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九年的家鄉(xiāng)教育

胡適四十自述 作者:胡適 著


我生在光緒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十七),那時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東門外。我生后兩個月,我父親被臺灣巡撫邵友濂調(diào)往臺灣;江蘇巡撫奏請免調(diào),沒有效果。我父親于十八年二月底到臺灣,我母親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十九年(一八九二)二月二十六日我們一家(我母,四叔介如,二哥嗣秬,三哥嗣秠)也從上海到臺灣。我們在臺南住了十個月。十九年五月,我父親做臺東直隸州知州,兼統(tǒng)鎮(zhèn)海后軍各營。臺東是新設的州,一切草創(chuàng),故我父不能帶家眷去。到十九年底,我們才到臺東。我們在臺東住了整一年。

甲午(一八九四)中日戰(zhàn)爭開始,臺灣也在備戰(zhàn)的區(qū)域,恰好介如四叔來臺灣,我父親便托他把家眷送回徽州故鄉(xiāng),只留二哥嗣秬跟著他在臺東。我們于乙未年(一八九五)正月離開臺灣,二月初十日從上海起程回績溪故鄉(xiāng)。

那年四月,中日和議成,把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紳民反對割臺,要求巡撫唐景崧堅守。唐景崧請西洋各國出來干涉,各國不允。臺人公請?zhí)茷榕_灣民主國大總統(tǒng),幫辦軍務劉永福為主軍大總統(tǒng)。我父親在臺東辦后山的防務,電報已不通,餉源已斷絕。那時他已得腳氣病,左腳已不能行動。他守到閏五月初三日,始離開后山。到安平時,劉永福苦苦留他幫忙,不肯放行。到六月廿五日,他雙腳都不能動了,劉永福始放他行。六月二十八日到廈門,手足俱不能動了。七月初三日他死在廈門,成為東亞第一個民主國的第一個犧牲者!

這時候我只有三歲零八個月。我仿佛記得我父親死信到家時,我母親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門口的椅子上。她聽見讀信人讀到我父親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連椅子倒在房門檻上。東邊房門口坐的珍伯母也放聲大哭起來,一時滿屋都是哭聲,我只覺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記得這一點凄慘的情狀,其余都不記得了。

我父親死時,我母親只有二十三歲。我父初娶馮氏,結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國之亂,同治二年(一八六三)死在兵亂里。次娶曹氏,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死于光緒四年(一八七八)。我父親因家貧,又有志遠游,故久不續(xù)娶。到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他在江蘇候補,生活稍稍安定,才續(xù)娶我的母親。我母親結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親了。那時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兒子。大姊比我母親大七歲。大哥比她大兩歲。二姊是從小抱給人家的。三姊比我母親小三歲,二哥三哥(孿生的)比她小四歲。這樣一個家庭里忽然來了一個十七歲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難,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

結婚后不久,我父親把她接到了上海同住。她脫離了大家庭的痛苦,我父又很愛她,每日在百忙中教她認字讀書,這幾年的生活是很快樂的。我小時也很得我父親鐘愛,不滿三歲時,他就把教我母親的紅紙方字教我認。父親作教師,母親便在旁做助教。我認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溫她的熟字。他太忙時,她就是代理教師。我們離開臺灣時,她認得了近千字,我也認得了七百多字。這些方字都是我父親親手寫的楷字,我母親終身保存著,因為這些方塊紅箋上都是我們?nèi)齻€人的最神圣的團居生活的紀念。

我母親二十三歲就做了寡婦,從此以后,又過了二十三年。這二十三年的生活真是十分苦痛的生活,只因為還有我這一點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我的渺茫不可知的將來,這一點希望居然使她掙扎著活了二十三年。

