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嗷嗷神童鴻鵠有志
翩翩少年萬里沖天
◎莫宣卿
一
晚唐時期,要屬宣宗皇帝最好文事,雖然身為一國之君,還要自命雅號“鄉(xiāng)貢進(jìn)士李道龍”。他一生最嘆自己生在帝王之家,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當(dāng)了皇帝以后,遇到朝臣的第一句話就是問人家是哪年登第。如果是進(jìn)士就要禮敬三分。不是進(jìn)士則為之惋惜。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的貢舉是中國科舉史上華麗的一章。這一年的科舉考試破了一個天荒。年僅17歲的封州封川(今廣東省封開縣)考生莫宣卿勇拔頭籌,奪得狀元。大唐開科取士,歷時230年,這是年齡最小的狀元。堯天舜日,英雄少年。鴻臚唱過之后,滿朝文武爭相祝賀。宣宗皇帝喜不自禁,賜宴賜衣并賜御詩:
南方遠(yuǎn)地產(chǎn)奇才,突破天荒出草萊。
神鯉跳翻三尺浪,皇都驚震一聲雷。
春闈榜發(fā),正是京城長安花開時節(jié)。依慣例,新科進(jìn)士要在狀元的帶領(lǐng)下,舉行打馬探花、雁塔題名、曲江歡宴等活動。探花郎(活動的先鋒使者)由新科進(jìn)士中最年輕貌端者擔(dān)任。莫宣卿既是狀元,又最年輕貌端。他一人身兼狀元、探花二職?!按猴L(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當(dāng)新科進(jìn)士的馬隊穿街過市,為爭睹少年狀元風(fēng)采,長安城里萬人空巷,盛況空前。同榜進(jìn)士柳圭有詩贊曰:
筆陣才交五階前,一聲雷震便沖天。
榜中姓氏當(dāng)頭列,笈里文章許世傳。
紅杏殿中呈繡服,綠楊堤畔拂金鞭。
九衢難怪人空巷,才子風(fēng)流正少年。
二
莫宣卿(834~868),字仲節(jié),號片玉,封州封川(今廣東省封開縣)人。莫宣卿身出寒門。父親莫讓仁靠放鴨維持生計,英年早逝。莫宣卿是遺腹子。他出生后,母子二人無依無靠。母親只好抱著他再嫁同邑莫及芝。繼父家境較為殷實(shí),舅舅梁銘甫又是當(dāng)?shù)匾晃怀雒嫩訋?,加上母親生性賢淑,莫宣卿有幸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民間傳說莫宣卿六歲才開口說話,鄉(xiāng)人異之。此后聞言即悟,過目成誦。七歲而能賦詩。有一天,莫宣卿與童伴相嬉河濱,遭到戲弄,他沒有哭鬧,也不與大家爭斗,而是正襟危坐,出口成章:
我本南山鳳,豈同凡鳥群。
英俊天下有,誰能佐圣君?
