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三國 說不盡的諸葛亮(代序)
諸葛亮,從一名鄉(xiāng)村青年成長為蜀漢帝國的丞相,他的人生堪稱成功和完美,無論廟堂之上還是市井之間,關于他的史實和傳說早已家喻戶曉,在中國人千百年的集體記憶中他具備著超人的能力和品質,在忠君、智慧、勤政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極致。
但是,圍繞著他并非沒有爭論,在歌頌他的同時,批評之聲也始終存在,有些批評還相當尖銳。
《三國志》在肯定諸葛亮的治政才能、對他公正勤勉給予大力稱贊的同時,說他“連年動眾,未能成功”,原因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對他的軍事才能評價不高?!度A陽國志》稱他“雖資英霸之能,而主非中興之器”,晉代史學家孫盛批評他刑法峻急,宋代“三蘇”認為他北伐決策失當、制定的治蜀政策存在明顯不足。
南北朝崔浩《論諸葛武侯》掀起了對諸葛亮的全面批判,不僅認為諸葛亮軍事才干平平,而且認為他不合時宜,看不清當時的大局,同時又嚴威切法,在個人品德方面也乏善可陳。
近現代以來,諸葛亮仍是最受關注和熱議的古代人物之一,隨著討論和研究的深化以及新觀念、新研究方法的引入,又掀起了一股“重新認識”諸葛亮的潮流,有人甚至提出把諸葛亮拉下所謂的神壇。歸納此類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生目標存在誤區(qū)。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他們二人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那時國家并未統(tǒng)一,管仲、樂毅的才能體現在幫助諸侯爭雄爭霸上。諸葛亮生活在國家統(tǒng)一的東漢,助蜀漢割據,是抗拒統(tǒng)一的歷史潮流。
——隆中對策有天然缺陷。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核心是跨有荊、益二州,之后兩路出擊曹魏,但其前提是曹魏內部發(fā)生變化,這些條件未免太多,對劉備來說很難達到,作為戰(zhàn)略規(guī)劃書可操作性才是關鍵,蜀漢最終失敗與諸葛亮的規(guī)劃缺陷有關。
——執(zhí)意北伐不自量力。在北伐戰(zhàn)略上,諸葛亮無視國力不足的現實連年北伐,給蜀國帶來了極大負擔,百姓苦不堪言;在北伐戰(zhàn)術上,魏延提出子午谷計劃,主張奇兵突襲,認為這是弱國戰(zhàn)勝強國的唯一手段,但諸葛亮不采納,把攻擊的重點放在祁山和隴右,導致大功未成。
——用人方面存在失誤。諸葛亮不注意新人培養(yǎng),平時又不授權,事必躬親,不利于人才成長,所以他死后蜀漢人才凋落。劉備提醒他馬謖不能重用,他力排眾議給予重用,結果釀成大禍,魏延、李嚴等是劉備生前欣賞的人才,諸葛亮不予重用,有排斥異己的嫌疑。
——通過計謀害死了關羽。諸葛亮考慮到后主接班后關羽不好控制,所以借孫吳之手除掉關羽,關羽兵敗,諸葛亮坐視不救,導致關羽被殺。關羽死后,諸葛亮又勸劉備殺劉封,意圖相同。
——對夷陵戰(zhàn)敗負有責任。夷陵之戰(zhàn)是蜀漢國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該戰(zhàn)雖然由劉備發(fā)起和指揮,但諸葛亮身為丞相,有匡正得失的職責,他不竭力阻止,沒有盡到責任。
這些觀點,有的有一定道理但以偏概全,有的貌似有理但缺乏歷史依據,有的則混淆了歷史和現實、史實和傳說。但如果對諸葛亮的一生沒有客觀和系統(tǒng)的了解,對這些問題作出正確判斷非常困難。
因此,確實有必要對諸葛亮進行重新認識,在三國這個宏大歷史背景下,按照史實和科學的方法,沿著諸葛亮的生命軌跡梳理他的一生,逐一厘清那些有爭論的話題,還原一個權威、全面又真實的諸葛亮。
越是人們熟知的人物越難寫,在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諸葛亮。本書以諸葛亮的成長經歷為敘述線索,詳盡展示諸葛亮的生平,尤其在他54年人生中的若干次重大轉折點上著力更多。在講述的同時,也試圖走進諸葛亮的內心,既看到他的智慧、成就,也試圖揭示他曾經面臨的矛盾、痛苦和遺憾。
本書堅持了嚴肅、嚴謹的寫作態(tài)度,以正史為依據,不混淆進傳說和印象,更不虛說、枉說,針對史料零亂且?;槊艿那闆r,抽絲剝繭,認真對比和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為便于閱讀,本書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對史書中枯燥難懂的地名、官名,在考證的基礎上均用直觀的方式進行了詮釋,力求通俗、可讀。為了讓讀者了解歷史的原貌,本書在敘述重要事件時適當引用了一定的史書原文,這些原文主要出自《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后漢書》《晉書》《華陽國志》《資治通鑒》等史籍。考慮到閱讀的流暢性,這些引文以括號加楷體字的形式標出,不一一列舉其具體出處。
本書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揭示諸葛亮內心成長軌跡方面盡管做了許多嘗試和努力,但仍感到不夠,呈現在大家面前的人物形象仍然不夠飽滿和生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史料有限而寫作時又不愿加入虛構的成分;另一方面是本人學識和寫作水平的不足,希望今后有機會再加以改進吧。
這是寫作本書的初衷。
南門太守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