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長孫無忌

人物中國·隋唐五代十國遼宋西夏金元 作者:《人物中國》編委會 編


第8章 長孫無忌

兩朝良佐

長孫無忌

Zhangsun Wuji(?~659)


颯颯風葉下,遙遙煙景曛。霸陵無醉尉,誰滯李將軍。

——長孫無忌《灞橋待李將軍》


長孫無忌,字輔機。其祖出自鮮卑拓跋部貴族。父親長孫晟,隋朝名將;妹為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無忌善于謀劃,從小就和李世民關(guān)系親密,李淵在太原起兵后,他經(jīng)常跟隨李世民出征,參與機密要事。唐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他是策劃和組織者之一。貞觀年間,他歷任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司空,封趙國公,與房玄齡等同為宰相。貞觀十七年(643)太宗廢太子承乾,長孫無忌以母舅和元勛的地位主持立晉王李治。貞觀二十三年,太宗病危,他和褚遂良受命輔政。高宗李治即位后,他為宰相。永徽六年(655),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反對立武昭儀(即武則天)為皇后,沒有成功。顯慶四年(659)許敬宗迎合武后意旨使人誣告長孫無忌謀反,他被流放到黔州(今重慶彭水),被迫自縊而死。

貞觀重臣

長孫無忌出身于北魏皇族,據(jù)載,其先祖乃是北魏獻文帝的三兄,初為拓跋氏,在當時功勞顯赫,世襲大人之號,因是宗室之長,故改姓長孫氏。其祖父兕,北周位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襲平原公,官至絳州刺史。父晟,善騎射,隋右驍衛(wèi)將軍。無忌的家世貴盛,所以在隋時就和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的后裔李家結(jié)了親,他的妹妹便是李世民的妻子。

長孫無忌從小聰明好學(xué),博通文史,善于籌略。少年即與李世民是好友,李淵父子太原起兵,他加入其中,被授予渭北道行軍典籍。其后,經(jīng)常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運籌帷幄,官至兵部郎中,封上黨縣公。高祖武德九年(626),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為爭奪皇位繼承權(quán)而展開明爭暗斗。六月四日,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等九人,帶兵埋伏于玄武門,在太子李建成入朝經(jīng)過這里時,突然襲擊,將他射殺,并討平二府其他部將,史稱“玄武門之變”。事變?yōu)槔钍烂耥樌斏咸右约叭蘸蟪欣^皇位鋪平了道路。李世民即位后,長孫無忌又升遷為左武侯大將軍。長孫無忌作為開國元勛,又是皇親國戚,李世民對他禮遇有加,時常令他出入內(nèi)宮一起談?wù)搰?。長孫無忌為人小心謹慎,不因功高而自傲,不以后戚而自驕,曾經(jīng)多次懇求辭去官職。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下令讓畫家把長孫無忌等24功臣之像畫于凌煙閣之上,作為永久的表彰與紀念。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生有三個兒子,長子李承乾有足疾,第九子晉王李治性格懦弱,皆不為太宗所喜。第四子魏王李泰愛好文學(xué),深得太宗的寵愛。他自己也暗下功夫,圖謀被立為皇位繼承人,而李承乾則力圖保持太子的地位。因此,勛貴子弟和文武群臣各有附托,潛結(jié)朋黨,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產(chǎn)生了新的矛盾,貞觀十七年,李承乾被告謀反,太宗派長孫無忌等重臣進行查訪,證明實有此事,太宗廢掉了李承乾。于是問題變成是立晉王李治還是立魏王李泰,在此關(guān)鍵時刻,長孫無忌在太宗面前贊揚晉王李治天性仁孝,天下歸心。對太宗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決定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并加授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貞觀二十三年(649),太宗病重,召長孫無忌與中書令褚遂良二人輔政。

唐高宗能力較弱,他登基初期的永徽年間,長孫無忌以甥舅之親,又受太宗囑托,握有極大的權(quán)柄。而他與褚遂良全心全意為國謀劃,以天下安危為己任,所以永徽之政仍有貞觀遺風?;实垡仓蓝Y遇老臣,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因此,朝廷綱紀整肅,社會秩序井然。

永徽六年(655),高宗欲立武昭儀為皇后。長孫無忌多次進言表示反對。然而高宗之意已定,終于廢王皇后,立武氏為皇后。武皇后因長孫無忌先前沒有幫助自己,懷恨在心。顯慶四年(659),武后認為對付長孫無忌的時機已到,暗使中書令許敬宗遣人上書,稱監(jiān)察御史李巢與長孫無忌勾結(jié)謀反,高宗令許敬宗與侍中辛茂審查此案,長孫無忌被流放到邊遠的黔州,其子弟也大多被流貶。長孫無忌雖然失去了權(quán)勢,但是許敬宗一伙仍認為留著他終究是禍根,所以時隔不久,許敬宗與吏部尚書李義府遣大理寺正卿袁公瑜到黔州復(fù)按反獄,逼令長孫無忌自縊而死,籍沒其家,其姻親大都遭謫徙。長孫無忌為唐朝立有大功,然而卻死于“莫須有”的罪名,令天下感到震驚和哀傷。

長孫無忌與《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30卷,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唐律疏議》實際上由兩部分組成,即唐律的律文部分及長孫無忌等人對律文的疏釋部分。因為文中疏釋部分以“議曰”二字開頭,所以被人們稱為《唐律疏議》,或者《唐律疏義》。

唐高祖時就命裴寂等人在隋朝《開皇律》的基礎(chǔ)上編制了《武德律》。唐太宗貞觀年間,又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對《武德律》加以修改和刪定,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編成了《貞觀律》。唐律根據(jù)秦漢以來歷代立法和司法的經(jīng)驗,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罪名、刑制及司法原則加以整理,對社會關(guān)系各主要方面都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可以說,它集唐代以前中國歷代法律之大成,成為宋元明清各朝代制定和解釋法典的藍本,并對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制定法典、完善法制產(chǎn)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被稱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的代表。

唐律自從貞觀年間修改后,就沒有再作過大的變動。永徽三年(652),唐高宗委派長孫無忌等19人編寫《律疏》,第二年完成,這就是《唐律疏議》,當時叫作《永徽律疏》,頒行全國。編寫《唐律疏議》的目的是為了給唐律的條文提供一個權(quán)威的解釋,因在實施過程中,對于怎樣理解唐律的條文以及用哪條律文更合適都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這就影響了唐律的實施效果。而《唐律疏議》是官方編寫又由皇帝命令頒行全國,所以具有極大的權(quán)威性,特別是注釋部分實際上與律文部分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使得《唐律疏議》的實踐結(jié)果遠遠超過了原來的編撰目的,它不僅僅是唐律的注釋書,而是成為與律并行的唐代國家法典之一。

《唐律疏議》編定后,歷經(jīng)高宗、武后、中宗、玄宗等朝,又做過一些修改,但都屬于個別內(nèi)容的增改和個別文字的修訂,其主體內(nèi)容未變。唐律是完全按照“禮”的思想來編纂的,是儒家化的法典。因此,《唐律疏議》也貫徹了“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原則,即將倫理道德與法律密切結(jié)合,以前者為主,以后者為輔。同時,《唐律疏議》將漢朝以來的立法經(jīng)驗進行了總結(jié),大大提高了立法水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