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陰翳禮贊

陰翳禮贊 作者:陳杰 著


陰翳禮贊

如今,家居考究的人,為了營造純?nèi)帐斤L格,難免在電燈、煤氣和自來水管道的安裝上煞費苦心,想方設(shè)法使之與日式房間相協(xié)調(diào)。就連沒有蓋過房子的人,一旦走進飯館、旅館等日式房間,恐怕也經(jīng)常能注意到這種風氣的流行吧。自命不凡、精通茶道的人另當別論,他們不屑于科學文明的恩澤,樂居偏僻鄉(xiāng)村的草庵。但如果是居住在城市的大家庭,不管怎么講究日式風格,也不能缺少現(xiàn)代生活所必需的暖氣、照明和衛(wèi)生設(shè)備。因此,一味執(zhí)著于日式風格的人往往會為裝一個電話而大傷腦筋??傁胫阉旁跇翘莺竺妗⒆呃冉锹涞缺M可能不顯眼的地方。此外,院子里的電線埋在地下,房間的電源開關(guān)藏在壁櫥或者地柜里,電線繞在屏風的背面,等等,想來想去,結(jié)果出現(xiàn)神經(jīng)質(zhì)的過度操作,反而自尋煩惱。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早已適應(yīng)電燈之類的東西,與其挖空心思藏起來,倒不如給電燈加一個老式的乳白色淺燈罩,使燈泡露出來,顯得更自然、淳樸。傍晚,透過火車車窗眺望鄉(xiāng)村景色,茅草屋頂?shù)霓r(nóng)家拉門后,現(xiàn)今已經(jīng)過時的有淺燈罩的燈泡透著亮光,別有一番韻味。但是,說起電扇,不管響聲還是樣子,到現(xiàn)在仍然感覺與日式房間不協(xié)調(diào)。若是一般人家,不喜歡也可以不用,但到了夏天,如果是生意人家,就不能一味地遷就老板的喜好了。我的朋友偕樂園旅館老板是一位家居考究的人,因不喜歡電扇,客廳里一直都沒裝??墒且坏较奶?,客人就叫苦不迭,結(jié)果還是不得已裝上了。前些年,我不顧身份,斥巨資蓋新居時,也有類似的體會。一旦對建材器具等細枝末節(jié)都在意,必將困難重重。比如一扇拉門,從喜好來說,我不想裝玻璃,但如果只用紙的話,又不利于采光和密閉。不得已只能里面貼紙,外面安玻璃,這樣就要安裝內(nèi)外兩層溝槽,費用也隨之增加。并且,即便花工夫至此,從外面看,只是個玻璃門,從里面看,紙后有玻璃,仍不像真正的紙拉門溫潤柔和,不盡如人意。早知如此,還不如就做成一個玻璃門呢,這時才后悔不已。別人為之,頗覺可笑,但若輪到自己,不做到最后一步是不會死心的。近來的燈具,如座燈式、提燈式,八角形和燭臺形等,都是作為與日式房屋相協(xié)調(diào)的種類新上市的,但是哪種我都不中意。于是,從舊貨店淘來老式的煤油燈、夜明燈、床頭燈,自己安上燈泡。尤其頭疼的是采暖設(shè)計。因為大凡叫作爐子的東西從形態(tài)上都不大適合日式房屋。煤氣爐燃燒時不光會呼呼響,還不能裝煙囪,想想就頭痛。在這點上,電爐倒是很理想,但是形態(tài)同樣不討人喜歡。將電車上使用的暖氣安在地柜中,倒是個辦法,但看不見紅色的火焰,就體會不到冬天的氛圍,也不適合闔家團圓的場合。我絞盡腦汁,最后造了一個類似農(nóng)家使用的大火爐,里面裝上電熱炭,既能燒熱水,又能取暖,除了費用高點,樣式頗為成功。