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老北京皇城傳說

老北京的傳說(超值全彩白金版) 作者:張卉妍 著


第一章 老北京皇城傳說

“八臂哪吒城”的傳說

北京城作為歷史古都,其整個城市規(guī)劃歷來都受到世人推崇,其格局被很多城市效仿、取經(jīng)。很多人不禁好奇,如此街衢井然、城垣方正的繁華帝都是如何建造起來的呢?而且,后世人為什么稱北京城為“八臂哪吒城”呢?

哪吒,是一個在民間流傳甚廣的神話人物,他功夫非凡,擁有三頭六臂兩足,可鎮(zhèn)孽龍、除妖魔。面對如此厲害的一個神話人物,古代人是怎樣把其三頭六臂設(shè)計到北京城上的呢?這起源于一個傳說。

據(jù)說在明朝時期,“靖難之役”之后,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登上了帝位。為了建立功績,便想在北京地界兒修建一座京城,于是就將這件差事派給了工部。工部的官員接到這件差事后,都十分著急,向皇帝遞奏折說:“北京這地方兒,原來是個苦海幽州,那里的孽龍十分厲害,臣子是降服不了的,請皇上另派軍師們?nèi)グ?!”皇帝是個十分開明的人,琢磨著工部大臣的話不無道理,北京作為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并且由孽龍壓著,不派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厲害人物,是修不了這北京城的。

于是,在一次上朝時,皇帝問各位軍師們:“我想修一座北京城,在座的誰能幫我去完成這件差事呢?”眾軍師都低頭不語,躊躇不前。這時候,大軍師劉伯溫舉步向前,說:“微臣愿試一試!”二軍師姚廣孝看大軍師出頭了,不想落在其后頭,便趕緊也站出來說:“微臣也愿意一試!”皇帝聽了,非常高興,心知這兩位軍師都是眾軍師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能人,于是便將修建北京城的任務(wù)交給了劉、姚兩位。

從中央電視塔俯瞰北京城

劉、姚二位接了皇帝的圣旨后,都趕緊來到北京這個地方進行地形考察,琢磨著怎么建才能阻止孽龍繼續(xù)在這兒猖狂。劉、姚二位都想爭頭功,于是劉伯溫說:“姚二軍師,為了提高辦事的效率,你看這樣可不可以,就是你住城西,我住城東,咱們各自都想個建城的辦法,七天后咱們再各自拿著各自的規(guī)劃圖在這里碰頭,看咱倆的想法是不是一樣?”姚廣孝一聽,正符合自己的心意,于是趕緊附和:“大軍師說得太有道理了,我非常贊同,咱們就這么辦吧!”于是二位軍師就分別住在城西、城東,每天各自出去察看地形。

劉伯溫住在城東,他回去以后寢食難安,滿腦子都想著規(guī)劃圖的事兒??墒墙舆B考察、思考了三四天,也沒琢磨個道道兒來。姚廣孝住在城西,他和劉伯溫沒什么區(qū)別,回去以后也是吃不下睡不著,老琢磨這北京城規(guī)劃圖該規(guī)劃成個什么樣。就這樣過了三四天,兩個人都支撐不下去了,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在睡夢中,劉伯溫好像聽見有人在自己耳邊說話。他仔細一聽,這話音好像是“照著我畫!照著我畫!”睜眼一看,身邊什么也沒有。而姚廣孝呢?睡著睡著也聽見有人說話,話音也是說“照著我畫!照著我畫”可醒來一看,也是什么都沒看著。最終兩個人心情都非常低落。

轉(zhuǎn)眼間六天過去了,只剩下最后一天,可兩人什么也沒有畫出來。劉伯溫走出家門,準備去和姚廣孝會合,這時候的他,邊走路還邊在心里琢磨著。正郁悶的時候,忽然看到前面走著一個紅孩子。他走得快,這孩子也走得快;他走得慢,這孩子也跟著慢下來。這讓劉伯溫很好奇,這紅孩子是怎么回事呢?為了一探究竟,劉伯溫加快步伐追了上去。姚廣孝這邊呢,也是如此,他也看到了一個紅孩子,一會兒快走一會兒慢走地跟著自己,于是也追了上去。結(jié)果,劉、姚二人追著追著就追到一塊去了。再一看,正好是原來約好會合的地方。

姚廣孝說:“最后的期限到了,現(xiàn)在咱們可以各自把規(guī)劃圖畫出來了吧!”劉伯溫點頭答應。于是二人便拿出紙張來,蹲在地上畫了起來。他們一邊畫一邊思考,正苦于如何落筆時,忽然二人的眼前同時出現(xiàn)了那個紅孩子的模樣:頭上梳著小抓揪,半截腿露著,光著腳丫,穿的還是紅襖紅褲子。這件紅襖很像一件荷葉邊的披肩,肩膀兩旁有浮鑲著的軟綢子邊,風一吹真像是幾條臂膀似的。二人猛一心驚:這不就是八臂哪吒嗎?!于是,二人心里都對規(guī)劃圖有了數(shù),誰也不說話,只靜靜地畫起來。

劉伯溫先從頭畫起,然后畫胳膊和腿,一筆一筆全畫下來了。而姚廣孝呢?和劉伯溫一樣,也是先從頭畫,可是畫到最后時,突然來了一股風把畫紙吹起一角,他看到劉伯溫那邊已經(jīng)快畫完,怕被劉搶了頭功,就沒怎么在意,隨手一筆畫了下來,結(jié)果少畫了一點。畫完后,兩人交換圖紙,同時笑了起來。原來,兩張圖一模一樣,只是姚廣孝這邊,在西北角上往里少畫了一點。劉伯溫笑說:“原來咱們畫的都是八臂哪吒城!”

姚廣孝讓劉伯溫解釋下怎么叫八臂哪吒城。

劉伯溫說:“這正南中間一座門,叫正陽門,是哪吒的腦袋;甕城東西開門,就是哪吒的耳朵;正陽門里的兩眼井,那就是哪吒的眼睛;正陽門東邊的崇文門。東便門,東面城的朝陽門、東直門,是哪吒的半邊身子的四臂;正陽門西邊的宣武門、西便門,西面城的阜成門、西直門,是哪吒那半邊身子的四臂;北面城的安定門,德勝門,是哪吒的兩只腳?;食钦T——天安門是五臟口,從天安門到正陽門中間那條長長的平道就是哪吒的食道了;而北京的胡同就變成了哪吒的大小肋骨了?!币V孝聽了,不禁點頭。二人趕緊拿了各自的畫去覲見皇帝。皇帝看了二人的規(guī)劃圖后,非常高興地說道:“二位真不愧為軍師中的軍師,竟然畫出了如此栩栩如生的規(guī)劃圖!”

旁邊的一位大臣說道:“劉、姚二位軍師的規(guī)劃圖可謂不分上下,皇上您打算采用哪一位的呢?”

皇帝說道:“既然二位不分上下,那就東邊的按大軍師的圖修,西邊的按二軍師的圖修?!眲?、姚二人聽了都高興無比。

于是,以八臂哪吒為藍本的北京城就這樣修建起來了。直到今天,北京城西北面城墻還是斜的,缺著一個角呢!這個角就是昔日風吹畫紙,使姚廣孝少畫的那部分,在今天積水潭的位置。

“高亮趕水”的傳說

很多很多年前,那時候的北京城還不是八臂哪吒城,整個城里處于一片苦海之中,所以當時的北京城也被稱為“苦海幽州”。由于苦海幽州里的生活特別艱苦,所以老百姓們都陸續(xù)撤離,搬往周邊的山上居住,把苦海幽州讓給了龍王一家。

光陰似箭,也不知過了幾十年、幾百年,有一個穿著紅襖短褲名叫哪吒的小孩來到了苦海幽州。為了爭奪地盤,哪吒和龍王一家打了整整九九八十一天,最后擒住了龍王、龍母,龍子、龍孫卻逃走了。哪吒擒住龍王、龍母后,苦海的水就平下去了,慢慢地露出了陸地。哪吒為了永遠鎮(zhèn)住龍王、龍母,就將各處的海眼都緊緊封住,將龍王、龍母關(guān)押在一處大的海眼里,并在上面砌了一座白塔,叫龍王、龍母永久地看守這白塔。從此,這個地方就不叫苦海了,只叫幽州。

遠眺玉泉山

又不知過了多少年,慢慢地有人在幽州蓋起了房子,于是就有了人家,繼而發(fā)展成一個個村莊、集鎮(zhèn)。這時候,和哪吒大戰(zhàn)時逃跑了的龍子已成為了龍公,他和自己的老婆龍婆帶著子女藏在西山腳下的一個海眼里,默默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其實,這個時候的龍公并沒有消停,他看著幽州的老百姓越來越多、發(fā)展得越來越好,心里很不舒服,總想著使個什么法子讓幽州不得安生。

機會終于來了。一天,龍公聽說有人準備在幽州蓋個八臂哪吒城,這可如何是好!這八臂哪吒城一旦蓋起來,那以后我龍公一家可就甭想有好日子過了!龍公將這一傳聞?wù)f給龍婆聽,龍婆勸龍公不要生事才好,可正處于氣頭上的龍公哪里肯聽:“老婆子,這哪是生事不生事的問題啊,這叫欺人太甚!本來幽州就是咱龍家的,如今給哪吒搶去了,這還好,如今又建什么八臂哪吒城,這口氣我可咽不下……看吧,我得趁著八臂哪吒城沒蓋起來的時候把城里的水收回來,叫他們的人一個個都活活渴死。”最終龍婆說服不了龍公,只好答應幫助龍公行事。

龍公、龍婆二人仔細謀劃了兩天兩夜,終于想出了一個計策。一天,二人領(lǐng)著龍子、龍女,推著裝滿蔬菜的獨輪小車,喬裝打扮成鄉(xiāng)下人進城賣菜的模樣悄悄潛進了北京城。他們進城哪是真的賣菜,都一股腦兒將蔬菜倒進了路邊的溝里。并且按照原來的安排,由龍子負責喝光城里所有的甜水,龍女負責喝光城里所有的苦水,然后二人分別變成兩只魚鱗水簍,一邊一個躺在車子上,由龍公推車子,龍婆拉小絆兒,徑直出了西直門,揚長而去。

此時,劉伯溫、姚廣孝負責修建的北京城工程已經(jīng)接近尾聲,正領(lǐng)著一幫雜工裝修皇宮呢。這時,忽然有下屬來報:“大事不好了軍師,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水井全都干涸了!這可如何是好哇!”劉伯溫聽了十分著急,他心里琢磨:定是這八臂哪吒城惹惱了龍公一家,得趕緊想個法子解決這件事。

于是,劉伯溫趕緊派人去各城門查看,看有沒有什么可疑人出沒。下屬們查看了半天,說是其它各門都沒見可疑人出城,只是在西直門看見駝背的老頭兒,推著一輛獨輪車,前邊跟著一個白發(fā)老婆婆拉著小絆兒,車上放著兩只水淋淋的魚鱗水簍,在一個時辰前出西直門去了。劉伯溫聽了,在心里嘀咕:好一個詭計多端的孽龍!現(xiàn)在唯一的法子就是趕緊把水給追回來??稍趺匆粋€追法呢?劉伯溫思考片刻,對眾下屬說:“如今尚有一個法子可以阻止龍公運水,只須派人把兩個水簍扎破即可,可千萬不能被龍公發(fā)現(xiàn),不然性命就不保了?!北娤聦俾犃耍夹拇嬉蓱],不敢吱聲。這可把劉伯溫急壞了!