我父親在臨死之前兩個多月,寫了幾張遺囑,我母親和四個兒子每人各有一張,每張只有幾句話。給我母親的遺囑上說穈(mén)兒(我的名字叫嗣穈,穈字音門)天資頗聰明,應該令他讀書。給我的遺囑也教我努力讀書上進。這寥寥幾句話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響。我十一歲的時候,二哥和三哥都在家,有一天我母親向他們道:“穈今年十一歲了。你老子叫他念書。你們看看他念書念得出嗎?”二哥不曾開口,三哥冷笑道:“哼,念書!”二哥始終沒有說什么。我母親忍氣坐了一會兒,回到了房里才敢掉眼淚。她不敢得罪他們,因為一家的財政權全在二哥的手里,我若出門求學是要靠他供給學費的。所以她只能掉眼淚,終不敢哭。

但父親的遺囑究竟是父親的遺囑,我是應該念書的。況且我小時候很聰明,四鄉(xiāng)的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兒子是能夠念書的。所以隔了兩年,三哥往上海醫(yī)肺病,我就跟他出門求學了。

我在臺灣時,大病了半年,故身體很弱?;丶亦l(xiāng)時,我號稱五歲了,還不能跨一個七八寸高的門檻。但我母親望我念書的心很切,故到家的時候,我才滿三歲零幾個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名玠)的學堂里讀書了。我的身體太小,他們抱我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我坐上了就爬不下來,還要別人抱下來。但我在學堂并不算最低級的學生,因為我進學堂之前已認得近一千字了。

因為我的程度不算“破蒙”的學生,故我不須念《三字經(jīng)》《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詩》一類的書。我念的第一部書是我父親自己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叫作“學為人詩”,他親筆抄寫了給我的。這部書說的是做人的道理。我把開頭幾行抄在這里:

為人之道,在率其性。

子臣弟友,循理之正;

謹乎庸言,勉乎庸行;

以學為人,以期作圣。

以下分說五倫。最后三節(jié),因為可以代表我父親的思想,我也抄在這里:

五常之中,不幸有變,

名分攸關,不容稍紊。

義之所在,身可以殉。

求仁得仁,無所尤怨。

古之學者,察于人倫,

因親及親,九族克敦;

因愛推愛,萬物同仁。

能盡其性,斯為圣人。

經(jīng)籍所載,師儒所述,

為人之道,非有他術:

窮理致知,返躬踐實,

黽勉于學,守道勿失。

我念的第二部書也是我父親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名叫“原學”,是一部略述哲理的書。這兩部書雖是韻文,先生仍講不了,我也懂不了。

我念的第三部書叫作“律詩六抄”,我不記是誰選的了。三十多年來,我不曾重見這部書,故沒有機會考出此書的編者;依我的猜測,似是姚鼐的選本,但我不敢堅持此說。這一冊詩全是律詩,我讀了雖不懂得,卻背得很熟。至今回憶,卻完全不記得了。

我雖不曾讀《三字經(jīng)》等書,卻因為聽慣了別的小孩子高聲誦讀,我也能背這些書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五七言的《神童詩》,我差不多能從頭背到底。這本書后面的七言句子,如:

人心曲曲彎彎水,

世事重重疊疊山。

我當時雖不懂得其中的意義,卻常常嘴上愛念著玩,大概也是因為喜歡那些重字雙聲的緣故。

我念的第四部書以下,除了《詩經(jīng)》,就都是散文的了。我依誦讀的次序,把這些書名寫在下面:

(4)《孝經(jīng)》。

(5)朱子的《小學》,江永集注本。

(6)《論語》。以下《四書》皆用朱子注本。

(7)《孟子》。

(8)《大學》與《中庸》(《四書》皆連注文讀)。

(9)《詩經(jīng)》,朱子集傳本(注文讀一部分)。

(10)《書經(jīng)》,蔡沈注本(以下三書不讀注文)。

(11)《易經(jīng)》,朱子《本義》本。

(12)《禮記》,陳澔注本。

讀到了《論語》的下半部,我的四叔父選了潁州府阜陽縣的訓導,要上任去了,就把家塾移交給族兄禹臣先生(名觀象)。四叔是個紳董,常常被本族或外村請出去議事或和案子;他又喜歡打紙牌(徽州紙牌,每副一百五十五張),常常被明達叔公、映基叔、祝封叔、茂張叔等人邀出去打牌。所以我們的功課很松,四叔往往在出門之前,給我們“上一進書”,叫我們自己念;他到天將黑時,回來一趟,把我們的習字紙加了圈,放了學,才又出門去。

