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寫《北極光》

張抗抗文學回憶錄 作者:張抗抗 著


我寫《北極光》

《北極光》是一部以主人公思想性格發(fā)展為主要線索進行構思的小說,主人公思想發(fā)展的幾個主要關節(jié)點,左右著整部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因此,把握這幾個關節(jié)點,對于整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侗睒O光》的關節(jié)點主要表現(xiàn)在陸芩芩所遇三個不同類型的男青年后所產(chǎn)生的幾次大的思想動蕩及發(fā)展變化。第一次是在業(yè)余大學教室里碰到費淵,費淵對社會深刻的剖析及慷慨激昂的言詞吸引了她,她不自覺地將傅云祥與費淵作了比較。小說一開頭就鋪墊了芩芩對傅云祥的不滿,于是她才產(chǎn)生了想同費淵交談、請教的愿望。這時候的芩芩,思想處于從麻木到清醒、從盲目到深思的變化的前兆,這種即將到來的急驟思想變化,為小說的故事發(fā)展鋪設了一個深而湍急的漩渦。陸芩芩并非偶遇費淵后才不愛傅云祥,而是同費淵的交談接觸幫助她意識到了自己一直以來苦惱的根由。她需求的恰是精神上的援助。如果說,芩芩在小說的后半部分,從曾儲身上看到了自己追求的人生希望所在,使她認識到同一個自己所不愛的人勉強生活在一起,是一種對他人和自己不負責任的和不道德的行為;那么這種不道德行為所給予她的痛苦,實際上已超越了擔負同傅云祥決裂所招致的“不道德”的指責帶來的苦惱,以及如果為了維持虛偽的道德而對傅云祥繼續(xù)隱瞞自己的思想,賦予他虛假的感情造成真正的不道德行為的痛苦。當然,究竟是哪一種道德觀念更符合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尚有待于芩芩和她的朋友們,在這個發(fā)生著巨大變化的時代里,進一步被實踐檢驗。

第二個關節(jié)點是曾儲的出現(xiàn),使芩芩在費淵之外又看到了另一種人。他充滿生氣和熱情,對社會上不合理現(xiàn)象的批判不耽于口頭,而是付諸實際、平凡、具體的行動。芩芩在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必然會對她所能遇到的年輕朋友新鮮的思想見解發(fā)生興趣,渴望能從中得到解答或是解脫。曾儲為她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引她站到一個較之牢騷和不滿、嘆息和批評之上的新的高度來看待現(xiàn)實人生和所處的時代。于是小說在這里又發(fā)生了分叉,進入了三種不同的青年人所代表的三種不同的人生哲學的思想線縱橫交錯的較量階段。芩芩的內(nèi)心由此面臨著更為復雜、激烈的斗爭。她盡管已明確地看到了自己不應當茍且于原來的生活,產(chǎn)生了強烈的掙扎、挽救自己的愿望,以至導致了照相館出逃這一場靈魂的搏斗。但她在紛繁的社會思潮面前,卻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惆悵之中,一度表現(xiàn)為她對費淵寄托的希望,以及對極端個人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價值理論的區(qū)別辨析不清。

這兩次大的起伏已將小說推進到了第三階段,即芩芩對費淵的失望和對曾儲更深入、全面的認識。這也是全書關鍵性的關節(jié)點和轉(zhuǎn)折點。一次無可奈何的呼喚所得到的冷酷無情的回聲,終于讓芩芩看到了費淵自私的本質(zhì)和扭曲的心靈。她又一次校正了自己人生的羅盤,從苦悶和狹隘中走出來,在曾儲與他的伙伴們身上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從而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假如沒有這一次具體而又尖銳的矛盾對費淵的考察和檢驗,芩芩也許還難以做出清醒的判斷,恐怕也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正確地認識曾儲這樣樸實平凡的青年的價值。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而相同的經(jīng)歷、年齡和遭遇的人之間的差異更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芩芩對三個青年逐步的認識過程,也是芩芩的思想演變、發(fā)展、完善的過程。這些關節(jié)點的串聯(lián)構成的線條,就成為《北極光》構思的主體。