采暖設(shè)計還算比較理想,但下一個頭疼的是浴室和廁所。偕樂園老板不喜歡在浴槽和沖洗處貼瓷磚,客用浴室全部采用木造。當然,不管從經(jīng)濟角度還是實用角度,貼瓷磚都更勝一籌。但是如果天花板、屋柱和板壁等使用上等日本木料,而有的地方卻貼上花哨的瓷磚,整體的搭配實在不協(xié)調(diào)。剛建好的時候可能還說得過去,經(jīng)年累月,板壁和屋柱逐漸現(xiàn)出木紋,只有瓷磚依然潔白透亮,這才真是好比一棵樹嫁接上一根竹子,極不協(xié)調(diào)。不過,浴室的話,根據(jù)個人喜好,多少犧牲點實用價值倒也無所謂,若是廁所的話,就要麻煩多了。

我每次到京都、奈良的寺院,看到那里微暗的、打掃得一塵不染的老式廁所,都深深感到日本建筑的難能可貴。茶室固然好,但日式廁所更使人精神放松。這種地方必定遠離主屋,建在飄滿綠葉和青苔香氣的林蔭深處。沿著回廊走過去,蹲伏在微暗的光線中,看著紙拉門透出的微微亮光,沉浸在冥想之中?;蚩商魍巴馔ピ旱木吧切那檎媸菬o以言表。漱石先生把每天早晨如廁當成一件樂事,索性說其是生理之快感。體味這樣的快感,當數(shù)身處寂靜的板壁與清秀的木紋中,能看見藍天與綠葉之色的日式廁所為最佳。因此,我再強調(diào)一下,恰到好處的微暗、徹底的清潔、安靜得幾乎能聽到蚊子叫,這些均為必要條件。我喜歡在這樣的廁所里傾聽淅淅瀝瀝的雨聲。尤其是關(guān)東的廁所,地板上有細長的清掃通道,房檐和樹葉上落下的雨滴,洗滌了石燈籠的基座,潤濕了踏腳石的青苔,之后滲入泥土,那靜謐的聲音格外真實親近。的確,廁所適合聞蟲鳴鳥啼,賞優(yōu)美月夜,是品味四季變化、萬物情趣的最佳場所。恐怕自古以來的俳句詩人從這里獲得了很多靈感吧。因此,應(yīng)該說日本建筑中,廁所才是最風雅之處。將一切詩化的我們的祖先,反而把住宅中本應(yīng)最不潔凈的地方變成雅致之處,將之與花鳥風月相結(jié)合,使之籠罩著令人懷戀的情愫。從一開始,西洋人就視廁所為不潔之地,避諱在公眾場合提及。與之相比,我們就聰明多了,真正掌握了風雅的真諦。非要說缺點的話,因遠離主屋,夜間如廁不便,冬天尤其有患感冒之虞。然而,正如齋藤綠雨[1]曾有詩云“寒冷即風流”。那樣的地方,和外面一樣冷反而讓人心情愉快。賓館的西式衛(wèi)生間裝有暖氣,熱烘烘的實在不爽。話說回來,喜歡營造雅室的人,大概誰都覺得這種日式廁所最為理想吧。若是房子像寺院那樣寬敞,住的人又少,打掃的人手也齊備的話,自然不成問題。可若是一般住宅,要時常保持清潔是極為不易的。尤其一鋪上木地板和榻榻米,勢必更要講究禮儀規(guī)矩,即使勤于擦拭,一不小心還是會弄臟。結(jié)果只能鋪上瓷磚,安裝水箱和馬桶等凈化設(shè)備,既干凈又省事。但這樣一來,就與“風雅”“花鳥風月”完全絕緣了。廁所頓時明亮起來,四面都是雪白的墻壁,哪里還有心情盡情享受漱石先生所說的生理快感。的確,一眼望去,到處純白光亮,確實清潔無比,但總覺得自己體內(nèi)之物的排泄場所,用不著這么講究。美人的肌膚,無論多么冰清玉潔,若在大庭廣眾之下翹臀裸足都有失禮儀。同樣,把衛(wèi)生間弄得到處明光锃亮,說得嚴重一點,簡直是毫無品位。可見的部分越是干凈,越讓人聯(lián)想不可見的部分。