四叔的學堂里只有兩個學生,一個是我,一個是四叔的兒子嗣秫,比我大幾歲。嗣秫承繼給瑜嬸(星五伯公的二子,珍伯瑜叔,皆無子,我家三哥承繼珍伯,秫哥承繼瑜嬸),她很溺愛他,不肯管束他,故四叔一走開,秫哥就溜到灶下或后堂去玩了。(他們和四叔住一屋,學堂在這屋的東邊小屋內(nèi)。)我的母親管得嚴厲,我又不大覺得念書是苦事,故我一個人坐在學堂里溫書念書,到天黑才回家。

禹臣先生接受家塾后,學生就增多了。先是五個,后來添到十多個,四叔家的小屋不夠用了,就移到一所大屋——名叫來新書屋——里去。最初添的三個學生,有兩個是守瓚叔的兒子,嗣昭,嗣逵。嗣昭比我大兩三歲。天資不算笨,卻不愛讀書,最愛“逃學”,我們土話叫作“賴學”。他逃出去,往往躲在麥田或稻田里,寧可睡在田里挨餓,卻不愿念書。先生往往差嗣秫去捉;有時候,嗣昭被捉回來了,總得挨一頓毒打;有時候,連嗣秫也不回來了——樂得不回來了,因為這是“奉命差遣”,不算是逃學!

我常覺得奇怪,為什么嗣昭要逃學?為什么一個人情愿挨餓,挨打,挨大家笑罵,而不情愿念書?后來我稍懂得世事,才明白了。瓚叔自小在江西做生意,后來在九江開布店,才娶妻生子;一家人都說江西話,回家鄉(xiāng)時,嗣昭弟兄都不容易改口音;說話改了,而嗣昭念書常帶江西音,常常因此吃戒方或吃“作瘤栗”(鉤起五指,打在頭上,常打起瘤子,故叫作“作瘤栗”)。這是先生不原諒,難怪他不愿念書。

還有一個原因。我們家鄉(xiāng)的蒙館學金太輕,每個學生每年只送兩塊銀元。先生對于這一類學生,自然不肯耐心教書,每天只教他們念死書,背死書,從來不肯為他們“講書”。小學生初念有韻的書,也還不十分叫苦。后來念《幼學瓊林》《四書》一類的散文,他們自然毫不覺得有趣味,因為全不懂得書中說的是什么。因為這個緣故,許多學生常常賴學;先有嗣昭,后來有個士祥,都是有名的“賴學胚”。他們都屬于這每年兩元錢的階級。因為逃學,先生生了氣,打得更利害。越打得利害,他們越要逃學。

我一個人不屬于這“兩元”的階級。我母親渴望我讀書,故學金特別優(yōu)厚,第一年就送六塊錢,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這樣的學金,在家鄉(xiāng)要算“打破紀錄”的了。我母親大概是受了我父親的叮囑,她囑托四叔和禹臣先生為我“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我先已認得了近千個“方字”,每個字都經(jīng)過父母的講解,故進學堂之后,不覺得艱苦。念的幾本書雖然有許多是鄉(xiāng)里先生講不明白的,但每天總遇著幾句可懂的話。我最喜歡朱子《小學》里的記述古人行事的部分,因為那些部分最容易懂得,所以比較最有趣味。同學之中有念《幼學瓊林》的,我常常幫他們的忙,教他們不認得的生字,因此常常借這些書看;他們念大字,我卻最愛看《幼學瓊林》的小注,因為注文中有許多神話和故事,比《四書》《五經(jīng)》有趣味多了。

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忽然明白我母親增加學金的大恩惠。一個同學的母親來請禹臣先生代寫家信給她的丈夫;信寫成了,先生交她的兒子帶回家去。一會兒,先生出門去了,這位同學把家信抽出來偷看。他忽然過來問我道:“穈,這信上第一句‘父親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歲,也念過《四書》,卻不懂“父親大人膝下”是什么!這時候,我才明白我是一個受特別待遇的人,因為別人每年出兩塊錢,我去年卻送十塊錢。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講書,父親母親為我講方字,兩位先生為我講書。念古文而不講解,等于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全無用處。