這時,只聽一個聲音喊道:“大軍師,我愿意去追孽龍,扎破他的魚鱗水簍,把水追回來!”劉泊溫一看,見高聲回答的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高大魁梧。劉泊溫非常高興,就問:“你叫什么名字?”這人回答:“我叫高亮,是修皇宮的瓦匠。”劉泊溫點了點頭,馬上從兵器架上拿起一條锃白亮銀槍,遞給了高亮,說:“你千萬要小心行事啊,扎破水簍后就馬上往回跑,不管后面有什么響動,都不能回頭,到了西直門就平安無事了,我?guī)嗽谖髦遍T上給你助威。”高亮接了槍,頭也不回地追孽龍趕水去了。

高亮鉚足了勁,一直追出了西直門??傻搅宋髦遍T,高亮傻眼了:往北是北關(guān),是通西北的大道,可以到玉泉山;往西是西關(guān),是通西南的大道,可以到西山、八大處;往南是南關(guān),是通正南的大道,可以到西直門南邊的阜成門。到底往哪兒追呢?時間緊急可容不得半點失誤?。∵@時候他忽然想起:劉軍師不是說了嗎,孽龍打算把水送進海眼里去,海眼只有玉泉山有。對!往西北追!高亮趕緊往西北就追下去了。

到了玉泉山跟前,高亮果然看見一輛裝著兩個魚鱗水簍的獨輪車,旁邊坐著一個駝背的老頭和一個白發(fā)老婆婆在那休息呢。高亮心想,這兩位一定就是龍公和龍婆了!于是高亮悄悄地走到龍公、龍婆的背后,一槍扎破了一個水簍子,水嘩啦啦地就流出來了。正當高亮舉槍欲扎另一個水簍子時——可哪里還有水簍的影子,只見一個腆著肚子的小伙子,刺溜一下就鉆進玉泉山海眼里去了。這時老龍婆抱起扎破的水簍,躍過北面的山頭,直奔黑龍?zhí)度チ?。龍公大聲一喝:“臭小子好大的膽子,竟然敢扎破我的水簍,看我怎么收拾你!”高亮見狀,趕緊扭頭就跑,后面像漲潮一樣的大水就追下來了。眼看就要到西直門了,高亮都能看見城墻上的劉伯溫了,心里一高興,無意間便回頭看了一眼,不料就是這一眼間,他被水給沖走了……

從此,北京城的水井里又有了水,只是大部分都是苦水,甜水到哪里去了呢?原來都讓龍子給帶到玉泉山海眼里去了。后來的人為了紀念為趕水而犧牲的高亮,就在高亮葬身之地修建了一座橋,取名為高亮橋,也有稱作“高粱橋”的。

老北京城五大“鎮(zhèn)物”都是什么

鎮(zhèn)物,說白了就是鎮(zhèn)宅之物,如鐘馗像、天師像、七星寶劍等,除此之外,用神像、佛經(jīng)、神符等供奉于家中,也能抵制邪怪侵犯,以取“以正壓邪”之意。

在古老的封建時代,人們十分重視“鎮(zhèn)物”的使用,常見的鎮(zhèn)物有“泰山石敢當”、“厭勝塔”、“八卦牌”、“石獅子”、“獸面牌”、“桃符”、“鎮(zhèn)符”等,主要用來保護城市平安。但在眾多的鎮(zhèn)物中,最有名的莫過于老北京城的五大“鎮(zhèn)物”。

老北京城的五大“鎮(zhèn)物”,出現(xiàn)于明清時期。當時,以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理論,在北京城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各設(shè)立了一個鎮(zhèn)物,用以避邪除害,確保京城萬壽無疆,皇權(quán)千秋永固。

1.東方的鎮(zhèn)物是金絲楠木

東方屬木,鎮(zhèn)物是廣渠門外神木廠的金絲楠木。關(guān)于這金絲楠木,有很多比較“邪氣”的說法,其中一個說法就是,別看如今那金絲楠木早已經(jīng)腐爛了,但“精氣神兒卻一點都沒散”,北京城別的地兒老著火,就這個神木廠,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火災,就是因為神木跟通惠河一塊兒,把火給鎮(zhèn)住了。

頤和園的銅牛是北方鎮(zhèn)物

過去的神木廠,如今已經(jīng)成為大北窯,北京有名的CBD商務(wù)區(qū),很多大企業(yè)都駐扎在那里,經(jīng)濟態(tài)勢非常好。難怪有人說:“昔日神木廠,今日黃木莊;昔日休閑地,今日商務(wù)區(qū)?!笨磥磉@鎮(zhèn)東之地,確實不是個平凡的地方。

2.西方的鎮(zhèn)物是大鐘寺永樂大鐘

西方屬金,鎮(zhèn)物是大鐘寺的大鐘。大鐘寺原本叫覺生寺,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是皇帝祈雨的佛寺。乾隆八年(1743年),從萬壽寺移永樂大鐘至覺生寺,至此,覺生寺更名為大鐘寺。

永樂大鐘,高6.75米,重46.5噸,有世界鐘王之稱。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此重量的大鐘,當時沒有吊車,是怎樣移動到覺生寺的?據(jù)說,為了搬動該種,可是費了一番周折。先是在一路打井若干孔,在冬天的時候潑水結(jié)冰,鐘下墊圓木滾到覺生寺。然后先將鐘滾到一個事先堆好的土堆上,再蓋房子,立柱搭架,最后將鐘下的土一點點地清除掉。這樣,46.5噸重的永樂大鐘就懸掛成功了。

3.南方的鎮(zhèn)物是永定門的燕墩

南方屬火,鎮(zhèn)物是燕墩。燕墩,又被叫作煙墩,位于今天永定門外大街的路西。史料記載,燕墩始建于元朝,原本只有土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磚包砌。清乾隆十八年立石碑,其上有乾隆親筆,滿漢文對照的《御制皇都篇》碑文,是北京最著名的碑文之一。

4.北方的鎮(zhèn)物是頤和園的銅牛

北方屬水,鎮(zhèn)物是銅牛。銅牛位于頤和園內(nèi),臥伏在一座雕花石座上,神態(tài)生動,形似真牛,原材料為銅,因此得名為銅牛。銅牛建造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據(jù)傳是為鎮(zhèn)壓水患而建。如今牛背上還鑄有八十字的篆體銘文《金牛銘》,所以銅牛又被稱為“金?!?。

5.中央的鎮(zhèn)物是景山

中央屬土,鎮(zhèn)物是景山,也就是今天北京的著名旅游景點——景山公園。景山原是明成祖修建北京城時堆煤的地方,所以有老北京人管它叫煤山。中央屬土,需聚土而鎮(zhèn),以壓制元朝王氣。景山東坡下面有一棵古槐,那是明朝崇禎皇帝自縊的地方。景山算是北京城內(nèi)最大的人工假山了,如今的她巍然矗立于京城中央,位居京城中軸線之上,是皇城故宮北邊的一道重要屏障。

明朝永樂帝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面昌平區(qū)境內(nèi)天壽山南麓,環(huán)葬著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統(tǒng)稱十三陵,是中國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一處遺址。明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樂皇帝的長陵。永樂皇帝在執(zhí)政期間,做了幾件大事,如派遣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等,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最大的政績,那就是遷都北京。

關(guān)于明朝的都城地址,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是以南京為都城的。在晚年時,朱元璋曾經(jīng)想過將都城遷往北方,也曾派人去北方考察,但最終沒有實施。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了位,但不久后就發(fā)生了靖難之役,遷都的問題當然更無從談起。就這樣到了明成祖永樂皇帝統(tǒng)治時期,遷都才又重新列入了議程,并得到了有力實施。

北京古城圖

那么,永樂皇帝朱棣為什么那么堅定地將都城遷往北京呢?對此,后世人做過很多分析和研究,有人說:朱棣之所以遷都北京,是因為他做燕王的時候,曾經(jīng)被封在北平,北平是他的故土,是他的根據(jù)地,即位后,在根據(jù)地安家是理所當然的?。〔痪褪菫榱遂柟膛d王之地嘛!有人說:朱棣當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而北京靠近邊境地區(qū),如果在北京建都,便于防備北方。所以遷都北京是為了防御北方。有人說: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躲避曾經(jīng)的血雨腥風。我們都知道,朱棣是靠強取豪奪才獲得帝位的,在爭帝位的過程中,他的雙手可謂沾滿了別人的鮮血,雖然最后獲得帝位,但終究內(nèi)心不安。因這種不安心理,他便動了遷都的打算,來一個眼不見心不煩,或者叫眼不見心可安。

這三個原因是朱棣的真實原因嗎?我們不敢斷定,但更權(quán)威的原因是下面這一個。

朱棣可是個十分聰明的皇帝,他之所堅定地遷都北京,必有其深謀遠慮之所在。大家想想,北京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它可是遼、金兩朝的都城。不僅如此,北京還是元朝的首都大都的所在,元朝是一個什么樣的朝代?元朝是一個以北京大都為中心,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國它的版圖在中國歷史上可是最強盛、最大的,它不僅僅繼承遼、金控制了北京和以北的地區(qū),同時以北京為中心控制了江南、西南、東南廣大地區(qū)。如此強大的一個國家都選擇北京作為都城,這一事實不得不讓朱棣有所考慮啊。

從歷史來看,朱棣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皇帝,他不甘于平凡,而想做一個千古名王,想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而遷都北京是他實現(xiàn)這一雄才大略的步驟之一。

無論朱棣在建立豐功偉業(yè)的過程中,做了多少錯事、犯下了多大的罪行,但遷都北京無異是他的一個壯舉,他的這一行為深深地影響了后世,改變了明朝的命運。

鐘、鼓樓如何上演“暮鼓晨鐘”

說起“暮鼓晨鐘”這個詞語,很多人都明白其字面的含義,其是指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比喻使人警悟的言語,也形容時光的推移。

然而,你知道“暮鼓晨鐘”與北京城的鐘樓、鼓樓有很大關(guān)系嗎?你了解北京鐘樓、鼓樓在古代是如何上演“暮鼓晨鐘”報時的嗎?

