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有一種無趣叫仕途

明朝出了個王陽明 作者:李根 著


第四章 有一種無趣叫仕途

憂國憂民,紙上談兵

雖然寄情山水的日子讓人留戀萬分,但心中的那份信念迫使王陽明不得不放棄這種生活——不能就這么混下去了,人活著總得有些追求。

弘治十年(1497年),二十六歲的王陽明打消了歸隱念頭,離開家鄉(xiāng),再次回到北京。這次,回蕩在耳邊的消息讓他坐立不安:蒙古人在邊疆鬧事了,跑到大同燒殺劫掠,無惡不作。(小王子犯潮河川。己巳,犯大同。)

邊關危急,朝廷上下都憂心忡忡,急切地需要派一名文武雙全的武將前去戍邊。但弘治年間,明朝已經沒有了朱元璋當初建國時的勇氣和魄力,實力大不如前。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久了,一旦談到打仗,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兩手冒汗,因為他們習慣了醉生夢死,這種衛(wèi)國御辱的重擔把他們壓得爬也爬不起來。

面對國家的嚴峻時局,王陽明心里很焦急。不就是推舉出一名大將,真的就那么難嗎?他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感慨地說:“武舉之設,僅得騎射搏擊之士,而不可以收韜略統(tǒng)馭之才;平時不講將略,而欲臨時備用,不亦難乎!”也就是說,朝廷在選將時只注重你能不能打,忽略了謀略,如今想選一位文武全才的將領,自然就難辦了。

邊患危機讓王陽明意識到兵家之學的重要,他感到只專心于“心”學是不夠的,于是,他開始學習各種軍事典籍,把騎馬、射箭練習得更加嫻熟。

其實,王陽明少年時就嫻熟騎射,而且也接觸過兵法。他不僅僅只是個書生,在余姚讀書時,一個叫許璋的私塾先生就曾教過他騎射,還跟他講過很多軍事理念。許璋,字半圭,明代上虞人。他性格淳厚,吃苦修行,曾是王陽明在余姚的塾師,傳授王陽明奇門遁甲諸書與諸葛武侯戰(zhàn)陣之法。

王陽明有這打底子,再鉆研兵法,自然就是小菜一碟。后來的事實證明,在克敵制勝時,心學和兵道是可以畫等號的,王陽明的紙上談兵是紙上談“心”。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專注,一定會有奇效。王陽明就是如此,既然決定研究兵法,就要有研究兵法的樣子。他留心武事,抱來一大堆兵家秘書鉆研,比如:《孫子兵法》《尉繚子》《六韜》《吳子》《三略》等。

另外,每當遇到宴席,王陽明就把果核聚到一起列陣勢演練,入迷程度可見一斑。一個二十六歲的舉人“老爺”在賓客面前做這種游戲成何體統(tǒng)?了解王陽明的人知道他在憂國憂民,不了解王陽明的人還以為他有精神病。當時大家對他的評價是“好言兵,且善射”。

王陽明的努力換來了收獲,這時期對兵法的鉆研讓他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戰(zhàn)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雖然未能成為戍邊大將,但后來能成功鎮(zhèn)壓農民起義和平藩,與這段時間的苦學是分不開的。

明代學者薛侃這樣品評王陽明:“具文武之全才,闡圣賢之絕學。”近代學者梁啟超也評價說:“陽明先生,百世之師?!蹦艿玫饺绱烁叩脑u價,絕非偶然,而是靠實力的?!稄V名將傳》選錄了從西周到明代的一百七十多位名將,其中就有王陽明,這足以說明王陽明文武全才,是古代名將之一。