當我九歲時,有一天我在四叔家東邊小屋里玩耍。這小屋前面是我們的學堂,后邊有一間臥房,有客便住在這里。這一天沒有課,我偶然走進那臥房里去,偶然看見桌子下一只美孚煤油板箱里的廢紙堆中露出一本破書。我偶然撿起了這本書,兩頭都被老鼠咬壞了,書面也扯破了。但這一本破書忽然為我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忽然在我的兒童生活史上打開了一個新鮮的世界!

這本破書原來是一本小字木板的《第五才子》,我記得很清楚,開始便是“李逵打死殷天錫”一回。我在戲臺上早已認得李逵是誰了,便站在那只美孚破板箱邊,把這本《水滸傳》殘本一口氣看完了。不看尚可,看了之后,我的心里很不好過:這一本的前面是些什么?后面是些什么?這兩個問題,我都不能回答,卻最急要一個回答。

我拿了這本書去尋我的五叔,因為他最會“說笑話”(“說笑話”就是“講故事”,小說書叫作“笑話書”),應該有這種笑話書。不料五叔竟沒有這書,他叫我去尋宋煥哥。宋煥哥說,“我沒有《第五才子》,我替你去借一部;我家中有部《第一才子》,你先拿去看,好吧?”《第一才子》便是《三國演義》,他很鄭重地捧出來,我很高興地捧回去。

后來我居然得著《水滸傳》全部?!度龂萘x》也看完了。從此以后,我到處去借小說看。五叔,宋煥哥,都幫了我不少的忙。三姊夫(周紹瑾)在上海鄉(xiāng)間周浦開店,他吸鴉片煙,最愛看小說書,帶了不少回家鄉(xiāng);他每到我家來,總帶些《正德皇帝下江南》《七劍十三俠》一類的書來送給我。這是我自己收藏小說的起點。我的大哥(嗣稼)最不長進,也是吃鴉片煙的,但鴉片煙燈是和小說書常作伴的——五叔、宋煥哥、三姊夫都是吸鴉片煙的——所以他也有一些小說書。大嫂認得一些字,嫁妝里帶來了好幾種彈詞小說,如《雙珠鳳》之類。這些書不久都成了我的藏書的一部分。

三哥在家鄉(xiāng)時多;他同二哥都進過梅溪書院,都做過南洋公學的師范生,舊學都有根柢,故三哥看小說很有選擇。我在他書架上只尋得三部小說:一部《紅樓夢》,一部《儒林外史》,一部《聊齋志異》。二哥有一次回家,帶了一部新譯出的《經(jīng)國美談》,講的是希臘的愛國志士的故事,是日本人做的。這是我讀外國小說的第一步。

幫助我借小說最出力的是族叔近仁,就是民國十二年和顧頡剛先生討論古史的胡堇人。他比我大幾歲,已“開筆”做文章了,十幾歲就考取了秀才。我同他不同學堂,但常常相見,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他天才很高,也肯用功,讀書比我多,家中也頗有藏書。他看過的小說,常借給我看。我借到的小說,也常借給他看。我們兩人各有一個小手折,把看過的小說都記在上面,時時交換比較,看誰看的書多。這兩個折子后來都不見了,但我記得離開家鄉(xiāng)時,我的折子上好像已有了三十多部小說了。

這里所謂“小說”,包括彈詞、傳奇以及筆記小說在內(nèi)。《雙珠鳳》在內(nèi),《琵琶記》也在內(nèi);《聊齋》《夜雨秋燈錄》《夜譚隨筆》《蘭苕館外史》《寄園寄所寄》《虞初新志》等等也在內(nèi)。從《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五虎平西》《粉妝樓》一類最無意義的小說,到《紅樓夢》和《儒林外史》一類的第一流作品,這里面的程度已是天懸地隔了。我到離開家鄉(xiāng)時,還不能了解《紅樓夢》和《儒林外史》的好處。但這一大類都是白話小說,我在不知不覺之中得了不少的白話散文的訓練,在十幾年后于我很有用處。