鄉(xiāng)人呼為神童。在舅舅的悉心教導(dǎo)下,莫宣卿十二歲通過縣試,名震鄉(xiāng)里。為排除世俗干擾,潛心攻讀,致力精深。他小小年紀(jì)就于麒麟山上結(jié)廬而居,手不釋卷,博覽群書。時人疑之,他以詩相答:
書屋倚麒麟,不同牛馬路。
床頭萬卷書,溪上五龍渡。
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
茅檐無外物,只有青云護(hù)。
莫宣卿像(圖片來源:風(fēng)飄石)
對這個少年狀元,宣宗皇帝尤為喜愛,小小年紀(jì)即任命為翰林院修撰,并恩賜內(nèi)閣中書大學(xué)士。莫宣卿為子至孝,請求還鄉(xiāng)祭祖并恭迎母親到長安奉養(yǎng)得到批準(zhǔn)。無奈母親嫌長安路途遙遠(yuǎn),且難服水土,不肯同行。莫宣卿極盡孝道,不負(fù)慈母養(yǎng)育之恩,返京后上表陳情,懇求放外任南方,以便就近奉養(yǎng)母親。詔準(zhǔn)出任臺州(治今浙江省臨海市)別駕。出仕為官,人人都想成為皇帝近臣。莫宣卿英俊少年,居官禁中,前途無量,卻以奉孝請求外放,朝中百官由衷敬佩。他離京赴任之時,大家都長亭相送。宰相白敏中及同僚好友紛紛以詩相贈。白敏中詩曰:
錦繡文章錦繡身,長安雷動滿城春。
九重黃甲終為貴,百鎰兼金未足珍。
臺閣絲綸應(yīng)舍舊,經(jīng)筵保傅為圖新。
云何一點(diǎn)思親志,化作嶺南戲彩人。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莫宣卿攜家眷再回故里奉迎母親,在返回臺州的路上不幸染病而逝,終年僅34歲。時任封州刺史李邦昌上表奏知皇上。懿宗驚聞其變,敕封正奏狀元,贈謚號“孝肅”,入祀封州“鄉(xiāng)賢祠”。
莫宣卿是不是狀元,也有兩種說法。《登科記考補(bǔ)正》載這一科的狀元為李郜,只將莫宣卿列入制科?!吨袊婆e辭典》和《中國歷代文狀元》兩說并存?!短拼M(jìn)士錄》未收錄。
三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國科舉史上18歲以前中狀元的還有:
蘇瓌(639~710),字昌容,京兆武功(今陜西省武功縣)人。唐高宗顯慶元年(656)狀元及第。先仕揚(yáng)州大都督府長史。神龍初入為尚書右丞。景龍三年拜相,封許國公。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因老病轉(zhuǎn)太子少傅。年底卒。謚號“文貞”?!兜强朴浛佳a(bǔ)正》有載?!吨袊婆e辭典》和《唐代進(jìn)士錄》僅作進(jìn)士記載。
郭震(656~713),名元振,震為字,魏州貴鄉(xiāng)(今河北省大名縣)人。唐高宗咸亨四年(673)狀元及第。先任通泉尉,因上《寶劍篇》為武后所賞識,擢為右武衛(wèi)鎧曹參軍。大足元年任涼州都督。睿宗即位,詔為太仆卿,景云二年(712)拜相。因助唐玄宗誅太平公主,進(jìn)封代國公。后因過貶饒州司馬,病逝赴任途中?!兜强朴浛佳a(bǔ)正》有載,言郭震舉拔萃科,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個人?!吨袊婆e辭典》和《唐代進(jìn)士錄》僅作進(jìn)士記載。
賈至(718~772),字幼鄰,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狀元及第。初仕單父尉。天寶十年(751)又舉明經(jīng)科。“安史之亂”隨玄宗入蜀,掌知制誥,官中書舍人?!榜R嵬坡事變”后,玄宗禪帝位于肅宗的詔書即出自賈至之手。巧的是44年前玄宗皇帝登基的受命冊文則是出自他父親賈曾之手。當(dāng)時,玄宗皇帝不無傷感地對他說:你父子二人可謂交輝繼美矣。代宗時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官終京兆尹。《中國科舉辭典》《登科記考》持此說。《登科記考補(bǔ)正》載此科狀元為賈季鄰??赡苁恰兜强朴浛肌氛`將“季鄰”為“幼鄰”?!短拼M(jìn)士錄》持后說。賈至同科有名士柳芳,是唐敬宗寶歷元年(825)狀元柳璟的祖父。
程宿(971~1000),字莘十,衢州開化(今浙江省開化縣)人。宋太宗端拱元年(988)狀元及第。初仕玉山縣尉,入為翰林編修,以殿中丞直集賢院。端拱二年(989)以六州都撫出使北疆。至道元年(995)授江西安撫使。真宗咸平三年(1000),益州軍變,與招討使雷有終奉命討伐,病逝于任上。謚號“文熙”。
王拱臣(1012~1085),字君貺,原名拱壽,宋仁宗賜名拱辰,開封府咸平(今河南省通許縣)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狀元及第。初仕懷州通判,入直集賢院、知制誥,屢遷至翰林學(xué)士、御史中丞。因反對“慶歷新政”而外貶。神宗朝又因反對“熙寧變法”而外貶。一生仕履繁復(fù)。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病卒于彰德軍節(jié)度使任上,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懿恪”。