提起“暮鼓晨鐘”,不得不提鐘樓和鼓樓。鐘樓和鼓樓是北京古代的報時中心,位于北京中軸線的北部終點,是一前一后兩座高聳的建筑物。

鐘樓、鼓樓,于元代創(chuàng)建,在歷史上經(jīng)歷了幾次反復的修建。

鐘樓,樓通高47.9米,樓上懸掛著一口鑄有“永樂年、月、吉日制”印記的特大銅鐘,該銅鐘高5.55米、直徑3.4米、厚120~245毫米、重約63噸,乃中國古鐘之最。鼓樓,原來的名字叫作齊政樓,位于鐘樓的南面,與之相距約百米。鼓樓位于元大都的中心,但元末明初毀于戰(zhàn)火。如今我們所見的鼓樓,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在舊址東面重建的。鼓樓的臺基高達4米,臺上橫列5間房屋,樓高達46.7米。在樓頂,原置有象征24節(jié)氣的大鼓24面,現(xiàn)僅存一面。鼓高2.22米、直徑1.40米,上有刀痕一處,是八國聯(lián)軍以刺刀刺破的,因為更鼓巨大,無法劫走,所以才保留至今。在元、明、清三朝,鐘樓、鼓樓都是作為古都的報時中心,每日始于暮鼓,止于晨鐘。文武百官上朝以及老百姓的生息勞作都是以此為度。

具體來說,鐘樓和鼓樓是如何報時的呢?

這要從中國古代計時方式說起。按照古時候的習慣,一夜被劃分為五更,每更等于一個時辰,即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19時稱為定更,又稱起更;21時稱為二更;23時稱為三更,我們老百姓常說的“三更半夜”指的就是這個時辰;1時稱為四更;3時稱為五更;5時稱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

鐘樓和鼓樓專門負責定更、報時,每到定更就先擊鼓,后撞鐘,向老百姓說明該到睡覺的時間了;從二更到五更,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了老百姓們的休息。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后撞鐘,告訴老百姓們天亮了該起床了。

從鼓樓上遙看鐘樓與附近的民居

擊鼓和撞鐘也是有定式的,怎么樣擊鼓呢?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俗稱“緊18、慢18”,快慢相間共擊6次,總計108次響。撞鐘的方法和擊鼓的方法一樣。

也許有人會問,鼓手們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在清朝以前,鼓手們一般是根據(jù)銅刻漏計時,然后擊鼓定更,鐘樓聽到鼓聲后撞鐘報時。在清朝以后,鼓手們則是根據(jù)時辰香定時了。這便是古代報時的一個簡單的流程。

鼓樓擊鼓定更,鐘樓撞鐘報時,在沒有鐘表計時的古代,鐘鼓聲對老北京人的起居勞作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常說“暮鼓晨鐘”。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各種鐘表隨處可見,人們已經(jīng)不再需要擊鼓撞鐘來報時了,但“暮鼓晨鐘”已經(jīng)成為老北京城文化的一部分。2001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jié)令鼓之冬》的樂章,鼓聲持續(xù)3分鐘,到2002年元旦0時結(jié)束。而且,從2002年元旦開始,鼓樓正式對外開放,每天都會象征性地擊鼓四次,每次15分鐘,成為京城著名的一景。

你知道八旗的來歷傳說嗎

八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獨創(chuàng)的一種“軍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組織,遇有征伐,抽調(diào)旗下甲士組成軍隊,即通常所說的八旗兵。

關(guān)于八旗的來歷,歷來有很多傳說,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從龍入關(guān)”的故事。

“從龍入關(guān)”故事里的“龍”說的是龍王的八個兒子,即八小龍。

在“入關(guān)”前,這八條小龍整日在家無所事事,相互爭斗、吵鬧不止。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他們之間的爭執(zhí)后,就想派活給他們,以免他們閑得老是生事。于是,他叫來一個仙人說:“人間有人不斷地向我告狀說,如今太陽和月亮總是不自主地纏在一起,這樣整天都是白天,很久都見不到黑夜一次,人間的老百姓們因此生活得很艱苦,日頭太毒,天氣悶熱,他們吃也吃不好、誰也睡不好,有的甚至因此而生了病。更慘的是,老百姓們賴以生存的莊稼都長不好了。我得趕緊想個法子,讓太陽和月亮分開。這樣吧,你把那愛鬧的八條小龍叫來,我有事吩咐他們?nèi)プ??!?/p>

八旗的部分旗幟

仙人遵照玉皇大帝的諭旨,把八條小龍都叫到了天上。玉皇大帝對八條小龍說:“你們中誰若能把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分開,就算立了大功,我會重重地犒賞他!”

八條小龍聽了,都想立大功,領(lǐng)命后就趕緊忙活起來。只見他們個個爭先恐后,這個來,那個去,搬月亮,挪太陽。但不管費多大的勁兒,怎么也搬不動,八個急得都抓耳撓腮,無計可施。

正在他們發(fā)愁的時候,他們的父親龍王來到了他們面前,斥責道:“虧你們每天有那么大的心勁相互吵鬧,如今花費了這么長的時間,怎么還沒有完成玉皇大帝交給你們的任務(wù)?”

八條小龍個個爭辯著說:“都怪那太陽和月亮太重了,我們連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整天都跟著月亮和太陽后面追,可就是追不上,有時追上了也是搬不動,還被他們給撞到一邊去了?!?/p>

龍王問:“你們是怎么去的?”

小龍們回答說:“我們是一個接一個輪流去的?!?/p>

龍王聽了大怒,呵斥他們說:“你們真是一群笨蛋,連人間的老百姓都趕不上,老百姓都知道‘人心齊泰山移’的道理呢!你們一個一個地輪流追,追到猴年馬月也完成不了任務(wù)哇!如果你們團結(jié)起來,大家一起追,不就可以了嘛!”

小龍們聽了父親的話,個個愧疚不止,他們當即表示大家一起使力共同完成任務(wù)。于是他們重新回到了天上,相互結(jié)合在一起,排成漢字的“金”字,“金”字也正好八畫,實際上就是八條小龍組合而成。金字塔兩條龍頭合在一起,變成了金字頭上的尖,他們齊心協(xié)力,像個楔子,在太陽和月亮之間一拱,就真的把太陽和月亮給拱開了。太陽和月亮分開后,由于太陽跑得快,很快就跑到前面去了,而月亮跑得慢,就落在了太陽后面,從此以后天追著太陽跑。

這八條小龍完成任務(wù)后,都非常高興,但也累得筋疲力盡,紛紛朝地上掉下去。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刮起了一陣奇妙的大風。也不知從哪兒刮來了八塊顏色不同的大布落在了地上,這八條小龍正巧各自落在其中的一塊布上,更加奇怪的是,它們竟然還長在了那些布上面。

后來,后金國將這八塊帶有龍圖案的布當成了旗標,由于八條龍和八塊布的顏色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旗色:白色的小龍落在黃布上,就變成后來的正黃旗;藍色的小龍落在白布上,就變成后來的正白旗;黃色的小龍落在紅布上,就變成后來的正紅旗;樹皮色的小龍落在藍布上,就變成后來的正藍旗。一條小龍,雖然落在了黃布上,但由于黃布外邊鑲上了一條紅邊,所以就叫鑲黃旗;一條小龍,雖然也落到了白布上,但白布外邊鑲上了一條紅邊,所以就叫鑲白旗;一條小龍雖然也落到了紅布上,但由于紅布外邊鑲了一條白邊,所以就叫鑲紅旗;另外一條小龍也落在藍布上,也是由于外邊鑲了一條紅邊,所以叫鑲藍旗。這些旗上都有一條小龍,也都有與“明”字搏斗的場面,還有云彩、火焰等。經(jīng)過后世演化,逐漸發(fā)展為清朝的八旗制。

歷史上的八旗制度是怎樣的

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建成,是清朝的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形式,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獵組織——牛錄。八旗制度最大的特色是“以旗統(tǒng)人,以旗統(tǒng)兵”,正是依靠這種強有力的制度支撐,才建立了強大的清王朝。

八旗制度的前身是牛錄制。清朝建立前的滿洲人以射獵為業(yè),每年到捕獵季節(jié),都會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lǐng),進行大規(guī)模的狩獵活動,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被稱為牛錄制。狩獵組織的首領(lǐng)被稱為牛錄額真。

八旗軍服以顏色作區(qū)別,但只為大閱禮時穿著,平時不用。起初各旗是地位平列的,入關(guān)之后才有皇帝自領(lǐng)上三旗的做法。所以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被稱為上三旗,其余五旗為下五旗。

牛錄制在初期的作用非常大,促進了滿洲人部落的發(fā)展壯大。然而后來,努爾哈赤在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戰(zhàn)爭中,接連取得勝利,滿洲人的轄區(qū)越來越大,牛錄也越來越多。然而各個牛錄之間,人數(shù)卻混亂不一,有的多有的少,多的可達一二百余人,少的則不到百人。努爾哈赤為了發(fā)揮出滿洲人最大的力量,便在牛錄制的基礎(chǔ)上加以改組、發(fā)展、擴大和定型。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對軍隊初次整編,始設(shè)四旗,每三百人為一牛錄,設(shè)牛錄額真一員,并畫一顏色。以黃、白、紅、藍四色為旗的標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將此四色鑲之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旗,正式確立了延續(xù)近三百年的清朝特有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初建立的時候,其最大的特點是“兵民合一,全民皆兵”,意思是只要是滿洲人,都要歸屬于八旗下。而且這種“旗”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既有軍事職能,也有行政和生產(chǎn)等多面的職能。當時的八旗兵丁在平時的時候會從事生產(chǎn)勞動,而一旦需要作戰(zhàn)時,則會荷戈從征,且自備軍械糧草。直到滿洲人入關(guān)以后,這種特點才被打破,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yè)兵。