看小說還有一樁絕大的好處,就是幫助我把文字弄通順了。那時正是廢八股時文的時代,科舉制度本身也動搖了。二哥三哥在上海受了時代思潮的影響,所以不要我“開筆”做八股文,也不要我學做策論經(jīng)義。他們只要先生給我講書,教我讀書。但學堂里念的書,越到后來,越不好懂了。《詩經(jīng)》起初還好懂,讀到《大雅》,就難懂了;讀到《周頌》,更不可懂了?!稌?jīng)》有幾篇,如《五子之歌》,我讀得很起勁;但《盤庚》三篇,我總讀不熟。我在學堂九年,只有《盤庚》害我挨了一次打。后來隔了十多年,我才知道《尚書》有今文和古文兩大類,向來學者都說古文諸篇是假的,今文是真的;《盤庚》屬于今文一類,應該是真的。但我研究《盤庚》用的代名詞最雜亂不成條理,故我總疑心這三篇書是后人假造的。有時候,我自己想,我的懷疑《盤庚》,也許暗中含有報那一個“作瘤栗”的仇恨的意味罷?

《周頌》《尚書》《周易》等書都是不能幫助我作通順文字的。但小說書卻給了我絕大的幫助。從《三國演義》讀到《聊齋志異》和《虞初新志》,這一跳雖然跳得太遠,但因為書中的故事實在有趣味,所以我能細細讀下去。石印本的《聊齋志異》有圈點,所以更容易讀。到我十二三歲時,已能對本家姊妹們講說《聊齋》故事了。那時候,四叔的女兒巧菊、禹臣先生的妹子廣菊多菊、祝封叔的女兒杏仙和本家侄女翠蘋定嬌等,都在十五六歲之間;她們常常邀我去,請我講故事。我們平常請五叔講故事時,忙著替他點火,裝旱煙,替他捶背?,F(xiàn)在輪到我受人巴結了。我不用人裝煙捶背,她們聽我說完故事,總去泡炒米,或做蛋炒飯來請我吃。她們繡花做鞋,我講《鳳仙》《蓮香》《張鴻漸》《江城》。這樣地講書,逼我把古文的故事翻譯成績溪土話,使我更了解古文的文理。所以我到十四歲來上海開始作古文時,就能做很像樣的文字了。

我小時身體弱,不能跟著野蠻的孩子們一塊兒玩。我母親也不準我和他們亂跑亂跳。小時不曾養(yǎng)成活潑游戲的習慣,無論在什么地方,我總是文縐縐的。所以家鄉(xiāng)老輩都說我“像個先生樣子”,遂叫我做“穈先生”。這個綽號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兒子叫作“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裝出點“先生”樣子,更不能跟著頑童們“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門口和一班孩子“擲銅錢”,一位老輩走過,見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擲銅錢嗎?”我聽了羞愧得面紅耳熱,覺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大人們鼓勵我裝先生樣子,我也沒有嬉戲的能力和習慣,又因為我確是喜歡看書,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過兒童游戲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監(jiān)割”(頂好的田,水旱無憂,收成最好,佃戶每約田主來監(jiān)割,打下谷子,兩家平分),我總是坐在小樹下看小說。十一二歲時,我稍活潑一點,居然和一群同學組織了一個戲劇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槍,借得了幾副假胡須,就在村田里做戲。我做的往往是諸葛亮、劉備一類的文角兒;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榮一箭從椅子上射倒下去,這算是我最活潑的玩意兒了。

我在這九年(一八九五至一九〇四)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下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但別的方面都沒有發(fā)展的機會。有一次我們村里“當朋”(八都凡五村,稱為“五朋”,每年一村輪著做太子會,名為“當朋”)籌備太子會,有人提議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隊里學習吹笙或吹笛。族里長輩反對,說我年紀太小,不能跟著太子會走遍五朋。于是我失掉了這學習音樂的唯一機會。三十年來,我不曾拿過樂器,也全不懂音樂;究竟我有沒有一點學音樂的天資,我至今還不知道。至于學圖畫,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紙蒙在小說書的石印繪像上,摹畫書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見了,挨了一頓大罵,抽屜里的圖畫都被搜出撕毀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學做畫家的機會。