彭汝礪(1047~1095),字器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狀元及第。先在幕府,王安石薦為國子直講,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以汝礪為監(jiān)察御史。彭汝礪首陳十事,言他人不敢言。直言極諫,朝野嘆服。在蔡確案件中,正直無私,以至被他人誣為蔡確同黨而落職徐州。彭汝礪回京后,加集賢殿修撰,入兵、刑兩部侍郎,再遷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宋神宗元祐八年(1094),彭汝礪再次被誣告與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劉摯有牽連,被貶以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成都府,未及上任,又降為待制。后知江州,病逝任上。因當(dāng)時尚在仁宗先帝的“大祥”之期(駕崩后兩年內(nèi)),故此科沒有舉行殿試。彭汝礪以會試頭名直擢狀元。關(guān)于彭汝礪的年齡史上亦有不同說法?!端未鸂钤V》《中國狀元全傳》言其生于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吨袊鴼v代文狀元》則載為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果如此,他就不能算是少年狀元了。
汪應(yīng)辰(1119~1176),字圣錫,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縣)人。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狀元及第。汪應(yīng)辰原名汪洋,高宗讀了他的殿試策論后,認(rèn)為是一位老成之士,等到鴻臚唱畢,原來是一位英俊少年。高宗喜不自勝,以其與北宋王拱辰同齡奪魁而賜名應(yīng)辰,并書《中庸篇》以賜。初授鎮(zhèn)東軍簽判,后詔為秘書省正字。忤秦檜而出建州通判。檜死還朝,屢遷至吏部尚書。因敢言不避,忤逆權(quán)貴,以端明殿學(xué)士出知平江府(治今江蘇省蘇州市)。因受誣陷連遭貶黜,遂致仕不起,病逝家中。謚號“文定”。
泰不華(1304~1352),字兼善,蒙人伯牙吾臺氏,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右榜狀元及第。泰不華原名達(dá)普華,文宗賜名泰不華。初授集賢院修撰,后轉(zhuǎn)秘書監(jiān)著作郎,拜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因劾御史大夫貪暴而貶江浙左右司郎中。復(fù)起后歷任侍讀學(xué)士、中奉大夫知制誥、禮部尚書。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2)遷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臺州路達(dá)魯花赤。平方國珍亂死難。謚號“忠介”。
篤列圖(1312~1348),字敬夫,蒙人捏古氏,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右榜狀元及第。初授承務(wù)郎、集賢院修撰,后遷太醫(yī)院都事。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擢南臺御史,按治湖廣、江浙行省。又升福建廉訪司官,以誣劾去職。尋任湖廣行省副理問不就,拜內(nèi)臺御史。年三十七卒。
丁顯(1368~1398),字彥偉,建寧府建陽(今福建省建陽市)人。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狀元及第。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停罷科舉,至洪武十七年(1384)恢復(fù)。丁顯是復(fù)科后的首舉狀元。此科會試取進(jìn)士472人。主考官欲拔考生花綸為狀元。鴻臚傳唱的頭天夜里太祖夢見大殿之上有一枚巨“釘”。第二天,太祖拆開首卷,見是花綸,與夜夢不符?;ň]只有十八歲,便以其年少置于二甲,再拆主考官進(jìn)呈試卷,恰是丁顯,正與夜夢相合,遂欽點(diǎn)為狀元。但丁顯更年輕。丁顯高第后即授翰林院修撰,旋因上疏言辭過激得罪朱元璋,貶為訓(xùn)象衛(wèi),直至病逝任上。關(guān)于丁顯的生年,《中國歷代文狀元》《中國狀元全傳》都載為元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若遵此說,丁顯亦不是少年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