王陽明認為一個將才,應該是道德、心理、智慧、技術都屬優(yōu)秀者,他在治軍上主張儲備良將,曾這樣說:“臣惟將者,三軍之所恃以動,得其人則克以勝,非其人則敗以亡,其可以不預蓄哉?”在將領的使用上,他主張“隆其委任,重其威權,略其小過,假以歲月,而要其成功”,也就是說,要信任和尊重將領。王陽明熟諳《孫子兵法》,精通戰(zhàn)爭謀略,他運用《孫子兵法》中“兵無常勢”,“因敵而制勝”的思想,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對不同的作戰(zhàn)對象采取不同的戰(zhàn)略,往往能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

在《明史》中,史臣這樣評價王陽明:“王守仁始以直節(jié)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藩。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睂τ谖某汲錾淼耐蹶柮鱽碚f,這是極高的贊譽。

雖然王陽明在對兵法的研究中獲得了極大的進步,也獲得了后人極高的贊譽,但這段時間他是苦悶的,思想上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自念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師友于天下,又不數遇,心持惶惑?!庇羞@個念頭的王陽明不知從哪里弄來一封朱熹上宋光宗奏疏,其中有這么一段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想想自己二十多年的求學經歷,王陽明發(fā)現自己雖然讀了不少書,但沒有循序而致精,所以沒什么大的收獲。既然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那么后面的事就好辦了。王陽明很快調整了讀書方法,按照朱熹開的“方子”,循序漸進,以窮“天理”。

修煉一段時間后,王陽明依舊茫然失措,一頭霧水。先有格竹子,再有循序致精,都不能讓王陽明有所突破,他開始懷疑自己成圣的目標,從此與朱熹學說分道揚鑣了。

初入官場

轉眼到了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王陽明第三次參加會試。這一次他沒有再次遭遇失敗,終于考中進士,“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觀政工部”。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全國第十名。從此,王陽明正式躋身于官場,屬于他的時代到來了。

在明代以前,歷朝歷代大體上都沿用了秦始皇創(chuàng)立的君主之下設宰相輔政的政治體制,只是相權的形式和職權的大小有所不同。明朝初年,也基本直接承襲元朝舊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總理全國政治,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大都督府設左、右大都督,掌管軍事;御史臺設左、右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各機關衙門。另外,地方上設行中書省,統(tǒng)管地方軍政事務。

這種政治體制既然能沿用一千多年,說明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朱元璋對此有些不滿,為了加強君主集權,他開始進行微調,最大的改變就是廢除宰相,仿宋殿閣制設內閣。內閣大學士一般三到五人,官階是正五品,雖然官位比較低,但這些人相當于為皇帝處理文件的秘書,與皇帝走得很近,實際上內閣成了最高的權力機關。

朱元璋、朱棣父子深知江山得來不易,所以輔官閣臣都只是起顧問、參謀的作用,自己仍舊親自批示奏章。但后來的皇帝越來越懶,逐漸衍化出票擬制度,即令內閣大學士用小票墨書,對章奏草擬出處理意見,貼在各種奏疏的封面上,再上報給皇帝,由皇帝審定后,讓太監(jiān)用紅筆寫出,稱為批朱。結果給宦官干政大開方便之門。

明末的魏忠賢,或亂批,或假傳圣旨,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鹿偌芸諆乳w,或者說凌駕于內閣之上,掌握著最高的決定權,結果導致朝政越來越腐敗。這種結果不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但他不是神,豈能料到百年之后的事情。

再看王陽明,他被分配到了六部之末——工部見習。工部是一個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既然是搞建設,那么就有不少油水可撈,是個難得的肥差。

雖然歷朝都屬工部最富,許多為官者都想在工部謀個差事,撈幾筆,讓自己的腰包鼓起來。但王陽明視金錢為糞土,志不在此。他不甘平庸,一心想創(chuàng)建一番功業(yè),雖然是一個實習生,也干得熱火朝天。

這年秋天,工部特派王陽明去督造威寧伯王越的墳墓。

王越,字世昌,身材高大,力氣大善于騎射,頗有雄才大略。

據說,當年科舉殿試,王越早早就答完了試卷,不巧的是,刮來一陣狂風,試卷嗖地被刮跑了。在這種關鍵考試中怎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這可怎么辦?如果是常人,也許早就亂了陣腳,但王越是強人,他沒有絲毫慌亂之色,隨即奮筆疾書,在剩下不多的時間內又寫好一份考卷,最后驚險入圍進士行列。