廁所這種地方,還是包裹在朦朧微暗的光線中,將凈與不凈的界限變得撲朔迷離些才好。所以,我在建自家房屋時,凈化設(shè)備倒是有,瓷磚是絕對不用的。地板鋪楠木的,頗有日本風格。頭疼的是便器,眾所周知,沖水式的都是白瓷制作,帶有閃閃發(fā)光的金屬把手??傊蚁胍模还苁悄杏眠€是女用,最好是木制的。打蠟的當然最好,原木的也不錯,歲月久了,木色變深,木紋漸漸顯現(xiàn)魅力,讓人心神安寧。尤其是將一把青翠的杉樹葉放進小便池,不僅養(yǎng)眼,而且不會發(fā)出一絲聲響,可以說是相當理想的做法。我雖然不至于那么講究,但最起碼想有一個自己中意的、可以沖水的便器。不過要是特意定做,非常麻煩又花大價錢,只好作罷。于是,當時我就想,照明、采暖、便器,引進文明利器固然無可非議,但為何不能稍稍尊重一下我們的生活習慣和愛好,順應(yīng)它而加以改良呢?

座式電燈開始流行,是因為我們重新意識到“紙”所蘊含的柔和與溫暖,這一點曾被我們一時忘卻。這種流行也證明了使用紙的座式電燈比玻璃制品更適合日式房屋。但便器和火爐,直到今天還沒有非常合適的樣式上市。關(guān)于采暖,根據(jù)我的嘗試,在爐子里裝上電熱炭最好,但就連這樣簡單的設(shè)施都沒人想做(寒磣的電火盆倒是有,但起不到暖氣的作用,和普通火盆一樣),現(xiàn)有的東西都是不美觀的西式暖爐。對衣食住的各種瑣細趣味處處用心,確實有點奢侈。也許有人會說,只要能抵御寒暑和饑餓,什么樣式都無所謂。事實上,無論多么逞能,“下雪之日最寒冷”,只要眼前有方便的器具,哪有閑暇顧及什么風雅不風雅?我經(jīng)常不由自主地想,不斷地沐浴這些器具的恩澤,雖然已成為一種不得已的趨勢,但依我看,如果在東方有一個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獨自的科學文明得以發(fā)展的話,我們的社會狀況也會與今日大不相同吧。比方說,如果我們有獨自的物理學、化學,以此為基礎(chǔ)的技術(shù)和工業(yè)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得以獨特發(fā)展,各種日用器械、藥品、工藝品就會更加符合我們的國民性。不僅如此,恐怕就連物理學和化學本身的原理,也會產(chǎn)生與西方人不同的見解。甚至連光線、電氣、原子等的本質(zhì)和性能,也許會跟我們現(xiàn)在所了解的呈現(xiàn)出一種不同的形態(tài)。我不了解這些理論,只是單憑模糊的想象。不過,至少實用方面的科學發(fā)明,如果能走獨創(chuàng)的道路,衣食住自不必說,甚至對于我們的政治、宗教、藝術(shù)和實業(yè)等,都肯定會產(chǎn)生廣泛影響。不難想象,東方就是東方,我們完全能開辟別樣乾坤。舉個淺顯的例子,我曾在《文藝春秋》寫過一篇對比自來水筆和毛筆的文章。假如自來水筆是過去的日本人或中國人設(shè)計發(fā)明的,那么筆頭一定不會做成鋼筆尖兒,而應(yīng)該是毛筆尖兒。而且墨水不會是那種藍色的,而是接近墨汁的液體。還會想方設(shè)法使液體從筆桿兒慢慢向毛筆尖兒滲透。若是這樣,紙張就不便使用西式的,即使是大批量生產(chǎn),最好也應(yīng)是近似于和紙質(zhì)地的,或者是改良半紙[2]。