八旗的種類有很多,大致被分為三種,即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中漢軍八旗也叫烏真超哈,指重裝部隊,而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則主要是騎兵,而且他們的普通士兵還被分為三個等級,即馬兵、戰(zhàn)兵和守兵,這三種兵類的軍餉不同,依次降低。

在八旗當中,其實并非所有的旗都由皇帝直接控制,皇帝只控制其中的三個旗,即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此三旗被稱為上三旗;另外五旗被稱作下五旗,由某些官員管轄。

清朝將都城定在北京城后,滿洲八旗的主力滿布北京城內(nèi)外,幾乎北京的每個城門都被八旗兵駐守,老百姓都稱八旗兵為“禁旅八旗”。當時的清朝統(tǒng)治者認為北京的最大威脅來自北方,所以將北方城門的防守看得最重、最緊,甚至在京城的北部郊外也部署了許多兵力,這也是今天北京北面多有以“旗”、“營”為名的地名,而其他三個方向少有類似地名的原因。查看北京地圖,在地圖的北方位,我們總可以看到像西二旗、西三旗、北營房這樣的地名,就是因為過去這些地方曾是八旗兵駐守城門時所住的營房。

對滿洲人來說,八旗制度是他們制勝的關(guān)鍵。當年的努爾哈赤僅憑13副鎧甲起家,建國稱汗,統(tǒng)一女真各部,直至最后取代明朝問鼎中原,后來的清帝能夠平定三藩、遠征新疆、戍守西藏、抗擊沙俄,成就偉大的清王朝,可是說八旗制度是其主要的軍事保障,功不可沒。然而從八旗制度誕生之初,其自身就掩藏著致命的、幾乎無法克服的弊病:它的軍事效能僅依賴游獵民族的風俗習性為基礎(chǔ),地方性強,而外部的軍事適應能力極差;它自身缺乏長期維持軍事財政的功能,經(jīng)濟支出不能有效用于軍事建設(shè),軍隊喪失財政基礎(chǔ)……這也注定了它的最終消亡。

從建立伊始到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而滅亡,八旗制度走過了300年的歷史歲月。在這300年中,作為清王朝統(tǒng)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它為發(fā)展和鞏固多民族統(tǒng)一的國家、為保衛(wèi)邊疆防止外來侵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中國歷史上永遠都會有它濃墨重彩的一筆。

午門是故宮四座城門中最壯觀的一座,歷來是宮廷禁地,只有少數(shù)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通過。特別是正中的門洞,為皇帝專用的御道。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喜轎可以由此進宮,或殿試欽點的狀元、榜眼、探花由此出宮?,F(xiàn)在,午門已成為從南邊進入故宮參觀的入口。

真有“推出午門斬首”這回事兒嗎

在電視連續(xù)劇里或者小說里,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或者看到“午門問斬”、“把他給我推出午門斬了!”類似的話語。這就給我們造成一種印象,即午門是古時候處決死刑犯的地方。

可是,事實上真是這樣的嗎?真有“推出午門斬首”這回事兒嗎?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于紫禁城南北軸線。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又修繕。

午門在皇宮建筑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huán)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檐黃瓦廡殿頂。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cè)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檐攢尖頂闕亭一座。相對于其他諸門,午門的規(guī)模非常宏偉,建筑非常堅固,彰顯除了天朝的威儀,顯得非常莊嚴和神圣。

在歷史上,午門的用途非常廣泛,一般有如下用途:

第一個用途是,午門是皇帝賜發(fā)物品和頒發(fā)皇帝詔書的地方?;实墼诹⒋嘿n春餅、在端午節(jié)賜涼糕、在重陽節(jié)賜花糕的詔書都在午門頒發(fā);另外,在每年的臘月初一,還要在午門舉行頒布次年歷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zhàn)爭,大軍凱旋,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zhàn)俘的“獻俘禮”。

第二個用途是,午門是彰顯國威的地方。每逢重大典禮和重要節(jié)日,都要在午門陳設(shè)體現(xiàn)皇帝威嚴的儀仗。

第三個用途是,明朝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儀式也在午門舉行。在明朝時期,一旦大臣觸犯皇家尊嚴,便會以“逆鱗”之罪,被綁出午門前御道東側(cè)打屁股,官方名稱“廷杖”。

至于電視劇和小說里所提及的“斬死刑犯”的地方,則根本不是午門。一方面,午門的前面是皇宮的禁地,戒備非常森嚴,一般情況下閑雜人等是不能靠近半步的,所以,不可能在這兒將犯罪的大臣斬首示眾;另一方面,自古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刑場都是一個不吉利的地方,午門作為皇宮的正門,不可能成為不祥之地。至于斬死刑犯的地方是哪兒呢?據(jù)相關(guān)的史學家考證,死刑犯是在柴市(今天的西四)或者菜市口等地進行處決的。

那么,為什么會有“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說法呢?這就涉及到午門的第三個用途了。在明朝的時候,午門是“廷杖”觸犯皇家尊嚴的大臣的地方。剛開始的時候,還只是象征性地打,發(fā)展到后來,竟出現(xiàn)了打死人的情況。例如,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朝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選美女,群臣上諫勸阻,朱厚照大怒,下旨“廷杖”大臣舒芬、黃鞏等130余人,其中的11人被當場打死。想想廟堂之上那些高官重臣,平日里哪個不是錦衣玉食、衣冠楚楚,一朝不慎觸犯皇家威嚴,被捆倒在地,拖出午門,其中不少人棍棒之下一命嗚呼,因此“推出午門”便成了人人生畏的名詞,傳到民間便成了“推出午門斬首”了。

中南海為什么叫“?!?/h2>

沿著西單往天安門城樓方向走,在長安街的路北,你會發(fā)現(xiàn)有堵數(shù)百米長、六米多高的紅墻,掩映在一排綠樹和紅燈籠下,顯得厚重而滄桑。紅墻外,不斷有路人以紅墻為背景進行拍照留念。紅墻內(nèi),就是名揚中外的中南海。

說起中南海的名稱由來,還挺有意思。大家都知道,北京是個內(nèi)陸城市,這樣一個非沿海城市中為什么會“?!蹦兀渴抢媳本┤斯逝?,還是另有他因?原來這與蒙古人有很大關(guān)系。中南海的這個“?!弊?,就出自蒙古人之口。在蒙古語中,“海”是“海子”的簡稱,是湖泊的意思。中南海這個地盤處于北京的中南方位,有中海和南海,風景秀麗、安靜怡人,所以人們把這一帶區(qū)域合稱為中南海。

老照片中的南海建筑

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中南海這片宮廷建筑群始建于遼宋時代,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歷史春秋。

遼以前,這里曾是一處天然湖泊,風景非常美。遼國建立后,便在這處湖泊上興建了瑤嶼行宮。

后來,金國將遼國取而代之。1153年,金王朝正式遷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這里開始成為皇帝的離宮,金王朝在此修建了不少宮殿、園苑,所以被稱為“西苑太液池”。

元朝建立后,修建了元大都,將此處納入了皇城之中,并在它的周圍修建了三組宮殿,即大內(nèi)、隆福宮和興圣宮。

中南海的建筑群最終定型于明朝。明朝定都北京后,便開始修建新的皇宮——紫禁城。原來環(huán)水而筑的金元皇宮,則改稱為“西苑”、“西海子”,作為皇帝的避暑行宮。明世宗時,又在“西海子”上建造起南北兩座漢白玉橋,南面蜈蚣橋之南為“南海”,北面的金鰲玉橋之北為“北海”,兩橋之間的狹長水面為“中?!?。

清朝時期,對中海、南海、北海進行了拓建,如今的大多建筑物屬于清代遺物,中南海被列為了皇家專用的禁苑??滴趸实蹠r,中南海逐漸成為了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并且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許多盛大的活動。

就這樣,經(jīng)過遼、金、元、明、清五個王朝七百多年的精心營建,西苑三海集山、海、島、橋、亭、閣、廊、榭、宮闕于一園,成為真正的人間仙境了。

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作為現(xiàn)存最重要的皇家宮殿之一的故宮,在古時候是明清兩朝國家權(quán)力的中心,是兩朝皇帝及其家眷的家園,如今更成為舉世聞名的游覽勝地。正是因為承載了如此厚重的歷史,今天我們在故宮游玩參觀時,依稀也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榮耀和權(quán)力背后的沉重。

殊不知,今天我們所稱的“故宮”,并非她原來的名字。在明清時期,她被叫作“紫禁城”。人們不禁好奇,紅墻黃瓦、金碧輝煌的故宮明明是以紅黃為主色調(diào),為何被稱作“紫禁城”呢?而后來為何又被改成“故宮”了呢?

總的來說,關(guān)于其名稱的來歷,歷來有兩種比較權(quán)威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紫禁城的來歷與天上的星星有關(guān)。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研究比較透徹,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其中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紫微垣位于三垣的中央,位置永恒不變,非常突出,太微垣和天市垣陪設(shè)在紫微垣的兩側(cè),愈加顯得紫微垣耀眼奪目,因此也有“紫微正中”的說法。而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天上權(quán)力最大的統(tǒng)治者是玉皇大帝,他主宰著整個天界,法力無限。而紫微垣又處于天界的中央地帶,位置又一直沒有變化,于是便成了古人心目中天宮的所在。因此,玉皇大帝居住的天宮也被稱作“紫宮”。

而古代的皇帝都喜歡把自己稱為“上天之子”,即“天子”,也就是玉皇大帝的兒子。既然“天父”在天上住的是“紫宮”,那么,兒子在人間的住所也應該可以稱為“紫宮”。除此之外,皇帝居住的地方,四周一般警戒森嚴,有嚴格的宮禁,非尋常百姓可以隨便出入的,否則就是“犯禁”。于是,“紫宮”也就成了一座“禁城”。將“紫宮”和“禁城”合起來稱呼,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紫禁城”。

第二種說法認為紫禁城的來歷與古時候“紫氣東來”的典故有關(guān)。相傳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在一次外出路過函谷關(guān)的時候,有一股紫氣從東方飄來。這個情形被一個守關(guān)人看到,他覺著能夠吸引來紫氣的人必定是個大圣人。于是,守關(guān)人便請老子撰寫了著名的《道德經(jīng)》,影響了后世。從此,紫氣被后世人看作是吉祥的象征,預示著圣賢和寶物的出現(xiàn)。對此,唐代詩人杜甫曾有一首詩為證,他在代表作《秋興》中曾寫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guān)。”從此以后,后世人把祥瑞之氣稱為紫云,把傳說中仙人的居住地稱為紫海,把神仙稱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稱為紫陌。由此可知,紫禁城中的“紫”取祥和、吉祥之意。而皇帝作為真龍?zhí)熳印⒁粐?,其居住的地方定會戒備森嚴,尋常百姓難以接近,所以明清兩朝取“禁”字,將皇宮稱為紫禁城。

故宮俯瞰圖

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了“北京政變”,將清代末帝溥儀趕出了紫禁城。次年,在原來紫禁城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故宮博物館。故宮,也就是“舊時的皇宮”的意思。由此,紫禁城作為“天子”住所的作用結(jié)束了。

故宮房間數(shù)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嗎

來北京旅游,沒有人會錯過故宮,參觀故宮已經(jīng)成為京城旅游最重要的內(nèi)容。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迄今已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滄桑歲月。這里曾居住過二十四個皇帝,既是皇帝舉行大典、召見群臣、行使權(quán)力的場所,也是皇帝與后妃、皇子們居住、游玩的地方。長約三公里、在十米高宮墻包圍下的故宮,儼然是一座森嚴壁壘的城堡,給后世人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謎是:故宮房間數(shù)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嗎?