在我讀過的為數(shù)很少的文藝理論著作中,藝術大師和前輩作家告訴我們,小說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是反映人的社會活動,也就是說,表現(xiàn)人們在做什么和怎么做。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所展現(xiàn)的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大抵可以歸結(jié)為這六個字所提出的要求。

然而今天的讀者似乎已不滿足僅僅表現(xiàn)人物做什么和怎么做,他們希望知道人物為什么這樣做以及他們究竟怎么想。我理解這是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就我國來說,除了人民群眾思維能力、欣賞趣味、文化修養(yǎng)的普遍提高之外,還有十年動亂所造成青年的信仰危機、社會生活的復雜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當人們感到自身的苦悶在生活中無法排解時,他們希求在小說中尋找出路。剛剛跨入人生大門的青年讀者尤其如此。他們中的許多人處于苦思之中。因此,反映當代人生活的作品是不可能回避這種客觀現(xiàn)實的。已有越來越多的作品致力表現(xiàn)人物“為什么”這樣做和“怎么想”。并將過去傳統(tǒng)寫法中表現(xiàn)“怎么想”所采用的潛臺詞變成直接的心理描寫和內(nèi)心世界詳盡淋漓的刻畫。所以,目前有些作家借鑒“意識流”手法的某些作品受到讀者歡迎。

《北極光》亦是一次剖析人物心理的粗淺的嘗試。首先,一部小說的表現(xiàn)形式取決于它的內(nèi)容?!侗睒O光》是一部以反映當代青年對人生、理想的思索、追求為主題的小說,通過芩芩對三個抱不同人生態(tài)度的青年的選擇,體現(xiàn)她對生活道路的抉擇。前面已經(jīng)談到芩芩的思想發(fā)展線。當一部小說不以描寫豐富、精彩的故事和人物的外部動作為主要目的時,自然反映各種人物的精神、思維活動就成為它的主要內(nèi)容。

《北極光》中“怎樣想”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以主人公陸芩芩的心理活動為圓心的。但這種心理活動的描寫,如果全部處理成國外現(xiàn)代派不連貫的、跳躍式的“意識流”寫法,不僅有違于中國廣大讀者的傳統(tǒng)習慣,難以讀懂,而且也容易使人物失之于玄虛空泛。比較的結(jié)果,我以為選擇目前這種敘述與內(nèi)心獨白相結(jié)合、人物的思想性格發(fā)展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互相兼顧的方法較為自然合理。當然,心理描寫的手法是多樣的,在《北極光》中,芩芩的心理活動有時是剖析自己靈魂的回想;有時是對他人合乎邏輯的猜想、推想;有時是觸景生情的聯(lián)想;有幻想、苦思冥想、捫心自問……還有一種“想象對話”,例如:


他似乎也在默默地注視著她。他在嘲笑她嗎?嘲笑她剛才的眼淚,或者是想問:“你從哪里來呢?以前我怎么沒見過你?”“我也沒見過你呀?!薄班?,我知道,你是業(yè)大日語班的,借附中的教室?!薄拔乙仓懒?,你是這個大學的學生,雖然你沒有戴校徽,可我會看……”“你剛才為什么哭呢?”“不,沒有,我沒有哭。”“哭了,我聽見的,你有什么傷心事?”“傷心事?沒有沒有,什么也沒有。我很快樂,我就要結(jié)婚了。人家介紹我認識他,他對我很滿意,他家里對我也很滿意,我對他——沒有什么可挑剔的……不不,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一點兒也不知道,一句話是講不清楚的,你別問了,我不認識你……”


以下緊接著的一段,費淵什么也沒有說,芩芩從想象中醒悟過來,同他重新開始交談。這一段想象對話,實際上將此時此地兩個人的身份、彼此的心境和基本性格特征,都一起交代清楚了。

這幾種不同方式的心理描寫交織成芩芩內(nèi)心豐富而劇烈的思維活動。目的在于由此激起讀者心中的波瀾,擊中讀者的心弦。如果芩芩所想,恰是一部分讀者所想;芩芩所思,亦能引起部分讀者所思,那么便達到了作者主觀愿望與客觀效果的統(tǒng)一。

當然,作者所想與讀者所想畢竟還是有距離的,并不能以作者所想代替讀者所想?!侗睒O光》有幾處理念大于形象、思想多于行動的敗筆,以“想”淹沒了“行”,人物就難免有單薄之感了。