如果紙張、墨汁和毛筆如上述般發(fā)達,鋼筆和墨水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流行,羅馬字論等論調(diào)也不會大行其道,大眾對于漢字和假名文字的熱愛就會更加強烈吧。不,豈止如此,或許我們的思想和文學,也不至于一味效仿西方,而是朝著更加獨創(chuàng)的新天地突飛猛進了吧。如此想來,文具雖小,其影響所及卻是無限廣闊的。

我很清楚,以上的想法只是小說家的空想,時至今日,不可能回到過去重新再來。因此,事到如今,我說的這些只不過是癡人說夢,空發(fā)牢騷而已。但是,牢騷固然是牢騷,不管怎么說,想想我們與西方人相比損失有多大,發(fā)發(fā)牢騷也未嘗不可。一言以蔽之,西方朝著順利的方向發(fā)展至今,我們恰逢優(yōu)秀的文明而不得不接受。其代價是,我們走向了與過去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道路完全不同的方向,由此遭遇了各種各樣的障礙和曲折。不過,若我們被棄置不管,今天也許和五百年前一樣,不會取得物質(zhì)上的大發(fā)展?,F(xiàn)在,如果去中國和印度的鄉(xiāng)村,那里可能依然過著幾乎同釋迦牟尼和孔夫子時代一樣的生活吧。但他們畢竟選擇了合乎自己特質(zhì)的發(fā)展方向,雖然遲緩,卻總是在慢慢地持續(xù)進步。說不定有朝一日,他們會發(fā)現(xiàn)真正適合自己的文明利器,它并非借來之物,可以取代今天的電車、飛機和收音機。簡言之,就說看電影,美國的電影與法國、德國的電影在陰影和色調(diào)的處理上都不一樣。演技和劇本另當別論,單從攝影就能看出國民性的差異。即使利用相同的機器、藥品和膠卷,仍然會有如此差異。如果我們有自身固有的攝影技術(shù),電影畫面與我們的膚色、容貌和氣候風土該多么匹配啊。不管是留聲機還是收音機,如果是我們發(fā)明的話,必定更能發(fā)揮我們在聲音和音樂方面的特長。本來我們的音樂就是含蓄的,以情緒為本位的,一旦灌入唱片,或用擴音器放大音量,魅力就失去了一大半。在說話藝術(shù)方面,我們?nèi)崧暽僬Z,最重視“氣氛”。但一旦放到機器里,“氣氛”就完全消亡了。因此,我們試圖迎合機器,卻反而歪曲了我們的藝術(shù)本身。至于西方人,本來機器就是在他們那里發(fā)展起來的,與他們的藝術(shù)相適應(yīng)是理所當然的。在這一點上,我們確實吃虧不少。

聽說紙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對于西洋紙,我們只認為它是實用品,別無其他感觸。但是,一看到宣紙、和紙的紋路,就會感受到其中的溫和,變得心情平靜。同樣是白紙,西洋紙的白與奉書紙[3]、白宣紙的白是不同的。西洋紙的紋路有反光的感覺,而奉書紙和宣紙的紋路柔如初雪,滿滿地將光線吸入其中。并且手感柔韌,折疊無聲,如同觸摸樹葉般寂靜平和??傊?,我們一旦看到閃閃發(fā)光的東西就會心神不寧。西洋人在餐具上也使用銀制、鋼制和鎳制,打磨得明亮耀眼,但我們討厭那種亮光。燒水壺、酒杯和斟酒器等,我們也會使用銀制的,但是不會像西洋人那樣打磨得锃亮。