相傳在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準備修建北京城,于是他派大臣劉伯溫考察地形、著手修建。朱棣原打算把宮殿修得富麗堂皇,能蓋多少間就蓋多少間,能蓋多大的房間就蓋多大的房間,以顯示皇家獨一無二的威嚴。

可就在劉伯溫修建北京城皇宮的時候,朱棣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夢,于是便請精通解夢之術(shù)的劉伯溫來給自己解夢。正要派人去請,只見劉伯溫慌慌張張地要面圣。劉伯溫一見著朱棣就說:“啟奏萬歲爺,微臣昨兒夜里做了一個夢,夢見天上的玉皇大帝把微臣召到凌霄殿上對臣說:‘聽說你朝皇帝要修建凡間皇宮,你告訴他,天宮里的寶殿房間共是一萬間,凡間的宮殿數(shù)目千萬不可超過天宮。而且你還要告訴他,要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去保護凡間皇城,才能夠保證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這些話你一定要告訴他并讓他牢牢記住?!窕蚀蟮壅f完后,只見一團白霧撲來把微臣給嚇醒啦!”

朱棣聽完劉伯溫的話,非常震驚,因為他昨兒做的夢和劉伯溫的夢一模一樣,玉皇大帝也是這么囑咐他的!

朱棣思慮再三,就下旨命劉伯溫所建的皇宮宮殿房間不得超過一萬間,并去請金剛、地煞來保護皇宮。但務(wù)必保證皇宮的金碧輝煌,因為他私心里還是不想太弱于天宮。

中和殿

玉皇大帝托夢的事兒很快便在民間傳開了,老百姓都等著要看劉伯溫怎樣修建皇宮,如何去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來保護皇宮。

幾個月后,皇宮終于落成了。朱棣親自去參觀皇宮,一看那宮殿蓋得甭提有多華貴了,間量還真是不到一萬間,但也差不多,再看看宮院里金光閃閃,好像真有神仙鎮(zhèn)守。朱棣非常滿意,當場就大大賞賜了劉伯溫。

那么,那所謂的“差不多一萬間”是什么意思呢?故宮的宮殿房間到底是多少間呢?劉伯溫請來的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又在哪里呢?

直到很久后,人們才知道,故宮宮殿房間的數(shù)目原來是八千七百余間。而所謂的三十六金剛就是宮殿門口擺著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宮里的七十二條地溝。

揭秘故宮三大殿

在歷史上,無論是哪朝皇帝,在都城和宮殿的選址上,都比較注重風水之說??偸窍M约核x的都城、宮殿,能夠給自己的國家?guī)砑?、如意、福祉,使自己的統(tǒng)治綿延萬年。

那么,什么樣的風水適合建造都城、宮殿呢?風水先生會告訴你,國都的西北方最好要有龍脈。什么是龍脈呢,龍脈就是那連綿起伏的青山。龍脈的中心為祖山,是王氣郁積之處。以此起始,引入京城,到達宮殿背后的靠山即“主山”。主山兩翼,左以河流為青龍,右引道路為白虎。主山之前、青龍白虎之間的最佳選點,是萬物精華的“氣”的凝結(jié)點,是為龍穴,明堂就應建于此處。

按照風水學所說的,紫禁城就是處在北京城的最佳位置上,而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所處之處就是明堂所在地。俯瞰故宮你便會發(fā)現(xiàn),三大殿就是整個故宮的重點,是整個紫禁城內(nèi)建筑的核心??芍^是居天下之中心,正與天空中央玉皇大帝所居的紫微宮遙遙對應——這是三大殿的選址緣由。

從規(guī)模和裝潢上來說,三大殿在整個故宮內(nèi)也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它占據(jù)了紫禁城最主要的空間,面積達85000平方米。它們依次布置在高達8米的臺基上,臺基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都為須彌座形式,四周圍著漢白玉欄桿。每根望柱上部雕有精美紋飾,下部雕有華美螭首——口內(nèi)鑿孔以便排水。大雨滂沱時,千龍吐水,層層迭落,勝似泉涌,蔚為壯觀;陽光普照時,千龍之影,排排迭退,黑白相間,宛如圖案。在建筑設(shè)計和藝術(shù)構(gòu)思上,它們憑借著自身所具有的氣勢威嚴、規(guī)模雄偉、裝修華麗、色彩神秘而成為紫禁城中最輝煌的建筑群。

三大殿中,太和殿最高、最大,橫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外有廊柱一列,全殿內(nèi)外立著八十四根大柱,是由四個傾斜的屋面、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組成的。它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留著原有的富麗堂皇。太和殿是皇權(quán)的象征,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師和每年的正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三大節(jié)等重大典禮,皇帝都要在這里舉行儀典,接受群臣的朝賀。

中和殿在太和殿的后面,是一座四角攢尖、有鎏金寶頂?shù)姆叫蔚钐?,朱紅廊柱,金扉瑣窗,造型凝重,建筑奇特。殿內(nèi)設(shè)寶座,雕刻金龍,金色璀璨,四列寶器?;实墼谂e行重大典禮前,先在這里接受內(nèi)閣大臣等重要官員的朝拜,然后再去太和殿。

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后,是皇帝舉行盛宴和科舉殿試的地方,也是三殿中年壽最古老的,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300多年的歷史。

氣勢恢宏、富麗堂皇的三大殿既承載了厚重的歷史,又散發(fā)著它獨特的現(xiàn)代光輝。如今的它們不僅僅是一處旅游景點,更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窗口。

故宮三大殿院內(nèi)為何不種樹

去故宮游玩時,心細的人會發(fā)現(xiàn)宮內(nèi)有這么一個細節(jié)非常有意思,那就是故宮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院內(nèi)并沒有種植任何的樹木。這是為什么呢?

有人說這是為了維護宮殿至高無上的尊嚴,有了樹會給人小家小院的感覺,與故宮三大殿的氣質(zhì)不相符合。其實,這個理由并不充分,頂多算是個人猜測。而關(guān)于三大殿院內(nèi)不種樹的原因,傳得比較多的說法有兩個。

第一個說法是為了保護皇帝的安全,以免有賊人藏于樹間而不利于皇帝安全。這個說法與清朝時期一次農(nóng)民起義有很大關(guān)系。據(jù)史料記載,1813年,北京宛平宋家莊也就是今天的大興區(qū)宋家莊人林清率領(lǐng)起義軍沖向東、西華門。其中東路的起義軍受阻失利,西路的起義軍攻入西華門,殺到隆宗門。這個時候,隆宗門的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起義軍趕緊想別的辦法。這時他們看到宮墻兩側(cè)的樹非常高大,利于攀爬和遮蔽,于是爬上大樹,翻過宮墻,火攻隆宗門……有鑒于此,為了保護皇帝的安全,三大殿院內(nèi)不植樹木。這一說法貌似很合情合理,其實也不一定正確,因為故宮養(yǎng)心殿、御花園中就有非常高大的樹木如古柏等。

第二個說法比較文藝,說是之所以不種樹,是為了烘托皇室威嚴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在整個宮殿群中的地位至高無上,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于整個外宮建筑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為了使這三大宮殿更顯威嚴和皇家氣派,在修建時便采取了很多獨特的建筑工藝和手法,其中一個手法就是不種樹木。不僅三大殿不種樹木,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jīng)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內(nèi)也都不種樹木(現(xiàn)今端門前后的樹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才種下的),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讓眾大臣在去朝拜皇帝時,自進入天安門,走在冰冷、威嚴、空曠的御道上,感受到高偉建筑帶給自己的巨大壓力,待走進太和門看到寬闊、空曠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臺基上的巍峨大殿,眾大臣的這種精神壓力便會達到頂點,繼而更加臣服于皇帝。而如果宮殿庭院內(nèi)綠樹成蔭,則會給人帶來一種輕松、舒暢的感覺,這會讓眾大臣對皇家的仰視有所降低,在很大程度上破壞皇家所塑造的這種威嚴感。這一說法不無道理,空曠的殿院、冰冷的御道,的確會給人帶來森嚴之感,讓人徒生壓力。但并不能說明這就是真正的原因。

太和殿金碧輝煌

關(guān)于故宮三大殿院內(nèi)為何不種植樹木,或許會有更加合理的答案,這需要我們?nèi)ダ^續(xù)研究、思考。

故宮建筑的主色調(diào)為何是黃、紅兩色

走在故宮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故宮建筑群整體的顏色搭配。因為在故宮的每一個角落,都隨時可以看到大片大片黃色的琉璃瓦“海洋”,以及絕大多數(shù)殿宇的門窗、立柱和高大宮墻上刷出來的那種大紅的色調(diào),呈現(xiàn)出一種喜慶、祥和的狀貌。難怪人都說,黃、紅兩色就是故宮的主色調(diào)。

那么,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了解現(xiàn)代美術(shù)的人都知道,黃、紅兩色的組合是非常經(jīng)典的搭配,難道修建故宮的人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jīng)認同這樣的色彩搭配了?

