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張鐘俊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自動控制專家,1915年9月出生于浙江嘉善,1934年畢業(yè)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院,獲學士學位,同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分別于1935年和1938年獲工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他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學業(yè)有成后義無反顧地于抗戰(zhàn)烽火年代的1938年回國,曾任國立武漢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教授??箲?zhàn)勝利后,回上海任交通大學教授,并兼任上海市公用局技術室主任。從1940年加入交通大學重慶分校起,到1995年去世,張先生在交通大學教育、科研戰(zhàn)線上辛勤耕耘了整整55年。作為我國自動控制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張先生不僅對我國自動控制、系統(tǒng)工程、經(jīng)濟控制論等學科的開拓與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而且以科學家、教育家的眼光,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引領著我校自動控制學科的發(fā)展,為我??刂茖W科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國際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先生注重身教言傳,是我校優(yōu)秀人才的培育師。早在20世紀40年代,張先生領導的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就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并有24人順利畢業(yè),他們?nèi)蘸蠖汲蔀樾轮袊鐣髁x建設和科技教育界的棟梁。在20世紀80年代恢復招收研究生之后,張先生在自動控制系建立了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他以豐富的經(jīng)驗和極大的熱情引領高水平人才的培養(yǎng),堅持以“愛國心”“事業(yè)心”“責任心”教育學生,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培養(yǎng)研究生,充分展現(xiàn)出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yōu)秀的導師風范。
張先生是我校前沿科學研究的引領者。早在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工作時,他就講授并指導學生開展網(wǎng)絡綜合、自動控制等前沿科學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他積極傳播新興的現(xiàn)代控制理論并用以解決慣性導航問題。1981年設立博士點后,張先生根據(jù)國際學術和科技發(fā)展的動向,以深邃的洞察力引領和鼓勵博士生探索新的學科前沿方向,在大系統(tǒng)理論、預測控制、廣義系統(tǒng)、多目標決策、魯棒控制、機器人等新興學科的前沿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有力地提升了上海交通大學控制學科的學術地位。
張先生是我校學科建設的先行者。在首次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后,張先生于1988年11月領導編制了《上海交通大學自動控制重點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1989—1993)》,提出了學科建設的目標和內(nèi)容及具體措施,是國內(nèi)高??刂茖W科和上海交通大學校內(nèi)出現(xiàn)最早的學科建設規(guī)劃。張先生作為老一輩的控制學科帶頭人,注重提攜后輩,以極大的熱情關注和支持中青年學者的成長,形成了一支在校內(nèi)乃至全國都有重要影響的老、中、青相結合,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張先生對學科建設的深邃理解和豐富實踐是后人建設一流學科的寶貴財富。
張先生是我校國際學術交流的帶路人。作為老一輩的“海歸”,他深深認識到科學研究必須立足于國際化大環(huán)境,必須學習和汲取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為我所用。從1978年秋張先生參加學校首次訪美活動開始,他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身于國際學術交往,多次利用短暫的出訪時間,廣交朋友,深入交流,推進合作,擴大交大控制學科和中國自動化事業(yè)的國際影響。他鼓勵師生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進行學術訪問,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訪或講課,開創(chuàng)了我??刂茖W科的國際化局面。
張鐘俊先生不僅是我國自動控制界的翹楚,更是國家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寶貴財富。張先生傳奇、曲折而又輝煌的一生,是新時期知識分子的典范和楷模。張先生留給我們后人的不僅是他的學術成果,更重要的是留給了我們愛國榮校、奉獻社會、勇于開拓、不斷創(chuàng)新、鞠躬盡瘁、獻身事業(yè)、提攜后人、甘為人梯的不朽精神。
在我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110周年院慶之際,這本《中國控制先驅(qū)——張鐘俊傳》全面而詳實地介紹了張先生的生平,反映了張先生對我國自動控制和系統(tǒng)工程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希望這本傳記的出版能使讀者更加了解這位老一輩科學家的豐富人生和杰出貢獻,學習他熱愛祖國、奉獻社會、獻身事業(yè)的精神,以及開拓創(chuàng)新、嚴格務實的學風和提攜后人的品格,這也是我們對張先生最好的紀念。
于上海交通大學
2018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