相反,我們喜愛表面的亮光消失、有年代感、漸漸褪色變暗的感覺。家里好不容易有一件長了銹跡的銀器,不得要領(lǐng)的女傭卻將其擦拭得锃亮,因此被主人斥責的事情,恐怕哪個家都發(fā)生過。近來,中國菜一般都用錫制餐具,也許中國人喜愛它逐漸富有古韻這一點吧。錫器在嶄新的時候就像鋁制品,并無美感,中國人一旦使用,務(wù)必使其富于時代印記和雅致趣味。并且,錫器上若雕刻有詩句等,隨著其紋理變得黝黑,就會更趨和諧匹配??傊?,輕薄光亮的錫制輕金屬,一旦到了中國人手里,就變得如紫砂陶器般深沉、淡雅、厚重。中國人也愛玉石,它似乎是數(shù)百年的古老空氣凝聚而成的石塊,奇妙地略帶雜質(zhì),深邃凝重,朦朧透亮。能從這種石塊之中感受到魅力的,恐怕只有我們東方人了吧。玉石既沒有紅寶石、祖母綠般的色彩,也沒有鉆石般的光芒,那么究竟它什么方面惹人喜愛呢?對此我們也不太了解。不過,一看那幽深沉淀的肌理,就感覺那應(yīng)該是中國玉石才有的氣息,感覺歷史悠久的中國文明之點點滴滴似乎都凝聚在這厚重的渾濁之中。于是,也就多少能理解,中國人喜愛這樣的色澤和物件,沒什么不可思議的。最近水晶等也從智利大量進口,相比于日本水晶,智利水晶太過明凈透亮。老早就有的甲州產(chǎn)的水晶,透明中遍布朦朧的云翳,感覺更加凝重。有種叫作“含草水晶”[4]的,里面混合著不透明的固體,反而令我們喜愛。就連玻璃也一樣,經(jīng)中國人的手制成的所謂乾隆玻璃,與其說是玻璃,倒不如說更近似玉石或者瑪瑙。制作玻璃的技術(shù)雖然很早為東方人所知曉,卻沒能像西方那樣發(fā)達,而在陶瓷方面卻得到了發(fā)展,這一定與我們的國民性相關(guān)。我們也并非一概討厭閃光的東西,只不過較之淺顯明艷,更喜歡沉郁陰翳。無論是天然寶石還是人工器物,都一定具有讓人聯(lián)想起時代光澤的、略帶陰翳的光芒。經(jīng)常耳聞的所謂“時代的光澤”,實際上不過就是手垢的光澤。中國有“手澤”一詞,日本有“熟稔”一語。長年累月,人手觸摸,手上的油脂自然滲入器物,把一處撫摸得光滑透亮。因此,所謂的光澤,換言之,無疑就是手垢。如此看來,與“寒冷即風流”相同,“污穢即雅致”亦能成為一句妙語。總之,我們所喜愛的所謂“雅致”之物中,總含有幾分不潔并且不衛(wèi)生的因素,這是不可否認的。西方人將污垢連根拔除,相反,東方人卻慎重地保存并將其美化。說句不服輸?shù)脑?,從因果關(guān)系上看,我們喜歡帶有人的污垢、附有油煙和風雨污濁的東西,乃至喜愛能讓我們聯(lián)想起這些污濁的色彩與光澤。居住在這樣的建筑和器物中,便會奇妙地心境平和,精神放松。因此,我經(jīng)常想,醫(yī)院墻壁的顏色、手術(shù)服以及醫(yī)療器械等,既然是以日本人為對象,就不要只擺放那些光亮雪白的東西,換成暗淡柔和些的不是更好么?若是將墻壁換成砂壁[5]或者其他什么的,躺在日式客廳的榻榻米上接受治療的話,患者一定能鎮(zhèn)定自若。我們討厭看牙醫(yī),原因之一是不喜歡那里吱吱的響聲,另外也因為那里的玻璃、金屬等發(fā)光的器械太多,讓人害怕。我患嚴重神經(jīng)衰弱的時候,一聽說有位從美國歸來的、擁有最新型設(shè)備的牙醫(yī),反而嚇得毛骨悚然。我更喜歡去鄉(xiāng)間小鎮(zhèn)上,手術(shù)室設(shè)在古風的日式房屋中,似乎有點落后于時代的牙科診所。當然,古色的醫(yī)療器械也確實讓人困擾,但是近代醫(yī)療技術(shù)若是在日本得以發(fā)展,就會考慮到將服務(wù)病人的醫(yī)療設(shè)備和器械與日式房屋相協(xié)調(diào)了吧。這也是我們因為“借用”而吃虧的一個例子。