其實,并不僅是所謂的顏色搭配那么簡單。稍微了解點故宮建筑底蘊的人都非常清楚,故宮建筑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其深刻的內(nèi)涵。其整個建造布局、造型、用料都是極為講究的,當然,顏色的采用和搭配也很有講究,隱含著深刻的意義。

建筑可采用的顏色有很多種,赤、橙、黃、綠、青、藍,紫等等。故宮之所以采用了黃、紅二色為主色調(diào),內(nèi)涵非常豐富。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樣的:

按照陰陽五行學說,世界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的,其中“土”元素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為它位居中央,可以控制四方,而土的代表顏色就是黃色。《易經(jīng)》也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彼渣S色自古以來就被當作為居中位的正統(tǒng)顏色,為中和之色,居于諸色之上,被認為是最美的顏色。所以,在古人的思想中,黃色即是尊貴、吉祥的象征,這么尊貴的顏色,當然只能由天下第一的真龍?zhí)熳踊实鬯?。所以,明清時期黃色袍服便成了皇帝的專用服裝,其他人如果擅自用了這種顏色,就會被認為圖謀不軌,會招來殺身之禍。

而紅色呢?根據(jù)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馂槌嗌?,所以宮殿門、窗、宮墻多用紅色,寓有滋生、助長之意,以示興旺發(fā)達。另一方面,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想里,紅色一直象征著喜慶、發(fā)達。據(jù)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和文獻資料記載,距今3萬年左右的山頂洞人就已經(jīng)開始用紅色的事物來裝飾洞穴了,周代以后的宮殿也已經(jīng)開始普遍用紅色顏料了。故宮的營建正是承襲了以往宮殿的色彩美學,大量地使用了紅色。

正是在這種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的影響下,明清兩代在修建、完善皇宮時,殿閣樓宇大都采用紅墻黃瓦,以耀眼的顏色對比方式達到金碧輝煌、和諧悅目的視覺效果,既彰顯了建筑群的大氣、高貴,又展現(xiàn)了皇家至高無上的威嚴和氣勢。

然而,也有細心的人發(fā)現(xiàn),故宮里的房頂并非全部都是黃色的,有極少的一些建筑用的是綠瓦或黑瓦,例如南三所、文華殿、文淵閣等。其實,要么是因為這些建筑并非皇帝居住的地方,在規(guī)格上要比其他建筑低個級別,例如,文華殿原是皇子們讀書的地方,根據(jù)五行之說,青色即綠色,為木葉萌芽之色,象征溫和的春天,方位為東,故用綠色琉璃瓦;要么是因為其本身的定位要求,例如,文淵閣是藏書樓,根據(jù)五行相克的理論,黑色代表水的顏色,意在鎮(zhèn)火,故為克水患,墻用青綠冷色,瓦用綠剪邊黑琉璃。

故宮有了黃、紅兩色的映襯,顯得雍容華貴、富麗堂皇,這是由其尊貴的地位所決定的。為了襯托皇家的這種威嚴和氣勢,故宮周邊建筑的色調(diào)都相對低調(diào)了很多。在講究尊卑等級的封建社會,建筑物的色調(diào)也體現(xiàn)出了級別。照規(guī)定,顏色的等級自上到下依次為黃、赤、綠、青、藍、黑、灰。黃、赤兩色是皇家建筑的專屬,公卿大員家的屋頂則用綠瓦,而普通老百姓的房屋則只能使用最低等級的黑、灰、白等。所以,當時的人在登上景山向下瞭望時,會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觀:向南遙望,是一片金碧輝煌的琉璃瓦“海洋”,而向北遙望,則是普通民居建筑的灰色瓦頂。

也許是天意,也許是巧合,在藍天白云和周邊民居灰色調(diào)背景的襯托下,故宮這座古老、尊貴的皇家宮殿愈發(fā)光彩耀人、氣勢恢宏。

故宮角樓是根據(jù)什么設(shè)計的

無論是親臨故宮參觀,還是看圖片,很多人可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就是故宮的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都有一座角樓,非常漂亮。這些角樓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其設(shè)計之精巧、工藝之考究,令人驚嘆!有人不禁要問,是誰腦袋這么靈光,竟然設(shè)計出了那么好看的角樓來。其實,這里面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故宮角樓

明朝時期,燕王朱棣好不容易當上了皇帝,便想著好好給自己蓋一處皇宮,既能顯示皇家的范兒,又能住著舒服。經(jīng)過一番考察,他把皇宮的地址定在了北京城,一則因為北京地形好、風水好,二則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的老地方。

有了這個想法后,朱棣就趕緊派大臣去北京修建皇官。大臣臨行前,朱棣親自叮囑他說:“你一定要在皇宮的外墻也就是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這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我現(xiàn)在封你為管工大臣,你一定要盡心修建,如果建不好可是要殺頭的!”

管工大臣聽了皇帝的話,心里別提多緊張了,皇帝親自開口說角樓要蓋成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活啊!一定要好好地從長計議。

第二天一大早,管工大臣就出發(fā)來了北京。剛下轎子,就馬不停蹄地叫來了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向他們詳細說了皇帝的旨意,限令他們必須在三個月之內(nèi)把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給蓋出來,否則格殺勿論。

這些工頭、木匠們聽了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趕緊湊在一起想辦法。

可一個月過去了,他們查了幾百本書籍,考察了幾百個角樓,做了無數(shù)個樣本,都沒有理出一點頭緒。恰好正值酷夏時節(jié),天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加上心情煩躁,這些工頭、木匠無不唉聲嘆氣,真是茶也不思飯也不想。這時候有一個木匠師傅實在待不住了,就上大街溜達散心去了。

走著走著,木匠師傅便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叫聲,其中夾雜著一聲聲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秫秸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

木匠師傅心想:反正心煩也解決不了事,到最后該死活不了,該活死不了,聽天由命吧!先買個好看的籠子,玩會兒蟈蟈。他就朝老頭兒那走過去,見到老頭兒手上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非常討巧,做工非常精致,就跟畫里的一座樓閣似的,里頭幾只蟈蟈正在那兒呱呱亂叫呢,于是便買下了這一籠蟈蟈。

木匠師傅把這籠蟈蟈拿到施工現(xiàn)場,大伙兒見了,都圍過來看。其中一個師傅特別不屑地說:“大家都這么煩了,你竟然還有心思玩這個,這幾個蟈蟈吵得人更煩了,真不知你怎么想的!”

木匠師傅笑著說:“我也煩得慌,見大家都沒精神頭,就想著買個好玩的逗逗大家,你瞧著蟈蟈叫得多歡實,這籠子……”他原想說你們瞧這個籠子多好看呀!可是他還沒說出嘴來,就覺得這籠子有點特別。他急忙擺著手說:“你們先別看了,讓我琢磨琢磨?!彼严X蟈籠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shù)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這一數(shù),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著眼睛看著,一點聲音也沒有。

木匠師傅數(shù)完了蟈蟈籠子,高興地跳了起來,對大家伙大喊:“你們快來看快來看,這籠子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嘛!”大伙聽他這么一喊,都忙過來看,心細的人忙在那兒數(shù),可不是嘛!不多不少,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大家伙別提多高興了,忙參考蟈蟈籠子的樣子,創(chuàng)作出了皇宮角樓的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后修成了到現(xiàn)在還存在的角摟。

完工的日子到了,皇帝親自驗工,待他走到一處角樓細細看時,不禁嘖嘖稱贊,說:“正是我理想中的角樓啊,真是辛苦了眾位工匠。”遂吩咐對各位工頭、木匠師傅予以重賞。

故宮東華門的門釘為何是偶數(shù)

在古老的封建社會,衣食住行都講究等級差別,尤其是在等級森嚴的皇宮內(nèi),連一個小小的門釘都很有講究。要說門釘本來只是一個不怎么重要的結(jié)構(gòu)件,為何會說它也能體現(xiàn)出等級森嚴呢?只因它處于一座皇城中比較重要的位置,所以兼具了炫耀權(quán)勢的功能。

在明清時代,已經(jīng)制定了門釘數(shù)目的相關(guān)制度,如按照清代制度,皇家宮苑的宮門必須是“朱扉金釘,縱橫各九”,因為九為陽數(shù),又是數(shù)字之極,九九八十一顆門釘最能體現(xiàn)帝王的尊貴。所以,午門、西華門、神武門等的門釘都為81個,是個奇數(shù)。而親王府第的門釘即減為“縱九橫七”,親王以下遞減。這種尊卑有序的制度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打破的。

然而,令人非常不解的是,故宮東華門的門釘居然少了一排,是為每扇門八九七十二顆,是個偶數(shù),而且僅此一處例外。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單單東華門的釘數(shù)不按規(guī)定呢?

對此一直眾說紛紜,有很多種說法。

一個說法是,東華門的門釘本就與別處門的門釘不同,尺寸稍大些,由此推斷說當年肯定是有一批的門釘給做大了,用在東華門上如果仍然排成九排就會顯得非常擠,不好看,所以就去掉了一排。其實這種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尤其是在皇宮大內(nèi),門釘?shù)臄?shù)目即代表著等級的尊卑,如果說只是因為門釘做大了就瞎湊合著用,是斷不可能的。有一個很好的例證可以予以反駁,那就是當年佛香閣的拆塔改閣行為,耗資巨萬都不惜,更不用說浪費一些小小的門釘了!如果尺寸大了,大可以重新制作嘛,不可能湊合著用在故宮的門面之一東華門上的。

東華門

還有一個說法是,東華門的門釘原本也有81個,只是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帶領(lǐng)農(nóng)民軍起義攻陷北京,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倉皇從東華門逃出至煤山自縊。后來,朱由檢的靈柩停放在東華門外幾天都沒人敢埋。清軍入北京城后,認為東華門這個門不吉利,決定以后帝后死后,都要出東華門送殯,進東華門迎靈。按人死為鬼的迷信說法,就把東華門稱為“鬼門”。再后來,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籠絡(luò)漢族各界,將東華門上的門釘減去一排,由81個改為72個,以責東華門未能擋住朱由檢圣駕出走之罪。這樣,小小的門釘既收買了人心以鞏固其統(tǒng)治,又使這個“鬼門”符合“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的習俗。所以從此以后東華門的門釘就只有72個,為偶數(shù)。針對這一說法,也有人予以反對。說史料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即也有從西華門抬出靈柩的情況,并且有時皇帝外出巡幸也走東華門,所以不能認為東華門只辦喪事。

很多人不禁要問了,這個說法不對,那個說法不行,到底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難道真是個未解之謎?

