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長留,恩永在
這個世界,我們既然來了,就終歸是要走的。對于學(xué)者來說,人走了之后,留在世界上的痕跡,主要是自己寫下的有學(xué)術(shù)價值的著述。除此之外的遺物,恐怕就是使用或是收藏過的書籍了。常語云,睹物思人。尊敬你的人,懷念你的人,目睹故書,會更真切地返回過去的歲月,貼近你的身旁。今年,是業(yè)師黃永年先生九十冥誕,翻檢先生留給我的舊本古籍,猶如昔日陪侍在先生身邊,嬉笑賞書,或是聆聽先生暢談古今學(xué)林的正事與趣事。
我得到先生藏書的機(jī)會,總共有三次。第一次是“被交換”的產(chǎn)物,第二次是“貢獻(xiàn)”得到的“回賜”,第三次是先生特意給我留下的紀(jì)念。
像所有長者一樣,到一定年齡之后,對年少時特別感興趣的東西,都會有一種比較強(qiáng)烈的欲求。比如,因?yàn)橄氤孕r候愛吃的常州蘿卜絲餅,先生曾托朋友用快遞從家鄉(xiāng)給他寄過。從小就喜歡書,喜歡讀書的人,看到當(dāng)年非常喜歡,卻因某種原因未能得到或是得而復(fù)失的書籍,也會有類似的憧憬。
我剛到北京時,在琉璃廠古舊書市的亂書堆里,撿到過一本英文的《安徒生童話》。對童話故事,我毫無興趣,英文更看不懂。對這本童話書,看重的,只是有很多好看的插圖。先生看到后,說自己小時候有過一本,后來到北方工作,留在老家,就不知所終了。看到老師眷戀的表情,當(dāng)即就獻(xiàn)給了先生。洋文洋裝書可以隨時貢納,但遇到線裝古書,我就很吝嗇了。先生總和熟悉的人開玩笑,說辛德勇這個人,什么都好,就是一說到書的事情,良心就大大地壞了。
印證他這一判斷最重要的事例,是我買到的一部道光三十年陸建瀛木樨香館原刻本郝懿行著《爾雅義疏》。這是業(yè)師徜徉于滬上日下書肆大半生間,從未遇到的重要學(xué)術(shù)著述,心儀甚久。先生開玩笑說,該獻(xiàn)給他,我堅(jiān)持不動。心想,你現(xiàn)在是良田萬頃的大地主,我只是剛剛有幾分田地的貧苦小農(nóng),沒有這般橫征暴斂的道理??次铱咕懿焕恚壬D(zhuǎn)而勸誘,說在他的藏書中,有什么我喜歡的,可以考慮“等價交換”,可是我仍然不為所動。直到有一天,先生拿出清嘉慶年間黃丕烈代古倪園沈氏仿古精刻《四婦人集》,說我要是再不肯交換,就真的沒良心了。因?yàn)橄壬悄檬袃r很高的書,來換市上未必有人認(rèn)的書,以我的能力,是絕對買不起《四婦人集》的,所以才有這話。看先生情急,只好捧書送上。可是,當(dāng)《爾雅義疏》到手之后,先生卻又覺得在價格上太不相當(dāng),說像這樣的不等價交換很不合理,好歹我也要再搭上一部像樣點(diǎn)兒的清代的刻本。直到再送上一部舊山樓主人趙宗建舊藏乾隆原刻本孫志祖著《家語疏證》(見于《舊山樓書目》著錄),先生才欣欣然予以肯定:“看來你的良心還沒有壞透?!焙髞硐壬唾Z二強(qiáng)學(xué)長編著《清代版本圖錄》,這兩部書都有書影被編印到里面。
所謂《四婦人集》,是一種叢刻,包括《唐女郎魚玄機(jī)詩》、《薛濤詩》、《楊太后宮詞》和《綠窗遺稿》四種詩集?!短婆婶~玄機(jī)詩》和《薛濤詩》,是唐朝兩大特種社交名媛的詩集,前者依據(jù)的是南宋臨安府陳宅書棚本,后者系重刻一明代刊本。《楊太后宮詞》傳為宋寧宗楊皇后所撰,由宋末人周密輯錄成冊,依據(jù)的是一部宋代的抄本?!毒G窗遺稿》則是元人傅若金妻孫淑(字蕙蘭)的詩集,也是以抄本付梓。其前三部書籍,分別刊刻于嘉慶八年和嘉慶十五年,底本借用的就是黃丕烈本人的藏本,而主持刊刻書籍的黃丕烈將其合稱為《唐宋婦人集》,不過后世往往通稱為《三婦人集》。