京都有家叫“草鞋屋”的著名飯館。這家飯館的客廳從來不用電燈,以使用古老的燭臺而聞名。今年春天,我走進這家久違的飯館一看,不知何時竟然用上了燈籠式的電燈。問店家是何時開始使用的,回答說去年就用了。“因為有很多客人都說蠟燭太暗,不得已只能改成這種電燈。不過,對于還是喜歡老樣子的客人,我們會送上燭臺。”難得此行特意為懷舊而來,于是讓店家換上了燭臺。這時我感覺到,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這朦朧的微光中才能真正發(fā)揮到極致。“草鞋屋”的日式包間是小巧的“四疊半”茶室,壁龕柱和天花板也都泛著黑黝黝的光,用燈籠式的電燈,也讓人感覺昏暗。但是,一旦換上更暗淡的燭臺,在燭光搖曳的陰影中凝視托盤和飯碗,竟會感覺到這些漆器泛著如沼澤般幽深厚重的光澤,具有完全不同的魅力。由此可知,我們的祖先發(fā)現(xiàn)了漆這種涂料,并喜愛漆器的光澤,并非偶然。聽朋友薩巴魯瓦說,印度至今仍瞧不起陶瓷餐具,大都使用漆器餐具。我們正好相反,只要不是茶會或者某種儀式的場合,除了餐盤和湯碗,幾乎都是用陶瓷的。說起漆器,總覺得俗氣,缺少雅趣。給人這種感覺的原因之一,恐怕是采光和照明設(shè)備帶來的“明亮”吧。事實上,可以說沒有“暗淡”作為條件,漆器之美就無從體現(xiàn)。如今出現(xiàn)了叫作白漆的東西,但自古以來,漆器的表面都是黑色、茶色、紅色的,這些色彩是多重“暗淡”堆積而成,感覺它是從包裹四周的黑暗中自然產(chǎn)生的。繪有華麗泥金畫的、閃閃發(fā)亮的凃蠟小手提箱,書桌,多寶閣等,有的總讓人感覺花里胡哨、不協(xié)調(diào),甚至惡俗。如果讓這些器物周圍的空白用漆黑填滿,用一點燈火或燭光替代日光或電燈映照上去,你再看,原來花里胡哨的東西,瞬間就變得深沉、素雅、凝重。古代的工匠在這些器物上涂漆、繪泥金畫時,一定是把這種昏暗的房間置于大腦中,追求作品在暗淡光線下的效果。大量使用金色也應(yīng)該是考慮到,在黑暗中金色更能清晰呈現(xiàn),也更能反射燈火吧。總之,泥金畫,不是放在明亮之處讓人一覽無遺的,而是放在暗處讓人從部分到整體,一點一滴地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在美的。它將豪華絢爛的畫面大部分隱藏于暗淡之中,反而催生出一種不可言傳的余韻。并且,那器物表面發(fā)亮的光澤,從暗處看去,映著搖曳的燈火,仿佛輕風拂過寂靜的房間,讓人不由得安然冥想。假如陰暗的室內(nèi)沒有一件漆器,那燭光火影釀造出的奇妙的夢幻世界,那隨風搖曳的燈火所敲擊的夜的脈搏,該減損多少魅力啊!這真像是榻榻米上有幾條小溪在流淌,池水滿溢,四處捕捉著燈影,纖細、微弱、閃爍,在夜色中編織著泥金畫般的花紋。想來,陶器作為餐具也是不錯的,但沒有漆器那種陰翳和深沉。