其實,整個故宮的建造都是十分講究風水之說的,從其所選的黃、紅亮色調(diào)來看,就說明了故宮設(shè)計時的用心、講究。在陰陽五行學說中,東、西、南、北、中為五方,其中東屬木,西屬金,南屬火,北屬水,中屬土,而它們相互間相生相克。

而在故宮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系統(tǒng)中,處于南北軸線上的是火生土、土克水的關(guān)系,即外生內(nèi),內(nèi)克外,這樣,生進克出為吉宅,而處于東西軸線上的是木克土、土生金的關(guān)系,即外克內(nèi)、內(nèi)生外,這樣,克進生出則為兇宅,而兇象中尤以木克土為甚。為了逢兇化吉,古代的皇宮設(shè)計者便將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運用到工程中,將東華門的門釘數(shù)目改變了,由縱九橫九改變?yōu)榭v八橫九,其門釘?shù)臄?shù)目也從81個變?yōu)?2個,即把木化為陰木(偶數(shù)為陰),因為木能克土,然而陰木未必能克陽土。而橫行還是九路,又不失皇家的尊貴。古代足智多謀的設(shè)計師就這樣做到了“逢兇化吉”。

從外在上看來,與故宮的其他門相比,東華門的與眾不同似乎很不協(xié)調(diào),然而從文化底蘊上看來,又有著其合理的存在理由。其門釘?shù)摹翱v九橫八”之數(shù),正是逢兇化吉之舉,體現(xiàn)了我國古人在皇宮設(shè)計、建造過程中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清宮藏書如今散落何方

關(guān)于藏書,在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據(jù)說從春秋時期開始,民間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很多的私人藏書,及至清朝,藏書活動更是十分盛行,民間有很多的藏書樓,皇宮內(nèi)的藏書更是善本云集,珍籍眾多。

歷史上的很多朝代,每逢大局初定時,總喜歡以“稽古右文”為朝堂大政之一,非常重視對圖書的校理、編纂、征集、典藏工作,以此為鞏固統(tǒng)治的工具之一。清代宮廷鑒于以往的歷史經(jīng)驗,在圖書典藏方面尤為上心。其一面銷毀對自身統(tǒng)治不利的典籍,一方面又大力收集、編纂有利于本朝統(tǒng)治的典籍,《四庫全書》等曠世巨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藏書遺產(chǎn)。

可是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很多清宮的藏書都流失了。很多圖書愛好者不禁要問:那些清宮藏書因何流失?昔日珍貴的清宮藏書,如今又身在何處呢?

說起清宮藏書流失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毀于火災,如武英殿、昭仁殿、方略館等藏書處的許多藏書都在清代時遭遇過火災,被燒毀;有的是由于保管不善,藏書被蟲蛀毀損;有的是經(jīng)過了各種顛沛流離,在這種頻繁的遷移中被丟失;還有的是因被竊賊盜走而流失……正是在這種種變故中,清宮藏書有的徹底消失,有的散落到四面八方。

而散落的這些清宮藏書,如今又在哪里呢?

據(jù)史料記載,當時清宮內(nèi)的很多藏書,被遷入國家的各大圖書館,安置于環(huán)境優(yōu)越的庫房內(nèi)。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一位明清古籍研究學者曾說,清宮藏書目前主要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和遼寧省圖書館、第一國家檔案館等處。

其中,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的清宮藏書最為豐富,是以清代皇室藏書為基礎(chǔ)建立起來的文物博物館、專業(yè)性圖書館。該圖書館的清宮藏書不僅豐富,而且還有許多世人難得一見的珍本秘笈,如《四庫全書》原本、“天祿琳瑯”所藏部分宋遼金元明善本等。

而在國家圖書館中所存的清宮藏書主要是內(nèi)閣大庫的部分藏書和乾隆至嘉慶年間清宮皇家藏書處“天祿琳瑯”的藏書。其中,內(nèi)閣大庫所藏非常豐富,大多是皇宮內(nèi)廷的一些檔案?!疤斓摿宅槨笔乔逋⑹詹厣票菊浼膶iT書庫。所處的昭仁殿位于乾清宮東側(cè)的昭仁殿內(nèi),于清朝末期開始流失。目前存放在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是被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運出宮的那一部分。

《欽定四庫全書》書影

而位于京城之外的那些大型圖書館,尤其是臺北博物院圖書館,又是怎么獲得清宮藏書的呢?原來,在“九一八”事變后,為了躲避侵華日軍的掠奪,當時的民國政府將故宮所藏的“天祿琳瑯”珍籍火速轉(zhuǎn)移到了南京、上海、武漢、重慶等地,其中的一部分經(jīng)過多次輾轉(zhuǎn),流進了當?shù)氐拇笮蛨D書館。而為什么臺北博物院圖書館有那么多清宮藏書呢?

原來,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夕,國民黨逃往臺灣時,捎帶著將三千余箱文物運到了臺灣,其中僅藏書就達十六萬冊,其中還包括很多珍貴的宋元刻本。后來,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國民黨將這十六萬冊藏書藏于其中。

對后世人來說,清宮藏書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古代的文化、歷史,更承載了一種厚重的文化傳承傳統(tǒng)。悉心地保存這些清代遺產(chǎn),不僅為后世的研究提供一手的資料,還將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將這些珍貴文物保管好,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wù)。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知多少

去故宮參觀,有一個地方你肯定不會錯過,那就是故宮內(nèi)廷的第一座大宮殿——乾清宮。站在乾清宮前,只要您抬頭往里觀望,就會看到殿堂正中高懸著一塊巨大的匾額,這塊匾額上書四個大字“正大光明”。

在求學時,我們經(jīng)常會碰到“正大光明”這個詞,很多人也知道它的出處,即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中的一句話:“至若范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逼渲饕囊馑际侵感膽烟拱祝孕姓?。

這蒼勁有力的四個大字出自誰之手呢?是順治皇帝。后來又經(jīng)過康熙帝的一番摹勒刻石。而今天懸掛在乾清宮中的是乾隆皇帝的再次臨摹。

這塊匾額距今已經(jīng)有三百余年的歷史了,可謂歷盡滄桑。關(guān)于這塊匾額,還有一段關(guān)于清朝皇帝秘密立儲制度的掌故。

清朝入關(guān)前后,在皇位的傳承上,基本上采用推選制度來決定繼位人選,如皇太極及其兒子福臨都是通過推選制度繼承了王位。而康熙皇帝是孝莊皇太后決策并取得順治皇帝福臨的同意而定下來的繼位人員。無論是皇太極的繼位,還是福臨及康熙帝的繼位,都經(jīng)歷了一番血雨腥風,存在著激烈而復雜的權(quán)力斗爭,雖然最終避免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分裂,但由皇權(quán)傳承而引起的強烈政治震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清朝統(tǒng)治的穩(wěn)固和行政效率。

康熙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又從父輩的權(quán)力爭奪戰(zhàn)中發(fā)現(xiàn)了推選制度的弊端,便決心對繼位制度進行改革,建立一套規(guī)范的皇位傳承制。這就誕生了嫡長子繼承制。然而,嫡長子繼承制的施行不僅沒有平息皇位的爭奪戰(zhàn),反而愈演愈烈,引發(fā)了更加動蕩的權(quán)力爭奪戰(zhàn)。

正大光明匾額

在康熙年間的皇位爭奪戰(zhàn)中,四阿哥也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占了上風,成功稱帝。為了避免“九龍奪嫡”現(xiàn)象的再次發(fā)生,雍正帝改變了立皇太子的方式,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并將詣旨藏于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駕崩時才由大臣取出,將繼位人公告天下。

據(jù)《雍正起居注》中記載: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在乾清宮西暖閣面諭總理事務(wù)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然圣祖既將大事托付于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于匣內(nèi),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后,以備不虞……”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秘密建儲”制度。該制度具體規(guī)定:由皇帝親自密寫儲君諭旨一式兩份,并密封收藏于特制的匣內(nèi)。其一置之乾清宮中“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則由皇帝自己隨身密藏起來,以便他“歸天”之后,該諭旨與“正大光明”匾后的諭旨相互對證,而后生效。

雍正之子弘歷也就是后來的乾隆皇帝的皇儲地位,是在雍正元年確定的,并首次使用了上述密書緘盒的辦法。后來,乾隆皇帝也曾秘密立儲,但他立了兩次。第一次立于乾隆元年,不幸的是太子永璉只活了三歲就夭折;第二次是于乾隆六十年,將皇位傳給了嘉慶帝。此后的嘉慶、道光、咸豐這幾代皇帝,都是根據(jù)這種秘密立儲的方法登上帝位的。咸豐帝以后,清朝統(tǒng)治走向了結(jié)束的邊緣,另一方面也不知何故,以后的皇帝都少子甚而無子,咸豐帝則僅有一子,還沒有來得及秘密立儲,咸豐帝就過世了。而同治帝以后又均無嗣。因此,這種秘密立儲制度,也就逐漸失去了它的歷史意義而自行廢止了。

御花園“連理柏”的傳說

在看清宮電視劇時,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御花園”的身影,那里承載了明清后妃佳麗的很多故事。御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現(xiàn)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它位于故宮的中軸線上,在坤寧宮的后面,在明朝的時候被稱為“宮后苑”,及至清朝時,改名為御花園。

御花園內(nèi)的主體建筑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cè)鋪展亭臺樓閣。園內(nèi)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在這一優(yōu)美恬靜的花園內(nèi),矗立著很多明、清兩朝遺留至今的參天古樹。這些古樹蒼勁挺拔,郁郁蔥蔥,神態(tài)各異,蔚為奇觀,尤其是那棵連理柏,更為別致雅觀,猶如一對連體孿生兄弟,樹體通高約三丈,上面權(quán)征蟠伸,曲折疊蓋,如龍嬉戲;下面天成拱門,人們可在其間穿行,因而深得眾游客的喜愛,很多人來御花園參觀,都會專門和它留影紀念。

人們歷來喜歡將樹木的連理視為忠貞愛情的象征,在一些愛情詩歌中也多有借喻,如南朝樂府《子夜歌》里就有“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不見連理樹,異根同條起”的詠唱;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也有“在天愿作比翼鳥,于地喜為連理枝”的千古名句。

相傳天一門內(nèi)的那棵“連理柏”為清乾隆間種植,也是御花園中唯一的連理柏,屬于二級保護古樹。它由兩株古柏組成,其雙柏的主干正巧跨在北京的中軸線上,雙干相對傾斜生長,上部相交纏繞在一起,而且相交的部位里面的木質(zhì)已融為一體,成為一棵樹。

連理柏

很多人會非常疑惑:這種連理柏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是天然形成的嗎?