《三婦人集》雕版精致,初印本或用開化紙印制,紙張晶瑩,墨色黑亮,堪稱美輪美奐。后至嘉慶二十四年,沈家人又從平湖錢氏借得《綠窗遺稿》抄本,仍倩士禮居主人黃氏為之校刊,與前者合印,通稱《四婦人集》。此《四婦人集》印本,較諸開化紙印《三婦人集》,雖然略有遜色,亦屬清刻本中的上乘佳品,而且先生這部書還是王綬珊九峰舊廬的舊藏。從我買古刻舊本時開始,就知道那是給豬拱的白菜,窮酸如我,只配遠(yuǎn)遠(yuǎn)看一眼而已。先生要不是對道光原刻本《爾雅義疏》思之過切,也是絕不肯拿出它來和我交換的。單純就版刻的精美程度而言,這部《四婦人集》,迄今為止仍是我書齋中最好的藏品。雖然是“被交換”而得,每次翻看,還是把它看作是先生恩賜給我的一大福分。
所謂“貢獻(xiàn)”,是指獻(xiàn)給先生的一部《亭林文集》。黃永年先生對我無意中得到的一部原刻初印本顧炎武《亭林文集》充滿興趣。這種初印本的獨(dú)特之處,是以《讀隋書》為題,誤收有一篇顧氏從《文獻(xiàn)通考》中抄錄的片段。先生在民國時期看到有人寫文章,談到這一畸形的版本,但由于傳本稀少,一直無緣收入書篋。孰知我書運(yùn)奇好,也是在無意之間,于北京中國書店的一家分店買下一部。書系收在顧氏《亭林遺書》中的一種,我所得到的本是全套《亭林遺書》,但其他部分是用后印本補(bǔ)配,只有這部《亭林文集》,是最初印的本子。
清嘉慶年間黃丕烈代古倪園沈氏仿古精刻《四婦人集》
先生也是從年輕時起,就久聞其名,而始終未能收得其書。看到我這部書后,以玩笑的口吻,反復(fù)說過多次,希望我能夠在他八十大壽時,將此書“獻(xiàn)上”。這樣,就在先生八十壽慶之前,我恭恭敬敬地把這部書呈送給了先生。得到書,先生當(dāng)然很高興,說:“這樣做就對了,我又不會白要你的書。”
宛如古代君主對進(jìn)貢物品的“回賜”,先生送給我一部別下齋舊藏清康熙刻《篋衍集》的早印完本。此書因收有錢謙益、屈大均諸人詩作,在乾隆年間遭到抽毀,故似此原刻早印的全本,流傳也很稀少,先生且特地撰寫跋語,記錄此番“獻(xiàn)書”、“賜書”的逸事。另外,先生同時還賜下有兩種清末民初??虝畷r勘定的底本。其中一種,是民國時期朱祖謨刻《彊村叢書》中《鶴林詞》的底本,由彊村先生親筆書寫。另一種,是清光緒年間江標(biāo)刊刻《靈鶼閣叢書》中的李文田著《西游錄注》以及《和林詩》。這兩種書,都是龍榆生先生在光復(fù)后行將入獄之際送給先生,留作紀(jì)念的。以先生對我的恩德,既然先生喜歡,獻(xiàn)上《亭林遺書》給先生娛壽,本來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沒有想到,先生竟又賜以如此珍稀的書籍,以慰我嗜書癡情。
別下齋舊藏清康熙刻《篋衍集》暨黃永年先生題跋
到一定年齡,人對自己的生命,似乎會有某種預(yù)感。大約是在去世前兩年的時候,先生連續(xù)幾次,很傷感地對我講:“我總是要給你留一兩本書做個紀(jì)念的?!甭牭竭@話,心里很難受,總是試圖以打諢的方式,來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我開玩笑說:“那你一定得給寫個題跋,說清楚是您送我的,不然的話,將來壽成師兄說我偷了您的書,豈不是要害我坐牢?”沒過多久,先生來京參加學(xué)術(shù)活動,果真給我?guī)韮刹烤€裝古籍。
龍榆生先生舊藏《鶴林詞》與《西游錄注》底本
打開旅行箱取書時,先生笑著向我說:“是兩部普通的小書,做學(xué)問用的,并不是什么善本,你可別看不上。”這兩部書,都是目錄書:一部是民國時期由其族人刊印的潘祖蔭著《滂喜齋藏書記》;另一部,是清代蘇州翻刻《武英殿聚珍版書》本《直齋書錄解題》。
民國刻本《滂喜齋藏書記》