一些批評家在談到我以往的小說時,認為其中有一大不足,就是對人物的褒貶過于鮮明。我自己也深感刻畫人物最大的難度,在于寫出每一個人的思想性格的復雜性和客觀性。因為每個人都處于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矛盾下生活,而人物在作品中的行動,正是這種種社會矛盾的反映。每個人都不可能是絕對正確或生來丑惡的。一個基本傾向好的人,難免不犯錯誤;而一個已被社會毀壞的人,也可能依著一定的條件向另一個方面轉(zhuǎn)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看問題,應該認識到我們筆下創(chuàng)造的每一個人不但應當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而且每一個人的氣息應當是不相同的,同一個人身上也不只有單單的一種氣息。只有本身充滿矛盾的人物才是真實可信的活生生的人。

《北極光》發(fā)表以后,爭議較多的人物是陸芩芩。芩芩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有的人說她朝三暮四,喜新厭舊;有的人說她放任自流,利己主義;有人說她是個中間人物,既不崇高,也不優(yōu)秀;但也有人說她單純美好,充滿了對理想的追求。還有許多人寫信給我說,她們在陸芩芩身上看到了自己,《北極光》中的四個青年形象正是我們這一代人命運的縮影。

我們是否來看一下芩芩在小說中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

《北極光》第四章的開頭有這樣一段話:


……當1980年隆冬的嚴寒籠罩了這個城市的時候,由于河床的突然開闊所給人帶來的朦朧而又忽遠忽近的前景,青年們所苦惱和尋覓的,就遠比四年前要更豐富深廣了……


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十年浩劫所遺留下來的種種后果,其中突出表現(xiàn)為青年一代自我否定與重新確立自我的思考、迷茫、彷徨的混亂狀態(tài),以及經(jīng)濟建設所面臨的重重困難,為有志于改革的開拓者們鋪開了一個新的戰(zhàn)場。陳舊的意識、傳統(tǒng)觀念正在逐漸地被質(zhì)疑、擯棄之中;先進的、健康而又充滿生氣的思想正在蓬勃生長、壯大,滲透到各個領域中去。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廣大青年對因襲的舊習深惡痛絕;對新鮮的思想觀念如饑似渴;然而,由于他們的信念未曾如老一輩人那樣在長期的斗爭中經(jīng)受反復的磨煉,而在生活中喪失對“真善美”的希望,似乎要比失望更多,于是出現(xiàn)了種種疑惑,苦于尋不到自己起步的路口。三中全會確立我黨的方針路線,為我國走向四化指引了一條寬廣的大道,每個中國公民都充滿了這種美好的憧憬。但是否每個人都能走上這條路,同時代的潮頭一起前進,是否每個人都能找到通往自己心靈的小徑,顯然是差異甚大。正是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大背景下,才出現(xiàn)了作品中所刻畫的幾種不同的青年形象。

我們的同代人“老三屆”,經(jīng)歷的磨難較多、覺醒較早。到1980年,思想演變大部分完成。三十歲上下的這批青年,思想基本定型,費淵和曾儲是兩個不同的代表。他們在生活中得出了各自的結(jié)論,并將這種理論付諸自己的實踐。傅云祥也是如此。當然思想的成熟與否并不能以年齡劃分,不少年長的同志寫信給我談到芩芩執(zhí)著的追求時說,好像寫的是他自己。但除了費淵、曾儲、傅云祥以外,現(xiàn)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還有像芩芩這樣處于自身命運(例如戀愛、婚姻、工作等人生重大問題)的選擇關口的剛剛踏上社會不久的青年,她們看見了一些丑惡,卻是片面的;感到了痛苦,卻是短暫的;立下了向上的志愿,卻是搖擺的;對人生的思考,還是膚淺的……她們在時代的感召下,有奮發(fā)成才的愿望,但又無時不受到社會和自身的束縛。她們在掙扎中、在搏斗中、在尋求中,沉沉浮浮,飄忽不定。有時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目標,但有時那目標又被薄霧彌蓋,甚至自己也看不清腳下的路。這是過去的歷史和今天的現(xiàn)實所提供的“規(guī)定情景”。因此,從朦朧到清晰、從彷徨到覺醒、從尋求到投身,這就是陸芩芩的性格基調(diào),也是《北極光》的性格基調(diào)。陸芩芩是人生理想的追求者,也是《北極光》的出發(fā)點。沒有陸芩芩,就沒有《北極光》;陸芩芩如果是一個堅定的現(xiàn)實主義者,也無須苦苦尋找北極光了。

