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史記·留侯世家》》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秦朝末年,舉國大興土木,民不聊生。張良刺殺秦始皇未成,逃亡至東海下邳。有一天,張良在下邳的一座橋上碰到一個奇怪的老人。他走到張良的身邊,故意把鞋脫了丟到橋下,然后傲慢地命張良給他去撿鞋。張良忍住心中不滿,替他把鞋取了上來。沒想到,他又抬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鞋。張良氣憤不已,但還是強壓怒火,幫他穿好了鞋。老人未再多說,而是仰面長笑而去。走出百米之后,又折返回橋上,對張良贊嘆說:“孺子可教也?!辈⒓s張良五天后的凌晨再到橋頭相見。
之后,老人又幾番考驗張良的耐心,并最終將一本奇書送給了他。張良得此書后日夜研讀,慢慢體悟到了其中的大智慧,后加以靈活運用,最終輔佐劉邦破秦兵、滅項羽,建立了蓋世之功。這個老人便是黃石公,這本書便是為稱為天下奇書的《素書》。
張良死后,《素書》隨同下葬。直到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張良的墓被盜挖,盜墓人在他的玉枕下面發(fā)現(xiàn)了這本書。書上寫著:“不許傳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如果不是這個盜墓賊歪打正著,《素書》或許就永遠沒有重見天日的機會了。
《素書》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義、安禮六章,共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三十六個字。內(nèi)容涉及治國安邦、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之道等多個方面,可謂句句箴言。
《素書》全書六章共講了五個問題:
其一,闡明了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密不可分及“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的處世哲學(xué),以此說明,一個智者只要具備了道、德、仁、義、禮五種品格,再逢機遇,定可建立絕世之功。
其二,闡明了用人的原則,書中依據(jù)才學(xué)、氣質(zhì)之不同,將人才分為俊、豪、杰三類,認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這些用人智慧都是千古不變的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其三,書中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強個人修養(yǎng)的建議。告誡人們要“博學(xué)切問”“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親仁友直”,這和儒家親仁的理念不謀而合;另外,書中提出的“絕嗜禁欲”“抑非損惡”“設(shè)變致權(quán)”“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理念,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可謂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本書思想的開闊。
其四,書中總結(jié)了安邦治國的智慧經(jīng)驗?!岸棠逃谄埖谩保欠磳Χ唐诘挠e措;“后令繆前者毀”,是強調(diào)政策需要具備有連續(xù)的可執(zhí)行性;“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則強調(diào)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些智慧對于后人立身安邦都具有極大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其五,作者闡述了自己的處世之道。提出“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輕上生罪,侮下無親”“上無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遠臣輕之”等道理,給如何處理好各種關(guān)系提出了建議。
大凡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都是以“人”為主體的活動,都與個人的修養(yǎng)以及能否協(xié)調(diào)好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guān)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古人看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亂的,因此本書舉凡天下大事,無所不談,但無一不立足于以人為本。
《素書》原著論點鮮明,卻無論證,個中道理全在讀者自己體悟。宋代徽宗時宰相張商英對《素書》頗有研究,曾為其作序,被后世認為是對這本千古奇書系統(tǒng)、權(quán)威的介紹,稱為“原序”。因此正文中保留了張商英對各章節(jié)的點評之語,是為“張氏注曰”。另正文中“王氏點評”中的王氏為清代一位學(xué)者,他也曾注釋過《素書》,但名字已不可考。
《素書新解全譯本》對原著加以注釋、翻譯,解讀,文字流暢,翻譯簡易明白,以獨到的視野和樸素的筆調(diào),對《素書》中的思想加以深入的解讀,從為人處世、人際交往、工作態(tài)度、企業(yè)管理等方面為人們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其中,每一次提點都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如醍醐灌頂,令人豁然頓悟,是一部難得的幫助人們走出生活與工作困惑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