前者雖刊刻時間較近,印行過程卻頗有一番曲折。蓋此書系潘祖蔭倩葉昌熾代為編撰,以潘家藏書之富、葉氏鑒書之精,自是第一流目錄學(xué)著述。惟書版刊成于民國甲寅亦即1914年,因故未能印行,直到1928年,始由潘祖蔭從孫潘博山主持刷印流通。有悖常情的是,在這之前,陳乃乾已經(jīng)于1925年在上海鉛印此書行世。
這兩個版本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一個需要另文介紹的書林掌故,在這里我只想簡單說明的是,這種目錄書本來就沒有很多讀者,由于陳乃乾的鉛印本已先行占領(lǐng)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以致刻本流布的范圍,更加狹小。孫殿起的《販書偶記》,但有陳氏印本,而沒有潘家的刻本,就很清楚地反映了這一點(diǎn)(《販書偶記續(xù)編》始見著錄此民國刻本)。不過,從收藏的角度來看,流布范圍愈小,也就意味著傳世數(shù)量愈加稀少,收藏的價值亦隨之增大。檢中華書局印行的《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其中收錄的《滂喜齋藏書記》,用的就是陳乃乾排印本,而不是潘氏家刻正本。這一情況,就很能說明,此本刊刻雖晚,實(shí)際并不多見。再說黃永年先生送給我的這本書,黑色的字跡里,還略微帶有一些紅色,是很初印的本子,更值得珍藏。蓋此本系昆山趙詒琛寄云廔舊藏,鈐有“寄云廔藏書印”注記,書衣尚另題有墨書一行,記云:“吳縣潘博山先生贈。戊辰十一月?!泵駠斐郊磁瞬┥剿⒂〈藭魍ǖ?928年,而這一題記似應(yīng)出自寄云廔主人趙詒琛手。潘、趙兩家本是姻親世交,過從甚密,可見這部《滂喜齋藏書記》還有特別的紀(jì)念意義。
蘇州翻刻的《武英殿聚珍版書》本《直齋書錄解題》,同樣看似平常,實(shí)際上亦有特別的價值?!段溆⒌罹壅浒鏁芬砸环N比較特殊的活字版印行之后,浙江、福建、江西書局和廣雅書局,曾先后有過翻版。除此之外,蘇州也曾以巾箱小本的形式,翻刻過一部分《武英殿聚珍版書》的零種。當(dāng)時蘇州到底翻刻過多少種書,目前并沒有清楚記載。陽海清《中國叢書綜錄補(bǔ)正》說是八種,可是陳乃乾致江靜瀾書,說他所搜集到的,即已有二十馀種。陳乃乾在信中還談到,浙江杭州的翻刻本也是巾箱小本,其與蘇州本的區(qū)別,是前者單邊,而后者則是雙邊(見《學(xué)林漫錄》第十八輯)。這里所說“單邊”、“雙邊”,是指版片四周邊框的形式,亦即“四周單邊”抑或“四周雙邊”。黃永年先生給我的這部《直齋書錄解題》,乃屬“四周雙邊”,因知是蘇州翻刻的《武英殿聚珍版書》本。此本字體端謹(jǐn),筆畫爽利,墨色鮮明,雖是小本零冊,卻屬初印精品,可遇而不可求。
蘇州翻刻《武英殿聚珍版書》零種《直齋書錄解題》
黃永年先生特地留下這兩部書給我,既充溢著濃重的師弟親情,也寄托著對我的矚望。先生天性詼諧活潑,和談得來的人,包括學(xué)生在內(nèi),一向耐不住板著臉一本正經(jīng)地講話;同我談話,更無拘無束,滿嘴都是戲謔的話。去世之前幾年間,談到我在北大講授版本學(xué)課程,在時常哂笑像我這樣的人都登上講壇傳授版本學(xué)知識的同時,更不止一次鼓勵我說:“古籍版本的妖法,我看你也已經(jīng)修練成了。有了什么想法,要趕緊寫出來發(fā)表。”其實(shí)在先生淵博深邃的學(xué)識面前,再怎么修煉,也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每當(dāng)看到先生留給我的這些書,愈加感念培育之恩,并激勵我對包括版本學(xué)在內(nèi)的歷史問題,做出更加努力的探索。
2015年9月13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