所以我無意在《北極光》中塑造可供效法的當代英雄的形象,我只是塑造了幾個普普通通的當代青年,讓青年讀者自己去比較鑒別。傅云祥絕不是一無是處,費淵也有所長,我無須貶低或丑化他們。即使曾儲,作為我心目中較為理想的人物,亦有缺點和不足。我試圖寫出每一個青年今天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傅的庸俗、費的自私都有其形成的深刻的社會原因。他們有令人同情的一面,但這種生活準則是否正確,筆者的態(tài)度也是十分清楚的。我寫《北極光》,內(nèi)心深處抱著一種美好的祝愿,愿青年們能在理想的召喚下,看到希望,加強自信力,從而由彷徨、猶豫、朦朧走向光明。

比較是一個中性詞,任何人、任何時代、任何事物都需要比較。重要的是比較的標準。

人們心目中憧憬的理想、希望,當不表現(xiàn)為一個時期中須努力達到的具體目的時,當然是抽象的,或許說是朦朧的,不像傅云祥要找一個好工作或打一件新式家具那么明確。希望常常就廣義而言,只是心靈深處對于未來美好的向往。精神和物質(zhì)既不能截然分開,又不能混為一談。美好的社會應該有土豆加牛肉(以前連這個也不予承認,當然需要撥亂反正),但土豆加牛肉決不等于美好社會。

同樣,男女之間的感情、心與心的呼喚,當尚未落實為某一具體對象時,自然也是朦朧,甚至是虛幻的。(除非這個人所要求的配偶,是一個附有工資數(shù)目、身材尺寸、父母職業(yè)、本人工種的條件詳而又詳?shù)恼f明清單。)茫茫人海,芩芩的社交又如此有限,她如何為自己設計出一個標準愛人的模式來呢?她在尋求中只能依據(jù)自己在同對方接觸了解中的直感來做出判斷。當對方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芩芩的人生追求和感情追求也就隨之明朗起來。虛飄恰是心靈苦悶和不甘沉淪的反映,由虛到實,由飄到定,正是芩芩弄懂北極光的真正含義的過程,也是她成長的必由之路。有的人連什么是愛情小說都沒有搞清楚,或者說并不認真研究作品的主題,也不尊重原作的真實,就主觀武斷地下結(jié)論,這種做法確實令人遺憾。

似乎因為我們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很少用一些處于復雜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的人物作為主人公,所以人們對這種嘗試有點少見多怪??稍谖沂盏降拇罅康摹侗睒O光》讀者來信中,青年們談得最多的,恰恰是陸芩芩。他們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她的內(nèi)心世界找到與自己心靈相通之處。有一封讀者來信這樣寫道:“您筆下的芩芩(她的經(jīng)歷、思想、性格、追求)真實自然、毫無雕琢的痕跡,我與她似曾相識。她的故事經(jīng)您的筆躍然紙上,確實震撼了不少當代青年的心?!?/p>

我們的當代文學作品既需要塑造真實可信的先進青年、優(yōu)秀工農(nóng)和知識分子形象,也非常需要深入了解、關心反映大量處于中間狀態(tài)中的人物。不可能要求經(jīng)歷過十年動亂的青年一代的思想信念那么堅定單純,而只能影響、幫助他們盡可能克服自身的弱點,一步步接近真理。我將繼續(xù)探求這些有追求而不知如何追求者的心理。

