活多么艱難,陳光威總能笑著面對,從沒讓家人挨餓受凍。1968年春節(jié)前夕,外出打零工的陳光威回到家,看見王言卿正在悄悄抹眼淚,追問之下才知道大雪天家里的柴火不夠用。于是他二話不說,拿起工具便出了門,不一會兒工夫,就扛回一大捆柴火堆在灶房。王言卿問他:“這大冬天的,別人連棵草都撿不著,你從哪兒砍回這么多柴?”陳光威笑瞇瞇地說:“從山上唄,我爬得高些,走得遠些,自然找得到柴?!?/p>
搬到新家沒多久,王言卿就懷孕了。得知自己即將要做父親,陳光威想得越來越多。正因為從來沒有體驗過父愛,所以他更懂得一個父親應該承擔的責任。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幸福的童年和光明的前途,雖然要做到這些并不容易,但他有一個聰明的頭腦和一雙勤勞的手,只要努力,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給妻兒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
1968年,夫妻二人的大兒子陳亮出生了。有了兒子之后,陳光威的干勁更足了,他開始籌劃著蓋新房。當時,村里大部分人家都住草房,但陳光威卻想蓋一間磚石瓦房,因為石房比草房更加堅固耐用。蓋房用的石料倒是不難找,王家欽村附近的古陌嶺以出產花崗石而聞名,村民整地砌石堰、興修水利和建房都用的是這種石頭。可問題是,蓋房需要用到許多石材,得花錢請人把石材從山上運回來,而陳光威根本沒錢,所以他決定自己干。
說來也巧,當時王家欽村組織了一支開采花崗石的隊伍,陳光威正好在其中。他白天給生產隊干活,晚上別人收工了,他就獨自留在山上選石材、打石條。打石條是個技術活兒,陳光威沒學過石匠手藝,家庭成分又不好,自然沒人愿意教他,但陳光威不服輸,就私底下自己琢磨。隊里的老石匠被他的這種勁頭打動,時不時指點他一二,沒多久,陳光威就掌握了打石條的方法。對于這位幫助過自己的老石匠,陳光威感恩了一輩子,逢年過節(jié)都會帶著禮品上門看望。老石匠過世之后,陳光威又想辦法幫助他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