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看生命云卷云舒
◎遠人
今年8月下旬,一則亞馬孫雨林大火肆虐的消息席卷全球各大媒體。盡管旱季本易誘發(fā)火災,但據(jù)說此次大火的人為因素居多。這著實使人內(nèi)心發(fā)緊,也使一些人提出亞馬孫雨林的再生速度有多大和雨林還能存活多久的尖銳問題。
地球環(huán)境問題因這次火災引起全球關(guān)注。亞馬孫雨林占地達五百五十萬平方千米,為全球雨林總面積的一半,如果雨林被毀,人類的前途不堪設(shè)想。
每次看到這樣的消息,我都會不安地想起《呂氏春秋》中的一段話:“人之性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yǎng)性也,非所以性養(yǎng)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yǎng)物,則不知輕重也。不知輕重,則重者為輕,輕者為重矣。若此,則每動無不敗。”用白話文說一遍,就是人原本長壽,卻在物欲的左右下變得不能長壽。所謂物,原本應為生命提供養(yǎng)分,而絕非生命為物提供養(yǎng)分。但今天的人,恰恰在誘惑中用生命求取外物,這就是不知生命中孰輕孰重了。不知道輕重,就會把重視為輕,輕視為重。像這樣顛倒,那么所有的行為無不歸于失敗。
古人的話往往有振聾發(fā)聵之效,可惜真正聽進去的人少之又少。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人的壽命固然比古代有了增長,但人在步入現(xiàn)代之后,對大自然的索取,又使其常常扮演“不知輕重”的角色。其結(jié)果不僅僅是人類對自然的“以性養(yǎng)物”達到為所欲為的瘋狂境地,還包括對生命的認識不斷降低。用昆德拉的話說,當人連“生命之輕”都難以承受,則“生命之重”將變得更難扛負。偏偏我們看到的是,生命的沉重感越來越壓迫著人。莊子宣揚的逍遙無拘束,在今天幾乎像一個與人類無關(guān)的神話。不是說每個人都得達到“至人無己”的境界,但人在面對大自然的過程中,如何重新認識自己已變得空前重要。
認識自己,也就是認識人。大自然交給人的很多,人卻難說給了大自然多少回報。大自然需要的,不單純是守護,更多的是在人與物的相處中取得和諧。這其實也是生命對所有人提出的要求。從表面上看,“天人合一”不過是種境界,往深處看,又始終是人類在綿延與生息中必然把握的最終走向。
生命的本質(zhì)原本是云卷云舒,在大自然中,生命原本該拈花微笑。只是人類在自身的發(fā)展中,尤其進入工業(yè)時代以來,充滿對大自然的種種冒犯,說大自然將懲罰人,不如說人將在最后懲罰自己。在今天,我們當然回不去莊子的時代,回不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耕時代,但在對大自然災難的認識中,我們依然能做到一種思索,做到一種更高的認識和理解。若如此,幸運的不僅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更幸運的是人類的生命本質(zhì)將獲得再度開放。
2019年10月3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