這事兒還沒完,沒想到這年秋天,朝鮮使臣進京朝圣,竟然把王越的試卷又帶了回來。小小的試卷竟然從京城飛到了朝鮮,又被人拾起帶回京城,這真是不可思議。單單一張試卷就如此神奇,王越就更是一個傳奇了。

雖然王越以文官入仕,卻拿起兵器,當了武將。他曾經兩次領兵深入河套地區(qū),與北元 [2]作戰(zhàn),多次擊退蒙古軍隊,威震四方。他一生戰(zhàn)功卓著,為保衛(wèi)明朝江山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威寧伯”。

對于這樣的英雄,王陽明是極其崇拜的,在沒有考中進士之前,他就曾讀過有關威寧伯王越的文章,對于王越的才學和武功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有一天晚上還夢見威寧伯王越送他弓箭和寶劍。

如今,王陽明成了“包工頭”,為強人王越督造墳墓,他豈能為自己臉上抹黑?所以,他沒想著吃多少回扣,撈多少油水,反而秉公無私,不僅不貪污公款,還為國家省了不少銀子,真可謂盡職盡責。除了為國家節(jié)省銀子外,在閑暇之余,王陽明還組織民工演練“八陣圖”,比之前把果核聚到一起列陣勢演練直觀得多,他的統(tǒng)御之才在這里也得到了實踐。另外,這次的監(jiān)工經歷讓王陽明明白:若想干大事,就要指揮更多的人,擁有更大的權力。

上邊務八事

王陽明雖然是工部的官員,但并不僅僅局限于工部的事務,他還會考慮戶部、兵部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他這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其實,王陽明之所以這么做,無非是憂國憂民,不想只當個“官混子”,除了喝喝茶、看看閑書,就沒啥要干的了。他要把自己所有的光和熱都毫無保留地奉獻出去,為大明江山的穩(wěn)固盡心,為天下蒼生的幸福盡力。

這年,天空有彗星出現,京城內外,人心惶惶,不可終日,都以為大禍將至。而且邊境不再安寧,虜寇猖獗?;噬霞钡貌栾埐凰迹贿呄蛱炱矶\,一邊向臣子們尋求良策。

主憂臣辱,作為臣子就應該為皇上分憂,于是,王陽明就針對當時朝廷死氣沉沉的現狀,上了一篇《陳言邊務疏》,現摘錄一段:

臣愚以為今之大患,在于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內為固祿希寵之計;為左右者內挾交蟠蔽壅之資,而外肆招權納賄之惡。習以成俗,互相為奸。憂世者,謂之迂狂;進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剛直之氣,而養(yǎng)成怯懦因循之風。故其衰耗頹塌,將至于不可支持而不自覺。今幸上天仁愛,適有邊陲之患,是憂慮警省,易轅改轍之機也。此在陛下,必宜自有所以痛革弊源、懲艾而振作之者矣。王陽明認為:現在的大臣們不思進取,爭名奪利,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們的家人和親戚朋友利用特權賺取不義之財。社會風氣日益變壞,大家都養(yǎng)成了因循守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江山社稷已經到了即將崩潰的邊緣,但當權者卻一點都沒有察覺,依然歌舞升平、醉生夢死。改革變新勢在必行,只有革除弊政,選賢任能,銳意改革,才能救大明于倒懸,救萬民出水火,讓江山社稷代代相傳。

王陽明的見解深刻而尖銳,他不僅提出改革建議,而且緊接著提出了改革的具體措施,供皇上參考,這就是所謂的“上邊務八事”:一曰蓄材以備急;二曰舍短以用長;三曰簡師以省費;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嚴守以乘弊。

這些建議具體來說就是:

