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記
轉眼間,十三年過去了。眼看復旦大學版“漫說文化叢書”售罄,“領讀文化”的康君再三慫恿,希望重刊這套很有意義的小書。
只要版權問題能解決(此次重刊,刪去個別版權無法落實的),讓舊書重新煥發(fā)青春,何樂而不為?更何況,康君建議請專業(yè)人士朗讀錄音,轉化為二維碼,隨書付印,方便通勤路上或廚房里忙碌的諸君隨時傾聽。
某種意義上,科技正在改變國人的閱讀習慣,一個明顯的例子,便是“聽書”成了時尚。對于傳統(tǒng)中國文人來說,這或許是一種新的挑戰(zhàn)。可對于現代中國散文來說,卻是歪打正著。因為,無論是胡適的“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還是周作人的“有雅致的白話文”,抑或葉圣陶的主張“作文”如“寫話”,都是強調文字與聲音的緊密聯系。
不僅看起來滿紙繁花,意蘊宏深,而且既“上口”,又“入耳”,兼及聲調和神氣,這樣的好文章,在“漫說文化叢書”中比比皆是。
如此說來,“舊酒”與“新瓶”之間的碰撞與對話,很可能產生絕妙的奇幻效果。
2018年3月21日于京西圓明園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