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們的祖國是個古老而復雜的國度。
綜觀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
一方面,她屢遭外敵蹂躪,戰(zhàn)火頻仍,災難深重,數千年史冊上充滿了屈辱、痛苦和辛酸;另一方面,她又巍然獨存,歷劫不衰,創(chuàng)造了洋洋大觀的不朽文明。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局面?究竟如何理解這種現(xiàn)象?
民國時期,一位叫梁盛志的學者曾指出:“理解中國,須鳥瞰全局,須追溯歷史。有明成祖指導下的漢人,也有明思宗指導下的漢人。中國文化如果沒有根本的缺陷,中國民族如果沒有重大的弱點,則中國絕沒有循環(huán)的亡國和衰亂。中國文化如果沒有獨具的威力,中國民族如果沒有隱藏的韌性,則中國絕沒有數度的復興和危而不亡?!?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23/1626051048056.png" />這段話雖不一定全面,卻為我們揭示了思考問題的方向。
自強首先需要自省。一個不愿意或不敢于反省的民族絕不可能興旺發(fā)達。中華民族是偉大的,但并不是完美的。僅就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性格來說,其缺陷和弱點早在魯迅先生筆下已有過深刻的剖析。筆者無意在此全面探討中國的國民性及其影響,但無可否認,我們的民族性格的消極面,諸如柔弱怯懦、貪圖安逸、消極保守和分裂內訌等等,的確是客觀存在的。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諳于世故的儒生和怯于疆場的武將比比皆是。這些人于社會的黑暗、世道的不平、外敵的殘暴和奸賊的無恥,有時也會激昂高論一番,可是每當事到臨頭,卻常常是畏葸不前,唯恐避之不及。這正應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痹谝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根源在于國力的衰弱,而民族性格中的消極面正是國力衰弱的重要因素。它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和恥辱,簡直難以用筆墨記述。數千年來,中國封建王朝大多與外患相始終——陷沒半壁,茍安一隅者有之;割地賠款,屈辱求和者有之;顏事敵,認賊作父者亦有之。南明將領陳子龍曾說:“今中國人民之眾,土地之廣,百倍于虜也。然而有一人每飯不忘虜而憂之者耶?有一人腐心切齒而欲食之肉者耶?受其憑凌而不知為恥,供其殺戮而不以為恨,則虜何憚而不來也?”陳氏身為南明將領,曾起兵抗清,兵敗自盡。上面這番一針見血的陳述,正是他痛徹心扉的親身感受。
然而,問題還有它的另一面。中國幾千年來歷劫不衰、不可征服的歷史恰恰證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確有其“獨具的威力”和“隱藏的韌性”。
筆者以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源遠流長、不可動搖的支柱,這就是孝與忠。盡管封建的忠孝觀有其消極的一面,但仍不失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孝與忠實際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家講孝,在外言忠,孝是忠的濃縮,忠是孝的放大,孝可以理解為對父母的忠誠,忠可以理解為對國家的孝道。換言之,忠是孝的延伸,是孝的社會化,它最高可升華為對祖國和民族的忠誠,故古人云“求忠于孝子之門”。千百年來,這種對祖國對民族的忠誠信念和深摯感情演化為強大的凝聚力和推動力,激勵著億萬勞動人民和無數英雄豪杰,以艱苦卓絕的開發(fā)勞動和忠貞不渝的獻身精神,為祖國為民族的偉大事業(yè)前仆后繼,奮斗不息。在民族患難的時代,這種愛國豪情就表現(xiàn)為堅貞不屈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它可以砥礪人們“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堅定人們“光復舊物的決心”。可以說,民族氣節(jié)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國魂,是民族尊嚴的體現(xiàn),是愛國主義的精髓。正因為中華民族屢遭侵擾,飽經外患,所以她才最需要氣節(jié),最崇尚氣節(jié),把它奉為立身立國的政治原則,把它視為做人處世的道德圭臬。
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泵献釉唬骸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又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孔孟之言,千年古訓。后世文人墨客,謳歌氣節(jié)及節(jié)士,遂成千古文章之主題。這些古訓,這些詩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為祖國捐軀,為民族殉節(jié)。魯迅先生說得好:“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23/1626051048056.png" />中國數千年來屢次危而不亡、歷劫不衰的歷史,正是從他們的身上才獲得了合理的解釋。
或許有人會問,魯迅先生的兩段話不是前后矛盾嗎?其實不然,它是對兩種不同的中國人的分別寫照,是對中國社會兩個不同側面的分別反映。
1937年,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
中國以一個幾乎無國防、無重工業(y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承清朝中葉以來的百年積弱,再加上民國以來20余年軍閥混戰(zhàn)的羸病,獨自抵抗一個幾十年來處心積慮圖謀滅我的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其艱難不言自明。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汪精衛(wèi)等人為首的民族敗類,屈膝投敵,為虎作倀,數年之間,從南到北竟然建立了好幾個偽政權。他們甘當傀儡,以賣國為業(yè),天良喪盡,人格蕩然。這實在是中國人的恥辱與不幸。
好在中國還有她的脊梁。在日本侵略者的瘋狂殺戮面前,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毫無畏懼地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抵御日軍的槍炮,保衛(wèi)神圣的家園。他們的英勇戰(zhàn)斗和流血犧牲粉碎了日本速戰(zhàn)速決的美夢,喚回了憔悴的國魂,昭示了莊嚴的國格。他們以氣吞山河的氣概、滄海同深的志量,在中華史冊上譜寫了輝煌璀璨的一頁:或則瀝血孤營,或則橫刀敵陣,或則裂身銀漢,或則碎首沙場,莫不以死為榮,以生為恥。死事的慘烈,懾匪寇而泣鬼神;人格的崇高,動蒼穹而震寰宇。
張自忠正是這些中華兒女中的典型。這位赤膽忠誠、大義凜然的威武上將,在艱苦的抗戰(zhàn)中,率部痛殲日軍,屢建戰(zhàn)功,最終血灑沙場,為國捐軀?;蛟S大家還不知道,這位視氣節(jié)如生命的民族英雄,生前曾被許多人誤解為漢奸而備受責難和辱罵。他蒙受著“漢奸”的冤屈,深懷著內心的隱痛,竭盡全力與日軍拼殺,最后以生命的代價洗白了自己,以殷紅的熱血為他悲壯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對于這樣一位震爍古今的民族英雄,我的筆實在太笨拙了;但我還是愿意不揣淺陋,用這支笨拙的筆,把這位民族偉人的一生描述一二,奉獻給讀者。
- 梁盛志:《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載于《中國人的日本觀》,臺灣文鏡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135頁。
- 《陳忠裕公全集》。
-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