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強生命再現曙光
1880年,尼采在威尼斯一直住到6月,其間他還到法蘭克福、海德堡一帶旅行。在這期間,包括在旅途中,他都不停地在寫他的新書,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寫作。
威尼斯是美的象征。它獨一無二,這種物理的奇跡只能用精神的征兆來作答。叔本華曾經說過:生命的本質是一種純粹的生存意志,每一個人都渴望長壽。尼采想,也許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生命一直渴望著延伸和超越。它不要求保存而要求增長,它的本質是一種征服和提高。他覺得自己已經無限地接近答案了,面前是一個未知的世界。
到了6月下旬,天氣變得十分炎熱,尼采不得不離開威尼斯,轉移到地勢較高的恩加丁山谷,在那里住了兩月,寫作新書的第二部分。這期間他給加斯特寫信說:“我似乎已經成了一個完全在地下工作的人——此刻,我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找到了一條通道,一個洞口;我就這樣成百次地堅信,然后又成百次地失敗。”
7月,尼采前往馬林巴德嘗試了溫泉治療。他停留在一個坐落在森林對面的小旅館里,終日都在森林里面散步。他全神貫注于思考,懷著極大的熱情去挖掘自己的精神寶庫?,F在,他似乎已經找到了通道和出口,無數次地堅信能夠出去,但又無數次地感到失望。
9月,尼采回到瑙姆堡,探望母親和妹妹。她們發(fā)現尼采的精神很好,談興很濃,全身洋溢著生命的活力。他和家人在一起度過了近年來少有的愉快時光。伊麗莎白在尼采的臉上看到了久違的歡樂。
回想起年初那痛苦可怕的情況,這一家人感到恍如隔世。
不過尼采沒有在家中待很長時間。10月上旬,瑙姆堡惱人的大霧使尼采感到不適,不敢再待下去,于是又輾轉旅行,來到熱那亞。
10月8日,懷著對霧的恐懼,尼采移居到了意大利,他停留在馬焦雷湖岸上的斯特倫薩。但他的神經受到了那里氣候的影響,再一次被擾亂了。他也再一次意識到了外界環(huán)境對他的控制很大,他對這種情況感到了恐懼。他認為自己的第一要務就是要獲得健康,于是他離開了斯特倫薩,前往索倫托。
尼采途經熱那亞時,對這個地方一見鐘情,那兒的人民充滿了活力、簡樸而又快樂。雖然已經是10月了,可那里還是和夏天的氣候一樣。那些矗立在小街上的堅固的宮殿讓尼采感到歡喜,這是為了紀念那些天性不受任何道德約束的海盜船上的商人。尼采是個富于想象的人,而這些宮殿讓這些人在尼采的心中得以復活。
這些人正好幫助尼采壓抑心中一直燃燒著的浪漫主義幻想。他和盧梭一樣,十分渴望回歸自然。尼采想在這種天性中求得治療靈魂的療藥和幫助其成長的養(yǎng)分。
尼采想待在熱那亞,他好不容易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理想的住處。他為自己選擇了一個閣樓,需要爬上104級的樓梯,閣樓里面有一張舒適的床,而對面則是一條陡峭難行的小路,平常人跡罕至,野草長在鋪路石間。
尼采現在的生活像他自己的住房一樣簡單,這是他很多夢想中的一個,現在實現了。他過去常常對自己的母親說:“普通人如何過日子?我也想嘗試一下?!?/p>
每次聽到這句話,他母親就會大笑:“他們以土豆、肥肉、劣質咖啡和酒為生?!?/p>
鄰居們生活節(jié)制,尼采效仿他們,吃住簡單,這樣的生活讓他思維敏捷。他向房東借了一盞酒精燈,并且在女房東的指導下,學會了烹飪意式煨飯、炸洋薊。
尼采在這幢樓里非常受歡迎。每當他頭痛發(fā)作的時候就會有很多鄰居關切地前來看望。
晚上,為了休息那疲倦的眼睛,尼采就會熄滅燈火,伸展四肢躺在房間里。鄰居們看到后都想:“這個德國教授真窮啊,窮得連蠟燭都買不起?!庇腥诉€主動上門送蠟燭。
對于這些好心人的行為,尼采表示感激,微笑著向好心人解釋了自己的境況。鄰居們稱呼他為“圣者,小圣人”。
他深感歡喜。他這樣寫道:“我想,如果我們中的一些人被放到6世紀至10世紀的半野蠻狀態(tài)中,那么他們一定會被那些人當作圣徒一樣去尊敬,而他們崇高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們有節(jié)制、有規(guī)律、善良而又清醒?!?/p>
尼采對每一個健康的日子都感到驚訝,這便給這個正處在康復期的病人帶來了特有的快樂。
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他就從床上一躍而起,穿上衣服,往口袋里塞進一本筆記、一本書、一些水果和面包上路。
太陽一升起,尼采就來到海邊,找一塊靠近海浪的幽靜的巖石,撐起一把傘,然后躺在巖石上一動不動。他的眼前只有大海和純凈的天空,別無他物。他會花很長時間待在那里,直至黃昏的最后時分。他那雙衰弱的眼睛很適合這種時光,眼睛能夠享受到這一點兒樂趣對尼采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這兒的大??梢宰屇岵赏洺鞘?。遼闊的大海伸展著,蒼白發(fā)光,沉默無言。傍晚時分,天空在輝煌中閃閃發(fā)光,紅的、黃的、綠的色彩變幻著。海也沉默無語,那些凸入大海的懸崖峭壁也沉默無語,它們就像是想要尋找到最孤獨的所在。
尼采無數次贊美過這種時光:“在那時候,就連地位最卑微的漁夫們也劃著金色的船槳。而我在這時光中花了一天的時間采集果實,在本子上記下了那些新產生的想法,用文學性或音樂性的語言把它們表達了出來?!?/p>
他重新開始了自己在威尼斯的研究:“什么是人類的活力?其愿望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怎樣解釋其歷史的混亂和習慣的困境?”現在他尋找到了答案,那推動人抵抗自己的力量都源自一種殘酷而又野心勃勃的力量。
為了引導它,尼采不得不仔細分析和解釋了這一力量。這就是他給自己提出的問題,而且堅信總有一天會解決它的。他樂于將自己看作偉大的航海家,或者是那個手握測水纜,在珊瑚礁叢航行達3個月之久的庫克船長。
在1881年這一年,尼采心目中的英雄是熱那亞人克里斯托夫·哥倫布,哥倫布曾經寫道:“……也許終有一天,太陽會向我們指明答案:我們也在向西前進,希望到達一個前人從未到達的印度,然而命中注定我們將滅絕在茫無涯際當中。否則,我的弟兄們,否則?”
尼采喜歡這段抒情文字,作為頌歌,他將它置于書末,他這樣寫道:“從前有哪一本書是用‘否則’來結束的呢?”
1月末,尼采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手的神經質和極差的視力讓他無法謄寫手稿。于是他把手稿寄給了彼得·加斯特。加斯特在3月13日謄寫完手稿,將它正式交給了出版商。
出版商讀了原稿,但是卻沒能搞懂,他表示對這部作品沒有任何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