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

流傳千古的文學名著(上冊) 作者:林之滿 蕭楓 等著


《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

〔中國〕司馬遷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約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縣南)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其父司馬談精通百家,有志于論著“天下之史文”,未能如愿。司馬遷少年時,隨父并師從董仲舒、孔安國學習經(jīng)史。二十歲時,司馬遷開始漫游全國名山大川,探訪古跡,考察民俗風情,采集民間傳說,不久被擢升為郎中,并常隨武帝巡視各地。父亡后繼任太史,為完成父親遺志,廣泛搜集資料,于公元前104年開始撰寫《史記》。公元前99年,司馬遷受李陵案牽連下獄,被施以宮刑,精神上受到強烈打擊,但他忍受巨大的痛苦,將全部心血投入到《史記》的著述中。到公元前91年,司馬遷終以非凡的毅力、才華完成這部歷史上的偉大著作。

背景介紹

《史記》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中國散文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巨著,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前后約三千年的歷史,包羅萬象,融會貫通,脈絡清晰,敘事完整,其中對戰(zhàn)國、秦、漢的記述尤為詳盡。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計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取材廣泛,忠于史實,許多對古史的記載已為出土文物史料所證實。它語言生動、文筆簡潔、飽含情感,在文學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史學思想方面,《史記》體現(xiàn)了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目標。

《史記》還綜合以往的史學成果,創(chuàng)造了一種比較完備的史學表述形式——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正史的楷模,對中國古代史學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自班固的《漢書》開始近兩千年來的史學基本都沿襲《史記》的體例。

內(nèi)容概述

司馬遷以自己厚重、睿智而又深情的筆觸開拓了一個更廣大的天地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最光彩奪目的是一批充滿豪氣的悲劇英雄。他們是英雄,但往往帶有悲愴、蒼涼、壯烈、激昂的悲劇色彩,當然正是這種悲劇命運使英雄們更加可歌可泣,令人景仰。項羽24歲起事,在7年的時間里睥睨天下,縱橫萬里,以狂飆巨瀾的氣魄號令諸侯推翻強秦,自封西楚霸王,真正曠古未有,但就在第八年卻演出了一幕垓下悲歌烏江自刎的人生結局;同為將相,伍子胥輔佐兩代吳王稱雄東南,最后竟死于吳王賜劍之下;信陵君為戰(zhàn)國四君子中最賢者,當時公子無忌威震天下,秦兵不敢出攻魏國,但最終因他人讒毀魏王疑忌,憂郁而死;屈原正道直行,滋蘭樹蕙,追求美政,致力改革以振興楚國,但同列的貴族詆毀他,兩代楚王疏遠他,踽踽獨行的屈原只能懷沙自沉汩羅;韓信一生破敵立功無數(shù),為漢高祖打下江山,但天下大定后見疑于劉邦,被殺于呂后之手;李廣將軍一生與匈奴七十余戰(zhàn),最終自刎而死,……他們的成功,榮耀與悲慘結局成為永恒的對照。有的悲劇英雄為了堅守節(jié)操或某種信念而從容赴死,義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采野菜充饑終于餓死;為了對于趙氏孤兒的鄭重承諾,程嬰自殺了。有的悲劇英雄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為解救國家和朋友的危難而奮不顧身,荊軻感燕太子丹知遇之恩,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寫下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永遠的悲歌;為了魏信陵奪軍救趙的成功,侯贏北向而自剄;也有一生困頓壯志難酬的孔子、孟軻,也有推動歷史終遭不測的商鞅、晁錯,這一系列的悲劇英雄在《史記》中相遇、交織、碰撞,散射出最眩目最撼人的鋒芒。

欣賞與評析

《史記》上起傳說中的軒轅氏,下至漢武帝,縱貫三皇五帝至秦皇漢武的歷史全程,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敘事完整,作者寫這部書的目的是要“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是一部百科全書,把政治、經(jīng)濟、文化、法律、軍事、倫理、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天文、醫(yī)學等都被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范圍之內(nèi)。作為紀傳體,《史記》又不同以前史書所采用過的編年體或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nèi)容。這是史學體例上影響極為深遠的創(chuàng)舉。此后,從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清史稿》近兩千年來所修正史,基本上都沿襲《史記》體例。

《史記》規(guī)模宏大,全書共130篇。按編排順序,包括“本紀”(歷代帝王的傳)12篇,“表”(用表格的方式,將歷代帝王、諸侯之間的大事簡明扼要地排記)10篇,“書”(典籍、文獻)8篇,“世家”(諸侯、貴戚及有重大貢獻的將相名臣的歷史,《孔子世家》與《陳涉世家》是例外)30篇,“列傳”(各個時代各個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不同民族重要歷史人物的傳記,其中包括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70篇。

《史記》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它成功地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它筆下的人物,幾乎包括了各階級、各階層、各集團、各行業(yè)的,大都寫得栩栩如生,主要是通過人物的重要活動、事跡,予以表現(xiàn)?!俄椨鸨炯o》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鄭板橋說:“《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zhàn)、鴻門之宴、垓下之圍為最。”作者正是抓住這三件事,人物活動的三個場面,以同情的筆觸,淋漓盡致地刻畫了這個叱咤風云、不可一世,在八年之間驟起驟滅的悲劇性人物,突出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史記》以其卓越的成就,在史學和文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對后世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文學上,司馬遷把我國的歷史散文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唐宋古文家無不標舉《史記》為典范,明清古文家無不熟讀《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魯迅對《史記》的巨大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所給予的高度評價和精辟概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