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報人:小報鼻祖
(一)遷居滬上
1896年,李伯元正值三十而立,他攜老母吳氏、妻子鐘氏離開家鄉(xiāng)常州,遷居上海。李氏生命最后十年(1896—1906)在上海度過,他編辦報刊、寫作小說,成為晚清著名報人、小說家。
李伯元因何遷居上海?
1894年至1895年,李伯元頗為傷心勞神。1894年,堂伯李翼清溘然長逝,大家族頓失頂梁柱,向來惠受庇護的李伯元,不得不自謀生路、養(yǎng)家糊口了。李氏家族世代為官,官宦之家,科舉仕進自然是子弟們的人生“正途”——這是世家士子被規(guī)定了的生命路徑,多少青春虛扔在這條路途上,皓首窮經(jīng)卻終生落魄,也有藉此飛黃騰達者,一朝金榜題名,從此衣錦食祿,做了人上人。堂伯李翼清去世后,李伯元實際面臨著一次人生選擇,他處身在生命的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xù)世家子弟科舉仕進之途,還是另謀生計與出路?這是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無法回避。他已經(jīng)獲取初步的科舉功名,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并補廩貢生,雖然其后鄉(xiāng)試失敗,但科考之路一帆風(fēng)順者畢竟稀少,舉人考試名落孫山,不至于太過挫頓他的自信,畢竟他還年輕。不過,頗值尋味的是,他對功名仕進的熱情漸漸消頓下來,即便李翼清為他捐納山東“省府經(jīng)略的功名”,他也無意于此,終未赴任。
李伯元無意功名仕進,與他對晚清官場黑暗、腐敗的主體認識緊密相關(guān)。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大清國最終慘敗于東洋國,被迫議和,與日本簽訂《馬關(guān)條約》,割地賠款,喪權(quán)辱國。泱泱大國,遭東夷小國肆意凌辱,甲午狼煙,真?zhèn)€是亡國之象!依附于封建帝制龐大軀殼上的封建士子,其敏感的內(nèi)心世界頓時交織起末世哀情與亡國悲愴,他們對大清朝的忠誠與期望,也在割地賠款的屈辱體驗中,被強烈搖撼而漸趨瓦解。
堂伯既歿,自己也年近而立。家族庇護驟然頓失,大清朝廷也是風(fēng)雨飄搖、朝不保夕,李伯元不想再廁身皇家“體統(tǒng)”內(nèi)。功名仕途已然不在其思慮之中,他將何以安身立命、養(yǎng)家活口?這是一個問題。在1894年至1895年間,他傷心勞神,得自己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