那么文學作品中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否就應是那么一往無前、所向披靡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還沒有想透。但我一直在想:新人是不應該有什么固定的概念和模式的,而主要應該看她(他)的思想主流所反映和代表的是否屬于社會的進步潮流;其次,他們的所作所為應當帶有新時代的鮮明特征,區(qū)別于其他時代,含有正向未來邁進中的新思想的萌芽。新人絕不是一個單單的“好人”,更不是“完人”,而是勇于探索、努力實踐、敢于創(chuàng)造的活生生的人。他們的成長充滿了曲折,其中包括同自身斗爭。很難設想“新人”會在某一天早上突然從天上掉下來。成長為新人的過程正是我們千千萬萬普通干部、群眾、青年在思索中奮起、揚棄陳舊意識的束縛、不斷錘煉更新,從而脫穎而出的過程。所以,新人也常常處于自己內(nèi)心的矛盾和與環(huán)境的沖突之中。但是他終于沖破了,勝利了,于是他成為新人。由于新人不可避免地帶有他從舊的廢墟上走過,來不及拂去的征塵,由于新人留有同舊習俗搏擊的傷痕,所以新人的思想性格也應是復雜的,甚至會重新陷入難以解決的矛盾之中。但是他仍然奮戰(zhàn)、搏擊。或勝或敗,幾經(jīng)磨難,他又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上俯瞰人生和社會。事實上,每一個新人的誕生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有的時候他們甚至不被理解,有的時候他們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缺點。但是他們既敢于否定舊觀念,也敢于否定自己;既敢于建設新世界,也敢于建樹新的自我。而這個“新”的觀念,是建立在繼承與批判、延續(xù)與揚棄的雙重意義上的。

曾儲這個人物,我自己是不滿意的。沒有寫好的原因是否可以歸咎于對上述的正反兩方面的新人特征重視不夠。而芩芩,是否就不具備新人因素呢?處在她這樣的“過渡時期”中的青年,是否恰恰正是在靈魂的反復搏斗中脫胎為新人呢?這是一個有待創(chuàng)作實踐進一步探討的有意義的問題。王安憶的《新來的教練》和蔣子龍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我以為在塑造新人形象的嘗試上取得了成功的經(jīng)驗。

我去年在文學講習所學習時,席卷全國的關于“人生觀”的大討論,以及我周圍的青年們對這場討論的態(tài)度,使我萌生了要寫一部探索當代青年的小說?!氨睒O光”作為一種奇幻的意象,有如電光火石在我腦中掠過,起初我只以為是找到了一種寄托,把它作為希望的象征;到動筆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被籠罩在一種美的氣氛中,我被這種氣氛所感染,以至努力渲染了北極光奇異的美感,也進一步探討了它內(nèi)涵的哲理。

對于“北極光”意象的具體處理,是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交錯進行的,其中有對北極光外觀的直接描寫;有對北極光物理原理的解釋;還有芩芩內(nèi)心對北極光的想象。然而更重要的是,芩芩對她所遇到的三個不同的男青年三次不同程度的“考核”,得到的三種不同的回答。芩芩對北極光理解的加深,也是對生活、理想的認識的加深、對自己信念的堅定。北極光寄寓了作者對人生的希望,在作品中她把這種希望帶給讀者,也創(chuàng)造了小說的意境。這說明并非需要意境才有北極光,而是因為有北極光才創(chuàng)造了意境。任何形式和藝術手法都由其內(nèi)容的需要所決定。

小說的意境某種程度還可以幫助人物表達更豐富的思想感情,使之含蓄、深沉、難忘、簡潔,同時也富于形象感。當然文學作品的美感并不單由意境來提供,更多的是蘊含于人物本身的精神品格之中。

在我將要結(jié)束這篇札記的時候,我又收到了一疊信件,其中有一封來自四川成都的薄薄的航空掛號信,我把它抄錄在這里,作為這篇文章的結(jié)束語:

渴望看到北極光的人:


注意:2月7日(星期日)的電視節(jié)目19:30世界各地:北極光。請收看?。阕詈每床噬娨?。)我們可能一輩子都不能看到北極光的,盡管我們是那樣地想看到她。讓我們一起在電視屏幕上看到她——美麗的北極光!

也同陸芩芩(或者干脆就說是同你)一樣從小渴求看到北極光的一個青年:黃喜春,1982.2.3.


芩芩終于懂得,見到見不到北極光是其次,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使不能發(fā)光也能發(fā)熱。無論你此生是否能見到北極光,它作為一種“美好”希望的象征,永遠存在于人的心靈深處。

(1982年2月10日于哈爾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