用手摸一下陶器,又重又涼,傳熱快,不適合盛放熱的東西,還會發(fā)出“咔擦咔嚓”的聲響。而漆器手感輕柔,也不會發(fā)出刺耳的響聲。端起湯碗的時候,掌心承載著湯汁的重量,體會著湯汁的溫暖。我最愛這種感覺,就像是手捧著一個胖乎乎的初生嬰兒。湯碗至今使用漆器,完全有道理可循,陶器確實不合適。首先,掀開湯碗的蓋子,陶碗的話,湯汁的內(nèi)容和色澤便一覽無遺。漆碗的好處在于,從揭開蓋子到送到嘴邊這一瞬間,你可以體會到一種奇妙的心情。暗淡幽深的碗底,無聲沉淀著與容器的顏色相差無幾的液體。人雖然看不清碗中的幽暗到底為何物,手卻能感覺到湯汁緩緩搖動,碗邊微微滲著油脂。于是,你會知道那是湯汁升騰的熱氣,這熱氣讓你在喝湯前就朦朧預感到了香味兒。這一瞬間的心情,與將西式湯汁盛在淺白的盤子里送上來的西餐相比,真是大不相同。我必須說,這是一種神秘感,一種禪的趣味。

我將湯碗放在面前,它那輕微的“滋滋”聲,沁入耳中。傾聽著這如遠處蟲鳴似的聲音,心里想著將要品嘗的美味。每逢此時,我便覺得被帶進了三昧之境。據(jù)說茶人聽到水滾開的聲音時,就會聯(lián)想到山上的松風,進入無我之境。這恐怕與我的三昧之境相類似吧。有人說日本料理不是供食用,而是供觀賞,我卻想說,比起觀賞來,日本料理更能引人冥想。這是黑暗中閃爍的燭光和漆器合奏出來的,無聲音樂的魅力。漱石先生曾經(jīng)在小說《草枕》中贊美羊羹的顏色,這么說來,那不也是引人冥想的顏色嗎?像玉一樣半透明的表面,深深吸取著陽光,如夢幻般微微閃亮,含在口中,妙不可言。色彩深沉而復雜,是西式點心絕對沒有的。奶油等與之相比,是多么淺薄、單調(diào)??!將羊羹放進漆器果盤中,表面的色澤變得暗淡深沉,更能引人冥想。將冰冷滑膩的羊羹含在口中時,人們會感覺室內(nèi)的黑暗仿佛變成了一個大大的糖塊,在自己的舌尖融化。于是,哪怕是口感不佳的羊羹,也會平添一層奇妙而深沉的美味。的確,不論哪個國家,都會想方設(shè)法使菜肴的色彩與餐具、墻壁的顏色相協(xié)調(diào)。日本料理若在明亮之處,用潔白的餐具,吃起來一定會食欲大減。例如,我們每天早晨吃的紅醬湯,想一下湯汁的顏色,就會知道它是在過去光線昏暗的房間里得以制作并發(fā)展的。我曾應(yīng)邀出席一次茶會,席間一碗醬湯被端上來,與我平時喝的毫無二致,湯汁濃稠得像紅土般。但當我看到它在燭光搖曳下,沉淀在黑色漆碗中時,立刻覺得它的色彩極為深沉而美味。此外,說起醬油之類的,京都、大阪一帶的“上方”地區(qū),在吃生魚片、腌菜和拌青菜時,使用味濃色重的“大豆醬油”,那黏稠的、富有光澤的汁液是多么富有陰翳,與“昏暗”相協(xié)調(diào)??!另外,白醬、豆腐、魚糕、山藥汁、白色的生魚片等白色的食物,若周圍環(huán)境弄得很明亮,色彩也就不突出了。首先,哪怕是米飯,將其盛在光亮黝黑的木飯桶中,置于暗處,反而看起來既美觀又刺激食欲。剛剛煮熟的白米飯,打開鍋蓋,熱氣升騰,將其盛進黑色的容器,粒粒如珍珠般晶瑩閃亮。見此情景,日本人都會深感米飯的珍貴吧。如此一想便可知曉,我們的飯菜總是以陰翳為基調(diào),與“暗”有著割也割不斷的關(guān)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