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對我說昨天我做錯了什么事,說錯了什么話,要我認錯,要我用功讀書。有時候她對我說父親的種種好處,她說:“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保ǖ杀闶莵G臉,出丑)她說到傷心處,往往掉下淚來。到天大明時,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學堂門上的鎖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學堂門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門。先生家里有人把鎖匙從門縫里遞出來,我拿了跑回去,開了門,坐下念生書。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我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的。等到先生來了,我背了生書,才回家吃早飯。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就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醒眼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后行罰,或跪罰,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有一個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飯,在門口玩,身上只穿著一件單背心。這時候我母親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說:“穿上吧,涼了?!蔽译S口回答:“娘(涼)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蔽覄傉f了這句話,一抬頭,看見母親從家里走出,我趕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晚上人靜后,她罰我跪下,重重地責罰了一頓。她說:“你沒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她氣得坐著發(fā)抖,也不許我上床去睡。我跪著哭,用手擦眼淚,不知擦進了什么微菌,后來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醫(yī)來醫(yī)去,總醫(yī)不好。我母親心里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

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后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家中財政本不寬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經(jīng)營調(diào)度。大哥從小就是敗子,吸鴉片煙,賭博,錢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見了香爐就拿出去賣,撈著錫茶壺就拿出去押。我母親幾次邀了本家長輩來,給他定下每月用費的數(shù)目。但他總不夠用,到處都欠下煙債賭債。每年除夕我家中總有一大群討債的,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廳的兩排椅子上滿滿的都是燈籠和債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灶神、壓歲錢等事,只當作不曾看見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門”了,我母親才走后門出去,央一位鄰舍本家到我家來,每一家債戶開發(fā)一點錢。做好做歹的,這一群討債的才一個一個提著燈籠走出去。一會兒,大哥敲門回來了。我母親從不罵他一句。并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這樣的過年,我過了六七次。

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個很能干而氣量很窄小的人。她們常常鬧意見,只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她們還不曾有公然相罵相打的事。她們鬧氣時,只是不說話,不答話,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二嫂生氣時,臉色變青,更是怕人。她們對我母親鬧氣時,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這一套,后來也漸漸懂得看人的臉色了。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兒比我只小一歲,她的飲食衣料總是和我的一樣。我和她有小爭執(zhí),總是我吃虧,母親總是責備我,要我事事讓她。后來大嫂二嫂都生了兒子了,她們生氣時便打罵孩子來出氣,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話罵給別人聽。我母親只裝作聽不見。有時候,她實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門去,或到左鄰立大嫂家去坐一會兒,或走后門到后鄰度嫂家去閑談。她從不和兩個嫂子吵一句嘴。

每個嫂子一生氣,往往十天半個月不歇,天天走進走出,板著臉,咬著嘴,打罵小孩子出氣。我母親只忍耐著,忍到實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這一天的天明時,她就不起床,輕輕地哭一場。她不罵一個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來照管她。她先哭時,聲音很低,漸漸哭出聲來。我醒了起來勸她,她不肯住。這時候,我總聽見前堂(二嫂住前堂東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門開了,一個嫂子走出房向廚房走去。不多一會兒,那位嫂子來敲我們的房門了。我開了房門,她走進來,捧著一碗熱茶,送到我母親床前,勸她止哭,請她喝口熱茶。我母親慢慢停住哭聲,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著勸一會兒,才退出去。沒有一句話提到什么人,也沒有一個字提到這十天半個月來的氣臉,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進來的嫂子總是那十天半個月來鬧氣的人。奇怪得很,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兩個月的太平清靜日子。

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她有時候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個無正業(yè)的浪人,有一天在煙館里發(fā)牢騷,說我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什么好處給他。這句話傳到了我母親耳朵里,她氣得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么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深刻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就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十九,十一,廿一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