連理柏可以天然形成:連理柏由兩棵樹組成,只是在生長的過程中,由于兩棵樹非常接近,經(jīng)過多年的風吹雨打,樹皮被磨掉了,漸漸地就會長在一起,或者地下的根交叉長在一起,由此形成天然的連理柏。

其實,人工也可以獲得連理柏,我國古代的某園藝大師就曾采用人工靠接的手法植出了連理柏。其主要的方法是:選擇兩棵大小相似的樹,將它們臨近樹枝的皮用刀刮掉一部分,再將兩個枝條靠在一起,用油布裹嚴,天長日久,兩個枝條就長到一起了。

關(guān)于御花園的“連理柏”,還有一個妙景值得一看,就是如果您從樹的北邊看樹上西側(cè)的一個大枝,就會發(fā)現(xiàn)其扭曲處很像一只猴頭。對此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在去故宮參觀時,觀賞一番。

慈禧為何常住儲秀宮

提起慈禧太后,很多人都會想起她的居所——儲秀宮。儲秀宮建于明朝的永樂年間,本來不叫這個名字,而叫壽昌宮,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儲秀宮。清沿明朝舊稱,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儲秀宮位于故宮咸福宮的東面、翊坤宮的北面,為內(nèi)廷西六宮之一,是明清后妃居住的地方,清朝的慈禧太后在剛?cè)雽m的時候就居住在儲秀宮的后殿,并在這里生下了同治皇帝。

紫禁城內(nèi)后宮的宮殿非常多,慈禧太后獨獨對儲秀宮情有獨鐘,經(jīng)常在那里居住,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慈禧太后之所以鐘情儲秀宮,除了儲秀宮的居住環(huán)境比較舒適之外,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儲秀宮是她“夢開始的地方”。在慈禧太后的心目中,這是她得幸的地方,是她生下兒子的地方,是她發(fā)跡的地方,也是她養(yǎng)生的福地。當然,她也有她的用意,用今天的話說,那就是緊緊抓住自己的政治本錢。

慈禧太后剛進宮時,被封為蘭貴人,被安排住進了儲秀宮。那時的她地位不高,在生下同治帝之前,只不過是一個嬪。而咸豐帝又是一個博愛之人,寵幸了她不久,就漸漸地遺忘了她。

后來,慈禧太后生下了一個兒子,他就是同治帝,由此她才上升為妃,以后因為兒子又升到貴妃。在儲秀宮,她度過了作為蘭貴人、懿嬪、懿妃、懿貴妃的近十年最美好的歲月,直到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隨從皇帝前往熱河。第二年七月,咸豐駕崩,九月,她與清廷成員從熱河還京時,身份已經(jīng)是皇太后了。

辛酉政變后,慈禧太后掌握了政權(quán),被尊稱為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墒遣还茏约韩@得多大的封號,獲得多少物質(zhì)上的獎賞,對她來說,都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那等于她自己封自己,自己往自己臉上抹粉罷了。對她來說,最大的本錢就是她生下了同治帝,而且就是在儲秀宮生的。這是她的通天金字招牌,是抓權(quán)的真正政治資本,所以她長期居住在儲秀宮。

在儲秀宮度過最好的十年后,慈禧太后搬到了長春宮,可是在她的心里,儲秀宮才是她最愛的所在。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在慶賀她五十歲生日時,又重新住進了儲秀宮,一住又是十年。如今我們所觀賞到的儲秀宮陳設(shè)狀貌,就是當年慶賀慈禧太后五十大壽時的擺設(shè)。

慈禧太后畫像

儲秀宮作為后宮中最華麗的宮殿之一,處處都體現(xiàn)了慈禧太后的愛好、趣味。據(jù)一位曾經(jīng)服侍過慈禧太后的老宮女回憶,儲秀宮整個庭院共分為兩個部分,南邊是體和殿,后邊是儲秀宮。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慈禧太后住在儲秀宮,吃在體和殿。

儲秀宮共五間,分為三明兩暗。三個明間是慈禧太后生活起居的地兒,正中間的一間,設(shè)有正座,是為了接受朝拜用的。西一間和臥室連著,類似臥室的外間,用來放些日常用物。東一間的南窗前有一條炕,從里往外看,庭院的景色盡收眼中,據(jù)說慈禧太后經(jīng)常坐在炕頭上往外望,喝茶、吸煙。兩個暗間是她休養(yǎng)身心的地方,最西一間,是她的臥室。

宮殿的外檐,是她最喜歡的明朗、秀麗的蘇式彩畫,彩畫的內(nèi)容是令人賞心悅目的神話故事、花鳥蟲魚和山水樓閣,線條生動,著色淡雅,清秀中透著超脫紅塵的寧靜。走進宮門,迎面是紫檀木雕鏤彩繪的屏風、楠木雕福壽紋靠背,屏風前是雕刻著云龍圖案的寶座和造型精巧的香幾、宮扇。放眼看去,東西兩側(cè)深色穩(wěn)重的碧紗櫥上,鑲滿了大臣們敬繪的字畫,幾乎都是慈禧太后最喜愛的蘭花、香草、玉蘭和竹子。從這些細節(jié)中,可以看出慈禧太后的愛美、講究。

對儲秀宮,慈禧太后一生都掛念著,因為這里承載了她的青春歲月,她的夢想和希望。儲秀宮也正因為有了慈禧太后,而變得更加豐滿、有底蘊。

紫禁城過去為何不設(shè)廁所

去故宮參觀時,游客在欣賞中國古代皇家宮殿的同時,也不免會對皇家的衣食住行產(chǎn)生興趣,在腦海中產(chǎn)生種種疑問,如皇宮里的人都吃些什么?穿些什么?他們的吃喝拉撒都是怎么解決的?尤其是當人們在遇到內(nèi)急的時候,因游客眾多而排隊等候上廁所時,不免會發(fā)出這樣的牢騷:“真不知道古代皇宮里的人是怎么上廁所的!”是呀!紫禁城里的人都是在哪兒上廁所的啊,因為游遍整個故宮也沒有見著哪兒寫著“廁所”、“茅房”或者其他什么表明是廁所的招牌啊。

其實,在明清時期,紫禁城里是沒有我們今天這種意義上的“廁所”的。原因很簡單,第一個就是為了避免環(huán)境被污染,尤其是夏天,會弄得整個宮殿內(nèi)臭氣熏天,影響皇家形象;第二個原因就是為了方便主子們,省得他們還得跑到廁所里親自如廁。

那么,沒有廁所,那些皇宮里的人平時都是怎么解決如廁問題的呢?

原來,上至皇帝、皇后,下至最普通的宮女,他們在“方便”的時候,都會使用便盆。而“方便”的地點便是凈房,也就是大殿的一角。通常在“方便”時,他們會用布簾與外界隔開,并且便盆上都有蓋子,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在便盆里放上炭灰和草木灰,甚至香料。一旦“方便”完,便馬上將裹有炭灰的穢物倒入糞車,小便入馬桶,隨時處理,所以整個皇宮中絕沒有一點異味。

一般情況下,皇帝、后妃們使用的便器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作“官房”,由專門的太監(jiān)保管,平時不放在寢宮中,在需要的時候才傳。“官房”材質(zhì)好、制作精美、造型獨特。例如,慈禧太后的官房便是用檀香木雕刻而成的,并且圖案非常與眾不同,官房的外壁是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一條大壁虎,其四爪落地恰成為官房的四條腿,肚子鼓成大葫蘆肚,成為裝穢物的容器,尾巴卷成“8”字成為官房的把手。壁虎的頭在上,往后仰,正好被人的手吻合地握住,壁虎的嘴略微張開一條縫銜住手紙,兩只眼睛鑲著紅寶石,奪人注視。官房有蓋,蓋中浮雕螭虎(古代神獸,像獅虎)作為提手。大壁虎的肚子里裝的是香木粉末,既干又蓬松。

其實,后世人稱慈禧太后的生活非常豪華、奢靡,是有其來頭的。從她的如廁程序的復雜程度就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對生活十分講究的人。慈禧太后說要傳官房,幾個宮女就得馬上分頭準備,有的去叫管官房的太監(jiān),有的去拿鋪墊,有的去拿手紙。太監(jiān)要用繡云龍黃布套裹著的官房頂在頭上送到太后的寢宮門外,請安以后,打開黃布套,取出官房,由宮女捧著送進凈房里,宮女把油布鋪在凈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紙放進壁虎嘴里;太后方便完后,由宮女將官房捧出去,交給太監(jiān),太監(jiān)仍然用布套包好,舉到頭上頂出去,清除完臟物后,將其清洗干凈,而后再重新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細末,待下一次再用。

當年的慈禧太后非常喜歡吃吃喝喝,到了晚年還患上了大脖子病,需要官房的頻率特別高,將許多宮女折騰得勞累不堪。

帝后們在“方便”的時候,不僅工具非常精細、獨特,所用的手紙也是宮女們用心制作出來的。這些宮女們會提前在細棉紙上噴上霧狀的水,然后熨干再墊上濕布再次熨干,這樣制作出來的手紙不脆不濕,而且沒有紙毛、光滑有彈力。

這是皇太后等皇室貴族們的如廁程序,那么那些普通的宮女、太監(jiān)們是如何解決內(nèi)急的呢?他們的程序就相對簡單多了。他們也有凈房,通常設(shè)置在個宮院配房后的某個小屋內(nèi),里邊有恭桶、茅凳、便盆、灰槽等,方便后,要把污物處理好,把便盆擦洗干凈,放在茅凳下,以供后邊的人使用。

故宮太和門

清朝統(tǒng)治結(jié)束后,末代皇帝被趕出了皇宮。在清理皇宮的時候,當年宮內(nèi)人“方便”時所用的那些器具也被一一清理,只剩下了空屋子,而這些空屋子和其他的屋子沒什么大的區(qū)別,所以人們就不知道它們的真實用處了。所以,今天的人在游覽故宮的時候,會以為故宮內(nèi)根本沒有廁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