第一,建立軍事后備人才,以備不時之用。他自己就非常愿意成為這樣的人才,隨時響應國家的號召。

第二,用人要不拘一格,古人云:“事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彼?,王陽明認為,用人不可求全責備,要充分發(fā)揮人才的長處,一定要具有慧眼識人才的本領。

第三,精兵簡政,節(jié)省費用。戰(zhàn)爭就是燒錢,雖不要輕易言戰(zhàn),但也不能懼怕敵人的侵略。兵貴精不貴多,王陽明就此提出精兵簡政的主張。

第四,軍隊屯田。敵人來了就戎裝待發(fā),敵人退去后就讓將士們屯田。這樣,既可以減少向邊關運輸糧草的麻煩,也能保障邊關守軍的糧食供應,從而與敵人持久相持。

第五,賞罰分明、令行禁止。一支沒有紀律的隊伍是不能戰(zhàn)勝敵人的,如果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后果是很可怕的,雖有百萬之眾,在關鍵時刻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為將者一定要賞罰分明、一視同仁。

第六,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激勵士氣。打了敗仗不要緊,關鍵要撫恤那些陣亡的烈士親屬,讓死者無憾,生者感動。然后向將士們揭露敵人的惡行,讓我軍士氣高漲,還會打不敗敵人嗎?

第七,分清主次,謀大利而棄小利。敵人士氣正旺,我軍不宜輕易出兵,被敵人牽著鼻子走。不要在意戰(zhàn)術上小勝小敗,而要把精力放在戰(zhàn)略上的勝利,見機行事,我軍才能以逸待勞,克敵制勝。

第八、嚴防死守,見機行事。我軍善于防守,敵人善于野戰(zhàn)。既然如此,我軍就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嚴防死守,趁機出擊。況且,我軍剛敗,敵人士氣正旺,此時不宜再和敵人交戰(zhàn),應當據城堅守,養(yǎng)精蓄銳,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定能完勝敵軍。

王陽明提到的這八點軍事改革主張,闡述了自己多年來對軍事研究的見解,體現出了高超的軍事才華和治軍方略。平心而論,王陽明的這些主張句句切中要害,但人微言輕,他的奏折根本就沒有機會擺到皇帝的案頭,早被內閣大臣們扔進垃圾桶了。

結果,奏折呈上去后杳無音信。沒辦法,誰讓自己沒有手握大權呢,如果手握大權,就不會坐冷板凳了。

刑部新來的年輕人

再怎么說,王陽明也是大明的官員,遭到如此冷遇,他難道就沒有怨言嗎?其實,王陽明也是人,沒有怨言是不可能的。但不同于他人的是,他能全面地看待事物,把心態(tài)調整到最佳。

的確,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做事有困難是必然的,有困難才更能展現自己的價值,才能在過程中學到更多。若想成功,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被自己一時的情緒所左右。

督造威寧伯王越的墳墓這一差事,王陽明完成得非常漂亮,獲得了上司與下屬的交口稱贊。由于上司很滿意王陽明的表現,二十九歲時,王陽明便擔任了實職,被授為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一職,為正六品。官雖然不大,但握有實權。

雖然官職為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但不用去云南,身在京師處理千里之外的事務就可以了。在明朝,云南是邊民生事的多發(fā)地點,大小事務雜亂無章,工作是非常辛苦的。關于刑部部屬的工作,王陽明在《送方壽卿廣東僉憲序》中這樣描述:士大夫之仕于京者,其繁劇難為,惟部屬為甚。而部屬之中,惟刑曹典司獄訟,朝夕恒窘于簿書案牘,口決耳辯,目證心求,身不暫離于公座,而手不停揮于鉛槧,蓋部屬之尤甚者也。而刑曹十有三司之中,惟云南以職在京畿,廣東以事當權貴,其劇且難,尤有甚于諸司者。若是而得以行其志,無愧其職焉。則固有志者之所愿為,而多才者之所欲成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